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金匮要略》呕吐哕下利病脉证治第十七

 四圣医苑 2023-06-23 发布于广东

卷十三 【内伤杂病】 呕吐哕下利 四十九章

    呕哕者,阳明胃病也;下利者,太阴脾病也。胃以下行为顺,胃气上逆,则为呕哕;脾以上行为顺,脾气下陷,则病下利。总以中气之不治也。

中气者,升降脾胃之枢机;枢机病则升降失职,而吐利乃作。此中多挟木邪。以木郁则克土,甲木逼于上,则胃逆而为吐;乙木贼于下,则脾陷而为利。补土疏木,乃吐利之定法。土旺而木达(“达”非仅指“升达”。改为“畅”字似更善),胆胃降则呕止,肝脾升则利断矣。

呕吐、下利病相关内容可参《四圣心源》的《杂病解上·反胃根原》和《杂病解中·泄利根原》。

呕吐哕 二十四章

    呕吐一

    【问曰:病人脉数。数为热,当消谷引饮,而反吐者,何也?师曰:以发其汗,令阳气微,膈气虚,脉乃数。数为客热,不能消谷,胃中虚冷故也。】

此段见《伤寒·太阳篇》。汗多阳亡,浊阴上逆,是以呕吐。阳不归根,客居膈上,息道短促,是以脉数。膈上虽热,胃中则是虚冷;虚冷则水谷不消,而病呕吐也。

此条见于《伤寒悬解·太阳七十六》。文意是:“见到数脉,以为当消谷引食,其实却出现了食入则吐的问题。之所以吐,是因为误汗而亡其中阳。胃中虚冷,是以阳浮不敛;阳气强行收敛,是以脉见数象。这种因为中虚阳浮之数脉,并非可以消谷的实热之数脉;胃中并无实热,只是虚冷,是以食入不化而反吐也。”

    呕吐二

    【趺阳脉浮而涩,浮则为虚,虚则伤脾;脾伤则不磨,朝食暮吐,暮食朝吐。宿谷不化,名曰胃反。脉紧而涩,其病难治。】

    趺阳者,阳明胃气之所变现也,动脉在足趺上之冲阳,故曰趺阳。阳明胃气,以下行为顺,脉不应见浮涩,浮则胃气之虚而不降也。胃虚而上逆,则脾虚而下陷;陷则脾伤,脾伤不能磨化水谷,故朝食而暮吐,暮食而朝吐。宿谷不化,名曰胃反。胃反者,饮食倒上,是反顺而为逆也。紧涩者,血寒而阳陷也,脾败不磨而脉见紧涩,水冰地坼,微阳沦陷而不升,故其病难治。

    呕吐三

    【脉弦者,虚也。胃气无余,朝食暮吐,变为胃反。寒在于上,医反下之,令脉反弦,故名曰虚。】

    胆肝脉弦。弦者,木郁克土,胃阳之虚也。胃气无余,不能消谷,朝食暮吐,变为胃反。宗气衰微,寒在于上,医反下之,令土败木贼,脉反见弦,故名曰虚也。

    呕吐四

    【寸口脉微而数,微则无气,无气则营虚,营虚则血不足,血不足则胸中冷。】

寸口者,手太阴肺气之所变现也。肺主气,寸口脉微而数者,肺中宗气之虚也。水谷之化营气,行于经络,其大气之抟而不行者,积于胸中,命曰宗气。宗气者,所以贯心肺而行呼吸,营气之源也。无宗气则营气虚,营虚则血不足也。宗气之根,实本于营血;血藏于肝,而血中之温气,则化君火,气乃君火之敛降者也。营虚血少,不能化火;阳衰于上,故胸中冷。血,阴也,而孕君火,其性温暖而和煦。后世但言凉血,而不知暖血,误人多矣。

《四圣心源·劳伤解·气血》:“……故补养神气,则宜清凉;而滋益精血,则宜温暖。”《四圣心源·劳伤解·气血·血瘀》:“血瘀之证,其下宜温,而上宜清;温则木生,清则火长。”后文“妊娠”篇卷首语:“中气健旺,而后用凉润于东南,以治木火,则血调矣……”即心血宜“凉”,肝血宜“暖”。

    呕吐五

    【先呕却渴者,此为欲解。先渴却吐者,为水停心下,此属饮家。呕家本渴,今反不渴者,以心下有支饮故也。此属支饮。】

    先呕而后渴者,积饮既去,而津亡作渴,故为欲解。先渴而后吐者,为水停心下,阻格君火,是以作渴。渴而饮水,为停水所阻,乃复呕出,此属素有积饮之家也。呕家津液失亡,本当发渴,今呕后反不渴者,以心下有支饮停留,所呕者,但是新下之水谷也。此属支饮。此段见痰饮咳嗽中(“痰饮二十五”。该条用小半夏汤治支饮)。

