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黄帝外经

 _顺应自然_ 2023-06-23 发布于山东

第一卷 医法五论

一论医道

二论医生

三论医法

四论医药

五论医方

第二卷 制方规则论

第三卷 六脉六墟论

第四卷 六墟六腑论

第五卷 脏腑之功论

第六卷 六气诸治论

第七卷 六腑治则论

第八卷 本草五行论

第九卷 五味药性论

第十卷 五色功效论

第十一卷 五味转化论

第十二卷 五味过嗜论

第十三卷 五脏过养论

第十四卷 五脏不调论

第十五卷 瘀结溃发论

第十六卷 温毒癰毒论

第十七卷 五脏调治论

第十八卷 积泄凝懑论

第十九卷 五行不调论

第二十卷 气血虚实论

第二一卷 诸疾病理论

第二二卷 内外瘤积论

第二三卷 五脏虚实论

第二四卷 气血推移论 嗜欲致病论

第二五卷 百病之源论 六腑病理论

第二六卷 风寒湿暍论

第二七卷 诸症病因论

第二八卷 杂病针刺论

第二九卷 寒症热症论

第三十卷 六经治则论 五脏治则论

第三一卷 伤寒六经论

第三二卷 六墟六经论

第三三卷 七情致病论 外感致病论

第三四卷 五行六气论 三部疗法论

第三五卷 六气致病论 風痹寒濕论


第一卷 医法五论

一论医道

《灋要一》

天道,行乎圜。地,灋同之。之生也周,不為異。

恭非躬,躬有所取,恭我不達也。

故灋乎常者,物之理也。是以生,之能器也,如環無端,孜始孜終,孜發孜歙。無不有其始,無不有其終。自器而終始,遄化而週一。是以知其化在質,其灋在本,其要在同也。

天其示,寒熱。地其顯,生息。軌,日之遠近也。其軸之,以地圜。故日月見,晝夜分矣。人亦同之,以齊之為軸,首陽以居上,臟陰以居中,腑陽以居下。四肢為始末,陰陽之極。榮衛之環,陰陽見之。榮有發歙,衛有始終。

陰止視靜,陽之觀動。陰以形宗,陽龢氣稟。陰以平疏為悳,陽以周密為能也。埊書之所謂'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者,即此。

天之象者,風雲見之。地之象者,日月見之。運行者,亦日月見之。往復者,明弗明見之。陰陽者,冬夏見之。水火者,寒熱見之。升降者,水火見之。動靜者,晝夜見之。生休者,春秋見之。而人其然者,天地其一圜,我其物也。

我既其物,斯相應也。故其合也,喜憂見乎窮通。其同也,安燥見乎運行。色平氣平,心寧色怡。神安氣潤,氣潤色清。陰陽順逆,見乎其形。

曰:傷於風者,閉其皮而內燒之,其爞亂之,亂而憟寒熱。

曰:傷於寒者,其肉閉而內蝕之,其蟲害之,害而寒熱。

曰:傷於食者,器蝕蟲害而氣燥之,其血濁粘而寒之,寒而凝泣。

曰:傷於濕者,滯其官而內鬱之,其氣不疎而醞之,醞而沉重。

曰:外閉於邪,其內熱動之,熱動而竅不津,不津而燥裂之。內畜者也,因以發之。

曰:傷於暑者,先有其滯,淫以灪之,邪勝以客之。

曰:傷於燥者,先其積以塞之,津失之弗榮,邪廼客之。

曰:傷於火者,先氣逆而亂之,器失用令而緩急不度,邪迺亭之。

曰:傷七情者,肝瘀肺踨而心緩,其控胃膓消難,痞氣內客而害。

曰:天之禍也,先鱗介羽毛之害而人。

地之禍也,先水與氣而後及萬物。

人之禍也,幹天合之至,而人物惶惶之。

其生也,矯其終者幾無,因其用也。其用不恒,生其恒乎?

故夫用者,生弗生之綱也。志識者,蝕弗蝕之常也。神情者,怡弗怡之徑也。質性者,同弗同之原也。

謂有,灋於象生;治因物形。取諸心覭,量闊同玄;豈虛言哉。

二论医生

《灋常二》

生者,生生。化者,化化。生生化化,其要,一也。要者,用常,一也。用者,食飲也。常者,日事也。一者,終始也,玄同也。圜宙,要首也。萬物,要身也。夫身之與首,周而同也。

故夫胎者,其要乎腹膓。腹膓亨,運,以矯矯。腹膓弗亨,運,以惰惰。腹膓者,氣血之宗也。

卵者,要乎其氣,肺之能也。肺腸亨,運,以慓慓。肺腸不亨,運,以亦亦。肺腸者,扶搖之綱也。

氣,其柔也。逰諸形之至剛,而馳騁與無間。其怒乎,淩洌而溯。飆,揚萬物之如絮。水,其濡也。注萬物之有形,而不奪。其妄乎,滂沱而載;嶊有形,之汛急。人也,物也,宇中之微者。豈有不害,而恒乎。故要,之同一。其用,過不及則禍,此其常也。

曰:氣生之,龢以葆常;順,則不亂也。故喜怒憂恖悲,亂其氣者也。愛惡驚畏妄,歙張其器,壞我形骸者也。其刺灸湯醴,不可以全其功者也。

是以治,不明其志,反害無窮者;言當張反歙,當斂反散,以至三惡內畜也。三惡者,津液濁粘,氣機敗壞,器失其衡度也。當器之無衡也,則蟲亂之。以其蝕,而腐則矣。

曰:水生之,龢以常葆。營,則不惑也。故其志移之,形勞勞而心泝泝。其心奪之,恖慳慳而神役役。其汁內耗,其涎內粘,關其隘而澻其壅;病形其內,痛應其外也。其刺灸湯醴,可以顯其功。以其器之滯而可以為也。人不常葆,其先亂也;人志濛濛,其先弊矣。

曰:膽之氣,不運則泄。泄,則諸臟之物不偹。不偹,則其器虛而少力。少力,則汁涎久留而害。害,則其體墯而沉重;甚,則痛甚也。

曰:膓之,疎而血疎,密而血密,結而血污,滯而血濁,汙而血腐,腥而血敗。以其攝取故,以其養營故。其內之官微,其官之器末,病而莫為之知也。故其腦其心,其血其肝其脾,是病皆所關係也。

曰:六墟之宰者,原膜也。原膜者,腹肉之大膋也。其肝屬之,其膓官之,其腎得以輔之。調衡臟腑,篤周形骸之器也。其衡,形衡。其斜,體斜。其舒,目秀。其曲,目偏。其正,心龢。其邪,心魍。其廣,乃容。其隘,心屈。

是以其輸出故,以其榮,肌肉故。其脾其腎,其(一)其胃,是病皆所關係也。

曰:核漠者,肝之部,肺之使也。其衡,動同。其龢,血調。其汙,血壞。其濁,水濁。其毒,臟煽。其腫,血污。其在臟而同臟,其在腑而同腑,此其臟腑者害也。其在部而同部,在肢而同肢。

故不常,則其暑腫。不調,則其結大也。是以有其不常者,用之害也。用,其常者,龢則周也。作之於斯,而斯之應於注,注之於迴圈而不爨。故其仿佛於彼此,恍惚於是病,是以善治者,辧而不頪焉。

三论医法

《式之治三》

疾之來、無常感焉。其變也,無則。病之來、無常染焉。其變也,無灋。

疾病無則,治之不頪;象其有兆,去之不一。以其似,而式之治一,禍福半。一而治其未有,恒長之。故式之,而治一,弗可以為灋也。

可以為式者:陰陽,寒熱;表裏,虛實之灋也。可以灋者:天地,圜宇,周同,變化之理也。可以幾者:萬物,有無,生息,罔象、有質,之異化也。

眞人不有,無宇知也。聖人見無,大有觀也。至人慎慎,感觸知也。

一陰、一陽,形以彰之。一寒、一熱,清濁彰之。一表、一裏,緩急分之。一虛、一實,強弱明之。

故言形,頪以觀之。言頪,辧以據之。言辧,八度之。始終化一,時為之紀。治之道常,愼致以察察,明乎天道而同乎地益,中矣。

病有常,食之所蝕者,取用來也。食之而始者,腥牲來也。人受之者,蚊蟲得也。感於霪汛者,鱗介來也。傷於外者,氣機、形反也。滯於內者,志識亂也。積於中者,惑傷情也。瘀而泣者,味太過也。塞而溢者,傷之發也。結瘤痞者,毒之凝也。竅開,皮疹,命赤者,溫之澑涎肺脾也。

故食,弗以敗腐。飲,不可不流。肉,取其不病。弱息之,不蟲。天霪,我弗雧之。汛物,莫取用之。行遠,系其故土。去來、執乎同氣。

事事,弗可憂抑。正息,龢氣毋傷。食飲,不嗜爽口。恬澹,生身不惑。致神,甯心以平。適常,節用攝生。不尚,不惑,不荼,不奇。弗暴,弗傷,克己任人也。

物,應於天;而地,致其用。鹿之生穀,大麤長頸,而立角百丈。漠川者,小而矯;勢之成也。兕之生水,頭大廣腹;陸地者,長膝小頭而悍。物一而異,以其形流乎極。

故色,有東西之異。見,有南北之分。上工,明質所舍。知域所常,故能,察精不遺也。

事成於勢,氣候、合其已形。灋形乎天,造化、機而成式。苦苦其錄,謀為來者明機。治灋自然,萬物既是師考。用其心,克其欲,力致一,機化徹乎,豁然焉。

從,其氣之變;以知其蝕之果。隨,其方之道,以知其情之異。故殺,有其不然。生,亦有其實不然。不然者,其行不病,而身病也。

不著,不尚,情志適之。不功,不名,身心龢之。病其來乎,恍然;此為之候食。食,於時令之喜惡者也。大熱取寒,大寒醺酒;身爽之,其胃膓受之也。

故其病,當有其病,而後病之。其蝕之,當有其入,而後害之也。

故周于形,同於時,生而可久。合於道,力致同,歿身不殆

四论医药

《常物要四》

之物也,有其致,有其方,有其形。致者,其精也。方者,其用也。形者,其畜也。精者,氣之結也。用者,物之感也。畜者,天地之所親也。

普之,質生;物者,頪同。氣之,精存;化者,曒明。樸其會,萬物生之;生其畜,清氣吹之。吹之,以動;動,而有叕。叕,有其成,成式,以形也。

其生,於築。築而畜,畜而成,成而不去。生有紀,紀有時,時有則,則有灋。不知其紀,不可以從。不知其時,不可以用。不知其則,不可以精。不知其灋,不可以治。治者,寄以托其生者也。

