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6月30日至各专场拍卖前一日 北京国贸大酒店 北京国贸大酒店 扫码跳转至电子图录 ![]() 本品口微撇,斜弧腹,圈足,口沿和底足分饰青花弦纹,主题以斗彩为饰,一面绘翠竹葡萄,翠竹枝干仅以青花描画,竹叶以青花勾出轮廓,釉上填以绿彩,尽显翠竹的生机盎然。葡萄主藤也仅以青花勾勒,叶片在釉下青花轮廓内填绘黄绿两色,藤蔓覆以黄彩,以表现北方秋日的季节特征。画面视觉中心为两串颗粒饱满,让人垂涎欲滴的葡萄,其中以成化朝特有的“葡萄紫”彩釉表现已经成熟的颗粒,以矾红彩填绘未熟籽粒,形象逼真地再现了葡萄成熟时期的自然状貌。另一面绘桑葚(锦荔枝)纹,主干只以青花勾绘,叶片以青花为廓内填绿彩,个别叶片辅绘黄彩,以凸显夏秋之交的季节特征。三颗成熟的桑葚,以釉下青花和釉上矾红分别衬托点染,把桑葚成熟的状态表现得淋漓尽致。土坡、草丛仅以青花勾画,略写其意。本品以简练的笔法 、巧妙的布局,提炼了题材中最核心 、最具美感的部分,表现其中的意趣。杯子外壁的两组纹饰,有主有次,主纹饰是满架葡萄,间饰竹子,次纹饰是果实藤架,隙地加饰浅草坡石,使画面呈现出一种清新飘逸、气韵灵动的感觉。底足青花双方框内书“大明成化年制”双行六字款。 左图:成化皇帝画像 本品之外壁纹饰除葡萄与竹纹外,其中为桑葚还是金铃子亦有不同说法。金铃子在明代被称作癞葡萄、锦荔枝,此种瓜果开裂后内有红色果实,亦有多子多福之寓意,而本品果实紫彩之上缀以矾红彩以示红果之色,与明人说法更为贴切。 成窑酒杯早在明末便已颇具盛名,甚至远超永宣。万历时期的沈德符在《敝帚轩剩语》中提到了当时鉴藏风气的转变:“……如宣窑品最贵,近日又重成窑,出宣窑之上。盖两朝天纵,留意曲艺,宜其精工如此,然花样皆作八吉祥、五供养、一串金、西番莲,以至斗鸡、百鸟及人物故事而已……”可见在彼时成化瓷器便超过了永宣,而其中的“一串金”便或是成窑葡萄酒杯,在时人心中也超越了斗彩鸡缸杯。 青花“大明成化年制”款 首都博物馆藏 高4.8cm,口径7.8cm 明成化 斗彩葡萄纹杯 成窑以其晚期瓷器著称,多为小巧静谧之品,乍看谦逊,不为陈列而制,却宜于把玩掌中。此时朝廷对御窑厂监控严谨、要求缜密,是以成化瓷质较前朝大大提升。刘新园认为成化年款以宪宗少时墨迹为范,而斗彩上惯见之双方框款,则为成化晚期创新。此类品亦有见葡萄高足把杯例,明代人称之为“五彩葡萄撇口扁肚把杯”。在其出现之前,人们一直以为明代宣德官窑高足杯最美,此杯问世后,更受世人喜爱。 据《清宫档案》记载,雍正七年挨肩刘希文、王太平交来“铜镀金包镶什件画太极图洋漆器箱二件,内一件盛成窑茶圆六十二件。内一件盛成窑茶圆七十四件,传旨各配镶棕竹边锦匣。”可见雍正皇帝对于成窑酒杯之珍爱。而清宫所贮成窑酒杯数量极为少有,如乾隆十五年各作成做活计档记:“太监胡世杰交:……成窑五彩葡萄酒元二件。”可知台北故宫现藏三件成窑葡萄杯,本品或与其中一例成对。雍正乾隆时倾慕前朝,多有仿制而不得,与成窑相去甚远,难得其神韵。故宫博物院藏有数例雍正、乾隆所制仿品,可资参考。 清雍正 斗彩葡萄纹杯 故宫博物院藏 钧窑为宋代名窑,窑址位于今河南省禹州市。河南有诸多窑口产烧钧瓷,宝丰清凉寺汝窑也在其列。较之宋代其他名窑,钧窑器胎土精实,其形制素简、挂釉稠厚均有赖于此。烧造期间,釉中水分由素坯孔隙吸收,烧成后釉衣更显盈实。官钧以各式花盆类器皿和出戟尊为主,专为宫廷烧造,不仅质精且数量相对丰富,独成体系。 ![]() 宋 钧窑月白釉鼓钉三足洗 北京拍卖会,2021年11月27日,编号0605 故宫博物院 宋 均窑月白釉出戟尊 “三”字款 本品为宣德窑业兴盛之佳例,为六瓣葵口式,斗笠形,沿袭宋瓷定窑、官窑之式;造型别致,自见赵宋洗练简约之美,尽显曲线变化之佳妙,造型似仿自汝官宋器。胎质细腻坚致,釉汁莹润亮青,全器内外纹饰疏朗而饱满,外壁装饰两重纹样,上为六组折枝瑞果纹,下为六组折枝花卉纹,交错布置,内壁口沿缀饰十二式花果纹,下承六组折枝花卉纹与外壁纹饰相对应,碗心则是绘以折枝寿桃纹。祥花瑞果是永宣青花最为经典的纹饰,本品涵括了所见的主要品类,祥花如菊花、牡丹、莲花、茶花,瑞果如蟠桃、枇杷、荔枝、石榴、葡萄、樱桃。其绘画写实逼真,诸花妍放生姿,众果饱满诱人,充分借鉴国画的笔墨意韵,得其法度,勾、勒、点、染诸法,运用皆宜。线条粗细并用,青料浓淡兼施,从而令画面富具苍翠欲滴的意趣,透出凝重雄浑之美。底部浅圈足,胎骨细腻,露胎处微微泛黄,抚之光润如玉。底落青花“大明宣德年制”楷书款。 明宣德 青花折枝花卉瑞果纹葵口碗 香港保利,2020年12月2日,编号1008, 明宣德 青花折枝花卉纹碗 本品底部图 明永乐 青花缠枝莲纹玉壶春瓶 香港佳士得,2021年12月3日,编号2941 明永乐 青花缠枝花卉纹玉壶春瓶 永宣青花素为历代藏家所重,以得之为荣事,故终明之世,精光不泯。清人蓝浦于《景德镇陶录》中赞誉「永窑……土埴细,质尚厚,青花深翠,式样精妙,若后来仿制者殊差!」。清雍正、乾隆时官窑曾仿造此梅瓶,造型、釉色较接近原物,唯青花的铁结晶斑点过于均匀、细洁,与永乐青花自然晕散的风格有别。 ![]() 左图:阿尔弗雷德·莫里森 Alfred Morrison (1821-1897) 阿尔佛雷德·莫里森(Alfred Morrison,1821至1897年)是詹姆斯·莫里森(James Morrison)的次子,詹姆斯于1857年去世后,莫里森继承了放山居及价值75万英镑的股票及股份。他利用庞大的遗产,收藏了一批极为可观的艺术瑰宝。 起初,他的收藏目标以雕刻和中国艺术品为主,从1861年起,他向洛赫爵士(Lord Loch of Drylaw,1827至1900年)购置了大批中国陶瓷和金属胎珐琅器精品,该批珍藏俱是中国流散在外并由洛赫运返英国的宫廷重器。为安置这些中国艺术珍藏,莫里森特地委聘国际知名的建筑师琼斯(Owen Joans)在放山居内增设了一件陈列室,这也是“放山居”之所以能够拥有一个如此饱含中国意境和诗情的中文名字的重要原因。 清乾隆 青釉锥拱缠枝莲纹开光花鸟图双螭耳瓶 本品撇口外侈,呈喇叭形,颈部两侧分别塑贴双螭耳,腹部圆润而修长,下承高圈足。整器造型挺拔俊朗,技艺卓绝,集青釉、模印、粉彩、描金等高低温釉彩及釉上釉下装饰融于一身,完美诠释乾隆瓷艺之炉火纯青。瓶腹部开光,以粉青釉上绘粉彩锦鸡凤鸟图案,姿态各异,作唧喳鸣叫状,充满闹春的活泼生意;下部湖石间有橘、粉牡丹竞相争艳,立于湖石上的雄雉成为环绕的中心,双目圆睁,尾羽在牡丹衬托下愈发显得华美劲健。底以青花书“大清乾隆年制”六字三行篆书款。 本品真实而细致地表现了禽鸟的体态和习性,在形似图真方面继承了明代“院体”花鸟画的优良传统,状物精细逼真,钩线细柔流畅,赋色深重鲜艳,颇有“浓郁璀璨夺目”之感,树石亦工谨细致,繁钩密皴,颇具凹凸之形。整个画面营造出喜庆欢快、吉祥富贵的气息,满足了皇室的审美需求。通面表达了富贵长春,鸾凤和鸣的吉祥寓意,融汇中国工笔重彩的构图与技法,粉彩的造形、色彩、线条的制作都非常讲究,线条工细流畅,形象生动。 ![]() ![]() 乾隆御窑瓶类作品盛行以各式祥瑞之物堆塑双耳,如螭龙、夔凤、蝠磬、如意等,本瓶所用螭龙耳亦为之大器。瓶身满施粉青釉,釉色清澈亮丽,为青釉中最佳色调之一。清代景德镇继承龙泉青瓷的优良传统,烧出了深浅不一的各类青釉瓷器,雍正时达到了呈色均匀、稳定的烧造水平,乾隆时期制作技术更为成熟稳定,对于颜色控制自如,烧成了琳琅满目的青釉质瓷器作品。青釉烧造,已有近四千年历史,自创始之初,便为世人所钟爱。南宋龙泉偶有所见,后或失传,元、明之瓷均不能与其比肩。至清雍正一朝,此等釉色再现于世,多以小件为主,兼饰浮雕者,则更只偶有见之。清时御窑所出素胎,土色洁净纯白,配此清透釉色,更显精美异常,与锥拱图案相映成趣,浑然天成。 明 林良 《荷塘集禽图》 清康熙 五彩荷塘鸳鸯图碗 Lot 5321 元 青花荷塘鸳鸯盘 D:29.2 cm 估价:RMB 1,000,000 - 1,500,000 备注: 1.埃斯肯纳齐旧藏,伦敦 2.瑞士玫茵堂旧藏 出版:《玫茵堂中国陶瓷》,康蕊君,伦敦,1994-2010年,卷2,编号639 此件拍品处于保税状态下,具体信息请联系北京保利拍卖中国古董珍玩部工作人员。 本品出版:《玫茵堂中国陶瓷》卷2,编号639 元 青花缠枝莲鸳鸯纹盘 元 青花鸳鸯卧莲纹花口盘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故宫博物院藏 明宣德 甜白釉划花莲子碗 亦有考证此类碗应贡茶道之属,明初洪武、永乐、宣德、正统四朝之宁王朱权,着《茶谱》一书,继承唐宋茶风,开启明清写着茶书之风气。其自述「取烹茶之法,末茶之具,崇新改易,自成一家」,以巨瓯大碗点茶,其后分茶于「啜瓯」饮用,并于「茶瓯」条内以推崇茶碗以「饶瓷为上,注茶则青白可爱」。此后,以白釉碗呈现茶汤之色,即受名家推崇。如明代万历朝高濂所著《遵生八笺》「茶笺」,即称赞此类「宣(德)窑印花白瓯,式样得中,而莹然如玉……欲视茶色黄白……惟纯白色器皿为最上乘,余皆不取。」