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博美2022秋拍

 自华居 2023-03-10 发布于广东

预展 / Preview

2.20-22

提示:预展提前一日(原定2.21-22)

拍卖 / Auctions

2023.2.23

地点 / Address 

北京千禧大酒店二层宴会厅

(北京市朝阳区东三环中路7号)

Millennium Hotel Beijing 

(Chaoyang Grand Ballroom 2nd Fioor)



博美秋拍
四大专场


拍卖时间

2023年2月23日


《尚古存珍》—古董珍玩专场

上午10时

《乾坤髹饰》—古代漆器专场

下午15时

《盛古吉金》—铜器·造像专场

下午16时

《百代凝光》—亚洲名藏重要中国瓷器

晚上19时30分



「博美2022秋拍·盛古吉金造像精选」


图片

Lot.834

明 铜鎏金阿弥陀佛坐像

28.5cm.Height. 3256g Grammage

RMB: 350,000-450,000


来源:传为天津文物公司库出

记录:北京古天一,2020 年 10 月 16 日,编号 3054.


博美2022秋季拍卖会


拍品为明中期西藏中部地区造像,制作精美,座下莲瓣宽大疏朗,特征鲜明。阿弥陀佛面相端正,神态慈祥,唇角含笑。躯体健硕,胸部厚实,着袒右袈裟,衣纹流畅生动。全跏跌坐,双手置于腹前结禅定印托钵,下承仰覆式束腰莲座,莲座上下缘饰细密联珠,莲瓣饱满有力,瓣端饰草头纹。


图片


造像整体端庄大方,比例舒展匀称,形象生动传神,时代风格鲜明,而且体量较大,鎏金保存完好,极为精美。阿弥陀佛为五方佛之一,位居西方,是主持西方极乐世界的教主。佛教传入中国后,阿弥陀佛以宏大的悲愿、美妙的净土世界和方便易行的修行法门,且佛教中的寿神如无量寿佛、度母等多与此尊有关,因此广受崇奉。

內膛有漆书编号:01891-163.
参阅:《中国藏传佛教金铜造像艺术》上卷,人民美术出版社,2001 年,页 75、76,图 23。


图片

Lot.842

明 铜鎏金弥勒佛坐像

22 cm. 净 Height.31 cm. 总 Height. 1288g Grammage

RMB: 800,000-1,000,000


博美2022秋季拍卖会


公元 581 年,亦即开皇元年,杨坚篡夺北周帝位建立隋朝,并大力提倡佛教,开始修复七年前被周武帝下诏废弃的佛寺,因此各种佛教艺术得以继续发展。其佛像的头部特点为,头顶肉髻较北朝更为低矮平缓,两腮鼓起,五官清晰锐利,表情自然,眉眼依然是用刀细划,弯曲流畅,本拍品亦体现了这些特征。

魏晋南北朝整体可视为佛教艺术进入中原本土化的发展时期,北魏受到皇室信仰的影响,全国中土地区广泛施造佛像,无论金铜、彩绘、石雕等,皆细致精美。而进入隋代,石雕及营造石窟寺方面保存较多,金铜造像则相对罕有,保存也不容易,故本品为研究隋代金铜造像提供了标准。

此尊弥勒佛以全跏趺坐,较习见的善跏趺姿态更为稀少。作僧人打扮,身着袈裟,其顶有肉髻、法相祥和,加上长耳螺发、手有网缦,凡此种种皆为佛相。佛顶突起的肉髻,意味着证悟菩提后佛智圆满,因为仅见于佛祖,故被视为佛陀的身份标识。鎏金表面既与神祇地位相称,亦代表佛经中形容佛体焕发的身光。
右手施无畏印,此乃说法印,即右手上举,掌心向外,象征“无所畏怖”(手印或印相是用手结成特定的佛教手势,喻指某位神祇的特定行为、法力或态度。);左手结与愿印搭于左膝之上,掌心对外。诸佛(包括释迦牟尼佛、阿弥陀佛、弥勒佛、毘卢遮那佛或大日如来)双手常结无畏印和与愿印,这组手印并非某位佛陀专属,但俱代表佛祖正在讲经说法。


图片

身着袒右式袈裟,下着长裙,衣物的刻画跟身驱的描绘跟北朝比较已有不同,此隋代坐像的身姿大大简化北魏时期繁冗的褒衣博带式衣纹,将褶皱所带来的厚重感抹去,简化为相对洗练的身形,以刻线来表示衣物松弛的感觉,但整体仍倾向于表现衣物紧贴身临,注重对于肌体曲线的表达。
整尊造像法相庄严,在早期鎏金铜像之中,其造型堪称敦硕,它呈现了自兜率天下世后,继释迦牟尼佛成为住世佛,并于人间净土翅头末城说法之弥勒佛。此像的表现手法朴实无华,但却巧将视线集中于佛陀宁谧慈悲的面容,及其结说法印的双手,韵致端庄,且念念分明,谆谆阐说智慧慈悲之法。通而观之,此作不愧为中国佛教雕像的巅峰之作。
参阅:
1. 国立故宫博物院,《金铜佛造像特展图录》,台北,1987 年,图录图版 725 号。
2. 香港保利,2016 年 4 月 5 日,编号 3218,“隋 铜鎏金弥勒佛坐像”,成交价HKD 3,245,000.
3. 香港佳士得,1998 年 4 月 26 日,编号 601,“晚隋鎏金铜佛坐像”,成交价 HKD 3,980,000。

图片

参阅3


图片

Lot.847

明 石叟制铜错银丝持经观音立像

款识:“石叟”

39.5 cm. 净 Height. 44 cm. 总 Height. 5260g Grammage

RMB: 800,000-1,200,000


博美2022秋季拍卖会


此尊观音以紫铜为材范铸而成,身躯丰腴饱满,微左仄欠。簪发成髻,云形发饰,发丝交代的极其细腻,面容秀美,面颊丰腴,双目宛若未开敷的莲苞,眼睑低垂,目光下敛,鼻若悬胆,樱桃小口,神态安详,眉宇间流露出恬淡宁静、庄重娴雅的神态。

图片

右手腹前持握经卷,左手置于右手手腕之上,似是阐经明义,点化芸芸。身着通肩宽袖衲衣,颈脖及上胸袒露,正中衣带交结,颇有厚重质感,圆肩修身,下着长裙,衣纹简明丰满,折迭密集流畅,衣裳下摆翻卷边角起,若迎风飘拂,有“吴带当风”之势。衣袍及边沿以错银丝工艺饰缠枝花卉纹,纹饰平滑细腻,工艺难度极深,使造像显得格外典雅,所嵌银丝虽已氧化变色,但图案依然清晰可辨,愈显古朴之气。背后正中有嵌银丝“石叟”款识,字体显得比较精秀,朴拙无俗韵,法度严谨。

图片

整尊观音立像造型完美,比例协调,线条流畅,神情端庄娴雅,流露出恬淡宁静与聪慧的神态,好似俯看尘世众生,塑造出无可挑剔的静穆之美。关于石叟的生平,传说为一名福州僧人,主要活动于晚明时期,但真实名字与生卒年份均不可考,所制铜嵌银丝器物极为精细,尤其雕塑类作品与德化瓷塑有非常近似的艺术语言,与德化瓷塑大师何朝宗的造型艺术可称并美比肩,对后世影响深远,直至近代仍有属“石叟”款的嵌银丝器物仿制,所用铜像铜质为精炼紫铜,继承了宣德风磨铜的冶炼技法,是世界范围冶炼技术的进步。铜像均宝光内藴,更以绝技嵌银丝装饰,其卧槽嵌银丝平滑细腻,文绮秾华。相传石叟无传艺后人,故作品珍贵稀少,并且传世石叟本人的作品并无认定的标准器。
鉴赏本件作品可明显感受到,其雕塑的艺术性已经远远超乎了宗教功用,尤其是对菩萨慈悲悯人的神情与雍容大度的仪态的生动刻划,绝非普通工匠所能企及,而精炼的材质,更增强了作品的艺术表现力。再联系到此件几可认为孤例的款识,我们不由得大胆推论,如果有石叟本人作品存世,本件无疑是最接近传说中石叟手制的原作,其重要性可谓不言而喻,值得格外重视。本品与北京故宫博物院藏明“石叟”款铜观音坐像(《故宫博物院藏文物珍品大系·铭刻与雕塑》,页 211,图 199)风格极为相似,可资比较;同类造像亦可见刊于故宫出版社出版的《故宫经典:故宫观音图典》中(页 70,图 40)。

图片

北京保利2020年10月拍品 成交价RMB 2,817,500

图片

故宫博物院藏石叟观音

图片

Lot.850

清乾隆 宫廷风格铜鎏金六臂玛哈嘎拉像

36.8cm.Height. 约11.7kg Grammage

RMB: 800,000-1,000,000

博美2022秋季拍卖会


此像规格巨硕,气势磅礴,铸胎厚重,金水饱满,是十八世纪宫廷汉藏风格金铜造像的代表作品。六臂玛哈嘎拉原是印度教的魔神,观音入其神识,故成佛教之护法,观音之化身,平常随侍观音,代表着佛法中最重要之智慧法。具有息、增、怀、诛四种事业法。据观音菩萨所发深宏誓愿,修持六臂玛哈嘎拉能降服和救度末法时期中逐渐恶化的众生,能庇护众生,脱离中阴身之苦,解除众生生活的艰苦及贫穷,圆满众生一切善愿。
此像展右站立,头向左侧倾斜,身体曲线自然流畅,富于动感,头戴五骷髅冠,顶竖忿怒红髪,面相凶忿。上身饰连珠璎珞长链,下身围兽皮,脖子上挂骷髅串。六手各执法器,由上至下,第一双手,右手执钺刀,左手捧充满鲜血的嘎巴拉碗;第二双手,右手执骷髅手串,两手撑开一张象皮,披于身后;第三双右手执手鼓,左手应持钩索。脚踩象头天神,最下方为覆式莲座,上缘连珠纹,莲瓣颀长而饱满,环绕器座一周,铸造技艺精湛。

图片

整尊造像躯体饱满壮伟,容貌五官及璎珞细节等刻画细致入微,面部刻画尤为突出,其忿怒像使人视之不寒而栗,将主像之法力无边展现得淋漓尽致,为清代乾隆宫廷造像精品。
参阅:北京保利,2013 年 12 月 5 日,编号 6542,“十八世纪·六臂大黑天”,高度 37cm,成交价 RMB 1,495,000.

图片

北京保利2013年12月拍品   成交价RMB 1,495,000


图片

Lot.851

清 铜鎏金嵌宝观音立像

55.2cm.Height. 约 12kg Grammage 

RMB: 1,200,000-1,500,000

博美2022秋季拍卖会


观音为中国佛教四大菩萨之一,以慈悲著称。千百年来,观音受到印度、中国及东南亚各国佛教信徒的广泛崇信,被誉为“大慈大悲救苦救难观世音菩萨”。
此尊观音头束高髻,宝冠高耸,枝蔓缠绕,造型精美独特,冠前阿弥陀佛化佛,为观音菩萨的重要标志。面庞丰润饱满,五官端庄秀丽,弯眉如新月,眉弓与挺拔的鼻梁连为一线,双目颀长,微龢下视,表情祥和。外披袈裟,内着僧裙,衣纹流畅写实,裙边刻有精美花纹,配饰项圈、璎珞等。双手于胸前结印,手臂动态自然,手指线条柔美,跣足站立于莲花座上,仪态端庄优美。束腰仰覆式莲花座,造型宽大,做工精细,莲瓣工整挺拔,排列规整,具有十分明显的时代特征。

图片

此像以黄铜铸造,质地精良,身体裸露部分原应有泥金,其余部分鎏金,金水熠熠生辉。通身佩饰镶嵌宝石,彰显宫廷造像的尊贵大气。
整体造型规范,工艺精湛,体量较大,是不可多得的乾隆宫廷造像精美之作,具有很高的收藏价值和瞻仰价值。

图片

Lot.852

明 铜鎏金天官坐像

52 cm. 净 Height. 64 cm. 总 Height. 14850g Grammage

RMB: 1,500,000-1,800,000

博美2022秋季拍卖会


古代先民认为万物皆有灵性,进而产生了对自然的崇拜,日月星辰、风雨雷电、山川河岳皆备视为有神主宰,因此产生敬畏之感,对之顶礼膜拜。道教的始祖可追溯到上古时代,但道教正式诞生,真正的教理、教义及仪轨等宗教因素完全具备则应是东汉末年。
道教弘扬的天地水三官信仰流传甚远,尤以天官赐福的说法最得人心。道经中说,天官号曰上元九气赐福天官,又尊称紫微帝君、曜灵元阳大帝,是玄都元阳一品位阶,居住在紫薇宫中,率部众三十六曹。他主宰众生善恶之籍,致诸仙升降之司。又说天官由青黄白三气结成,总领诸天帝王。每逢正月十五日,便莅临世间校定人之罪福,故称天官赐福。

图片

此尊头戴双翅通天冠,面庞丰腴,额际宽广,橄榄形双目,双目宛若未开敷的莲苞,目光坚韧,俯视芸芸众生,颌下、两鬓均留有一缕长髯。身着宽大的蟒袍蔽膝,并饰以革带玉佩,衣纹曲走流回自然,衣料质感厚重,胸前后背补子以錾刻之法,雕五爪苍龙身躯韧健,腾跃于海水江崖之上,戏耍龙珠,威猛之至,衣缘处刻饰精美的缠枝灵芝纹,巧夺天工,繁而不乱。双手分置身前,手部刻画细腻,指尖修长,妙曼生姿,垂脚屈膝,正襟端坐,具有不同凡俗的威仪。通观整躯造像,可谓造型完美,风格成熟,工艺精湛,体现了明代道教金铜造像的艺术特征。
此像用精铜铸造,胎体厚重敦实,铜质细腻莹润,显然是经过了多次冶炼所得。无论是整体还是局部,都刻画得精细入微,一丝不苟,表现出高超的铸造与雕刻技艺。宽袍、面部均施以鎏金,光泽醇厚自然,与漆黑色的帽冠、须髯、足靴相互映衬,相得益彰,堪称是明代内陆金铜造像艺术成熟的写照,也是十数年来拍卖场上出现的最为精美的天官造像之一,可与之相媲美的明代鎏金道教题材作品,可参考博美拍卖 2021 年 6 月 6 日拍品,“明·铜鎏金天官坐像”,编号 1070。

图片

博美拍卖2021年6月拍品
落槌价RMB2,650,000

Lot 824

明 陈彦清造双款铜鎏金关平像

26cm.Height. 2313gGrammage

款识:“陈彦清造”(器座背缘)、“钱塘陈彦清造”(器座内壁)

RMB: 200,000-250,000

博美2022秋季拍卖会

陈彦清,钱塘人(今杭州),元末明初活跃在钱塘,永乐时被封进京,为皇家制佛像供器,是永宣时期制佛名家。元朝时在江南地区设立了佛教管理机构,并专门选派藏传佛教僧人掌管佛教事务,所以藏传佛教及其文化艺术随之传入这些地区,江南地区因此为元朝藏传佛教艺术的传播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


图片


图片


现存带陈氏款识之例甚罕,比较一例,尺寸较大,出自 Jas R. Herbert Boone 收藏,售于纽约苏富比 1989 年 4 月 18/19 日,编号150A。另比一例,鎏金铜真武像,带陈彦清款,断代 1439 年,出自 Robert Sonnenschein II 收藏,现藏于芝加哥艺术学院,图载于 StephenLittle,《Taoism and the Arts of China》,柏克莱,2000 年,图版 103;纽 约 大 都 会 艺 术 博 物 馆 也 有 藏 例, 老 子 像, 断 代 1438, 图 见 Daisy Patry Leidy 及 Donna Strahan,《Wisdom Embodied. ChineseBuddhist and Daoist Sculpture in the Metropolitan Museum of Art》,纽约,2010 年,图版 38。2017 年 11 月 8 日伦敦苏富比拍卖会编号 0067。


图片

西泠拍卖2017年12月拍品 陈彦清造地藏菩萨  成交价RMB 977,500

此尊造像取关平献印为典故,一副汉代的武将装束,头绾发髻,发丝梳理整齐,面庞饱满英俊,五官刻画精细,气宇轩昂,双眉上挑,与挺拔的鼻梁连为一线,双目微启,眼角细长,双唇微启,略含笑意。身姿挺拔,躯体雄健,身披铠甲,帛带绕颈自然下垂至腿部后向上呈流云状翻卷,双手胸前捧持印玺宝盒,足蹬高靴,立于束腰山石之上。通体原有鎏金,传承年代久远,金水显斑驳之态。

图片


整器造型颇具力量感,于刚劲挺拔的形体线条间,透出铮铮刚阳肃穆之气,不仅彰显出非凡气质,也完美的诠释了钱塘造像极高的工艺水准,气韵沉稳冷静,具有重要的历史、艺术和宗教价值。


图片

Lot 827

明 大都风格合金铜嵌宝莲花手观音立像

28cm.Height. 1571g Grammage 

RMB: 350,000-450,000

博美2022秋季拍卖会

元朝(1271 年—1368 年)是蒙古族建立的王朝,传五世十一帝,历时九十八年。1206 年,成吉思汗铁木真统一漠北,建立蒙古帝国后开始对外扩张,先后攻灭辽、西夏、金等国。1260 年忽必烈即汗位,至元八年(1271 年)忽必烈改国号为“大元”次年迁都燕京“大都”(今北京)。随着元朝大一统帝国的建立以及宏大的大都城建设,融入了大量异族、异域人士包括蒙古、畏兀儿、哈剌鲁、唐兀、吐蕃、回回、钦察、高丽等入居内陆与大都。空前的民族交流与融合也带来了文化的交流与融合,对元大都的文化尤其是建筑、绘画、雕塑等艺术形式都带来了深刻的影响。尤其是元代的宫廷造像是由元帝王主导,由皇家御用工匠 ( 以阿尼哥为代表 )和皇家造像机构制作的佛教造像,在题材上属于藏传佛教造像,而风格上属于汉藏结合的艺术形式。其完美的艺术融合,且历时数百年传承至今,元代造像的传世作品本就稀少,尤其是元代宫廷造像中的精品更是可遇不可求。近年来逐渐受到学者、藏家的重视。