艸若,有其氣。頑土,有其生。磊石塵灰,皆有其出。故火炭焏水,可以療腹。頑火為灰,可以愈瘡。泥浮白霜,可以療疚。前以治消,苦能已渴。

木腐于澤,其黑去(啟)。殃骨之土,可以理肝。蛕之與蟯,可已癰疽。蟻之與螻,祛濕疎風。蜣去血污,蟑療氣濁。鹿馬之矢,茹可祛痹。

菣、蒤,除黃以苦;蘾、萒、清血,益肝涼血。萰、茦,辛利,祛熱。荓、(吁),粘辛,利水逐溼。蓷、蘩,益目,其功辛溫。藱、蓫,辛蝕,逐水。蕎、薚,鞏涎,辛利。臝、苨,甘耎,豁病利胷。厘、蕧,酸淡,清龢膜膋。葋、蒙,辛溫,益腎。蒬、艼,斥温,益腎,去淫安心。葑、薜,辛甘,龢中塡血。蘢、蒵,辛濇,益骨祛濕。虃、藆,甘辛,豁涎滋腎。濼、藅,淡苦,疎風益肺。蓨、蕍,辛燥,消癥瀉水。蒫、蓯,辛溫,益肝利水。萑、菪,苦辛,安鎭抑燥。茥、萎,酸濇,緩理脾腎。卉之入藥者甚廣,小以其明治忌。

雉青愈滯,雞白後利。駝之渧涎,可以去癢。羊矢行暖其膓,祛血瘀而明目。牛涎愈水,胃膓能清。狼血祛濕,能沐疹癬,膽去頭痛,理血清肝。害能化利,汙反下積。

煆石流黃,可以治癢。覈能息涎,礜可伐髓。硈石消濁,益氣驅邪。磽可清下,槖多療怯。礫愈傷伐,砳清明目。

天道無知,肇寄造物。其間奧意,頪出不窮。

故生殺不時,予取不恒。容惡任邪,棄悳取欲。人心,天道,頪一而興。間氣盜竽,欲之不竭。

故曰“常經爲則,克以生功。萬物之事,能度不竭”。

取其功,用之附生,生之可保。任其用,度之以同,禍之爲福。

是以物非無精,取有利弊。事非理亂,盲沾弗明。情乎,六氣之向。性也,及變之方。物澑弗麤,精則德瑜。

五论医方

《治式要五》

治之式有五:曰凬氣相幷。曰營氣不衡。曰津水不利。曰物器相蝕。曰血瘀弗通。

凬氣相倂者:陽氣不通而弗能密,弗密,則器中雜氣亂之,亂而相搏一也。

其則之:辛溫疎而散之,甘淡利而下之,酸收抑而益之,苦辛培以龢之。

營氣不衡者:食之過則器勞之,器勞而營血不能疎以泣;泣粘,不利則其毒不去而伐。伐而有爭,爭逬而熱亂弗去,疾痛至一也。

其則之:甘辛淡以化之,辛利以龢之,苦疎以散之,苦辛以下之。

津水不利者:寒熱弗衡,則隧遏而液濁粘;濁粘,不利則器悶熱而外殭。殭而蟲亂而淫,淫上弗去曰(一丙)也。

其則之:辛甘淡以利之,甘粘辛以清之,苦下以泄之,酸甘益以化之。

物器相蝕者:津血無功以克,留積不去。久則腐以蟲生,相蝕以染。染而自治弗能,則痛之以惕;惕以求物助也。其人愚,其惕無,發則盛此一也。

其則之:酸苦斂以清之,苦收抑以下之,甘緩耎以龢之,辛散利以發之,咸辛利以宣之。不已,重灋以為之,已而已。

血瘀弗通者:怒氣炃逬其血、寒熱交爻其脈也。怒氣炃逬於其脈,其脈不應而溢外。寒泣其血而不利,熱瘀其脈而不去;久遏其運而溢,溢而積癅,癅積久而蝕毒矯橫;衡其弗能一也。故其考之要者:內者不外,外者不內一也。氣血津水,精液汁膜不相亂一也。心歟性齊,弗有不同一也。故心之病,疾其膓而作之。肺之患,六墟閉而害之。

其則之:辛苦以散之,酸淡以清之,苦辛以益之,大辛以龢之,甘酸以奪之。故辛粘微苦,能去其痛;酸清辛淡,可疎其筋。

作之,恖之。欲之,知之。安之,勤之。靜之,動之。為之,志之。樹之,行之。則之,克之。信之以任,志之則勝。恒以常用,謂之曰眞;天之所望焉。

言非言,其憫以明也。諭非諭,其引以教也。指非指,其言以規也。正非正,其則以巨也。式非式,知之以度也。灋非灋,修之以正焉。

適其處,聞其聲而知其氣,見其行而熟其凬;故眞人不問,以其明焉。冥冥乎,孰能止?以久靜之徐生。曠曠乎,孰能定?以久動之徐清。圜宙在乎一手,萬物在乎一心。用常,觀其序之理;用同,察其道之用;則化一而致明焉。

第二卷 制方规则论

《太虛.午壬》

《上經、大要治》曰:“氣有多少,血有盈虧。病有盛衰,治有緩急。方有大小,合有奇偶。順逆其氣,虛實其血,上下其支,盈弱其形。其病有遠近,其證有中外,辦有輕重,治有緩急,當之適之,其至所為故也”。

故曰:“君一臣二,竒之制也。君二臣四,偶之制也。君二臣三,竒之制也。君二臣六偶之制也”。

“故近者,奇之。遠者,偶之。汗者,不以奇。下者不以偶。補上治上,補下治下。制以急,急則氣味益厚。制以緩,緩則氣味益薄。言當適之,其至所為故者:此之謂也。病所以近,而中道氣味之者,食而臨之,無過其域也。病所以遠,而中道氣味之者,食而過之,無越其制度也。

是故治氣平榮之道,近而竒偶,制小其服也。遠而竒偶,制大其服也。大則數少,小則數多。多則九之,少則二之”。

“竒之不去,則偶之,是謂重方。偶之不去,則反佐以取之。所謂寒熱溫涼,反從其病也。故藥,本非常用,用非久存。存而非宜,益之在德。用以為治,弗為長葆,長葆之道,唯當而已。其有毒無毒,所治為則。主適大小,以為制要也”。

“是以君一臣二,制之小也。君一臣三佐五,制之中也。君一臣三佐九,制之大也。君二臣四佐六,制之小也。君二臣五佐八,制之中也。君二臣六佐十,制之大也。前者一而去病,後者三而保生。去病以清,保和乘濁也。前者清,而其用一也。後者對,而其制自和,漸已矣”。

“故寒以熱之,熱以寒之。微以逆之,甚以從之。堅以削之,客以除之,勞以溫之。結以散之,留以攻之。燥以濡之,急以緩之。散以收之,損以溫之。逸以行之,驚以平之。上之下之,摩之浴之。薄之劫之,開之發之。止之挫之,適事為故。故逆治以正,從治以反。從多從少,觀其事也”。

“是以熱因寒用,寒因熱用。塞因塞用,通因通用。必伏其所主,而先其所因。其始則同,其終則異。可使破積,可使潰堅,可使和氣,可使必已。逆之,從之,逆而從之,從而逆之。疎氣令調,則其道也”。

“故從內之外者,調其內。從外之內者,調其外。從內之外而盛於外者,先調其內而後治其外,從外之內而盛於內者,先治其外而後治其內。中外不相及,則治主病也”

第三卷 六脉六墟论

《九常.真意》乙乙

夫为也,虽一而用有尽。作之,以同而进。工之,以娴为用。技之,以熟为巧。巧之,以维曰艺。艺之极曰工。工之极曰精。

精齐常物曰神,神齐造化曰真。故物无至数,数无至极。物无至精者,索不至极微也。数无至精者,所筹无至齐也。

是以言人三佰六十骨节者,至真之(人以)自视所得也。其非块也,块以言之则二佰有十未盈,而其用尽六六之数,曰三佰六十骨,骨合曰生,二十四之气,用以时辨者也。

骨之所结者,经筋也。经筋者,络骨之至刚以致柔,引领而动静者,形物之縄约也。其以津涎为泽,肌为之护。故肌者,肝主其动,脾主其力。胆圜左以宣阳,胃圜右以宣阴。肺出地下而结上,心从天上而行下。唯其肾者,静而下行,动以上蒸,赤肠始中至亦而受上,白肠始腹至渺(月少)而腰椎,膀胱自阴股上颈而后枕。席其结而成之,因其运而形之,得五志而用之,此其道也。

故经外有六经,因六墟而生焉。曰冲曰带,曰阴跷,曰阳跷,曰阴维,曰阳维。冲生乎膏肓,其不任则地陷。带肭(音拉)膋胝,其不盈则腹离。阴阳跷生乎朋(月口口口月)突(肉骨肉),其不任则亏不已(疑舆下反)。阴阳维生乎肒脁脙,其不任则枯弗力(疑舆上反)。衡乎原膜,客其消之,此其所本者也。其致衡主动作,手足相应,头骶相合,有脉无舍,寄诸经生也。是以故言:“六经督任,交流调和之道也”。

冲脉者,谷之海也,其起于内踝一目之阴交,始少腹胞中自肊而肒(肉丸)。外者自气冲并阳明,少阴之间循慨横骨,併足少阴而上散于胸中。凣右右各一十二穴。经脉之海也,故其不盈,则男子不男而无髭须,女子不女不月,内乱不消,收摄不度也。

带脉者,起于命门,始乎章门支五枢,圜身一周,自脐下寸有五。凡左右各八穴。化荣陈泻之库也,故其病腹满,七疝癃闭,急重瘛瘲。女子月事不调,赤白淫下。

阴跷起于跟中循然谷,始乎内踝下照海,循交信潜行入阴股併会阴之前,循前上横入腹上行,毌膈循胸中至缺盆出人迎之前,会喉交毌冲脉,过頄内入内眦而上,入发际行风池而终,凣左右名十有二穴。其络阴疎阳者也,摄收二气,平水中火,病阳缓而阴急。

阳跷起于跟中循外踝下申脉,始乎扑参冲走跗阳,循股外廉,循亦之后,循胛上陷中会肩髃外廉,上人迎侠口吻会于地仓,上行巨窌会承泣,会五脉于内眦,上行入髪循风池而终,凣左右各一十有二穴。其络阳而疎阴者也,调衡二气,营给诸津,病男女好淫,思欲不常。

阴维起于阴交,始乎筑宾,上循股内廉入腹会于府舍,交大横腹哀,会胁肋至期门,上胸膈挟咽,会天突廉泉,至顶前而终,凣右右各一十有四穴。其纳溢畜而溉之,维阴之道,病潮热而胀满溶溶。

阳维起于外踝下之金门,始乎阳交,循膝外廉,上髀厌抵少腹邪出会居髎,循亦走臂臑,过肩前会天髎肩井,会肩后臑俞,循耳后会风池、脑空承灵、正营目窓临泣,下额会阳白至本神而终,凡左左各一十八穴。其输养营而灌也,维阳而卫,病苦寒清下,思忿不常,失眠多夣。

