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儿子孙子是千年的根,生女儿外孙永远是外人,这句话有依据吗?

 谢耳朵馆长 2023-10-27 发布于四川
每天耕耘最有趣、最实用的心理学
人类社会发展至今,在生物学角度上,离不开人类社会一代又一代生生不息的繁衍。那么在文化层面,人类的代际更新又衍生出了许多相关的文化和相关的心理。
对于人们的社会亲属关系和代际关系,古今中外早已有很多人在进行研究。
比如说我们熟知的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一的《红楼梦》,就通过对几个大家族的不同社会和亲属关系的分析,展示出了清朝时期的大家庭有怎样的家庭生活,以及在那个时代当中,这些人的兴衰起伏。
同样在西方的许多学科当中,比如说欧洲的社会人类学,亲属关系就是他们所要研究的一大重要范畴。
通过对于亲属关系的研究,某个地区甚至是社会的结构就能够清晰展现出来。相应的,在社会心理学相关当中,也有许多衍生出的社会心理。

亲戚关系:表里有别

在我们传统的文化当中,亲属关系是比较复杂的。所以在汉文化里,为了区分这些关系的亲疏远近,我们倾向于以自我为中心。
不是以不同的标准去衡量亲戚的关系,在直观上就通过亲属称谓来展现。这也就是我国著名的社会科学巨匠费孝通先生所说的差序格局。
在汉语语境当中,亲属大致可以分为“堂亲”和“表亲”两大类,这其实是西方社会人类学研究当中血缘和姻缘两种亲属关系的另外一种称呼。
所谓堂亲,其实指的就是在传统社会当中“同一堂屋”的含义,指的是自己叔叔或者伯伯家的子女与自己的关系。
这其实就体现出一种相对亲密一些的表达,“堂”有“里”和“内”的隐喻。
而所谓的表亲,指的是自己姑母、舅父和姨母家的子女与自己之间的关系,“表”其实有“表面”的含义,相对于上文当中的堂亲而言,表亲的关系就会稍微远一些。
其实导致这种差异的原因不是别的,而是沿袭已久的复系社会传承的制度:堂亲是同姓的亲属,表亲则是不同姓的亲属。
很多人在衡量亲属关系,尤其是代际关系时,就会把姓氏和血脉看非常的重。常常把“xx是我们老x家的血脉”“我们一个姓”“要给我们家延续香火”这样的话挂在嘴边,久而久之也会形成对应的观念。
比如传统观念当中的“重男轻女”在一定程度上就是这些思想的产物。
生儿是亲人,生女终嫁人?
很多已经为人父母的家长会有这样的观念:孩子长大之后,辛辛苦苦抚养成年的女儿,最终要嫁到他人家中,为别人生儿育女、给别的老人养老送终。
这也就影响了一些还尚未生育的年轻人,导致有一部分年轻人开始出现这样的想法:就算再穷再苦,也一定要生个儿子,只有儿子才是自己的亲人。女儿最终不过是一个亲戚罢了。
这样的想法正确吗?
这其实就是我们所说的“重男轻女”思想的另一个版本的演绎罢了。诚然,在家庭生活当中,儿子和女儿的家庭角色,以及家庭职能等多方面都是存在差异的。
但是这些无论是义务还是责任,其实也都是相对的。
比如我们传统文化当中所强调的“养儿防老”,表面上是在强调儿子的养老职能,实际上这个“儿”只是一个代指,尤其是现代社会,独生子女家庭还是比较多的,不可能那些家中只有一个女儿的家庭,父母在老年时就无人赡养。
另外就是家中有女儿的那些家庭。有一部分人会觉得所谓“嫁出去的女儿泼出去的水”,既然已经生了女儿就要做好其最终成为别人家庭一部分的打算。
这种现象在现代社会当中其实也少很多了,起码在一些思想更加开放、工作更加体面的年轻人群体当中,婚姻只是让两个人连接在了一起,而并不意味着一方就必须要从属于另一方。
也有很多年轻人在结婚之后,并不是女方像传统那样到男方家中去生活,而是两个年轻人共同在另外的城市去奋斗打拼。
所以这种情况也不可以说女儿就成为了别的家庭的子女,她只是组建了自己的小家庭。
这也呼吁广大即将要为人父母,或者已经成为父母的人们,在看待子女和家庭关系,尤其是代际相处时,一定要理性。
社会在发展,我们的关系也在不断变化,不能一直用传统的观念和眼光去对待现代的生活。
The End -
作者 | 汤米达
编辑 | 万安
第一心理主笔团 | 一群喜欢仰望星空的年轻人
参考资料:Jean Piaget Biographie. (2020, January 29)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