    呕吐六

    【病人欲吐者,不可下之。】

    病人欲吐者,陈宿在上,故不可下。

    呕吐七

    【呕家有痈脓,不可治呕。脓尽自愈。】

    此段见《伤寒·厥阴》。呕家而有痈脓,当令其脓从呕出,不可降逆止呕,使脓无出路。俟其脓尽痈平,则呕吐自愈矣。

    哕八

    【哕而腹满,视其前后,知何部不利,利之则愈。】

    此段见《伤寒·阳明》。浊气上逆,则生呕哕。哕而腹满者,太阴之清气不升,阳明之浊气不降也。前后二阴,必有不利之部。前部不利,利其水道;后部不利,利其谷道。前后窍通,浊气下泄,则满消而哕止矣。

    呕吐九

    【胃反呕吐者,大半夏汤主之。】

    胃反呕吐者,前窍短涩,后门干燥,多有粪若羊矢之证。盖手足太阳,两经同气;水谷入胃,脾阳消磨;散其精华,上归于肺;雾气化津,传于膀胱小肠;水路清通,谷道滋润,是以小便不涩,大便不干。胃反气逆,肺金莫降;津液凝瘀,化生痰涎;二阴失滋,枯涩燥结,故粪如羊矢。下窍堵塞,浊气莫泄,逆而上冲,故呕吐不止。缘其阳衰土湿,中气颓败,不能腐熟水谷,化气生津,以滋肠窍,是以饮食不得顺下而逆行也。大半夏汤,人参补中气之虚;白蜜润小肠之燥;半夏降胃气之逆。中气旺而水谷消,下窍开而渣滓降,浊气不升,呕吐自止也。

    《阴阳别论》:三阳结,谓之膈。手足太阳,是为三阳。足太阳膀胱结则小便涩,手太阳小肠结则大便干。下窍涩结,浊气上逆,故食膈而不下,总由于阳明之阳虚。噎膈、反胃颇同。反胃之病,在胃之下脘;噎膈之病,兼(并)在胃之上脘。上脘气闭,则食不能入;下脘气闭,则入而复出。阳明之性,阳盛则开,阴盛则闭故也。

    ◎大半夏汤七十

    半夏二升,洗;人参三两 白蜜一升

上三味,以水一斗二升,和蜜扬之二百四十遍,煮取二升半,温服一升,余分再服。

此方简则简矣,惜未尽善。《四圣心源·杂病解上·反胃根原》:“仲景《金匮》于反胃呕吐,垂大半夏之法,补中降逆而润肠燥,反胃之圣方也。若与茯苓四逆合用,其效更神矣。”该章示姜苓半夏汤(半夏、人参、白蜜、干姜、茯苓)法。

    呕吐十

    【胃反,吐而渴欲饮水者,茯苓泽泻汤主之。】

    胃反,呕吐而渴欲饮水者,湿盛胃逆而火不根水也。以戊土上逆,降路瘀塞,君相二火,不得下蛰,逆刑辛金,是以渴生。茯苓泽泻汤,茯苓、泽泻、桂枝,疏木而泻水;姜、甘、白术,降逆而燥土也。

    ◎茯苓泽泻汤七十一

    茯苓八两 泽泻四两 桂枝二两 生姜四两 甘草二两 白术三两

上六味,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内泽泻,再煮取二升半,温服八合,日再服。

本条释文称桂枝用于“疏木”。但是,原文一派右阳不降之症,为何反用桂枝疏木?《四圣心源·杂病解上·反胃根原》:“湿气渗泄,必由便溺。若肝气不能疏泄,加桂枝、阿胶,疏木清风。”胃反之证,为“湿盛胃逆而火不根水”(本条释文)。湿盛则木郁。土湿之证,加桂枝以达木,于法方属周密。此方,茯苓八两、泽泻四两,生姜亦四两,而桂枝二两,乃以去湿、降逆为主,略兼左路升达之法。

