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学习《道德经》 弘扬真善美

 主少峰 2023-06-21 发布于山东

《道德经》,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经典代表作之一,其语言字字珠玑、思想博大精深、影响力旷古烁今,是临沂道德教育促进会会员的“必修课”,也是我们举办“道德讲堂”的必讲内容。在此,我们从为什么要学习《道德经》、如何学习《道德经》、《道德经》智慧之具体应用等三方面对《道德经》进行解读,力求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从而更好地促进道德教育工作。

第一部分 为什么要学习《道德经》

一、闻名遐迩的《道德经》

《道德经》,又称《道德真经》、《老子》、《五千言》、《老子五千文》,通常认为是春秋时期的老子所著,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经典作品之一,被誉为“万经之王”。

《道德经》分上下两篇,《道经》和《德经》,共81章。其内容丰富,修身、治国、用兵、养生均有论述;其道法自然、报怨以德、无为而治、祸福相依、慎终如始等思想和观点超越时空,历久弥新;而其结构,则有九九归一之妙。

历代帝王、学者、文人墨客等对《道德经》给予高度评价。一生酷爱读书的毛泽东,早在青少年时代就对《道德经》一书和老子思想非常熟悉,后来他对《道德经》深入研究,活学活用,服务于中国革命和建设事业。

《道德经》在国外也享有极高的声誉。德国哲学家尼采说:老子思想的集大成——《道德经》,像一个永不枯竭的井泉,满载宝藏,放下汲桶,唾手可得。俄国大文豪托尔斯泰说:做人应该像老子所说的如水一般。美国学者蒲克明说:《道德经》将是一本家传户诵的书。

二、学习《道德经》利益长远

《道德经》是一本经典的哲学著作,而哲学通常被认为是“明白学”、“智慧学”。所以说,学习《道德经》意义重大。

(一)时代之需

1.中华民族的基因。虽然中华民族的基因一言难尽,但是敬畏天地、处下守中、抱怨以德、自知自胜、天下为公等个性特征十分鲜明。这在《道德经》中均有重要论述。尤其是一以贯之的无为而无不为——不敢为天下先的思想,与当今语境下的崇尚和平、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有异曲同工之妙。毛主席在《论政策》中说:“对于国民党军队,应继续采取人不犯我,我不犯人的政策,尽量地发展交朋友的工作”。目前,这一观点立场,在我国的外交场合经常被提及和运用。

2.民族文化血脉。中华民族生生不息,中华文明源远流长,中华血脉“天人合一”。《道德经》讲: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万物得一而生。同时,其指出,要重视守静、守柔、守中,例如:静为躁根,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多言数穷不如守中,等等。静、柔、中蕴含着“和合”的重要思想,一统天下、兼容并蓄、和而不同。《道德经》告诫我们,永远不言大、不称壮,因为“物壮则老,视为不道,不道早已”。可谓,“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从而,启智化人,文脉永昌。

3.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为、不为、如何为是有关中华民族之精神命脉的重要话题。尊道而行或说是按客观规律办事是“为”的重要法则,“圣人无常心,以百姓心为心”——以民为本是政治的大智慧;“上士闻道,勤而行之”是修身养性的明智选择。“圣人为腹不为目”、“夫佳兵者,不详之器,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这些都是关于“不为”的论述。“为之而未有,治之于未乱”、“以德报怨”则是关于“何时为”和“如何为”的论述。其中既有自强不息、上下同欲的高追求,又有厚德载物、天下大同的大修为。

(二)真善之鉴

《道德经》虽然只有五千余字,但是内容涉猎广泛,既有浅显易懂的、又有微妙玄通的,读来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很多内容言简义丰,被世人广为传颂,成为评判真假善恶和衡量得失成败的重要标准。

1.天长地久。“久长”是《道德经》关注的重要话题。第7章,“天地之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第33章,“不失其所者久”;第44章,“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下面,以“不失其所者久”为例,作简单剖析。就拿工作来说吧,一个人在单位里上班是有岗位职责和考核标准的,倘若他爱岗敬业忠于职守,较好地完成了规定的目标任务,就可以说是“不失其所”,通常就会与单位结成长期的合作关系,否则就容易被淘汰。单位也是如此,尊道而行,易兴旺发达;背道而驰,将日趋衰败。

2.去彼取此。《道德经》第12、38、72章中“去彼取此”的内容,对于衡量做人做事的得失成败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第12章,“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故去彼取此。”第38章,“是以大丈夫处其厚,不居其薄;处其实,不居其华。故去彼取此。”第72章,“是以圣人自知不自见,自爱不自贵。故去彼取此。”另外,第9、19章中,虽然没有直接出现“去彼取此”,但是通过比较,也起到作为取舍标准的作用。

3.自知之明。《道德经》第33章鲜明地提出“自知者明”、“自胜者强”的观点。自知自胜的衡量标准很多,例如:“载营魄抱一,能无离乎?”、“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我有三宝,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等等。自知自胜是学习的最终目的。通过以上什么是“长久之道”的绝对标准和“去彼取此”、“为道日损”等相对要求的认知,通常就能够陆续达到“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的学习佳境。

(三)语言之美。

《道德经》的可爱之处,除了其思想深邃启迪智慧之外,其语言之美也令人拍案叫绝,为当下及今后作文著述提供了很好的“范本”。

1.遣词之美。遣词之美是《道德经》的重要特征。例如:排比——“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比喻——“天之道,其犹张弓与?”;顶针——知常容,容乃公,公乃全……”;夸张——民至老死,不相往来”,等等。读来朗朗上口,令人念念不忘。

2.意境之美。《道德经》通篇将“尊道贵德”贯彻始终,语言洗练,充满意境之美。例如:“道可道,非常道”,既抑扬顿挫又寓意丰富,此处所说的“道”,不仅包括通常所说的人道,还包括天道、地道、自然之道,实乃宇宙之大道;又如:“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复”;再如:“道生之,德畜之”,等等。

3.文风之美。《道德经》,虽然包罗万象,但是篇幅却不冗长,仅有五千余字。虽然时隔二千多年,为文言文作品,但是大多篇章和词句浅显易懂。虽然阐述了一些大道理,但是通过多种修辞手法的运用,使得高深的理论变得形象具体。虽然,传说原著不分章节,但是流传于世的作品经梳理分成81章更便于学习和传播。

一言以蔽之,学习《道德经》,弘扬真善美,既利己又利国,早学早受益,勤学大提升!

