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金匮要略》妇人产后病脉证治第二十一

 四圣医苑 2023-06-23 发布于广东

卷二十一 【妇人】 产后 十一章

妇人产后,血室空洞,阴虚(阴血虚)之病固多,而温气亡泄,阳虚之病亦自不少。产后三病,痉、冒、便难,皆阴虚而兼阳弱者也(阴阳两虚)。至于胃实腹痛,血瘀恶露,未尝不用泻下,此以物聚而成实耳。若非陈宿凝聚,不得实也。故产后之病,切以中气为主。盖血亡木枯,乃中气克伤之本,徒知木燥而不知土虚,非良工矣。

妇人产后病相关内容可参《四圣心源·妇人解·产后根原》。

    产后一三病十一

    【问曰:新产妇人有三病,一者病痉,二者病郁冒,三者大便难,何谓也?师曰:新产血虚,多汗出,喜中风,故令病痉。亡血复汗,寒多,故令郁冒。亡津液,胃燥,故大便难。】

新产血虚,多汗,易感风邪;风闭皮毛(风弱气强,是以中风而风不能泄反被气(卫)闭。风之所以弱,血虚故也。但《四圣心源》认为也可以有寒邪。参下文引文),血虚筋燥,经脉挛缩,故令病痉。亡血复汗,阳泄汗多,木遏阳陷,不能外发;阴邪闭束,清气幽埋,故令神昏而郁冒。汗亡津液,肠胃干燥,故窍涩而便难。此新产妇人之三病也。

此条,《四圣心源·妇人解·产后根原》释为:“血弱经虚,表疏汗泄,感袭风寒,是以病痉。痉者,筋脉挛缩,头摇口噤,项强而背折也。气损阳亏,凝郁内陷,群阴闭束,是以病冒。冒者,清气幽埋,不能透发,昏溃而迷罔也。津枯肠燥,阴凝气结,关窍闭涩,是以便难。便难者,糟粕艰阻,不得顺下,原于道路之梗塞,非关阳旺而火盛也。”可互参。

    产后二郁冒十二

    【产妇郁冒,其脉微弱,呕不能食,大便反坚,但头出汗。所以然者,血虚而厥,厥而必冒。冒家欲解,必大汗出。以血虚下厥,孤阳上出,故头汗出。所以产妇喜汗出者,亡阴血虚,阳气独盛。故当汗出,阴阳乃复。大便坚,呕不能食,小柴胡汤主之。】方在呕吐。

产妇阳陷,而病郁冒。温气亡泄(血泄,是以“温气亡泄”),故其脉微弱。胃气上逆,故呕不能食。血脱肠燥,故大便反坚。阳不归根,故头上汗出。所以然者,血性温暖而胎君火,血脱则温气亡泻,寒盛而发厥逆;厥则木遏阳陷,必生郁冒。冒家欲解,阳气外达,必大汗出(不用滋肝、补中、升阳之法,而能自“解”者,百不得一)。以其发于群阴之中,透围而出,故作大汗也。血虚下厥,孤阳不归,泄而失藏,故头上汗出。盖阴中之阳下陷,则病郁冒;阳中之阳上逆,则见头汗也。所以产妇喜汗出者,以其亡阴血虚,阳不归根,独盛于上,蒸泄皮毛,故当汗出(原论所谓“阳气独盛”者,阳独在上而不降也)。阳随汗泄,与阴气相平,阴阳之颠倒而反常者,乃复其本位也。其大便坚硬,呕不能食者,胆胃上逆,饮食不下,宜小柴胡汤。柴、芩、半夏,清胆火而降胃逆;姜、甘、参、枣,补脾阳而滋肝血也。

