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他指挥过5位元帅和6名大将,晚年悔恨:若不犯错,我就是元帅之首

 兰州家长 2023-06-21 发布于甘肃

有这样一位国军将领,新中国的五位元帅和六位大将都受过他的指挥,他本人更是不但在国民党中身居高位,还多次帮助困境中的中国共产党。

文章图片2

晚年的时候,他却悔恨当初站错了队,并且直言,如果不是站错了队,跟错了人,那么现在他就是新中国十大元帅之首。

那么,他是谁呢?

文章图片3

坚定反袁,中山侍卫

十九世纪与二十世纪之交的时候,中国已经经过了半个多世纪的屈辱历史,这片满目疮痍的土地呼唤着中国人奋起直追,报仇雪耻。

也正是在这段时间里,中国出现了许多杰出的人才,他们或为思想家,或为政治家,或为军事家,又或者是科学家、文学家,而张发奎正是其中一人。

文章图片4

1896年9月2日,张发奎出生于广东省韶关市始兴县清化乡矮岭村,初名逸斌,后改名为发奎。

张发奎的家境应该不错,在他八岁的时候便进入了私塾读书,学习孔孟之道,而在他十一岁,也就是1907年的时候更是入读了县立高等小学堂。

张发奎也是少年英杰,在他十六岁的时候就成功考入了广东陆军小学,并且加入了同盟会,次年又以一篇洋洋洒洒的《吴起将军与士卒同甘苦论》在三千多名同学中脱颖而出顺利升入武昌第三陆军中学。

文章图片5

此后,张发奎的前途堪称一片坦途,只要在陆军中学中脚踏实地地学习并取得不错的名次,毕业后就能是职位不小的军官。

但是乱世面前,没有一个人能说自己的前途是光明无忧的。1915年12月12日,袁世凯在北京公然宣布称帝,此举使得上下内外都惊讶无比,反应过来之后更是全国哗然。

此时,摆在前途无量的张发奎面前的选项只有两个,要不支持袁世凯称帝,让共和梦一夜破碎,要不就像唐继尧、蔡锷等人一样,公开讨袁,抵制称帝。

文章图片6

此时的张发奎就是一名热血青年,他几乎没有做任何的犹豫和思考,讨袁!讨袁!

要知道,彼时的袁世凯虽然因为称帝几乎受到了举国上下的反对,但是这些反对大多来自无权无势无财无兵的普通人,而相反的是,北洋政府作为当时中国唯一的法定政府,机构完备,力量强大,更重要的是,这些人出于对自身利益的考虑和其本身的军阀身份,对袁世凯都抱以支持的态度。

文章图片7

因此,张发奎的选择绝对谈不上明智,当时的他,若是一心跟着袁世凯,那才叫前途无量,而反对袁世凯称帝,就只能是把前途和性命都拴在裤腰带上渡河,过去了,便是权势滔天,过不去,便是死无葬身之地。

但是从当时的眼光来看,革命党人的赢面很小,而北洋政府则是占着无限大的优势,毕竟在不久前的1913年,革命党人才在孙中山和黄兴的带领下发起了二次革命,但是最终却只能以失败告终。

文章图片8

但是在这样惨淋淋的现实之下,张发奎依然相信,只有革命才能救中国,只有共和才能救中国。

于是,1916年,从武昌陆军第二军官预备学校毕业的张发奎立即返回家乡广东,参加第二次反袁之役,并且担任了孙中山的侍卫。

最终,面对国内外的抵制和针对,袁世凯被迫取消了皇帝称号,并且宣布退位,而他本人也在同一年因为尿毒症发作而去世。

文章图片9

袁世凯虽死,皇帝制虽被废止,但是中国的形势仍然不好,共和的危险和所面对的威胁仍然如同一把利剑,高悬在中国头顶。

因为彼时的中国依然面临着巨大的风险,国外,不只是欧美的打压侵略,还有日本的虎视眈眈;国内,则是军阀割据混战,北洋政府政权变更频繁,社会动荡,人民生活水深火热。

此时的国民党与之前完全不同,他们下定决心,必须彻底地根除北洋军阀各个派系,必须严格用共和来治理中国,一切的妥协和商量都不足为用,中国势必在枪林弹雨中迎来新生。

文章图片10

北伐先锋,复杂内心

作为中山先生的侍卫,张发奎担任着总统府大本营警卫团第三营营长的职务。1922年,面对陈炯明的叛变和恩师翁式亮的阵前邀请,张发奎拒绝了,拒绝的大大方方,拒绝的正气蓬勃。