    呕吐十一

    【吐后渴欲得水,而贪饮者,文蛤汤主之。】

    吐后渴欲得水,而贪饮者(此等“贪饮”,一般是次数多,每次所饮之量未必多,且多为饮热不饮冷),吐伤中气,湿动肺逆,郁生上热(此证之“上热”通常见为“渴”,即气分之肺热。尚可见“烦”象),表里无降泄之路。文蛤汤,甘草、大枣,补土而益脾精;石膏、文蛤,清金而泻湿热(“湿”在中而“热”在上。《长沙药解·文蛤》不言“湿热”,称二者“清金而泻湿”);杏、姜,利气而降逆;麻黄发表而达郁也。

    ◎文蛤汤七十二

    文蛤五两 麻黄三两 生姜三两 杏仁五十枚 石膏五两 甘草三两 大枣十二枚

    上七味,以水六升,煮取二升,温服一升,汗出即愈。

    呕吐十二

    【呕吐而病在膈上,后思水者,解,急与之;思水者,猪苓散主之。】

病在膈上,呕吐之后,而思水饮,是病去而津亡也。其病当解。宜急与之水,以益津液。思水者,痰饮虽去而土湿犹存。渴欲饮水,恐其复致停瘀,猪苓散,二苓、白术,泻湿而燥土,最为相宜也。

    ◎猪苓散七十三

    猪苓 茯苓 白术 等分

上三味,杵为散,饮服方寸匕,日三服。

《金匮》此条原文看起来亦颠来倒去。如果文意没有错乱的话,那么是指,“思水者”,先给他点水,然后,还是要让他吃药。因为此等证,实际上,即便是呕后“思水”,仍然是“土湿犹存”的,不可能就这么“解”了的。此条所述之治法,只是针对膈上痰饮呕后之证而已。

《外台秘要·卷第六·呕逆吐方八首》:“仲景伤寒论:呕吐病在膈上,后必思水者,急与之。思水,与猪苓散方。”无《金匮》此条之“解”字。

呕吐十三

    【食已即吐者,大黄甘草汤主之。】

    食已即吐者,胃之上口,必有湿热瘀塞(这是根据处方的反推。实际上,有“湿热瘀塞”之病机,就必然有“湿热瘀塞”之症状;无“湿热瘀塞”之症状,就未必是大黄甘草汤证。临证宜详察)。大黄甘草汤,大黄泻其郁热;甘草培其中气也。

    ◎大黄甘草汤七十四

    大黄四两 甘草一两

    上二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分温再服。

    呕吐十四

    【呕而脉弱,小便复利,身有微热,见厥者,难治。四逆汤主之。】

    此段见《伤寒·厥阴》。呕而脉弱,胃气之虚;小便复利,肾气之虚。肾司二便,寒则膀胱失约,故小便自利(此处之“小便自利”及原文之“小便复利”,虽未必是释文的“膀胱失约”(遗溺),但必然有“小便清长”之象。“小便清长”是肾气虚)。里阳虚败,加以身有微热,而见厥逆者,阴盛于内而微阳外格,故为难治。宜四逆汤,以回里阳也。

    ◎四逆汤七十五 方见《伤寒·太阴》。

    甘草二两,炙;干姜一两半 附子一枚,生用

    上三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二合,去滓,分温再服。强人可大附子一枚,干姜三两。

    呕吐十五

    【诸呕吐,谷不得下者,小半夏汤主之。】方在痰饮。

呕吐而谷不得下者,胃气上逆,浊阴不降也。小半夏汤,半夏、生姜,降逆气而驱浊阴也。

“痰饮二十五”载小半夏汤用“半夏一升、生姜半斤”。主要是靠生姜之力。此证,吃不下饭,但是仍然要他吃药。有时,药也未必能吃得下。面对这种情况,一般可用生姜切片,涂擦舌面,或者用生姜榨汁,先吞几滴姜汁。小半夏汤可少量频服。药后即便十几二十分钟吐出,亦有作用。多服几次,一般半天至一天就不再那么容易吐了。可随证用薏米、茯苓、党参、干姜(温中去湿)或金银花、蛇舌草、茅根、沙参(清热润肺)等与小半夏汤合用。兼见乙木不达者酌加桂枝、丹皮。

    呕吐十六

    【呕而发热者,小柴胡汤主之。】

    此段见《伤寒·少阳》。呕者,胆木之克胃土。甲木从相火化气,相火郁升,是以发热。小柴胡汤,参、甘、大枣,补戊土而益中气;柴胡、黄芩,泻甲木而清相火;生姜、半夏,降浊而止呕也。

