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林黛玉:天上掉下个林妹妹

 诗画品红楼 2023-06-20 发布于北京

诗画品红楼——"诗"、"画"、"品"相结合,诗情画意,图文并茂,古韵今声,一种全新的品红方式。二、四 晚上20点发布两篇原创文章。欢迎投稿敬请关注、阅读、分享、评论!


望海潮·林黛玉

陈瑞林

烟眉微蹙,梨花带雨,随风弱柳仙姿。魂绕梦牵,潇湘瘦影,斑斑翠竹参差。红烛照兰闺,泪眸问鹦鹉,题帕谁知?漫许才华,敞襟抒臆叹情痴。   

飞红满地春归。葬花人一曲,泣血堪悲。花落鸟惊,风流掩土,冰清玉洁何依?泪尽断肠时,何处是香冢,冷月寒池。化蝶纷飞忍愤,终底两相思。

卜算子·林黛玉

陈慧茹

本是绛珠仙,下界偿甘露。怜月悲花易感伤,谁解伶仃苦?

莫怪太多疑,金玉将人误。一片痴情终化灰,泪尽归天去。

忆秦娥·林黛玉

贺世战

凭谁说,灵姿玉色才殊绝。才殊绝,因情趋笔,摊帕为贴。

仙源早系相思结,凡尘泪尽同君诀。同君诀,芭蕉如哭,湘竹如咽。

鹧鸪天·林黛玉

田幸云

为续前盟木石缘,一身娇袭度孤年。

葬花愁病三生梦,举步危机四伏艰。

临浩劫,履深渊,怡红无力护贤娟。

潇湘月冷魂何处,哭塌红楼归恨天。

定风波·林黛玉

王志霞

莲步轻移响玉钗。分明仙女下瑶台。咏絮才情堪绝世。难继。奈何心事枉凭猜。

风雨敲窗秋夜冷。孤影。残红遍野动愁怀。命里参商终契阔。惜别。此生还泪为谁来?

踏莎行·天上掉下个林妹妹

肖芳珠

纤黛笼烟,娇眸掩绪。飘萍遗世添孤苦。吟诗题帕扫眉才,卷帘愁烬新愁煮。

石畔缘盟,浮生情许。痴心还泪千千缕。香消谁念葬花人。潇湘竹更潇湘雨。 

一剪梅·林黛玉·天上掉下个林妹妹

孙树娟

本是瑶花不染尘,开也消魂,落也消魂。此生还泪有前因,情写晨昏,爱写晨昏。  

     
杨柳扶风两靥春,看似凡人,不似凡人。可怜少小失双亲,秋惹伤神,冬惹伤神。

沁园春·天上掉下个林妹妹

刘庆珍

天降颦颦,绝世才情,凄美当仁。昔绛珠还泪,神瑛转世,欲盟累岁,相约终身。落地凡间,含悲命运,善感多愁空自真。潇湘馆,仙心圆其梦,爱恋坚贞。

群芳独冠清伦,智睿博,驰诗头榜人。惜宿怀侵雾,良缘披雪。芰荷摇落,木石离分。弱柳扶风,芳花淋雨,棒打鸳鸯无处申。泪流尽,遗留千古恨,悲剧奇闻。

鹧鸪天·林黛玉:天上掉下个林妹妹

丁玉林

仙子翩翩天上来,红楼起舞巧登台。

绛珠还泪怡偏爱,木石缘盟愁畅怀。

情直率,性相猜。琴棋书画展奇才。

一腔心血为谁去,只为连枝并蒂开。

虞美人·林黛玉(新韵)

翟海潮

三生石畔仙珠草,还泪何时了?怡红公子守花旁,难抵霜刀雪剑满潇湘。

多愁小性痴情在,才气冲天外。咏菊题帕葬花吟,怎奈凄风冷月葬诗魂。

品评翟海潮

林黛玉是《红楼梦》中曹雪芹塑造的一个独具灵性和悲剧命运的艺术典型,她那凄凉的身世、绝世的才华、孤傲的个性、悲惨的命运,震撼着一代又一代读者的心灵。

林黛玉是一个具有正邪两赋、生动、圆润、深刻、感人、凄美的立体型艺术形象,要全面理解和欣赏这一艺术形象,需要对林黛玉的前世今生,她的性格特征,她的文人情愫,她的爱情,她的人生归宿等方面进行分析。