他说:“师恩难忘,恕难从命。

文章图片11

一面是恩师的邀约,一面是革命的困境,张发奎内心没有丝毫的动摇,在他看来,孙中山先生的毕生追求、矢志不渝的才是正确的道路,于是,面对着苦难与甜蜜,面对着“天堂”与“地狱”,张发奎不作任何停留,毅然带领部队退入始兴仙人洞,与陈炯明叛军对峙。

1923年,孙中山终于重回广州,张发奎趁机举兵征伐陈炯明,将其驱逐。

随后的两年里,张发奎东征西战,为广州国民政府立下了赫赫功劳,1925年,在南征的进攻中,张发奎率领其本部歼灭了邓本殷的全部,升任第十二师代师长,这一年,他年仅二十九岁。

文章图片12

二十九岁的英杰不少,但二十九岁的师长实在罕见。

1926年,国民革命军在广州誓师北伐,张发奎正式任职第十二师师长,部队开往湖南,作为先锋部队同第十师和叶挺独立团在湘江东岸与北洋军阀进行战斗。

文章图片13

北伐战斗开始之初,张发奎及其部众就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先是屡屡战胜吴佩孚,逼迫吴佩孚部退守汀泗桥,再是在十月十日,北伐军攻克武昌这一九省通衢之要地都转进江西支援友军部队,并且在马回岭全歼孙传芳手下的谢鸿勋全部,接着又协同第十军攻下南昌,让北伐之势变得更加不可阻挡。

文章图片14

北伐之战开始不到四个月,张发奎就带领第十二师立下了不小的功劳,无论是攻破武昌,还是攻破南昌,都与他分不开关系,甚至可以说,北伐的锐势有一半是他打出来的,国民政府与国民革命军在前期所获得的所有优势,都离不开张发奎,他和第十二师做到了先锋部队能做的一切。

1927年1月,张发奎升任第四军军长,武汉粤侨联欢会赠“铁军”盾牌一块,前者是对张发奎本人功绩的认可,后者则是对其部众战绩的表扬。不论是张发奎还是第四军,都完全配的起这样的表彰。

文章图片15

第四军前身是建国粤军第一师,在北伐中担任着绝对的主力地位,同时也是战力最强,战功最大,战斗的敌人最狠的部队。

在国民革命军先后攻下武昌与南昌之后,北伐形势一片大好,主要的军阀势力仅剩奉系、直系两家,不久前耀武扬威声明正赫的皖系军阀此时已经是残存的状态,在北伐军的攻势之下瑟瑟发抖。

文章图片16

可以说,革命即将胜利,国民政府也即将统一全国。

但是就在这样的大好局势之下,1927年四月十二日,蒋介石突然背叛革命,公然屠杀共产党人,致使国民革命军内部发生了严重的分歧和斗争。

文章图片17

要知道,早在孙中山先生在世的时候,就制定了联俄联共的策略,国共两家决定以党内合作的形式参加北伐战争,参加国民大革命,也就是说,国民革命军中不只是国民党,更是有着数量不少的中国共产党人。

而在张发奎所率领的第四军之中,共产党人尤其多。

面对着蒋介石对革命的背叛,张发奎怒不可遏,他立即选择了拥护汪精卫,反对蒋介石,并且宣布要东征讨蒋。

但是局势却容不得张发奎立即出发讨伐蒋介石,因为北伐战争此时尚未结束,国民革命军面对的不仅仅是内部的叛乱,同时也面对着北方军阀的进攻压力。

文章图片18

此次战斗,张发奎面对着张学良所率的东北军进攻,双方在河南上蔡与逍遥镇一线展开战斗,为了抑制住北伐军的攻势,让自己能继续在关外做军阀,当那“土皇帝”,张学良一战集中了二十五万军队。