    ◎小柴胡汤七十六 方见《伤寒·少阳》。

    柴胡八两 黄芩三两 半夏一升 生姜三两 人参三两 甘草三两 大枣十二枚

上七味,以水一斗二升,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

此条之用是有前提的。《伤寒悬解·少阳六》,先生释文示,此方用于“半表之阳盛,而将传于阳明者”。

    呕吐十七

    【呕而肠鸣,心下痞者,半夏泻心汤主之。】

    寒邪冲激,则肠中雷鸣。胆胃升郁,则心下痞硬。心痞则火无降路,必生上热。半夏泻心汤,黄芩、黄连,清上而泻火;姜、甘、参、枣,温中而补土;半夏降逆而止呕也。

    ◎半夏泻心汤七十七 方见《伤寒·少阳》。

    半夏八两,洗;黄芩三两 黄连一两 干姜三两 人参三两 甘草三两,炙;大枣十二枚

上七味,以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

《金匮玉函要略辑义》引文(徐):“亲见一乳母,吐呕五日,百药不能止,后服干姜黄连二味,立止。即此方之意也。”此说及此法,均可参考。

    呕吐十八

    【呕而胸满者,吴茱萸汤主之。】

    呕而胸满者,中气虚寒,胆胃逆升,浊阴填塞于膈上也。吴茱萸汤,人参、大枣,补中而培土;茱萸、生姜,温胃而降逆也。

    ◎吴茱萸汤七十八 方见《伤寒·阳明》。

    吴茱萸一升 人参二两 大枣十二枚 生姜六两

上四味,以水五升,煮取二升,温服七合,日三服。

吴茱萸汤(吴茱萸、人参、生姜、大枣),见于《伤寒悬解》之“阳明六十”“少阴十八”“厥阴二十六”,其证总因于“中气虚寒”(本条释文)。但是,病因相同,症状未必相同;见症不同,未必宜径用之。

    呕吐十九

    【干呕,吐涎沫,头痛者,吴茱萸汤主之。】

    此段见《伤寒·厥阴》。胃气上逆,浊阴翻腾,则生干呕。肺气郁阻,津液凝滞,则生涎沫。浊气升填,头上壅塞,则苦疼痛。肺胃之上逆,根缘中下之虚寒。宜吴茱萸汤,温补中脘而降逆气也。

    呕吐二十

    【干呕,吐逆,吐涎沫,半夏干姜散主之。】

    干呕,吐逆,吐涎沫,胃寒而气逆也。半夏干姜散,半夏降其逆气;干姜温其中寒也。

    ◎半夏干姜散七十九

    半夏 干姜 等分

上二味,杵为散,取方寸匕,将水一升半,煎取七合,顿服之。

此条与上条主要症状在于“吐逆”与“头痛”之异。半夏干姜散证是右阳上逆较重;吴茱萸汤证是中焦虚寒较重。临证可酌情二方合用。

    呕吐二十一

    【干呕而下利者,黄芩加半夏生姜汤主之。】

    干呕而利者,甲木之贼戊土;胃气郁遏,不能容纳水谷,故下为泄利而上为干呕。黄芩加半夏生姜汤,甘草、大枣,补中气而益脾精;黄芩、芍药,清甲木而泻相火;半夏、生姜,降胃气而止呕吐也。

    ◎黄芩加半夏生姜汤八十 方见《伤寒·少阳》。

    黄芩三两 芍药一两 甘草二两 大枣十二枚 半夏半升 生姜三两

上六味,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再夜一服。

此方之用亦有前提。此证乃相火旺,甲木侵克戊土所致之下利,热利。相火燔蒸,是以用大枣保其脾精。

    呕吐二十二

    【病人胸中似喘不喘,似呕不呕,似哕不哕,彻心中愦愦然无奈者,生姜半夏汤主之。】

    胸中似喘、似呕、似哕,又复不喘、不呕、不哕,彻心中愦愦然烦乱而无奈者,胃气上逆,浊气翻腾,温温泛泛,心绪作恶之象也。生姜半夏汤,降逆气而驱浊阴也。

    ◎生姜半夏汤八十一  此即小半夏汤,而分两不同。

    生姜汁一升 半夏半斤

上二味,以水三升煮半夏,取二升,内生姜汁,煮取一升半,小冷,分四服,日三夜一。呕止,停后服。

此证可加白豆蔻,或酌加白茅根、竹茹。

    呕哕二十三

    【干呕哕,若手足厥者,橘皮汤主之。】

    干呕哕者,胃气上逆,浊阴涌泛也。肺气阻滞,郁生痰涎,遏抑清阳,不得四布,故手足厥逆。橘皮汤,橘皮、生姜,降冲逆而行瘀浊也。

    ◎橘皮汤八十二

    橘皮四两 生姜八两

上二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温服一升,下咽即愈。

此证之“手足厥”,释文称病因是“肺气阻滞”。寒水上泛致“手足厥”并呕哕者,此方不效。大致此证乃气郁所致,半夏干姜散证乃中寒所致。虽然都有“干呕”之证,但病因病机不同,是以治法不同。换句话说,此证虽见“手足厥”,但必无半夏干姜散证的中寒之象;否则,宜并用干姜温中。