而此尊铜嵌宝石莲花手菩萨立像属于一尊标准的元代宫廷风格造像,尤其是本尊的开脸、肢体,以及自头冠以下、璎珞、臂钏的装饰模式,以及脸部与通身铸造工艺,皆反映元大都宫廷造像的特点,详见(图一)故宫馆藏元代宫廷菩萨造像,无论是莲座的雕琢工艺,还是造像本身的体态,尤其是面部的开脸,不难看出鲜明的同时期相同的特征,展现了元代宫廷造像彼此艺术风格和制作工艺上一脉相承。


图片

故宫博物院藏    元·宫廷菩萨造像

图片

北京翰海2017年6月拍品  元代·宫廷鎏金嵌宝绿度母


此尊造像头戴五叶法冠,耳饰十字耳坠,面形宽大,相容庄严,眉弓隆起,美如弯月,双目低垂,神态安详。肩部宽阔,腰部收束,躯体健硕,四肢粗壮有力。上身着璎珞飘带,沿手臂垂下,并从下方卷起,似随风而动,一动一静中把艺术造诣诠释的淋漓尽致。菩萨下身着长裙,背部腰间錾刻缠枝莲纹,线条被雕琢的疏密有致,工艺的婉转流畅她的美让你尽收眼底,也体现了当时元代宫廷对此尊造像在制作的严格要求。


图片


菩萨周身璎珞饰以宝珠镶嵌,双手当胸,各拈莲茎,立姿站于莲座之上。莲座造型周正,上下边缘各饰一周连珠纹,莲瓣宽大饱满,头部略有卷曲,形制美观大方,上下对称分布。整体以黄铜铸造,嵌以珊瑚、松石等宝石,保存完好,亮丽悦目。造型完美,法相庄严,胎体厚重,工艺讲究,具有元代宫廷造像的鲜明特点。


纵观历年来的拍卖市场及各大博物馆馆藏,此尊菩萨立像在元代宫廷佛造像艺术品当中,更是难得一见。鲜明的历史特征,极致的工艺,使此尊造像极具文献参考与收藏鉴赏价值。


图片

Lot 836

14世纪 西藏风格 铜鎏金释迦牟尼佛坐像

11.7cm.Height. 621gGrammage 

RMB: 300,000-400,000

博美2022秋季拍卖会

14 世纪的西藏地区,佛教造像风格受到多方文化的影响,其中尼泊尔地区造像风格对西藏本地的造像影响较深。此件作品即是此时期由西藏地区铸造,带有明显的尼泊尔造像风格的造像,此类型的十四世纪尼泊尔风格造像,最为昭著的当属香港佳士得 2016年 6 月 1 日售出的“14 世纪·尼泊尔风格鎏金铜释迦牟尼佛坐像”,高度达 47 公分,以 2364 万港币成交,拍品编号 3303,可兹参考。


图片

香港佳士得2016年6月拍品 14世纪·尼泊尔释迦牟尼

本尊释迦牟尼结全跏趺坐,右手施降魔触地印,左手结禅定印,为释迦牟尼成道的标准像。采用红铜铸造,鎏金饱满,色泽沉静,充分展现了纽瓦尔艺人无与伦比的冶铜和造像天赋。佛陀身体比例完美,双肩宽厚,腰部收束,肌肉饱满富有张力,周身洋溢着无限的青春与活力。若有缘请动此像,便可感受到其胎体的厚重、敦实非一般佛像可比。


图片


佛陀肉髻隆起,宝珠顶严,头饰螺发,排列整齐。相容和煦,天庭饱满光洁,眉如初月,双目沉静似水,薄唇紧闭,嘴角微扬,流露出无限智慧和宽广的慈悲。眉间饰白毫相。双脚结全跏趺坐,左手置于腹前,结禅定印,右手下垂,结“触地印”,表现的是释迦牟尼佛在菩提树下战胜魔军,大彻大悟、圆满成佛的重要时刻。


图片


著袒右肩式袈裟,薄如蝉翼,衣角反搭于胸前,为早期的萨尔纳特式样。腹部透过袈裟清晰勾勒出小腹曲线;胸部、左臂、脚踝处仅以两道连珠纹表现衣缘,中间錾刻精美的纹饰。袈裟下摆平铺于台座之上,双腿间形成扇形衣褶,纹饰华丽精美,转折起伏自然流畅,具有尼泊尔造像的特点。释尊和莲座分体铸造,结合紧密。莲座显高,略呈梯形,为双层束腰仰覆莲座。双重莲瓣大小相迭,下层莲瓣宽肥饱满,瓣尖微翘,上层莲瓣圆实紧凑,莲瓣上下对称环绕莲台。莲台上连珠纹颗颗饱满分明。


图片


整尊释迦牟尼佛造像规格显精巧之态,但工艺精湛,高贵纯正,可以小中见大。通过对肌肉的刻画和袈裟纹饰的写实化装饰,尽显佛陀浑厚华贵之大美,有着重要的艺术价值和极高的宗教价值,是一尊难得的供奉上品。


图片

Lot 837

明 西藏铜鎏金释迦牟尼(带底座及背光)

16cm.净Height. 30cm.总Height. 

1071g净Grammage 3706g总Grammage

RMB: 450,000-550,000

博美2022秋季拍卖会

尊像螺发颗颗分明,肉髻高隆,摩尼宝珠顶严,面庞方正俊朗,神态沉静柔和。五官紧凑,眉毛细长,眉间圆形白毫,显得格外显眼,双目微合下视,耳垂颀长,且两端微微上翘并且十分厚重,静美的脸庞显出浅浅微笑。身材比例匀称,丰满圆润,躯体浑厚,肩宽胸挺壮硕,身着袒右肩式袈裟,袈裟一角覆搭于左肩,薄衣贴体无衣褶,依稀可见印度笈多时代萨尔那特式佛像的遗风。


图片


结跏趺坐于莲台之上,双手腹前结禅定印,并托持宝瓶,手脚刻画粗大且不失精细,充分吸收了尼泊尔造像艺术特点。莲座正前方铸一金刚杵,象征释迦牟尼佛降魔成道。全跌迦端坐,莲座上下缘饰连珠纹,莲瓣排列紧密,饱满而精巧,尖部略向上翘,制作规整。佛陀身下须弥座呈“亚”型,座前正面四根立柱鼎承,中央瑜伽士自在坐姿,左右护法雪狮对称分列,布局规范严谨,极显贵气。宽大的背光以錾金工艺做出细腻富丽的花纹,顶端尖锐,最外一圈为火焰纹,象征火焰轮,紧接着是由一个个金刚杵构成的金刚界层,象征金刚轮,繁密而又不失秩序。内圈下半部,靠着佛像两边各侍立一扭姿骑侍护法。摩羯鱼站在栏楯门的两端,张口向外,尾部夸张成类似于孔雀尾的形式,伸展向上,极富装饰效果。


此尊释迦牟尼佛,完美的展现了西藏风格造像中神祗优雅的身姿,其年轻俊美的面孔、饱满的鎏金,表现出喜马拉雅艺术的风格的特色。


参阅:1. 北京嘉德,2015 年 5 月 17 日,编号 3055,高 27.8cm,西藏十五世纪·铜鎏金释迦牟尼,成交价 RMB 1,035,000.2. 纽约邦瀚斯,2015 年 9 月 14 日,编号 0007,佛高 21.9cm,成交价 USD 185,000.

图片北京嘉德2015年5月拍品 成交价RMB 1,035,000

图片
纽约邦瀚斯2015年9月拍品  成交价USD 185,000

图片

Lot 843

清康熙 宫廷风格檀香木雕男相观音坐像

38cm. Height.

RMB: 200,000-400,000

博美2022秋季拍卖会

檀香,佛教称为『栴檀』,有『香料之王』的美誉。檀香木生长缓慢,十年成材,木材极香,可制器物,亦可入药,寺庙中用以燃烧祀佛。《佛说戒香经》中说世间所有檀香等的香味非常微少,无法普遍熏闻,如果有清净持戒者,此戒香不但能普遍熏闻,而且能得到诸天爱敬,具足清净戒行,乃至常行种种善法,一切诸魔悉皆远离。由此也可见檀香木与佛教密切的关系。


图片


在中原佛教造像中,宋元时期观音造像多为男性面孔,观音造像不是俊美的美男子形象就是女性形象,留有长髯的男性形象极为少见。


此尊造像即为留有长髯的男相观音,其面相肃穆端庄,上额圆润饱满,头上髯发雕刻细致至极,长眉似弯月,双目微闭细长,鼻梁高挺,神情恬然。着通肩式菩萨装大衣,衣纹褶皱垂拂流转,层峦起伏,贴身丝绸质感刻画生动写实。


此观音双手持禅定印,形象稳重端正,周身大漆浑厚润泽,浑身上下散发贵族气息,具有明显的清早期宫廷造像特点,为宫廷造像中的上品,再之此类题材造像存世尤为罕见,实属难得。宫廷风格木雕像能够完整留存到现在的佳品少之又少,珍稀之至,值得我们倾心关注。


图片

Lot 848

明 铜漆金武将像

44cm.Height. 9714gGrammage

RMB: 250,000-350,000

博美2022秋季拍卖会

此尊武将像容貌壮伟,头戴凤翅双龙盔,开脸圆润饱满,额宽颐丰,眼角细长,双目炯炯有神,弯眉与鼻胫相连,神采奕奕;胸护铠甲,麟片刻画的极其极细,表示主掌兵戈之事,司权收服邪魔,腹前饰铺首,周身帛带缠绕,静中寓动。左手身前捻指,右手高举过肩持握巨斧,足蹬战靴,昂首挺胸,右腿支起,左腿着地,以威震四方的姿态坐于山石之上。


图片


整尊造像取材铜质精炼,胎体厚重,原生态皮壳,漆金多已脱落,斑驳古韵。其造型极具美感及力量感,饱含英武之气,风格成熟,工艺精湛,无论是整体人物动态还是局部细节刻画,都表现得精细入微,一丝不苟,且时代特征明显,体现了明代金铜造像的艺术特征,是明代内陆金铜造像艺术成熟的写照,可谓具有极高路份的一件拍品,值得珍视。


图片

Lot 849

明 铜漆金关公、关平及周仓组像

1#:28cm.Height. 3100gGrammage 

2#:29cm.Height. 3598gGrammage

3#:36.5cm.Height. 8164gGrammage

RMB: 650,000-750,000

博美2022秋季拍卖会

此组造像以水红铜铸成,铜质精治重沉,质色具美,包浆醇厚,肥润老到,触手细润,光华暗蕴。关公正襟危坐于台座之上,膀阔腰圆,面庞方阔,眉眼上挑,浓眉交蹙,凤目微合,挺鼻丰唇,饱满威仪。留有五绺长髯,美须垂胸,右手轻捻长髯,气宇轩昂,仪态威严。刻画生动,低垂的双目和倒立的剑眉显露出一派威严和正气。关公头戴宝冠,身披战袍,内着甲胄,足蹬云头高靴,形象威武彪悍。腹、腿皆用鳞甲覆盖,手腕、足腕配有护套。左臂微屈扶于大腿之上,右臂举起捋须。仪态气宇轩昂,于静谧中透出威严。头冠、衣饰、铠甲雕刻的精细入微,且颇为写实,不同于传统造像的程序化处理。衣纹刻画简括自然,肘部衣袖随风飘起,战袍在双腿间自然下垂,整体姿态雄健有力,雕铸工艺精湛,纹饰层次饱满,图饰精美细致,甲胄纹理清晰,刻画精细,繁而不乱,层次分明,打磨光滑,具有极强的立体感。


图片


在关公的两侧侍立着两员武将,左为捧印的关平,谦恭儒雅;右为手持青龙偃月刀的周仓,面露忠勇。关平原为冀州关定之子,关羽过五关斩六将时收其为义子,从此作为关羽的副将,南征北战。周仓初为黄巾军张宝的部将,后在卧牛山投奔关羽,并随之出生入死,也为一位忠义之士。据《解梁关帝志》记载,明神宗曾敕封周仓为武烈侯,因此在关帝庙中周仓与关平一起被世人供奉。而那位扬鞭勒马的马弓,在台南也有专祀之庙。


关羽一生忠义勇武,忠贞不二,历代帝王均将关羽当做“忠义”化身,由侯而王,旋而进帝,最后被尊为武圣人而受世人崇拜。关公在汉传佛教中被奉为伽蓝菩萨,即寺院和守护城关的神。藏传佛教则认为他是密宗护法赤东赞的化身,道教尊之为关圣帝君,并赋予司财的职能,被尊为武财神。


关羽为儒、释、道三教崇信,被尊为战神、财神、文神、农神,全方位的万能之神,为历代统治者和百姓万民所共仰,这种受到不同阶层、不同宗教崇拜的古代人物颇为少见。关公的封诰历朝不同,但有两个统一的评价贯彻始终,那就是“勇”和“义”,这也是关公像广受崇祀的原因之一。


此组造像最难得之处在于,关公、关平、周仓为原始一组。殊为难得。


参阅:中贸圣佳,2017 年 12 月 20 日,编号 2855,“明·铜关公”,高度 41cm,成交价 RMB 1,150,000.


图片

中贸圣佳2017年12月拍品 成交价RMB 1,150,000


Bomei Autumn Art Auction 2022

图片

图片

Lot.804

明 铜鎏金错银蝶纹兽耳鼓式炉

款识:“邵大用制”篆书款

8.5 cm. Diam. 6.5 cm. 净 Height. 8.5 cm. 总 Height. 375g 净 Grammage 432g 总 Grammage

RMB: 400,000-600,000

来源:牧心斋旧藏

展览:《食后—牧心斋古代香茶具展》,嘉德艺术中心,2018 年 4 月 14 日至 2018 年 4 月 26 日。


说明:此件作品应以战汉青铜鼓为本,仿造宋元时期龙泉鼓式炉化裁而来,鼓式炉精雅,备受世人珍视,见北京故宫博物院藏品,《故宫博物院藏文物珍品大系-两宋瓷器(上)》,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商务印书馆(香港)有限公司,1999 年,页 18、20,图 15、16。此炉作圆鼓式,较常见的同类炉式更为精巧,显高贵饱满之象。平口内敛,气韵内涵,弧壁,器壁上下饰宽带状弦纹,左右双狮首塑造的精秀有佳,毛髮细密卷曲,呈螺髻状,额头隆起,双眉宽厚,作卷云状弓形,双目圆睁,神采奕奕,如意凸鼻下有大口露齿,排列整齐。平底下承三个云鋬形兽面足。器身浮铸蝴蝶纹饰,大小彩蝶错落有致,布局规范严谨,显然经过悉心安排,并以错银、鎏金工艺点缀,在柔滑恬静、黄熟棠梨般皮壳的映衬下,显得愈发夺目,望之犹如春风吹拂,趣味盎然。


此种以鎏金、错银装饰蝴蝶纹的铜炉极其罕见,且时代特征鲜明,见有明代万历胡文明制簋式炉传世,中贸圣佳 2019 年 12 月 1 日拍品,编号 1265. 除此之外,又可见故宫博物院清宫旧藏蝴蝶纹熏炉,“明晚期·掐丝珐琅蝴蝶纹象耳人足盖炉”,文物号:故

00116875。


底心阴刻“邵大用制”四字篆款,作者邵大用虽无从考究,但其制作此炉的精湛技艺、繁复的装饰方式、以及款识刻法,均可佐证作者必为明代晚期与张鸣歧、胡文明、王凤江等制炉名匠齐驱的大家,传世仅见,堪可宝藏。


附包装及双层供盒

参阅:香港苏富比,2014 年 4 月 8 日,编号 0219,明·铜错金银五子登科三足炉,成交价 HKD 1,480,000

博美2022秋季拍卖会

图片

图片

Lot.806

清早期 “宣德年制”款铜鬲式炉

款识:“宣德年制”四字二行篆书款

9.8 cm. Diam. 4.5 cm. Height. 818g Grammage

RMB: 400,000-600,000

说明:此炉形体较常见的鬲炉更为精雅,亦更具沉稳、高贵之气,且重且稳,意蕴隽永。明代宣德年间制作的香炉是中国古代铜炉制作中的高峰,明末清初之铜炉较之其他时期造型更紧凑和洗练,给人一种特有的美学感悟。这件器物从造型和色泽上均十分接近理想中宣德炉的形态,其造型给人以简洁但却敦厚的印象,亦附带鬲炉本有带有礼器用途之返璞归真意愿。


此鬲,采青铜礼器鬲之形制,几经改良,合裆为腹,去耳平光,平口微微斜倾,气韵内收,缘边起线,束颈双弦,精准平行,扁腹柔美,曲线优雅,圆弧顺畅,三足鼎立,玉柱承天,其势微撇。铜质精纯,入手沉坠。通体光素,藏经纸色皮壳,饱满匀亮,点点

墨晕洒落其上,沉着静穆,令人观而忘俗,包浆圆融,宝光由内而外,光泽熠熠,抚之则清润如凝脂。所谓“好款识好炉”,此炉底面三足间开阔,微弧近平,落“宣德年制”四字篆书,以金石之法入款,铸后精修,地子不甚平整,略显奏刀痕迹,结字方中寓圆,笔画骨肉兼备,横直方折,刀笔遒劲雄强,具汉印神韵。整器既可以看到明末清初宣德炉的制作既有上古三代青铜器之厚重、大器的特色,又有两宋时期人们对简约之美、内在之美、诗意之美的风韵塑形,极富张力的线条,刚中带柔,质朴的色泽,亮却不张扬,流露出简淡空灵的匠作神韵,形、色、款、质,均为上佳,宣炉中鲜见之作,或礼佛敬神,或玩赏焚香,堪为宝藏,传诸百代。


参阅:1. 王世襄著,《自珍集:俪松居长物志》,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3 年,页 34。

2. 中贸圣佳,2021 年 5 月 20 日,编号 0943,成交价 RMB 1,978,000.

