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看过电视剧《狂飙》的朋友或许记得高启强在给弟弟高启盛讲述孙子兵法的时候,说了这样一句话:“围师必阙,穷寇勿迫。” 这句话出自《孙子兵法·军争篇》的后几句。 “围师必阙”是作战的“八戒”之一,说的是:当你围困敌人的时候,即使你有制胜的把握,也一定要留一个缺口,不要把敌人完全围死,因为围死了,敌人见没有活路,便会做困兽之斗,拼死抵抗;如果能给敌人留一个出口,敌人就会一心想逃跑了。 这句话其实就是传统中医对待疾病的解决方法。无论身体存在何种病邪,需要的是“围师必阙”的智慧。 简单点说,当人体的病邪处于阴面时(下图中的黑色圆圈内),只需要将病邪从阴面从里到外逐层驱赶到A点出口,再进入阳面区域,接下来再从阳面驱赶到B点出口,由此病邪自出,疾病可愈。 倘若人体的病邪处于阳面时(下图中的白色环圈内),只需要将病邪从阳面驱赶到B点出口,由此病邪自走亦可。 倘若能想明白了这个“围师必阙”的道理,再看看现代西医的治病方法,滥用抗生素和大量苦寒之药,就会无限感叹我们的古代先人是多么的智慧。 当然对于医者来说就需要去认真辨别阴阳面的问题了,正如清代医家郑钦安在《医理真传》中所说:“医学一途,不难于用药,而难于识症。亦不难于识症,而难于识阴阳。”倘若阴阳辨察不明,那就会失之毫厘,谬以千里了。 接下来,就来说一说运用“围师必阙”进行驱赶体内病邪的灸法。 ![]()
![]()
![]() 夏至节气,我们居住的北半球白昼最长,太阳直射北回归线,北半球获得热量多,光照加热能力最强。 《黄帝内经·素问·厥论》亦有云:“春夏则阳气多而阴气少,秋冬则阴气盛而阳气衰。” 应于人体,此时人体气血充盈于表,借天之阳气,运用艾灸之法,最易祛除体内沉积的寒邪,正如清代医家郑钦安在《医理真传》中所言:“阳气流通,阴气无滞。”从而达到阴平阳秘、冬病夏治的调理作用。 注:尽管夏至前后,太阳直射北半球,此时光照加热最强。但由于地面加热再传导回大气,有一个滞后期,因此要到7-8月的三伏天期间会达到最热。在我国,长江流域一般中伏最热,北方地区偏向于初伏更热,各地略有差异。所以本文所谈夏至灸的做法也适用于三伏天进行艾灸。 ![]() 适宜人群:
不适宜人群:
![]() 一般选择夏至的前一天、夏至当天、夏至的后一天,共计3天(见下图)。 夏至灸每天的时间选择:建议上午8:00-11:00,下午13:00——17:00为适宜,不应在晚间进行艾灸,不利于阳气潜藏,同时也会影响睡眠。 夏至灸在施灸过程中,每个穴位一般以10-15分钟为宜。当然也会因人而异,但大的原则是施灸时间以局部皮肤变红或者红晕就可以停止。 施灸过程中有的穴位附近会发痒,不用担心,此时更要多灸一灸,灸到不痒微微有一些痛就可以了。 ![]() 当下艾灸可分有烟艾灸和无烟艾灸,有何不同呢?