明晚期如文震亨《长物志》、屠隆《考盘余事》、高濂《遵生八笺》等在他们的著作亦有提及。「宣庙有尖足茶盏,料精式雅,质厚难冷,洁白如玉,可试茶色,盏中第一」,这里文震亨特别提到「宣德尖足茶盏」确与传世宣德甜白鸡心碗特征相同。 ![]() ![]()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 Lot 5333 明万历 斗彩八吉祥纹碗 “大明万历年制”款 D:16.5 cm,H:8.6 cm 备注: 1.小山富士夫旧藏 2.日本重要私人旧藏 估价:RMB 1,300,000 - 2,300,000 此件拍品处于保税状态下,具体信息请联系北京保利拍卖中国古董珍玩部工作人员。 明万历 斗彩八吉祥碗 明万历 斗彩八吉祥莲花纹碗 香港苏富比,2012年4月4日,编号0044 成交价:HKD 6,020,000 Lot 5339 明万历 五彩仙人云龙纹浅碗 “大明万历年制”款 D:9.3 cm 备注:瑞士玫茵堂旧藏 展览:“龙翔九天——元明清御用龙纹瓷器展”,保利艺术博物馆,2020年 出版: 1.《玫茵堂中国陶瓷》,康蕊君,伦敦,1994-2010年,卷2,编号713 2.保利艺术博物馆:《龙翔九天——元明清龙纹御用瓷器展》,2020年,编号32 估价:RMB 350,000 - 550,000 此杯造型小巧灵秀,胎质缜密,轻薄若纸。通体罩施白釉,胎釉结合紧密,坚致纯净。外壁以五彩绘石榴一株,枝干横斜,婀娜多姿。其上以绿彩饰叶,红彩绘花,黄彩为果,设色恬淡隽永,雅丽怡人。树下青花绘茵茵碧草,发色清新淡雅,青花五彩,两相得宜。背面书唐孙逖诗句:「露色珠帘映,香风粉壁遮」,尾随篆体「赏」方印。 十二月令花神杯是康熙御窑五彩佳作,依月令之数为一套。一花一月,并配诗文,十二杯分别以迎春、杏花、桃花、牡丹、十石榴、荷莲、兰草、桂花、菊花、月季、梅花和水仙为绘。素来即被视为康熙朝官窑瓷器之名品。所奉十二花神为:正月梅花神寿公主,二月杏花神杨玉环,三月桃花神息夫人,四月牡丹花神丽娟,五月石榴花神卫氏,六月荷花神西施,七月葵花神李夫人,八月桂花神徐贤妃,九月菊花神左贵嫔,十月芙蓉花神花蕊夫人,十一月茶花神王昭君,十二月水仙花神洛神。《陶雅》有赞:“康熙十二月花卉酒杯,一杯一花,有青花、有五彩,质地甚薄,铢两自轻。……若欲凑合十二月之花,诚戛戛乎其难。 本文由“壹伴编辑器”提供技术支持 ![]() ![]() ![]()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 本品尺寸硕大,侈口,弧腹,圈足。盘心内饰迎面立龙,龙敷浓妍绿彩,瞠目低掌,如横空出世,利爪捧一寿字,四周填以五彩祥云,更显雍容华贵,龙舞九天,气势非凡。盘壁饰以波涛巨浪,九条锦鲤跃然浪中,似有鱼跃龙门之祥瑞意象。整器构图繁密,画意华美绚烂,与釉下青花相映成趣。盘底青花书“大明成化年制”六字双行楷书款。 相类纹饰作品亦多见于各类康熙官窑中,如上海博物馆所藏一例康熙矾红描金团寿龙纹盘,盘心立龙亦做捧寿状,龙首颇为凶猛,利爪锋利无比,与本品如出一辙;亦见有一黄釉刻龙纹捧寿盘,原为大维德基金会旧藏,后为瑞士玫茵堂递藏,售出于香港苏富比,2011年4月7日,编号0025,其中龙纹与本品亦十分相类,或出自一人之手。可见此种捧寿龙纹盘或为景德镇御窑厂所贡,为康熙祝寿所制。 庆宽绘 平定太平天国战图 北京保利,2010年12月4日,编号3651 庆小山(1848-1927),名宽,号松月居士。隶正黄旗。工书善画,供职于醇亲王府,由醇亲王府进入清宫内务府,内务府是清代掌管宫廷事务的机构,凡帝后的衣食住行用都由内务府管理。内务府自清初顺治时设立后,各朝沿置不变。庆宽在内务府历任内郎、堂郎中、晋三院卿,三院指上驷院、武备院、奉宸院,属正三品,在大清内务府的历史中,能一身而居三院卿者仅庆宽一人。 ![]() ![]() ![]() ![]()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 北宋 米芾《春山瑞松图》 ![]() 筒瓶尺寸甚大,外壁通体以五彩绘祥云满布,云中腾跃红、绿两条四爪行龙,其双角上翘似鹿,面长似马,鬃毛披散于龙首两侧,身躯占据画面主体空间,尤显形象威猛,颈部饰暗海水江崖纹。龙纹身形虬曲,须发飘扬,硕口怒目,利爪怒张,粗犷中透露着威严之感。 本品或为有明一代藩王订造瓷器当中最为名贵之物,其胎骨坚致莹白,颇为沉重,一如康熙时期之糯米胎,龙纹几近万历官窑之风格。此种龙纹装饰纹样十分鲜有,见有落“甲戌春孟赵府造用”款之五彩龙纹大盘之龙纹样式与本品如出一辙,本品除龙首方向不同外,绘画技法等如出一辙。瓷器绘正面龙者,最早见于明代嘉靖时期,因龙首居中,左右对称,似正襟居坐,又称为“坐龙”,与本品颇有相似之处。 明崇祯 五彩双龙纹筒瓶 巴勒特爵士旧藏 Lot 5312 清康熙 釉里红双龙纹碗 “大清康熙年制”款 D:14.8 cm 备注: 1.1973年10月28日,购自多伦多古董商“The Hundred Antiques”,800美元 2.北京保利,2019年6月6日,编号5805 估价:RMB 350,000 - 550,000 成交价HKD 650,000 ![]() Lot 5309 清康熙 青花海屋添筹福禄寿三星盘一对 “大清康熙年制”款 D:15.8 cm 备注:上海私人珍藏,落实政策退还 估价:RMB 250,000 - 350,000 Lot 5361 清乾隆 青花缠枝牵牛花八方兽耳倭角尊 “大清乾隆年制”款 H:23.5 cm 估价:RMB 600,000 - 800,000 清雍正 《古玩图》卷六 (局部) 明宣德 青花牵牛花纹四方倭角瓶 清乾隆 青花牵牛花纹倭角瓶 南京博物院藏 ![]() 成交价:HKD 5,428,000 天蓝色,化裁于宋柴、汝,宋人孝天敬地,文品殊绝,凡事既尽其美,必有其韵,以天青为至尊至贵之色。至柴、汝之后,绝于世间,后经五百载,未遇盛世,则此色不复出矣。康熙末年天蓝复现,乃政治清明、盛世再现之征兆。其釉色浅而发蓝,通透纯净,似天青,故名「月白釉」或「天蓝釉」,属单色釉名品,为景德镇御瓷专用色。发展至雍正,其技术在前朝基础上愈加纯熟。此后渐趋断绝,且其数量极少,相比其他颜色釉可谓凤毛麟角。 此器属乾隆朝景德镇上乘官作之典范、时匠精湛瓷艺之代表。雍、乾两朝,单色瓷品多仿古器。本瓶如是,意取上古青铜壶形,此类形制为官窑艺匠首创。为了追求最佳的摹古效果,乾隆皇帝往往不惜下发内府典藏的宋官窑古物让御窑厂对照临摹。正是雍乾父子二人的执着与追求,清宫御瓷摹古成就独步古今,成就了中国陶瓷史上一段不朽的传奇。 ![]() ![]()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 贯耳瓶造型源于上古青铜器,宋代官窑首先将其运用于瓷器之中。清代贯耳瓶器形多样,有圆、方之分、大小之别。如本品式样八方贯耳瓶,常见有两种,一类高度为14公分的小尺寸贯耳瓶,一类高度为30至40公分的杏圆贯耳方瓶,本品即为小尺寸者,手可盈握把玩,查阅各大博物馆馆藏及近年拍卖市场资料,不过寥寥数例。 据《陶成纪事碑》载,仿汝釉器乃按照清宫所发宋代器物而制的记载相合。「厂内所造各种釉水、款项甚多,不能备载。兹举其仿古、采今,宜于大小盘、杯、盅、碟、瓶、罍、罇、彝,岁例贡御者五十七种,开列与后,以志大概」台北故宫博物院藏两件造型及尺寸相若之仿汝釉与仿官釉制品,分别于器底题刻乾隆皇帝御题诗,其中「簪花胜酒斟」「撷芳携取供吟兴」两句,表明是为花器之用,可见于《得佳趣——乾隆皇帝的陶瓷品味》,台北,2012,页188、189,图85、86。 本品瓶造型选战汉时期蒜头瓶为蓝本,并于大小及形状上均作调整,体积比汉壶更为小巧精致,壶腹较之汉壶圆扁,蒜头口,通体别无繁饰,整体效果依然带有西汉的影子,却又蕴含着浓浓的乾隆摹古韵味;瓶身通体罩施天青釉,此种釉色于乾隆时期较为罕有,极见匀凈雅靓之致,荡漾着婉约含蓄之气息。线条舒展柔美,富有韵律感,线条天蓝一色结合宛如天成。工艺精湛细致而无造作之痕,予人观之深为其轻逸媚人之风韵所折服。三乳钉足,仿有铁胎;底施天蓝釉,正中落青花「大清乾隆年制」六字三行篆款。 此种三足荸荠蒜头小瓶极为珍罕,现知唯一例出自 Fuller 旧藏,售于伦敦佳士得,1965年6月28日,编号97及1995年6月5日,编号190。本品之乾隆窑器,应取自雍正器形化裁而来,形作长颈蒜头口瓶。同类器可见仇焱之旧藏,与本品一致,售于香港苏富比2008年4月11日,编号2991。如本品之独特造形,反映雍、干两帝容瓷人取高古器形,加以创新,以求至臻美感。 ![]() ![]() 香港苏富比,1988年11月16日,编号374 清乾隆 松绿地粉彩描金缠枝番莲小瓶 香港佳士得,1994年5月1日 编号676 故宫博物院 此器最为别致的是运用了描金勾线填彩的技法,增加了粉彩瓷器在色彩对比上的美感,是乾隆粉彩的稀有品种。