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刘邦那华丽的一百八十度发夹弯

 正哥与泪痕春雨 2023-06-21 发布于山西

                  扁舟听雨秦汉系列

            汉帝国的建立之荡平天下(四十七)

十一月,行自淮南还。过鲁,以大牢祠孔子。

秦末汉初之际,各方大佬几乎都认为儒家于世事无用。(见链接:《低谷

然而,随着汉帝国稳定下来,刘邦的态度来了个巨变。

公元前196年11月,刚刚从淮南战场上回师的刘邦路过鲁国。

他以天子祭祀社稷的“太牢”规格祭祀孔子。

刘邦是首位以“太牢”规格祭祀孔子的帝王。

也开了后世历代帝王崇奉儒学及孔子的先河。

难怪清末名家梁启超大为感叹:

过鲁以太牢祀孔子,…汉高实儒教之第三功臣也。

他称赞刘邦是孔、孟之后儒家得以兴盛的第三大功臣。

刘邦为什么从大骂儒生都是竖儒、腐儒,到一举成为儒家第三功臣呢?

原因当然有很多,但普遍首功属于当世大儒叔孙通。

叔孙通,薛人也。秦时以文学征,待诏博士。…

通曰:“公不知,我几不免虎口!”乃亡去之薛,薛已降楚矣。

叔孙通是薛县人,秦时作为儒家代表成为博士。

秦末陈胜、吴广起义后,史书上介绍了一段叔孙通忽悠秦二世的精彩故事。

故事背后的真实背景我们已做详述,这里略过。(见链接:《隔空对垒)。

叔孙通借机逃回已属于项梁所建新楚国的薛县。

叔孙通自然就到了新楚国朝廷工作。

汉二年,汉王从五诸侯入彭城,通降汉王。

公元前205年,刘邦发起彭城之战一度攻克彭城,叔孙通跟着降汉。

要知道,汉军在彭城没待几天就被打得大败,刘邦险些战死。

通儒服,汉王憎之,乃变其服,服短衣,楚制。汉王喜。

而且刘邦非常讨厌儒生,叔孙通出席公众场合时都不敢穿儒服。

叔孙通在项羽那不用改服短衣,到了汉阵营被迫改服饰。

可见刘邦对儒家的不喜更甚项羽。

从抛弃秦帝国加入叛军阵营,到抛弃刚刚获胜的项羽去跟随身为输家又更苛待儒生的刘邦。

可以看出叔孙通非常善于判断,也非常敢于判断。

怪不得孔子八世孙孔鲋对叔孙通极度欣赏:

吾谓叔孙通处浊世而清其身,学儒术而知权变,是今师也。

认为其知权变,通事务,是当今天下儒生的导师。

孔鲋是官方认可的孔子嫡系第八代传人。

秦末动乱中,孔鲋成为陈胜张楚国的博士。

最后孔鲋跟随陈胜阵营死于陈下,可见其坚定的反秦信念。

孔鲋作为儒家官方传人、坚定反秦战士,死前却盛赞长期事秦的叔孙通。

可见叔孙通在汉初上层儒家的受认可度。

司马迁指出叔孙通是“汉家儒宗”,是大汉儒家的旗帜性人物。

汉时主要文史顶尖大家刘向、班固、王衡等都认同司马迁说法。

可见叔孙通是整个两汉官方公认的儒家头号代表。

但到了后世对叔孙通多有不同意见,比如说司马光就极力贬斥他。

叔孙通做的核心大事就是为汉帝国制定礼乐制度(见链接:《皇帝之乐)。

此后叔孙通升官发财,一直位居高位。

可叔孙通并没留下什么著作,也没像张良、韩信那样整理传统文献。

相比于孔孟主义、荀子思想,叔孙通理论只能在史书记载里去搜寻蛛丝马迹。

这样的人物,和光芒万丈的孔、孟、荀相比简直萤火之光都算不上。

可他却被真正奠定儒家百世之基的大汉儒家公认为代表、旗帜,难怪后人大惑不解。

叔孙通到底做了什么让地位如此之高呢?

通之降汉,从弟子百余人,然无所进,剸言诸故群盗壮士进之。

弟子皆曰:“事先生数年,幸得从降汉,今不进臣等,剸言大猾,何也?”

通乃谓曰:“汉王方蒙矢石争天下,诸生宁能斗乎?

故先言斩将搴旗之士。诸生且待我,我不忘矣。”

作为被多方认可的儒家宗师,叔孙通在汉阵营有一定举荐权力。

但跟随他的儒家弟子在楚汉战争期间一个也没有被举荐。

被叔孙通举荐的都是些和儒家格格不入的壮士乃至各地造反盗匪。

弟子们为此很不理解,质问叔孙通。

叔孙通给出的解答我们可以简单翻译下:

应该让一部分人先升官发财,不管他们是不是儒生;

先升官的带动没升官的儒生跟着一起升官发财;

最后实现儒生与大家共同升官发财。

汉王拜通为博士,号稷嗣君。

叔孙通非常尊重汉阵营的规矩,与传统儒生迥然不同。

刘邦对他很欣赏,拜他为博士,而且封号稷嗣君。

这个称号说明叔孙通在汉阵营祭祀等文化领域有较大发言权。

历经数年,叔孙通终于等来了先升带动后升的时机。

刘邦称帝后对朝廷缺少礼制不满,任命叔孙通制定满足大汉需要的新礼制。

于是通使征鲁诸生三十余人。

三十多位鲁地儒生获得了“后升”的大好机会。

但叔孙通“先升后升”理论不是所有人都买账。

鲁有两生不肯行,曰:“公所事者且十主,皆面腴亲贵。

礼乐所由起,百年积德而后可兴也。吾不忍为公所为。

公所为不合古,吾不行。公往矣,毋污我!