此条要说的较多。一者,原文“故当汗出,阴阳乃复”,先生释为:“阳随汗泄,与阴气相平,阴阳之颠倒而反常者,乃复其本位也。”即所谓“阴阳乃复”者,虽是阴阳重新达到一个平衡状态,即“与阴气相平”,但这个阴阳平衡状态,是发生在“阳随汗泄”之后的。这个状态与产前相比,实际上降到了一个较低的水平。临证不宜听由其通过“汗泄”的方式达成平衡状态。滋阴并敛阳可也。二者,关于小柴胡汤。此方,柴、芩清泻相火而参、枣、草滋肝补中。但是,用之治此证,未尽善。证见郁冒而脉微弱,病因肝血弱而下阳虚,即便要用小柴胡原方,亦宜加当归或制首乌滋肝血、附子或川椒合肉苁蓉温下滑肠。若以原方加减而用,宜去芩用芍。三者,若不图“擅用经方”之俗名,阳虚郁冒证可参《四圣心源·妇人解·产后根原》的桂枝茯苓人参汤法(人参、甘草、茯苓、桂枝、生姜、大枣)加减;便坚不食证参该章苁蓉杏仁汤法(甘草杏仁、白蜜肉苁蓉),酌加半夏、生姜、厚朴、枳实、豆蔻。

此条,《李金庸金匮》称:“本条论述郁冒病证,与后世所说产后血晕不同。产后郁冒证治,见本条。其产后血去过多而晕者,属气脱,其证眼闭口开,手撒手冷、六脉微细或浮,治宜止血固气;下血极少而晕者,属血逆,其证胸腹胀满、气粗,两手握拳、牙关紧闭,治宜活血破瘀。”其说大致引自《医宗金鉴》。《医宗金鉴》并称:“若以小柴胡汤为产后郁冒之的方,则误人殆多矣。”此说与上段笔者注文意同。

    产后三胃实发热十三

    【病解能食,七八日更发热者,此为胃实。大承气汤主之。】方在痉病。

郁冒病解,呕止能食,七八日后,更发热者,此产后阳虚,饮食不消,宿谷壅阻,阳格于外而发热也。病本为虚,而宿食停留,则为胃实。大承气下其宿食,则阳秘而热止矣。

此方治标。从治法来看,实未尽善。《四圣心源·妇人解·产后根原》的苁蓉杏仁汤(甘草、杏仁、白蜜、肉苁蓉)加大黄更稳妥。苁蓉杏仁汤加桂枝、麻仁、厚朴、枳实,并重用生白术,亦善。

产后病“实”,当“下”则不能“不下”。要在有善法。

    产后四腹痛十四

    【产后腹中㽲痛,当归生姜羊肉汤主之。方在寒疝。并治腹中寒疝,虚劳不足。】

    产后阳亡土湿,血虚木燥,湿土遏陷,风木不达,郁迫击冲,则病腹痛。当归生姜羊肉汤,当归滋风木而润燥;生姜、羊肉,温肝脾而行郁,治腹痛血枯之良法,亦寒疝虚劳之善方也。

    产后五腹痛烦满十五

    【产后腹痛,烦满,不得卧,枳实芍药散主之。】

    产后腹痛,烦躁胀满,不得眠卧,是木燥而克土,土郁而气滞也。枳实芍药散,泻土郁而清木燥也。

    ◎枳实芍药散百六十

    枳实烧令黑,勿太过;芍药 等分

上二味,杵为散,服方寸匕,日三服。并主痈脓,以麦粥下之。

此方,宜少加当归滋肝达木。

    产后六瘀血十六

    【师曰:产妇腹痛,法当以枳实芍药散。假令不愈者,此为腹中有瘀血着脐下。宜下瘀血汤主之。】

    产妇腹痛,法当以枳实芍药散双泻土木之郁。假令不愈者,此为腹中有瘀血着于脐下,肝气郁阻而为痛也。宜下瘀血汤,桃仁、䗪虫,破其瘀血;大黄下其癥块也。

    ◎下瘀血汤百六十一

    大黄三两 桃仁二十枚 䗪虫二十枚,去足

上三味,末之,炼蜜和为四丸,以酒一升,煎一丸,取八合,顿服之。瘀血下如豚肝。亦主经水不利。

下瘀血汤,合枳实、赤芍、当归,更善。产后瘀血腹痛,《四圣心源·妇人解·产后根原》之桃仁鳖甲汤(桃仁、鳖甲、丹皮、丹参、桂枝、甘草。内热,加生地;内寒,加干姜)亦善。窃以为,加大黄,俾邪易从后窍出,似更妥。