    哕逆二十四

    【哕逆者,橘皮竹茹汤主之。】

    哕逆者,中虚而胃逆也(亦特指此证而已)。橘皮竹茹汤,参、甘、大枣,补中而培土;橘、姜、竹茹,降逆而止呕也。

    ◎橘皮竹茹汤八十三

    橘皮二斤 竹茹二斤 生姜半斤 人参一两 甘草五两 大枣三十枚

上六味,以水一斗,煮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

《长沙药解·大枣》:“桂枝为内外感伤之原……而当归四逆……则倍用大枣以滋肝血,方用大枣二十五枚。扩桂枝之义以宏大枣之功,而大枣之能事始尽。”此用大枣三十枚,尚大于当归四逆汤之量,依理此证患者应有血虚之象。《长沙药解·竹茹》称其用于“降逆而驱浊”。

下利 二十五章

    下利一

    【下利清谷,不可攻其表,汗出必胀满。】

    此段见《伤寒·太阴》。下利清谷,脾阳陷败,虽有太阳表证,不可攻之。攻之汗出阳亡,清阳愈陷,浊阴愈逆,必生胀满。

    下利二

    【下利气者,当利其小便。】

下利而失气者,湿盛而气滞也。当利其小便,以渗湿邪。

利小便是一法。后文“下利十六”用诃黎勒散,可互参。

    下利三

    【夫六腑气绝于外者,手足寒,上气,脚缩。五脏气绝于内者,利不禁,下甚者,手足不仁。】

    六腑为阳,其位在外,六腑气绝于外者,手足寒冷,喘促而上气,蜷卧而脚缩也。五脏为阴,其位在内,五脏气绝于内者,下利不禁。下甚者,神气败泄,而手足不仁。六腑以胃为主,五脏以脾为主;脾胃同主四肢,故病皆见于手足也。

    下利四

    【下利后脉绝,手足厥冷。晬时脉还,手足温者生;脉不还者死。】

    此段见《伤寒·厥阴》。利后脉绝,手足厥冷,阳气败泄,危亡在目。若晬时脉还,手足温者,阳气来复,可以回生;脉不还者,阳气不复,死无望矣。

    下利五

    【下利手足厥冷,无脉者,炙之不温,若脉不还,反微喘者,死。】

    此段见《伤寒·厥阴》。下利,厥冷,无脉,炙之不温,与脉不还,是纯阴无阳。而反微喘者,则气不归根,必死无疑也。

    下利六

    【少阴负趺阳者,为顺也。】

    少阴,肾脉;趺阳,胃脉。胃土本克肾水,而水盛反得侮土。以土生于火而火克于水,火胜则土能克水而少阴负,火败则水反侮土而趺阳负。凡病皆水胜而土负;土胜而水负者,甚少也。水胜则死,土胜则生,故少阴以负趺阳为顺。

    仲景医脉,唐后无传。庸工下士,开滋阴补水之门,误世殃民,祸流千载。今海内医书,连床累架,皆徐世勣作无赖贼时,逢人辄杀者也。俗子诵之,以害生灵;医如猛虎,人如孤豚,诚足悲伤不可说也。

    下利七

    【下利脉沉弦者,下重;脉大者,为未止;脉微弱数者,为欲自止。虽发热,不死。】

    此段见《伤寒·厥阴》。下利,脉沉弦者,水寒木陷,必主下重。设脉大者,是利亡肝脾之阳,木贼土败,利为未止。若脉微弱数者,是脾阳欲复,肝邪将退,为欲自止。虽外见发热,然续将内敛,不至死也。

    下利八

    【下利脉沉而迟,其人面少赤,身有微热。下利清谷者,必郁冒汗出而解。病人必微厥。所以然者,其面戴阳,下虚故也。】

    此段见《伤寒·厥阴》。下利而脉沉迟,脏阴盛而腑阳虚也,乃其人面色少赤,身有微热者,是微阳欲复,为阴邪所遏,郁于皮腠而不能透发也(窃以为,原文“面少赤”“身有微热”,亦可认为是右阳浮越。而右阳浮越的原因,是因为“脏阴盛而腑阳虚”,左阳(肝脾)不能畅达之故。这个理解角度,与先生释文之意不相悖)。然阳郁欲发,必不终陷,顷当冲透群阴,汗出而解。但微阳孤弱,未能遽出重围,难免郁冒昏迷,而后外达皮毛耳。方其郁冒之时,病人必当微厥。所以然者,其面之少赤,是谓戴阳;戴阳者,阳根微弱而下虚故也(“阳根微弱而下虚”,是以左阳(肝脾)不能畅达)。

