分享

阳过之后脑子不好使了,谈新冠病毒感染后“脑雾”

 菌心说 2023-06-19 发布于北京

最近很多门诊患者反映,新冠感染后经过发热、疼痛、咳嗽、鼻塞等等症状,好不容易转阴了,但怎么发现脑子不如以前好使了?总忘了东西放在哪里,有时候突然想不起来曾经熟悉的人名;有的总感觉头发懵;有的晚上睡不着、做梦,白天总困倦瞌睡。一个形象的名词“脑雾”(brain fog),一时间冲上热搜头条。有人担心这是不是新冠后遗症?还能恢复吗?

图片

根据国际科学顶刊杂志《Cell》上一篇关于脑雾的综述,新冠患者在康复过程中,会表现出明显的疲劳感(58%)、头晕头痛(44%)、抑郁/焦虑(31%)、睡眠变化(30%)、难以集中注意力(26%),思维和语言不流畅(19%)和记忆力减退(17%),即使轻症感染,也在所难免[1,2],脑雾平均需要98天时间才能逐渐康复[3]。

1

新冠后遗症?长病程新冠肺炎

世界卫生组织(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WHO)将这种长期症状持续至少2个月以上的定义为长病程新冠肺炎(long COVID)。即所谓的“后遗症”。

2

脑雾究竟是什么?有什么表现?

“脑雾”并非医学术语,也不是疾病名称,而是一种类似头发“懵”、不灵光、不清醒的感觉。医学上主要涉及认知功能(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力减退)和情绪方面(心烦、莫名其妙地担忧、闷闷不乐等)两个领域。国内近期发布了由宣武医院贾建平教授执笔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后认知障碍诊治和管理共识》长病程新冠肺炎除肺部症状外,发病3个月后,22%出现认知障碍[4],还可伴注意力不集中、定向障碍或反应迟钝等多种认知障碍症状,脑雾约占32%,注意力障碍22%,记忆障碍28% [5],中国学者报道在新冠肺炎后长期症状记忆受损的患病率可达35%[6]。

《共识》同时指出新冠感染后脑功能障碍,一类仅表现为认知障碍,具有记忆、语言、定向、应用、注意力、知觉(视、听、感知)和执行功能 障碍等症状[7](Ⅰ级证据),提示新冠肺炎对大脑的结构和功能产生影响。另一类为脑雾,是一种“大脑模糊状态”,是新冠肺炎后常见的神经系统症状。脑雾是一系列症状的集合,表现为认知障碍(注意力不集中、失语、健忘等),同时可能伴有疲劳、缺乏动力和睡眠障碍等。脑雾并不一定伴有大脑的结构性损伤,部分患者可恢复正常[8](Ⅰ级证据)。

图片

需要强调的是:脑雾具体症状很多是主观感受,个体差异很大,而且缺乏客观的检查指标。

3

             “脑雾”的前世今生

实际上“脑雾”的名词在新冠流行以前早已存在。19世纪初,最早由德国医生格奥尔格·格雷纳(Georg Greiner)提出,他用“意识的云雾”“理性之光的雾”来描述一种带有谵妄表现的认知缺陷,从此“脑雾”指代认知迟缓的一种状态。20世纪90年代,它再次流行起来,用来描述患有慢性疲劳综合症和一些自身免疫疾病的状态。因此,脑雾并非新冠感染的特有症状,目前有几十种疾病与脑雾有关,包括脑动脉硬化、代谢综合征、过敏、更年期、注意力缺陷多动障碍、肾衰竭,以及焦虑和抑郁等心理健康问题。

4

             脑雾是怎么产生的

嗅觉失灵、疲劳、食欲改变、情绪改变、睡眠障碍、脑雾等等,这些都提示大脑的功能受到影响。那么,是不是病毒侵犯了我们的大脑?目前结论不一

《Cell》上发表的一篇研究认为脑雾很可能是新冠导致的持续性的免疫反应引起[2,9],是免疫系统在病毒被消灭后,仍然持续性地高度激活的结果。他们的结论来自于小鼠,模拟了轻症感染的情况(仅上呼吸道感染),发现1周左右,新冠病毒已经被基本清除,但脑脊液中细胞因子CCL11在感染后7周之后仍然维持在较高水平,CCL11会抑制下丘脑中新神经元的生成,同时还发现了海马(与记忆相关)等其他神经系统的变化。

近日,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的研究人员在科学顶级杂志《Nature》上发表了他们的研究结果,题为:SARS-CoV-2 infection and persistence in the human body and brain at autopsy。该研究对44名新冠相关死亡患者进行了尸检,显示新冠病毒可在全身组织中传播和复制,还能进入大脑,甚至能长期存在7个多月之久。但大家不要恐慌,因为该结论有局限性,这项研究的对象是未接种过新冠疫苗的老年人(中位数死亡年龄为62.5岁),并且是新冠最初流行时去世的患者,毒株类型与现在国内流行的也不同。