1.天上掉下个林妹妹:林黛玉的前世今生

“天上掉下个林妹妹”是越剧《红楼梦》的著名唱段,林黛玉的确是天上掉下来的,《红楼梦》开篇第一回,讲述了一个“绛珠还泪”的神话故事:西方灵河岸上三生石畔的绛珠仙草,因受到赤霞宫神瑛侍者日以甘露灌溉,始得久延岁月,脱了草木之胎,幻化人形,修成女体,终日游于离恨天外,饥餐秘情果,渴饮灌愁水。只因尚未酬报灌溉之德,故郁结着一段缠绵不尽之意。当神瑛侍者凡心偶炽下凡投胎之时,绛珠仙子也一道下凡,愿以一生所有的眼泪还他。这绛珠仙子便是林黛玉的前身,而贾宝玉则是神瑛侍者的转世。

作为绛珠仙子的幻身,黛玉降生在姑苏林家,其父林如海,母亲则是贾母的女儿贾敏。第2回“冷子兴演说荣国府”,介绍了林黛玉的家世:“……原来这林如海之祖,曾袭过列侯,……至如海之父,又袭了一代;至如海,便从科第出身。……如今如海年已四十,只有一个三岁之子,偏又于去岁死了。……今只有嫡妻贾氏,生得一女,乳名黛玉,年方五岁。”无奈母亲贾敏一疾而终,林如海便送黛玉至贾府依傍外祖母及舅氏姊妹。祸不单行,不久林如海亦一命呜呼,林黛玉彻底成了孤苦伶仃之人。

林黛玉的第一次出场是在第3回,宝黛初会,两人一见如故,印证着三生石边的前世情缘。黛玉见到宝玉大吃一惊:“好生奇怪,倒像在哪里见过一般!”宝玉见到黛玉笑道:“这个妹妹我曾见过的。”衔玉而生的贾宝玉最想知道的是黛玉是否有玉,当黛玉说“没有”的时候,失望之余,宝玉便“发作其痴狂病来,摘下那玉,狠命摔去,这注定了两人后来波澜壮阔的离合悲欢。

 

黛玉进贾府之时还是个孩子,她和宝玉一起玩、一桌吃、一床睡,可谓青梅竹马。此时黛玉在宝玉眼中的形象是:“两弯似蹙非蹙笼烟眉,一双似喜非喜含情目。态生两靥之愁,娇袭一身之病。泪光点点,娇喘微微。闲静似姣花照水,行动似弱柳扶风。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作者一开始就描绘出了林黛玉多愁多病、弱不禁风的形象。

元妃省亲后,黛玉入住潇湘馆,宝玉入住怡红院,潇湘馆和怡红院邻近,脂砚斋说“二玉近中远”。绛珠还泪的神话赋予了林黛玉迷人的诗人气质,同时又定下了她悲剧命运的基调。林黛玉与薛宝钗在第5回中的判词合二为一:“可叹停机德,堪怜咏絮才。玉带林中挂,金簪雪里埋。”寓示着黛钗的悲剧命运,二人既存在人性上的德才之争,又存在婚姻上的金木之争。金玉良缘最终胜过了木石前盟,林黛玉最后于宝玉、宝钗大婚之夜泪尽而逝。

2.多愁善感、孤高率真:林黛玉的性格特征

多愁善感、孤高率真是林黛玉性格的主要特征。黛玉的多愁善感发自内心,既源于她父母早亡、寄人篱下的处境,又源于她对宝玉的爱,使她变得异常敏感。周瑞家的送宫花,最后送到她那里,她便疑心是别人挑剩下的才给她;一天夜晚,她叫怡红院的门,晴雯偏偏没听出是她的声音,拒不开门,并说“二爷吩咐的,一概不许放人进来呢!”把个黛玉气得怔在门外,欲要发作,又想:“虽说是舅母家,如同自己家一样,到底是客边。如今父母双亡,无依无靠,现在他家依栖,若是认真怄气,也觉没趣。”正在伤心垂泪之时,又听见宝玉宝钗的笑语声,越发动了气,“越想越觉伤感,便也不顾苍台露冷,花径风寒,独立墙角边花阴之下,悲悲切切,呜咽起来。”“呜咽一声犹未了,落花满地鸟惊非。”一日她卧病在床,听到园子里的老婆子骂人,实则是骂她的外孙女儿,黛玉却认为是在骂己,竟气得昏厥过去。别人一句玩笑,她认为是对自己的轻侮……