3. 北京嘉德,2017 年 12 月 21 日,编号 5067,成交价 RMB 9,430,000.


图片

北京嘉德2017年12月拍品 王世襄先生旧藏鬲式炉

博美2022秋季拍卖会


图片

图片

Lot.808

明 “钦赐”款宫廷风格铜锦地夔龙纹狻猊耳如意足鼎式炉

款识:“钦赐”双龙抱款

13 cm. Diam. 10.9 cm. Height. 2264g Grammage

RMB: 450,000-550,000

说明:此炉胎体厚重,水红铜铸,入手极为沉坠。其形制少见,鬲形炉身,两侧置兽首耳,腹下三足鼎立,沉稳端庄。炉底“钦赐”双龙抱款,尤为少见,等级极高。欣赏一例“钦赐回回掌教”款的明正德四足鼎炉,以 RMB 8,625,000 价格售于北京保利 2020 年 10 月19 日,编号 5055,可兹赏鉴。


此炉平口厚唇沿,束直颈,肩部作二层台式,腹部满施精细规矩的云雷纹作底,饰以两两相对的仿古夔龙纹。肩腹部对铸狻猊为耳,双眉紧皱,高额深目,鬃毛凛凛,绕颈卷曲,气势威严,狻猊是我国古代传说中龙生九子之一,形如狮,喜烟好坐,故而多铸以炉薰之上。腹下转折出足,呈外撑状,足上端饰以灵芝云纹,愈显浑厚沉雄之精气。


底心微弧,中央圆形开光内,以珍珠锦纹作底,铸刻双龙左右相对,腾跃于奔涌的海水之上,拱惟中间“钦赐”二字。据查考,本品之款识属曾一度流行于明代的“双龙抱款”,清宫旧藏中有明确纪年者,为景泰一朝的金属胎珐琅器,如现藏于故宫博物院的掐丝珐琅莲纹兽耳炉,底款为双龙环抱“大明景泰年制”六字楷书款,二龙首尾相属,环绕器底,纹饰凸雕,中心款字为阳文。


清宫旧藏之宣铜器中,也有在器底款识外围绕二龙的图案,但龙的形象不尽相同,刻画也精粗有别。故宫博物院藏铜蚰龙耳圈足炉,炉底亦凸雕双龙作首尾相属环绕状,中心开方框署“内坛郊社”阳文楷书款。双龙抱款的纹样可分为两类,一类为双龙首尾相属,一龙朝上,一龙朝下,此种在常见之列,上文所列举数例即属此类。


另外,尚有一类极为少见的,作凸雕二龙戏珠状,首尾同向,中心开竖长形方框填署款字,《宣炉汇释》称之为“双龙抱柱款”。《大明宣德炉总论》载有一例,二龙分列左右,迎面戏珠,中心竖长形方框内署“宣德年制”四字一行楷书款,应属本品之类。


图片

北京保利2020年10月拍品
明正德·钦赐款四足鼎式炉
成交价RMB 8,625,000

博美2022秋季拍卖会

图片

图片

Lot.809

明 “朴庵家藏”款铜戟耳筒式炉

款识:“朴庵家藏”四字二行篆书款

10.6cm.Diam. 7.3cm.Height. 

1710g Grammage

RMB: 800,000-1,000,000

说明:君子佩玉,文人博古,铜炉取玉之温润,谦谦和悦;取鼎彝之浑厚,古意内蕴。


此炉制式极为经典,气势磅礴,为明代戟耳筒炉的标准器。王世襄先生《自珍集》所收录的十余座宣炉,有三具为此式戟耳筒式,其中“献贤氏藏”款戟筒,曾于广州华艺 16 春,以八百余万高价释出,编号 1223。可见王老先生对此炉形之喜爱,亦可见市场对此炉形之追捧。

荣斋主人刘锡荣先生旧藏“衡山”款戟筒,曾两次著录于《钟鼎茗香》,北京嘉德 2021 年 5 月 18 日释出,成交价 RMB 4,312,500,

编号 3127,可兹赏鉴。


传世宣炉,以戟耳为形者甚多,“簋式戟耳”、“筒式戟耳”、“法盏式戟耳”、“马槽炉式戟耳”,有“缶式戟耳”、“斗式戟耳”、“鼓墩式戟耳”、有“鼎式戟耳”、“乳足式戟耳”云云,以上九种,所见,或仍有未见者,可见戟耳之形,颇为人所悦而多附炉体焉。


此炉之身 , 堪为经典,其戟形方圆,厚拙而不失灵动。平口圆敞,渐下渐收,似收却沉实,似窄却蕴阔,簋足撇出,如飞檐承銮状。足底圆实,炉底平滑,凡圆颈处皆莹润,凡流线处尽飘逸,真佳容也。


此炉之皮,藏经纸色熟旧老道,远观亘古苍茫,浅墨氤氲,铜绿散落,岁月蹉跎使其足见沧桑,沉实润厚。“朴庵家藏”,四字篆书,先铸后修,地子不甚平整,结字舒朗,刀法精准,字取柳叶篆,拙雅有韵,较之常见私家款识更加规整端庄许多,此炉款识当为明晚典型款识也。据考证,朴菴是明末文学家冒襄之号。冒襄(1611 - 1693 年),字辟疆,号巢民,一号朴庵,又号朴巢,明末清初的文学家,南直隶扬州府泰州如皋县(今江苏如皋)人。逝于康熙三十二年,年八十有三,私谥潜孝先生。冒襄一生著述颇丰,传世的有《先世前征录》、《朴巢诗文集》、《岕茶汇抄》、《水绘园诗文集》、《影梅庵忆语》、《寒碧孤吟》和《六十年师友诗文同人集》等。其中《影梅庵忆语》洋洋四千言,回忆了他和董小宛缠绵悱恻的爱情生活,是我国忆语体文字的鼻祖。


参阅:

1. 北京翰海,2013 年 6 月 2 日,编号 2909,成交价 RMB 4,600,000.

2. 北京匡时,2010 年 12 月 4 日,编号 0020,成交价 RMB 5,824,000.


图片

北京翰海2013年6月拍品
成交价RMB 4,600,000
图片
北京匡时2010年12月拍品
成交价RMB 5,824,000

博美2022秋季拍卖会


图片

图片

Lot.810

清乾隆 宫廷风格铜夔龙捧寿纹双龙耳四足鼎式盖熏

款识:“大明宣德年制”六字三行楷书款

17.8x20.7 cm. Diam. 29.6 cm. Height. 8375g Grammage

RMB: 500,000-600,000

说明:在中国传统铜器中,铜炉是一个比较特殊的品种。尤其在明、清时期,铜炉可以说是铜器中的典型代表。根据其用途及形制的不同,铜炉主要可分为熏炉、手炉、宣德炉和花式炉四种,其中以宣德炉最有代表性。


拍品之式样的炉式不见于炉谱,是为入清后的新造型。与故宫博物院所藏“大明宣德年制款夔凤耳竹节足长方炉”制式相同,原藏于寿安宫。见《故宫经典—故宫宣铜器图典》,故宫出版社,页 166,图 90。


精铜铸造,胎体厚重,竹节式唇口,上压龙钮拱盖,盖面透雕两两相对的夔龙纹,以利散香,线条横竖分明的龙身与弯曲的头部及尾部巧妙地结合在一起,增添几分柔和,避免了线条呆板僵硬,又恰当地凸显了纹饰的硬朗、挺拔。


颈部收束,丰肩弧腹,腹部扁圆饱满,圆中寓方,线条流畅。腹中素地上饰双夔龙拱惟中间“寿”字,寓意吉祥。炉身两侧对称趴伏螭龙回首仰望为耳,龙姿矫健,髪鬃丝毫毕现,身躯粗韧,神采奕奕,突目翘鼻,双耳精巧,独角后倚,身躯拱隆,前爪扒握口沿,后爪踩踏器壁,花尾颀长柔美,动态十足,颇有气势,是为点睛之笔。腹下假圈足及四足均做竹节样貌,与口沿天地相映。通体包浆醇厚,蜡茶皮色,经年火养盘抚,精光熠熠,为好古者所喜之色。底足漏铜处细查,铜质上佳,细密纯净,璀璨若金,持之颇有厚重之感。 


炉底开阔,中央方框内篆书“大明宣德年制”六字楷书款,为典型的清乾隆时期宫廷款识,铸后使刀精修,清晰利落,撇捺伸张,中宫内收,法度严谨,极具书法韵味,是为上佳之款。整器器型典雅高贵,线条流畅古美,朴茂肃穆,富皇家气象,诚厅堂赏用佳器也。


参阅:

1. 伦敦苏富比,2013 年 11 月 6 日,编号 0047,清乾隆·局部鎏金铜龙纹「万寿无疆」三足盖炉,成交价 GBP 230,500.

2.《故宫经典—故宫宣铜器图典》,故宫出版社,页 166,图 90。


图片

故宫博物院寿安宫旧藏
铜夔龙纹竹节足炉
图片
伦敦苏富比2013年11月拍品
成交价GBP 230,500

博美2022秋季拍卖会

图片

图片

Lot.811

清乾隆 “丁丑雨叔置”款铜马蹄足筒式炉

款识:“丁丑雨叔置”篆书款

7.5 cm. Diam. 5.3 cm. Height. 418g Grammage 

RMB: 400,000-600,000

来源:牧心斋旧藏

展览:《食后—牧心斋古代香茶具展》,嘉德艺术中心,2018 年 4 月 14 日至 2018 年 4 月 26 日。


说明:斯炉造型简约,形制极美,炉体熔铸规整,高矮合度,较常见的筒式炉更为矮阔,圆正的器口与挺拔的体线形成直与圆、刚与柔的鲜明对比,腹下转折出足,上丰下敛,圆润鼓凸,足形精秀,望之有如风吹水面,柔和自然,亦不失沉稳端正之气。


通体皮壳醇厚完整,蜡茶皮壳,其色沉静,视之丰腴,器身平顺,抚之滑腻,墨韵其上,如远山薄霭,古意自内而出,舒心悦目,乃宣炉本色原韵。


玉环式圈足,中央长方形开光,“丁丑雨叔置”横排篆书款,款字精绝,铸后使刀缓缓刻出,刀口浅显,但笔意甚浓,可读出造款者独具匠心,文风凌然。


明代宣德炉的极富盛名,自其面世以来就有各家纷纷仿铸,铸造者往往落自己名号,而其中品质精工者耗费颇奢,多为官宦富贵人家的定造之物,故而私款铜炉往往不惜工本,精益求精,不论铜质、款识、皮色、形制,较一般铜炉尤更精绝,并多为孤品,可见其珍罕之程度,有“私款多佳器”之说。


此炉底镌私款,便是一例,定制之人,金甡(1702 ~ 1782),字雨叔,号海住。浙江钱塘人,初以举人授国子监学正,乾隆七年壬戌科状元,累官至礼部侍郎,“丁丑”为乾隆二十二年(1757 年),为研究清乾隆时期的文房用炉提供了标准器,极具历史价值。

博美2022秋季拍卖会


图片

图片

Lot.812

清乾隆 宫廷造办处风格乌铜走金花鸟纹炉瓶盒三事(一套)

炉:11.8x8.8 cm. Diam. 18.8 cm. Height. 2374g Grammage

瓶:13.5 cm. Height. 378g Grammage

盒:8.1x6.1x3.3 cm 264g Grammage

RMB: 800,000-1,000,000

说明:斑铜 ( 西关铜艺 ) 是云南特有的特色传统工艺品之一,至今上有 300 多年历史。斑铜工艺制作复杂而严格,采用高品位的铜基合金原料,经过铸造成型,精工打磨,以及复杂的后工艺处理制作和成它“妙在有斑,贵在浑厚”,褐红色的表面呈现出离奇闪烁,艳丽斑驳,变化微妙的斑花而独树一帜,堪称金属工艺之冠。


一件生斑工艺品的制作周期很长,往往要做一个多月甚至更长的时间才能完成。由于生斑材质较脆,又要经过锻打才能成型,所以废品率很高,稍不注意,前功尽弃。其中,烧斑工序是生斑制作技术的关键,温度过低,原料中的成分无法结晶,过高又被融化而

毁坏器型。所以,烧斑的操作过程不示外人,甚至外姓徒弟也不得见。由于其制作出的效果美观华丽,后来就被引进至宫廷造办处,作为宫廷铜器制作中的一种样式。而此次出现在西泠拍卖上的,便是一套有着斑铜工艺的乾隆造办处风格的炉瓶盒三事。


炉、瓶、盒三式组合自十五世纪明早期就已出现,其后盛行于清代,是宫廷重要的陈设用品,在书房、厅堂的案几上均可设置。清宫旧藏的炉瓶盒式样既多,且制作材质也颇为丰富。三式,由炉、瓶、盒各一件组成,炉多用鼎或簋的样式,瓶多长颈,盒或园或方,三式一定要统一设计且统一风格。材质多以铜、玉、瓷为主,但成套传世者十分少见,更显珍贵。香炉,焚香用器,用以祀神、供佛、熏衣等之用。夏、商、周三代以及秦汉的鼎彝,官、哥、定或明清有名的瓷炉以及著名的宣德炉,都可用来作焚香之器。

此为鼎式炉。体偏四方,束颈,肩部两侧各饰斑铜纹双耳,双耳规整,线条优美流畅,腹部边缘四边出棱,平底,下承四足。盖面镂雕缠枝牡丹花卉纹,以金狮为提钮。因长期使用的缘故,炉盖鎏金部分有些许脱落,裸露出底部的红铜色。炉为上折直口沿,以

容纳炉盖,口沿内侧鎏金,金水完好,口沿外侧则为乌黑黝亮之皮壳,与鎏金对比强烈,系造办处特有之皮壳上色工艺。口沿处黑底描金双龙戏珠纹饰,尽显皇室气度。束颈处则又以斑铜装饰,低调的奢华。腹部四周外壁正中都有开光,开光内堑刻细密的鱼子纹为地。前后内为海棠花式开光高浮雕鎏金人动物花卉纹,人物动态刻画逼真,狮子的毛发刻画生动而富有张力。左右为圆形开光鎏金高浮雕花卉纹饰。图案高挺有力,枝干有镂空处系模仿唐代镂空镜之工艺。整身纹饰精细华丽,运刀精修,法度严谨,刚柔并济。开光外腹部亦呈现黝黑皮壳。


盒为长方形,盒面为开光内饰鎏金高浮雕云鹤纹。纹饰挺劲,两只仙鹤翱翔于云雾之中,灵活生动。盒内满鎏金,盒外纹饰部分之外通体黝黑。箸瓶,盛置火箸火铲之用。此瓶方筒状,下承高足。腹部作四面开光,内錾刻花卉纹饰,并施以鎏金。图案别致生动,高挺有力,枝干有镂空处系模仿唐代镂空镜之工艺。铜瓶小巧精致,高挑挺立,气势凛然。


此组炉瓶盒三事,端庄富贵,以精铜铸造,錾刻鎏金,经数百年来包浆自然,光润可鉴,应为清代宫廷所制。古代宫廷造器之法度乃非精铜不铸器,非佳器不鎏金,足见此套拍品之贵,并且成套保存,品相完好,更加难得。乃收藏之佳器。



图片
香港华艺2022年5月拍品 成交价HKD 3,600,000


图片

Lot 821

清乾隆 “大清乾隆年造”款铜鎏金祥云纹香亭

108cm.Height. 约28.5kg Grammage

款识:“大清乾隆年造”楷书款

RMB: 1,800,000-2,800,000

博美2022秋季拍卖会

此香亭紫铜铸造,胎体厚重,总体呈方形立柱式。上部为四角重檐屋顶,葫芦形莲瓣纹钮摘,夔龙形屋脊,双层屋檐以锦纹作地,饰缠枝莲纹及夔龙纹,制作十分精细。亭身中间为透空立柱,以利散香,錾刻之法饰横折分明的拐子纹,与卷曲柔美的祥云纹相得益彰,并局部鎏金点缀,华贵之至。


图片


柱下基座为束腰须弥台样式,主题纹饰为缠枝莲纹,上部设透空围栏及望角,束腰高深,饰夔龙纹,下部阶梯状台座共计九层,九五之尊、长治久安之意不言而喻。


图片

图片

香亭,亦称“香筒”,被称为国之宝器。在明清两代皇宫、园林等各正殿明间,皆有一组独特而庄重肃穆的陈设,任何人均不可僭越,为皇宫最高等级的陈设,亦为皇权至高无上的象征。