如前所述,脑雾既非新冠感染所特有,已不能确定因果关系。

那脑雾是怎么形成的呢?从中医角度看,虽然因地域和时间不同,有少许差异,但新冠病毒感染致病的核心病因是“湿”,而且是具有强传染性和致病力的“湿毒”。人体内“湿”的内环境不仅导致了病毒感染的易患性,同时也是产生各种症状的病理因素。患者舌苔或白或黄,但均厚腻。湿性粘滞,蒙蔽清窍,脑为清灵之府,为浊气蒙蔽就会产生“脑雾”。

5

                 脑雾如何改善?

截至目前,还没有正式批准用于临床治疗的新冠肺炎认知障碍药物。因此,通过非药物治疗改善新冠肺炎认知障碍尤其重要。

给免疫系统创造条件,恢复自愈力:

①保证充足睡眠,避免劳累和受凉,多呼吸新鲜空气,多晒太阳。

②新鲜蔬菜、保证蛋白质摄入、果仁,可以提供记忆所需的维生素、卵磷脂和能量,简单烹饪的食物;酒精和反式脂肪酸(蛋糕、酥皮、沙拉酱、油炸食品)会影响脑的灵活性。

③适当运动,散步、太极拳、八段锦、骑车等有氧运动,或弹力带、小重量哑铃等肌肉力量练习,一般来讲适宜的运动心率是“170-年龄”。

注意:运动应有人陪伴,身体不适、饱餐后、疲劳感明显等情况时应避免运动;运动中不要憋气,避免给心脏过大负担,运动过程如有气急、头晕、胸闷或无法耐受等即刻停止运动。

图片

养脑好习惯,让脑筋更好用:

①不要过度焦虑,脑雾是可以消散的。

②保持良好的情绪,做自己喜欢做的事,能促进幸福激素(血清素和多巴胺)的释放,改善大脑功能。

③及时记下重要的事,好记性不如烂笔头。

④专注于做好一件事,再做下一件事,有助于记忆信息有序存贮。

⑤有条件的可以每天抽出10分钟正念练习、冥想训练,可以使大脑前额叶的活动增加,同时增加流向大脑的血液。

⑥头部穴位按摩:神庭、四神聪等。

图片

在新冠流行之前,我也成功治疗过许多“脑雾”患者,多见于脑动脉粥样硬化、脑梗死后遗症、血管性认知障碍、失眠焦虑、高脂血症的患者。由于大脑的位置不仅高于心脏,处于人体的最高位置,同时又是需氧耗能最多的器官,无论是血液成分问题(红细胞过多、过少、高血脂、血糖、同型半胱氨酸、尿酸血症)、血管问题(脑动脉硬化、狭窄、脑静脉回流不畅)还是血流动力学问题(血压过高、过低)都会引起脑组织供血供氧不足,进而引起功能减退之“脑雾”;从中医角度又有清气不升、浊阴不降的差别。我的经验是西医诊断务必清楚、中医辨证务求精准,以升清降浊为基本治疗原则,可取得好的临床效果。

雾锁神庭固堪恼,拨云见日诚可期。

图片

参考文献

[1]Groff D, Sun A, Ssentongo A E, et al. Short-term and long-term rates of postacute sequelae of SARS-CoV-2 infection: a systematic review. JAMA network open, 2021, 4(10): e2128568-e2128568.

[2] Kao J, Frankland P W. COVID fog demystified. Cell, 2022, 185(14): 2391-2393.

[3] Hellmuth J, Barnett T A, Asken B M, et al. Persistent COVID-19-associated neurocognitive symptoms in non-hospitalized patients. Journal of neurovirology, 2021, 27(1): 191-195.

[4]Ceban F, Ling S, Lui L M W, et al. Fatigue and cognitive impairment in post-COVID-19 syndrome: a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 Brain Behav Immun, 2022, 101: 93–135

[5]Premraj L, Kannapadi N V, Briggs J, et al. Mid and long-term neurological and neuropsychiatric manifestations of post-COVID-19 syndrome: a meta-analysis. J Neurol Sci, 2022, 434: 120162.

[6] Long Q, Li J, Hu X, et al. Follow-ups on persistent symptoms and pulmonary function among post-acute COVID-19 patients: a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 Front Med, 2021, 8: 702635.

[7] Helms J, Kremer S, Merdji H, et al. Neurologic features in severe SARS-CoV-2 infection. N Engl J Med, 2020, 382: 2268–2270.

[8]Shimohata T. Neuro-COVID-19. Clin Exp Neuroim, 2022, 13: 17–23.

图片
图片
图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