运用各种装饰技法来仿制其它工艺的外观效果是清代盛世瓷器的重要成就之一。雍正在位年间,景泰蓝并不甚受重视,但至乾隆之时,弘历对铜胎掐丝珐琅器尤为钟爱,除大规模制作外,尝下命以瓷仿效,本品当属其中。以松石绿釉摹仿景泰蓝之色地,以金彩勾勒替换掐丝,红黄绿三彩尤见景泰蓝之本色,而纹饰之中绝不缺少宝相花纹一项,因其是景泰蓝最主要的纹饰之一。本品所绘宝相花纹之花瓣与花蕊色泽浓淡交替,正是追求景泰蓝填施彩料之效果,可谓仿古暗合。 钧釉三足炉 1309年纪念款 1970年出土于呼和浩特附近的白塔村 宋代官钧器消亡之后,取而代之的是金、元代民窑钧瓷的兴盛,钧瓷的形制釉色更加多元多变。元代宫廷民间大事礼佛,因而钧窑大量烧造佛具,其中香炉遗世最多。然毕竟民窑作品质量多参差不齐,个中精品亦为罕见。此炉体量巨大,高达35公分有余,壁厚釉腴,而双耳造型亦殊特。古窑作大器容易变形走样,而此器敦实厚重却不失协调匀称,不知几中拣一,殊为难得。 ![]() 河南焦作金代墓壁画局部 北宋 定窑白釉划花玉壶春 ![]() Lot 5345 明 白釉细颈撇口瓶 H:24 cm 备注:大熊古美术旧藏 估价:RMB 400,000 - 600,000 本品包装 ![]() 瑞士玫茵堂旧藏 ![]() ![]() ![]() ![]() ![]()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 ![]() ![]() ![]() 清乾隆 御制剔彩春寿琮式套盒一对 ![]() ![]() 清中期 剔彩祝寿图琮式盒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清中期 文竹雕春寿字四子盒 档案记载,每年为庆祝皇帝或者皇太后的生日,清宫造办处都要制作数量庞大的寓意长寿吉祥的活计(例如各种材质的佛手、寿桃式盒、如意、万年青等等),尤以乾隆朝为最,本品即为其中翘楚,设计精美,雕工精湛,具有浓重的皇家气派。 ![]() 备注:北平东四牌楼“聚和祥”古玩号,张逸宸先生旧藏,1980年代落实政策归还 ![]() ![]() ![]() ![]() ![]() ![]() 图1. 明永乐 青花菊瓣纹碗 口径:10.3cm 清宫旧藏 故宫博物院藏 图2. 明永乐 青花菊瓣纹碗 清宫旧藏 故宫博物院藏 图3. 明永乐 青花几何花卉纹莲子碗 口径:10.2cm (故-瓷-013679)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图4. 明永乐 青花莲瓣纹莲子茶盅 口径:10cm (故-瓷-013707)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图5. 明永乐 青花莲子盌 口径:10.2cm 玫茵堂旧藏 香港苏富比,2013年04月08日 编号21 成交价:HKD 6,640,000 图6. 明宣德 青花莲瓣纹小莲子碗 口径:10cm 清宫旧藏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 ![]() ![]() ![]() 备注:北平东四牌楼“聚和祥”古玩号,张逸宸先生旧藏,1980年代落实政策归还 ![]() ![]() 明正德 铜阿拉伯文炉、瓶、盒三事(一套) 北京保利拍卖,2016年12月05日,编号5156 成交价:RMB 5,980,000 ![]() 备注:北平东四牌楼“聚和祥”古玩号,张逸宸先生旧藏,1980年代落实政策归还 ![]() ![]() ![]() ![]() ![]() ![]() ![]() ![]() ![]() ![]() 清 乾隆帝 楷书大宝箴挂屏 故宫博物院藏 清 乾隆帝 楷书大宝箴挂屏(背面) ![]() 出版:保利艺术研究院,《保利拍卖十五周年精品集》,古董珍玩卷(下),文物出版社,页302,编号819 ![]() 图1(左):清康熙二十五年铜鎏金四臂观音像 清宫旧藏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图2(右):清康熙 无量寿 H:41.2cm 北京瀚海,2010年12月12日 编号2853 成交价 RMB 13,440,000 ![]() 1.伦敦佳士得,1952年10月30日,编号84; 2. Wm. Williams (Kensington) Ltd.,伦敦,1953年; 3. James A. Bines (1905-1987) 收藏; 4. 1970年代赠予现任藏家 展览:保利艺术博物馆,“贡之廊庙光鸿钧——康熙奇珍·郎廷极艺术展”,北京,2023年3月28日-4月16日 此钟铸于康熙五十二年,即1713(癸巳)年。铸造精细、严谨,尽显皇家气派。为一套十六枚编钟之一,铸铜鎏金,以失蜡法铸就,钟钮为五爪双龙交泰。钟口部平齐,又称“镈钟”。体呈鼓形,浑圆、饱满,庄重威严。腹有六道弦纹,将鼓部分割成五个平行框带,四个区,从上至下,第一、三、五框内饰三个一组的乳钉状“音枚”;第二、四框内饰八卦纹;钟体两面正中分刻楷书“倍应钟”和“康熙五十二年制”款,上方为太极图,下为一爻,乃万物之始;钟下方近口处铸八个“音乳”,作击打之用。此件编钟品相上佳,鎏金整体金光辉映,令人想象到康熙时祭祀典礼全套齐悬在金漆雕木编钟架上时所展现的华贵及庄重。 ![]() ![]() ![]() 图1. 清康熙五十四年 铜鎏金八卦纹编钟 北京孔庙和国子监博物馆 图2. 清康熙五十二年 铜鎏金八卦纹编钟 故宫博物院藏 图3. 清康熙五十二年 鎏金铜交龙钮“倍无射”编钟 蓝理捷旧藏 纽约佳士得 2023年03月23日 编号0932 成交价:USD 478,800 清 宫廷画家绘《康熙帝读书像》轴 绢本设色 清乾隆 郎世宁等绘《万树园赐宴图》轴(编钟局部) ![]() ![]() 备注:上海文物商店旧藏 展览:保利艺术博物馆,“延熏秀色——康熙瓷器与宫廷艺术珍品特展”,北京,2011年4月 出版: 1.钱振宗主编,《清代瓷器赏鉴》,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4年,编号42号,页49; 2.保利艺术博物馆,《延熏秀色——康熙瓷器与宫廷艺术珍品特展》,北京,2011年,编号I-14,页56-57 ![]() 备注:单宾先生旧藏 本品为直口,筒腹,平底,下装三足,底部中空,三足足底与中空处边缘露胎,皆成火石红色。外口下部及腹下各饰一周高浮雕回纹,腹刻以减地高浮雕缠枝莲花及花卉,枝繁叶茂,繁花盛开,叶脉纹理毕现,构图和谐均匀,纹饰疏朗流畅,线条流转自如,在釉层的覆盖下浮凸有致,别具韵味。器形规整,比例适度,胎体厚薄适中,敦厚质朴,釉质温润,犹如凝脂,宝光内蕴,自有历千年而不泯之风骨。炉内壁刻有道教吉祥符篆,应为元代时期为重要道观定烧之物。 明 龙泉窑青釉凸雕缠枝莲纹瓶及局部 ![]() 此香炉内暗刻一道教吉祥符箓,应为“吉祥如意”组合成道符,有避火之意,或奉于火神庙或龙王庙中使用。 ![]() 单宾 (1909-1993) 备注:瑞士玫茵堂旧藏 出版: 1.《玫茵堂中国陶瓷》,康蕊君,伦敦,1994-2010年,卷2,编号638; 2.保利艺术研究院,《保利拍卖十五周年精品集》,古董珍玩卷(上),文物出版社,页053,编号64 出版物封面及内页 出版:保利艺术研究院、保利艺术博物馆编:《弘历的世界》,编号90,上海书画出版社,2021年 ![]() 插花艺术是中国古代文人精致生活的体现,尤以宋明最盛,各式花器随之而出,造型丰富多变,其中以壁瓶最见别致,皆作半器造型,前面凸起,背面平坦,并设有楔形方槽及两小孔供挂钩和穿绳悬挂。与其它花器不同,源于其摆放位置的特殊,最初是挂在墙壁和床内的柱子之上。晚明高濂《遵生八笺》一书曾作如此赞誉“床内后柱上钉铜钩二,用挂壁瓶,四时插花,人作花伴,清芬满床,卧之神爽意快,冬夏两可”。可见,当时文人对壁瓶的喜爱至深。传世瓷器中有明万历款青花壁瓶。 图1(左):三希堂陈设 ![]() 清乾隆 洋彩百子嬉春图四方贯耳尊 “大清乾隆年制”款 ![]() ![]() ![]() ![]() 成交价:HKD 29,240,000 ![]() 清乾隆 粉彩通景山水蝴蝶耳小尊 “大清乾隆年制”款 1.香港苏富比,1999年11月01日,编号449; 2.北京保利拍卖,2012年06月05日,编号6056,成交价:RMB 9,890,000 展览:“龙翔九天——元明清御用瓷器特展”,2020年12月,长沙博物馆 出版: 1.长沙市博物馆,《龙翔九天——元明清御用瓷器特展》,长沙,第165页; 2.保利艺术研究院,《保利拍卖十五周年精品集》,古董珍玩卷(上),文物出版社,页363,编号434 清乾隆 粉彩山水楼阁如意万代耳琵琶尊 北京保利拍卖,2018年12月08日,编号5421 通景山水题材的出现是瓷器绘画艺术与中国传统绘画技法又一次成功深入结合的结果,是文人意蕴于瓷艺上日益增强的标志。此画风的成功引入原因是得益于多方因素,但其中最主要的一点就是唐英的努力尝试和倡导。