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金匮要略》妇人妊娠病脉证并治第二十

 四圣医苑 2023-06-23 发布于广东

卷二十 【妇人】 妊娠 十一章

胎元化生,非有他也,气以煦之,血以濡之而已。气恶其滞,滞缘于湿;血恐其郁,郁因于风。妊娠养胎之要,燥土而行滞,润木而达郁,无余蕴矣。(“妊娠十”释文:“妊娠养胎,燥土暖水,疏木散结而已矣。”)血统于乙木,气统于辛金,而肺病则湿,肝病则燥。以足厥阴主令于风木,手太阴化气于湿土,故行气以燥土为先,行血以润木为首。

仲景于妊娠之门,温凉燥润,四法俱备,大要在建中而培土。中气健旺,而后用凉润于东南,以治木火,则血调矣;用温燥于西北,以治金水,则气调矣。气血均调而胎元化育,妊娠何得有余病也。

妇人妊娠病相关内容可参《四圣心源·妇人解·胎妊解》。

    妊娠一妊娠一

    【师曰:妇人得平脉,阴脉小弱,其人渴,不能食,无寒热,名妊娠。桂枝汤主之。方见“下利”。于法六十日当有此证。设有医治逆者,却一月,加吐下,则绝之。】

    妇人得平和之脉,而尺脉小弱,其人渴,不能食,外无寒热表证,此名妊娠。《难经》:命门者,诸神精之所舍,原气之所系也,男子以藏精,女子以系胞。盖子宫者,少阴肾之位也,故脉见于尺。胎之初结,气血凝蹇,不复流溢,故脉形小弱。胎妊方成,中气壅满,胃逆不降,故恶心呕吐,不能甘食。胃逆则金火皆升,是以发渴。桂枝汤,甘草、大枣,补其脾精;桂枝、芍药,调其肝血;生姜降逆止呕。妊娠初治之良法也。

于妊娠之法,六十日间,当有此证。设有医治之逆者,却一月之内而见此证,加以吐下之条者,日期浅近而吐下大作,此中气之败,不关胎故,则调燮中气,绝其病本也。

此证,桂枝汤虽良,但《四圣心源·妇人解·胎妊解·结胎》之豆蔻苓砂汤(白蔻、杏仁、甘草、砂仁、芍药、丹皮、茯苓、橘皮),“开郁降浊,清胆火而行肝血。”“内热加清凉之味;内寒加温暖之品。”(该章)法更善。

    妊娠二癥痼二

    【妇人宿有癥病,经断未及三月,而得漏下不止,胎动在脐上者,此为癥痼害。妊娠六月动者,前三月经水利时,胎也;下血者,后断三月,衃也。所以血不止者,其癥不去故也。当下其癥,桂枝茯苓丸主之。】

    妇人宿有癥痼之病,经断未及三月之久,而得漏下不止,胎动在脐上者,此为癥痼之害。(原论此条讲“癥痼害”的两种情形。这是第一种,桂枝茯苓丸证。如果既往有小腹刺痛、腹部触摸有包块、经期不定而经水紫暗有瘀块等癥病史而漏下不止;或者既往有癥病史,经停不及3个月而漏下不止,自觉胎动在脐上者,癥病之害也。)盖癥痼不在子宫,所以受胎将及三月,胎气渐大,与癥痼相碍,此后经血被癥痼阻格,不得滋养胞宫,是以漏下不止。妊娠六月胎动者,前三月经水利时,之胎也;经漏下血者,后断经三月,之衃也(此句至“此以其癥不去也”,讲“癥痼害”的第二种情形。同为“癥痼害”,而有“未及三月”和“六月动者”的不同,原因参后文注文)。后断经三月(此句“断经”之“”,应即前句“经血被癥痼阻格,不得滋养胞宫”之意),前经利三月(此应指经血畅顺养胎三月),合为六月。其初漏下之血块,乃后断三月化胎之余血凝而成衃者也(“断经”,而“化胎之余血凝而成衃”,但并非即时漏下,而是等到约三个月后,即妊娠约六个月的时候,其瘀血渐积渐多,这时才与胎儿相碍。也就是说,这种情形虽然也是“癥痼害”,但这个“”是妊娠三个月左右,“化胎之余血”逐渐蓄积而成的,并非第一种情形的“宿有癥病”(之所以有“余血”,《四圣心源·妇人解·胎妊解·胎漏》(下称《四圣心源·胎漏》)归因于“肝脾阳弱”。参后文)。原论之所以要分两句表述,就是因为瘀血(衃)之“”,与“宿有癥病”之“”不同)。所以此后之血不止者,无胎时窍隧空虚而莫阻;胎成血阻,而病漏下。此以其癥不去也。当下其癥。癥因土湿木郁而结,桂枝茯苓丸,桂枝、芍药,疏木而清风;丹皮、桃仁,破瘀而行血;茯苓泻水而渗湿,以渐而消磨之。此妊娠除癥之法也。