综合来看,有烟艾灸对温经散寒、活血化瘀等方面的调理作用比无烟艾灸更强一些。 ![]() 艾有新艾、陈艾之分。一般保存一年以上的艾叶谓之陈艾,陈艾叶中以三年到五年为佳,俗称“三年陈艾”和“五年陈艾”。 建议使用三年陈艾为宜,一般来说,一分价钱一分货,价格高一些自然有它的道理。 如果条件允许,最好能选用野生的紫杆艾,这种野生艾得天地之气的精华,而且“走窜能力”更强。 ![]()
![]() 一瓶水主要是防着火;一小盒面粉或者白砂糖二者有其一即可。 笔者是用面粉备在身边的。倘若在艾灸的过程中不慎被烫到了,如果面积不大,一般情况下,这个时候仅仅是痛,尚未起水泡,此时可以迅速把面粉敷在上面,让面粉完全遮盖被烫的区域,过一会,被烫的区域会开始疼痛加重,不用害怕,再过一会就没事了,这样处理既不会起水泡,也不会留下疤痕。 (注:此方法也可用在开水烫伤、炒菜时被油溅伤等) 此外一般艾灸10-15分钟后,穴位周围泛红晕,此时大都已经轻微灼伤,建议用面粉覆盖一会再擦去面粉,这样可以避免起水泡,也不会留下深色疤痕,使用白糖的办法同理,不再赘述。 但是倘若被很粗的艾灸条烫伤,如果已经出血、皮肤脱落以及烫伤面积较大,建议尽快去医院处理。 ![]() 如果实在担心艾灸后的水泡和疤痕问题,还可以用隔姜灸法。 具体做法为:将生姜切成约0.3厘米厚的薄片,中心用针或牙签穿多个细孔,然后再进行施灸。当感到灼痛时,将姜片上提使之离开皮肤片刻,稍冷之后放下再灸,至穴位周围的皮肤泛红即可。 隔姜灸简单易行,一般不会引起烫伤,多用于外感表证和虚寒性疾病。 ![]() 重点是中脘穴、关元穴、肾俞穴及命门穴、膏肓穴。此外还可以灸大椎、身柱穴、足三里等来增强免疫力。 每次施灸选穴不宜过多,容易“壮火食气”,反而容易损伤人体正气。 ![]() 《扁鹊心书》说:“人于无病时,常灸关元、气海、命门、中脘,虽未得长生,亦可保百余年寿矣。” 中脘穴,属于任脉。中脘穴为手太阳、手少阳、足阳明、任脉之会。中脘穴位于腹部正中线,是胸剑联合与神阙穴(肚脐)连线的中点,也是神阙穴(肚脐)上4寸之处。 简便取穴法:找胸剑联合可以自胸部正中向下慢慢点按,会发现指下由硬变软处,胸骨下端尽处这个点就是胸剑联合,更简便寻找穴位的办法:五指并拢贴着腹部,小指对齐肚脐水平线,大拇指水平上方就是中脘穴。 中脘穴有调胃补气、化湿和中、降逆止呕的作用。艾灸中脘穴可补益后天、滋养肾气、调控胃腑气血,有利于提高脾胃功能,促进消化吸收和增强人的抵抗力,对于胃脘胀痛、呕吐、呃逆、吞酸、开胃消食、止泻等有较好的调理作用。 ![]() 顾名思义,关元穴就是元气的关口,属任脉。关元穴是人体足太阴脾经、足少阴肾经、足厥阴肝经在任脉的交会点,位于下腹部前正中线上,肚脐正中的下面3寸处。 简便寻找穴位的办法:四指(食指到小拇指)并拢贴着腹部,食指对齐肚脐水平线,小拇指水平下方就是关元穴。 艾灸关元穴可守养元气、补益先天、理气和血、益气固脱,对调理阳虚证、气虚证等各类虚损性疾病,如气喘短气、畏寒怕冷、大小便失禁、尿闭、泄泻、腹痛、遗精、阳痿、疝气、月经不调、闭经、虚劳羸瘦、少腹瘀血等。 注意:艾灸关元穴务必要掌握“力道”,要温而不烫,灸到红晕为佳,以达到热量内透,腹内的寒气会立觉消散,如融化般的舒适。 ![]() 肾俞穴和命门穴位于腰部的一条水平线上。 穴位位置:肾俞穴,位于第2腰椎棘突下缘,后正中线旁开1.5寸;命门穴,位于腰部第2腰椎棘突下凹陷中,后正中线上。 简便取穴法:先找命门穴,命门穴和神阙穴(肚脐)是前后相对的,以肚脐为中心围绕腰部做一个圆圈,这个圆圈与背后正中线的交点处即是命门穴。肾俞穴位于命门穴旁开两指的位置(食指和中指),左右各一个。 另一个取穴的办法是:挺胸,用力吸气,在侧胸部可以摸到肋骨下缘,沿着肋骨边缘水平向后面摸,摸到后腰部的肌肉的时候,这就是肾俞穴的位置。肾俞穴分布在脊柱两侧各一个。而两个肾俞穴与脊柱的交点就是命门穴。 艾灸肾俞穴、命门穴,可以强肾固本、温肾壮阳,强腰膝、固肾气,能调理腰部虚冷疼痛;男性遗精、阳痿;妇女肾虚疾病如月经不调、更年期综合症等病证;足冷;腹泻;肾虚耳聋、视力下降、面容缺乏光泽、头晕、头痛等头脑失养证及虚劳证;并能延缓人体衰老,疏通背部气滞点。 ![]() 膏肓穴是足太阳膀胱经上的一个穴位,位于第四胸椎棘突下旁开三寸处,肩胛骨内侧缘(脊柱缘)边,左右各一。 便捷取穴法:第四胸椎棘突的下方,距离脊柱四指(从食指到小指)宽度的外侧,左右各一个。 由于穴位藏在肩胛骨脊柱缘里,在多数体位中,肩胛骨都会挡住这个穴位,一般手法很难刺激到而取效,故古人有“针石不能及”的说法。 艾灸膏肓穴,对肩背酸痛、心悸胸闷、心律失常、失眠、抑郁症、汗症、咳嗽、哮喘、支气管炎都有明显的调理作用。 需要注意的是,在艾灸膏肓穴时候,需要水平展开双臂,使肩胛骨外移展开,露出膏肓穴才可以进行施灸。 此外,除了使用节气灸进行调理外,日常还可以运用八段锦中的“左右开弓似射雕”和“五劳七伤往后瞧”两个动作对膏肓穴进行调理。 ![]() 大椎穴:属于督脉,为督脉与手足三阳经之交会穴,大椎穴位于后正中线上,在第7颈椎棘突下凹陷处。 简便取穴法:低头,在颈部有一个凸起,那个就是第7颈椎棘突,大椎穴就在下方的凹陷处。 艾灸大椎穴,有温补阳气,散寒祛邪的作用,对于感冒、发热、咳嗽等外感表证;哮喘、气管炎等;过敏性疾病;癫痫、失眠等神志病;颈椎病;以及虚劳、内伤发热等气血津液病等均有较好的调理作用。 注:对于风寒感冒引起的各种轻症,除了艾灸法,日常居家还可以取鲜生姜,捣烂成泥,涂在纱布上,放于微波炉中适度加热,温度以皮肤能够承受为宜。然后敷于大椎穴上,可以散寒祛邪。 ![]() 身柱穴,身为身体之意,柱为支柱之意,是提高身体免疫力的重要穴位,尤其是对于儿童来说。身柱穴为督脉腧穴,位于第3胸椎棘突下凹陷中。 简便取穴方法:首先找到大椎穴,再往下数3个椎体即为第3胸椎棘突,其下方凹陷处就是身柱穴。 艾灸身柱穴,可以调理感冒、咳嗽、哮喘以及脊背强痛。儿童使用灸法,还可以调理消化系统如消化不良、泄泻、食欲不振、营养不良等;以及神经系统方面如儿童急慢惊风、癫痫、小儿脑发育不良等。 艾灸身柱穴的时候需要注意:艾灸点燃后置于穴位上方,需要距离皮肤2-3厘米处进行温和灸,每次每穴灸10-15分钟,以局部潮红即可。在给儿童艾灸身柱穴的时候,由于儿童不一定能及时反映灼热的程度,家长应将食中二指置于身柱两侧,感知艾灸的温度适当调整艾条的高度。 ![]() 足三里穴是足阳明胃经之合穴,位于小腿前外侧,在犊鼻穴下3寸,距胫骨前缘一横指处。 便捷取穴法(两种): 1、坐立姿势(屈膝90度),四指并拢(食指到小拇指)与大腿平齐,食指指头指向外膝眼(犊鼻穴),向下量四横指,小拇指指头所在处就是足三里穴区域,按压有酸胀感即为此穴。 2、站立姿势,弯腰。四指并拢(食指到小拇指),同侧的大拇指水平伸直与四指成90度,用虎口围住髌骨(膝盖骨)上外缘,余4指向下,中指指尖所指的地方即为此穴。 艾灸足三里穴,有补益脾胃、温中散寒、化淤消肿、调和气血,扶正培元,驱邪防病的调理作用。尤其对胃痛、胃下垂、食欲不振、腹部胀满、呕吐、腹痛、肠鸣、泄泻、便秘;以及头痛、牙痛、神经痛、鼻部疾病、更年期障碍、腰腿疲劳、皮肤粗糙都有较好的调理作用。 1、施灸手法上,笔者建议使用“悬灸”法,这样可以更好的以艾火之“走窜能力”深透体内,产生麻、胀、痛、寒气外散等传感。 2、施灸前建议喝一些淡盐温开水,防止在施灸过程中汗流过多,从而引起虚脱。 3、施灸过程中出现晕灸的处理:施灸的过程中,有人也会出现晕灸的情况。如果出现头晕、眼花、恶心、心慌、颜面苍白、手冷脉细、血压降低,甚至眩晕等症状,则可以判断是晕灸,此时立即停止灸法,并安排静卧休息片刻,喝一点儿温开水即可缓解。 4、灸后的注意事项:
![]() ![]() 稍微用点力,点按神阙穴(肚脐)两侧一个横指宽度的左右各一个点,在夏至灸的时间周期(夏至前后各一天和夏至当天),可以排肾寒,会感觉有一股暖流流入后腰部的命门处附近。 ![]() 对关元穴位置使用颤法,就是用食指、中指、无名指并拢,轻放在关元穴位置,轻颤法5分钟左右。 (注:以手掌三指自然伸直,轻贴于穴位周围,用腕部内劲作细微的振颤。) ![]() ![]() 注:本文为研究性文章,仅供学习及研究参考,不能作为调理处方。 |
|
来自: 沧海一滴水8uba > 《文件夹2艾灸冶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