唐英才情四溢,精通书画翰墨之事,榷陶期间力求文人之雅与瓷艺完美结合,相互辉映。他除了设计与创作瓷器以外,对诗词、戏剧、书画均有造诣,只是为榷陶盛名所掩,不为人知。与唐英一样出身、后官至文渊阁大学士的高斌为《陶人心语》所写序言中说道:“唐俊公先生自少与予同侍内廷,长予一岁,顾先生之书画,法皆臻绝妙,又能诗善属文,才情掞发,声望卓然。”据叶氏《再续印人小传》称:“唐英……工宋人山水人物,能书,诗有清思,榷两淮、九江,珠山昌水见之笔墨者为多。曾主官窑事,制器甚精,今称唐窑,尝亲制书、画、诗,付窑陶成屏对,尤为奇绝。” ![]() 唐英作为文人所慕求的风雅自然要体现在绘画上,尤其是山水画,因为山水画是文人艺术的传统代表,今北京故宫博物院典藏唐英《水墨山水立轴》,正是唐英在山水画上造诣的体现,展卷之际流露出鲜明的“四王”遗风。画中诸景错落有致,疏密得当,用笔苍劲,兼工带写,绘出风景怡人的江南秋色。同样,唐英将此文才移至瓷器之上,曾作一器,造型、绘画题材、构图布局皆与本品一致,唯独多出题诗一项,并署“写于陶署珠山环翠亭”,后钤“榷陶”二章,参见香港苏富比 1988年秋拍第52号拍品唐英自制清乾隆粉彩山水题诗灯笼瓶。此一纸一瓷之间的转换开启了唐英榷陶以后景德镇瓷坛艺术的深刻转变。因此,唐英以自身的深厚修养和文人雅兴积极地推动景德镇瓷器艺术发展,上得乾隆皇帝之认同,下督能工巧匠之技艺,故而制瓷成就斐然,彩绘山水题材的出现只是其中成就之一。 ![]() ![]() ![]() ![]()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 清乾隆 宝石蓝地洋彩金西蕃花鸠耳瓶 “大清乾隆年制”款 1.民国初上海警察厅厅长穆湘瑶(字“恕斋”)旧藏; 2.1980年代上海文管会退还至藏家后人; 3.北京保利拍卖,2013年12月04日,编号6138,成交价:RMB 15,525,000 出版:保利艺术研究院,《保利拍卖十五周年精品集》,古董珍玩卷(上),文物出版社,页346,编号421 乾隆一朝瓷业精进,集成古今之菁华,融汇东西之文化,铸就成器,当中尤以华丽彩瓷为最,诚如《陶雅》所称:“至乾隆,则华缛极矣,精巧之致,几于鬼斧神工。”本品作为乾隆御制彩瓷的独特品类,堪称别致新颖,成为清宫文艺最辉煌时代的见证者。其造型端庄秀雅,左右配饰鸠首为耳,又不失隽巧玲珑之姿。外壁通体以霁蓝釉为地,描绘金彩花卉为饰,口沿绘缠枝莲纹一周,腹部以缠枝西番莲为主题纹饰,其余部位则描绘五组大小各异的金彩变形蕉叶纹,相接装饰。腹部交叉对称所绘的四组缠枝西番莲纹,夹迭着圈曲柔婉的枝叶,构图严谨,绘画精细,并用深浅不同的金彩描绘,增加层次的效果,霁蓝深沉凝重,金彩绚丽夺目,视之富丽华贵,品格非凡。 ![]() ![]() ![]() ![]() ![]() ![]()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 此瓶之来源亦极富传奇色彩,原为清宫旧藏,1922年,退位的末代皇帝溥仪为了维持自己遗老遗少小朝廷骄奢的生活,将一批宫中珍宝暗中抵押给北京盐业银行,此件即为其一。这批抵押的珍玩后被陆续变卖,四处流散,此件辗转由上海实业家、慈善家穆湘瑶先生收藏。穆湘瑶(1874-1937年),字恕斋,自幼好学不倦,光绪年间赴南京应试,中举人。清末任江苏咨议局议员,民国初任沪军都督府警察厅厅长、上海市政委员等职,任职期间积极兴办教育,后兴办纱厂实业,同时热心慈善,为海上知名爱国民族资本家。穆湘瑶的弟弟穆藕初(1876~1943)亦为同时期上海工商界名流,曾赴美学习农学,学成回国后与胞兄穆湘瑶合办德大纱厂,为民国时期著名的棉花专家,是第一位将科学管理引进中国的企业家,被称为“中国管理之父”。此瓶在穆湘瑶先生逝世后由其家族递藏,1980年代上海文管会退还至藏家后人,流传脉络清晰。穆氏家族收藏颇丰,落实政策后,其收藏逐渐出现在拍卖市场上,经由本公司先后拍出的即有三件,如 2010年春拍“清雍正 斗彩灵芝杯一对”、2010年秋拍“清道光 粉青釉描金福寿花卉荸荠瓶”、2011年春拍“清雍正 - 乾隆早期 红釉地画珐琅梅花山石玉壶春瓶”等,皆为品级上乘的御窑佳作,并且均配有民国时期锦盒包装,可见原藏家精雅的品味和对其收藏的珍爱。 ![]() 清乾隆 青花缠枝莲海棠式双龙耳瓶 “大清乾隆年制”款 ![]() 清嘉庆 粉青釉模印缠枝花卉夔凤莲蓬口瓶 “大清嘉庆年制”款 1.香港苏富比,1975年11月17日,编号153; 2.香港佳士得,2001年04月29日,编号554; 3.香港苏富比,2007年10月09日,编号1201; 4.北京保利拍卖,2015年12月08日,编号7380 出版:保利艺术研究院,《保利拍卖十五周年精品集》,古董珍玩卷(上),文物出版社,页203,编号245 图2(右):清乾隆 粉青釉模印福寿盘结口瓶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 清道光 青花粉彩安居乐业双耳瓶 “大清道光年制”款 1.上海文物商店旧藏; 2.中国嘉德,1995年05月11日,编号756; 3.北京保利拍卖,2011年12月07日,编号6713,成交价:RMB 8,280,000 出版: 1.钱振宗主编,《清代瓷器赏鉴》,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4年,编号271,页211; 2.保利艺术研究院,《保利拍卖十五周年精品集》,古董珍玩卷(上),文物出版社,页382,编号459 出版物封面及内页 道光七年十二月年节 御贡瓷器清单 图1(左):宋·李安忠 《野菊秋鹌图》册页 图2(右):雍正 珐琅彩“安居长春图”盘 美国三藩市亚洲艺术博物馆藏 ![]() ![]() ![]()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 ![]() 清咸丰 青花加粉彩开光草虫图茶壶 “咸丰辛亥仲春退思堂主人制”制 清咸丰 粉彩青花开光花蝶草虫图茶壶 ![]() 清乾隆 白玉留皮乾隆御题诗“骑射图”扳指 本品取和田白玉,整挖雕琢而成,质地细腻,色泽湿润,莹和光洁,具有冬不冰手、夏无激感之特色。一侧带红金沁色,其上阴文刻乾隆御制诗《咏李广射虎玉韘》,书体隽秀清雅,落款“乾隆御题”,并二印。背部于圆形开光中浮雕骑射图,一武将头戴花翎引弓策马,雕琢精细传神,与诗文内容相合,深合御题诗题意。此韘设计、制作非常考究,显示出乾隆时期宫廷御用器物的风格和特点。 中国玉器在清代乾降时期达到前所术有的高峰,这与宫廷特别是乾降帝个人的推动有极大关系。这时期不仅扩展了玉器制作的新材料,天山山脉的玛纳斯碧玉进入宫廷。而且新的制玉技术滋生并得到推广源自苏州的罐下技术在官廷传播官廷自创的消整制玉技术大大缩短了大型玉器的制作周期。更值得关注的是,此一时期的宫廷玉器深深地打上了乾降个人的烙印,精致和典雅成为玉器收藏的重要准则。哪怕是一种极小玉器,也被乾隆宫廷的玉工们做到了极致,开出新的天地,其中御用玉扳指就是特别值得关注的一个类别。这种极小的鉴赏性玉器在乾降时期受到高度重视,制作量很大,而且第响及于后世,从而成为考察乾降玉器制作片至整个清代上器历史的生范本。 ——“咏李广射虎玉韘” (《集部·别集类·清代·御制诗集·五集卷四十二》) ![]() ![]() ![]() ![]() ![]() ![]() ![]() ![]() ![]() 清乾隆 青白玉浅刻填金乾隆御笔“玉杯记”玉册八片 1.重要私人收藏; 2.北京保利拍卖,2018年06月19日,编号5181 出版:保利艺术研究院,《保利拍卖十五周年精品集》,古董珍玩卷(下),文物出版社,页160,编号665 侧面编号 玉螭纹杯(外盒刻有《玉杯记》)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 ![]() 图1(左):印面 清康熙 寿山芙蓉双狮钮“王鸿绪印” “鹤田”林皋刻 著录: 1.小林斗盦编《中国篆刻丛刊》第九卷,页39,二玄社1984年9月; 2.方去疾编《明清篆刻流派印谱》,页68,上海书画出版社1980年十月; 3.《中国历代印风系列—清初印风》,页38,重庆出版社1999年12月; 4.上海博物馆编《中国书画家印鉴款识》上册,页114第28印,文物出版社1987年12月; 5.