清代专门制定了《钦定宫中现行则例》,以规范紫禁城内十二宫正殿内安设,以宝座为中心,后有屏风,左右各陈设太平有象、角端、香筒等。其中,“十二宫各设……铜垂恩香筒一对”,置于大殿两侧的堂阶之上、皇帝之左右,多为掐丝珐琅制品,用以焚香和装饰殿堂。其作用为当皇帝升殿时,炉内即焚起檀香,香筒内插藏香,香烟从香筒的孔洞内冒出,营造香烟缭绕、紫气东来的神圣之状,以喻皇恩浩荡,垂及万民之意。本拍品即为此种皇帝御设,由于专设于帝王宫殿之上,因而存世极少,市场上流通的此类作品可谓凤毛麟角。一件与本品造型、纹饰、工艺极为相似的,且带有相同年号款的亭式香薰,曾拍卖于香港苏富比 2011 年 4 月 8 日,编号 2831,高度 112cm,可兹赏鉴。

图片

香港苏富比2011年4月拍品  乾隆款鎏金亭式香薰


此类香亭形制颇有制式可循,多为掐丝珐琅双层盖顶承以围栏须弥座,中间所嵌玉香筒则以各色玉料为之,纹样多有变化,仍不出龙凤,山水,仙人、缠枝花等祥瑞题材。但尺寸均不超过一米,北京故宫藏有多件相关例子,兹列三件参考之,一为一对青玉云龙纹香亭,二为一对青玉锦纹香亭,三为碧玉云蝠纹香亭,见《故宫博物院藏品大系:玉器篇》,卷八,北京,2011 年,页 249 至251,编号 208 至 211。


图片

故宫博物院藏 青玉镶嵌亭式熏


图片

故宫博物院藏 铜局部鎏金万寿纹香亭


图片

故宫博物院交泰殿内陈设


图片

Lot 822

清嘉庆 嘉庆御制铜铸刻苍龙戏珠纹龙耳活环方觚

43.5 cm. Height. 约 19.7kg Grammage

款识:“大清嘉庆年造”六字楷书款

RMB: 1,500,000-2,600,000

博美2022秋季拍卖会

铜器之制作与使用,唯中华兴盛最早,其制造历时之长,文化内涵之深,延续之广,均举世无双。早至青铜时代,铜器便已大量应用,历代文献所载的铜器有两种基本功用,一为“纳、入”,即盛装物件;二为“设”。即陈设布列。《礼记·礼器》说得很明确:“三牲鱼腊,四海九州岛之美味,笾豆之荐,四时之和气也,内金,示和也。束帛加璧,尊德也;龟为前列,先知也;金次之,见情也。”


图片

郑玄注:“金照物,金有两义,先入后设。”纳是铜器的第一位的基本功用,而纳的基本目的是“示和”。所纳对象即“所实之物”,而其分别将“所实之物”纳入鼎簋尊彝等各类器物中之后,作以调和以供祭祀祖先之用。《左传·昭公二十年》记载晏婴说:“……先王之济五味,和五声也,以平其心,成其政也。”反复申明用青铜器调济容物,“和五味”以“示和”的基本内涵。以“济其不及,以泄其过”,最终实现”和人心”,“成其政”。


清代宫廷中先后设立铜作和炉作,大量制造各种铜器,以为内廷陈设、佛堂供奉、太庙郊坛等使用。尤以乾隆朝宫廷仿古器最盛,这当然与乾隆帝博雅好古的性格与情怀有关。


图片


嘉庆时期宫廷置器承袭乾隆朝风格,纹饰也多采用传统图案。根据故宫博物院的出版资料,这类酷似乾隆气息的嘉庆器物,应是嘉庆初期乾隆为太上皇时所制作。嘉庆初期,乾隆皇帝虽已逊位,但仍以太上皇的身份威慑朝政,此时宫廷造办处的产品仍沿袭乾隆的一贯风格,其造型式样、图案等亦不敢僭越,因而又有“乾嘉不分”之说。本品即为此时充分延续乾隆时期高超技艺水平的典型之作,与本场第 823 号拍品,除款识之外如出一辙。造型硕巨稳重,重约 20 公斤,器身铸刻纹饰繁丽奢华,威武的腾龙纹样更章显无上皇权。这类别的祭器陈设多是为紫禁城内的宫殿和庙宇而订制、或作呈献予皇的贡口。


图片

圆明园遗珍 清乾隆·铜云龙纹方觚


图片

Lot 823

清乾隆 乾隆御制铜铸刻苍龙戏珠纹龙耳活环方觚

款识:“大清乾隆年造”六字楷书款

43cm.Height. 约16.8kgGrammage 

RMB: 1,800,000-2,800,000

图片

本品方觚,器形稳健,质密而重,难以撼动,非皇家不可供纳其工本。通身方形,转折利落,刚健有力。云龙、缠枝花、回纹、蕉叶、如意云头纹为饰,繁复细密,井然有序,铸工精良,技艺娴熟。

清代仿古铜器的特征:一是常铸有铭文,表明是仿制品,宫廷所仿多铸有本朝年款,如本拍品“大清乾隆年制”铭文。二是仿品在形制与气韵上多与原器有差异。外形有商周青铜器的部分特征,但往往对局部加以多方面的改造。

图片


乾隆皇帝饱读古书,深明除了军事胜绩及德政贤治,雅藏殷周青铜等古物,同有助建立仁君明主的形象,进一步巩固帝位。故陈设稳重端庄之精铜重器,实在是在于表率天下,整肃人心,合众之力,承其德政之意,而此御制铜铸刻苍龙戏珠纹龙耳活环方觚,为典型的清宫造办处风格,显示了乾隆朝国力鼎盛之貌,亦是绵延中国数千年之铜铸陈设器的经典传承。

同为磅礴的乾隆宫廷供器,见奉三堂艺术协会馆递藏,经北京保利 2021年12月5日释出的“清乾隆·御制铜铸“赶珠云龙”图巨型五供”

图片

放山居藏清乾隆夔凤纹大供瓶

与本品无论工艺还是用途均相同,成交价 RMB 28,175,000,编号 5570.见一对尺寸极其相似,造型、工艺均相同的方觚,高度 42.7cm,饰龙凤纹,为圆明园所制,曾三度售于香港苏富比,最近一次为香港苏富比 2007年10月9日,《镂月开云圆明遗珍》专场,以 1130 万港币售卖,可兹参考。

图片

故宫博物院咸若馆佛堂五供

图片

颐和园遗珍  乾隆方觚及咸丰铜鼎

图片

圆明园遗珍 清乾隆·铜云龙纹方觚




图片


此阿拉伯纹香瓶为正德时期香道之上品。正色佳品例,北京匡时 2013 年 12 月 5 日拍卖,一件“明·铜阿文瓶”,高度 17cm,成交价 RMB 3,622,500,编号 4338,可兹赏鉴。


图片

北京匡时2013年12月拍品  成交价RMB 3,622,500


此瓶以黄铜铸就,铜质精炼,胎体显厚,入手生坠,局部露铜,观之若金。更为难得之处,通体皮色上佳,红皮宁静匀透,似朝霞之初现,包浆厚泽沉稳,若美玉之莹润,由此亦可证:红皮之器,有明一代以正德朝为最佳。圆口,粗直颈,两侧对铸双云耳,浑肩,弧腹饱满微垂,底部圈足连接三足器座。腹壁对称如意云形开光,内以鱼籽锦纹为地,饰阿拉伯文,系伊斯兰教圣训哲言,善祷善祝,以为祈福,文字流畅优美,书写精绝,有刀笔合一之功。底部正中开方框署“大明正德年制”六字楷书款,结体中正,铸后精修,笔划细挺,刚劲有力,端正庄敬。整器枣红与栗壳皮色相互熔融,配以阿拉伯文的局部鎏金装饰,案前赏之更觉辉灿华美。




图片

Lot 817

清乾隆 宫廷风格铜嵌宝石太平有象摆件

19.5cm.Diam.40.5cm.净Height.49.5cm.总 Height.约9.6kgGrammag

RMB: 200,000-300,000

博美2022秋季拍卖会

此件作品以精铜为材范铸精雕而成,作六牙宝象背负花觚而立。大象神态生动,长牙如剑,侧首扬鼻,鼻头作如意形,大叶形耳垂搭自然,四肢如柱,步履沉稳,身形雄壮如山,身披璎珞、绾具,均嵌各式宝石,显得庄重而华丽。背驮宝瓶,瓶身与象身内作子母口相接,周围以莲瓣纹衬饰,如意形鞍垫,披帛自然下垂,錾刻精美的花卉纹及十字云纹。花觚状宝瓶,撇口宽阔,颈部凸刻缠枝莲纹,纹饰椠刻清晰明快,腹部施双象耳,间饰璎珞嵌宝石。整体寓意太平有象,实为祥瑞之物。


图片

太平有象纹为传统吉祥纹样。《汉书·王芥传》:“天下太平,五谷成熟”。太平有象即天下太平、五谷丰登的意思。瓶与平同音。故吉祥图案常画象驮宝瓶,瓶中还插有花卉作装饰。太平,谓时世安宁和平。温庭筠《长安春晚》诗:“四方无事太平年。”又指连年丰收。《汉书·食货志上》:“进业曰登,再登曰平……三登曰太平。”宝瓶,传说观世音的净水瓶,亦叫观音瓶,内盛圣水,滴洒能得祥瑞。象大力魁梧、性灵柔顺、安详端庄,寿亦长,寿命极长,可达二百余年,被人看作瑞兽,也喻好景象。南宋《瑞应图》:“白象,王者政教行于四方,则白象至,王者自养有道,则白象负不死之药来。”故此太平有象实也是太平盛世的象征,形象多见于钟、鼎、彝上的装饰,用以祝祷天下太平,昭显君主贤明、河清海晏、民康物阜。

整器体量硕大,工艺精湛复杂,其大气磅礡,可见一斑。所铸宝象神态生动自然,憨态可掬,所嵌各式宝珠,华贵异常,纹样皆需精密严谨的铸造工艺方可为之。陈设斋室,既是美好装饰,也是祈求“四海升平、吉祥平安”之祥瑞。


图片

Lot 816

明 带铭文铜牺尊

44x15x42cm约10.3kg Grammage

铭文:泰州儒□知州王臣置。

RMB: 150,000-250,000

博美2022秋季拍卖会

此尊精铜为材铸造,胎体厚重,与习见的明清仿古牺尊相较,规格更为硕大,身形亦是更为挺拔。

牺尊的头部融合了貘尊、牛尊、和犀尊的特点,嘴部像犀,微张露齿,如意形鼻,双目圆睁有神,昂首前视,双耳立挺,身躯丰满坚实,四肢高瘦,强健有力。背上有一莲花钮盖,身披祥云纹鞍垫,錾刻深峻有力。整体造型生动逼真,稳重中又添活泼之气。包浆温润,色泽深沉,给人以古朴端正之感。

牺是古代宗庙祭祀用的纯色牲,牲就是牛,因而也可称为纯色牛;尊,同“樽”,是古代盛酒的礼器。所以牺尊就是“刻为牺牛之形,用以为尊”的酒器。《周礼》将牺尊、象尊、着尊、壶尊、太尊、山尊定为六尊,其中牺尊也称献尊,是礼祀天地之物,常与象尊同用。明清时期,牺尊成为工匠灵感的来源,这种样式的器物常陈设于书斋厅堂当中,本品即为一例,以牺尊之形制成的水注,被赋予了新的趣味,独具匠心。

参阅:

1. 香港保利,2014 年 10 月 7 日,编号 3453,“元 - 明·铜牺尊”,成交价 HKD 2,124,000.

2.《西清古鉴》卷九,页 34、页 35。3.《故宫博物院藏品大系:珐琅器编 4·清掐丝珐琅》,紫禁城出版社,2011 年,图 77.4. 北京故宫博物院清宫旧藏·铜牺尊 文物号:故 00077656


图片

香港保利2014年10月拍品  成交价HKD 2,124,000

图片

故宫博物院藏铜牺尊


图片

Lot 819

明 带铭文铜错金兽面纹出戟大鼎

40cm.Diam.40.8cm.Height.

约14.6kg Grammage

铭文:“伯作宝鼎彝”。

RMB: 600,000-800,000

博美2022秋季拍卖会

气势撼人的铜炉珍品,无论是铜质还是工艺,皆体现着一个时代的最高杰作。此鼎形制硕大,恢宏之至,胎体极其厚重,非寻常之族所用之器。


图片


平口方唇沿,口沿对铸外撇双耳,城门洞形耳孔,耳形厚拙,方中寓圆。洗式半球形炉膛,弧腹下环收,腹下三高足鼎承,足形上丰下瘦,至底渐外撇,据地沉稳有力,足上端饰以兽首。腹部六出戟,每面铸雕仿古兽面纹,下衬细密的云雷纹,铸造精细,修磨极其工致,立体感极强。


若品位仿上古青铜器皿之风,当首论宋代博古之道的盛行。宋朝内廷根据内府所藏商周青铜礼乐器进行仿造,政和年间,徽宗命良工制作了大量拟古铜器。


明王朝建立后,于宣德三年工部曾命人仿照宋人《考古图》、《博古图》诸书所记商周青铜器器形,铸造仿古铜器,加之仿造内府所藏名窑的铜器,当时所铸仿古铜器达三千三百余件。这些仿古铜器,除部分归宫廷留用外,还奉敕分与诸王府,因而得以流传至各地。


整件作品造型端庄凝重,纹饰精细,辅之以错金银工艺点缀,于古拙中流露出精美华丽之典雅气氛,通体包浆厚重,古韵十足,为明代仿古器物之佳品,极具收藏价值。

图片

纽约佳士得2013年3月21日 成交价USD 291,750


图片

Lot.1032

清早期 竹根雕“踏雪寻梅”摆件

10×5×12.2 cm

RMB: 120,000-180,000

说明:取上佳竹根一块圆雕而成,通体包浆沉润,皮壳浓厚,古意自来。高士细眉柳目,长髯垂胸,一袭冬装,双手揶于袖内,坐驾在驴儿之上,神情沉吟入思;驴儿缓步悠游,身膘体健,双耳俏立,圆目炯炯,长尾飘逸,形神兼备,逸趣横生,方腹蹄声沓沓,迸碎雪地里的宁静。


“踏雪寻梅”,典故又名“灞桥驴背”,典故出自张岱《夜航船》里所记载,唐代诗人孟浩然情怀旷达,常冒雪骑驴寻梅,曰“吾诗思在灞桥风雪中驴背上”,后以亦形容文人雅士赏爱风景苦心作诗的情致。


本件作品制作精益求精,却不流于琐碎卖弄,人物之灵动,驴儿之憨态,刻画的惟妙惟肖,意蕴无穷,实乃清代早期同类竹雕作品中之翘楚,定为竹刻大家之力作。


附包装及供盒。




图片

Lot 036

清雍正 汝釉地拱白花折枝花果大碗

Height:16.5cm Top Diam:34.4cm

RMB:3,000,000~5,000,000

图片


图片


碗式撇口深腹,圈足,足内“大清雍正年制”青花篆款。其尺寸巨大,气势恢宏,外壁以浮雕拱花技法,装饰纹样,设折枝花之牡丹、荷花、葵花及“三多果”即柿子、桃实及石榴为主题,间设流云逶迤,胫部则填以秋海棠、玉兰及菊花,其剔地浅雕之刀法精湛,所设花卉或盛放,或含苞,姿态各异,俯仰向背,其花朵硕大,层叠开敷,花枝、花叶轻摇垂摆,构设复杂但细而不密,繁而不乱。“三多果”俱果实饱满,连枝并蒂,有多福、多寿、多男子之吉祥祝寓。碗身内外通施天青色无纹汝釉为地,滋润肥厚,隽朗晴媚,色泽匀净恬淡,恰如春湖青蓝,乃显现四时花卉,三福佳果,凸起处青白交映,如白云流转,云空万里。足端无釉,呈露黑褐色胎骨,仿宋瓷“铁足”之效。

图片

图片

此为雍正色釉珍品,以双色釉表现清晰纹饰为雍正御瓷之绝技,大抵用双色釉套填,如雍正冬青地蓝云螭大盘,即以冬青釉为地,盘心剔地雕镌云螭纹样,并施天蓝釉为饰,其流云形式及剔刻技法即与本碗相仿,见中国文物总店所藏一例(图 1),

图片

图 36-1


刊载《中国古代陶瓷艺术艺术·元明清釉下彩》,页 496,北京,2005 年;另有天蓝釉填画红釉葡萄的器例(图2),作十方大碗之形,罩天蓝釉为地,填入青釉表现枝叶,红釉表现葡萄,釉色作紫红,鲜艳欲滴,极为精妙。双色釉套填需以高温一次烧成,而兼顾二色釉之最佳显色区间,同时要照顾釉层之流动性的兼容,以防止釉色粘连漫漶,故烧制艰难,成品极为稀珍。

图片

图 36-2


本碗以无纹汝釉为地,拱饰白花,或为孤品之器。同类造形、纹饰者,皆于暗刻纹样上罩以冬青釉装饰,色若碧玉,光凝润透。如沈阳故宫所藏一例,造形、尺寸相仿,纹饰主题一致,惟施冬青色釉与本碗不同,见刊《沈阳故宫博物院院藏文物精粹·瓷器卷(下)》,页 74,沈阳,2008 年(图 3);


图片

图 36-3


再一例私人收藏,原系欧洲奈特收藏,曾展并刊于荷兰国立博物馆,《东方艺术珍品:4000 年亚洲艺术》,编号 398,阿姆斯特丹,1954 年,后释出于 Sotheby’s NY,1990-11-27,LoT.32(图 4)。


