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史两千多年的政治演变,就像百川汇海一样,所有权力都在向中央聚集(中央集权,向皇帝一个人聚集(皇权))。终于在明清,这个古代史的高潮(也可以说是顶峰和终结)阶段,中央集权和皇权也聚集到一块,升级为君主专制。这个君主专制,从狭义来说是行政权力的集中,广义讲还包括四海咸服(边疆巩固),万国来贺(对外关系),全民一心(思想控制)。 明太祖于鉴前代行省的权力过大,于是在地方设立三司,分别管理行政、司法和军事。“三个人没有秘密”,明太祖希望通过这样的权力制衡让地方官没有造反的能力。不但如此,小农出身的朱元璋深信血脉的联结,于是把自己的儿子分封到各地,以制衡地方官。这样做的确管用,因为整个明朝少有地方官员作乱。但儿子们是否靠谱,就是朱元璋龙驭宾天以后的事了。深受前代权相作妖的刺激,明太祖直接废除中书省和丞相制度,自己亲自下场,直接管理六部。这样做的作用虽然避免了丞相弄权,但也会累死皇帝,要不然为什么历代统治者都对丞相又防又用呢!乞丐出身的朱元璋身体强壮、吃苦耐劳,能担得住这么重的活计。然而他的后人却撑不住,就如明成祖。太祖的不许设宰相的铁令在那杵着,所以成祖另辟蹊径,设了个内阁,承担了丞相的职责。但与真正的丞相相比,内阁更像是皇帝的秘书团,权力大大削弱。军权不像行政权力,明太祖可以一个人干,军权分散在全国各地,不是一个人就能承担的。所以明太祖秉持着分散军权的原则,把地方军权分为前后左右五军都督府,中央的调兵权和武将任命归兵部,而兵部是直接向皇帝负责的。所以,兵权通过分散的方式实现了制衡和集中。把所有的权力集中到自己手中后,明太祖感受到了独夫的孤独,在他眼里所有人都是潜在的敌人。于是为了监视官民,明太祖设置锦衣卫。特务这个工具是皇帝的忠犬,很符合个人独裁的需求,太好用了。于是,明成祖又增加了东厂这个由心腹太监领导的特务机构。这一切的目的都是为了强化皇权,而影响也就是实现了强化皇权的目的。地方权力都收到了中央,中央的权力又都到了皇帝一个人手中,皇权和集权已经不能完全形容了,君主专制这个词更恰当。 明朝的君主专制已经很强了,为什么清朝还要补充?一方面因为统治者们的传统,君主专制是每个皇帝的爱好,一方面因为满洲政权的落后性,有着议政王大臣会议这样的原始社会民主遗存。没有人愿意主动把权力让出来,所以议政王大臣会议不能直接废除。康熙设立一个小团体——南书房,让一些国事绕过了议政王大臣。这个架空的头已开,雍正打着“处理西北军务需要更灵活和快捷的议政方式”的幌子,设立了军机处。刚开始军机处只是处理西北军务。但西北军务太多,皇帝一整天都泡在军机处,于是其他的国事也不得不送到军机处处理。慢慢的,所有国事都送到军机处的习惯养成了,议政王大臣会议只剩下个空壳,最终在乾隆时,毫无阻力的被撤销了。军机处是个什么地方?军机大臣都是由皇帝亲自挑选的心腹组成,这些人必然很听皇帝的话。这些人干什么工作?“跪受笔录”。军机处看似是一个君臣协商国事的机构,但在实际操作中,军机大臣没有参与决策的权力。军机处是皇帝的一言堂,军机处的设立,使得皇帝更独裁,君主专制达到顶峰。 在明朝中后期国力衰弱时,荷兰殖民者占领台湾。虽然干不过清军,但仍有很大实力的郑成功,在1662年收复了台湾。郑氏家族在台湾两代用心经营,促进了台湾地区经济的发展。