第二部分 如何学习《道德经

前面,我们重点从“时代之需”、“真善之鉴”、“语言之美”等方面探讨了“为什么要学习《道德经》”。接下来,围绕“如何学习《道德经》”继续展开交流。

一、坚信学习《道德经》的重要性

重申学习《道德经》的重要性,是对“为什么要学习《道德经》”这一话题的再认识,只有做到对之认识深刻、理解透彻、深信不疑,才能在学习方面有大的根本性进步。如果是半信半疑,甚至是不屑一顾,暂时是不便继续深入探讨“如何学”的问题的。倘若出现这种情况,无论是教者、学者还是相关者,都不必着急上火。下面,给大家分析一下“人”这个字,也许从中能悟到些“返璞归真”的道理。人由一撇一捺组成,这第一笔——撇画,就如同人的腿脚在前行,俗话说“有理走遍天下”,故此,其中蕴含着尊道而行和按客观规律办事的道理,可形象地概况为“无道不远”;而第二笔——捺画,对于整体的“人”字来看,则有“无德不立”的意象。所以说,人本身就是有关“道德”的和谐生命体。学习《道德经》,探究生命的真谛、快乐的源泉、长久的秘诀,何乐而不为!

二、听专题讲座是学习《道德经》的捷径

前面,我们提到,尽管《道德经》是“巨著”但是非“鸿篇”,五千余字,就如同常规的论文篇幅一般。然而,毕竟它产生的年代久远,是文言文,并且是“写给帝王看的”,其思想高度、理论深度、内容广度均超乎寻常。因此,要想轻而易举地把《道德经》学明白,并不那么简单。可是,通过听专题讲座的形式,走近《道德经》,探寻宇宙本质、感悟人生真谛、预测发展未来,却不失为一条捷径。因为通过专家的解读和配以图片、视频等的衬托和印证,深奥的道理会变得容易理解,复杂的事情会显得条理清晰,常规的词句会获得别样感受,等等。在这方面,临沂道德教育促进会就做出了积极的探索和获得了丰富的经验,相荣涛会长经常应邀到机关、部队、学校、企业、社区等作公益讲座,“道德”是必讲的内容之一。

三、坚持读原著,深刻全面把握道德的内涵

当下,我们所讲的道德,通常是把它作为一个整体来看待,指的是一种行为规范,例如: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和个人品德等。其主要靠社会舆论、风俗习惯和内心信念来发挥作用。而《道德经》中对道德的论述,既有分而述之又有综而述之的情况,其内涵更丰富,乃“大道”和“玄德”的复合体。例如:第38章,“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第51章,“道生之,德畜之”等,这在现代语境下就不容易理解,也正是其奥妙无穷再加上一丝晦涩难懂,就更增添了《道德经》的无穷魅力。要想汲取其深层智慧,必须熟读原著——读书百遍其义自现。倘若能做到经常吟诵,那就更好了。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道”字除了和“德”字形影不离外,“悟道”是使用频率较高的词,正是因为道德微妙玄通,所以贵在“悟”。

四、熟记高度相关词和反义词,让学习事半功倍

《道德经》中最高度相关的词语就是道德二字,这在以上和今后会反复提到,在此不再赘述。例如:“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集中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对立统一的规律。又如:“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把何为利、何为用区分开来,并且凸显了“无”的重要意义;“善人者,不善人之师;不善人者,善人之资”中的师和资,也有异曲同工之妙。再如:“知其雄,守其雌”、“知其白,守其黑”,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等,通过对比和反义词,教会人们一分为二辩证地看问题。这也为我们日常的写作,提供了重要的借鉴,要想把复杂的问题表述清楚,通过对比手法和列举的方式,可以化繁为简并且说理透彻,从而容易被大众所理解。

五、坚持问题导向和循序渐进的原则

倘若不是做研究出成果,买本《道德经》放在枕头案边,闲暇或烦闷时随便翻翻,就算是不错的状态了;倘若有缘或有意,参加几场《道德经》报告会或是研习班,就更加难能可贵了。南怀瑾先生曾形象地把佛家比作百货店;把儒家比作粮食店;把道家比作药店,并阐述为:不生病可以不去,生了病则非去不可。生病就好比变乱时期,要想拨乱反正,就非研究道家不可。所以,当一个人或各行各业遇到困难和麻烦尤其是思想上有解不开的疙瘩时,认真读一读《道德经》,可能就会豁然开朗。当然,要想获得长足进步,还必须坚持循序渐进的原则,诚如《道德经》第63、64章所讲,“天下难事,必作于易”、“九层之台,起于累土”……

以上五条,只是一些常规方法和建议。对于其它良方佳策,大家可以据实进行总结和提炼。

《道德经》第70章写道,“吾言甚易知,甚易行。天下莫能知,莫能行。”这是为什么呢?在书中第78章,似乎有一个间接的答案,那就是“正言若反”!正如老子讲“无为”一样,其实“无为”并不是不作为,而是要做到“言有宗,事有君”、“尊道贵德”,方能“天长地久”。

如此说来,要想学好《道德经》,就必须在“真和行”上下功夫!