黛玉确实是个“小性儿”,用“泪人”形容她一点都不为过。第37回“秋爽斋偶结海棠社”,探春给黛玉起雅号:“当日娥皇、女英洒泪在竹上成斑,故斑竹又名湘妃竹。如今她住潇湘馆,她又爱哭,将来他那竹子想来也是要变成斑竹的。以后都叫他作潇湘妃子就完了”。可见,竹既象征着黛玉的品格,也和泪水相关。黛玉的《题帕三绝》,一泪贯注,表现着黛玉对于宝玉的痴情,还泪的主题在此又得到呼应。

 

黛玉生性孤傲、天性率真,语言尖酸刻薄,她曾把刘姥姥比作“母蝗虫”。李嬷嬷说黛玉“真真这林姐儿,说出一句话来,比刀子还尖。”在宝玉“将北静王所赠鹡鸰香串珍重取出来,转赠黛玉”时,黛玉遂掷而不取,口中说:“什么臭男人拿过的!我不要它。”宝玉从张道士那里得了个麒麟,宝钗一看便说史湘云有这么一个,探春赞宝钗心细,黛玉讽刺地说她对别人佩戴的东西最是留意。宝玉挨打那回,宝钗回家受了薛蟠的窝囊气,哭红了眼被黛玉瞧见,便说哭出两缸眼泪来也医不好棒疮。

黛玉对人坦率纯真,见之以诚。她对待紫鹃,亲如姐妹,情同骨肉,诚挚的友情感人至深。香菱学诗,向黛玉请教,她热诚相接。在对待宝钗的态度上,尤见出其天真笃实。本为情敌,无嫌犹猜。但在薛宝钗对她略表关怀,予以“训导”之后,她便开诚布公,肝胆相照,向薛宝钗掏出心窝子的话,并引咎自责:“你素日待人,固然是极好的,然我最是个多心的,只当你心里藏奸。……往日竟是我错了,实在误到如今。”此后她待宝钗如亲姐姐一般,连宝玉也感到惊奇。

据脂批透露,黛玉在警幻情榜中被称作“情情”,黛玉的生命就是痴情,这是她的动人处,也是她的致命处。不懂掩藏的她把自己的情感暴露在整个世界的面前,从心到口,没有任何的遮拦。她的爱、她的怨、她的恼怒、她的嘲讽、她的机锋,都直截了当,无所顾忌。

3.诗词与爱情:林黛玉的文人情愫和恋爱

林黛玉之美,表现在她才华横溢和浓郁的诗人气质。曹雪芹笔下的林黛玉,是一个诗化了的才女。在大观园,她与薛宝钗可谓“双峰对峙,二水分流”,在博学方面,黛玉可能略逊宝钗,但在诗思的敏捷,诗作的新颖别致,风流飘洒方面,林黛玉却出类拔萃。她的诗都是她的血泪,她是大观园中真正的诗人。

对于黛玉,不可一日无诗。她用诗发泄痛苦和悲愤,她用诗抒写欢乐与爱情,她用诗表示抗议与叛逆的决心。诗表现了她冰清玉洁的节操,诗表现了她刚直不阿的人格,诗表现了她美丽圣洁的灵魂,诗使她有一种迷人的艺术光辉!全书中以林黛玉名下的诗作有:第27回的《葬花吟》、第32回的《题帕三绝》、第45回的《秋窗风雨夕》、第64回的《五美吟》、第70回的《桃花行》等。在大观园组建诗社的活动中,她的《咏白海棠》、《咏菊》、《柳絮》,首首精彩。尤其是她的“菊花诗”,连咏三首,艺压群芳,一举夺魁。她的诗不仅“题目新,诗也新,立意更新”,而且写得情景交融,菊人合一,充分而深刻地表达了她的思想感情。

特别强调的是作为林黛玉诗谶的《葬花吟》,这是她进入贾府以后的生活感受,是她感叹身世遭遇和悲剧命运的全部哀音的代表作,她以落花自况,血泪作墨,如泣如诉,抒写了这位叛逆者的花落人亡的哀愁和悲愤。“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是对长期迫害着她的冷酷无情的现实的控诉;“质本洁来还洁去,强于污淖陷渠沟”,表现了她的高洁的情志和坚贞不阿的精神。“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试看春残花渐落,便是红颜老死时。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等未了数句,并通过鹦鹉也会吟哦的描写,寓意花的命运即黛玉的命运。这是她用热血和生命写就的心曲,也是与这个罪恶世界决裂的檄文。

