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笔下波澜】拾昨抚今话端午

 锦溪苑 2023-06-22 发布于山西

今昔端午节

  张新民



   今天是中华民族的传统佳节“端午节”农历五月五日是五月第一个五日,故古时又称“端五节”。五月是“午月”,五日又称“午日,故又称“重午节”。古人常把午时当作“阳辰”所以还称“端阳节”。

    关于端午节的起源有几种说法。一种说法认为端午节是我国古代部落的“龙子节”是祭祀龙的节日。一种说法认为五月五日“日叶正阳,时当中夏”是疠疫流泛的“恶日”因此有“恶月恶日避邪说”。还有一种说法是因人而说。说端午是“纪念伍子胥”、“纪念屈原”、“纪念曹娥”等。

   端午起源莫衷一是,无法考究,也无必要非追根溯源不可。但是几千年来,中华民族炎黄子孙却形成了久传不息,喜闻乐见的风俗习惯。譬如“舞龙”“划龙舟”“门头挂艾叶插葛蒲”“系缕结”“吃粽子”“喝蒲酒”“涂雄黄”等。真乃趣味无穷,千年不衰,且新风愈烈,节仪庆典丰富多彩。

    吾生已至古稀之年,从懂世记事起,至今已有六十多个端午节日历历在目于怀。还记得童年过端午节时,母亲在我脖子上,手腕上系彩线结。同时在我的耳朵孔涂雄黄,以防害虫钻内,真是母爱娇子情愫节日情结。更有那母亲包的软米棕子热腾腾、香喷喷,吃着真是甜蜜蜜、美滋滋。我的家乡苇町村因特产苇葭而著名,因此每到端午节前人们便纷至踏来采苇叶,欢天喜地,热闹非凡。一苇远航,角黍包金,香叶藏玉,以至节日宴席罗列粽子美食。

    少年佳节倍多情,,老来又添感慨生。如今过端午节,我因年老斗巧尽输少年。少了童年的好奇,少了儿时的食欲,少了玩童的乐趣。多了对童年节日的回忆《双调  行香子    端午节》“粽子醇香,少年情长。苇叶包得谷米囊。吃在口中,美在心上。过端午,忆故人,情意长。”多了对苇町故乡的回忆。《城市过端午》“离家五十五端阳,包粽苇叶缺惆怅。回到故乡寻根枝,却问苇地在何方?”多了对节日文化的凝想,《满江红  端午节》“端午佳节,史传闻,祭祀屈原。仰望眼,春秋忠烈,千古人杰。楚野流放尘与土,汨江沉溺血和骨。苦求索,断了良臣首,空悲切。      问九天,肝胆裂,奸侫贼,何时灭?著《离骚》巨篇,惊世名言。吐露肺腑悲与哀,激发心胸志和愿。后世界,百代仰前贤,俯首学。”

   大凡世界与中华节日,既是一种传统,更是一种文化。唯此才可以千秋万代,传承不息。我于古稀之年岁时伏腊,品味这些节日文化的内涵与意蕴,颇为受益。我愿端午佳节,像屈原《离骚》所言“纫秋兰以为佩”人人立身高洁,社会风清气正。

     篇终立意《少年游   端午节》“仲夏热情过佳节,葱绿漾红荷。清雨沐浴,菖花酿酒,天高云祥和。好酒美酒酬佳节,十分情,十分歌。良辰双五日,美好人间,传承千万年。”

张新民  男,泽州人,机关干部,省级模范,中共党员,锦溪社友。爱好文学,精于诗论,笔耕不辍,著述颇丰。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