    ◎桂枝茯苓丸百五十一

    桂枝 芍药 桃仁去皮尖,熬;牡丹皮 茯苓 等分

上五味,末之,炼蜜丸,如兔屎大,每日食前服一丸。不知,加至三丸。

此条原文及释文均不晓畅。查古今多家释义,亦语焉不详。《医宗金鉴·订正仲景全书金匮要略注·妇人妊娠病脉证并治第二十》:此条文义不纯,其中必有阙文。姑存其理可也。”称“文义不纯”或“阙文”等,是《医宗金鉴》惯例。“文”都“”了,还能“”什么“理”?下面,给几点参考。

妊娠六个月,胎儿始动。这是什么病证?要看几种情况。

第一,正常胎动。正常的胎动,一般在16-20周可以感觉到,其次数、强度等,在不同的孕周有较稳定的规律;并且,正常的胎动不会导致腹痛,更不会导致“下血”(学人可通过“胎动”等关键词从网络了解)。

第二,时间延迟。如果妊娠六个月才感觉到胎动,且没有腹痛、下血等异常症状,那么可能是个人感觉的敏感度,以及腹壁厚薄等原因影响,未必是病。从当今情况看,一般停经3个月内,孕妇就会到医院做相应检查,因此,这种时间延迟问题,另有检查结论。

第三,胎动,下血、腹痛,胎左右无癥块,有阳虚症状者。此属《四圣心源·胎漏》的“若内无瘀血,则是肝脾下陷,经血亡脱,其胎必堕”的情形,亦即是堕胎先兆。《四圣心源·妇人解·胎妊解·堕胎》章用姜桂苓参汤(甘草、人参、茯苓、干姜、桂枝、丹皮。腹痛,加砂仁、芍药)施治。

第四,胎动,下血、腹痛,胎左右无癥块,无阳虚症状者。此属“妊娠四”的“假令妊娠腹中痛,为胞阻”之病[1],治用胶艾汤。《四圣心源·胎漏》用桂枝地黄阿胶汤法(甘草、地黄、阿胶、当归、桂枝、芍药、茯苓、丹皮)施治。即胶艾汤去芎藭、艾叶,加茯苓、丹皮、桂枝。桂枝较芎藭有达木之专功,丹皮较艾叶可免助血生热之弊,并增茯苓去中湿,于法更善。(相较前文之姜桂苓参汤,此以滋肝息风为主,彼以温中培土为主。因彼证乃因“土气困败,胎妊失养”(《四圣心源·妇人解·胎妊解·堕胎》)之故。)

第五,胎动,下血,可见腹痛,胎左右有癥块者。此属《金匮》此条第二种“癥痼害”的桂枝茯苓丸证(《四圣心源·胎漏》改用汤剂,并加炙甘草)。(上文第三、第四种情形不必出现在妊娠六个月左右。)

第五种情形之所以多出现在妊娠六个月左右,根本原因是瘀血渐积,成“癥”之后,才与胎儿相碍。停经后妊娠的前三月,因无瘀血(或瘀血尚少,尚未成“癥”),是以经水可以顺利到达子宫以养胎(释文:“前三月经水利时,之胎也。”《四圣心源·胎漏》称之为“结胎之后,经水滋养子宫,化生血肉,无有赢余,是以断而不行。”);至三个月后,胎儿渐长,隧道渐阻,血不畅行,化胎之余血渐积成衃(释文:“后断经三月,之衃也”)。血不养胎,胎儿成长较慢,是以六个月左右,胎儿始动。胎动之时,内力推荡,于是见到之前蓄积的血块排出(释文:“其初漏下之血块,乃后断三月化胎之余血凝而成衃者也”)。但是,血虽出而癥不去,是以持续有不能输送至子宫的血液排出(释文:“所以此后之血不止者,无胎时窍隧空虚而莫阻;胎成血阻,而病漏下。此以其癥不去也”)。此段注文就是《金匮》此条第二种“癥痼害”的情形。这种情形,《四圣心源·胎漏》将其病理表述为:“肝脾阳弱,莫能行血;养胎之余,易致堙瘀。瘀血蓄积,阻碍经络;胎妊渐长,隧道壅塞。此后之血,不得上济;月满阴盈,于是下漏”。先生并示:“或其平日原有宿癥,亦能致此。”意即“阳弱致癥”(含前文瘀血尚少,尚未成“癥”的情形)与“宿有癥病”非同一码事。