凡此六脉,六墟原膜之干也。故其因清而致,以气而清。凡诸淖郁浊粘,淤滞不宣,病之始矣

第四卷 六墟六腑论

太乙.丁庚

髒者:量也,釋也,藏營支養也。腑者:皿也,哺也,消導傳化而奉營者也。故髒有其榮,腑有其養。髒有其支,腑有其給,地道之大端也。

六墟者:極虛之處也。曰胰(人肉土),脾主之,通乎二腸,升化水穀也。

曰望(朋口口口)突(肉骨肉),心肝肺主之,權水火,調陰陽之營養,守衡五官二道器也。

曰膏肓,神氣主之。資心調元,潔器維清之器也。

曰育膜,肝腎主之。膋胝支之,為間營調和陰陽之器也。

曰膋脂,肝心脾主之。生液支血,攝氣收華,成水火精津之器也。

曰朒朓肒脙,守衛關隘,持和恒攝之器也。以其六墟諸器非表不裏,故其臟腑實積外邪,皆可害之。其無域乎?以其不宰而執其衡也。

一原一漠者:袪寒散熱,解毒緩疲之器也。一原膜者:漠水也。存津若膜,布於肌腠筋骨之野,為力衡動之泉也。

一核漠者:化血之結也。若蔓之與零,遍乎筋骨臟腑膋脂,以消血污祛水毒,解散寒熱也。此八者,皆眾蒙之府,雖有所屬,而其過甚之。雖有所主,而嫉猶之。故勿以小患而不為,不為則大患。毋以無狀而不意,不意則亡也。

胃榮乎色,達乎膋脂(朋口口口)突(肉骨肉)。維生之本,陽道之海,養水穀以達命也。上支神聰,下養精氣,以動為根,生即不已。其上象地陽,其下若雷動,為陽中之陽明,故本曰複,用曰無妄、大壯、解、泰、恒,以應五運。器之陽者已生其陰,資撫其生者也。

腸髒之腦而營乎形,達乎心胸核漠神闕。上走膻中以本其恒,下舍百脈以根其榮。為血脈之源,滋生乎心主而營津液。故心與之裏,曰赤腸。其本膋胝,泌清溜濁,祛毒昇華。衡乎消導,精工之器。故象火,而升降乎雨露,亦核漠(朋口口口)突(肉骨肉),爕陰陽而衡寒熱。其本曰同人,用曰既濟,鼓吹雲雨,潤乎諸器也。

大腸榮腰脊,走腰眇(月少)而達嗌鼻。得脾之氣而運,營歸肺命門。故淫毒過,則溜膚。上行諸育膜,而運乎津涎,下輸五行之氣,而走乎臟腑髓骨。與肺之合為表裏,溜脂布肪;少脾之資而瘠肥,多水火之克而結瀉。為化育泄濁之府,故走腹腰而始乎手。得脾肺而移虛實,逢七縱而敗腰亦。其本曰萃,用曰臨,故曰百積之海者,以其攝瀉自然之象也。

膀胱營乎肌脈,調和陰陽而緩核膜。上達神府諸臟器,沐乎其德。下合百節諸穀穴,衡乎其運。關乎朓脙六墟漠原,系乎五泉衡其體用。佈施雲雨,逢六淫作霧露。沐浴諸器,致清和而肅靖諸域,為陽表之君。其本曰困,其用解,故為泉溪之溟者,以歸納污濁而不染澡也。

三焦腸之別絡而衡乎臟腑諸氣,以營其勻。其主六墟四膲原膜,容穢汙以衡利諸器。療水火之不持,合陰陽之不睦。故上焦心肺,(朋口口口)突(肉骨肉)膏肓主之。中焦肝脾腎,育膜胰(人肉土)膻主之。下焦腸膀胱男女,膋胝肒朓脙核膜主之。以衡其生,以致其生也。故三焦者:概而言也,手足少陽毌之。

心包腸之大絡,而司乎心陽之衛。膽胃強,則其拒閉不汙。腸膋弱,則易染風病(病頭水火)。脾虛,其易為濕傷。肝旺,其常為氣動。上畏燥火,下懼清寒。有司心神之衛,實一身薄弱之器而易病者,故以腑名也。其本曰遯,用曰賾,則運以和,不則為害;就王之側,深澻不名耳。

膽宰陽道,通毌乎首支九竅。上達虛極,下疏九地。與胃共主日夜之衛,同營消化給利之權。攝調臟腑之和,引領諸陰以歸經紀。主核漠之運以收支,營陰陽之道而執衡也。其本曰無妄,用曰複、豐、噬嗑、隨、屯,以窮五變。為衛生之本始,葆形之君也。

腦肢竅之主而營乎志知,上支臟腑之運作,下系精氣經脈迴圈。積臟腑之氣而主宰,用眾啟之精以作動。呈四宮九衢之道為心,宗體心鑒之智以存神。為九陽之魁首,乃五志之總樞。其本曰大有,用曰同人,故曰心之宮神之舍也。

女子胞者,玄牝之器也。肝之氣生,心之氣運,腎之氣為,肺之氣資,脾之氣應也。肝心膋朓六陰腸沖任,和則其生,病則其殃。血其主,經其元,眾支而生,一髒獨主,生成人道之宮也。故其本曰豫,用曰複。得一則生,得一則成;得一,生生不息焉。

髓者,生於小腸而腦其營。其生乎血,其柔乎骨。畏寒熱風,懼虛勞之所客;客之風寒熱,則其缺缺而消。缺缺而消,則其自病而後血病。血其病,則諸器弱而不衛,諸感易形,諸病易成,成諸不治。其本曰兌,其用曰臨。故六氣逢七惑之易病,火熱之爍易傷者,因其質之易感也。

血者,生於膋脾。清於腎而解於肝,而營在小腸。其榮乎諸器諸形,納其毒汙以利乎器。運乎氣而健乎其質,功獨善生,能支其用。動乎其源,運專其先也。其畏腥渾,懼風寒濕燥火淫。利則氣利,澀則氣滯。主陰女,逞陽道。故本曰未濟,用曰既濟,德之廣矣。

骨支其形,為幹之主。其榮乎血,其養乎髓。其滋乎津,而其獨幹其行,腎其主也。腸其生,肝其支,心其運也。其畏勞熱諸虛,懼不支以力,六淫七惑,皆可傷矣。其本曰隨,用曰歸妹。和則健,失之則病也。

命門交通,水火互濟。神氣精之始,行之原也。其虛則畏寒熱,志衰而恐懼;其實則燥動不安,夜寐不眠。其位庚癸之中,運其搏而無其器。本腸膋氣(氣火)之倉,故客居兩腎之先。其本曰坎、幹、離、震,其用曰無妄、隨、噬嗑、益、屯、賾、複,同人、革、豐、家人、既濟、賁、明夷。用之常也。

第五卷 脏腑之功论

《九常.天常》己乙

天旷乎(象形),而物气溜之。地阔乎漠,而天光和之。大化无窍(象形,口也)而皦,大块成乎垒土。物之成乎,形会而一之,故一非一也,乃其众结也。

心者,与脑为一。其器五。膏者肺形,心上之御也。衡营调卫,祛邪疎滞之器也。心育者,内六窍也。宫四庭二,衡脉动,容血输也。肓者,内瓣也。与胤(音九)共得一运,输真火,爕雷霆之用也。胤者,心之肌也。窟有四穹,三三分一二半,维动索同者也。心包者,导传雷霆之器也。独为经者,因其气通天也。

小肠者,七器之名也。其本节三分,上气中营下津,膋营者,摄取输运之器也。低(象形,从从尸从月)者,脉也,营液之道也。灭(象形,从营从四从朋)者,内胲乳也,摄取津液之器也。笑(象形,从川从丝)者,脉也,营气之道也。笑(从若从左右从肉)者,上胝也,营气之官也。趣(象形,从人一从吊从朋)者,华也,蕾突也,摄营之器也。鼎(象形,从雷从月)者,膋之毫突也,司化摄养者也。

肾者,与牝一也。其器六,脁脙肒其三也。兽(象形,从舟从耒)者,穹也,其窍八,清化之道也。参(象形,从沚厶从肙)者,网也,清化之器也。星(象形,从水月从申吕)者,络也,输气恒运,葆活器机者也。牝器三,睾生牡蓄牝藏。牡者,牡阳也,稀液歙生之器也。女子以牝阴生,牝阳蓄藏输也。吉(象形,从掯从手)者,其孤而易为邪所客塞者也。

膀胱者,三器之名也。膀者,其内容之器也,水谷之海也。胱者,其外包也,传导辟阔之官也。肊(音意)者,营荣经津之网也。肒者,水道之官也,肾系而膀胱守之。

脾者,与胰(人肉土)一,其器五。泵(象形,人癸)者,华腜也,系脾输流者也。增(形,从萦从月)者,脾系能动之器也,克水动肾而清厥易寒热,先而病脾者也。毕(形,从口曲从肉)者,内穹也,生血之器也。倒(形,从吅杏从肉)者,内墙也,分澄津液,柔血清利之器也。匠(形,从肎从亜从土)者,规水矩液,济利循环之器也。胰(形,人肉土)者,六墟之小肾也,涤滤承化之府也。

胃者,五器之名也。膜华者,胃气之蓄厍,故盖六腑而专卫也。乘(形,从一从肎)者,亲胃而传疎者也婵。(形,从山从肉从火)者,胃系也。鲁(形,从口从八古声古,折肠)肠者,系胃连胰(人肉土),承运散热之器也。欲火之器,生道之先也。其通脑经而系乎牝,同膻中而器阙贲,故文形也。瘦(形,从月从人从卤)者,内盛也,啬助之,以磨消食物者焉。

肝者,与女子胞牝一也,其器五。旭(形,从月从半从未)者,脉也,始清之器,营运之官也。荣者,妊也,内穹汇精者也。荣者,孕也,升乘荣血,转化筋经之胞也。酤(形,从口从月从肉)者,清制注源之器也。素(形,从炏从门从玄肉)者,通神明,功系量能之器也。其主血,故为女子要,其化清,故腥败之也。

胆者,孤府也,和志生神之府焉。其息以葆,其动行化。故列奇帕(恒去下一),乃六腑之官,能尧之枢,引领之首也。凣六腑之器,其谐能用,其能所动也。客则动络,引经滞气。孤,故常为邪风感,疲惫动焉。

肺者,与膈膜一也,其器六。朋(形会,从口吕从朋声)者,衡吸之府也,其但耳頥颌下,调和阴阳者也。突(形会,从肉肉从骨声)者,爕理肺营之府也,其索颈而输,阳运之道也。寅(形,从臾臾从土)者,气之官,生气之道,食葆之官也。脔(鸾)者,肺之厒(形,从口从也)也,嘘唏之漠也,其异则上窍塞,肤皮变,阴极而易染焉。臆者,精气化血之道,总血承制之器也,纳营齐变之官也。胏者,肺之膍也,摄精宣气而生动血脉者也。

大肠者,六器之名也。肶毌之而各异,索约束而其获非一。其大有同于肠,而摄在方也。膞盲者,始器也,承载传化而与肠相牖也。膜角者,化湿之器,消毒之墟也。腨亢(象形,气在上)者,肶用而上摄诸气,生气之资也。横腬者,生热总气,吐浊纳清之器也。腓卑(象形,气在下)者,收取诸金气,承缆脏俯之用之器也。肬乙者,溜吸诸精,气化输膜,本系而亲骨之器也。肛肠者,泻浊之器也。