图片

图 36-4


乾隆早期曾什袭此器,略举两例,皆罩施冬青釉,纹饰、造形皆与雍正器相仿佛,但剔刻未若雍正之层次鲜明丰富,且裁去流云纹样。其一原属瑞士玫茵堂收藏,见录康蕊君,《玫茵堂藏中国陶瓷·卷 4·2》,页 353,编号 1804,伦敦,1994-2010 年(图 5);


图片

图 36-5


再一例系香港徐展堂先生旧藏,图像刊登《徐氏藝術館·揭幕展覽誌慶圖錄》,图 127,香港,1990年(图 6)。


图片

图 36-6

Lot 043

清乾隆 青花釉里红青云红龙宝月瓶

款识:“大清乾隆年制”青花篆款

Height: 31.8cm Top Diam: 3.7cm Width: 27cm Bottom Diam: 9.4cm

RMB:6,000,000~8,000,000

来源:

W.P.Qian 旧藏(据签)

记录:

1.Sotheby’s HK,2002-5-7,Lot.576;

2. 北京翰海,2011-5-19,Lot.2338

图片


图片


瓶式细圆口,直颈,腹部圆硕,颈、肩相交处对设绶带耳,下承椭圆矮圈足。足内“大清乾隆年制”青花篆款。其坯制匀实,造形系自明永乐窑器化裁更革而来,参见一件永乐花卉纹扁壶(图 1),瓶口覆土耳其式鎏银盖,出自伊斯坦堡奥图曼宫廷旧藏,刊载《トプカプ宮殿秘藏东洋陶磁の至宝展》,图 18,东京,1990 年。

图片

图 43-1


该式瓶深受清代帝王喜爱,多命御厂摹造,清宫档案中又称为“宝(抱)月瓶”或“马褂瓶”。此器前后均绘青花釉里红为饰,以青花绘祥云与浪涛,层次清晰,尤见浪涛动感强烈,设釉里红绘画正面团龙,巧缀青花点睛,其雄硕遒劲,威仪横贯,气夺千里,颇具横空出世之气概。青花釉里红发色浓淡相宜、渲染有度,各臻其妙,相映成趣。

此瓶为乾隆御瓷最经典的设计之一,清宫档案中详细的记录了该瓶的设计及烧造情况,其或肇创于乾隆七年,见载该年档案:“(四月)初八日,内大臣海望奉旨,着照此青云白地釉里红马褂瓶画样,交江西唐英,照样烧造几件送来,钦此。”唐英或于同年八月前即烧造完成,呈入宫中进奉御览,如见八月档案:“十一日,司库白世秀、副催总达子来说,太监高玉等交:……釉里红龙青云宝月瓶一对、矾红龙青云宝月瓶一件,胭脂红龙青云宝月瓶一件,传旨,着或配黑漆地彩漆座或配红漆地彩漆座,钦此。”上述诸宝月瓶配得漆座后,又于乾隆八年遵旨送往圆明园陈设,可见清高宗对此类瓶式之重视。


图片


前揭档案所载釉里红、矾红及胭脂红三种宝月瓶,除类同本瓶之青花釉里红作品外,矾红龙例则见于石门堂收藏(图 2),


图片

图 43-2


或为孤品,曾展并刊录于 Eskenazi,Qing Porcelain from a Private Collection, 编号 17,伦敦,2012 年;所载胭脂红龙例,则可见北京故宫博物院所蓄者(图 3),

图片

图 43-3

系自清宫旧藏,龙形矫健,色彩鲜正,见刊《故宫博物院藏文物珍品大系·青花釉里红 下》,页 254,上海,2000 年。然而上述二者之造形及纹饰较本品均有所变化,而与本品两相一致者(图 4),亦可见于清宫旧藏,亦蓄北京故宫,刊载前揭同书,页233。

图片

图 43-4

然而青花釉里红之工艺难度高,对色料调配及窑温掌握要求极高,呈色讲究物理变化之妙,故烧造并非一帆风顺。乾隆初年时,此类青花釉里红曾一度呈色不稳,如乾隆三年十月二十九日,清高宗曾有:“釉里红龙梅瓶,红龙颜色不好往好里烧造。”的旨意。直至乾隆晚期,高宗仍对青花釉里红之发色表示关心,其间又尤以此类青花釉里红龙宝月瓶为重,如见乾隆四十年督陶官全德《奏为遵办釉里红瓷瓶事折》:“窃奴才在京时,十月二十五日,太监胡世杰奉釉里红马挂瓶一件,画样一张,传旨:看明瓷器釉色,照纸样花纹烧造几件送来,务要花纹清真,并将古瓷样式好者拣选几种,亦烧造釉里红颜色,俱写乾隆年款送来呈览,钦遵。奴才看明釉色,只领纸样,恭捧到关,即遵旨拣选古瓷画样内好者数种,一并发交窑厂协造葆广等,敬谨烧结。并谕俱造釉里红颜色,务要花纹清真,釉水肥润,颜色鲜明。俟造得时奴才拣选送京,恭呈御览。”

图片


此式瓶至乾隆二十九年,开始出现于年节贡瓷之中,见于九江关监督海福二十九年,七月十一日的《贡档进单》中即有“青云红龙宝用(月)瓶成对交(圆明园)”之记载。而此对瓶于乾隆三十四年,海福呈报的《任内未销银两自贡磁器并传办活计列表中》记录为万寿贡物,并记录烧造金额“每件四两七钱”。此外,还见有此类宝月瓶御贡热河行宫的记载,直至清晚期仍保存完好

而本瓶之撇口样式则较为罕见,北京故宫另藏一仿宣窑青花锦地团云龙大宝月瓶(图 6),


图片

图 43-6


同属清宫旧藏,器高 43cm,与本瓶相仿,器身轮廓与造形比例亦甚相似,惟双耳作夔凤样式,与本瓶之绶带耳不同,其底落“大清乾隆年制”青花篆款,图像见刊前揭同书,页 146。

本瓶轮廓饱满,线条优美圆润,造形端庄稳重,胎骨细白莹润,发色浓淡相宜,匀净明快,视之妍丽夺目,其宝重于天府,当自重藏于人间,百载名器,为无数藏家所向往,如香港艺术馆所藏(图 5),

图片

图 43-5


出刊于《清瓷荟锦:香港艺术馆藏清代陶瓷》,编号 66,香港,1984 年;

还有一件出自徐展堂博士旧藏,录于《徐氏藝術館:陶瓷篇 IV·清代》,图版 84(图 6)。


图片


此二者团龙之面目未用红填实,而代以红笔绘画;另见 Norton 珍藏一例,售于伦敦苏富比,1963 年 11 月 5 日,编号 203,现藏新南威尔士州立美术馆(图 7);


图片

图 43-7

美国巴尔的摩沃尔特艺术博物馆藏例,馆藏编号 49.1632(图 8)。此二者则绘画装饰皆与本瓶相同,可资参较。

图片

图 43-8


Lot 005

明崇祯 青花翻羹不恚图大筒瓶

Height:48.4cm TopDiam:13cm

Bottom Diam:13.1cm

RMB:400,000~800,000

博美2022秋季拍卖会

瓶式圆广口外敞,束颈稍短,筒腹修长,平底,足部外廓斜修,底面无釉露胎,可见胎质细密坚实,土色洁白。其制坯沉着,器体匀正,气势昂然,内外罩釉稍厚,釉层平匀,釉色白而淡青,紧亮光润。


图片


外壁以青花作通景绘画,设庭院甚阔,立一山崖作“八”字形,高耸入云,以区隔画面之首尾。所绘流云逶迤,芭蕉碧翠高擎,前设二侍从手提灯笼,回首观望,似欲出行。一侍女跪匐在地,旁边碗箸散落;另一人作官员样貌,带展翅乌帽,着锦衣宽带,抬手与前跪侍女交谈。


图片


其身后亦设仆从数人,或执长扇,或抱书匣,或捧物,亦作观望之态。再其后设一高大厅堂,即深而阔,门后藏于一妇女,缩身探头 ,窥观事态发展。


图片


全览此瓶图饰,可知所画为东汉刘宽故事,即“翻羹不恚”,又云“神色不异”。相传刘宽为廷尉时,处变不惊,气度宽沉,有“泰山崩前而面不改色”之名。其夫人有意试探刘宽脾性,遂于一日刘宽衣冠好整,准备上朝时,令侍女进肉羹与他,佯装失手,打翻肉羹,泼于刘宽衣上,欲看刘宽如何应对。不曾想刘宽待侍女收好残局,徐徐问她是否被热羹烫伤了手?其宽宏如此,更使刘宽声名远扬。此事史载可见,若《后汉书·刘宽传》:“夫人欲试宽令恚,伺当朝会,装严己讫,使侍婢奉肉羹,翻污朝衣。婢速收之,宽神色不异,乃徐言日:羹烂汝手?其性度如此,海内称为长者。”后世以此为典,曾编入蒙学图书,以期启童蒙之智,如元代《日记故事》,现存明嘉靖刊本,所刻印简略图像(图 1),亦成为转变期青花绘画的粉本之一。


图片

005(图一)


尽管此典故为明末清初瓷器之常用题材,但大多见饰于康熙作品,崇祯例相较尚属少有。比较一南明弘光朝器例(图 2),


图片

005(图二


其作粥罐式,外壁青花绘饰翻羹不恚图,其笔法沉稳,用线直短,底署“弘光元年旷府佳器”,系署有南明年款的珍罕作品,曾展于北京佳趣雅集《雄奇昳丽:十七世纪青花与五彩瓷器特展》,页 52,北京,2017 年;再较一康熙五彩作品,作四方瓶式,器腹四面各绘一人物故事,内即一面绘画“翻羹不恚”故事,其施彩浓厚,构设精细,为康熙早期佳作,见刊钱振宗,《清代瓷器赏鉴》,页 34,上海,1999 年(图 3)。本瓶尺寸高拔,器体宽硕,胎釉匀实细润,青花绘画尤为精湛,所设人物八名,衣饰不同,神态俱异,各司其职,将刘宽“翻羹不恚”之故事生动演绎,其染映俱佳,勾笔细锐,行线流利飘逸,分水清晰如墨作五色,青花蓝正鲜艳,深浓明正,徐徐展视若长卷书画,气格清古,堪为崇祯青花之妙品。


图片

Lot 016

清乾隆 仿宣窑青花忍冬观音瓶

Height:19.7cm TopDiam:5.3cm Width:10.5cm BottomDiam:6.3cm

RMB:800,000~1,500,000

博美2022秋季拍卖会

瓶式圆撇口,束颈稍长,对设双细小贯耳,端肩,鼓腹下收,圈足,足内“大清乾隆年制”青花篆款。


图片


图片


此瓶造形端庄典秀,制坯匀实厚沉,施釉光润,其釉层稍厚,色泽洁白,质地乳糯,光泽酥润,隐泛橘皮纹理。通身青花绘饰,颈绘仰、覆涛水,中用绘纹环带,肩垂蕉叶,胫部亦仰蕉叶与肩部呼应,中腹绘画缠枝忍冬纹样,其草叶团实,枝叶缠绕,缀以果实若石榴样。


图片


其青花呈色极为深郁,色泽鲜蓝微紫,绘画构图严正,用笔匀谨,行线沉稳平实,填色亦细谨,勾染浓淡相接,气度严正。

此瓶式为清代御瓷之传统品种,清宫档案通常名其为“仿宣窑青花观音瓶”,雍正朝创烧,延烧至道光二十四年(1844)停造。其系以明宣德青花忍冬贯耳瓶为粉本,稍加更革,设计而得,如北京故宫博物院所藏宣德例子(图 1),


图片

016(图一)


比较即可知二者传承:乾隆器较宣德器之海水更为程式化,构图饱满,绘画亦更匀谨。此外,其造形上亦较宣德器稍壮硕。后者图录耿宝昌,《故宫博物院藏文物珍品大系·青花釉里红上》,页 98,上海,2000 年;同馆亦藏有乾隆器例,与本瓶相近,源自清宫旧藏,编号故 00153011(图 2);


图片

016(图二


再一例,绘画及青花发色与本瓶相近(图 3),现藏南京博物院,见载徐湖平,《宫廷珍藏 : 中国清代官窑瓷器》,页 240,上海,2003 年。

图片

016(图三


图片

Lot 026

明天顺 洒蓝地填绘孔雀蓝海兽纹辅首大罐

Height:32.2cm TopDiam:15.2cm Width:27cm

BottomDiam:14.8cm

RMB:2,000,000~4,000,000

来源:德国重要私人收藏 

记录:北京盈时,2014-12-7,Lot.1073

展览:藩府佳器 -- 正统、景泰、天顺三朝景德镇窑业特展,唐英学社,景德镇,2018 年。

博美2022秋季拍卖会

罐式撇口方唇,束颈,溜肩圆腹,收胫,圈足外撇,肩部对设辅首。器里白釉,釉质润厚,器外壁满施洒蓝釉,辅首及暗刻纹饰则用孔雀蓝釉填色,其双色对映之效果鲜丽浓郁。

图片


图片


器口、肩、胫等处环刻弦纹,用以装饰及区隔纹饰:肩部两处刻团牡丹纹,器腹则刻有飞鱼、海马、海牛、麒麟、白泽、鱼等数种异兽。刻划简洁洗练。至胫部饰以分隔的焦叶纹。


图片


此罐气势浑朴,端正威肃,洒蓝地青点斑驳如银星夜垂,所设诸异兽飞扬灵动,似空跃海上,浪漫奇诡。按以双辅首为耳之罐式为明清以来最古罐式之一,或初肇于元,为贮酒用具,元青花中多见,如波士顿艺术博物馆所藏之元青花流云行龙辅首大罐(图 1),

图片

026-1


乃盘口兽耳,鼓腹收胫,对比即可知此罐式之演变。图像见载 Wu Tung,Earth Tranformed:Chinese Ceramics in The Museun of Fine Arts,波士顿,页 98,2001 年。该罐式至明早期似稍有中断,永乐后渐复兴用,较之元代器例更为挺拔修长,端肩甚傲。且所造大抵精湛伟岸,从四川、湖北等地的藩王用瓷中都可见到同类造形器例的情况来看,其使用阶层不凡,主要面向朱明宗室及其他贵族和上层社会所供应。如四川成都外东德胜乡静居寺即发现一例(图 2),

图片

026-2


罩施倩丽蓝釉,施釉肥厚鲜润,造形与本罐相近,图像见于杨志刚等,《烁灼重现 :15 世纪中期景德镇瓷器特展》,页 380,上海,2019 年;再者广东省博物馆藏同类作品(图 3),


图片

026-3


刊载宋良璧等,《广东省博物馆藏陶瓷选》,编号120,北京,1992 年;而另一收藏于芝加哥艺术博物馆的青花辅首大罐(图 4),通身绘画华缛,腹设缠枝牡丹,用笔粗重流畅,团转繁密,气势雄然,青花亦深郁,色泽蓝而灰浓。其底有“正统二年”墨书,造形轮廓与本罐相仿,但各部位之比例稍有不同,结合其青花绘画风格及烧造工艺来看,应较本罐更早,录于前述《烁灼重现 :15 世纪中期景德镇瓷器特展》一书,页 308。


图片

026-4

本罐之洒蓝釉色深浓幽丽,此釉工艺复杂,系中温釉之一种,先坯体刻画纹样,再于素坯上吹色施彩,后入窑烧制。釉以铜、钴复合呈色,色彩深而浓,色调蓝而泛紫。而本罐之双色套叠,还需先于刻纹处留白,吹施地釉后,再填入孔雀蓝釉,并在地釉上复吹淋一层孔雀蓝斑点,与深蓝地釉映衬,尤为璀璨。此技术或肇自宣德御窑,如著名的洒蓝釉暗行龙纹钵,略举两例,其一见于首都博物馆所藏者(图 5),另一曾属瑞士玫茵堂收藏(图 6),前者见录《首都博物馆藏瓷选》,页 118,北京,1991 年;后者刊载康蕊君,《玫茵堂藏中国陶瓷·卷四·1》,页 132,编号 1666,伦敦,1994-2010 年。

图片

026-5

图片

026-6


15 世纪中期时,技术扩散至御厂以外,如景德镇三中及戴家弄等处皆有烧造,景德镇唐英学社收藏有与本罐造形、工艺皆一致的残片(图 7),即采集于上述地点。此外,相同工艺的行龙撇口碗曾见于四川成都东华门所出之蜀王府用瓷中(图 8),且刻画风格亦颇相近,提示出装饰此类工艺器物的珍贵。

图片

026-7

图片

026-8


台北故宫另收藏数例洒蓝地孔雀蓝行龙撇口盘(图 9),龙作五爪之形,就工艺来看或为御窑作品,烧造时间与前述蜀王府例相近,抑或稍晚至成化。其俱系清宫旧藏,有一件曾收画于雍正六年的《古玩图卷》(图 10),可见清宫对其的重视程度。同馆还藏有同种工艺之鱼藻纹盘(图 11),时代应与前述诸行龙盘例相当,编号故瓷 010165。

图片

026-9

图片

026-10

图片

026-11

而大英博物馆则收藏有一例鱼藻纹梅瓶(图12),体形修长,系 15 世盒(图 13),存世难觌,或属完整孤例,底署“大明成化年制”青花楷款,隆贵非凡,极为珍罕,现亦存大英博物馆,登载前述同书,页 212.与本罐之造形及工艺皆一致者,另可较一重要私人收藏例,肩部亦团画牡丹,惟器腹装饰莲池游鱼,曾释于 Christie’s LON,1967-11-27,Lot.36(图14);再一例做圆口罐(图 15),器腹深斜,未设双耳,器壁锥刻莲池游鱼,亦以洒蓝釉为地,饰纹填入孔雀蓝釉装饰,如蔚蓝池水中游鱼自得,曾释北京诚轩,2010-11-22,Lot.879。