然而,祖国统一是大势所趋,最终在1683年,清军收回台湾,并于次年设置了隶属福建省管辖的台湾府。到了近代,面对着一波又一波的海外敌人,清政府认识到台湾的重要性,于是在1885年把台湾的行政等级升为台湾省。台湾的回归意义有很多,但主要从两个角度来讲:对于整个中国,巩固了中国的东南海防;对于台湾,促进了台湾社会经济的发展。西北一直以来是中央政府的经营重点。在清朝,西北有两股强大的势力:一个是蒙古族。蒙古族准格尔部最为强大,其首领葛尔丹在沙俄的怂恿下起兵作乱。有着正义、各族人民、综合国力的加持下,康熙三征葛尔丹并取得胜利。另一个是维吾尔族,也就是回部。在乾隆时期,回部首领大小和卓发动叛乱。毫无疑问,最终也被平定了。遇到两次背叛的清政府痛定思痛开始翻史书找经验:设置机构进行有效管辖。于是清政府在新疆设置伊犁将军进行治理。伊犁将军无疑是有能力的,不但军事上压制了二心分子,在经济和文化上也在新疆地区做出了成就,让新疆人民心服口服。这不,远在沙俄受苦的蒙古族土尔扈特部,看到新疆地区同胞们生活幸福,产生了回归祖国的想法。最终在首领渥巴锡的带领下,冲破沙俄的阻拦,回到了祖国的怀抱。 西藏更遥远难至,民情也更加复杂,所以不能用武力一刀切。清政府继续翻史书,从唐玄宗那里学到了怀柔的经典招数——册封。顺治册封藏传佛教格鲁派首领为达赖喇嘛给予财富和荣光。大概是为了给喇嘛们更多的荣光,更可能是实现分权制衡的目标,康熙时册封格鲁派另一首领为班禅,与达赖共同理事。皇帝又想起了“三个人没有秘密”的原则,还想在西藏放置自己人,于是在1727年设置了驻藏大臣,同达赖和班禅共同管理西藏。国有国法,区有区归。西藏附属于中央,最重要的一条就是遵守中央制定的制度,1739年清政府颁布了《钦定藏内善后章程》。这个章程,保障了中央对西藏的宗主地位,也尊重了西藏人民的意愿,这是双赢的措施。关于达赖和班禅的位置继承,西藏信奉转世的说法。为了防止有人作弊,也为了让继承人对中央产生依赖感,清政府推行金瓶掣签制度,这个制度既让西藏人民信服,也让继承人制度更透明,几乎杜绝了地方实权派暗箱操作的可能。一直在西北暗地里捅咕的沙俄发现,很难让中国从内部分裂。于是,没多少耐心的沙俄在东北地区露出獠牙,直接与清政府冲突,并占领了雅克萨和尼布楚。国威正盛的大清,当然不会放弃领土,尤其是“龙兴之地”,那可是满洲人的老家,那是他们的退路。为了保住这条退路,清朝曾经下严令禁止关内人擅自出关生活繁衍。沙俄以为在揪老虎尾巴,其实戳到了清政府的心窝子。于是,康熙在1685和1686年两次攻打雅克萨,并取得胜利。最终,中俄双方签订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边界条约——《尼布楚条约》。 西跨葱岭,西北至巴勒喀什池,北接西伯利亚,西南达喜马拉雅山脉,东北至黑龙江以北的外兴安岭和库页岛,东临太平洋,东南到台湾及附属岛屿,南至南海诸岛。清朝的疆域特点是大于宋明小于元。但也不再是泛泛概括,有了明确的分界点,体现了国际化的趋势。 明朝因国力前后对比悬殊,所以在对外关系上体现了先扬后抑的特点。明朝前期,准确的说是明成祖时期,明朝的经济很繁荣,国力也很强盛。所以因着种种原因,如彰显国威,如海外交换货物,野史如寻找建文帝下落……有了这次世界航海史上空前的壮举。明成祖派郑和七下西洋,活动范围是亚非30多个国家,最远的到达点可至非洲东海岸和红海沿岸。与当地居民交往方式都是和平交往,平等自愿交易。