常熟市博物馆编《林皋印谱》,页88,上海书店出版社2002年10月 ![]() ![]() ![]() ![]() ![]() ![]() 图1(左):印面 图2(右):印文 清康熙 寿山异兽钮“皇四子和硕雍亲王宝” ![]() ![]() ![]()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 ![]() 图1(左):印面 清乾隆 寿山石雕云海腾龙钮大方章 备注:北京保利拍卖,2019年12月05日,编号6319 出版:保利艺术研究院,《保利拍卖十五周年精品集》,古董珍玩卷(下),文物出版社,页025,编号544 ![]() ![]() ![]() 清乾隆 紫檀框明黄地双面缂丝仙山楼阁五扇屏 备注:重要私人收藏 出版:保利艺术研究院,《保利拍卖十五周年精品集》,古董珍玩卷(下),文物出版社,页586,编号1134 屏风楣板 清中期 黄花梨边座嵌湘妃竹缂丝花卉纹围屏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清乾隆 紫檀框百宝嵌山水高士大挂屏 ![]() ![]() ![]()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 古者,所存过去之精华,如肉腐而骨存也,董者,明晓也。 董其昌是这样理解古董的,恰恰也用最短的语句,讲述了古董中所存的法门和魅力。真正的藏家追求的是做人、做事、做学问,正如高居翰先生所说“收藏是一种自我修养的培养”。 堂号“酣楼”二字,出自李白的《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中的两句名句,“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诗中二句表现了李白在苦闷中追求爽朗壮阔的境界。一个“酣”字,也尽显酣楼主人对于古董瓷器的态度,全无杂念、无碍干扰、畅快沉醉、如痴如狂。 酣楼主人自90年代中期开始接触古董收藏行业,兢兢业业近30载光阴,走遍全球各大博物馆和拍行参观学习,翻阅各类相关书籍提高鉴赏能力,与国内外藏家及业内人士更是良师益友,互相交流学习。 【酣楼集古精品展】 清乾隆 青花山水泛舟提梁壶 “大清乾隆年制”款 备注: 1.在望山庄旧藏 2.北京永乐,2011年05月24日,编号0867,成交价:RMB 1,232,000 出版:曾波强,《岭南私家藏珍》,岭南美术出版社,页100-101 ![]() ![]()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 本器局部 壶身所绘,不禁引人想及乾隆帝为品茶所营造的众多茶舍。自乾隆十六年(1751年)第一次南巡回京后,乾隆帝深受到江南人文景观之影响,开始在各处行宫园囿内设置专为品茗的精舍。三两间朴素建筑,位置大多倚岩傍泉,可听松涛,观石景,泉水潺潺,景色绝佳。茶舍的布置颇为考究。除乾隆钟爱的竹茶炉及御题诗盖碗,还常布置有茶具(指承装放置茶器的茶籝或茶器柜)、茶壶、茶叶罐、茶托、茶盘、陆羽造像等等。据考证,为乾隆品茶而设的茶舍或品茗处,多达十余处,包括清漪园的春风啜茗台、避暑山庄的千尺雪、故宫建福花园内的玉壶冰等等,皆经过精心营造。 ![]() ![]() ![]()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 ![]() ![]() ![]() 本件茶壶绘楼阁山水纹样,得唐岱绘画之悠远妙韵,亦见版画之精简笔锋,惜其粉本待考。乾隆帝南巡遍赏沿途风景,又以之设立建造茶舍。此壶的画片或源出于此,而由督陶官特别烧制进贡。壶身多处饰寿字纹,或与年节贺寿有关。 清代饮茶,上承明代风尚,多将叶茶直接置于茶壶内冲泡,再注入茶钟品饮。茶壶为泡茶、品茶必备之物。提梁壶或由宋代造型演变而来,为明代晚期常见器型,明代御窑已见烧制,如故宫博物院藏明隆庆青花团龙纹提梁壶(图4),及上海博物馆藏明万历五彩龙凤纹提梁壶,分别著录于《中国陶瓷大系·12·明·上》,上海,2019年,页190-191,及《中国陶瓷大系·13·明·下》,上海,2019年,页127。时至清代,茶壶造型普遍更为扁圆,设提梁者较为少见。康熙时期见制黄釉暗花提梁壶(故宫博物院藏,见《颜色釉》,上海,1999年,图版47)等,雍正时见斗彩五伦图提梁壶(首都博物馆藏,见《北京考古集成1》,北京,2000年,页600)等,形制多样。与本器更为相近例,见故宫博物院藏清雍正青花提梁壶(故00149898)(图5),同为青花装饰,壶身绘变形折枝花卉,尺寸较小,通高仅15.5厘米,壶身更为圆润。
成交价:HKD 5,703,500 提梁壶不仅用于泡茶,或也曾于火上用以烹茶。台北故宫博物院藏明代王问《煮茶图》中,绘倭角提梁壶于竹茶炉之上,当作煮水、煮茶之用。相近用法亦见故宫博物院藏清代钮枢绘《柏荫试茶轴》(新 00130541)中。 明代提梁壶尺寸普遍较大,高约在30厘米。本器高不足20厘米,或为乾隆帝独饮所用。即使合饮,当多不过为三五人之用。明代张源《茶录》中言,“独啜曰神,二客曰胜,三四曰趣,五六曰泛,七八曰施”。观此壶形制体量,当得“神”“胜”“趣”之况味。 本器曾为在望山庄徐展堂先生旧藏。徐展堂先生曾任全国政协委员,是著名企业家、慈善家、收藏家。其一生为人磊落,乐善好施,曾捐赠大量珍贵藏品予世界著名博物馆,极大地促进了中国传统文化在世界范围内的传播。“在望山庄”为其建于港岛半山的私宅。 本文由“壹伴编辑器”提供技术支持 ![]() 清雍正 炉钧窑双兽耳铺首尊 “雍正年制”款 本品撇口,收颈,颈以下渐扩,垂腹,下承圈足。近口沿处及肩腹部饰双弦纹两组,肩两侧对饰铺首衔环,兽面的口中衔一环,称“铺首衔环”,由青铜器肩部装饰的衔耳环兽首演化而来,通体满施窑变釉,釉色斑斓绝美,密布开片,色泽中紫红色较重,参杂天蓝、月白两色流淌交融,有“云乱水光浮紫翠”的诗意之美。 雍正帝偏爱钧瓷,曾诏命烧造仿古钧瓷,及研发其他相类釉色,据《清文件》记载,清雍正六年皇室派驻景德镇御窑厂的内府员外郎、陶务佐理唐英协理景德镇御窑厂窑务,七年,会同幕友吴尧圃“杜门,谢交游,聚精会神,苦心竭力,与工匠同其食息”,终于熟知了“物料、火候生克变化之理”,经反复实验,雍正十三年(1735)“新得窑变”。由此,仿古的铜红窑变釉,从造型、装饰到釉色各方面获得可控的突破,制器烧窑渐趋完美。 清雍正 炉钧釉铺首耳弦纹尊 北京保利,2018年12月9日,编号 6476 成交价:RMB 713,000 本文由“壹伴编辑器”提供技术支持 清雍正 宝石蓝大口梅瓶 H:34.5 cm 唇口,短颈,丰肩,斜直腹,圈足,底无釉。通体施宝石蓝釉,釉色深沉凝重,光亮细腻,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器形端庄典雅,线条柔美,具有雍正瓷器灵秀风韵,观之确有增一分则拙,减一分则陋之感。 本文由“壹伴编辑器”提供技术支持 ![]() ![]() 清雍正 粉彩秋海棠小碗 “大清雍正年制”款 敞口,曲腹圈足,碗形小巧周正。白釉温润细腻,画面清新,色鲜靓丽,构图疏朗,为雍正时期瓷器上常用的喜庆图案。雍正粉彩以制作精细,色彩雅致,历来被称为粉彩之上品。观此碗外壁花卉,色彩鲜艳而未至浓艳程度,而是柔和淡雅,绘画采用中国传统绘画中的没骨法技法,突出阴阳向背,浓淡相同,层次清晰,富有立体效果,堪为同类器物中之佳品。足底双圈“大清雍正年制”楷书款。 本文由“壹伴编辑器”提供技术支持 ![]() 清雍正 天蓝釉小花盆连托成对 “雍正年制”款 清雍正 天蓝釉小花盆及盆奁 北京保利,2018年06月20日,编号5898 成交价:RMB 2,300,000 本文由“壹伴编辑器”提供技术支持 ![]() 清雍正 紫砂团菊纹扁方壶 本品包装 清乾隆 铜胎画珐琅菊纹茶壶 故宫博物院藏品 本文由“壹伴编辑器”提供技术支持 ![]() 清乾隆 斗彩绿龙盖罐一对 “大清乾隆年制”款 直口,短颈,丰肩,弧腹下敛,内凹圈足,附平顶圆盖,子母口。此罐纹饰均以釉下青花勾勒纹饰,再填釉上绿彩,罐肩饰佛八宝,腹部绘龙戏珠图画,罐盖顶亦饰龙戏珠。画工细致流畅,施彩细腻均匀,绿彩厚润翠莹,衬以坚致白皙的釉面,更见翠韵动人。青花勾线填绿彩是斗彩工艺的一种,始于明代成化年间,清代官窑亦有烧制,尤以此类云龙纹盖罐最为典型,清瓷中常见类似作品。此器成型工艺高超,胎体厚薄均匀,为典型乾隆官窑产品,底书青花 「大清乾隆年制」六字三行篆书款。 本文由“壹伴编辑器”提供技术支持 ![]() 清乾隆 青花加矾红宝相花杯一对 “大清乾隆年制”款 杯形规整,釉彩洁净,外壁两两相对绘四朵宝相花。矾红彩绘花,釉下青花配叶,红蓝两色在白釉衬托下,呼之欲出,产生独特的美感。此品种杯之烧造,始于成化官窑,是仿红蓝宝石镶嵌器皿而制,刊于《成窑遗珍》,景德镇市陶瓷考古研究所,1993年,页280-281,图C96。 ![]() 清乾隆 青花矾红折枝番莲纹杯一对 香港拍卖会,2021年04月22日,编号3617 本文由“壹伴编辑器”提供技术支持 清乾隆 青花釉里红福庆有余贯耳瓶 H:33 cm 本品口部撇口,冠耳,鼓腹,底内收,下乘高圈足,器型源于古时的投壶,釉面匀净,胎质细腻,釉色精艳,通体以青花釉里红绘制的云蝠纹,借由“福”的谐音,期盼洪福齐天,绘制层次丰富,装饰繁多,繁密有序,在追暮古人的基础上,结合了西方的巴洛克装饰风格的流苏,展现了乾隆尽览天下的艺术追求。 