图片

026-12

图片

026-13

图片

026-14

图片

026-15


图片

Lot 028

明万历 青花游龙“万寿齐天”双螭耳杯

Height:4.4cm TopDiam:7.4cm

BottomDiam:3.1cm

RMB:300,000~600,000

记录:

Christie’s HK,2019-5-29,Lot.3105

博美2022秋季拍卖会

器式圆口,兜腹,腹壁稍直,对设双螭龙,攀口为耳,圈足,足内“大明万历年制”青花楷款。此杯坯体匀实坚质,施釉光润,釉层稍厚,质地乳糯,积釉处气泡细密,釉色淡白。


图片



其内外皆以青花绘饰,杯心团画折枝莲一朵,外壁胫足处设涛水、江崖,崖峰上立出珊瑚一株。杯壁两面,各绘腾龙二条,龙身相对,身躯细瘦,四爪腾空,各擎圆光一枚,内书“万”、“寿”、“齐”、“天”四字。


图片


图片

杯身所攀双螭龙耳以捏塑而出,身躯拱起,雕镂精细,样作龙首鱼尾,身用青花勾勒五官、须发及轮廓,憨实可爱。此杯所绘诸饰用笔劲拙,流利恣肆,绘风古朴有奇诡之气,其青花发色平稳,蓝郁鲜明。


图片


此杯玲珑小巧,其双耳圆杯样式为“卮杯”之一种。杯身有馒式、折腰、铃铛等式,双耳则见有日月、瑞芝、花草、童子等样,若饰如本器之螭龙耳者,其发端甚古,唐宋时已为流行,如北京故宫博物院所藏宋白玉双螭耳杯(图 1),所饰双龙,旧有“苍龙教子”之喻。

图片

028-1


万历御窑烧造历经卅余年,数量庞大,而双螭耳杯尚属其中罕有,故可比较者甚罕,其一曾为日本茧山龙泉堂旧藏,尺寸与本品相仿,造形、纹饰一致,曾刊于茧山龙泉堂,《龙泉集芳:创业七十周年纪念·上》,页 324,东京,1976 年(图 2);


图片

028-2


再一例其双螭耳以青花罩盖,现藏日本美秀美术馆,见录 MIHO Museum,《春季特别展:春の玉手箱》,页 105,大阪,2000 年(图 3);此外,又一例之杯腹所绘珊瑚以青花填实,属敏求精舍会员收藏,刊登《敏求精舍三十周年纪年展》,页 306 至 307,香港,1990 年。


图片

028-3



Lot 037

清雍正 铁锈釉弦纹荸荠瓶

Height:27cm

RMB:3,000,000~5,000,000

来源:

北美私人收藏,得自 1973 年以前,并由家族传承。

记录:

Christie’s NY,2020-9-25,Lot.1845

备注:本拍品处于保税状态

瓶式圆口外撇,束颈细秀,扁圆腹甚硕,腹中凸棱两周,圈足外翘,足内镌“大清雍正年制”篆款,款字匀直。


图片


其造形开阖跌宕,若涌泉欲瀑,又以身似“荸荠”之形,故坊间习称“荸荠瓶”。陈浏《匋雅》载:“雍正天青大瓶,有能容五斗米者,状似玉壶春,而口逾侈,腹逾皤。又有豆青小瓶,高不及尺,状亦如之,而价相若也。”将本瓶式与前载“小瓶”相较,所言应即一物。


图片


此瓶胎体坚细,修坯谨正,内外均匀罩施铁锈釉,釉色赭褐浓红,色彩丰富,变化釉中,釉表光亮,上有结晶析出,晶莹闪亮,若精纯锈色,故有此名。


图片


陈氏《匋雅》云:“紫黑之釉,满现星点,灿然发亮,其光如铁,则谓之铁绣花。”该釉雍、乾二朝为之,但极罕有,质地坚紧,所得赭色沉浓,古朴典雅,初看似浑然一色,细审则见釉中之变幻无穷,大抵有枣红、褐黄及青黑三种,个别器例釉色中有金黄色斑片,若洒金片片,若宣炉铜色,如北京故宫博物院所蓄一雍正款铁锈釉穿带汉壶尊(图 1),见载杨静荣,《故宫博物院藏文物珍品大系 : 颜色釉》,页 278,香港,1999 年。

图片

37-1


故推测此釉之初,或意拟古宣铜而制。北京故宫另蓄一撇口尊及双耳如意尊,俱施铁锈釉,一作深枣红色(图 2),一作青黑色(图 3),施釉凝厚,式样古雅,同作参考,其一编号新00088532;另一载于前揭故宫同书,页 279。


图片

37-2

图片

37-3


本瓶之造形峭俊,高然不凡,亦为雍正窑之稀见者,大抵敷饰冬青釉,器高 19cm,应即《匋雅》所言“豆青小瓶” 是也,如台北故宫所蓄一例,施釉清润,宁静幽恬,编号中瓷 004030(图4);另有造形相仿,但通身较为宽硕者,数目较前式略多,如台北故宫所藏仿官釉例,亦高 19cm,匀称端庄,编号中瓷 001600(图 5)。


图片

37-4

图片

37-5


再较一私人收藏例子(图 6),原系香港著名藏家张宗宪所有,器高 28cm,与本瓶仿佛,亦敷饰冬青色釉,粉淡而润,碧丽照人,曾刊《张宗宪云海阁中国陶瓷收藏精品展》,编号 65,伦敦佳士得,1993 年。


图片

37-6


图片

Lot 038

明 青白釉六管花囊

Height:15.6cm BottomDiam:8.1cm

RMB:200,000~400,000

博美2022秋季拍卖会

器式异形,莲蓬口镂作六孔,下垂莲瓣一阶,束颈稍粗,溜肩,瓜棱式腹作六瓣,每瓣上设一管。收胫,圈足外撇稍阔,足作百褶式。施釉过足,足内垫烧,存垫具痕迹。此器造形玲珑俊秀,坯制匀薄,入手轻盈。


图片


图片


此器晶莹明亮,若剜冰削玉,其周身施釉平匀光润,釉质清亮,紧实莹透,色泽青白,积釉处色深淡蓝,如冰如雪。

图片


此器之造形奇妙,身设六管朝天,口部亦镂有六孔,乃为宋代花事之立花实物,或系受“占景盘”之启发而创设,见载宋书《清异录》:“郭江洲有巧思,多创物,见遗占景盘,铜为之,花唇平底,深四寸许,底上出细筒殆数十,每用时,满添清水,择繁花插筒中。”又北宋徽宗赵佶设《文会图》,所绘宴饮案上即陈花台数处,每台立设细管一枚,内插石竹如塔,雅贵非常(图 1)。


图片

038-1


而本瓶之多孔、多管,即与上述诸器功用相同,该瓶式流行于两宋南北,如北京故宫博物院所藏一登封窑例子,亦莲蓬口作六孔,圆鼓腹上设六管,身围刻珍珠地卷草,敷施白色化妆土,上点绿彩以饰,录于李辉柄,《故宫博物院藏文物珍品大系:两宋瓷器 上》,页 198,上海,2002 年(图 2);


图片

038-2

此外,南宋龙泉窑亦有烧造,如著名的四川遂宁金鱼村南宋窖藏即见有龙泉窑五管瓶,圆口平折沿,折肩斜硕腹,上设五管,腹壁刻莲瓣纹,罩施青釉以饰,见载《遂宁市金鱼村窖藏 下》,图版 36,北京,2012 年。而传世景德镇窑六管花囊则十分罕有,景德镇湖田窑考古中曾有发现,图见江西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景德镇湖田窑址:1988-1999 年考古发掘报告 下》,彩版 111-3,北京,2007 年;比较私人收藏一例,原系台北述郑斋雅蓄,造形、工艺与本品一致,但尺寸稍小,器高 11.9cm,后释于香港保利,2018-10-2,Lot.3008(图 3)。

图片

038-3


图片

Lot 046

清雍正 汝釉弦纹盆奁(一套)

盆:Height:8.3cm TopDiam:13.3cm

BottomDiam:7.2cm

托:Height:3.5cm TopDiam:13.9cm

BottomDiam:9cm

RMB:150,000~300,000

博美2022秋季拍卖会

器式圆口平折沿,兜腹甚深,腹壁起瓦楞样装饰,圈足,底镂一孔;另附盆奁,亦圆口平折沿,瓦楞样器腹,圈足。二者俱书“雍正年制”青花篆款。


图片


图片


其制坯匀实西沉,造形平正,施釉平匀光润,釉色淡蓝,开片纹,器口处釉层流动,隐露赭褐色。胎体则采用紫金土调和,以模拟宋官窑之紫土质地。

图片

此盆奁小巧可爱,瓦楞起伏和缓,又别露古朴气质,或系拟自明代钧官窑之造形。世宗胤禛对鲜花自然等甚为倾爱,造办处所存留之雍正档案中,关于花盆、花囊、花坛、花罇等器之记录屡见不鲜。其或采古为今,或革新创设,一时宫廷所陈花器,式类繁荣。按今所见此类圆口折沿小盆奁,大体有三种器式,造形轮廓及尺寸相仿,腹壁或素面,或作菊瓣纹,或弦纹作瓦楞样,施各色釉,如台北故宫博物院所蓄之霁红釉折沿盆,编号故瓷 012742(图 1);汝釉菊瓣式盆、奁,编号故瓷 012827(图 2);又及汝釉弦纹盆,编号故瓷 012000(图 3)。


图片

046-1

图片

046-2

图片

046-3


查览清宫档案,雍正十年九月十三日:“据圆明园来帖,内称本日司库常保、首领萨木哈奉上谕:着寄信与年希尧,将霁红、霁青、均窑、汝窑小花盆、水奁烧造些来。先做木样呈览,朕看准时再发去烧造。钦此。”从存世器样与釉色与所书款识风格来看,这一批圆口折沿小盆奁可能即为上述档案中物。


雍正六年,唐英奉御命协助年希尧督理陶事。他抵达景德镇御窑厂后即马上展开对古瓷釉色的研制工作,并在随后的数年间取得辉煌成就。雍正十三年,唐英作《陶成纪事碑记》,条缕明晰的记录其制陶数载之成果,开篇书数色仿古釉,第一条即“仿铁骨大观釉,有月白、粉青、大绿等三种,俱仿内发宋器色泽”。观本器釉色之淡青微蓝,素洁清恬如月光莹澈,与清宫所藏诸标记有月白色黄签之衣物相比十分相近,故此或即所谓“月白大观釉”。


除上述台北所蓄诸例外,另较一上海博物馆所藏者,造形与本器相类,器身罩施鱼子纹汝釉,原系收藏大家胡惠春旧藏,后捐赠入馆,刊载范季融、林业强等,《暂得楼清代官窑单色釉瓷器》,页 52,香港,2005 年。


图片

Lot 047

明洪武 釉里红牡丹瑞芝衔环兽耳瓶(一对)

Height:19.3cm TopDiam:4.8cm Width:11.6cm

BottomDiam:8cm

RMB:1,200,000~2,000,000

附:香港中科热释光报告

博美2022秋季拍卖会

从宋仁宗杖击定州红瓷到苏东坡 “定州花瓷琢红玉”,从周煇记载景德镇窑“于大观间窑变 , 色红如朱砂”到钧窑之“夕阳紫翠忽成岚”,再从元代高温铜红釉彩到明代宝石红釉,毫无疑问,红色,是中国陶瓷最传奇的颜色之一,由始至终散发着亦真亦幻的神奇色彩。作为明清官窑之始的洪武御瓷,釉里红则无疑是其中最受人瞩目的伟大作品。


图片

此对瓶,圆口外撇,微作盘口样,束颈修长,对设双兽耳,下衔圆环。端肩,圆腹微扁,下承圈足。其修足方正,露胎处可见胎色洁白,质地细密,微显油黄。


图片


图片


内外施釉细匀,色泽洁白,积釉处微闪淡青,其质地乳糯,有浆白之感,质地肥腴光润。釉里红通身绘画,自口至足,共设有七层纹饰,延续了元代陶瓷华缛的装饰风格。颈部所绘蕉叶纹匀谨端正,双耳于兽首绘出五官面目,器腹设牡丹纹样,结合程式与写生两种风格,其花朵丰硕,或骨朵初生,或含苞待放,或灿然盛开,且作以俯视、侧视及正视之三维视角,以求在程式循环中作出变化,活跃画面。其花叶细密,腾转飞动,如含风摇摆。胫部环设仰莲纹,其间填画灵芝瑞草。诸饰之施笔沉稳而轻柔,构图夸张而别具浪漫意味。


图片


刘新园认为,明初瓷饰题材较元朝单调,构图不及严密,运笔亦略欠活泼生动,但洪武瓷之素朴雄浑,别具风韵,为历代官窑中难得一见。如与本品对照,刘氏可谓言之确真。正如红色是中国陶瓷最为传奇的颜色一样,铜红料也一度是中国陶瓷中最难掌握的技术之一,曾几度失传。铜性活跃,在烧制时极为敏感,陶匠在制作过程中,必须小心翼翼地处理底釉的成份、铜红料所占比例、窑内的焙烧温度,甚至瓷胎在炉膛内的摆放位置,来达致预想的呈色效果。


尽管釉里红瓷器在元代已经发展成熟,但在洪武朝大量烧造釉里红瓷之时,其技术仍然未达到预想中的稳定:当窑工打开瓷窑,映入眼帘的往往不是期望中的一抹艳红,而是一片晦黯灰涩,色泽褪尽的情况亦时有发生。


朱元璋称帝以前,曾领红巾军推翻蒙元之治,并以火德立国,故学界一度认为他钟情铜红之器。而从南京明故宫出土的文物看来,此言或非空穴来风。1366 年,朱元璋开始在南京东南面动土兴建宫殿。一般而言,宫廷的屋瓦常以色泽艳丽的铅釉作为装饰,称之为“琉璃”,在宋代及元代都有使用,如元大都遗址考古曾发现有罩饰黄、蓝色彩的团龙瓦,而紫禁城的黄琉璃瓦顶,则更为著名。但 1989 年,南京皇城考古时,曾于城墙西掖门至社稷坛一段发现有数件洪武朝的瓷制勾头及滴水,皆作白地釉里红浮雕装饰,上设龙、凤纹样,这在宫廷建筑中或为仅见(图 1)。


图片

047-1


受到烧制难度与需求量的不同,洪武釉里红瓷多见于盘、盏、碗等圆器,而琢器极为少有,造形亦甚为有限,通常仅见于玉壶春、执壶、梅瓶、军持及瓜棱酒樽等酒具,而瓶、炉等祭祀用器则为珍中之珍。上海博物馆藏有绘画流云行龙的盘口环耳大瓶(图 2),色彩鲜浓,风格雄浑,造形结构与本品相似,但更为修长,绘画上更为细谨,刊载于陆明华,《上海博物馆藏品研究大系:明代官窑瓷器》,图 1-14,上海,2004 年;而旧金山亚洲艺术博物馆藏有与上博例造形一致,而纹饰相背的作品,

图片

047-2


二者或曾为一套,录于《世界陶磁全集·明》,页 13,东京,1976 年(图 3)。中国国家博物馆收藏有一釉里红龙凤纹双耳大炉(图 4),原或应与上述瓶例作配套供奉使用,见载吕章申等,《中国国家博物馆藏文物研究丛书·瓷器卷 清代》,页 20,北京,2007 年。但近年来也有学者从工艺及纹饰出发,认为前述三例瓶、炉或晚至永乐时代。

图片

047-3

图片

047-4


本品盘口环耳,系属神案供具,就其尺寸、造形及纹饰搭配而言,本品或属孤品。前曾述洪武釉里红琢器一般作玉壶春、执壶及梅瓶等造形,其纹饰亦颇有限,大抵绘画各式缠枝花以及由松、竹、梅及芭蕉、洞石组成的庭院景色,而装饰有花卉植株的作品则十分罕见。比较一例绘画有菊花、石榴花、牡丹等四季花卉的玉壶春瓶,皆作植株形式,释于 Christie’s HK,2002-4-29,Lot.608(图5);


图片

047-5


而本品之牡丹作三角构图,单株上设花头三朵,该样式更常见于盘、碗等例,如北京故宫博物院所蓄一例折沿大盘,内底绘饰折枝牡丹,自底向上分作三株牡丹,亦画有三视构图,见载故宫博物院,《明代洪武永乐御窑瓷器》,页 44,北京,2015 年(图 6)。

图片

047-6



Lot 006

明 青瓷缠枝牡丹衔环兽耳瓶

Height:25.6cm TopDiam:9.9cm 

Width:13.3cm BottomDiam:9.7cm

RMB:400,000~800,000

博美2022秋季拍卖会

此对瓶造形一致,装饰相近,器式皆圆口外撇,微作盘口样,束颈,对设双兽耳,下衔环圆滚,垂腹,圈足稍高,足端外翘。


图片


图片


其颈部凸设两组弦纹,胫部凸印上仰莲瓣。器腹贴塑缠枝牡丹纹样,牡丹花头丰硕,缠枝疏朗有致。内外均匀罩施青釉,,静雍幽倩。


图片


图片


该瓶式系摹拟铜瓶样貌,但此类贴塑缠枝装饰为龙泉窑所特别,其风格浑朴,制器匀实,造形端庄,为元代龙泉窑之经典设计,曾见韩国全罗南道新安郡元代中期沉船出水即有同类瓶制,刊登《世界陶磁全集·宋》,页 218,东京,1977 年(图 1)。