    下利九

    【下利有微热而渴,脉弱者,令自愈。】

此段见《伤寒·厥阴》。下利,有微热而渴,是阳复矣。脉弱则木邪欲退,故令自愈。

此条“微热而渴”之症,必然是后期才出现的;初病时是无该症状的。实际上,此条及前文多条见于《伤寒论》“厥阴篇”的条文,都有特定背景,并不仅仅象字面说的那样。比如,“下利有微热而渴,脉弱者”,不一定就能“自愈”。厥阴之病,后期出现的症状,如果是阳气柔和恢复、和缓恢复之象,那么才可以“自愈”。可与下文“下利十二”等互参。

    下利十

    【下利脉反弦,发热身汗者,愈。】

下利,脉沉而弦者,水寒而木陷也。今弦而不沉,是乙木有升达之意,再见发热身汗,则下陷之阳,已升于上,故愈。

此条,原文略作补充更清晰。如:“证见下利。但今之脉反仅见弦而不沉,并见发热身汗者,愈。”先生释文意即:乙木上达,君火渐旺。但右路阳气敛降仍未顺畅,故渐旺之君火未能敛降,反致上炎而熏蒸毛窍,是以见发热而身汗。后所见之发热身汗,是左路乙木之气上达之象。

但是,所谓“愈”者,仍需参以他证而辨。如《伤寒论》第363条(《伤寒悬解·厥阴四十二》):“下利,寸脉反浮数,尺中自涩者,必圊脓血。”该证阳复而上盛,未愈也。又“下利九”:“下利,有微热而渴,脉弱者,令自愈。”先生于《伤寒悬解·厥阴四十三》释该条:“盖脉数则阳复,数而大则热有余,而便脓血;数而弱则热不胜,而令自愈。”下利之证,乙木升达即是阳复。阳复太过则不愈。此亦“下利十二”所述之意。文如:“下利,脉数而渴者,令自愈。设不差,必圊脓血,以有热故也。”

阳复而圊脓血者,用白头翁加甘草阿胶苓桂汤[1];阳复而不圊脓血,仅见虚烦者,用栀子豉汤(“下利十八”);阳复而“按之心下坚”者,为实烦,用大承气汤(“下利二十”)。

    下利十一

    【下利脉数,有微热,汗出,令自愈。设脉紧,为未解。】

    此段见《伤寒·厥阴》。下利脉数,而有微热,阳欲复也,汗出则阳气外达,故令自愈。设脉复紧,则阴邪闭束,阳陷而不升,为未解也。

    下利十二

    【下利脉数而渴者,令自愈。设不差,必圊脓血,以有热故也。】

    此段见《伤寒·厥阴》。下利脉数而渴者,阳已复矣,故令自愈。设利不差,必圊脓血,以其阳复之过而有余热以伤阴也。

    下利十三

    【下利,寸脉反浮数,尺中自涩者,必圊脓血。】

    此段见《伤寒·厥阴》。下利而寸脉反见浮数,是阳复而上盛;尺中自涩者,是阴退而下虚也。阳盛必俯侵阴位,郁蒸营分而圊脓血也。

    下利十四

    【下利腹胀满,身体疼痛者,先温其里,乃攻其表。温里宜四逆汤,攻表宜桂枝汤。】

    此段见《伤寒·太阴》。下利而腹胀满,是太阴腹满自利之证也;其身体疼痛,则是太阳表证。是当先温其里,后攻其表。温里宜四逆汤,以驱其寒;攻表宜桂枝汤,以驱其风。里温而攻表,则汗出不虑其阳亡也。

    ◎桂枝汤八十四 方见《伤寒·太阳》。

    桂枝三两 芍药三两 甘草二两 大枣十二枚 生姜三两

上五味,㕮咀,以水七升,微火煮取三升,去滓,适寒温,服一升。服已,须臾啜稀粥一升,以助药力,温覆令一时许,遍身漐漐微似有汗者益佳,不可令如水淋漓。若一服汗出病瘥,停后服。