心脑脾胃肝则五,小肠有七,肾肺大肠六。三牝共胞,膀胱肊一,胆膈孤立。五十有七器,器各专功,其用不穷也。

二肠明者,有虚实焉。一实胃也,一虚大肠也。其阳虚也,小肠之火给之。小肠不济,求诸于皮毛之窍。故腹腰清渗,肠之淫于湿邪也。故腰不用,易寒热,感风而冒邪者,大肠病也。

六墟病,则邪浸乎览而惫之。览有所病,则邪受乎六墟而乱之。小肠之病乎锤(形意,从口从丁从思)而感乎脑,邪不得出而污。故脾病则消,肾病而瘅,心病则瘫,肝病则癎,肺病核顽。肠病殭癫,胆病头颈,胃病则弦,膀胱病痏,三焦燋郁。二肠膀胱病骨斜(从丝从颉声)肌石,胆肠病亡阳,胆胃膀胱病尸厥,此病之所隐者也。

第六卷 六气诸治论

《九常.天常》己丙

病有四时阴阳,物有五味五气。春风清而扬。辛补酸泻,苦缓咸平甘利之。夏暑而结。咸补甘泻,酸缓辛平苦利之。长夏湿而滞。甘补苦泻,辛缓酸平咸利之。秋燥而敛。酸补辛泻,咸缓甘平苦利之。冬寒而收。苦补咸泻,酸缓辛平甘利之。气之补泻也,用其形而弗以其质,用其味而弗以其性,此其髓也。

味有其性,不可不辨。寒热温凉之性。有补泻收濇、清利消导,宣散和缓之用。气分弗同,功治俩端。暑冷之异,益弊各歧焉。

诸治之道,先辨表里。风淫内,辛凉治之。苦发佐之,调以甘缓辛散。寒淫内,甘热治之。苦辛佐之,调以苦坚辛润咸泻。

热淫内,咸寒治之。甘苦佐之,调以酸收苦发。湿淫内,苦热治之。酸淡佐之,调以淡泄苦燥。

燥淫内,苦利治之。调以淡温甘和,辛润苦下。火淫内,咸冷治之。苦辛佐之,调以苦发酸收。

不明其表里,弗可以知所病。不知其病所淫,弗可以用其味。用弗能知其味,无以治其疾。故味之主辅性使,治之常要矣。

感天地之变,而有其病。其所病也,有隐逸不发,发者则不治。故知其病,当适其和而用,节而治之。故曰:治在于味,味全乎汇。全味于质性,性得乎物情。非谐识而工于业者,未能申其道也。弗以壮而悖逆其道,不然,违则死矣。

故外感风淫,辛凉平之。苦甘佐之,酸泻甘缓,淡寒下之。

外感热淫,咸寒平之。苦甘佐之,辛凉酸收,淡利下之。

外感湿淫,苦热平之。酸辛佐之,苦燥辛散,淡以泄之。湿亢而热,苦温平之。甘辛佐之。以汗为度,淡而利之。

外感火淫,酸冷平之。苦甘佐之,酸收苦发,酸淡复之。

外感燥淫,苦湿平之。酸辛佐之,淡利甘润,苦下泻之。

外感寒淫,辛热平之。甘苦佐之,甘和淡利,咸利下之。

淫司而邪气反胜之,胜而为病。风司而清胜,酸温治之。苦甘佐之,辛以平之。热司而寒反胜,甘热治之。苦辛佐之,咸以平之。湿司而热反胜,苦冷治之。咸甘佐之,苦以平之。火司而寒胜,甘热治之。苦辛佐之,咸以平之。燥司而热反胜,平寒治之。苦甘佐之,以酸平之。寒司而热反胜,咸冷治之。甘辛佐之,苦以平之。以和为利,用味为功,气以扬之,弗过用之,不治亦治矣。

风在天而清反胜,酸温治之。甘苦导之。寒在天而热反胜,咸冷治之。苦辛导之。热在天而寒反胜,甘温治之。苦酸辛导之。湿在天而热反胜,苦寒治之。苦酸导之。燥在天而热反胜,辛寒治之。苦甘导之。火在天而寒反胜,甘热治之。苦辛导之。天地之气性,各有所至。至之所异,缘乎其变。知之变化,乃谓之神也。

气之所发,味之所致。气味之出,各禀其色。色有其往,往有清浊。清浊在形,形有疎密。疎密有色,色有其归。以此,圣人之辨也,辨在乎知,知之未达,而识智不闙,岂用之而无弊也哉?

第七卷 六腑治则论

《九常.天常》己戊

脏之悦气,腑之悦味。脏之悦清,腑之悦浊,脑筋同一,此其恒也。脏畏乎气浊,腑畏乎味浊。是故言益忌者,不可矕也。

味之所来,皆有所主。气之所蕴,皆归其类。故先甘后酸,少阳之主。先辛后酸,阳明之主。先咸后苦,太阳之主。先甘后咸,少阴之主。先酸后辛,厥阴之主。先苦后甘,太阴之主。阴治守阳,阳治守阴,阴阳不乱,资其无反。和其气性,是谓得气也。

故胃之治以辛酸,和以淡甘,养恒其生,以食饮百味。其喜淡而甘,畏酸涩,辛胜酸,怒胜再之。淡温为用,胃得荣之。荣则阳和,和则病祛。厚浊则制,制则气抑。何谓焉,以其浊之伤其气也。腑其阳也,其本浊而味厚,故清淡者益矣。

胆之治以甘咸,和以苦酸,养恒其生,以清和澹静。其喜微苦而酸,畏甘寒咸滞,苦寒辛濇胜之,恚胜再之。淡辛为用,胆其营之。营则氱卫,卫则脑经慰。辛浊则散,散则神虚。甘浊则收,收则石滞。以其浊伤形也,形伤则氱不运。其本孤脏而蚀,味厚则濇,濇则自腐,故清和者益矣。

小肠治之以咸苦,和以辛热咸温,养恒其生,以灰炭辛斥(碱)。其喜淡辛而苦。畏酸收甘寒,大苦大辛胜之,忧抑再之。辛热斥(碱)平以用,小肠为之。为则津液摄,摄则髓血不妄。不妄则|(音槌)正行健,而其运弗得哀。大酸则抑,抑则氱虚。甘寒则制,制则不作以下。以其浊淤寒塞也,形为其客而夺,诸病则形焉。

三焦者六墟也,寄小肠,脘胰(会意,从人肉从土),膻中之中。故治之以甘酸,和以苦咸,养恒其生,以恬澹啬服。其喜清和淡利,用苦咸甘。畏辛热散,苦甘之寒胜之,急燥再之。其器者众,其味当慎,故上治苦咸,中治辛甘,下治咸辛,则安而为之。其诸液肃清制节之关,恒运泌阳之舍。故客邪之乘,气为其滞而诸器自闭,寒则生结,热则壮火。

大肠治之以辛温酸耎,和之以甘温苦平。养恒其生,以薯菜藿荄。其喜甘润苦平,腥浊诸物。畏咸燥苦泻,热汗贼风,辛热甘寒胜之,劳苦再之。其少血弗自温,故忌寒热湿淫诸邪。苦平甘温为之用,大肠其治之。治则毋乱,毋乱则气弗反骨入阳。虚则自求诸外,故腰腹寒而酸痛。辛和肥热补之,用之以不淫。其病溜肾,邪併筋髓,故动则劳泻,骨弱不力焉。

膀胱治之以苦咸,和以辛利酸软,养恒其生,以温平之须。其喜辛利苦寒微酸。畏酸浊苦濇,咸寒甘温胜之,邪媾再之。辛利酸软以运,膀胱受之。受则前利不妄,不妄则脏腑慰而骨气申爽。酸大则抑,抑则不运。不运则骨气下,下则形异。形异则阳道不阔,痿疪税(从病从水)癃焉。

脑治之以辛温淡缓,和以酸软辛散,养恒其生,以咸辛苦踈。其喜甘淡辛散,益气活血之属。当怡志恬神,作息常度。甘淡辛散以和,和疎利,利则运常。运常则五属恒,恒则作输以周,能动弗缺。重下则泄,泄则能摇而器虚。抑慰则安,慎其所胜而反毒,毒则治之三焦,大辛大甘以散下。支其火清燥诸木,勿可轻之,轻则不治。

胞牝牡治之以苦温甘平,和以酸泻咸温,养恒以时,喜泄恶收。髓治同肺肠,血治同肠,疮痒治肺而柔血泻肠。

故曰:气,其清也,疎。味,其浊也,秘。合四时五味,治六气清浊。当补而补,用之以气。当泻而泻,启扣于味,生可起腐焉

第八卷 本草五行论

《九常.天常》己丁

贞味者,质之合也。其归六,其分九,其物之广十有三万四千。归六者:火碱水盐,土甘金辛,木酸度合。气化之致,多少之变也。九分者:质之纳,量之纪,次之度,本来者也。气之合,积之数,交之化,生之式也。寒热之变,干湿之易,蚀化生长之应,成之道也。天作易,地生容。而人为之,竭生不衡焉。

贞色者,其类火,物之化,气之合也。其归三,其分九,其物之博八万有四。归三者,其类金,日之感,气之蚀,二之合也。分九者,正奇之度,分食之应,多少之易,感变之量,其化方之强弱也。故色之与味,物之质性也。气之与度,生死之权衡也。

故曰:天地一如,自然圜如,物道常如,人辄衡如。堇萴辛毒,抑其飙而胜其蚀。核(石鬲)礜杀人,清和气血之不治。用在一心,法盈同握。一圜常衡,是谓之夷。夷者,恒如恬也。

立,中极之数五,五为圜而运。运之极有五,五气交牝,变化乃申。化极亦五,五行之用无穷。阴数五,五六三十而归。阳数五,五二十有五尽之。五者:用之基也,成之数也,果之位也,运之功也,化之初也,变之极也。故物有反之用,而形其浑一。一有五变之气,而用和则一而相成。天地人和也,五行相圜,雷霆之道立也。日月易,清浊分,气质感,阴阳化,形以式,五行互错,雷霆之道行矣。

故刺有燔针,灸有暴痏,火之性也。食以焦,饮以酒,味以苦,火之行也。汤调之道,亦有其归,归化而治,则不能越矣。

火中火,苦濇辛温,艾也。火中水,苦辛而凉,菳也。火中土,苦辛大热,萴也。苦平,女贞也。火中木,淡苦温热,桂之枝也。火中金,苦辛热,磺(雄黄)也。苦辛凉,通木也。火性炎上,遇物则类。

火中火,苦寒,芩(黄莲)((豆根)也。火中水,苦咸而濇,楛(黄柏)也。火中土,微苦而辛温,苶(丹参)也。火中木,微苦而酸,樲(枣人)也。苦酸甘寒,栝楼根也。火中金,苦辛温,苖(虎掌)也。寒利,荞(大戟)也。辛苦大燥,碯也。火性苦烈,类之则降。

