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散文||遥远的端午

 冬歌文苑 2023-06-22 发布于北京

遥远的端午

大家都有个普遍的感受:现在逢年过节的时候,不过就是闲在家里吃些美食,至于那种节日的氛围很难体会和感受到。与以往相比,美味佳肴即使对于寻常百姓之家也是司空见惯之物了,如果想吃,随时都可以实现愿望,人们之所以喜欢过年过节,根本原因还是年节里那种独有的气息吧。

端午节作为中国传统的四大节日之一,有着几千年的传承和历史了,一向为国人所倚爱。近二三十年来,端午节都过得很潦草,不外乎就是在那天比平时多烧几个菜,多喝几杯酒而已,而且年年重复类似的情形,因而留在心间的记忆很是糊模。现在过端午节跟平时稍有点不同的是:大门两边多放了几根艾蒿罢了,街道上会多些买菜购物的人。真正铭刻在心的还是四十多年前过的那些端午节,它们像彩霞一样始终在心窗外明丽闪耀着,带给人无限温暖和愉快的回忆。

在我的童年时代,尽管物质生活非常清苦,但总是充满着无尽的无忧无虑的时光。到了端午节这天,天气就会逐渐地炎热起来,蝉儿也在树间鸣叫不已,可以下河游泳了。小时候,端午节的时候,我们是不穿鞋的,喜欢打着赤脚,让双脚直接踩在泥地上。我非常享受那种脚踏泥土的清凉和快意。那年代,在农村生活的人几乎是不称猪肉的,连鸡蛋也舍不得吃,只有在家里来了贵客或遇到年节时,才能吃到猪肉或鸡蛋这样的食物。平日里,早晚照例是吃腌制的小菜,通常是喝稀粥,而中午所吃的少量的蔬菜都是摘自菜园。印象中,那时私人是不卖菜的,如果要称肉,就要去附近的食品站去排队买肉,酒也不常见。因为父亲不喝酒,在我的印象中,小时家里除了正月,平时闻不到一缕酒香。哪怕再穷,端午节那时在乡间还是很受重视的一个节日,能感受到浓郁的欢乐的祥和的节日气氛。

小时候,农民一年四季很少有空闲的日子,几乎终年都在田间地头劳作。每天清晨,到了出工的时候,生产队长就会吹起哨子,哨音会持续几分钟。一个生产队大约有二十户左右,共计一百多人,分居在二三百米长的圩坝上,哨声传得远,全队的每个人都能清晰地听得见。只要听到哨声,父母亲就要准备出工了。后来听母亲说,只要听到队长的哨声,我就会小声地骂着队长。我们住处的下面尽是水塘,常有小孩失足落水以致身亡的。我那时还不会游泳,母亲每次去田畴劳动前,总在我的外面系一件纯白的“套褂”,很是惹眼。母亲说,我只要穿上这种衣服,她在田里就能远远地看到我,她也能更加的安心干活。