总之,癥病下血,其症状当如先生所示:“按其胎之左右,必有”(《四圣心源·胎漏》)换句话说,桂枝茯苓丸证,一般怀孕前,经水应该是有异常现象的。

    妊娠三胎胀三

    【妇人怀妊六七月,脉弦发热,其胎愈胀,腹痛恶寒者,少腹如扇。所以然者,子脏开故也。当以附子汤温其脏。】

    木郁则脉弦。木郁阳陷,故发热而恶寒(“恶寒”因于肝陷;“发热”因于胆逆)。木郁克土,故胎胀而腹痛。木郁风生,故少腹凉气如扇。所以然者,土湿水寒,肝木不荣,陷而生风,疏泄失藏,致令子脏开张故也。当以附子汤,温其肾脏。苓、附,泻水而驱寒;参、术,补土而益气;芍药敛木而息风(亦清胆热)。水温土燥,木荣风息,则寒热止而痛胀消矣。

    ◎附子汤百五十二 方见《伤寒·少阴》。《金匮》失载,此取《伤寒》方补。

    附子二枚,去皮;茯苓三两 人参二两 白术四两 芍药三两

    上五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妊娠四胞阻四

    【师曰:妇人有漏下者;有半产后因续下血都不绝者;有妊娠下血者。假令妊娠腹中痛,为胞阻。胶艾汤主之。】

    非经期而下血,如器漏水滴,谓之漏下。土弱木郁,不能养胎,则胎落而半产。半产后,肝脾遏陷,阳败而不能温升,因续下血不止。肝脾阳衰,胎成气滞;木郁血陷,故妊娠下血,如宿癥漏下之类(“胎成气滞”只是癥块致漏的情形之一。参“妊娠二”笔者注文)。假令妊娠,腹中疼痛而下血,此为胞气阻碍,经血不得上行而下也。胞阻之病,因木郁风动,经脉寒涩而成。胶艾汤,芎、地、归、芍,养血而行瘀涩;阿胶、艾叶,润燥而温寒凝;甘草补土而暖肝气,木达则阻通矣。

    ◎胶艾汤百五十三

    阿胶二两 艾叶三两 甘草二两 芎藭二两 干地黄六两 当归三两 芍药四两

    上七味,以水五升,清酒三升,合煮取三升,去滓,内胶,令消尽,温服一升,日三服。

    妊娠五腹痛五

    【妇人怀妊,腹中㽲痛,当归芍药散主之。】

    胎成气滞,湿土贼于风木,则腹中㽲痛。当归芍药散,芎、归、芍药,润肝而行瘀;苓、泽、白术,泻湿而燥土也。

    ◎当归芍药散百五十四

    当归三两 芍药一斤 芎藭三两 茯苓四两 泽泻四两 白术四两

    上六味,杵为散,取方寸匕,酒和,日三服。

    妊娠六呕吐六

    【妊娠呕吐不止,干姜人参半夏丸主之。】

    中焦郁满,胃气上逆,则呕吐不止。干姜人参半夏丸,干姜、人参,温中而益气;半夏、姜汁,降逆而止呕也。

    ◎干姜人参半夏丸百五十五

    干姜一两 人参一两 半夏二两

    上三味,末之,以生姜汁糊为丸,如梧子大,饮服十丸,日三服。按:此方以生姜汁、炼蜜为丸,治反胃呕吐甚良。加茯苓,愈妙。

    妊娠七小便七

    【妊娠小便难,饮食如故,当归贝母苦参丸主之。】

    水生于肺金而泻于肝木。妊娠中气郁满,升降失职,金逆而生上热,木陷而生下热,源流堙塞,故小便艰难。当归贝母苦参丸,当归滋木而息风;贝母泻热而清金;苦参泻湿而利水也(《长沙药解·苦参》:“以土湿木陷,郁而生热,不能泄水,热传膀胱,以致便难。苦参清湿热而通淋涩也。”)。