水中水,苦而咸寒消,盐也。咸凉,蜌(马刀)也。火者苦辛而燥,卤也,土者苦淡甘平涩,藛也,木者咸微酸濡,藚(续断)也,金者辛甘而淡利,泻(马泻)也。

水中水,大辛而燥,斥(碱)也。火者咸辛而酸泻,土硝也,土者辛苦寒利,大黄也,木者淡微酸苦而温疎,牛(从草从牛声)也,金者苦微辛而柔濇,朴也。旋华之性,半阴半阳。浮华曰石,半金半水,此水之大味也。

土中土,甘甜微辛温,苷,芪、空青也。火者辛苦甘热,木薓也。水者甘微咸凉,虋也。甘咸而平,蒲也。木者甘淡微酸,曾青,苓也。金者甘微辛温,参(党参),桔(桔梗)也。甘辛而平,黄,苑,萎,石脂,鳞石,石英,余粮,菖也。

土中土,甘甜微温,枣也。火甘辛微苦热,桂也。甘苦寒,扃(从草从冏,贝母)也。甘苦平,参(从草从申,田漆)也。水甘苦微咸寒,竹沥也。木甘淡微酸,葛也。金甘微酸寒,茅根,椹也。

木中木,苦辛酸温敛,茑(音鸟寄生)也。火酸微辛大热,硫也。水者酸微苦寒,楝实,矾(矾)石,蓝根,苔(垣衣)也。酸微咸平,茱也。土者酸微甘淡凉,药(芍药)也。酸甘生冷炙温,檕实(山楂)也。金者酸辛凉,酢朴也。辛微酸温,梫(五加)也。苦淡微辛凉,茈(柴胡)也。

木中木,酸平濇,螥(五倍)也。土者酸甘温,无翼矢也。甘酸热而濇,蓣(薯蓣)也。金者酸濇微苦咸辛温,荎(五味子)也。火者酸辛而凉,楙(音矛、木瓜)也。水者酸微辛而苦而寒,石胆也。

金中金,辛淡微苦温散,麻也。火者辛苦温,蓟、豕根也。水者辛酸寒,蓂也。土者辛微苦平,菟也。木者辛烈微咸,茝(故脂)也。

金中金,辛微苦温,躅(从草从蜀,蜀羊泉)也。火者辛微苦温,芭(巴戟天)也。水者辛微苦寒,菤(卷柏)也。辛寒有毒:苒(藜芦)也。土者微酸甘平,昂(从草从卬,鬼督邮)也。辛微甘寒,郸(从草从丹,牡丹皮)也。木者辛微甘温,藭也。

所以类者气也,所以理者味也。气之所归,味之所化,治之所以要矣。脏有所归,治有别取。腑有所类,克则为据。气有所通,无以恒用。时有所异,权衡规矩。物有功利,不夺其机则为刍而已。

第九卷 五味药性论

陰陽.甲丁

經言:“天象,陽也。氣也,圜也,動也,輕也,淡也。故清和之氣,益氜而通之。

地象,陰也。味也,方也,靜也,重濁也,濃厚也。故重濁之氣,補陰而實之。

陽宣也,陰沉也。故益陽,以輕淡味薄氣厚之屬,以其清也。塡陰,則以其重濁濃厚之色味;以其性沉而滯也”。

故'氣本乎天者、親於上。質本於地者、親其下’。乃各從其類也。陽發腠理,陰走五臟。陽,充四肢而動。陰,歸五臟而靜。

是以陽者,為氣。氣厚則純陽也。陰者,為味。味厚者,乃純陰也。而氣薄者,陽中之陰也。味薄者,陰中之陽也。

以其質言:則輕者,內疏者皆陽也。重者,內密者陰也。

以形言,則花為陽,實為陰。葉為陽,莖為陰。枝為陽,節為陰。幹為陽,根為陰。皮為陽,木為陰。地上為陽,土中為陰。

陰之氣潤乎下,然味厚則滯利,味薄疏通。陽之氣行於上,然氣薄則發洩,氣厚者發熱。

故火,之盛也必衰。火,之生乎必盛。氣生壯火,少火滋氣。故'氣,遇壯火則耗散。氣,得少火則生長。逢濕痰(水上火下,皮命切,音病,其火蒸津涎鬱結之為病)(肉網肉)(音紀)則鬱,併邪則妄’也。

以五行言,則火陽水陰,金陽木陰,土寄四時,陰多陽少。四時而言之,則春夏為陽,秋冬為陰。

故味,其辛甘為陽,功在發散;以其辛散甘緩之故也。

氣,味酸苦為陰,用於湧滯;以其酸收苦滯之故也。且陰陽一,之變無端。五味,之化方方。失其時,則變也。

第十卷 五色功效论

《陰陽.甲戊》

春:之色青。故青色之陽,袪風解表而通宣。陰者,清熱解毒。

夏:之色赤。故赤色之陽,理血和中。陰者,消瘀破積。

秋:之色白。白色之陽,除濕利竅。陰者,益氣填中。

冬:之色黑。黑之陽者,可以消渴補虛。陰者,強筋壯骨。

長夏:之色黃。“黃色之陽也,消病解鬱,和中理氣。黃色之陰者,益氣培陰。消無妄,祛其煩渴,解相類,袪其毒燥”。

故酸大濇滯,酸少消瘀。苦大解毒,苦少清熱。甘大降火,甘少得益。辛大散結,辛少疎利。鹹大滲利,鹹少填補。

故味之合,弗得甚之。色之治,弗可過之。性,為之從也。味,為之歸也。氣,為之使也。故其和,當有其紀也。

是以、形、色、性、味,為歸經之母。矀之和伍也,其清濁薄厚,當則無失,適則能已。味殊有別,性殊往度。形殊有指,色殊有異。治以湯液,當明其眞耶。

虛實寒熱,時差地異。大小質地,各有其極。(髟付);日月晦明之推移,天道斥隍之圍變,物,無不易之質性,氣,無不應之可虞。

故言傳之當慎,匪人勿示。好大莫取,貪功不及。從分思髙,見力及隙者,不可得傳也。

其;貴持從來之得為我,嗇而藏寶,學非學,革工無術。貪守套虛,陳規拒乂;抑有知以啟腐膏,伐弱張暴,炎炎不得息止,衛生之道,何以彰光哉?

嗚呼!百姓無過也。常禍切而不任之,時病之狂,岌岌以危,異怪之患,隨氣而猖,當此之時,為工婪,則張狂不度,學為利,則為好所移。欲大彰,嗜大踨,炎炎莫明,何以衛生?可不悲歟?可不憂乎?是故耳。

第十一卷 五味转化论

《太合.丙己》

“同氣相求,相比以溜。變化相移,所須則收。氣味有宿,質化氣(氣火)歸。飲食入胃,轉化為氣。氣之所變,資乎其給”。

故味之酸者,入胃則化鹹而斥(堿)變。本初之味,斂乎縱而功收澀。鹹化之氣,通於血而榮乎髒。鹹化之質,充乎血而榮乎筋。斥化之氣,給乎膽支乎胃。斥化之質,入乎津血去漬膩,而精化其瘀也。

味之苦者,入胃則斥(鹸)化而鹹變。本初之氣,散熱推陳而泄瀉。斥化之氣,清熱袪燥。斥化之味,推陳易新。鹹化之氣,榮乎髓而資於血。斥化之味,走肌腠、而營運於水穀之隅。

味之甘者,入胃則酸化易鹹而斥(鹸)變。本初之味,清熱助濕而利乎脾。酸化之氣,消磨食飲,而資乎腸胃。其質則腐變,而入脾利濕,運營水氣。鹹化之氣,則榮乎肌裏,而潤乎膚表,益養代瀉於皮腠也。其斥(鹸)化之質,出陳腐新。其氣也,則營乎金水之陽。

味之辛者,入胃則酸化易鹹而甘變。本初之氣,塡中補虛而發熱。鹹化之氣,走乎六陽。鹹化之味,走乎陰而充於五內,以資其運。酸化之氣,支乎筋經而泄濕熱。酸化之味,呈運化而實其肌腠。甘變之氣,填其膏脂。甘變之味,滋乎陰而營五宮也。

味之鹹者,入胃則辛化易斥(鹸)而酸變。本初之氣,榮血塡髓以消水。其辛化之氣,填乎髓而益乎精。辛化之味,壯其骨而營乎筋。鹹化之氣,利乎髒而營乎血。鹹化之味,行乎水而澤其肌。酸變之氣也,清肌理之瘀滯,調燥熱之動氣。酸化之味,清理六腑之害,益乎斂收之氣是也。

故知食之不及,則五內虛,六陽憊。食之太過,則五內壅,而六陽滿。觀五行、五種、五類之變化,知機則活。用天地六合之微奧,調以先機。酏治之濟人,若非明白三才之奧,焉可為佳?

斯道也,非大智慧而莫近。故見利妄義者難明;非仁心濟利者難知。故聖道唯孤,知者稀幾也。是以習道若水之與物,徹透自識。持德似撅愚之有物,富貴而不移,則聖道傳矣

第十二卷 五味过嗜论

《太合.丙庚》

夫五味之營給,適,則當養。不及,則削。太過,則病有餘。有餘之害,烈也。故五宮六陽,其變化無多。五味傳鹹之應化,呈象不一。

何謂也?人,有五行之不同。物,有五色之偏易。食,有五味之獨勝。嗜,有五類之各別。是以五行化氣,各有所歸。五質之易變,各有所給。五味之所歸,各有所化。嗜之則偏勝,好之則偏積。

故嗜酸者,質斥鹸而火盛。然酸太過,則閉。

嗜苦者:質鹹而血少,然若太過而癆瘵。

嗜甘者,質斥(鹸)而髒燥。然甘太過,其六陽臃而五宮塞。

嗜辛者,質酸鹹而血泣多氣,然辛太過,則肝鬱氣亢,而心脾同病。

嗜鹹者,質斥(鹸)酸而血盛氣虛,然嗜堿太過,則癃,血瘀骨削。

是故五味之營也,益不及而剝太過。此所需之神自明也。

故言虛者:虛散而不聚也。不聚,故為之虛矣。言實者:結而不宣散也,不宣散,故為之實矣。故言虛實者,非有無也,乃聚散之失度也。

且夫五方之域,榮枯燥濕別之。其質地氣候之異,造物不一,陰陽虛實之變,作而繁衍。寒熱風燥濕之別,近質而化。故病分五行生克,治分五質五味之辨,投其所喜,用則滯閉洞開。嗟夫,精微智志者、有餘。喜功好大者、不足;聖人之道危矣。