第三部分 《道德经》智慧之具体应用

孔子讲,“君子有三患”,即:自己没有听说过的知识或道理,担心不能听到;已经听说了,担心不能学到手;已经学到了,又担心不能实践。所以说,学以致用尤为重要。

在这一部分中,我们将按照知、信、行的逻辑思路,将《道德经》的智慧在学习、生活、工作等方面的应用细化,力求达到“轻松学习,拿来就用”的效果。

努力做到“三个结合”,即:将传统文化与当代文化相结合,将增强文化自信与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相结合,将助力预防和纠正具体不良社会现象相结合。

一、《道德经》的智慧之光普照中外

在前两部分,“为什么学”和“如何学”中,我们用较大篇幅阐述了《道德经》值得学以及学习的基本方法,接下来我们重点探讨学以致用的话题。《道德经》的智慧之光普照中外,为治身、治学、治国等提供宝贵经验。

三国时期经学家、哲学家、《老子》的重要注释者王弼说:老子之书,其几乎可一言以蔽之。噫!崇本息末而已矣。

明太祖朱元璋说:朕虽菲材,惟知斯经乃万物之至根,王者之上师,臣民之极宝。

清代启蒙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魏源说:老子之书,上之可以明道,中之可以治身,推之可以治人。

著名的哲学家、哲学史家、国学大师张岱年先生说:中国古典哲学的最高范畴是“道”,而“道”的观念是《老子》首先提出的。

著名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鲁迅说:不读《老子》一书,就不知中国文化,不知人生真谛。

通过以上历史名人对《道德经》的评价,我们不难看出:《道德经》是我国重要的哲学经典著作之一,是追根寻源、探究真谛、触类旁通的“智慧学”。

德国哲学家尼采说:老子思想的集大成——《道德经》,像一个永不枯竭的井泉,满载宝藏,放下汲桶,唾手可得。

由此可见,《道德经》既是中国的,也是世界的。大道至简,德泽众生。

二、《道德经》智慧与成功抗疫

近来,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面临新的考验,全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万众一心众志成城,科学防控动态清零,鼓舞国人倍感珍惜。

《道德经》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代表作之一,其蕴含的大智慧对成功抗疫具有重要启示。在此,我们梳理出十句与抗疫息息相关的经典语句,与大家分享共勉。

(一)最具有中国智慧的一句话:“道可道,非常道”。全球的抗疫措施在“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保护易感人群”方面是通用的,是“常道”;那么,为什么我国在疫情防控方面做得胸有成竹而有的国家则防控得差强人意呢?差别就在于“非常道”!

(二)最能体现社会主义优越性的一句话:“圣人无常心,以百姓心为心”。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中国共产党的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即:立党为公,执政为民。而很多国家,在这方面与我国相比存在天壤之别。

(三)最能将风险降到最低的一句话:“为之而未有,治之而未乱”。要想有效防控疫情,贵在早发现、早处置、早沟通,防患于未然或防微杜渐;一旦病毒蔓延开来,就会给防控带来严峻挑战。

(四)最能达到自我保护效果的一句话:“知止不殆,可以长久”。要时刻关注官方发布的疫情信息,减少流动,令行禁止,有效“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保护易感人群”,避免因小失大和一着不慎满盘皆输。

(五)最善意的提醒让我们注重保持良好心态的一句话:“轻则失根,躁则失君”。疫情可能不会在短时间内退去,这就提醒我们要有打“持久战”的准备,而有些人在这个过程中,可能会出现烦躁不安的情绪,这是要极力克服和避免的。

(六)最易形成心理落差,实乃抗疫法宝的一句话:“小国寡民”。在读《道德经》时,很多人被其奥妙无穷的智慧所折服;同时,似乎又对“小国寡民”的所谓“理想”而感到失落。其实,对“小国寡民”的解读也不尽是“消极”一派。在疫情防控期间,“小国寡民”如同网格化管理,实乃抗疫之法宝。

(七)最能给人信心和力量的一句话:“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疫情防控形势虽然依然严峻,但是实践证明:我们有信心、有决心、有能力打赢抗疫阻击战,我们坚信困难是暂时的,很快会否极泰来,风雨之后见彩虹。

(八)最能体现抗疫英雄高尚和伟大的一句话:“功成名遂身退”。全体抗疫英雄,尤其是奋战在一线的白衣天使,他们牢记救死扶伤的使命,不负党和人民的重托,与病毒赛跑、与死神抗争,在抗疫战斗中他们是最可爱的人,当疫情退去的那一天,他们又将复归“平凡”。

(九)最需要全员再接再厉的一句话:“慎终如始,则无败事”。不忘初心,方得始终。正是我们在疫情发现初期,就采取了果断的防控措施,才基本实现了动态清零。当前,我们应戒骄戒躁,争取更大的胜利!

(十)最能反映“多难兴邦”的一句话: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虽然疫情猛于虎,但是通过近两年抗疫阻击战的科学指挥和精准施策,全民的卫生意识、团结精神和爱国热情空前提升,汇聚起磅礴的奋进新时代的无穷力量。

抗击疫情,人人有责;中国智慧,事半功倍!

三、磨刀不误砍柴工,做好自知自胜的思想准备

以上,之所以要总结“《道德经》智慧与成功抗疫”的内容,一方面是为了强调我们在日常除了读书外还要关心时事,努力做到“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另一方面是“独辟蹊径”证明《道德经》的智慧的确非同寻常,让大家对其“具体应用”充满期待和信心。

在谈具体应用之前,我们还要特别强调一点,或者说是明确一条重要的原则和目标,那就是“自知自胜”。倘若离开了这一点,往往会事倍功半或半途而废。为此,我们要高度重视以下几点。

(一)空杯心态。《道德经》第71章讲:知,不知,上。即:人要有“天外有天,人外有人”的自知之明;也就是通常我们所说的,谦受益满招损。

(二)参照评估。《道德经》第24章讲“修道”的道理,例如:自逞己见的反而得不到彰明;自以为是的反而得不到显昭。第58章讲祸福相依的道理,有道的圣人方正而不生硬,有棱角而不伤害人,直率而不放肆,光亮而不刺眼。这些都是自知的参照物。

(三)取法乎上。《道德经》第41章讲: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即,要想自律提升,必须相信客观规律并且高标准严要求,而不是半信半疑徘徊不前,更不是置若罔闻嗤之以鼻。

(四)循序渐进。《道德经》第63章讲: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也就是说,树立目标后,要从点滴做起,不宜急于求成。正如第64章中讲的: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五)慎终如始。《道德经》第64章讲: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慎终如始,则无败事。也就是说,做事要持之以恒。用现在时髦的话说就是不忘初心砥砺前行。

(六)养精蓄锐。养精蓄锐,总体上蕴含着老子讲的益生(曰祥)的意思;体现在“用兵”方面,还包含着“不轻敌”的意思。《道德经》第69章讲:轻敌几丧吾宝。

(七)打造法宝。《道德经》第67章讲:我有三宝,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鉴于此,我们在认识、提升自己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是否能形成放之四海而皆准和普惠他人的智慧法宝呢?