但是北伐军这一边同样不会懈怠,张发奎做了严密的战场部署,北伐军将士们顽强作战,最终击溃了张学良的二十五万军队,北伐军得以长驱直入,攻克许昌取得开封。

张发奎此战可谓是威震天下,几乎是一举扫清了北方军阀对国民政府的进攻压力。

文章图片19

此时的张发奎并没有忘记自己的初心,他还记得,在南方有一名革命的叛徒。

于是,张发奎在凯旋武汉不久之后,就整师出征入赣,准备东征讨蒋。

但是接下来发生了一件令所有人都想不到的事情,1927年7月十五日汪精卫公然宣布宁汉合流,汪、蒋两人共同实行“清共”政策,致使了大量的流血事件。

当时的张发奎因为手下有着很多的共产党人,比如叶剑英、贺龙、粟裕等人都曾在他手下任职,加之张发奎本人也属于国民党中的温婉派,并不属于蒋介石所率领的国民党派,所以张发奎本人对共产党人有着一种同情心,不但如此,甚至还对张云逸、叶剑英等人予以庇护。

文章图片20

也正是基于这种现实,加之其人本身与周恩来等中共领导人长期保持较好的关系,所以中共领导人做出了错误的估计,认为可以拉拢张发奎参加革命。

但是张发奎本人其实并不具有马克思主义的思想基础,他本人的阶级诉求也与共产党人相悖,他对共产党人的庇护基本上是来源于同情和交情。

在汪精卫向他抛来橄榄枝后,张发奎一改往日的亲共面目,开始了血腥残酷的“排共”政策。

文章图片21

抗日名将,遗憾惋惜

1937年卢沟桥事变之后,中国开始了全面抗战时期,国共两党也开始了第二次合作。

文章图片22

八月,日军大肆进攻上海,为了保全中国东部的门户,也是为了在国际上获得更多的同情与帮助,国民政府决心在上海打一场抵抗日寇的打仗,于是,淞沪会战一触即发。

而彼时的张发奎由于早在1935年就面见蒋介石,提出中国之出路唯有抗战一途,被蒋介石任命为皖、赣、浙、闽四省边区总指挥及苏浙边区绥靖主任,来督办抗日举措。

淞沪会战开始后,又任职第八集团军兼右翼军总司令,在淞沪战场上面对着日军飞机大炮与舰队的狂轰滥炸毫不胆怯,亲冒矢石指挥军队数次击退日军的进攻并指挥炮兵部队对日军军舰“出云号”造成了巨大的威胁。

文章图片23

不久后,面对着左翼军的败退局势,蒋介石又任命张发奎去担任左翼军总司令,希望能够由他来抑制住左翼军的溃败局势。

左翼军的溃败局势虽然在张发奎的努力之下被成功抑制,但是彼时日军已然从杭州湾登陆,张发奎及其部众在一夜之间就面临着腹背夹击的危机,为了保全部队,保全抗日力量,张发奎带领部队撤退。

淞沪会战虽然失败,但是中国军队的顽强抵抗让日军三个月灭亡中国的狂言妄语彻底破产,同时也为后方防线的建设提供了充足的时间。

文章图片24

随后,张发奎又相继指挥或者参与指挥了武汉会战、粤北会战、南宁战役等,可谓是抗日名将。

抗日战争结束后,张发奎面对国民政府中仍然盛行的投降气息十分不屑一顾,认为中国在亿万军民的共同抗争之下,已经获得了胜利,理应以胜利国的姿态去接收日本在香港的驻军的投降。

但是最终接收香港的日本驻军的投降权利仍然被英国夺去

文章图片25

解放战争之后,张发奎到香港居住。晚年的他,常对身边人说,如果当初他没有站错队,没有犯错误,那么他就会是十大元帅之首。此言非虚,但历史没有结果,一切都源自他当初的选择。

张发奎的这一生之中做了许多选择,但是最重要的一个选择却选错了,这个错误终生都无法追悔。但是错误也好,正确也好,张发奎的所有经历都源自他的选择,他这一生的精彩,不会被这些选择磨灭。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