清代王清任先生在其著作《医林改错》中出少腹逐瘀汤(没药、赤芍、蒲黄、炒灵脂、当归、川芎、肉桂、炒小茴、炒干姜、延胡索),临床用以治脐下瘀血,效果也不错。王先生称此方用于怀妊种子,可“每经初见之日吃起,一连吃五付,不过四月必成胎。”[1]瘀血痈脓之治,如黄元御先生示:“既成积聚,不得不用消磨。仲景未尝立法,然大黄䗪虫、桂枝茯苓、抵当汤丸、鳖甲煎丸、下瘀血汤之类,具载诸篇,审宜而选用之可也。”[2]考前述各方,要药乃桃仁,并常加大黄泻之[3]。少腹逐瘀汤未用大黄而求其祛逐瘀血,依理亦宜如“用于怀妊种子”,于经水初见时服用。

    产后七恶露不尽十七

    【产后七八日,无太阳证,少腹坚痛,此恶露不尽。不大便,烦燥发热,切脉微实,再倍发热,日晡时烦躁者,不食;食则谵语,至夜即愈。宜大承气汤主之。热在里,结在膀胱也。】

    产后七八日,无太阳表证,但觉少腹坚痛,此恶露之不尽也。其证不大便,烦躁而发热,若切其脉,或觉微实,再患加倍发热,日晡时益以烦躁者,此阳明之腑热。胃气郁满,必当不食,食则中气愈郁,燥热逆冲,而作谵语。至夜而阳消阴长,则愈。是宜大承气汤,泻其腑热。以其热在胃里,结在膀胱之腑也。

盖胃肠内实,燥土克水,病及膀胱;膀胱燥结,肝木失滋,故血道瘀涩,恶露不行,木气遏陷,少腹坚痛也。大承气泻阳明之热,故膀胱清而恶露下。若有太阳表证,太阳者,膀胱之经,是宜解表之后,用桃核承气、抵当汤丸,以下瘀血(原论“无太阳证”四字,即为提示此证并无表邪,无须解表)。此无太阳证,全是阳明之累及膀胱,故但清阳明,膀胱自愈也。

此证虽是“恶露不尽”,根原在于瘀血,诱发因素却非瘀血,而是胃腑燥结,是以“……但清阳明,膀胱自愈也。”

《李金庸金匮》称:“本条未提出在先治胃实以后,再治瘀血。但学者可以自明。胃实已去,可以再采用下瘀血汤之类的方药破血攻瘀。”

    产后八中风十八

    【产后中风,续续数十日不解,头微疼,恶寒,时时有热,心下闷,干呕,汗出,虽久,阳旦证续在耳,可与阳旦汤。】即桂枝汤。方在下利

    产后太阳中风,续续数十日不解,头痛恶寒,时时有热,心下壅闷,干呕汗出,此皆太阳中风之证(“头微疼”“心下闷”是甲木上逆;“干呕”是甲木侵土;“时时有热”“汗出”是相火上炎;“恶寒”是乙木不达)。日期虽久,太阳之阳旦证续在耳,可与阳旦汤,以解其表。

阳旦汤即桂枝汤。《伤寒·太阳篇》:伤寒脉浮,自汗出,反与桂枝汤,欲攻其表,此误也。问曰:证象阳旦,按法治之而增剧。答曰:病证象桂枝。是阳旦即桂枝,义甚明白。喻嘉言无知妄作,乃有桂枝加黄芩之论,又造阴旦之方。庸愚狂缪,何至于此!

此证,《四圣心源·妇人解·产后根原》示桂枝栝蒌首乌汤(桂枝、芍药、甘草、大枣、生姜、栝蒌根、首乌),是即大枣虽补血,究未能代栝蒌生津、首乌养血之专功。其中,生姜并可降浊治呕。

外证见“时时有热”“汗出”,是上焦有热(相火)。但芍药足以清敛相火,无须如喻嘉言之作,以桂枝加黄芩施治。除非相火过旺,芍药力不能胜。

    产后九中风发热十九

    【产后中风,发热,面正赤,喘而头痛,竹叶汤主之。】

    产后中风,发热,面色正赤,喘而头痛,此阳虚土败,水泛胃逆,肺气壅满,阳郁头面而不降也。竹叶汤,竹叶、桔梗,凉肺而下气;生姜、葛根,清胃而降逆;附子温寒而暖水;桂、防,燥湿而达木;甘、枣、人参,补中而培土也。