(八)为而不争。《道德经》第81章讲: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人之道,为而不争。这里从自然观讲到人生观,提醒和告诫人们要好好地修炼自己,不断提升人生格局和境界。

自知自胜,首在知“道”,次在信“道”,贵在行“道”。

四、《道德经》智慧在学习、生活、工作中的具体应用

这一部分是《学习<道德经>,弘扬真善美》的主体部分,占全文的70%以上。我们将从学习心得方面和选取《道德经》中的代表性语句,通过理论联系实际,集中阐述其在学习、生活、工作中的具体应用,努力达成“轻松学习,拿来就用”的效果。主要从以下九个方面展开论述。

(一)面向未来,永远心存美好

(二)精彩人生,因思想而伟大

(三)尊道贵德,敬畏感恩不争

(四)为道日损,做有定力的人

(五)上善若水,守本真能变通

(六)不失其所,自知自胜自强

(七)慎终如始,守初心赢未来

(八)功成身退,贵在知足常乐

(九)善建不拔,深悟长久之道

(一)面向未来,永远心存美好

我们在谈论《道德经》智慧的时候,首先应高度关注老子的“生存哲学”——好好地活着。

老子生逢春秋战乱时期,曾任周王朝的图书馆馆长,受过权贵排挤,后来周王朝日趋衰败,遂准备出函谷关去四处云游。

从史料来看,老子的一生虽然没有大起大落,但是并非一帆风顺,再加上乱世无常,可以想象得出他当时的处境并不“乐观”。

圣人就是圣人,他超然物外,不随波逐流,不愤世嫉俗,不选择轻生,可谓看得开放得下。这正是他“道法自然”思想的最好诠释。

正是因为活着、好好地活着和活得长久,才有了孔子曾向他求教的历史佳话,以及不朽名著《道德经》的问世。

通过简析“老子的活法”,我们可以获得“面向未来,永远心存美好”的启示。可以说,老子的智慧跨越时空,一直在引领人们奔向光明和希望。

一百多年前,一位父亲问他的儿子:“这个世界会好吗?”儿子回答:“我相信世界是一天一天往好里去的。”

三天之后,这位父亲投水自尽,他就是清末官员、学者梁济,他的儿子叫梁漱溟,是中国著名的思想家,历史学家,哲学家。

历史记住了梁漱溟先生,因为他相信世界是一天一天往好里去的,他是一位有大智慧的人,他看透了历史的趋势。

如此“心存美好”的例子比比皆是。感动中国2021年度获奖人物中,有这样一位山东籍的“英雄”,他的名字朱彦夫,被誉为“中国的保尔·柯察金”。

他曾参加过上百次战斗,十次负伤,动过47次手术;退伍后,拖着残躯带领乡亲建设家园,并将自己的经历体会写成小说《极限人生》。

对他的颁奖词中这样写道:“没有屈服长津湖的冰雪,也没有向困苦低头。与自己抗争,向贫穷宣战,一直在战斗,一生都在坚守。人的生命,应当像你这样度过。”

人生常有不如意。当你身处逆境遭遇苦难和挫折时,“面向未来,永远心存美好”是智慧的选择,诚如“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须努力”。

我们必须承认,在现实生活中,有的人天生多愁善感,有的人遇事爱钻牛角尖,还有的人动不动就寻死觅活——“出生入死”——实施珍爱生命教育是十分有必要的。

实施珍爱生命教育,要将“爱”字贯穿始终,用爱驱散黑暗,用爱温暖心灵,用爱填补空虚,用爱点燃希望,用爱拥抱明天。

(二)精彩人生,因思想而伟大

书籍是人类思想的宝库,而《道德经》是这个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源远流长,既博大精深,又清澈透底,试想“易”和“道德”其词语何其简约?而《易经》、《道德经》其内涵又何其丰厚!

在前面我们提到,著名的哲学家、哲学史家、国学大师张岱年先生说:中国古典哲学的最高范畴是“道”,而“道”的观念是《老子》首先提出的。

那么,“道”是什么呢?提出“道”的概念并论述之又有什么特别的意义呢?老子讲“道”,意在解答宇宙的本源问题,以及探究事物发展的规律,并且以养生、为学、用兵、治民等为例,教导人们“正己守道,进德修业”。

国学大师曾仕强先生在解读《道德经》时曾说过:老子讲道德,孔子讲伦理。前者是“常道”,后者是“非常道”。由此可见,被后世尊为万世师表的孔子曾问学于老子完全是情理之中的事了。

人因思想而伟大,亦因思想而不朽,毛主席就是这样的人。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提出,“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创造性运用和发展,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次历史性飞跃。”

全国政协原主席李瑞环在《学哲学 用哲学》中写道:毛主席在理论上了不起的贡献之一,就是把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主要内容概括为《实践论》、《矛盾论》,并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和事例表达出来了。就我个人的体会看,把“两论”作为学习哲学的主要内容,是哲学入门的一个有效途径。

除此之外,“老三段”、“老五篇”也是毛泽东思想的精华之体现。

1.“老三段”