    ◎当归贝母苦参丸百五十六

    当归四两 贝母四两 苦参四两

    上三味,末之,炼蜜丸,如小豆大,饮服三丸,加至十丸。

    妊娠八水气八

    【妊娠,有水气,身重,小便不利,洒淅恶寒,起即头眩,葵子茯苓散主之。】

    妊娠,内有水气,身体沉重。土湿木郁,疏泄不行,故小便不利。木郁阳陷,阴气外束,故洒淅恶寒。水邪阻格,阳气升浮,故起即头眩(实亦浊阴上逆。与《伤寒论》第67条(《伤寒悬解·太阳九十五》)的“起则头眩”症同)。葵子茯苓散,葵子、茯苓,滑窍而泻水也。

    ◎葵子茯苓散百五十七

    葵子一斤 茯苓三两

上二味,杵为散,饮服方寸匕,日三服。小便利,即愈。

《李金庸金匮》称:“葵子茯苓散是用于妊娠有水气之属于实证者。葵子有滑胎作用,用时宜慎。后世医家对此证,采用五皮饮加紫苏治疗,效果良好。”可参考。

    妊娠九

    【妇人妊娠,宜常服当归散主之。】

    胎之结也,赖木气以生之,藉土气以养之。妊娠所以多病者,土湿而木燥也。燥则郁热而克土,故妊娠所以宜常服者,培养土木之剂也。当归散,白术燥土;归、芍润木;芎藭、黄芩,清热而行瘀。土旺木荣,妊娠无余事矣。

    ◎当归散百五十八

    当归一斤 芍药一斤 芎藭一斤 黄芩一斤 白术半斤

    上五味,杵为散,酒服方寸匕,日再服。妊娠常服即宜产,胎无疾苦。产后百病悉主之。

    妊娠十养胎九

    【妊娠养胎,白术散主之。】

    胎之所以失养者,土湿水寒而木气郁结也。妊娠养胎,燥土暖水,疏木散结而已矣。白术散,术、椒,燥土而暖水;芎藭疏木而达郁;牡蛎消瘀而散结,敛神而保精。养胎之善方也。

    ◎白术散百五十九

    白术 蜀椒 芎藭 牡蛎 等分

    上四味,杵为散,酒服一钱匕,日三服,夜一服。但苦腹痛,加芍药。心下毒痛,倍加芎藭。心烦吐痛,不能食饮,加细辛一两,半夏大者二十枚,服之后,更以醋浆水服之。若呕,以醋浆水服之。服不解者,小麦汁服之。已后渴者,大麦粥服之,病虽愈,服之勿置。

    妊娠十一伤胎腹满十

    【妇人伤胎,怀身腹满,不得小便,从腰以下重,如有水气状。怀身七月,太阴当养不养,此心气实。当刺泻劳宫及关元,小便微利则愈。】

妇人伤胎,以致怀身腹满,不得小便,从腰以下沉重,如有水气之状。怀身七月,手太阴之经当养而不养,此浊阴上逆,填于阳位,心气郁塞而成实也。盖胎之结也,一月、二月,木气生之;三月、四月,火气长之;五月、六月,土气化之;七月、八月,金气收之;九月、十月,水气成之。五气皆足,而胎完矣。足太阴以湿土主令,手太阴从湿土化气。怀身七月,正手太阴当养之时,而气虚湿旺,故当养不养。湿旺则气滞,不能化水,故腹满而便癃,下重而如水状。湿气凝滞,火无降路,必克辛金而生上热,故心气成实。劳宫者,手厥阴之穴,脉动于掌心,刺劳宫以泻厥阴之滞,则心亦泻矣,以君相之火同气也。关元,任脉之穴,在脐下三寸,小肠之募,刺关元以泻小肠之滞,则心亦泻矣,以丙丁之火同气也。气通火化,小便微利,湿气渗泄,则病愈矣。

依先生释文之理,汤药施治,大法宜清火降气、利水燥土。药用连翘、茅根、橘皮、杏仁、半夏、茯苓、泽泻、白术。




[1] 《四圣心源·卷十·妇人解·胎妊解·胎漏》:“若血下而腹痛者,则是胞气壅碍,土郁木陷,肝气贼脾也,《金匮》名为胞阻。”《金匮悬解》“妊娠四  胞阻四”释文:“假令妊娠,腹中疼痛而下血,此为胞气阻碍,经血不得上行而下也。”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