    盖产后中气虚弱,一感风邪,郁其里气,脾肝下陷而生寒,胃胆上逆而生热。其发热面赤,喘促头痛,皆阳逆上热之证。即其胃逆而上热,知其脾陷而下寒。非寒水下旺,君相之火,不得格郁而不降也(此言产后之病,实则大部分内伤外感亦同此病机。得其缘者,由此可悟临证施治之精髓)。

    ◎竹叶汤百六十二

    竹叶一把 葛根三两 桔梗一两 生姜五两 附子一枚,炮;桂枝一两 防风一两 人参一两 甘草一两 大枣十五枚

上十味,以水一斗,煮取二升半,分温三服,温覆使汗出。头项强,用大附子一枚,破之如豆大,入前药,扬去沫。呕者,加半夏半升,洗。

竹叶汤治法非常典型,囊括了内伤外感“解表、调中、升左、降右”四大治法。方后强调“温覆使汗出”,但方中重用生姜,则不仅可降逆,亦可解表[4]

    产后十中虚烦呕二十

    【妇人乳中虚,烦乱,呕逆。安中益气,竹皮大丸主之。】

    妇人乳子,中气虚弱,胃土不降,相火上炎而生烦乱;浊气熏冲而作呕逆。宜安中益气。竹皮大丸,竹茹、石膏,止呕而清烦;甘草、桂枝,补中而下冲;白薇凉金而退热也。

    ◎竹皮大丸百六十三

    生竹茹二分 石膏二分 桂枝一分 甘草七分 白薇一分

    上五味,末之,枣肉和丸,弹子大,以饮服一丸,日三夜二服。有热,倍白薇;烦喘者,加柏实一分。

产后十一下利二十

【产后下利,虚极,白头翁加甘草阿胶汤主之。】

    产后阳衰土湿,木郁生热,风木疏泄,而病下利。亡血之后,复苦泄利,虚惫极矣,宜白头翁汤清其湿热,加甘草以培中气,阿胶以滋风木也。

    ◎白头翁加甘草阿胶汤百六十四

    白头翁三两 黄连三两 黄柏三两 秦皮三两 甘草二两 阿胶二两

上六味,以水七升,煮取二升半,内胶,令消尽,分温三服。

附方

    ◎《千金》三物黄芩汤十三  治妇人在草蓐,自发露得风,四肢苦烦热。头痛者,与小柴胡汤;头不痛,但烦者,此汤主之。

    黄芩一两 苦参二两 干地黄四两

    上三味,以水六升,煮取三升,温服一升。多吐下虫。

    ◎《千金》内补当归建中汤十四  治妇人产后虚赢不足,腹中刺痛不止,吸吸少气,或苦少腹中急,痛引腰背,不能饮食。产后一月,日得服四五剂为善,令人强壮。

    当归四两 桂枝三两 芍药六两 甘草二两 大枣十二枚 生姜三两

上六味,以水一斗,煮取三升,温分三服,一日令尽。若大虚,加饴糖六两,汤成内之,于火上暖令饴消。若去血过多,崩伤内衄不止,加地黄六两、阿胶二两,合八味,汤成内阿胶。若无当归,以芎藭代之;若无生姜,以干姜代之。

窃以为,此方加炙黄芪三两更善。去血过多等证,须加地黄、阿胶者,若有中湿之证,地黄宜改为制首乌,加茯苓。方后称,“若无当归,以芎藭代之;若无生姜,以干姜代之。”示人当归与芎藭、生姜与干姜,偶可代用。但是,二者药性实际上是不同的,不宜一概混用。




[1] 《医林改错·下卷·少腹逐瘀汤说》。

[2] 《金匮悬解·卷二·外感·五脏风寒积聚》。

[3] 参《伤寒》《金匮》“桃核承气汤”“抵当汤”“大黄附子汤”“鳖甲煎丸”“大黄䗪虫丸”“大黄牡丹汤”“下瘀血汤”“大黄甘遂汤”等之用。笔者注。

[4] 文中未言生姜解表之功。但中风之证,桂枝汤用生姜,原本就有解表之用。《长沙药解·生姜》:“桂枝汤,用之于甘枣桂芍之中,既以和中,又以发表。”笔者注。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