诗词和爱情就是林黛玉生命的全部。从神话世界走来的绛珠仙子和神瑛侍者降临在大观园中,演绎出了一段生死不渝“木石前盟”的爱情故事。在现实世界中,林黛玉与贾宝玉是一对“灵心慧性”的情痴,她同宝玉之间有共同的乐趣和理想。金玉良缘的存在,让黛玉放不下心,宝黛之间在相互试探,在冲撞、纠葛和执着中体验着人生的初恋。

从第8回“黛玉含酸”到第34回“黛玉题帕”,宝黛二人共有10来次争吵哭闹。第17回,因黛玉送宝玉的荷包被小厮抢走,黛玉误会,“误剪香囊”;第20回,宝玉去看宝钗,黛玉因猜疑又与宝玉吵嘴而哭,宝玉跟黛玉“论亲疏”;第22回,贾母给宝钗过15岁生日,大家看戏,心直口快的湘云说出黛玉像戏子,宝黛争吵,使“宝玉悟禅”;第29回,因张道士提亲,引起二人争吵,“宝玉砸玉”,还惊动了贾母,气得贾母说出“不是冤家不聚头”。

金玉良缘让黛玉不仅处处不放心宝钗,连带着也旁及湘云。第32回,黛玉因金麒麟事件而猜疑,引发“宝黛诉腑”,二人交心;第34回“宝玉挨打”之后,宝玉送旧手帕给黛玉,“黛玉题帕”,标志着宝黛爱情进入了默契阶段,她和宝玉之前的彼此试探已不复存在,两个人都已明了对方的心意,达到了两情相悦的境界。在有了这份自信之后,黛玉的心境也好转了,也能坦然地面对宝钗,在第43回和第45回还向宝钗敞开了心扉,从此黛钗二人情同姐妹。第57回,由于紫鹃试探宝玉之心而说了句戏言“林妹妹回苏州去”,贾宝玉就大病变得痴呆,标志着宝黛发展到了热恋阶段,走向了成熟。但金玉良缘与木石前盟之争仍在继续,因为儿女的婚姻毕竟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此时的黛玉孤独无援,处境显得更加凄凉,但宝黛仍怀着一丝希望在等待。

第70回,黛玉重建桃花社,众姊妹以柳絮为题作词,黛玉的《唐多令》象征她一生的际遇。“叹今生谁舍谁收?”自己虽然与宝玉有情有爱,但自古婚姻大事皆由父母而定,黛玉无父无母,只能是像柳絮一样“凭尔去,忍淹留”。而此时的宝钗却成竹在胸,她作的《临江仙》,很乐观地寄予了对未来美好的向往,“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

第74回抄检大观园以后,晴雯被撵出大观园,黛玉的身体愈发不好。晴雯死后,第78回宝玉作《芙蓉女儿诔》,透露出宝黛婚姻的无望,此时金玉良缘已经压过了木石前盟。《芙蓉女儿诔》虽是写给晴雯的,其实也是写给黛玉的。

林黛玉本是一个“情痴”、“情种”,她为爱情而生,又为爱情而死,诗词和爱情是她的生命所系。她对贾宝玉爱得真诚,爱得执着,始终如一。然而,他们的爱情又是在不许爱的环境中发生、发展和生存的,这就难免有痛苦,甚至要为爱情付出生命的代价。再加上她诗人的气质和悲剧的性格,这种被压抑的燃烧着的爱情,只能用诗和哭来抒发,来倾泄。林黛玉的泪,分明饱含着现实人生的血肉。当他们这种同生共命的爱情最后遭到毁灭时,她便“绝粒”、“焚稿”,以生命相殉。这种爱情是怎样的至诚至坚,至纯至圣,感天地、泣鬼神,动人肺腑,撼人心灵!

4.天尽头,何处是香丘:林黛玉的人生追问

伟大的作家无不关注人类的生存困境与价值意义,无不充盈着对人类命运的形而上的追问和思考。人的个体生命是有限的,而宇宙是无限的,那么人这种有限的生命存在的意义何在呢?林黛玉和贾宝玉就是两位对生命最敏感、体验最深刻的人,他们的惆怅落泪不仅仅是感叹他们两人爱情的不幸,也是出于对生命、人生、存在的一种带有形而上的体验。

第22回描写宝玉看戏时因口角遭到黛玉、湘云的奚落,他回去后越想越没趣,信笔写下一偈:“你证我证,心证意证。是无有证,斯可云证。无可云证,是立足境。”宝玉这一举动被黛钗湘三人一顿讥讽:“这样钝愚,还参禅呢?”黛玉为宝玉的参禅偈又续了两句:“无立足境,是方千净。”逼得宝玉直做检讨:“谁又参禅,不过是一时玩话罢了。”