领导我们事业的核心力量是中国共产党,指导我们思想的理论基础是马克思列宁主义。

我们应当相信群众,我们应当相信党,这是两条根本的原理,如果要怀疑这两条原理,那就什么事情都做不成了。

政策和策略是党的生命,各级领导同志务必充分注意,万万不可粗心大意。

2.“老五篇”

《为人民服务》、《纪念白求恩》、《愚公移山》、《反对自由主义》、《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

人的思想离不开后天的教化,学习经典、以史为鉴、学习榜样、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即是“通途”。下面,提供十条“良好行为”,供大家自我对照提升。

1.敬畏天地。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人生天地间,既要自信自强,也要有所敬畏,妄自尊大必有余殃。

2.热爱祖国。皮之不存毛将焉附!祖国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是个人幸福生活的前提条件,从某种意义上讲,爱国就是爱自己。

3.拥护领袖。领袖,是人民的代表,是正义的化身,是学习的榜样。拥护领袖就是选择正确的前进方向,就是自觉投身到为人民服务的事业中去。

4.感恩父母。父母给了我们生命,了解父母的身世,理解父母的苦衷,感恩父母的养育之情,并且知恩图报,这是做人的基本道德良知。

5.尊师重教。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尊师重教就是渴望进步、追求光明,就是在文明发展道路上行稳致远,不断超越。

6.珍爱生命。人生在世,十分短暂,理应好好珍惜。珍爱生命,防范衣食住行及交友的各类安全风险,避免人生的苟且,坚强绽放,乐观生活。

7.热爱劳动。劳动可以使我们摆脱三大灾祸:寂寞、恶习、贫困。一个热爱劳动的人,往往是一个道德高尚的人,能够自我超越并为他人奉献的人。

8.与时偕行。识时务者为俊杰。积极的人生态度应当是面向未来的,能够主动适应社会和融入新时代的,而不是故步自封和充满抱怨、自暴自弃的。

9.自强包容。无论是人的生存、温饱还是发展,一味选择顺其自然是难以做到心想事成的,唯有自强不息,才能创造机会赢得尊严,才能有容乃大。

10.积德行善。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人生,既是拼搏奋进的过程,也是修行积福的过程,如能做到两者兼顾,则堪为完美。

(三)尊道贵德,敬畏感恩无争

《道德经》第51章讲道:万物都是由道所生,又有恩德去蓄养,化育为物形,得势而成长。所以万物没有不敬畏大道、不珍惜恩德的。大道的可敬和恩德的可贵,在于他不是情动一时、令出一时,乃是自然而然、永恒如此。

这其中说出了道法自然的基本法则,道德的尊贵以及明确了道和德的关系。道创造养育万物却不强行占有,无所不能却不自恃己功,作为万物之主却不任意宰制,这可真是深不可测的恩德啊!并在第81章讲道: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为而不争。

能够深刻理解以上内容,对于透彻学习《道德经》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道之尊,是用来敬畏的;德之贵,是用来感恩的。修到不争时,自然成高人。

大道甚夷,而人好径。敬畏该从何做起呢?对此,难以一言以蔽之,但是至少要从心理上明确“人外有人天外有天”,做到谦卑;然后在行动上三思而后行,做到不背道而驰。下面,以经营管理企业为例,总结几点经验。

1.企业追求基业长青,不仅仅为了持久盈利,更重要的是树立、维护、引领行业的良好形象。

2.企业是“经济·文化”的中转站,增值、传递正能量是其永恒的目标,贬值、制造负能量则应竭力避免。

3.企业领导人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就要坚持把握机遇、创造价值、追求卓越、服务社会。

4.企业与供应链上的所有伙伴诚信合作,面向未来、和谐共处、互惠双赢是一以贯之的心理契约。

5.企业高度重视对各类风险的管控,建立健全防范应急体系,以保护相关方的利益,并服从政府的监管。

6.企业经营管理的策略,因发展阶段不同而不同,但知彼知己、上下同欲、精益求精始终保持不变。

7.企业的治理实行德治与法治相结合,“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员守法”是根本要求。

8.企业积极创建学习型组织,并努力打造彼此尊重、互帮互助、包容共进的“家文化”。

9.企业鼓励全体员工为公司发展建言献策,正视问题、不回避矛盾,不欢迎任何人的、任何消极行为。

10.企业健康运营,创造经济效益的同时,还要兼顾社会效益,积极参加公益组织,投入慈善事业。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敬畏、感恩、知足、无争是人生的大智慧,“无争”之行就是道法自然的思想。故此,《道德经》第9章讲,“揣而锐之,不可长保”!

提到“不争”,我们耳熟能详的是关于杨绛先生翻译的兰德的诗作:“我和谁都不争,和谁争我都不屑;我爱大自然,其次就是艺术;我双手烤着生命之火取暖;火萎了,我也准备走了”。这也可以看作是杨绛先生自己一生的写照。

在王臣所著《认真地年轻,优雅地老去:杨绛传》中写道:世间最好的人生,是你不索取、不攀附、不低眉,却能获得最贞静、最优雅、最安然。就是这样一位与世无争的老人,活了105岁,活出了人生的精彩。

(四)为道日损,做有定力的人

很多人读《道德经》,感觉深奥难懂,然而《道德经》第70章讲:吾言甚易知,甚易行。天下莫能知,莫能行。言有宗,事有君,夫唯无知,是以不我知。知我者希,则我者贵。是以圣人被褐而怀玉。

也就是说,虽然外人觉得老子的道高深莫测,但是他却说“一般般,不像你们说的如此复杂”,这究竟是为什么呢?这从“圣人被褐而怀玉”中可以找到答案——见素抱朴,少私寡欲。

如此说来,有人觉得学习《道德经》在为、无为方面很是考验人的判断力的问题就会迎刃而解了。

为,就是遵循自然社会规律,就要为而未有治而未乱,就要为公不为私。

不为,就是不要在吃喝玩乐方面下太多的功夫,不要不自量力而妄为,不要过于看重名利。

在本文的第二部分我们谈到“去彼取此”的话题,在这里我们有必要再重提一下。《道德经》第12章讲: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故去彼取此。