图片

06-1


从所载器物及航行路线来看,该船应该是开往日本九州博多港的商船,船载大量龙泉青瓷,应是作向日本销售的货物。而此类瓶在日本受到相当的重视,系属茶道中之重要道具,作茶席花事所用。如日本藤田美术馆收藏一例,器高 25.4cm,与本对瓶尺寸接近,造形、装饰及工艺亦皆相类,曾系大阪豪商広岡久右衛門所有,刊载根津美术馆,《花生》,图 23,东京,1982 年(图2);

图片

06-2


此外,还有兽耳将口部衔环改作身躯拱起衔环者,如东京国立博物馆亦收藏一例,尺寸较高至 35.5cm,系土橋嘉兵衛氏捐赠入馆,编号 TG-2032(图 3);再一对例(图 4),与本对瓶极为相似,尺寸亦在 25cm 左右,施釉肥厚,色泽青翠,原为纽约安思远所有,后释于北京保利,2022-7-28,Lot.5238。

图片

06-3

图片

06-4


图片

Lot 008

明万历 哥釉观世音菩萨坐像

Height:25.4cm BottomDiam:13.1cm

RMB:50,000~150,000

记录:

Christie’s NY,2016-9-13,Lot.1844

来源:

美国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旧藏

博美2022秋季拍卖会

此像头戴宝冠,双帽翅下垂,丰容,长耳,丹凤眼。坦胸,身垂云肩,挂璎珞,外罩法衣。腰系裙,外垂绦带,手结禅定印,坐束腰须弥座。其面部、手部及身体无釉,施刷赭褐色铁浆,表面存留金漆髹痕。


图片


图片


其双睛黑彩点画,双手十指纤细,指甲用白土描出。所着法衣施青灰色哥釉,施釉稍厚,开细密片纹,以模拟古哥窑之“金丝铁线”特征。其釉色恬淡,质地温润水泽,明光动人,全像制器匀正,风格温和端庄,气质古朴。


图片


晚明仿古之风盛行,窑器以官、哥、汝、定为贵,因古哥窑开细密片纹,故又称为“百圾碎”或“碎器”。按旧宋元之官窑、哥窑有神仙造像,今日杭城遗址中即偶见残片,但数目极少,世所难觌,晚明时已属罕有,万历高濂《遵生八笺》曾有记载:“高子曰:论窑器必曰柴、汝、官、哥,然柴则余未之……官窑品格大率与哥窑相同……论制如……观音、弥勒、洞宾神像……”但流传至今,晚明之仿古官哥造像亦堪罕见,故可比之例甚罕。略较一青花观音例子,以示其二者时代相近,亦头戴宝冠,垂云肩,挂璎珞,坐宝座,身用青花绘饰,风格古拙,系属私人珍藏,曾刊于 Jean-Paul Desroches,Two Americans in Paris,A Questfor Asian Art,图版 301,巴黎,2016 年(图 1)。

图片

008-1


图片

Lot 009

明 黑釉敛口碗

Height:9cm TopDiam:14.8cm

BottomDiam:5.2cm

RMB:50,000~150,000

博美2022秋季拍卖会

碗式圆口内敛,深弧腹,圈足宽浅,足端方切,足墙稍厚。其器制匀厚,造形圆敛含蓄。


图片


碗身内外均罩施浓郁黑釉,口沿处稍现兔毫状窑变,淡黄色丝缕隐露黑釉之中。其所施黑釉色泽深沉,质地凝厚纯粹,稍开细片纹,釉表光泽润亮,微有橘皮。

图片


图片


外壁施釉不及底,圈足及胫部露胎,胎表涂饰赭黑色铁浆,以模拟建窑之黑胎样貌。按彼时茶盏以建窑兔毫盏为上,故南北窑场皆有摹造,其中,北方诸窑所烧者,以黑釉、兔毫、油滴为主,造形不拘,有束口、圆口、敛口等诸样式,尺寸大、小皆有。


图片


而以本碗之尺寸稍大,或于彼时作分茶之饮,即先于大盏内点好茶汤,再分出小盏中饮用,现藏吉林省博物馆之元人何澄《归庄图》中即画示有此种场景:仕女将大盏置于碗托之上,于碗中点茶,再向各小盏中分盛。本碗制坯匀实,胎体厚沉,修坯精细,气质匀素端庄,应属金代河南南部窑场作品。其施釉光润,色泽纯美,略举可较者数例。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三件,造形相仿,尺寸稍别,据圆敛口,深腹,黑色底釉,口沿处显露细密赭褐色兔毫纹理,与本碗之工艺一致,年代、窑场相近,其一著录于李辉柄,《故宫博物院藏文物珍品大系:两宋瓷器 下》,页 211,上海,2002 年(图1/2/3),


图片

009-1

图片

009-2

图片

009-3


另两例馆藏编号为新 00107574 及新 00056499;再一例,造形及工艺、窑场与本品相仿,釉色与前述故宫例相仿,系瑞士玫茵堂收藏,刊载康蕊君,《玫茵堂藏中国陶瓷·卷三·2》,页 497,编号 1502,伦敦,1994-2010 年(图 4)。

图片

009-4


图片

Lot 011

明 白瓷菊瓣碗

Height:9cm TopDiam:21.5cm

BottomDiam:8.3cm

RMB:150,000~300,000


博美2022秋季拍卖会

碗作十二棱菊花式腹,腹稍深,器壁外敞,折胫,圈足,足墙略高,修足凌厉,露胎处可见质地细腻洁白,胎体干燥,微微有粉质之感。其制器匀实,造形峭俊,团寰如白菊开放。内外施釉细润光洁,釉质凝实,色泽白而淡青,积釉处略呈蓝色。


图片


就造形风格及胎釉特征而言,此碗系北宋早期定窑作品,彼时的窑炉结构与燃烧原料,都会使烧造过程中的窑火充分消耗氧气,形成还原焰。在还原焰下,欠氧燃烧,铁的氧化物就会以氧化亚铁的形式存在,由此形成略显淡青的白釉颜色。


图片


图片

此碗造形匀阔,风格隽俊,彰显北宋早期之谨正而高尚的优雅艺术风格,同类造形者还见于耀州窑的作品,如辽陈国公主墓中即发现有造形近类的耀州窑青瓷菊瓣碗(图 1),该墓中另见有工艺及造形风格与本碗近类的定窑白瓷作品(图 2)。图像刊见于《辽陈国公主墓》,彩版 13·2 及图版 13.4,北京,1993 年。

图片

11-1

图片

11-2


图片

Lot 025

明 白瓷菊瓣盘

Height:4.1cm TopDiam:20cm

BottomDiam:12.2cm

RMB:200,000~400,000


博美2022秋季拍卖会

此器优雅洁然,其花口外敞,器腹作十棱菊瓣式,每瓣略外曲,微斜,器腹稍深直,平底。口沿涩胎,控于一线,为覆烧所留。内外施釉素白莹润,釉色淡洁,略闪牙黄,温温如玉。其修坯精正,轻薄灵巧,器腹轮廓流畅富于动感,可谓北宋定窑代表之作。


图片


图片


定窑是我国北宋至金代北方地区声誉最高、影响最大的窑场之一,其遗址位于今河北省曲阳县灵山镇,规模最大的窑场在涧磁村、野北村、东燕川村、西燕川村及北镇村一带,总面积约 100 多万平方米。因曲阳县在唐、五代时曾隶属于定州管辖、北宋时曾隶属于定州博陵郡管辖,故名定窑。明、清时期一些文人士大夫曾将定窑与柴、汝、官、哥、均(钧)等著名瓷窑并称,后来又演绎出汝、官、哥、定、钧为 “宋代五大名窑”之说。尽管据现今之研究,钧窑应肇创于金,而哥窑或晚至元代,但经数百年流传,“五大名窑”脍炙人口,深入人心。而定窑自宋代已被视作名物,赵宋破国后,宫廷所蓄定器散入民间,元、明、清数百载来,为藏界所汲汲以求,以为天府宝重之物,称为“名窑”,的确不虚。


图片


此盘之曲直调和,刚柔并济,白釉细匀恬静,转轮若白菊盛开,淡雅脱俗。按菊花是中国最古老的观赏花卉之一,在先秦时已为人所钟情,若屈原行吟楚江之畔:“朝饮木兰之隧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苟余情其信姱以练要兮,长顑颔亦何伤。”与传统上将花卉与女子丰丽轻柔的气质联系所不同,菊花甚少与女性美相提并论,它象征君子的魄力、气节和风度,代表君子坚毅、澹泊和高洁的品质。这与菊花淡雅清新,但却无惧凌冽西风有莫大的关系。北宋周敦颐之《爱莲说》:“菊,花之隐逸者也。”,可谓概括出千百年来,菊花与士人的象征关系。这或始于著名的陶渊明爱菊,当他隐居故园,酒后诗性抒发,咏出“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之时,或未意识到,从此“菊花”成为中国隐士的符号之一。


菊花即如此隆名天下,与牡丹、莲花及葵花等,成为诗书画的不朽主题,也成为艺术品的摹仿对象。古人在各式器皿上摹拟菊花之形,此风在注重文艺,求讲理学的两宋,所尤为流行。金、银、漆、木、石、瓷等,俱拟有菊花之形貌的作品,并在士大夫阶层中,受到极大的欢迎,如著名的学门望族陕西吕氏,《考古图》的作者,被誉为中国古代考古学第一人的吕大临,即出身此族。在陕西蓝田的吕氏家族墓中,即出土有用白石碾制的菊瓣式盘(图 1),内有双摩羯团寰拱起,雕镌细腻,极为精美,刊录于陕西省考古研究院等,《蓝田吕氏家族墓园·四》,946 页,北京,2018 年。


图片

25-1


然而令人意外的是,尽管菊花在宋代受到极大的欢迎,但北宋定窑烧造菊花式盘却极为少见,特别是采用覆烧工艺的平底花口盘,则大量见于模拟葵花的五瓣或六瓣小碟,如同为吕氏家族墓出土的定窑白瓷葵口盘等(图 2),但菊花器例则十分罕有。北京首都博物馆展陈一例定瓷圆盘(图 3),作十二瓣菊花式,坚洁薄润,但器底设有圈足,并非平底样式。


图片

25-2


图片

25-3


而类如本盘的平底花口器式,或流行于北宋中期至晚期,如河北曲阳定窑考古中,即于涧磁岭窑址中,发现同造形及烧造工艺的作品,见录秦大树等,《定窑涧磁岭窑区发展阶段初探》,《文物》,北京,2014 年 03 期(图 4);

图片

25-4


此外,在江苏省无锡市兴竹村亦发现有朱漆十瓣菊花盘,该墓下限于徽宗宣和三年,亦提供出此器类的流行时间(图 5)。


图片

25-5


本盘形体挺拔而灵动轻薄,所施白釉柔和悦目,气质清淡,温润恬静,且极为罕有,弥足珍贵。可比之例甚为稀少,略较二私人收藏例子,其一作十二瓣菊花式,较本品之曲瓣略窄,故而口径相近,释于 Christie’s HK,2014-5-28,Lot.3214(图 6);

图片

25-6


另例曾系日本藏家藤井善助旧藏,亦作十二瓣菊花式,但口径 17.8cm,较本盘略小,释于北京保利,2015-12-7,Lot.7355. (图 7)


图片

25-7


图片

Lot 039

明 白瓷卧虎

Height:6.9cm x Length:15.6cm

RMB:200,000~400,000


博美2022秋季拍卖会

此圆塑卧虎身躯修长圆滚,前肢匍匐,后肢蹲立,长尾盘曲于背,通身暗刻条带斑纹。虎首昂翘,五官以锥、刻、捏塑等技法修出,双目用褐彩点睛,鼻尖亦以褐彩点饰,神态憨实可爱。


图片


其平底垫烧,露胎可见胎质细腻洁白,罩施白釉亦甚润泽,釉色白而稍闪青黄,施釉稍薄,釉质紧实明亮,玻璃质感颇强。


图片


图片

景德镇窑于两宋时常有圆雕塑像烧造,但以人物为多,动物略少,且大多素坯烧制,不施釉彩。本器应烧造于北宋,可比之例不多,瑞士玫茵堂收藏一人物立像,着长衫,戴幞头,作扬手姿态,器身罩釉光润,局部亦施褐彩画饰,与本器相仿,应同属北宋景德镇窑作品,康蕊君,《玫茵堂藏中国陶瓷·卷 1》,页 335,编号 628,伦敦,1994-2010 年(图 1);

图片

39-1


再较大陆考古所见数例,皆系江西发现,其一为游鱼、卧龙,俱系圆塑,刻划装饰,素坯烧制(图 2/3)。


图片

39-2


图片

39-3


其二为立虎,亦圆塑,素坯烧制,一爪抬起,作站立之姿(图 4)。三者同载于江西省博物馆,《江西宋代纪年墓与纪年青白瓷》,页 117、242,北京,2016 年。


图片

39-4


图片

Lot 044

明 黑釉兔毫盏(灰被天目)、 剔犀剑环纹葵花盏托(一套)

盏:Height:7.2cm TopDiam:12.1cm

BottomDiam:4.3cm

托:Height:7.4cm TopDiam:8.2cm

Width:16.2cm

RMB:200,000~400,000

来源:

茶盏来自小堀政优收藏;盏托来自大德寺宝堂和尚

博美2022秋季拍卖会


备注:附有全套包装及古笔了信之鉴定極札;茶盏箱书:小堀政优笔;盏托箱书:宝堂和尚笔。

图片


此盏式束口,深腹,胫部平镟,饼足。盏身通体施灰褐釉,釉中有丝缕兔毫纹理,其宝光内敛,古拙幽玄,意趣深远。因数百年来传世,手泽积焕,形成虹色之葆光,在特定光线下转视,五色幽蓝之光莹显,令人不忍释手。


图片


本器之桐箱盖纸题有“灰蒙天目”一行,即“灰被天目”,以黑釉地上洒落细密幽隐之星点银斑,如落灰披蒙而成,故曰“灰被”。在室町时代的鉴赏观中,茶碗以建窑为最上,即如《君台观左右帐记》中所记“曜变、油滴、建盏”三物。其风格优雅、华丽、隆贵,是室町将军所使用的无上茶器。但经过村田珠光及武野绍鸥等人的发展,日本茶道从“书院茶”转入“草庵茶”,提倡枯寂、幽玄的美学观念,原序的茶碗价值在此时发生逆转,排列末后的“灰被天目”成为茶碗极品,如成书于天正年间后期的《山上宗二记》记载:“建盏之内,曜变、油滴、乌盏、鳖盏、玳皮盏,此六种皆建盏也,价格不值一提。”其后的“天目条”则罗列了 “天下灰被三名碗”,其一是千利休师辈武野绍鸥所藏,余两件分别是由丰臣秀吉和堺地方豪商油屋所有,揭示出“灰被天目”地位的上升。针对这一点,硕学矢部良明称之为“价值的大逆转”。 


图片


图片

围绕着“灰被天目”的数个谜题中,其产地之谜直到近年来才得到解决。现一般认为“灰被天目”实际上即福建茶洋窑烧造的建窑风格的作品,但器腹较深,束口略显含混,最主要在于修足的区别,乃于饼足外胫处,环镟一刀,极为精正爽利。其施釉亦极具特色,即在视觉上拥有双层色釉,就近年来之科技检测及复原烧造所揭示,其工艺应先于坯胎上薄罩一层底釉,其后再罩一层较厚的面釉。但两层釉之配比一致,盖因釉层之薄厚不同而产生釉色的变化,其底釉或起到化妆胎体的功用,此亦为鉴赏“灰被天目”时所着重的“景色”之一。

此剔犀剑环纹盏托,日本称作“屈轮纹”,其器式葵形,由盘和高足组成。通体以黑、朱二色漆分层髹饰而成,以黑漆为面,间以两层朱线,器内亦髹漆。


图片

图片


通体环饰剑环纹若如意样,其漆层肥厚,光泽蕴亮,雕工精细,刀锋犀利,刀口深峻,委婉流畅。盖纸上题有“唐物俱利雕臺添”即指此物,“俱利臺”为日人称剔犀茶托之意。剔犀为雕漆工艺的一种,其技法是用两种以上的色漆,逐层累积堆起,然后用刀剔刻如意纹或几何图案等,利用断面的斜层取色,南宋墓葬出土不少剔犀用器,图案装饰均与同时期银制器皿纹饰有共通之处。剔犀茶托在南宋审安老人《茶具图赞》中列名有图(图 1),所列十二茶器名之首字为茶器质地,接以职官名称,如“木待制”为木制茶臼、“金法曹”为金制茶碾,“石运转”为石制茶碾,茶托则为“漆雕秘阁”。


图片

44-1


全书并付十二先生姓名字号,文兼诙谐,深富寓意。茶道是中日两国文化源远流长的纽带,天目茶盏在日本代代相传,被视为拱璧。尤其是那些与日本重要历史名人、鉴赏家、茶道师产生交集的茶盏,更承载了历史与文化的厚重,其价值已经不仅仅局限于器物本身。而本套作品来源显赫,传承清晰,作风优异,为流通市场中所极难得见者。类同的“灰被天目”在日本受到极高的重视,日本永青文库藏一例(图 2),因其釉色略泛青黄,故曾题“黄天目”,原系村田珠光所有,遂又称为“珠光天目”,被日本列为“重要文化财”,与本盏十分相类,录于东京国立博物馆《特别展:茶の汤》,页 91,东京,2017 年;再较一例釉色浓黑者(图 3),自岩崎小弥太传至広田松繁,现存东京国立博物馆,刊载矢部良明,《唐物茶碗》,页 70,京都,1999 年。


图片

44-2


图片

44-3


此外,德川美术馆收藏有刻铭“张成造”之元代剔犀剑环纹盏托(图 4),为一兔毫天目盏之配设,同录前揭《唐物茶碗》,页 22;

图片

44-4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有造形及装饰风格与本品近类的作品(图 5),系购藏入馆,断代元末或至明初,见录廖宝秀,《芳茗远播:亚洲茶文化》,页 50,台北,2015 年。


图片

44-5

但此二例俱为圆口托盘样式,另举一剔犀剑环纹葵式盏托(图 6),现存东京国立博物馆,或早至南宋,可供参考,刊前东博同书,页 65。


图片

44-6

「博美2022秋拍·尚古存珍精选」


图片

Lot 1071

民国“大清乾隆年制”款秋葵绿地粉彩透空苍龙戏珠纹转心瓶

28 cm. Height.

