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众号-道家内丹学 天理人类改造自然的法门 天理,是人类改造自然的法门;儒家理学的天理是道德神学,同时成为儒家神权和 王权的合法性依据;亦指自然的法则;犹言天道。 《礼记·乐记》:“人生而静,天之性也。感于物而动,性之欲也。物至知知,然后好恶形焉。好恶无节于内,知诱于外,不能反躬,天理灭矣。 夫物之感人无穷,而人之好恶无节,则是物至而人化物也。人化物也者,灭天理而穷人欲者也。于是有悖逆诈伪之心,有淫泆作乱之事,是故强者胁弱,众者暴寡,知者诈愚,勇者苦怯,疾病不养,老幼孤独不得其所。此大乱之道也”。南朝 梁江淹《知己赋》:“谈天理之开基,辩人道之始终,等。理学强调“存天理,灭人欲”。 人不能与天地长久者,天无为而人有为,地无欲而人有欲,天常明而人自昧,地基敦而人自浮,天炁轮而人炁滞,地伏泉而人有炁,此者与天地相返,自不守元道而体虚无,故不能同也。《太上老君元道真经注解》 南宋理学家朱熹认为:人之一心,天理存则人欲亡,人欲胜则天理灭,未有天理人欲夹杂者。 宋儒常以“去人欲,存天理”教人。人欲净尽,则天理流行。实则远不若以“去人欲,存天道”教人,来得恢廓。理者,道之理也,凡合于道者之谓理。人欲净尽,则天道流行。心中光明正大,无私无欲,则纯是一片天道矣。 去人欲,即克已功夫;存天理,即“存仁”功夫,也就是“存道”功夫。《道家养生学概要》卷四 谈逆字诀
为学日益,所以求明道也;明道而后修道,修道须日损。以知去知,以知去情,以至心境两忘,人欲净尽,则天理流行而近道矣。《道家养生学概要》卷四 谈损字诀 夫德即理也,道即气也。《易》曰:“诚性存存,道义之门。”由此悟入,始悟道德真诠,识破妙谛。 孔子亦曰:“苟无至德,至道不凝焉。”后儒每向身外索解,岂知至德即是天理,天理全复,至道始凝。盖以道为浩然之气,欲使直养无害,必先全其天理,理全则欲净,欲净则喜怒哀乐合乎中节,不至害道也。《道乡集》中卷 初功在寂灭情缘,扫除杂念,除杂念是第一着筑基炼己之功也。 人心既除,则天心来复; 人欲既净,则天理常存。 每日先静一时,待身心都安定了,气息都和平了,始将双目微闭,垂帘观照心下肾上一寸三分之间,不即不离,勿忘勿助,万念俱泯,一灵独存,谓之正念。《玄机直指》 天理与人欲相对,有一分人欲,即灭却一分天理;有一分天理,即胜得一分人欲。故庄子曰:去知与故,循天之理。若在圣人分上,即说循字,不着勿忘,又不助长。 人生而静,天之性也;物者因感而有,意之所用为物,意到动处,易流于欲。故须在应迹上用寡欲功夫,寡之又寡以至于无,是之谓格物,非即以物为欲也。物从意生,意正则物正,意邪则物邪,认物为理则为太过,训物为欲则为不及,皆非格物之原旨。《内圣修养法》格物致知 凡心之动,均为人欲所累。人欲净尽,则自天理流行;天理流行,则自道心现前,真心独耀,而人心寂灭矣!《息妄心诀要》 人心道心,实只一心而已。顺欲逐物,向外驰求,便为人心;逆欲循理,向内守中,便为道心。此心一动,便即人欲纷扰;此心不动,便即天理盎然。 感于物而生其心,此心即是人心,亦即物心物欲。感于物而不生其心,使其心仍为本心,寂然不动;此心即是道心,亦即天心天理。去物欲存天理,去物心存天心,去人心存道心。此为修道要着。《炼心诀要》 人之老也,皆由恣情纵欲,百忧感其心,万事劳其形,费精耗神,以假作真,以苦为乐,一点生机斫丧怠尽,性乱命摇,根本不固,由是壮而老,老而死,非可委之于天,实自取之耳。 俗人不能识其太初之本,而修其流淫之末,人能淡默恬愉,不染不移,养其心以无欲,颐其神以粹素,扫涤诱慕,收之以正,除难求之思,遣害真之累,薄喜怒之邪,灭爱恶之端,则不请福而福来,不禳祸而祸去矣。 人之一身,与天道相表里。《阴符经》云:天性人也,人心机也。立天之道,以定人也。天人合发,万变定基。故凡希圣希仙,先须明此天人合一之旨,则宇宙在乎手,万化生乎身。可以弥纶天地之道,辅相天地之宜,是为最上一乘之理。 然此天人合一之旨,乃尽性之极功,至命之能事,初学之士,如何能之?亦惟于自己心性中,时时体认。 修道之要,在能虚其心,使心中无一物;寂其心,使心中无一事;清其心,使心中无一尘;静其心,使心中无一念。如此修持,则可使人心日消,而道心日长;人欲日减,而天理常存矣。人欲减一分,则天理增一分,迄乎人欲净尽,欲心全消,则自道心全见,而纯是一片天理流行矣。 人岂有二心哉?所谓人心者,即人即心,即心起用,向外驰求,无所不动,无所不用之心也。 所谓道心者,即道即心,即心即道,心不起用,向内自守,寂然不动,一无所用之心也。道以虚无为体,心一入道,则无心用,而有心亦若无心矣。故曰:“圣人常无心。”《道德经圣解》卷中⑧ 天地,一道之弥纶也。《易》曰:'一阴一阳之谓道'。盈天地皆道,即盈天地皆阴阳。 夫淫欲无度者,则身命难保矣;私欲不除者,则天理无存矣;趋蹶不常者,则神炁多惫矣。 欲完先天精炁神,非保后天之精气神不得。其实精炁神三者,虽有先后之名,实无先后之别,不过有欲无欲之分而已。 学者苟能打破尘缘,看空孽网,不但身外之物视为非我固有,即身内之身亦等作幻化之躯,不甚经意,由此而炼精必成元精,由此而炼炁必成元炁,由此而炼神必成元神,以先天之大药,成先天之大丹,不诚易易事哉!《道门语要》 人之心性,能时时以静养而涵融之,使其不为外物所动,外境所夺,常惺惺,常寂寂,常存而常无,常无而常存,则自能虚明灵觉,神光独耀,而与道合矣!《儒家圣脉内圣心法》 恬淡虚无,精神内敛 清静无为,静定归真 千聖一心,万古一道。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