现实生活中,以上寻求感官刺激的追新猎奇行为比比皆是,危害极大。从小处说,对个人的身心健康不利;从大处说,对整个民族的精神塑造和提升不利。

例如,当代的青少年、青年群体,很多人喜欢吃快餐外卖,这除了没人照顾、不方便自己制作等原因之外,觉得“特别有味道,吃起来过瘾”是其中很重要的原因,至于是否卫生安全则抛之脑后,这是一个很大的社会问题。

还有的群体,穿着奇装异服,认为自己喜欢就好。前一段时间,在公共场合,一位年轻女子穿着暴露,显得不伦不类,遭到一位老同志的批评。我们认为,这种行为值得支持,社会的道德教化还是要大力加强的。

再就是太多的国人对玩手机上瘾,把主要精力不是放在钻研学问、修身养性、陪同家人方面,而是迷恋花边新闻、奇闻异事、娱乐节目,最终变得空虚无聊甚至走向歧途。

要解决以上问题,就要通过提升道德修养水平,做有定力的人。那么实现途径又是什么呢?最为基本的渠道就是“人法地”。

地者,厚德载物也。我们常常把大地比作母亲,她孕育万物,任劳任怨。正如《道德经》第38章所讲:处其厚,不居其薄;处其实,不居其华。另外,第26章讲:重为轻根,静为躁君。所以说,向大地学习,就要去浮躁、去虚华、去自私,实实在在而利众生。现实生活中,众多书法家喜欢写“厚德载物”四个字,一方面通过反复书写而提高自己的修养和艺术水平;另一方面是社会上对“厚德载物”的需求量较大,睹字思人生,或再接再厉、或痛改前非、或以文会友……

人还要效法地球的运行规律,既公转又自转。地球的公转,使得四季轮回五彩缤纷,春夏秋冬温炎凉寒,千变万化妙不可言。而其自转,使得昼夜分明,黑白交替,阴阳互补,人们得以劳逸结合。人生,莫不如此。在涉及吃喝拉撒睡以及遵守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等日常生活、学习、工作过程中——“求大同”,就是公转。当然,自转也是必要的,只要不“过度”就好。

有容乃大,也是“人法地”的重要内容。地球之大,既容土地山川又容大洲大洋,既容丽日阳光又容阴暗雾霾,既容远古的愚昧落后又容当下的文明进步。清末政治家林则徐有名言曰:“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无欲则刚”。真可谓将人生谦卑进取、淡泊守正之榜样精神,阐释得淋漓尽致。这不仅是追求“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卓越者的修养要则,也是向往“平淡是真”之凡夫俗子的座右铭。

(五)上善若水,守本真能变通

上善若水,是《道德经》第8章的内容,经常被用在修养自己、褒扬他人、劝勉向善的场合,也常常被写成书法作品悬挂于厅堂作为人生的座右铭。可见,上善若水对世人的影响之重大。

为什么老子如此推崇水呢?因其利万物而不争。并且是处众人之所恶,这其中就含有老子“正言若反”的表述,正如“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矣”。

老子在《道德经》中多处对水赞美有加,究其原因在于它“几于道”。虽然老子的道既宏大又微妙,但是《道德经》用较大篇幅论述静、柔、朴的重要性,由此不难看出,能做到守静、守柔、守朴是悟道修身的重要途径和目标。

现代通行本《道德经》中,“静”字共有9处,分布在第16、26、37、45、61等五个章节;前三章在“道经”,后两章在“德经”。乍看,该字出现频率不高,细品所占分量却极重。尤其是第16章: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复。此章历来被视为修心悟道的点睛之笔。“守静笃”,即心若止水,如此一来,则此心可鉴,明若观火。

对于守柔,据说老子的老师在去死前,曾问老子:是牙齿硬还是舌头硬?并借此授之“柔弱胜刚强”的道理。在《道德经》中,老子也反复提及柔的重要性。例如:故坚强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这就告诫我们:在生活方面,日常要努力做到心平气和,而不是锋芒毕露;在工作方面懂得低调包容,而不是蛮横骄纵。

水还有天然去雕饰的自然之美,故守朴就是守本真。相荣涛会长在讲传统文化课时,经常举水洗涤衣物而自清的例子。在现实社会中,很多功成名就的人物,过着粗茶打饭、身着素装、轻车简从的生活,可谓深谙上善若水之道。反观有些人,过着纸迷金醉的生活,这是不长久的。

水除了具有静、柔、朴的本性和“向下流”的特征外。它遇圆则圆、遇方则方的优势也是十分值得推崇和具有重要启示意义的。它启发我们为人处世要懂得变通。倘若此路不通,应转个弯或掉个头。

近来,有一位老乡打电话联系笔者,说自己的孩子原本在初中阶段学习成绩就一般,后来孩子央求着到一私立高中就读,至今还不到一年的时间,学习上根本跟不上趟。对此,想听一听我的建议。对于这个孩子,我是了解的,于是我直接建议,倘若真的前进艰难,不如后退一步,选一个合适的专业到职业院校去学习技能……

(六)不失其所,自知自胜自强

不失其所和自知自胜自强都是《道德经》第33章的内容,为什么我们要对之突出强调呢?因为这是学习《道德经》使之落地的关键环节之一。由于题目的意思一看就明,我们就直接列出条目供大家自我对照完善。

1.学习方面

(1)以史为鉴。以史为鉴,就是传承中外古今优秀文化,学习先进科学技术,践行家风家训,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2)找到榜样。是人生自知的重要标志。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心中一旦有了偶像,就会模仿追随他们(尤其是精神),砥砺前行。