青花釉红是彩瓷釉色中的精品,烧制数量有限,存世的精品屈指可数,因为烧制时对于温度的把控极为苛刻,青花的着色剂是钴,釉里红的着色剂是铜,对于温度和气氛的要求各有不同,要在一起一同烧制,实属不易,乾隆时期由于受到当时科技的先知,窑工们只能完全凭借经验,通过对于火苗的观察来控制温度,能控制到如此精确,另现代人为之惊叹。由于难度过高,在明朝后期曾一度消失,直到康熙时期才又恢复。因此有“十窑九不成”的说法。是乾隆彩瓷收藏中非常受到重视的一类,此件品相完好,青花和釉里红发色都纯正艳丽,实属同时期的佳品。 本文由“壹伴编辑器”提供技术支持 ![]() ![]() 清乾隆 青釉青花釉里红竹菊诗文穿带抱月瓶 “松溪”款 清乾隆 青釉青花釉里红诗文抱月瓶 北京拍卖会,2014年3月23日,编号 4301 成交价:RMB 747,500 本文由“壹伴编辑器”提供技术支持 清乾隆 粉青釉青花釉里红仿石诗文狮耳方瓶 “大清乾隆年制”款 乾隆时期盛行以各种釉色仿制不同工艺作品,拍品既为一例,本品呈四方形,折沿唇口,肩部对称两个衔环兽耳。通体施豆青釉,色青莹淡雅温润,如脂似玉,再施以褐青等诸色,勾画出石质的纹理,色泽模仿逼真,意趣自然。两面青花草书,落有闲章款,以诗文印章入饰的技法为唐窑的典型特征。 ![]() 清乾隆 仿官葵口碗 “大清乾隆年制”款 本文由“壹伴编辑器”提供技术支持 清乾隆 松石绿堆白花斗笔一对 L:20 cm ![]() 斗笔顶端 斗笔即大毛笔,笔管与笔头连接处呈斗状,多为书写大字或匾额题字之用。文房四宝以笔为首,陶瓷笔管握感沉重,因此多用于书房陈设,以显文人之雅趣。 本文由“壹伴编辑器”提供技术支持 ![]() ![]() ![]()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 清乾隆 粉彩群仙祝寿大瓷板 本品屏心以粉彩绘制群仙祝寿图,画面从右向左铺陈,钟汉离、蓝采和、何仙姑、曹国舅、张果老、吕洞宾、韩湘子、铁拐李八仙齐聚一堂,谈笑风生。高山松柏之间,众仙人正手持各自宝物,其人物面容刻画细腻,神态塑造鲜活,极富表现力,八仙头顶上空还装饰有红蝠一只,寓意“洪福齐天”。又见福禄寿三星、东方朔摘桃、麻姑献寿、刘海戏蟾、和合二仙等,众仙人姿态形貌各异,惟妙惟肖,一派喜庆祥和的热闹氛围。人物描摹细致,面目生动。意态风流,须发历历可数,衣纹转折流畅有力,配景山水、鳞毛、花木亦十分精彩,布局章法有度,笔致细腻,俨然一轴工笔院画。此屏画面富丽热闹,又在人物之间以山水树石点缀间隔,故不觉繁缛而有疏朗高雅之风度,非寻常工匠所能经营,必由画苑高手起稿。其置景合宜,用彩深浅有致,将群仙祝寿之宏大场景表现的淋漓尽致。 ![]() 本文由“壹伴编辑器”提供技术支持 清乾隆 缂丝“会昌九老”大挂屏 L:122.5 cm,W:93 cm ![]() ![]() 清早期 祁阳石雕山水题诗圆形大座屏 “李竹懒”款 D:70.5 cm 清中期 红木框祁阳石巧雕松下高士题诗大座屏 北京保利,2012年12月5日,编号 5667 成交价:RMB 1,265,000 ![]() ![]() ![]() Lot 5607 清康熙 铜鎏金无量寿佛像 “十六”“八十三” H:42 cm 备注:伦敦苏富比,2005年07月13日,编号193 出版:保利艺术研究院,《保利拍卖十五周年精品集》,古董珍玩卷(下),文物出版社,页302,编号819 估价:RMB 6,800,000 - 8,800,000 ![]() 这与传统无量寿佛成熟稳重的表现方法明显不同,有明显的蒙古和西藏的影响。所有的花饰部分均嵌各色珠石,衣缘裙边均有细密刻花装饰,更彰显其华丽。本尊位于底部膛边刻款“八十三”“十六”,应为第十六尊,铭刻“八十三”号。 图1(左):清康熙二十五年铜鎏金四臂观音像 清宫旧藏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图2(右):清康熙 御制鎏金铜无量寿佛像,高 41. 9公分 成交价 美金2,532,500 佳士得纽约2018年5月10日 编号982 佩吉及大卫‧洛克菲勒夫妇珍藏 Lot 6700 17世纪(尼泊尔) 铜鎏金释迦摩尼 H:52.5 cm. 备注:苏黎世科勒1980年11月5-8日 编号38 估价:RMB 1,200,000 - 1,500,000 ![]() 2931苏黎世科勒1980年11月5-8日 编号38 尼泊尔17/18世纪 铜鎏金无量光佛像 H:78.6cm 纽约佳士得2004年春季拍卖编号150 Lot 6698 明15世纪 铜鎏金药师像 H:33 cm. 备注:中国嘉德,2006年11月,编号2106 估价:RMB 350,000 - 550,000 明代宫廷造像是汉藏艺术高度融合而形成的一种造像风格,其源头可以清晰地追溯到元代宫廷造像上,是元代宫廷开创的汉藏艺术交融风尚的进一步延续和发展;也就是说,明代宫廷造像直接滥觞于元代宫廷造像,元代宫廷造像不仅影响了明代宫廷造像,为明代宫廷造像的造型风格提供了基本样式,而且其部分特征在明代宫廷造像,特别是永宣时期的宫廷造像上又得到了继承。宣德风格基本承袭永乐后期的特点,但与永乐初期颇有不同,整体来说,宣德造像的躯体较壮硕,面部更趋汉化、男性化,莲座花瓣亦更加饱满,尖端卷草纹更繁复。明代宫廷造像盛于明代早期,大致相当于15-16世纪这一时期,此一时期的宫廷造像,整体做工精湛,比例端正,在有明一代均是造像艺术的代表时期,可参考现藏于国家博物馆之15世纪鎏金铜药师佛坐像。 国家博物馆 药师佛全称“药师琉璃光如来”,亦称“大医王佛”“医王善逝”等,据《药师经》说,他曾发十二大愿,为众生医治病苦,消灾延寿,藏语称“曼拉”,是东方净琉璃世界的教主,是以持诵念佛为众生解脱之方便法门。众生只要念他的名号,就可以不入畜门、地狱恶道。他能除病祛痛,救治病患,故名药师佛。药师佛的显著特点是左手托钵于胸前,钵中有一吉祥草;右手舒垂,或拈有一莲花,或持一药丸。 ![]() Lot 6675 清乾隆 六品佛楼“妙音天母” “大清乾隆年敬造”款,原封底 H:13 cm. 备注:北京翰海,2000年7月3日,编号1523 估价:RMB 200,000 - 300,000 清乾隆 六品佛楼妙音母 故宫博物院藏 成交价 RMB 920,000 ![]() 此尊妙音佛母造像结跏趺坐于单层覆式莲座上,台座上有三周连珠,正前方铸“大清乾隆年敬造”款,台座前錾刻佛名“妙音尊母”,指明此尊曾供奉于清宫某座六品佛楼之中。一面二臂,头戴五叶冠,耳后有束发缯带,面相宁静。袒露上身,肌肉极富质感,肩披帛带,下身着裙佩饰耳珰、相连、臂钏、手镯、脚镯。双手均作出托物的姿势,帔帛的两端垂搭在座前。整体做工精细,结构匀称,为标准的六品佛楼造像佛像。此尊造像封底未动,品相保存完好,极为难得。同类造像可参考清宫旧藏之清乾隆六品佛楼妙音母,以及北京保利2018年12月9日编号6347清18世纪 六品佛楼摧破金刚。 妙音佛母亦称妙音仙女、妙音天母,是藏传佛教中的智慧和文艺女神,为文殊菩萨的眷属。此尊面容秀美文静,束发垂肩,髻上插饰白花及珍宝发饰。身着天衣,佩饰璎珞。左手操琵琶(已佚),右手作弹奏状。二胫交叉,端坐于莲花座上。长长的帛带绕身,翻卷自如,增添了动感。 Lot 6674 清乾隆 铜泥金菩萨坐像 H:34 cm. 估价:RMB 300,000 - 500,000 ![]() 清代宫廷造像做工精细,风格成熟,为汉藏融合式风尚的成熟期。康熙、雍正及乾隆三朝宫廷造像则将蒙古、汉地的造像精粹相融合,并于此之上,以藏传佛教的风格和铸造工艺,创造性地发展出更加华美而具雄阔气度之佛像风格。此尊铜鎏金菩萨造像无论从造型或工艺,均显示出极高的艺术品质。展现出清代宫廷金铜佛造型 艺术之鲜明特点,其工艺精湛,品相完好,而今仍旧保留有完美的宫廷气息,难得尤甚。其发髻高束,头戴五叶宝冠,面庞圆润,弯眉长目,相容静谧,为造像量度中的标准样式。身体略向右边倚斜,上身袒露,佩戴璎珞钏环等。右手高举,仿佛文殊菩萨的体态。菩萨下着长裙,衣薄贴身,全跏趺坐于莲花宝座上,莲座为双层束腰仰覆莲座,上下各缘饰连珠纹一周,束腰深陷,莲瓣三层且极为立体,为乾隆宫廷的典型样式。 ![]() ![]() ![]() ![]() Lot 6683 18世纪 罗汉唐卡一组五幅 尺寸不一 估价:RMB 300,000 - 500,000 此件拍品处于保税状态下,具体信息请联系北京保利拍卖中国古董珍玩部工作人员。 藏传佛教中的罗汉题材绘画受到汉地影响,形成了十六尊者与弟子,以及特殊的藏汉结合之画风。这组18世纪罗汉唐卡为五幅,展现了藏汉结合之罗汉堂卡画风的特征,其十六尊者为主尊,四周环绕或二弟子、或多位弟子,唐卡画面布局可见明确的天界、地界之分,画面的宗教结构清晰准确,背后以汉地山水绘画方法表现山河美景,为这一时期唐卡的代表风格,其青山绿水的表现方式,以及蓝、绿、粉、朱、金等颜色的运用正是受到清代早期汉地宫廷绘画的深刻影响之后所产生的的汉藏结合之画风。画面整体色彩清新,结构布局舒朗,山水构图有远近之分,给人以悠远辽阔之感,富有极强的艺术性,且原始装裱状态完好,五幅的装裱形式统一,原本为一组十六尊者唐卡中的五幅,是清代18世纪罗汉堂卡中难得一见的精品。 