在郑和下西洋的特点上,因为时间从1405到1433,所以是时间长;因为去了其次,所以是次数多;因为规模之浩大,在世界历史上前所未有,所以是规模大;距离能到亚非的30多个国家,所以是范围广。来侵略中国的外国人分两拨,一是从东边日本来的倭寇,一是西边来的欧洲人(葡萄牙人和荷兰人)。还有另一种区分方式,一是明火执仗的抢,如荷兰人和倭寇,一是阴谋诡计的骗,如葡萄牙人。原因:倭寇作乱,源于日本社会动荡,需要外出谋生;作乱到中国东南沿海,是因为明朝国力减弱,海防松懈,给了倭寇机会。构成:倭寇虽然是指日本武士奸商这些人,但后来就变味儿了,倭寇中加入了很多中国的海盗和奸商,因为对中国的情况更了解,中国商人更狡猾,所以逐渐成为倭寇的首脑,日本人反而成了打工仔。过程:在戚继光的带领下,戚继光带领戚家军两次战胜倭寇。第一次在台州九战九捷,平定了浙东的倭患;在福建、广东荡平倭寇,使得东南沿海的倭患基本解除。评价:戚继光领导的抗倭战争是一场反侵略战争,他是我国历史上一位伟大的民族英雄。原因:一方面是因为明朝国力衰弱,海防松懈,让侵略者有机会靠近国土;一方面是统治者海防意识不足,认识不到国土一分不让的基本原则,让葡萄牙人找借口骗到了在澳门的居住权。清朝统治者认为天朝物产丰富,无所不有,不需要同外国进行经济交流;统治者担心国家领土主权受到侵犯;惧怕沿海人民同外国人交往会危机自己的统治;小农经济的封闭。顺治时颁布“禁海令”;康熙设置台湾府后,开放宁波、漳州等为对外通商口岸;1757年(乾隆时),只留广州,由广州十三行统一经营。起到了一定的自卫作用;使中国落伍于世界历史的发展进程。 从明朝开始,君主的政治权力(皇权和集权)到达顶峰。无敌是多么寂寞!于是君主冲着精神领域去了——思想控制。科举制是一直在发展(好的方向才叫发展),而从明朝起,科举考试是向着僵硬的方向变化,不是发展,是倒退。必须出自四书五经。这些书里写的什么?四书五经其实涉及内容很广泛,能从书里学到什么,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为了防止读书人以四书五经为基础随意发挥,统治者需要让读书人只能学四书五经中让百姓听话的部分。恰好,前代有个学者对四书五经进行筛选,并进行重新解释,这个人就是朱熹,这本书就是《四书集注》。读书人对题目的理解不得出此框架随意发挥。考试形式:考试文体在这个时候有了严格要求,文章要分八个部分,每个部分写什么都是固定的,这就叫八股文,称之为八股取士。八股取士下的读书人,被禁锢了思想,成为了皇帝旨意的顺从者。但也有一点好处,就是考试形式固定化了,让考试程序更规范、更公平。清朝的文化专制分为两部分,一方面用铁血手段去打击现有有精神反抗或认为是精神反抗的分子——文字狱,一方面是从源流上防止出现精神防抗分子——鼓励大家学顺从文化(四书五经),检查书籍销毁不利内容。康熙,雍正,乾隆。政治和经济最繁荣的时期也是思想最专制的时刻,政治和经济发展的顶峰在乾隆年间,所以文字狱的高峰也在乾隆年间。摧残了人才;禁锢了思想;阻碍了思想、学术的发展和进步。文字狱——从知识分子的文章和诗词中摘取只言片语,加以歪曲解释,在借题发挥,罗织罪状,制造大批冤狱。文化专制——提倡尊孔读经;对全国书籍进行全面检查,对统治不利的书籍进行销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