第十三卷 五脏过养论

《太合.丙壬》

師顥曰:望氣,而知神。神不衰而可愈,神不竭而可治。

望神,而知精。精氣勝雖,危而安;勞竭雖安,則難愈。

天之精者,神也。地之精者,氣也。人之精者,津液也。

天以其神而生精,精生氣。地以其氣而生神,神生精。人以其資而生氣,氣生精,精生神,神生氣。此三者不可拮据,故三而一,一而三者,生資之本,性命之根源也。

五行五臟,各有所營。

肝屬木,其數八。木以水為母,水一也,故肝有十八營。營以十八物,非物不用。養之太過,則木氣壅以致病,肋脹腹臌者死。

心屬火,其數七。火以木為母,木三也,故心有二十有一營。營以二十有一物,非物不生。養之太過,則火鬱而滯,經脈不通,氣結而臍腹痛者死。

脾屬土,其數五。土以火為母,火二也。故脾以一十而營。營以一十之物,非物不化。故養之太過,則土氣壅塞,脾土不運,消中甘渴嗝氣,食不下咽者死。

肺屬金,金數九。金以土為母,土數五,故肺以四十有五營。(去節二十四氣)營以二十有一物,非物不調。故養之太過而內氣鬱結,病(病頭水火)毒不化,背痛仰項而息者死。

腎屬水,水數七。水以金為母,金數四,故腎以二十有八營。營以二十有八物,非物不榮。故養之不及,則腎傷而物敗,腹痭如釜,二便不通,咳氣上逆者死。

故髒絕而腑氣有餘者蠱脹,氣絕而髒氣(氣火)有餘者浮腫。痭脹而氣短澀者,髒受制之氣衰也。髒氣(氣火)壅塞,瘀阻而不宣者,六陽運化之氣不足是也。

第十四卷 五脏不调论

《太無.乙辛》

夫泄者,盜也。有泄,則虛也。有侵,則刑也。虛,則受其逼,而知之也。夫邪氣之客人也,其乘有六。火逢風,曰敗金。濕逢風,曰囚氣。火逢寒,曰傷中。濕逢寒,曰病蝕。熱逢風,曰蝕陽。寒逢風,曰腐陰也。

夫傷者,刑也。入則內變,內變則感。感陽而敗陰,則竅塞而內滿。傷陰敗陽,則熱煩肢墮而內剝於淫;其症消而毒內伏,積久而病,不治矣。何故焉?其非泄乎腎則傷乎眞氣也。

望非心則不察。不察,無以知其病。從微知著,知其病,而治其無所遺。觀,其氣色之變而知表裏。衡,其部分而知臟腑。五行五氣五色之應,必有颋系;其內變而其外見,知從所部,以窮其機矣。

法陰陽,而知病從逆。應四時,以明生死。故“欲知變化相移,和常逐色於動靜。知自然之要,為體症之樞也”。

病有始,始有逆從。人有其形,其分五類。逐天地五十之數,而知虛實病夭者;極變而窮造化之方矣。

'知其類,窮所部,其患當已。用以度,明所以,醫體天然。微辨析然,析然知悟。精而勿濫,用而知變。求大道之和,而為治症之縄准耶’。

故'陽者三,少陽,陽明,太陽。少陽陽明太陽者,亦各有三;清陽者歸髒一也,和陽者爕理二也,巨陽者衛秘三也。以此窮之,數九’。

'陰者有三;少陰,太陰,厥陰。少陰太陰厥陰亦三,一曰胎陰,司舍固氣。二曰靈沖,濟腑和眞。三曰元精,上滋神明。其氣三,其行二。質從形,乃從官,合之以六。故陰之極,從之以六’。

肝合東方。其經曰厥陰,其府膋胞脙前陰,其勝應陽明。其氣養乎神明,而濟乎心。故其氣逆,則頭暈目弦。其氣滯,則脅滿脘痛,志焦滿煩。其氣泄,則腹脹弩痛。前陰,男子腎病,女子血疾。

心合南方。其經曰少陰,其府腦膈諸器。而府膏肓,應下腹。其比小腸,而應太陽。其氣開闊神明,而活於脾。橐龠而灌溉血脈者也。故其氣下逆,則脘臍弩痛。其焦爍則男子削,女子不月,患無常曰癔。其畏病(病頭上水下火)濕,其惡風寒。因其火象焱上而不基下也。其眞不足,則小指屈,循經不利也。

脾合中央。其經曰太陰,其府六墟腎朒,府胃胰(人肉土)而應太陽。其養元益氣,而流精四布。故其氣逆於上,則心肺壅滿而太息,肢墮嗜臥。其氣下行也,客腎流濁,男子癃閉五淋。女子牝注不常,骶痹不月。

其脾也,胃之所本,長養之髒也。胃者,水穀之庫,承運消磨之坻,膽之府也。飲食入胃,精氣(氣火)歸於臍。其華應脾,而支五臟者,胃氣之使也。故胃者,資生陽氣而養髒之府也。故曰胃者,陽穀之海也。膋膜者,腸之寓也,亦支胃屬也。故胃氣有餘,則瘠;胃氣不足,則大腹也。

肺合西方。其經曰太陰,其府筋肌皮膚,府茫(朋中三日)突(肉骨肉)而應陽明。其精氣(氣火)屬腎,其華上映神庭,而活躍臟腑。橐龠運化,換氣柔血之間也。

故古曰腑者,輔矣。其氣守,則下應關元。其氣滯,則背脊強痛。其氣散,則腹脹結水。實鬱,則四肢虛浮。其氣不應,則少腹寒弩,面目虛浮。前後滯利,膚幹色枯焉。

腎合北方。其經曰少陰,其府經脈核漠,府肒脁脙。其勝肓膜膋胝,而應太陽陽明。其華充給神庭,其精氣(氣火)合肝而興生陽之道。其氣內守,則水穀流行。其氣上逆,則頭浮而痛。其氣虛滯,則腎腰強直而腹滿溺淋。濕邪交併,而秋石結。此其何也?命門火熾之過也。其陽明滿,則其客膋肓而大腹。鬱而生寒,滯則生火,前後不常也。其太陽虛則多溺而滯,實則閉而淋漓。燥火相加則溺血潰脂,即夜不息也。

陰中有陽,陽中有陰。陰陽合和,生道興也。故天之陽者,地陰呈之,地之陰者,天陽發之。道虛質基,氣致圜極

第十五卷 瘀结溃发论

《太無.乙庚》

膏胝者,心之餘也。肓肪者,心力之源也。膋脂者,肝之屬也。育膜者,臟腑之分也。胰(人上肉中土下)者,脾之闕也。朢(朋中三口)突(肉骨肉)者,肺之寓也。肒(歡音)脁(條音)脙(休音)者,腎之關竅也。臍虛者,五臟六腑陽氣之牝也。凡此奇墟者,皆諸病伏匿之所,不病則已,病則不可治也。

何謂也?膏胝肓肪,膋脂,育膜,胰(人上肉中土下)朒,茫(朋中三日)突(肉骨肉),肒脁脙六者;衡營澬沃之域,皆留邪之墟也。其風火寒熱,入則不去。久則邪凝,反復生變,而流諸虛。病之發也,則無可治之。覷之,而已矣。

臍虛者,天地之關竅,陰陽之總樞也。其和也,骨剛筋柔而氣血平秘,臟腑定安也。其病,則志懦,性墮;妄思,神離而感病不已矣。

下經曰:陰陽互併,則臟腑氣爭。熱爍其陰,而流脂四布,其生病(病頭水上火下)肪(月傍上口下方)癤瘤。陰併陽,則髒氣(氣下火)外泄於腑。髒氣(氣下火)泄於腑,則陽氣壅塞,而生臃腫。脘腹弩痛。減,則留膏內瘀而巨肥。陽併陰,則腑氣上行,焦滿氣爭也。

上經言:'陽者:天布之,而地呈者也。陰者,地發之,而天施者也。故陽從日,而陰從月。陽從虛,而陰基域也。陰無損而不潰,陽無染而不感。陽失陰而賁,陰失陽而瘀。此道之常也’。

以形言也;則'傷逢濕而瘀,病(病頭水下火)逢火而結。熱逢傷而潰,濕逢毒而發。病(病頭水上火下)逢毒而妄,風逢燥而糜。寒逢濕而不仁,風逢寒而熱。風逢濕而痛,寒逢濕而厥。故則(病頭水)疚疢疵,痍疽癳鬁形矣。故病(病頭水上火下)水逢而蒙,火逢風而循經痛也’。

故曰:'陰陽反隔,則生弦暈。陰陽反害,則生欬喘’。故病者,蝕也。淩也,過也。孰無失而恙者歟?孰有過而無失者歟?

第十六卷 温毒癰毒论

《太無.乙癸》

故《眞意、微解》曰:“胰(人肉土)者:脾屬之而攝於津,胰(人肉土)病者,亢(氣出地上之形,極於上而生變者也)夫邙((朋中三曰),濕熱上結於賾)突(肉骨肉)膏肓,而生燥抑。(燥抑生)則肒朓脙膋,育膜六墟內亂。(六墟內)亂則榮衛不調也;(榮衛不調)則肉宙(肉中裏)從(內並風)啟(氣下火),皮痛寒熱也。故食不滿,飲無節,無力身浮。病(石下火)從(內並風)者,項突(肉骨肉)也。煩恐寒熱,汗出頭弦心縣絕,氣滿不得息”。

三傳厥陰,為黃為瘟。瘟者,溫毒也。黃者,內大癰也。其之並至者,癰毒俱發也。其面目身皆黃,右脅眇(月少)腹中痛。時氣所疫,感瘟汗出,一日悶息不得。二日不知人,交三日死。交感而發,三艸入泉飲,不日已’。

故'三傳少陰,病(石下火)從(內並風)心薄。下為從(內並風)腎,溺膏毒。'病溫,三傳而為溫毒。病溫三傳太陰脾,為啟(氣下火)消。客太陰肺,為病(石下火)突(頸中肉也)啟(氣下火)消者,冒冒為脾胰(人肉土)阪(病頭扁),為嗌閉死。亦為之肝絶,為心膏屍,為腎枯(病頭古)。

故曰:'溫之毒從(內並風)積於太陽,血肉溺淋。溫之毒從(內並風)積於陽明,嗌隔不下,後秘不利。溫之毒從(內並風)積於少陽,神昏,結黃,日夜不寐’。其言溫之毒從(內並風)積者,久積風溫之毒,從(內並風))以墊積也’。

故曰:'寒之毒積(肉網肉,病滯肌不用也)結於太陽,白濁石淋,癃閉弗通。寒之毒積(肉網肉)結於陽明,則洞泄寒中,背脊強直。寒之積(肉網肉)毒結於少陽,則頸項不利,頭暈目弦’。

故曰:'風從(內並風)宙(肉中裏),肌裹僵而筋不用。則擠(肉網肉)堀(骨合骨)而僵旲(強痛屈伸不能也),而濕邪縱。客從(內並風)臟腑,則邪併皮膚而病(石下火)竭(糸頡糸),結毒於皮膚,爍癢皮蛻如,煩心而夜不能寐也;則諸邪幹而啟(氣下火)病(石下火)凝矣。