款识:“大清乾隆年制”六字三行篆书款

RMB: 120,000-180,000


博美2022秋季拍卖会

此瓶分体而制,由颈、腹、底三部分穿插而成,外壁满施秋葵绿釉,以粉彩描绘缠枝西番莲纹,并兼饰佛家八宝纹,工不厌精,笔不厌细,纹饰极其繁复,但颇具法度。三面圆形开光,透空装饰苍龙戏珠纹,透过镂空之处,可见腹内以粉彩绘制的凤凰牡丹纹饰。


底心以红彩“大清乾隆年制”六字三行篆书款。乾隆七年至八年,唐英进呈的“玲珑交泰瓶”、“冬青玲珑夹萱花瓶”及“冬青有座旋转靶碗”代表着乾隆御窑中运用夹层、镂空、转心及交泰等高超技艺的开端。


转心瓶一式,因需满足旋转、榫卯衔接等技术问题,对于烧制的要求极为严苛,稍有不慎便前功尽弃,是乾隆时期制瓷工艺登峰造极的直观体现。许之衡在《饮流斋说瓷》中记载“瓶之腹玲珑剔透,瓶内更有一瓶兼能转动,若是者,名曰'转心’,乃内府珍赏殊品也。”即便到了清末民初时期,转心瓶之烧制也绝非易事,而若本品造型典雅、纹饰细腻、具乾隆御窑遗韵者也是颇为稀少,收藏价值绝高。



图片

Lot 1072

清光绪 “储秀宫制”款黄地紫绿彩云龙花卉纹盘

31.8cm.Diam. 5.6cm.Height. 

款识:“储秀宫制”篆书款

RMB: 200,000-300,000

博美2022秋季拍卖会

此盘式阔口,圆身,圈足。体面甚阔。盘内外以黄釉为地,并锥刻纹样,内填色装饰。内底及外壁刻云气双龙,双龙各填以紫、绿二色。内底为上下二游龙争珠,内壁各刻画梅花、茶花、菊花、牡丹、荷花、石榴、芍药及桃花,均为四季之各色花卉,并填以白、绿、紫三色装饰。盘底落青花“储秀宫制”篆款,款字周围显露三枚细支痕。


储秀宫,原为妃嫔居所。光绪十年,为奉慈禧太后五十大寿事,将此地更革重修以安居太后。光绪十六年,敕令御窑厂造“储秀宫制”款大盘,共分 9 式 36 款,并于次年全部成造。从晚清器用考量,“储秀宫制”款大盘应皆为摆放香果陈设使用,隔于厅堂左右,使果香满室,亦有悦目赏心之功。其诸式皆坯制匀厚,用工较精,为慈禧御用瓷之经典。


比较北京故宫博物院收藏一例,与本品相似,编号故 00156262,此外,上海博物馆亦蓄一例,装饰、工艺相近,但口径甚大,径阔 61.8cm,属 “二尺见圆”之作品,见录于周丽丽,《上海博物馆藏品研究大系:清代雍正 - 宣統官窯瓷器》,页 173,上海,2014 年。


图片

北京故宫博物院收藏
储秀宫制款黄地紫绿彩云龙花卉纹盘

图片

Lot 1075

清光绪 内青花外粉彩描金“本固枝荣”纹碗

15.2cm.Diam. 6.4cm.Height.

款识:“大清光绪年制”六字二行楷书款

RMB: 60,000-90,000

博美2022秋季拍卖会

拍品之类“本固枝荣”纹碗,是晚清官窑的标准品类,其中以光绪朝作品最为典型,见《清代瓷器赏鉴》,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4 年,页 295,图 393。《沈阳故宫博物院院藏文物精粹·瓷器卷(上)》,页 203,图 24。


图片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清光绪·粉彩莲纹碗
文物号:故00163461-1139

拍品撇口,深弧腹,圆足。造型典雅大方,制器规整协调。内壁绘青花缠枝莲纹,碗心开光内绘变形荷花纹,青花发色浓郁,绘事精巧。外壁罩匀净白釉,其上饰荷塘清趣图,莲花风姿绰约、亭亭玉立,似含羞少女;莲叶田田密布,一碧千里,若碧波荡漾。花叶穿插错落,以墨彩勾绘,内填鲜妍粉彩,构图繁密,色彩鲜艳,极富装饰效果。


图片

Lot 1076

清康熙 米黄地绿彩云龙大碗

18.5cm.Diam. 8.8cm.Height. 

款识:“大明成化年制”六字二行楷书款

RMB: 150,000-200,000

博美2022秋季拍卖会

黄地绿彩工艺最早出现于明初永宣时期,其具体做法为先在素胎上锥刻纹饰,然后以高温烧成涩胎,复施黄釉绿彩,再低温烘烧而成,整个流程极为复杂,因此在明清两代御窑之中,相对其它品种而言,黄地绿彩瓷的烧造数量可谓少之又少。


康熙时纹饰见有龙纹、桃树飞鸟、婴戏、朵云等纹饰,尤以绘龙纹者最为常见,而此碗纹饰则颇为罕见,值得玩味,为追慕成窑之精品佳作,形制规整,器身通施米黄釉,内壁暗刻十字云纹,外壁暗刻双龙赶珠纹,并以绿、黄二彩填绘,御龙体态纤长,须发飘逸,身姿蜿蜒曼妙,周身云气环绕,穿行自如。整器布局疏朗,设色清丽典雅,绘笔工致。


图片

故宫博物院清宫旧藏 清康熙·黄地紫绿龙碗


图片

Lot 1077

清道光 内青花缠枝莲外粉彩“一路连科”纹碗

15cm.Diam. 6.8cm.Height. 

款识:“大清道光年制”六字三行篆书款

RMB: 200,000-300,000

博美2022秋季拍卖会

此类“内青花外粉彩”碗,以外缠枝莲“本固枝荣”题材较多,本品“一路连科”者少见,一例与本品制式相同的“金玉满堂”碗,经北京荣宝 2011 年 3 月 18 日售出,编号 1541,成交价 RMB 649,600, 可兹参考。


图片

北京荣宝2011年3月拍品 成交价RMB 649,600


此碗撇口微折,深弧腹,底承圈足,造型典雅大方,制器规整协调。通体内外施肥润的白釉。内壁以青花装饰,莲花侧面并开,碗心圆形开光内绘变形莲花纹,正中为一花朵,四出喇叭形花叶,青花发色浓郁,绘事精巧。外壁绘粉彩莲塘图,画意清幽,布局舒朗,数组莲花枝蔓卷曲,叶脉清晰,花朵硕大,花瓣肥厚,莲池中一只白鹭昂首缓行,体态婀娜,是为“一路连科”之意。底部青花楷书“大清道光年制”六字三行款识。


参阅:1.《清代瓷器赏鉴》,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4 年,页 295,图 393。

2.《江西藏瓷全集—清代(下)》,朝华出版社,2005 年,页 189。

3. 北京荣宝,2011 年 3 月 18 日,编号 1541,成交价 RMB 649,600。



图片

Lot 1080

清雍正 天蓝釉撇口碗

14.5cm.Diam. 7cm.Height. 

款识:“大清雍正年制”六字二行楷书款

RMB: 300,000-500,000

记录:

1. 阿姆斯特丹苏富比,1994 年 5 月 17 日,编号 363

2. 伦敦苏富比,2012 年 11 月 7 日,编号 405

博美2022秋季拍卖会

撇口弧壁,下承圈足,造型简洁端庄,器物胎体薄厚均匀,底足修饰浑圆规整,体现出雍正朝高超的制器水准。内外壁通施天蓝釉,釉层匀净,釉色静谧,宛若秋日晴空,因烧造时釉汁略有流动,碗整体釉色自上而下渐深,如蓝天有远近之别。碗底心双圈内青花书“大清雍正年制”六字双行楷书款,款识字体端正隽秀,为雍正御窑瓷典型书款字体。天蓝釉是一种以氧化钴为呈色剂的高温釉,属于蓝釉的一种,因其钴含量低于 1%,所以釉色浅淡,呈现天空之色,故名天蓝釉。天蓝釉的创烧时代目前尚有争议,景德镇御窑厂遗址虽出土有宣德款天蓝釉器物残片,但其釉色不纯,且从未见实物传世,故或为烧制霁蓝釉所产生的次品。


目前所见技术较为成熟的天蓝釉器物出现于清代康熙时期,烧造时间主要集中于康雍乾三朝,其后渐趋断绝,且其数量极少,相比其他颜色釉可称凤毛麟角。康熙天蓝釉器物釉色浅蓝,莹润素雅,多见梅瓶、水洗等小件陈设或文房器,是为熙朝瓷作之无上珍品。雍正时期天蓝釉在前朝基础上技术更为纯熟,其色调更趋淡雅,釉质匀净平整,代表了有清一代制瓷业的最高水准,其品质为后世难以企及。本品即为雍正朝同类器之佼佼者,其造型,釉色及款识均时代特征明显。

同为雍窑碗例,见玫茵旧藏,录 于《 玫 茵 堂 中 国 陶 瓷》, 卷 2, 编号839;鲍 尔 基 金 会 藏 有 一 例, 录 于《THE BAURCOLLECTION》, 编号 A330。英国大维德基金会藏一例,现馆藏于大英博物馆,编号:PDF.B.557。


图片

玫茵堂旧藏 清雍正·天蓝釉碗



图片

Lot 1090

明 青瓷玉壶春瓶

29.8 cm. Height.

RMB: 200,000-300,000

备注:附日本桐木供盒。

高丽青瓷是古代朝鲜国宫廷和贵族用瓷。中国的越窑、汝窑、定窑、磁州窑等窑口的制瓷工艺都曾对朝鲜半岛的瓷器发展产生影响,高丽青瓷是高丽王朝借鉴中国制瓷技艺而发展起来的一代名瓷,在两宋之际达到巅峰,呈色青翠,又名翡翠色瓷。优美精致的高丽青瓷是高丽王朝(918-1392 年)瓷器中的代表作,它是受中国唐宋青瓷影响而发展起来的。是高丽贵族物质、文化生活的象征。部分上品可与中国宋代汝窑媲美。所以又有韩国“汝窑”之称。


此瓶造型简练,光素无纹,色泽素雅,高丽诗人李奎报赋诗赞赏高丽青瓷:“影影绰绰如青玉,玲珑剔透如水晶”,“致密的玉如嫩肤,触手犹如抚玉肤”,展现了高丽民族对瓷之质、色特有的艺术趣味。


此器形青瓷多藏于世界重要博物馆及私人收藏。韩国国立中央博物馆藏一例,展于《Treasures from Korea. Art Through 5000Years》,大英博物馆,伦敦,图录编号 144。另一例为 G. St. G. M. Gompertz 旧藏,现藏剑桥费兹威廉博物馆,展于 Yong-I Yun,《Korean Art from the Gompertz and OtherCollections in the Fitzwilliam Museum》,剑桥,2006 年,封面及图版 67。第三例载于《世界陶磁全集》,卷 13,东京,1955 年,图版 50。另见一较小例,属 Don Henry Salin 旧藏,现存巴黎吉美国立亚洲艺术博物馆,录于 Pierre Cambon,《L’Art Coréen au MuséeGuimet》,巴黎,2001 年,图版 23,编号 6。安宅收藏中亦见一例,现存大阪东洋陶磁美术馆,载于《东洋陶磁の美》,大阪,2014 年,图版 4。Dorothy C. Pape 收藏,Bluett& Sons Ltd,递藏,拍卖于香港苏富比 2016 年 4 月 6 日,编号 0092,高 28.5cm,成交价 HKD 1,625,000。

图片

香港苏富比2016年4月拍品  成交价HKD 1,625,000


图片

Lot 1094

明 白瓷划花萱草纹折腰盘

20.5cm.Diam. 5.5cm.Height. 

RMB: 500,000-700,000


来源:日本壶中居旧藏。

附包装及供盒。

风吕敷挂有木质铭牌,铭牌及木盒纸笺均有墨书“宋定窑刻花莲文钵”,这是日本壶中居包装的标准样式。

拍品撇口,折腰锐收,腹膛略深,下承小矮圈足,为定窑之经典器型。通体满施白釉,施釉均匀,莹润悦目,色如象牙。盘内壁与底采用刻划技法饰萱草纹,纹饰舒朗,刀工流畅自然,外壁光素,略带垂釉泪痕,露胎处能见细致的白瓷胎。


图片


定窑位列五大名窑之中,是唯一以白瓷见长的窑口。亦是五大名窑之中,烧造时间最早、历时最悠久的窑口。精于刻划,善长模印。清代成书的《南窑笔记》又云:“出北宋定州造者,白泥素釉,有涕泪痕者佳,有印花、拱花、堆花三种,名定州花瓷是也。”拍品即为文中所提“划花者”中的精品佳作。


此盘内萱草枝叶舒展,刀笔流畅,斜刀带出宽的积釉面,增加墨韵之感。台北故宫学者在《定州花瓷—院藏定窑系白瓷特展》一书中称:“划花以刀浅刻图案,胜在运刀如笔,流畅如画。……台北故宫划花藏品整理过程中,虽见有花纹十分类似者,但实无二件完全相同者,其为手刻作品无疑。”可见拍品此类“划花者”之珍贵稀有程度。可谓「花瓷」的瓷上之美,在素白瓷色中所透露的华丽世界,可作为宋代艺术的另种观察。


本品镶以铜扣,故为覆烧所致。定窑首创覆烧工艺,本末倒置,其器乃成,不可不感叹古代窑工的智慧。然而,覆烧之器必有芒口,常言“定窑有芒不堪用”,而以金属镶装,称为金装定器。铜扣不仅遮其芒,更在于保护口沿,更添鉴赏意趣。


参阅:1. 蔡玫芬(主编),《定州花瓷—院藏定窑系白瓷特展》,台北故宫博物院,2014 年,页 13。

2. 香港邦瀚斯,2014 年 10 月 9 日,编号 0162,成交价 HKD 1,960,000。


图片

香港邦瀚斯2014年10月拍品 成交价HKD 1,960,000



图片

Lot 615

明宣德 御制剔红云龙赶珠纹长方盘

25.5×14.5×4 厘米

来源:

1.高林士(1865-1948)于1926年5月27日由北京送至伦敦古董商Bluett’s

2.伦敦古董商Bluett & Sons Ltd.

3.伦敦E. A. Parry(1879-1946)旧藏,于1927年6月7日购于上者,后由家族继承。

RMB: 1,500,000-2,000,000

备注:本拍品处于保税状态

来源简介:

高林士(William F. Collins上尉),时任联华银公司(Anglo-FrenchChina Corporation Ltd)及英国培生集团(S. Pearson & Son)驻北京代理,并为英国Bluett’s、John Sparks、Franck & Co 等古董商由北京提供中国古董及艺术品。其后擢升至上校,并被授予杰出服务勋章。有关高林士的具体信息,参见R.Davids与D.Jellinek着,《Provenance》,牛津,2011年,页124。

图片


盘形长方,侈口曲腹,平底圈足,足内髹黑漆,外髹朱漆,周围布满如意云朵,中刻五爪苍龙,凌空腾飞,探爪前抑,双目炯炯,追逐前方烈焰宝珠,发须飞扬,气势磅礡,威武凶猛。

图片

漆地在不同处厚薄有异,因此其雕工亦深浅不一,精细之余更是使得朵朵祥云极立体富层次感,龙之形象生动,精美绝伦。

图片

图片


此器最为特殊之处,乃对于龙鳞的刻画,非常见片片分明的凌厉之态,经剔刀阴刻,又予以打磨,以手抚之,光润平滑,祥瑞之至,难掩其永宣御用风貌,此种风格的龙纹十分少见,北京故宫博物院清宫旧藏“明永乐·剔红云龙纹长方盒”便属此类,见 《故宫博物院藏文物珍品大系—元明漆器》,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商务印书馆(香港)有限公司,2009年,页30,图18。

图片

故宫博物院清宫旧藏   明永乐·剔红云龙纹长方盒

另有大英博物馆藏“十五世纪·剔红双龙戏珠纹板”时代风格相仿,收录于《Chinese Works of Art 2008 A& J Speelman》,伦敦,2008年,41。

图片

大英博物馆藏  十五世纪·剔红双龙纹板

明代早期剔红龙纹器物中,以圆盒居多,方盘类较少,一例坂本五郎旧藏的“成化·剔彩龙纹长方盘”,拍卖于香港苏富比2013年10月8日,编号0155,成交价HKD 8,440,000。是件作品造型更为宽阔,苍龙猪鼻横目穿梭于舒朗的莲纹中  ,相较于本拍品,两者纹饰、造型的传承演变关系,一眼可观止。

图片

坂本五郎旧藏  成化·剔彩龙纹盘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