达摩多罗尊者,是六世纪印度达罗彼荼国人,为该国大臣之子,自幼出家,为古印度十大论师之一。在玄奘写的《大唐西域记》卷五中记载,他曾应国王挑战,和外道举行过一场重要辩论,扩大了佛教的影响;他专长的就是玄奘所学的瑜伽唯识学说,著有《唯识论》,为大乘佛教瑜伽行宗的巨匠,也曾主持过后来玄奘留学的印度那烂陀寺,他这一学派后来的弟子戒贤,就是玄奘的老师。他的画像,就有独具一格的“背负经笈”造型。 阿氐多尊者,阿氐多为梵语的音译,意思是无比端正。他出生于一个古印度的富人之家,生下来就有两条长长的白眉毛,所以世人尊他为“长眉罗汉”,以慈眉善目的形象来象征人的慈善之心。由于从不去追求财物,其善德使他成为具有广博智慧和成就之人,并获得了阿罗汉果位,阿氐多的意思是“不可击败的人” 。 跋陀罗尊者是十八罗汉之一,排名第六位,他是佛陀的一名侍者。他本是位知识渊博的学者,后出家为僧,系统钻研佛法,获得阿罗汉果位。传说他主管洗浴事,有些禅林浴室供其相。跋陀罗的母亲怀孕临盆时把他生在了跋陀罗树下,所以给他取名为跋陀罗,跋陀罗出家后称为罗汉。据称,他曾乘船去东印度群岛传播佛教,因此后世称他为「过江罗汉」。 宾度罗拔罗堕尊者,出生于古印度王舍城国师的家中,后由释迦牟尼佛亲自剃度为僧,并获阿罗汉果位。释迦佛称他为“大狮子吼”,意为弟子中最具权势、自命不凡者。 ![]() Lot 6682 清乾隆 青玉浅刻填金十六应真御题诗文双面工册页两片 9×6.8 cm. 估价:RMB 200,000 - 300,000 清乾隆 御制青玉填金十六应真玉册 成交价2070万 碧玉制,长方形,木包边,装饰成两个座屏形式,屏心以碧玉琢刻罗汉图,刀口填金。其一玉片两面各精工刻划一尊罗汉图像和一首八言绝句的诗文来描述其特征,另一玉片则一面为罗汉,一面全部印刻文字。此二屏原应为十六应真册页中的两页,其全册共计有十六尊罗汉像,为西藏佛教系统的罗汉,按顺序排列。其一玉版上为第十二毕那楂拉哈抜喇錣杂尊者,第十三巴纳塔嘎尊者。第二玉版为最后的第十六阿必达尊者,故而背面不再有罗汉。每一页画面纹饰清晰,罗汉面貌奇异高行,刻划传神,工匠以刀代笔,表现出极高的工艺水平。其制作方法难度极大,首先以毛笔将图案描画在玉板上,再以坚硬的工具—“金刚钻刀”“昆仑刀”或玛瑙等工具,直接在线条上来回刻画,故在阴刻在线用放大镜观看有刀具来回刻划而成的“游丝毛道纹”,代表了清代乾隆宫廷玉器的最高水平。 清帝乾隆,笃信佛教,在紫禁城内开展了大量佛事活动,制造、绘制了大量佛像,法物及佛事图画,且诵经祀典、着文写诗,并制成玉册永传后世。据《清文件》记载,关系国家礼制和体面的玉册,皆造办处玉作承造。一套册宝的琢制工时需耗数月,造办处经常请旨征调苏州玉匠,命之内廷雕琢,工巧可见一斑。 ![]() ![]() ![]() ![]() 从左到右滑动: 无能胜明王、马首明王、大威德步掷明王、大威德大笑明王、不动尊明王、焰发德迦明王 Lot 6677 清中期 绢本彩绘明王像一堂六幅 L:118×57 cm. 备注:重要私人藏家收藏 估价:RMB 950,000 - 1,200,000 此六幅明王像形式统一,均身承椭圆形舟样背光,背光四周如同火焰般燃烧,用以表现明王凶恶威猛的气势。每一座背光之上均饰化佛,为其所代表的主尊,六位冥王各自三面六臂,手执法器,周身披挂缨络等装饰,既华丽又威严,其形式与配色承袭于明代水陆画之传统,同类可参考出版于《北京市文物精粹大系佛造像卷(下)》第55页之“明代大威德焰发迦明王像”,以此幅明代大威德焰发迦明王像为参照可以看出,清代水陆画在表现方式及色彩上处理的更加艳丽,水陆画在挂轴的基础之上加以明确的背光,形式感更强,装饰性更强,样式亦十分罕见,可参考出版于《北京市文物精粹大系佛造像卷(下)》第161页之“清代大威德明王像”。 《北京市文物精粹大系佛造像卷(下)》 第55页之“明代大威德焰发迦明王像” 第161页之“清代大威德明王像” 水陆法会全称为“法界圣凡水陆普度大斋盛会”,是设斋、供奉佛神、追悼先人、超度亡灵的一种仪式。《天地冥阳水陆仪文》中写道,水陆各有四义:水能清洁,水能脱垢,水能清凉,水能上下。陆能坚厚,陆有肥瘠,陆有高下,陆无边迹。所以水无陆而不显其用,陆无水而不彰其功,水陆相符,功用著矣。故称之为水陆法会。水陆法会起源于印度,在南朝梁武帝萧衍时期(464年-549年)有了文字记载,晚唐有了规模,延续到北宋,杨谔制定了水陆仪文,法会更加规范,逐渐盛行。 明朝时期,晋北战事不断,朝廷修筑长城屯垦戌边。为了战争的需要,一些寺院专门修建了水陆殿,在殿内四壁上绘制了供养的各路佛、神、仙、道的画像。壁画的不可动性和耐久性都比卷轴画好,方便水陆法事,显得格外重要,这样就产生了寺院的水陆壁画,由此形成了汉传佛教中独树一帜的宗教绘画瑰宝。这一品类融合了宗教与绘画二者,将中国早期绘画中独特的工笔技法展现的淋漓尽致,但成套成组者保存下来则极为难得,而成组之水陆画对于汉传佛教水陆法会之仪轨的研究有极大的学术价值,尤其成组之明王像,可与现存于山西宝宁寺之水陆壁画是大明王相对应,殊胜难得。 较为特别的是,此组明王像绘制于丝绢之上,历经数百年,品相保存基本完好,色彩同样明艳生动,较纸本绘画难度更高且更为稀少,比寺庙壁画则更为精致、易保存,原应于某座皇家寺庙或道观水陆法会中使用,是研究中国汉传绘画艺术不可多得的典范之作。 Lot 6679 明 铜鎏金上师像 H:18.8 cm. 估价:RMB 500,000 - 800,000 此尊上师造像头饰短发,发际线两侧向后退却,面庞圆润,双目平直,双唇肥厚,鼻翼宽广,含有微笑,如同上师真实再现,极具写实意味。上师双手平直于两膝之上,左手执佛珠,身躯壮硕,四肢强健,结跏趺坐于软垫之上,上师外披大氅盖住整个背部,僧衣与大氅均满刻花卉纹饰,富丽堂皇,大氅样式也在13-15世纪上师造像中常能得见。双腿结跏趺坐,下承覆式莲花座,其莲座下缘铸藏文铭文一周。莲花座莲瓣圆润整齐,莲瓣饱满,层次清晰,做工极为精湛。整像造型生动,工艺精湛,刻画细腻,材质上乘,是一尊精彩的明代上师造像佳作。 Lot 6681 清中期 青白玉罗汉戏狮 L:18 cm. 估价:RMB 30,000 - 50,000 此像以青白玉为材,随玉石之形,于整块玉上采用圆雕、镂雕的技法,雕琢罗汉嬉戏幼狮。罗汉呈侧倚之姿,双眼微敛,浓眉,高鼻小嘴。陶醉于戏狮,脸上洋溢着欢乐,身着宽袖大袍,衣襟处寥寥数笔线刻,简洁大方,显示出用工之精细。幼师立于罗汉膝头,微侧首直视罗汉,目光炯炯有神,流露出调皮之态,显得亲切可人。整器青白玉质地通灵温润,雕工精细,线条圆转而流畅,罗汉法相慈悲,小狮憨态可人,眼眉灵动,情趣盎然。 Lot 6697 14世纪 铜泥金四臂空行母 H:16 cm. 备注:夏景春旧藏 出版:《菩提妙相》夏景春,图135 估价:RMB 100,000 - 150,000 此四臂空行母为古印度大成就者那若巴专属的空行母。在藏传佛教的密宗中,她是代表智慧与慈悲的女神,故此尊造像呈三眼慈悲相,头戴骷髅冠,长耳缀环铛,身饰缨络宝钏,挂有人头骷髅链,与常见的女性尊神像略有不同,在慈悲祥和的气质之外更增添了一种威慑宽厚之气。主臂持涌血嘎巴拉碗及金刚钺刀,侧臂则持法器或施印,左足屈曲、右足舒展立于覆式莲花座上,莲瓣双层覆搭,层次感极强。 四臂空行母这一题材相当罕见,近年来国内外市场所见甚少,其常见于胜乐金刚曼荼罗中的重要护法,多见于主尊胜乐金刚内圈四周,常以红、黄、蓝、绿四色示人。这一题材的造像作品则更为少见,可见于胜乐金刚立体坛城,与主尊成组供奉。这一品种的造型样式富有动感,躯体比例颀长,线条流畅,腰肢曲折,而市面上为数不多的四臂空行母常以全正的姿态表现,此尊四臂空行母在原有三弯体态的基础之上,增加了右倾的动态,应为胜乐金刚立体坛城中的一尊,造型富有动感,铜质极为细腻密实,鎏金亦厚重明亮,为一尊早期藏传佛教造像佳作。 Lot 6696 13至14世纪 克什米尔 红铜嵌银阿閦佛 六字大明咒 H:16.5 cm. 备注:重要私人珍藏 估价:RMB 150,000 - 200,000 藏传佛教寺庙中常供有五佛并坐或者中间一尊较大、四周四佛围坐的造像,在曼荼罗图案中也常见五佛组成的画面。五佛代表五智,又称为五智如来,这亦是西藏密宗理论的形象化,认为修行者仅仅依靠念诵真言(咒语)和观想曼荼罗仍然不能达到即身成佛的境界,还需要有五禅那佛的五种智慧才能成佛,大日如来为了教化众生即化身为五佛,一般中央为毗卢遮那,代表法界体性智;西方是阿弥陀佛,南方宝生佛;北方是不空成就佛。不动佛即阿閦佛,又称不动如来;东方是阿閦佛代表大圆镜智,又称金刚智,即此尊之法身。他的形象一般与释迦牟尼相似,一般手中或是在他的宝座前有一柄金刚杵,又称做不动金刚杵,这是阿閦佛的象征和法器。 克什米尔风格造像材质常采合金黄铜,质地细致光滑,表面泛发特殊的黄金色光泽,传世作品中眼睛常张开直视、眼角细长、眉线阴刻、嘴小唇厚、极富特色。本件阿閦佛正是这一风格之典范。