无论队里多忙,端午节这天会集体歇工,我们小孩子自然也不用去上学。这天早上,母亲会早早地喊我起床,给我点钱让我去合作社和食品站去称肉,顺带给父亲买盒烟。当时全乡就算我们住的那地方是顶热闹的,因为合作社和食品站就坐落在我家邻队的位置上。我每次上学时都要经过那里。母亲起床后先扫地,然后就开始煮早饭。端午节这天早上,母亲会特地给我在粥锅里煮二个白煮蛋,她和父亲舍不得吃。鸡生的蛋,母亲总是小心地拾起来放在一个米缸里,然后在外面用一个圆形的铁盖子盖好,这样老鼠就进不去。吃过早饭后,父亲会到水塘边刈割些艾嵩和菖蒲,然后将其插在门楣和放在门框旁边,家家户户都这样,据说可以避邪纳福。乡下特别重视端午节,上午每家每户都要杀牲口,妇女们系着围裙,蹲在水塘边的石头上,一边相互说笑,一边在清理家禽,腥味顺着南风传到每个人的鼻端,烘托出浓烈的节日气氛。大约十点多钟的时候,队里就有人开始用网捞鱼了,我们小孩子就站在岸边观看呐喊惊叫奔跑。队里当时有六口鱼塘,只要到端午、中秋、春节时就会“起鱼”。两个人站在“摇盆”上,一人撑篙,一人撒网,两人是老搭档,配合默契,这两人现在还健在,都到了望九之龄了。现在会这种技术的人少了,站在“摇盆”上本就不稳,而且还要撑篙和撒网,没点技术的话,是很容易翻船落水的,但他俩都是这行的高手,在水里穿梭游移,如履平地,不到一个小时,住往就能收获到百十斤鱼。用这种方式捕到的鱼基本就是白链和“胖头”。然后将鱼集中在“场基”上,依户平均分配。将鱼约略分成二十堆左右,然后队长在纸片上写上数字揉成团往地上一撒,通过“抓阄”的方式分鱼。用这种方式分鱼公平公正,无论分到哪一堆鱼大家都心服口服。牲口清理之后,接着开始清理鱼。我们那时小不会做家务,就攒在一起“扇火柴皮”,这是我们小时最爱玩的一种游戏。那时在农村燃草做饭的都用火柴,其时没有打火机。等火柴用完了,我们就将火柴盒正反两面的封皮撕下来玩游戏。大家将火柴皮抵在墙上,用嘴一吹,任由火柴皮飘飞,等全部吹完了,根据火柴皮落地离墙的远近决定“扇皮”的顺序,只要将别人的火柴皮扇到另一面就算赢了,如果扇不开,就轮到下一位来扇,以此类推。我们小时很爱玩这种游戏,乐此不疲。当时的火柴盒很漂亮,有少数种类的火柴盒皮上面还印有彩色图画,具有一定的审美价值。那时不仅星期天在家玩这个,即使在下课的间隙还不忘见缝插针,在教室的外面或就在教室的黑板上玩这种游戏。可能是由于用力太猛,我常常将手指都扇得乌青,但依旧无怨无悔。可能是我技高一筹,几年积累,我竟赢得了一千多张的火柴皮,除了以一分钱十张的价格卖给了同学三百多张火柴皮外,剩下的七百多张火柴皮被我一个堂弟骗去了,当时还为此气愤异常,追着他撵了一里路远,只是没能追上,不然当狠狠地揍他一顿。他谎称他一个表哥有很多本小人书,过几天会送给他一批,如果我能将这七百多张火柴皮转赠给他,等他拿到小人书后会分一半给我。当时,我极爱小人书,听他一说,当即毫不犹豫地将剩余的火柴皮悉数送给他了。可是,等了很多天也见不到小人书的影子,始知被骗,才有冲动之举。那时不仅男孩子喜欢玩这种游戏,女孩子也不例外。我的邻居家有一个小女孩为了偷到我的火柴皮竟然用刀撬开了我家的后门,妄图偷我的火柴皮,幸亏我将火柴皮放在床肚下面,否则恐为她所窃,不过那次火柴皮虽然“完璧无损”,后来还是被堂弟骗了去,为此还郁闷了一整个暑假哩。

小时候过端午节,最喜欢看的重头戏便是龙舟竞渡。那时候,大人小孩都在老家,几乎没有外出的人。当时还没有实行改革开放,农村也还没有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还属于“大农活”的时代。而现在,乡下的青壮年要么在异地打工经商,要么在外面求学上班,剩下的几乎都是妇孺老幼,即使想举办龙舟比赛也不太可能。

吃过丰盛的午餐后,外婆家那边就传来了喧闹的锣鼓声,在二里外的家里都能很明显地听到那种震天动地的声音,我的心也禁不住被锣鼓喧天的声音牵到了比赛现场。其实那只是比赛的渲染和烘托,比赛还早得很,但我早按捺不住一颗躁动的心,心急如焚地赶到现场,但母亲不放心我与同龄的小孩子一起去。我当时还不会游泳,而龙舟比赛的现场恰恰在白石天河上举行,天河水深,我小时又任性调皮,母亲唯恐我玩昏了头失足落水,硬是拦住我不让我去,我哪有忍耐的功夫急得在地上放赖打滚,并放声大哭,鼻涕眼泪一齐流下来。母亲只好让父亲把小姥喊过来,让她陪我同去。小姥当时在庐江上班,端午节这天也赶回来了。她当时二十多岁了,还没有结婚,人很聪明和机警,由她带着,母亲才放心让我前去。见小姥答应带我同去,我这才破涕为笑。临去前,母亲一般给我二角钱,并让我随身带一瓶水。那种瓶就是吊水用过的瓶子,洗干净后在里面灌注一些“饭汤”,就是简制的“饮料”了。

端午节一般是在阳历的中旬或下旬,当时天气已经非常酷热了,蝉声不断蜻蜓翔舞,田野里稻花飘香,太阳正烈,水面上波光粼粼,向日葵花在沟渠两边灿烂地开放着,好一片夏日绚丽的景象。我们顺着田间的一条大路过去,经过了几座石桥,不消二十分钟就到了龙舟竞赛的场地。等到了那里,两岸早围满了观看的人群,大人们自带板凳坐在河边摇着蒲扇,头上戴着草帽,汗珠顺着脸颊往下滑落,但脸上写满了抑制不住的兴奋和笑容。小姥让我戴草帽,我坚辞不戴,快乐地在人群里窜来窜去,她只好尾随在我身后紧跟着,她要负起看管我的责任,要履行对母亲的承诺。我虽然是男孩子,但母亲却给我留起了两条长辫子,表面上完全就是小女孩的模样。旁边的人见我玩得太疯狂了,忍不住会在旁边咕哝:“这是谁家的小姑娘,也太搅了,石磙都搅得放屁?”我虽然听见了,佯装不知。不一会我就疯跑得汗流浃背了,小姥让我坐下来歇一会儿,她去到附近买甘蔗和蚕豆给我吃。这时的甘蔗还是从地窖里拿出来的,甘蔗芯都是紫黑色的,吃起来是又甜又涩,但我依旧啃得有滋有味。母亲现在常对我说:“你小时候啃甘蔗是真厉害,一个人坐在墙边,一个上午下来竟然能啃光一捆甘蔗。别人啃一根有可能就把嘴划破,你啃一捆都安然无恙。”我听后大笑不止。至于那个蚕豆是人家放在锅里用糖晶炒出来的,吃起来时,外面的皮是很甜的,嚼起来别有一番香甜的滋味。