窃以为,身体疼痛,乃筋、肉之痛,也就是肝脾郁陷,乙木风燥并侵克脾土所致。以“脾主身之肌肉”(《素问·痿论》)故也。此亦同“甲木侵克戊土,土主四肢,故痛在四肢”[2]之理。桂枝能“疏肝脾之郁抑”[3],故治“身体疼痛”。至于“腹中痛”之证,亦是乙木侵克己土,芍药息风燥,与去肌肉之痛同理,故亦用之。此证“攻表宜桂枝汤”者,治“身体疼痛”证者也,非解散体表之寒气也。

    下利十五

    【下利清谷,里寒外热,汗出而厥者,通脉四逆汤主之。】

    下利清谷,里寒外热,手足厥逆,脉微欲绝(此一脉象,乃先生结合《伤寒论》第317条而补充。见《伤寒悬解·少阴二十三》),是少阴通脉四逆证。厥阴风木疏泄,故有汗出之证,亦宜通脉四逆,温脏寒而通经脉也。

    此段见《伤寒·厥阴》。详阅《伤寒》少阴、厥阴二篇,此段之义乃明(《伤寒悬解》之“少阴二十三”“厥阴二十四”。《金匮》此条在“厥阴二十四”)。

    ◎通脉四逆汤八十五 方见《伤寒·少阴》。此即四逆汤,而分两不同。

    甘草二两,炙;干姜三两,强人可四两;附子大者一枚,生用

    上三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二合,去滓,分温再服。

    下利十六

    【气利,诃黎勒散主之。】

    气利,即前所谓下利气也(“下利二”:“下利气者,当利其小便。”)。以肝脾湿陷,二气郁塞,木遏风动,疏泄不藏,而为下利。利而隧道梗涩,气块喧鸣而不调畅,是谓气利。诃黎勒散,行滞气而收滑陷也。

    ◎诃黎勒散八十六

    诃黎勒十枚

上一味,为散,粥饮和,顿服。

“下利二”释文:“下利而失气者,湿盛而气滞也。”诃黎勒散用“粥饮和”,似是用粳米(东北大米)粥,粳米有“补土而泻湿”之功(“下利二十五”)。

参“下利二”原文“下利气者,当利其小便”,则用诃黎勒散不若用诃黎勒加粳米、茯苓、桂枝,行气、去湿而达其肝脾。诃黎勒可用橘皮,或橘皮+五味子代之。

    下利十七

    【下利肺痛,紫参汤主之。】

    肺与大肠为表里,肠陷而利作,则肺逆而痛生。而肺肠之失位,缘中气之不治。脾土不升,而后肠陷;胃土不降,而后肺逆。紫参汤,甘草补中而缓急;紫参清金而破瘀。瘀开而气调,各复肺肠升降之旧,则痛定而利止矣。

    ◎紫参汤八十七

    紫参半斤 甘草三两

上二味,以水五升,先煮紫参。取二升,内甘草,煮取一升半,分温再服。

此证,依理亦宜并加粳米、茯苓、人参、桂枝、五味子。

    下利十八

    【下利后更烦,按之心下濡者,为虚烦也。栀子豉汤主之。】

    此段见《伤寒·厥阴》。利后阳泄,不应生烦;乃更烦者,是阳复而有内热也。承气证之烦,心下硬满,是谓实烦;若按之心下濡者,是谓虚烦。缘阳复热升,熏蒸肺津,而化涎沫;心气郁阻,是以生烦。宜栀子豉汤,吐其瘀浊,以清烦热也。

    ◎栀子豉汤八十八 方见《伤寒·太阳》。

    栀子十四枚,劈;香豉四合,绵裹

    上二味,以水四升,先煮栀子,取二升半,内豉,煮取一升半,去滓,分二服。进一服得吐,则止。

    下利十九

    【下利谵语者,有燥屎也。小承气汤主之。】

    此段见《伤寒·厥阴》。下利谵语者,是胆火传于胃土,胃热而有燥屎也。宜小承气汤,下其燥屎,以泻胃热。

    此下大承气证四章,皆少阴之负阳明,下利之顺证也。

    ◎小承气汤八十九 方见《伤寒·阳明》。

    大黄四两 枳实三枚,炙;厚朴二两,炙

    上三味,以水四升,煮取一升二合,去滓,分温二服。得利则止。

    下利二十

    【下利,三部脉皆平,按之心下坚者,急下之,宜大承气汤。】方见痉病。

    此段见《伤寒·可下》中。在“汗下宜忌篇”内。寸大于关,关大于尺,人之常也,是以三部不平。三部皆平,是乙木郁于尺中,不能上达,故尺与关平;甲木郁于关上,不能下达,故关与寸平。乙木陷则脐下胀,甲木逆则心下坚。若按之心下坚者,是甲木之逆也(《伤寒悬解·少阳三十七》:“太阳、阳明结胸,必兼少阳之邪”,可互参)。戊土被迫,腑不能容,故见下利。宜大承气急下之,以清胃腑之郁热也。