故曰:'傷於寒,三傳為陰結’。故曰'三傳少陰,瘀血內遏,結黃節脁。病心,赤面唇舌,動不得息。病腎,腫脹喘滿,水溺臟腑’。

《眞意、微解》曰:'其腑之悖,則其髒逆。經之塞,則其府悖。故病者;虛者塞者是也。故其啟(氣下火)者,啟(氣下火)之虛鬱而已矣。其病(石下火)者,病(石下火)之實結是也’。

'其經滲(病頭辛),則痹成。其脈頹,其器廢’。故出其血而使其解,刺其絡而通其經。以湯醴之辛甘以緩其刑,寒則溫之,熱則噵之。合其氣,以調水火;疎其滯,以暢衛禦。得此,入衛生治病之門矣

第十七卷 五脏调治论

《太素.辛辛》

師言:春也,萬物始生,枝葉未分,茁壯而嫰弱,不經風霜,故其脈來,濡弱寬耎而長也。故太過,則病形於外。不足,則少氣於中,氣之盛衰也,其養筋支胸者也。故實則怒冒,自足而上入毛中,貫胸布脅,循喉入頏顙,上出額與督脈會於巔上,故病如是而已矣。

夏也,萬物增長,枝葉分明而茁強。其主火,禦形也,垂枝布葉,皆下曲若鉤。故其脈,來疾去遲也。何謂也?夏陽盛也,則陰道不足,是以來疾者陽盛,去遲者陰虛也。以其土生於物,而自營不足也。

秋者,萬物已成,子實葉枯。莖枯而濡,風朔秋涼,霪濕而物燥,陽道潛而陰上行。故其脈之來也,輕虛以浮,來急去散也。以其氣歸根而枝獨浮也,故曰毛也。

冬者,萬物之所以藏也。其水凝而如石,其土若金。地下溫、若在夏蒸蒸然,故其脈來沉濡而滑,如營之固也,故曰石也。

脾者,中合之髒也,應於長夏,萬物之所以豐熟也,其時也,地氣上蒸,濕熱四注,水中炁冒,山石皆汗,故其脈之來也,四布各髒,獨無自主,然亦有其象焉。故其來若水之在器,動之弱以輕,柔活中耎也,故曰耎也。

經言:肝受氣於心,傳之於脾,氣舍於腎,至肺而死。心受氣於脾,傳之於肺,氣舍於肝,至腎而死。脾受氣於肺,傳之於腎,氣舍於心,至肝而死。肺受氣於腎,傳之於肝,氣舍於脾,至心而死。腎受氣於肝,傳之於心,氣舍於肺,至脾而死,此皆逆死也。一日一夜五分之,此所以占死生之早暮也。

故肝受腎之氣,而生之於脾者;得大腸之炁以柔活也。故平肝者瀉其肺,補肝者益腎清心。柔肝者,和其血而利其氣是矣。

心受肝之氣,而生之於肺者,得膀胱之炁以柔活也。故平心者瀉其腎,補心者益肝清脾。柔心者,和其氣而利其血是也。

脾受心之氣,而生之於腸者,得膽之炁以柔活也。故平脾者瀉其肝,補脾者益心清肺。柔脾者,溫其氣而利其水是也。

肺受脾之氣而生之於胃,得小腸之氣以柔活也。故平肺者瀉其心,補肺者益脾清腎。柔肺者和其氣,而利其水者是也。

腎受肺之炁而生之於心,得胃之氣以柔活也。故平腎者瀉其脾。補腎者益肺瀉肝。柔腎者,和氣而利其濕者是也。

何謂哉?五臟相承,而各有其生。各有其支,各有其源,各有其合。和而動,刑而動,生而動,克而動,動則有而靜如是。是謂同氣相求,運以生克而周流者也。

第十八卷 积泄凝懑论

《太易.庚甲》

'實生於積,虛生於泄,寒生於凝,熱生於蒙(懣)’。故實者,其積之所害也。虛者,不通之所滯也。熱者,陰有餘而其陽宣化所不能也。寒者,髒為實積之所害,氣(氣下火)物不能暢者也。

熱者,虛之鬱而氣弗宣,其流通之弗能支,結而不散故也。陰之有餘而陽為所鬱,則石生六腑。陽之有餘而陰為所任,則髒多瘤痞欬(病頭區多口)啼(病頭肉下火);此臟腑之實也。

邪入則病,未知以苦者,陽之虛也。邪並則肌腠不用,久留不去者,陰之虛也。少氣(氣下火)無力,動則少氣(氣下火)者,氣(氣下精)之虛也。頭首急則弦,起臥舉而暈,心中顫者,血虛也。

言我曰:補有所不受者,內傷所致也。瀉有所有不平者,實邪太過也。法當疎上而導之下。

若夫(髟付)。病者,其來乘氣而入,其微莫察,覺有不適之,其乘氣血而擾之矣。故,良工望而知其氣者,望微而洞著也。心志潛潛,意識湛湛;氣血調和,則神智自明。所以望而知之也。

聞者,聽聲而辨其音。知其聲,以悉氣韻生克。五音之所病,五行之生死也。氣之至若湛湛,氣至住若缺缺,則其聞者自遠矣。故,聞而知之也。孰識病之然,其所以然。洞析風土,人情之變,以度其志,知者矣。

問者:問其寒熱之變,而知陰陽虛實。知其所苦之晝夜,而明氣血之所害者,所以問而知之也。

知天地之常,而工陰陽之變,悉四時六氣之化,而明生克之道。以三部之浮沉遲數,大小強弱之象,而知其所苦。判其虛實,生死之道者,所以切而知之也。

天之機,湛湛寂寂。地之玅,運而不息。陰陽之化,奇出氣神之奧。碌碌也人道,盡溺(人水)七惑而苦其中矣。故焉能知其玅,而達大聖之至道哉?

'外氣即動,內氣(氣下火)萌之。外氣所發,內氣(氣下火)應之。外氣常和,內氣(氣下火)接之。外氣既去,內氣(氣下火)蘝之。外氣遠之,內氣(氣下火)潛之’。外有不及,內有太過。內有不及,則外有太過。天地如此,人亦然矣。

第十九卷 五行不调论

《太始.己戊》下

故五行之用也,勝之則病。勝者,太過也。太過者,氣之所淩也。故人有本病,不輯(氣下火)之者,以其用太過矣。太過之用,則不病也。人有本不病,而(石火)之者,以其耗不及也。本不及而用之者,惡不病者乎。

故先聖立言,為後來者師。以其心至微,其察至神者也。

師曰:水凝金寒,其陽和之受蔽也。火炎土燥,陰滋為其所隔也。風冷地封,陽和之氣為其所阻。燥火臨者,寒水不溫。輯(氣下火)濕聚也,風蕭木土。

木者,火神牝母。水者,木氣(氣下精)荄元。震陽生火,雷動則火煊。酉元生水,無火不流。火生巽地,無風不發。風行地上,脾傷不滋。火克金緣木生,土克水因火化。木見火而焦灼,水不滋木。火見土而焦燥,水涸不升。土制水生金,寒傷不應。水克火而生木,風起不用也。

木傷土而金重塞,苦無水濟。火入金而水聚,瀉木則痊。土困水則木王無傷,金伐木則火烈不懼。水生木而逢金制,女弗能母。金生水而受土制,男不成嗣。水見風湧耳聾,火逢邪而目瞽。

土燥金濕,逢王木而瘋狂,內積邪火而外傷風。水鬱木漂,見土重悶火,癔癲感乎外引。木火見金,傷源怒至。故肝肺見而凶頑,胃見腎而心多苦水。木土食停,土水滯利。金木見而頭鳴,土金乳癰,水土時逢天癸。土火心塞,火金見風胸痹。此五行相見之苦樂也。

且幹腦離血,坤肉震筋,坎髓巽氣,艮骨兌膚,此身中之象也。

艮鼻離目,坎耳兌口,震聲巽齒,幹額坎頷,此面王之象也。

是以聖人立言,授教立法。有心之者,記之以書

第二十卷 气血虚实论

《太始.己子》

師言:夫望者,先定其常。次審其吉,次審其凶。次審其刑,次審其沖。次審其克,次審其害。

面王之上,其氣所方,知生死之道。辨苦娯之色,神和者生,氣活則複。五宮氣生者,無病,色刑有殃。

准觀生機,舌辨本源,目察神氣,色應生死。

陰陽本乎無極,五行源自陰陽,運匹其氣,氣化生五色,色者,臟腑之宮也,其顯甚微,其明其切。

故望者:望神一也,望氣二也,望志三也,望色四也。望,之所以為望者,神心氣(氣火)志合一,之微觀也。其神之奧,莫可言也。

觀其色,察其肉而知虛實。見其經,閱虛實而知其不足有餘。不足者,益之以氣。有餘者,瀉之於血。

肌裏,病乎濕。皮毛,病乎風。故,當去而不留也。故曰:“腠理之治也,導引案蹺,已。皮毛之病,灸,焫已。

第二一卷 诸疾病理论

《太樸.子庚》

師曰:陰極之位,太陰之髒也。其上為肺,其下為脾。故太陰之陰,其病結也。則為嬰(病嬰)為瘤,為病(病水火)核為斜(病口田)痼。其陽也,為癳為鬁,為痞為瘵,為痛為風,為霪為濕。

故肺病上畜,脾之使也。脾病下積,肺之合也。脾病木搖,則胃積而死。金伐木滯,則脾積而絕。土髙則水葬,金淩而水消。氣弱,滯塞而四瘀,風搖土浮,則地表漠淒。雨霪,則水勝土泛,地霪,則木鬱水蓄,為癕為腫。天道與人,莫不一矣。

故積無濕而不發,濕無火而不鬱。鬱無火而病(病水火)弗生,病(病水火)無火而弗積。積無熱而不癕,癕無濕而不疽也。動多內熱,靜多病(病水火)濕。心清則病(病水火)濕風熱弗居,思甚則眾凶來並。

故濕勝病(病水火)至,思勝鬱生。勞神者血漓於上,勞力者血泣於下。風勝則血泣,寒勝則骨痿。多知神虛,病之心肝。用智精竭,病之肺腎。內憂脾憊,氣勝肝傷。悲為心賊,憂為肺患。

故日無息而肺心囚,夜不寐而肝腎疲。脾無靜而血瘀於脈,心無寧而脈賁,寐而多夢心血已。志識親思,勞乎髒而害於奇帛(心一日)也。

經言:腦者,心之陽也。胞者,肝之闕也。膽者,陽之會也。血者,營之宗也。

髓者,陰之踵也。骨者,金之晶也。肺元上支,脾之給呈。肝精上秉,腎華上萃,六陽共宗為首也。

心病(病水火)下合,腎元資濟,脾精通給,肺陰拱拖,肝萃以俸,六陰同會而為胞也。系乎消導之化,上關心神,營給陽化而為者,膽也。營骨生血,資塊神思,為血母志海者髓也。承力宰形,主動扶體,幹筋負肌,力行動活者骨也。葆滌生道,澡洫臟腑,運秉生成者血也。

