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节,为每年农历五月初五。据《荆楚岁时记》记载,因仲夏登高,顺阳在上,五月是仲夏,它的第一个午日正是登高顺阳好天气之日,故五月初五亦称为“端阳节”。 此外端午节还称“午日节、五月节、龙舟节、浴兰节”等。 据史料记载,公元前278年农历五月初五,楚国大夫、爱国诗人屈原听到秦军攻破楚国都城的消息后,悲愤交加,心如刀割,虽有心报国,却无力回天,于是选择以死明志,毅然写下绝笔作《怀沙》,抱石投入泪罗江,以身殉国。沿江百姓纷纷引舟竞渡前去打捞,沿水招魂,以免鱼虾糟蹋屈原的尸体,一位老医师则拿来一坛雄黄酒倒进江里,说是要药晕蛟龙水兽,以免伤害屈大夫。百姓们为免让鱼虾侵蚀屈子,就纷纷将米粮投入江中,希望鱼虾只顾吃这些米粮而不损伤屈子肉身。 另据记载,是屈原托梦百姓说,米粮投入江中实则被江中的蛟龙所食,如果用艾叶包裹再绑以五色绳,则可以免遭蛟龙吞食,这才有了后来的粽子。慢慢的就有了在每年的五月初五,以此来纪念爱国诗人屈原。 在十二个月份中,古人最为讨厌,最为不喜的,是五月份,甚至将这个月份,称之为“恶月”、称之为“毒月”,而在五月份的诸多日子中,认为“五月初五”最为不吉,是“九毒日之首”,容易滋生病疫,所以除了吃粽子,还有龙舟竞渡、插艾叶、挂菖蒲、喝雄黄酒、配香囊……这一切都是为了驱邪健身。 古时医疗条件落后,多运动才能有一副好身板。从战国开始,中国人就开始赛龙舟,从宋到清,一直都是全民都参与的竞技项目。 所以,当时的端午节,也可以说是古代的全民大趴体,上至宫廷、下至民间,比什么奥运会、世界杯不知要早到哪里去了······ 至于古人对赛龙舟的奢华阵容和喜爱程度,从历代传世名画中我们便可窥一斑! ![]() 清 | 徐扬敬 《端阳故事八帧·观竞渡》 ![]() ![]() 元 王振鹏《龙池竞渡》(局部) ![]() 元 | 吴廷晖《龙舟夺标图》 ![]() 崔护 程宗元 《龙舟夺标图》 元 | 郑重《龙舟竞渡图》 ![]() 唐 李昭道《龙舟竞渡图》 ![]() 清 《雍正十二月行乐图》轴之《五月竞舟》 除了古人声势巨大的“趴体”,名家笔下更不乏花鸟鱼虫,不妨让我们啃着粽子,再细细品味下关于端午芳香四溢的怡情雅趣······ 清代宫廷画家郎世宁的《午瑞图》是一幅近似于欧洲静物画的作品,青瓷瓶内插着蒲草叶、石榴花和蜀葵花,托盘里盛有李子和樱桃,几个粽子散落一旁。图中的粽子、蒲草等物暗示此画是为中国的传统节日——端午节而绘制的。就构图而言,画中物品聚散有致,呈正三角形布局,给人的视觉以稳定感。 而绘制方法则采用色彩深浅及光影明暗的变化展示花叶、水果和瓷瓶的立体感,尤其是瓷瓶肩部见于欧洲绘画而中国画绝无的“高光”手法,能令观者清晰地体会到西方油画的技巧。虽然画面没有落年款,但根据清内务府造办处的档案记载,此图应作于雍正十年(1732年),属郎世宁在中国的早期作品。 ![]() 清 郎世宁《午瑞图》 ![]() 清 | 任伯年《端午图》 ![]() 清 | 罗聘《端午图》 1795年作 齐白石的《五日吉祥》端午节时令画。“五日节”家家挂艾叶菖蒲以僻邪驱瘴。艾叶偏倚右侧,左侧菖蒲又称蒲剑,画中数笔,以花青写之,浓墨勾茎,不失“剑气”。简单几笔便微妙地表现出棕子的棱角转折,浓墨乾笔写出棕绳,旁搭配造型简洁的酒壶、酒杯。 ![]() 齐白石《五日吉祥》1943年作 此帧端午图作于1953年,已是白石老人最晚年之作。雄黄酒、咸鸭蛋、粽子、荔枝、樱桃,都是端午节应景之物,白石老人以少胜多,以寥寥几笔将之描绘得淋漓尽致,让人有酒温果鲜之感。此等形象,在前人画作中极其少见,他们代表了与普通人同乐同忧的东西,蕴涵着朴素的思想感情。 ![]() 齐白石 端午美味图 1953年作 ![]() ![]() 唐云《端午即景》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