    下利二十一

    【下利,脉迟而滑者,实也,利未欲止,急下之,宜大承气汤。】

    此段见《伤寒·可下》中。宿食在中,不能阻其表气,而郁其里气,故外滑而内迟。里气郁阻,肝脾不升,故利未欲止。

    下利二十二

    【下利,脉反滑者,当有所去,下之乃愈,宜大承气汤。】

    此段见《伤寒·可下》中。宿食在中,郁格阳气,不得内济,无复阴气之翕聚,是以脉滑。

    下利二十三

    【下利己瘥,至其年月日时复发者,以病不尽故也,当下之,宜大承气汤。】

    此段见《伤寒·可下》中。下利瘥后,至其从前病起之期而又发,以病根不尽故也。当下之,以绝其根。

    下利二十四

    【热利下重者,白头翁汤主之。】

    此段见《伤寒·厥阴》。肝气遏陷,郁生下热,魄门重坠者,宜白头翁汤。白头翁清少阳之相火;黄连清少阴之君火;黄柏、秦皮,泻厥阴之湿热也。

    ◎白头翁汤九十 方见《伤寒·厥阴》。

    白头翁三两 黄连三两 黄柏二两 秦皮三两

    上四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不愈,更服。

    下利二十五

    【下利便脓血者,桃花汤主之。】

    此段见《伤寒·少阴》。下利不止,木郁血陷,寒湿腐败,风木摧剥,故便脓血。桃花汤,粳米补土而泻湿;干姜温中而驱寒;石脂敛肠而固脱也。

    ◎桃花汤九十一 方见《伤寒·少阴》。

    干姜一两 粳米一升 赤石脂一斤,一半生用,一半筛末

上三味,以水七升,煮米熟,去滓,内石脂末方寸匕,温服七合,日三服。若一服愈,余勿服。

此证之“便脓血”,必泻出无力,似不能自禁;且只有酸腐之味,而无焦臭之气;更不见肛门之红痛、热痛。此与厥阴病中变为热之“便脓血”不同。此乃“湿寒滑泄”,而厥阴之证乃“积热伤阴”(《伤寒悬解·厥阴七》),有热象可见也。

附方

◎《外台》黄芩汤六  治干呕下利。

    黄芩三两 桂枝一两 人参三两 大枣十二枚 干姜三两 半夏半升

上六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分温三服。

《长沙药解·黄芩》释此方为:“以其中气虚寒,脾陷而贼于乙木,则为下利;胃逆而贼于甲木,则为干呕。人参、大枣,补中培土;干姜、桂枝,温升肝脾而止下利;黄芩、半夏,清降胆胃而止干呕也。”此方治证,与《伤寒论》黄芩加半夏生姜汤不同。从立法来看,此方标本兼顾,甚善。

此之黄芩汤,可与《伤寒论》黄连汤(黄连三两、桂枝三两、甘草三两、干姜三两、人参二两、大枣十二枚、半夏半升)互参。病因病机和症状不同,是以用药亦不同。黄连汤无相火,而甲木上逆(“胃中有邪气”“欲呕吐”),又乙木下陷较甚(“腹中痛”),是以不用黄芩,而重用桂枝升达。乙木达而甲木亦敛也。




[1] 《四圣悬枢·卷四·疹病解第四·厥阴经证·疹后脓血》。但少阴病之“下利便脓血”乃木郁血陷,寒湿腐败,风木摧剥,非厥阴阳复,不可用白头翁汤加味,宜桃花汤。笔者注。

[2]  《伤寒悬解·卷八·少阳经上篇·柴胡桂枝证六·少阳七》。但四肢烦疼有土气不舒之故。如《伤寒悬解·卷十·太阴经全篇·中风欲愈十五·太阴十六》:“脾主四肢,脾病不能行气于四肢,气血壅塞,故四肢烦疼。”笔者注。

[3] 《长沙药解·桂枝》。文中并示:“桂枝温散发舒,性与肝合,得之脏气条达,经血流畅,是以善达脾郁。经脉荣舒而条风扇布,土气松和,土木双调矣。”笔者注。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