(3)立志担当。坚信天生我材必有用。要根据家庭的背景、时代的要求、发展的趋势,对人生有所谋划,力争有所作为。

(4)珍惜光阴。时间是组成生命的材料,浪费光阴终究会后悔。只有争分夺秒的人才有希望走在同行和时代的前列。

(5)以终为始。以终为始,就是从一开始就做正确,并且拥有咬定青山不放松的精神;避免沾染“常立志”的通病,以致于半途而废。

(6)读书笔记。要习惯于不动笔墨不读书。无论是学习课本知识还是自学阅读,要坚持做笔记,梳理纲目、记录要点、撰写心得体会。

(7)勤于总结。勤于总结,就是要做到有头有尾,不断验证计划的落实情况和修正不足,从而提高成功几率。

(8)重视研究。高级的学习一定是重视自学和研究的,研究让学习充满挑战和快乐,研究成果体现人生价值。

(9)学以致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或者说知行合一,是学习的落脚点,学以致用是学习的真正价值之所在。

(10)勇于分享。拥有知识并且喜欢分享是学有所成的大境界,而要做到能够持续分享,就必须践行终生学习的理念。

2.生活方面

(1)自尊豁达。人生不如意常如影随形,只有自尊豁达才能免于自暴自弃和怨天尤人,才能更好地融入社会和更好地发展。

(2)勤俭节约。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败由奢。勤俭,是美德,是脚踏实地自力更生的表现,可以有效纠正和预防骄奢淫逸的恶习。

(3)尊老爱幼。尊老爱幼,是人类繁衍生息的自然选择,也是赓续精神血脉的必然要求,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

(4)夫妻和睦。家和万事兴。家和,首在夫妇和,这直接影响到老人与孩子的感受,直接影响到家庭在社会上的形象和地位。

(5)与人为善。环境造人,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人也可以改造环境,诸如众人拾柴火焰高。与人为善,就是我为人人,人人为我。

(6)提防风险。衣食住行、交友要谨慎,避免病从口入祸从口出,预防上当受骗和出现各类人身安全事故。

3.工作方面

(1)自知之明。要努力造就一技之长,认真分析岗位要求与个人素质、能力的匹配情况,远离稀里糊涂,避免高不成低不就和草率选择。

(2)扬长避短。扬长避短就是选择适合并能彰显自身优势的岗位,并且在工作过程中,不断学习提升,取长补短,让自己变得更加优秀。

(3)爱岗敬业。干一行爱一行,要俯下身子从小事做起、从基础做起,不要三心二意和敷衍了事。任何的不负责任,都是自我伤害,都是对工作的亵渎。

(4)顾全大局。既然是工作,就相关过去、现在、未来的时间因素,领导、同事、下属的工作关系,以及个人与集体的权利及义务,要克己奉公、顾全大局。

(5)计划先行。有备无患,不打无准备之仗。为确保工作的连续性和高效运转,应习惯于制定周期性的工作计划,明确目标、制定措施、设置时限等。

(6)马上行动。计划是成功的重要保障,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这好的开头,就是在计划的指引下,马上行动,一鼓作气,志在必得。

(7)注重变通。任何计划都不是万能的,都应随着形势的变化而做出相应的调整,因为变是唯一不变的规律。

(8)有始有终。无论环境怎么千变万化,都不宜随便放弃、轻易改变初衷,要做好经验总结和问题剖析,继往开来,矢志不移。

(9)自我超越。要发扬工匠精神,要不断开拓创新,而不是自我满足和裹足不前,要知道不进步就是倒退。

(10)勇于奉献。要有足够的胸怀和能力,去培养后来者,形成梯队力量,要积极参与力所能及的公益慈善活动,为个人价值的实现和组织的高质量发展贡献力量。

(七)慎终如始,守初心赢未来

慎终如始是《道德经》第64章的内容,这一章层次分明、文字优美、说理透彻,十分值得仔细研读。

首先,开门见山地指出,事情在初露端倪时容易掌控;接下来,揭示了事物由小到大、由低到高、由近及远的发展过程;随后,从反面揭示了违背以上客观规律就会导致失败的道理;再次,归纳出要想不半途而废,就需要下决心、守初心、有恒心……

那么,如何才能有效地做到这一点呢?我们认为,应重点把握以下三个方面。

1.走大道,行正道

《道德经》第53章讲:“大道甚夷,而人好径。”意思是说:大道非常平安,世人却偏行险路。在同一章中,老子对此举例说明,他说:朝廷污秽、田园荒芜、粮仓空虚,但达官贵人却骄奢淫逸不知死活。随后得出这是强盗头子的行为——“非道也哉!”的结论。

由此看来,背道离经的乱象由来已久,所以面对当今社会的乱象和不足,我们不必大惊小怪或歇斯底里,而应积极应对营造良好环境,尽早革除以上弊病。老子在第40章中讲道:反者道之动,即物极而反。当今中国政府高调反腐,老虎苍蝇一起打,可谓深谙此道。

台湾师范大学教授曾仕强先生讲过:人不为己天诛地灭,不是人不自私连天地都不容的意思,而是做人如果不尽本分或者说不按人道作为,天地不容!言外之意,做人应择正道行大道,自觉远离歪门邪道。

2.加强自律,远离诱惑

某知名企业在2022年第一季度开展的“公与私的大讨论”活动,就是事关守初心和企业长治久安的举措。公司董事长在谈及企业扭亏为盈的案例时,经常说:只要一把手没有私心,企业就不会亏损。

正是有了他全心全意为职工服务的初心和使命,20年来,该公司获得了持续高质量发展。如今,新入职的大学生,也在公司董事长的教育培养下,树立起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成为新时代优秀青年的代表。

例如,该集团公司某青年职工在撰写学习工作体会时写到:加强对相书记在各个例会上讲话精神的学习,坚决不能被自己的欲望所控制,从而迷失了自己。通过开展“公与私斗争”的大讨论活动,让我更好地树立了责任意识,提高了自身修养水平。明白什么事该做,什么事不该做。

3.兼听则明,勇于革命

在干事创业过程中,倘若最初的选择没有问题,中间也经受住了物欲和大风大浪的考验,那么结果是否一定就会成功呢?其实这要看事业的复杂程度,越是复杂的事情越不能掉以轻心,行百里半九十的古训要始终铭刻在心。