在两岸的敲锣打鼓声中,两边的船队闪亮登场了。竞赛用的船其实是小木船,每只船大约能载十几个人。船头站一人,将木锨大头朝下,在船头上擂出响声助威,船舷两边各站着七名精壮的小伙子,总共十二个人划船,另外二人摇橹。比赛时全力用木锨划水,船像离弦之箭飞速前进。大约在几里远的地方预先在水里矗立着几根竹竿,每根竹竿的上方分别系着一条红色的长方形的手巾。等船到了距竹竿几尺左右的地方,船上的小伙子们就会从船头纵身直扑竹竿头上的毛巾,谁拿到了毛巾,谁就是胜利者,当然胜利者是往往好几个人,双方的人都有可能获得毛巾,互有输赢和胜负。这种龙舟赛玩的并不在乎胜负,重点是营造端午节的气氛。比赛中,两只船经常只有一只船身的差距,有时两只船是齐头并进,没有明显的差距。毛巾的数量其实有十几条,理论上一半人都能抢到毛巾。在抢毛巾的时候,现场热闹的气氛会达到顶点,只见他们在水里一个个像鱼似的,忽上忽下的起落、腾跃、抓取、嬉戏,岸上的人会报以经久不息的掌声。抢到毛巾者,立在船头上,将红色毛巾裹在头上,露出灿烂的笑容,像是一个个凯旋的英雄。比赛的队员只穿着短裤,露出全身健壮的身形和肌肉,常有年轻的姑娘在人群中发出尖叫声。我想小伙子们的目的肯定不是为了毛巾,这种战利品当然是微不足道的。他们最大的愿望可能是为了向人们展示他们的英姿和体力。在那个年代,谁不想在人群中夸示自己的武力,展示自己的美好形象呢?那个年代里,贫富是相差无几的,如果自身形象和体力独标一格,肯定会获得姑娘们的追棒和青睐的,所以那是一次公开亮相的机会,比赛的小伙子们都会全力以赴,他们以此来圆梦吧?

比赛会持续循环好几次,等到夕阳衔山时,比赛才算正式结束。回家的路上,我和小姥经过外婆家门前时,外婆会留我们吃晚饭。记得临走时,外婆会将平时积余的好多烟盒送给我,她知道我喜欢玩烟盒。那时的烟盒都是用软纸做的,回家后,我会将烟盒撕开、展平,然后整齐地叠放在一起,周日时对照上面的彩图画画哩。外婆家人多,外公当时在医院上班,经济条件优渥,有时她会把平时炕的锅巴用围领包起来一古脑儿地送给我,让我平时当零食吃。外婆家还养着不少鸽子,这在当时的农村是很罕见的。端午节那天,一般会杀几只鸽子烧给我们吃。美味的鸽肉和热闹的端午如同炊烟一样渐渐地远去了,但记忆里的端午惊艳了我整个的童年。

                                    图片/网络

作者简介

陈军,安徽省合肥市庐江县白山镇中初中语文教师,自幼爱好文学,手不释卷笔耕不辍,1996年毕业于芜湖师专中文系。曾任芜湖师专白山镇中校报编辑,有多篇文章见诸报刊。有散文《秋晚黄昏》发表在《巢湖日报》上,在《钓鱼报》上发表过白话诗《钓鱼》。近日在由《中国散文网》《中国诗书画家网》《北京华夏博学国际文化交流中心》共同举办的全国散文比赛中,凭《永远的农中》这篇散文一举夺得金奖,并受邀作为获奖代表出席2023年4月7日至10日在首都北京召开的"2023年中国当代文艺家创作论坛”,同期举行《代表作年鉴》颁奖盛典,作品有《桃花古井醉春风》。

用诗和远方,陪你一路成长

不忘初心,砥砺前行

 

冬歌文苑工作室

名誉顾问:戢觉佑  李品刚  

文学顾问:周庆荣  王树宾  白锦刚

法律顾问:北京盈理律师事务所

总编:琅    琅 

副总:蔡泗明   倪宝元  赵继平

编审:孟芹玲   孔秋莉  焦红玲

主编:石   瑛   赵春辉

审校:严圣华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