“无立足境”,是佛法的最高境界,正是《好了歌》那个真正“了”的大自由、大自在之境。一个赤条条来去无牵挂的生命,来到地球上走一回,还找什么“立足之境”?黛玉深明其理,但“悟而未了”,始终没有放下对情的“执着”,最终为情泪尽而死。

 

对林黛玉来说,“冷月葬花魂”这句诗昭示着生命的真谛,同时概括了她对人生的体验。最集中表现林黛玉人生感的当然是她的《葬花吟》,这首词的主题“美、生命、春天”都是脆弱的、短暂的、易逝的、无所归依的,“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人生的归宿在哪里?“天尽头,何处有香丘?”这就是对人生终极意义的追问,也是《红楼梦》的永恒魅力所在。

5.绛珠归天:林黛玉的人生归宿和悲剧结局

林黛玉来到这个世界只为了一个人,那就是宝玉。黛玉从一开始就不属于这个世界,她来到这个世界不过是要了结一段公案,是为还泪而来的。林黛玉的性格有孤高自傲、狷介耿直的晋人风范,但这在世俗的生活中是不受人欢迎的。黛玉从来不劝宝玉为官做宦,从来不用“仕途经济”一类的“混帐话”去劝说宝玉,因而深得宝玉敬重,被宝玉视为“知己”。他们的这种共通点也成了他们爱情的共同基础,但他们之间的爱情注定是一场悲剧。

宝玉、黛玉、宝钗之间在恋爱、婚姻上的“三角关系”贯穿全书,时不时又插进来个宝玉的旧友史湘云,这就使他们的关系变得十分复杂,每当宝黛单独出现,必有宝钗不意而降。这种潜在的戏剧性安排是《红楼梦》爱情故事的纽结,“木石前盟”、“金玉良缘”一直笼罩在宝黛钗的情感发展之上。

 

黛玉和宝玉之间的情感在贾府是众所周知的,第25回黛玉一句“你们听听,这是吃了他们家一点子茶叶,就来使唤人了”引来凤姐的调侃:“你既吃了我们家的茶,怎么还不给我们家作媳妇?”但世俗的金玉良缘,却让木石前盟面临着直接的威胁。透过赐予宝玉和宝钗同样的礼物,元春表明了她的态度。透过要和宝琴结亲,贾母表明了她的态度。透过驱逐眉眼和林妹妹有些像、“晴为黛影”的晴雯,王夫人表明了她的态度。而王熙凤不过是在揣摩贾母、王夫人和元春的态度,她真正关心的不过是权力和财富,而不是什么儿女之情。在这个金玉的世界,贾代善娶了史家的小姐,贾政娶了王家的小姐,贾宝玉娶薛家的小姐就成为顺理成章之事。四大家族之间的联络有亲、一损俱损一荣俱荣的关系,通过金玉良缘可以得到进一步的确认。

林黛玉不属于人间,她的归宿是仙界。程高本后40回,接踵而来的是“宝玉始提亲”、“凤姐设奇谋”、“定婚瞒消息”、“傻大姐泄密”,一步一步把宝黛的爱情悲剧层层地推向了高潮。宝钗“行为豁达,随分从时”,黛玉“孤高自许,目无下尘”,再加上黛玉的“多愁多病之身”,第90贾母说林丫头乖僻林丫头这样虚弱,恐不是有寿的,这两点让贾母最终觉得只有宝丫头最妥,在宝黛钗婚姻的决策中,黛玉最终成了失败者。第97回“黛玉焚稿”、 第98回“绛珠归天”是以木石前盟为标志的宝黛爱情的结束,黛玉离世的时候才17岁。

 

《红楼梦曲》其中的“枉凝眉”是哀悼林黛玉和贾宝玉爱情悲剧的挽歌:一个是阆苑仙葩,一个是美玉无瑕。若说没有奇缘,今生偏又遇着他;若说有奇缘,如何心事终虚化?一个枉自嗟呀,一个空劳牵挂。一个是水中月,一个是镜中花。想眼中能有多少泪珠儿,怎禁得秋流到冬尽、春流到夏!



注:翟海潮、范文义、刘承彦主编的《诗画品红楼》一书已于2021年1月由北京出版社出版,当当、京东、天猫有售


往 期 推 荐


绣橘:遮风挡雨忠心见,酸甜品过终需咽


群芳谱:金陵十二钗及众女儿的命运


黛玉含酸:巧借手炉奚落,淋漓酣畅深论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