功败垂成也好,一着不慎满盘皆输也罢,其中绕不过的一个话题是:兼听与革新。笔者曾总结过一个破产民营企业的失败教训,其中第一条就是企业负责人的“一意孤心”,因为他不善于兼听,下面可能就会“三心二意”,接下来就很有可能出现“四分五裂”的难堪局面。

共产党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不断从胜利走向新的胜利的历史,是一部珍贵的教科书,对于我们研究“慎终如始,守初心赢未来”具有极其重要的价值。

(八)功成身退,贵在知足常乐

《道德经》第9章讲: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锐之,不可长保。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功成身退,天之道也。第44章讲:名与身孰亲?身与货孰多?得与亡孰病?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故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

以上两章告诉我们:做事应有度,名利是身外之物,要知足、知止。为什么这么讲呢?用一句话来概括就是:物极必反。

在这方面最为典型的例子之一就是贪污腐败分子的可悲下场。有些干部,党性修养缺失,把人民赋予的权力用来谋取个人私利,生活奢靡,精神腐朽,思想堕落,最终沦为阶下囚。

历史上关于功成身退的例子不胜枚举。

例如:寒食节由来的故事。相传春秋时期,晋国公子重耳为躲避祸乱而流亡他国,在十多年的漫长岁月里,大臣介子推始终不离不弃;甚至在最为困难的时候,割掉自己身上的肉给主公吃。后来,重耳东山再起,励精图治,成就一番宏图大业。此时的介子推不求利禄,与母亲归隐绵山。晋文公寻之未果,便使用放火烧山的办法催其出山接受封赏,结果介子不为所动,最终被火焚而死。晋文公感念忠臣之志,下令在介子推死难之日禁火寒食,以寄哀思。

又如,花木兰替父从军的故事。北魏时期,北方游牧民族不断侵扰南方,花木兰为此替父亲带兵大战。她在战场上智勇杀敌,巾帼不让须眉,立下赫赫战功。但是她:“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可汗问所欲,木兰不用尚书郎,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功成身退,看淡名利,万世流芳!

再如,被誉为“三不朽”人物曾国藩的故事。曾国藩作为清朝的中兴名臣,他在立德、立功、立言方面均不同凡响。他的《曾国藩家书》历来被世人所推崇。尽管曾国藩劳苦功高,但是他选择急流勇退,成为功成身退的忠实践行者。

新陈代谢是事物的发展规律,因此无论是党政机关还是企事业单位,都无时无刻不在加强人才梯队建设。对此,领导干部只有以“功成必定有我”的历史担当和“功成不必在我”的精神境界投入其中,各项事业才能后继有人红红火火。

有些企业家,在培养接班人时言传身教、放权磨练、激励创新,可谓语重心长、寄予厚望、充满信心。他们将自己的管理经验和经营智慧毫不保留地传授给“继承者”,这就是尊道而行,这就是功成身退,这就是厚德载物。

老子讲: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矣。当前,全球疫情防控形势依然严峻复杂,而我国在动态清零方面实现重大突破,我们在感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同时,也对“健康是福”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让我们:知足常乐,砥砺前行,共创美好。

(九)善建不拔,深悟长久之道

“善建者不拔”出自《道德经》第54章,中国建行把“善建者行”作为品牌形象广告,可见此句内涵丰富。

“善建者不拔”后面的内容是“善抱者不脱,子孙以祭祀不辍”,常规解释是:善于建树的不可能拔除,善于抱持的不可以脱掉,如果子孙能够遵循、守持这个道理,那么祖祖孙孙就不会断绝。

对此,三国时期经学家、哲学家、《老子》的重要注释者王弼说:固其根而后营其末,故不拔也;不贪于多,齐其所能,故不脱也。子孙传此道以祭祀,则不辍也。

而有“唐宋八大家”之一美誉的苏辙的解释大意是:世上不存在绝对的建而不拔、抱而不脱的情况,圣人修身养性超然物外,不刻意去作为(建立、抱负),“故至其子孙,猶以祭祀不辍也。”对此,我们可以理解为:道法自然,可以久长。

由此可见,一方面《道德经》的解读版本众多;另一方面也体现了《道德经》是探究事物本源和根本的学说。当代自由学者王东岳先生说:《道德经》分为两卷,道卷,讲宇宙观与自然观,德卷,讲社会观与人生观。可谓一语中的。

那么,我们究竟该如何建树,才能葆有长久之道呢?

国学大师曾仕强先生讲,老子在《道德经》第24章,告诉我们“修道”的四个要领或戒律,分别是: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这启示人们,人不要自不量力、自以为是、居功自傲、自吹自擂。

葆有长久之道的人又是什么样子呢?这在《道德经》第15章讲得非常清楚:

他的小心谨慎啊,就像冬天赤脚涉水过河时那样逡巡不前;他的警觉戒备啊,就好像居于强邻的包围之中,不得不时时警惕万分;他的拘谨严肃啊,就像在做客一样;他的融合可亲啊,就好像正在消融的冰;他的醇厚质朴啊,就像没有雕琢过的原木;他的旷远豁达啊,就像空旷的山谷一样;他的浑厚宽容啊,就像浑浑浊浊的江河大流一样。

谁能在动荡中静止下来,在安静中慢慢变得澄清?谁能在安定中变动起来,使其慢慢显出生机?保持上述道的要义的人,不肯自满。正因为他从不自满,所以能够去故更新。

《道德经》智慧之具体应用不一而足甚至常说常新,日后我们继续挖掘完善。至此,本期《学习<道德经>,弘扬真善美》内容已接近尾声。

《道德经》博大精深,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此篇短文非著书立说,再加上作者水平有限,难免述之粗浅甚至有的观点失之偏颇,敬请读者朋友批评指正,并在分享中不断完善更新,更好地弘扬道德文化。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