其眼睛嵌银,靠近上眼睑阴刻瞳孔、且在袈裟衣缘、仰莲座的莲瓣及高台基的装饰细节与下缘几何纹饰处皆嵌银及红铜,工艺极为精湛;台基为克什米尔造像中常见的单层莲台加方形底座的样式,且在基座正面仿照寺庙建筑的样式,新颖奇特。其材质为质地上佳之合金黄铜,躯体原有鎏金,随时光逐渐剥落形成咖啡色皮壳,更显古朴雅致,无论工艺与风格均体现早期斯瓦特作品的遗风,极为珍罕。 Lot 6699 17世纪 喀尔喀蒙古 铜鎏金阿弥陀佛 H:19 cm. 备注:重要私人珍藏 估价:RMB 200,000 - 300,000 尊像结全跏趺坐,双手于双膝上平放,托钵,头饰螺发,排列规整,肉髻圆隆高凸,顶饰摩尼宝珠。面庞精致,眼睑低垂,目光下敛。双唇自然放松,仪态端庄。宽肩束腰,体态健壮均称,肌肉柔软而富有弹性,手指柔软,手脚刻划写实。上身着袒右肩式袈裟,衣缘錾刻有精美的花纹。衣质厚重写实,具有很强的立体感,将人体的线条简化、结构突出,增加了肌体的雕塑感。坐于束腰仰覆莲座之上,基座整体较高,台面边缘饰连珠纹,台座底部亦增加刻绘花纹的装饰带,莲瓣整体位置偏上,扁平规整,上下对称,为典型喀尔喀蒙古造像基座的风格。此造像整体比例舒展匀称,保存完好,具有鲜明的扎那巴扎尔艺术特征。 阿弥陀佛是梵文“阿弥陀婆佛陀”和“阿弥陀庚斯佛陀”的音译略称,意思是“无量寿”和“无量光”,是主持西方极乐世界的教主,形象为双手在跏趺坐的双膝上平行迭放,称为禅定印。阿弥陀佛受到欢迎,主要应归功于佛经中对西方凈土的渲染。据佛经记载,他过去作为菩萨时,名叫法藏,曾发了四十八愿,长期修行成为佛,是主持西方极乐世界的教主。他的形象常为双手在趺坐的双膝上平行迭放,称为禅定印,双手或捧钵或宝瓶。而佛经中对于西方净土的渲染亦使得阿弥陀佛成为广受欢迎的供奉对象,在《阿弥陀经》中,西方极乐世界是琼楼玉宇,莲池中宝莲盛开,到处是奇花异卉,鸟语花香。人死后灵魂如若往生极乐,则有仙人歌舞奏乐,衣食供养。 此尊阿弥陀佛为典型清代喀尔喀蒙古地区的造像代表。其造型端庄,身躯修长,体态优美舒展,造像亮度与同时期其他地区作品有明显区别,应当遵循了《时轮金刚续》的量度;同时,其衣纹简洁,富有印度萨尔纳特式表现手法的遗风,通过衣物起伏来展现躯体和肌肉的起伏变化;第三,造型挺拔,躯干及四肢肌肉紧实,线条利落明快,体现了早期印度和尼泊尔造像的鲜明特征;第四,其莲座形式独特,高台基且莲瓣扁平,束腰的位置亦高,不仅是整尊造像显得稳定大气,亦在视觉上协调了尊像的比例,使得整体造像更为突出和引人注目。其所展现出的雄健、飘逸、英俊之美感正是喀尔喀蒙古一代宗教领袖一世哲布尊丹巴亲自创造,同时期之作品可参考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文殊像,二者在面容、身躯极为相似,皆为这一风格之代表。 Lot 6673 清乾隆 铜鎏金佛母坐像 H:20.5 cm. 估价:RMB 120,000 - 180,000 ![]() 此尊佛母像为典型的清代乾隆宫廷造像,其胎体厚重,鎏金澄亮,胸口项链装饰款式非常独特,线条流畅,刻工精细,佛母头部微微上扬,面部神情宁静安详,当胸的说法印和微闭的眼神交会,右手于腿上呈与愿印,传达出一种气定神闲的优雅气质。 Lot 6672 清乾隆 铜燃灯佛坐像 “大清乾隆年造”款 H:16 cm. 估价:RMB 100,000 - 150,000 ![]() Lot 6680 清康熙 木雕漆金罗汉坐像 H:24.5 cm. 估价:RMB 200,000 - 250,000 Lot 6678 清17-18世纪 铜鎏金上师坐像 H:13 cm. 备注:天津文物公司旧藏 出版:《金铜佛像》文物出版社,Lot48 估价:RMB 100,000 - 150,000 此尊上师像双手结说法印,分别各牵一株莲花开于左右两肩,左右肩莲花中分别立经卷和宝剑。上师面相中正慈祥,神态肃穆。躯体端正挺直,比例匀称。身着袒右肩式袈裟,内穿交领式僧衣。衣纹厚重写实,衣领及袖口、边缘处饰以精美的花纹带。 仰式莲花座,莲瓣浑圆饱满,排列规整,地域风格特征鲜明。整体造型大方优美,制作工艺考究,鎏金工艺精湛,是清代早期藏地造像的精品。从上师背后的经书和剑来看,此尊上师像可能为宗喀巴大师(1357-1419),格鲁派的创始人。 Lot 6684 清 虎牙天珠 备注:大藏家·喜马拉雅天珠艺术收藏 估价:RMB 90,000 - 120,000 天珠对孔长约14.8mm ,珠体最大直径约9.3mm,重约1.7克。珠体呈圆柱形,中间略粗,逐渐向两头收细,两端截平,打磨平直光滑。周身风化纹细密层叠,包浆莹润若脂。珠体表面大部分被蚀染呈漆黑色,其间有乳白色相间的纹饰。两排乳白色纹饰环绕于中部漆黑色纹饰两侧,交错排列,形成两排三角形,从而使珠体中部漆黑色部分形成了“之”字形纹饰,即俗称的至纯“虎牙”纹饰。 Lot 6685 清 莲花三眼天珠 备注:大藏家·喜马拉雅天珠艺术收藏 估价:RMB 225,000 - 250,000 天珠对孔长约18.5mm,珠体最大直径约11mm,重约3.5克。珠体呈圆筒形,直径与对孔尺寸近似,两端截平,打磨平直光滑。周身风化分布细密自然,包浆莹润。珠体两端临近端部各蚀染有一圈纵向黑褐色圆圈纹环绕着珠体表面,中间饰有三组蚀染的黑褐色横向圆圈纹,与上下两排牙黄色纹饰交错排列,形成两排似“山”似“之”字形纹饰,即俗称的至纯“莲花三眼”纹饰。 Lot 6686 清 如意双眼天珠 备注:大藏家·喜马拉雅天珠艺术收藏 估价:RMB 250,000 - 280,000 天珠对孔长约33.5mm ,珠体最大直径约12.5mm,重约7.8克。珠体呈圆柱形,中间略粗,逐渐向两头收细,两端斜向截平,打磨光滑。珠体风化纹分布细密,包浆润亮,略有因表层晶体疏松而形成的沁线与晶体脱落,更增添厚重年代感。珠体表面大部分被蚀染呈黑褐色,色泽深沉,其间有牙黄色相间的纹饰;在珠体两端临近端部位置分别蚀染有一圈牙黄色的纵向圆圈纹环绕着珠体表面,在两条纵向圆圈纹之间的珠体上分别蚀染有两个位置相呼应的横向圆圈纹,即俗称的“眼纹”,其间有两条牙黄色呈“Z”形的蚀线将两个“眼纹”关联起来,形成“对立且统一”的组合关系,即俗称的至纯“如意双眼”纹饰。 Lot 6687 清 双线虎牙天珠 备注:大藏家·喜马拉雅天珠艺术收藏 估价:RMB 405,000 - 425,000 天珠对孔长约28mm ,珠体最大直径约10.8mm,重约4.6克。珠体呈圆柱形,中间略粗,逐渐向两头收细,两端截平,打磨平直光滑。周身风化纹细密层叠,包浆莹润若脂。珠体表面大部分被蚀染呈黑褐色,其间有乳白色相间的纹饰。两排乳白色纹饰环绕于中部黑褐色纹饰两侧,交错排列,形成两排三角形,从而使珠体中部黑褐色部分形成了“之”字形纹饰,且在珠体两端临近端部位置分别再蚀染有一圈乳白色的纵向圆圈纹环绕着珠体表面,即俗称的至纯“双线虎牙”纹饰。 Lot 6688 清 双眼眼中眼天珠 备注:大藏家·喜马拉雅天珠艺术收藏 估价:RMB 660,000 - 680,000 天珠对孔长约32.4mm,珠体最大直径约10.9mm,重约5.68克。珠体呈圆柱形,中间略粗,逐渐向两头收细,两端截平,打磨平直光滑。周身风化纹细密层叠,包浆厚润。珠体表面大部分被蚀染呈黑褐色,在珠体两端临近端部位置分别蚀染有一圈牙黄色的纵向圆圈纹环绕着珠体表面,在两条纵向圆圈纹之间的珠体上分别蚀染有两组横向位置相对应的圆圈纹,此种双圈层套的横向圆圈纹,即俗称的至纯“眼中眼”纹饰。 Lot 6689 清 对眼双眼天珠 备注:大藏家·喜马拉雅天珠艺术收藏 估价:RMB 1,100,000 - 1,200,000 天珠对孔长约32.3mm,珠体最大直径约11.5mm,重约6.16克。珠体呈圆柱形,中间略粗,逐渐向两头收细,两端截平,打磨圆润光滑。周身风化纹细密层叠,包浆宝光内蕴。珠体表面大部分被蚀染呈漆黑色,在珠体两端临近端部位置分别蚀染有一圈牙黄色的纵向圆圈纹环绕着珠体表面,在两条纵向圆圈纹之间的珠体上分别蚀染有两个位置相对应的正圆圈纹,即俗称的“眼纹”,其余再无修饰,可谓极简设计与极端对立颜色的完美统一,即俗称的至纯“对眼双眼”纹饰。其“眼纹”几乎与珠体等宽,颇为硕大有神,且品相完美,识者宝之。 Lot 6690 清 虎纹达洛天珠 备注:大藏家·喜马拉雅天珠艺术收藏 估价:RMB 1,400,000 - 1,600,000 天珠对孔长约20.5mm,珠体最大直径约17mm,重约7.56克。珠体呈圆筒形,直径与对孔尺寸几乎等值,两端截平,打磨平直光滑。周身风化纹细密层叠,包浆莹润若脂。珠体表面大部分被蚀染呈黑色,在珠体两端临近端部及中部分别蚀染有一圈纵向黑色圆圈纹环绕着珠体表面,形成了两组牙黄色纹饰环绕于中部黑色纹饰两侧,交错排列的“之”字形纹饰,如同两组“虎牙”纹饰,即俗称的至纯“达洛”纹饰。重量超过7克的达洛天珠非常罕有,且本品颜色品相俱佳,殊为难得。 Lot 6691 清 金刚杵六眼天珠一对 备注:大藏家·喜马拉雅天珠艺术收藏 估价:RMB 2,800,000 - 3,000,000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