有两位鲁地儒生不肯“后升”,他们指责叔孙通是“十姓家奴”,是只会拍马屁的贱人。

他们找了个礼乐必须要百年积德方可后兴的说法,拒绝前行。

这借口有点牵强,根因恐怕还是很多“纯儒”看不上叔孙通。

他们觉得叔孙通就是那种典型的辟儒、践儒、小人儒。

对此,叔孙通没多辩解,只是笑了:

通笑曰:“若真鄙儒,不知时变。”

叔孙通认为,我们的目标是做纯儒、君子儒,实现孔孟主义的伟大理想。

要达到这一高尚目标,既要防辟儒,小人儒,也要防鄙儒。

但主要是防鄙儒。

通因进曰:“诸弟子儒生随臣久矣,与共为仪,愿陛下官之。”

高帝悉以为郎。通出,皆以五百金赐诸生。

诸生乃喜曰:“叔孙生圣人,知当世务。”

叔孙通主持的汉帝国礼乐改制大获成功。

刘邦赏了他500斤黄金,还升他做奉常,使其成为帝国文化教育事业的负责人。

叔孙通趁机举荐了大批儒生为官,还把赏金分给众儒生。

于是,既没有主义,又没有思想的叔孙通成了天下儒生口中的活圣人。

我们可以把叔孙通和上节介绍的陆贾做个比较。

陆贾走的就是和孔孟主义、荀子思想类似的传统道路。

尤其是当我们观察孟子、荀子和陆贾时,可以看到其一脉相承的共性。

他们都大力借鉴其他派系的思路与方式方法。

他们都通过儒家特色强行融合其他派系的成果,并力求形成一个完美闭环。

孟子走墨子的路,让墨子无路可走;(见链接:《孟子

又用人性本善、王道霸道等理论颠覆墨子,旨在发扬儒家的教化优势。

荀子开法家的车,让法家无车可开;(见链接:《荀子

又通过群分思想,隆礼重法的理论,指出法家必须要依赖儒家礼治指导。

陆贾个人学习纵横家,理论上则大量吸收阴阳家、黄老内容。

他当然也像孟子、荀子一样吸收的同时突出儒家指导地位,限于篇幅,我们就不多介绍了。

叔孙通认为,礼乐带来的低成本优势是儒家最大优势。(见链接:《礼乐魔力

他通过改制礼乐得到刘邦极度赏识。

之后虽然身居高位、有的是条件,却没有试图在思想上有所突破。

没有像孔孟主义、荀子思想和陆贾等人一样形成有力的理论闭环。

叔孙通当然后面还会搞些东西,具体是什么以后还会介绍。

很明显,叔孙通和前几位走的路子不同。

孔孟主义、荀子思想和陆贾等走的是理论指导实践的道路。

叔孙通理论更偏重实践为标准的路子。

叔孙通认为,儒家和墨法道阴阳不是一个互相排斥的关系。

仁义道德多一点还是墨法、黄老阴阳等多一点,并不是孔孟主义与邪门歪道的本质区别。

仁义道德不等于孔孟主义,外道邪门也讲仁义道德;

墨法道阴阳不等于邪门外道,儒家也有墨法道阴阳的相关内容。

叔孙通认为,孟子、荀子、陆贾等理论都是很好的。

但在到底姓不姓“儒”的问题上有点纠结。

我们这代人没必要在到底姓不姓“儒”的问题上做太多争论。

不争论,把当前的问题当下解决,把以后的问题交给后人的智慧。

总之一句话,不管你是纯儒、君子儒,还是非儒、小人儒、辟儒,能抓得住皇帝的就是好儒。

到这里,这个关于儒家的小插载就结束了,而大汉帝国儒、法、黄老的激烈竞争也将拉开帷幕。

可能很多朋友会问扁舟,你写了这么多节居然连帷幕都没拉开?

插入这个小连载,目的是希望让大家看到:

孔、孟、荀都是儒家先圣,但彼此政治纲领大相径庭。

到了汉初陆贾和后来的贾谊,其倾向又和孔、孟、荀有了很大区别。

后世学者写到汉初,无论政治史还是思想史,都不可能不涉及儒、法、黄老之争。

可人们很容易把不同时代的儒、法、黄老混为一谈。

比如说起儒家,都往孔孟头上去寻章摘句,不顾汉儒在政治上的实际思路。

因而得出很多似是而非的奇特结论,反而给汉初政治斗争抹上一层神秘的虚幻色彩。

实际上,汉以后孔孟主义、荀子思想都成为圣学,成为旗帜。

但大家很多时候走偏“叔孙通理论”的路子:

为了建设有大汉特色、大晋特色、大唐特色、大宋特色、大元特色、大明特色、大清特色的孔孟主义而奋斗终身。

所谓“六经注我,我注六经”!

不从根上理解这一点,就很难理解汉初的儒、法、黄老之争。

也很难理解后世无数形形色色的儒家。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