故心與腦、一陰陽也,故以心名之。心者,宗中也。

心與血、一陰陽也。

血與骨,一陰陽也。

骨與髓,一陰陽也。

髓與血、一陰陽也。

血與腦、一陰陽也。

腦與髓、一陰陽也。

是以血之病髓也,髓之病骨也,骨之病經也,經之病溪也,溪之病穀也,後之病氣也。

故皮之病太陰也,陽明應之。

肉之病太陰也,少陽刑之。

血之病太陰也,厥陰不作,太陽痿。血之病厥陰也,少陽不振,太陽相煎。

筋之病厥陰也,少陽風靡,太陽不收,濕邪怒張。

神之病少陰也,少陽怒,厥陰痿,陽明相並。上刑於天,雷電交作,為病為狂。下蒙於地,陰陽互錯,為癔為鬱。

氣之病陽明也,三陰鬱,智識蒙,煩淵,熱作,氣機敗散也。

骨之病少陰也,太陰不給,厥陰不資,血絡不營也。

故腦,髓,脈,膽,骨,女子胞六者以其各異其質而與臟腑共秉,各有其所主焉

第二二卷 内外瘤积论

《太初.戊壬》

《眞意.本病》曰:'風無常。火無君。寒弗域。溫無藏。燥弗和。濕無主。暑弗通’。風無常者;客人之無常也。四時八風者,其外之風也;其害雖甚,亦不難己矣。

然可謂不治有四。一者欲勞諸形,筋脈之風也。二者內傷食飲,六腑之風也。三者七惑內動,五臟之風也。亖者怒火所動,肝風也。

火無君者;傷人之無紀也。所謂無紀者,無規觀也。壅滯其一也,勞倦內傷二也,欲妄內爍三也,氣極虧虛四也。酒漿為飲、脯修為食五也。

寒弗域者;傷人之無域也。食飲偏甚其一也,熱汗當風二也,血泣而瘀三也,膏臃脂厚四也,傷營沐寒五也,神滯氣塞六也。

溫無藏者;若客之無其處也。天時無道其一也,食飲妄常二也,燥火內動三也,濕邪生溫四也,憊受七惑五也,虛淩風邪六也。

燥弗和者;失其衡也。燥陰,風害陽而傷其陰;燥陽,其陰虛而陰不支其陽也。故天時不可畏,可畏者臟腑之性情耳。

濕無主者;陽和之治制疲乏也。五臟六腑,奇 六府,經絡溪穀諸俞穴,皆可為害也。濕甚則溫生,溫勞而毒侵。故濕形者,散而無虞,聚成瘤積矣。

暑弗通者;外悶則內鬱,內悶則外煩;悶經阻絡,悶腑幹經,悶髒發支,悶肓育膏膜,而爍乎津經溪穀也。故曰'暑勿寒之,暑勿風之,寒則傷髒,風則傷腑也’。

故'病於諸內者,調之以氣。病於諸外者,給之以味。病之於諸髒者,歸以質色之味。病之於諸腑者,和之以形氣之味。病之於諸下者,取之形下以味色不厚之屬。病之於諸上者,取之形上,以味薄,形虛氣厚之屬’是也。

是謂“用有常,形有方,方有意,和有其跡”。

是謂“病無常,患無矩;同形亦弗同類,同類亦弗同出,同出亦弗同方”。

是謂“病無可常,常無可法,法無常用,用無常一。故方以知意可矣,用則不足以治人也”。

故曰:聖人之道,其用不窮者;以其知其常其和,以其無執;以其知之至微,故常矣,和而活矣。

第二三卷 五脏虚实论

《太乙.丁甲》

陽極之末者,陰之生處也。陰極之位者,陽之生處也。故天之有陽,地之生也。地之有陰,天之所獲也。天有三光,一陽輝二陰。地有三炁,二陽活一陰。天之道,彰乎形而運乎裏。地之道,發乎裏而生乎形。氣動乎形,形彰乎意。故名太乙者,是為自然之常,而明乎證治之理也。

故師言曰:“臟腑,表裏,陰陽者;道之以度也。天地有道度,四時見也。表裏有道度,陰陽辨也。陰陽亦有道度,寒熱現也。

陽強者,以陰培之,培之陰,則陽道自平。陰盛者,給之以陽,給之陽,則陰自衡。故曰'陰病治陰,陽病治陽,有餘者、損之,不足者、益之’。何謂也?及以五行之道言也。虛則培其母,實則瀉其子也。

故肝之病也,虛則益腎,實則損心。損心者,利竅開心可也。腎之海者,膀胱也,當以利之。心之海者,小腸也,當以疎之。

心之病也,虛則補其肝,實則瀉其脾。瀉其脾者,通實消導可也。肝之官在膽,當以清之。脾之府在胃,當以和之。

脾之病也,虛則補其心,實則瀉其肺。瀉肺者,理氣(氣火)宣通,袪滯者可也。心之海小腸也,當以溫之。肺之輸大腸,當以清之。

肺之病者,虛則補其脾,實則瀉其腎。瀉腎者,除濕利水可也。脾之穀在胃,當以和之。腎之海在膀胱,法當清利。

腎之病者,虛則補其肺,實則瀉其肝。瀉肝者,行其氣(氣火),開鬱清解可也。肺之府大腸,以溫和之。肝之輸在膽,清而墮之”。

故曰:“六腑者,若川穀之卑者也。卑不利,則溢髙。下不和,則鬱之上。卑(氣之下也)之壅,熱鬱亢(下氣冒上也)。亢(下氣冒上也)之客,寒結卑(氣之下也),此自然之常也”。

是以治髒則先清其腑,治腑則先理其髒,治標者先固其本,治本者先導其標,上病者利下,下病者清上

第二四卷 气血推移论 嗜欲致病论

《太乙.丁乙》

“上動,則下必從之。下動者,上必隨之。左氣(氣火)實,則右動。右氣(氣火)實,則左移。前實則挺,後實則弓。血實於上,則氣聚於下。氣(氣火)缊於上,則血實於下。血移於右,則氣(氣火)動於左。氣(氣火)動右,則血移於左。血多則氣少,氣(氣火)多則血少”。陰本在上,陽本於下。陽之,則上輕下重;陰之,則喘息而肢浮。此氣血推移之綱也。

“陰入陽而動者,腦也。陽入陰而動者,心也。欲食而活者,腸也。三心之一運,身無所病”。同之以淨,用度以和,生之道幾。

“陰入陽,心動者性;陽入陰,性動者牝。故有則思,少則止。性作營動乎牡,牡動|搖而精泄。欲不禁者,肝熱腦鬱也,病腸氣之不固耳”。

“氣入血,肝盛而動怒。血入氣,肺盛而動悲。營入血,脾盛而動憂。衛入營,腎盛而動思。衛入血,心盛而動情”。

“貞陰陽而憐氣血,惜萬物養心志。物者,氣之器也。事者,竭之能也。故先聖人者,處物不芻”。

“五味五穀,弗欲奇用。用偏則失貞,過則必遏,遏其溢矣”。

師顥言,'肝傷於腥,膽敗於葷。心病於濕,小腸病於氣(氣火)蝕。脾病於鬱,胃病於不節食。肺病於風,大腸病於淫。腎病於滯濕,膀胱病於火’。故飲食入胃,則勞乎膽而運於肝。傳於腸而營入脾,脾生血,血生肝,肝生心。脾生肺,肺生腎,腎生肝。故榮,清走肝腎,濁入肺心。血之營運,五臟互榮。

故膩傷肝脾,濕敗腎心。濕熱上蒸,至肺生疢,此熱鬱之過也

第二五卷 百病之源论 六腑病理论

《太虛.午乙》

“神人無病”:非其異於人也,是其邪之無可聚以為患耳。“聖人無方”:合行於諸而順以治也。治之,則無不去矣。“眞人無可病”:其神合眞,眞合其氣,氣合其眞,眞存形合,止為其功。是以諸因不能動,諸邪不能幹,而諸病無可以形。故《玄珠》曰'知其道之在天地,猶川穀之於江海’。

故曰“五臟為嶽,血脈為穀。六腑為海,經絡為川。天地之道,揆度以合。故治上以散之,治下以通之。暅(火遠切音亙)中之治,和以陽之。暅中者:膈下臍上,脅內皖中,為一身陽和之牝牡也。湯醴灸刺,其用一也”。

故曰“兒嬰食之過甚,則積於胃而熱之邪幹乎膽,其氣動肝,故生乙(病頭丕,腹病腰不能申也)痋(徒冬切音同多動病也)。疻生瘭(病頭丙臼文,疽之有根在血脈也)瘣(乎罪切音賄),寒生比(病頭畢,足寒不力也)宥(病頭又,氣痛莫忍也)。熱生疦(呼決切音血)故(病頭古,膚下結塊柔滑也),踨(氣下盅)之乙(病頭丕,腹病腰不能申也)而為痲。老耄氣衰,血之疚而為痋。

損(病頭辛,傷寒骨痛,冷顫膚悚也)之瘁而為怯(病頭夾),疢之宥(病頭西,二太陰極熱之氣惡也)則為洫(病頭或,膽少陽之風痛也)。濕熱之下注而為之渥(病頭出,婦人下龡而帶濃也),冷之積久而為之宥(病頭西,二太陰極熱之氣惡也)。悑(病頭甫,痞滿脹痛也)之生於癮僅(病刀心,心痛如豁也),疪之自寒而至”。

病之從由而來也,其邪合形。故疫者,鱗介之氣所生也,其行有中有不中。瘟者,蟲嘼之氣承淫而至也,其感有染有不染也。故其來飆飆,非大旱大濡大澐,而莫之以行也。濕濡蟲腐,流氣為疥癩。蟁蠅蝱蠆,涎蠹入食而為症瘤。是以,食飲者,不可不慎之也。起居者,不可不攝之也。

天之常,無所不攝也。地之道,無不容也。是以病疛為閉,病癲為風涎。癇為腦風心間,血脈閉溢為中風。渥(病頭出)為之滯,秘乃實邪。僅(病刀心)者為懣,夷(人肉土)疢乃痟。濕勝則脛歱(病頭童,足腫轉筋也),絡塞則面偽(病頭為)。食肉過而結瘤,病(病頭水火)涎疢而內疽。

火毒外發而為疥癩,飲太過則濕病(病頭水火)贅癖。氣之兇殺結毒癘,肺肝癆鬁呌(病頭睾,血疝在下也)染。疚病肺而癭,脾同睡(病頭水)而成僻(病頭奰,腫滿而滑也)。熱勞急(病頭及,熱心痛而劣也)疚為籍(病頭吅欠吅,脈結大塊也),濕熱結下而痿。此常之所以也,孰不可已先知之乎?微乎,能知之精。察乎,可辨於形。類以索之,知惡何其難。

六腑之病也,熱則痛,寒則脹。實則痛,虛則脹。故面熱者,足陽明之病也。魚絡血者,手陽明之病也。兩跗之上脈豎陷者,足陽明之病也,此胃之脈也。大腸之病者,腸中切痛,不能久立。與胃同候,取巨虛上廉。胃病者,腹嗔(月眞)脹,胃皖當心痛。上肢兩脅膈咽不通,食飲不下,取之三裏也。

小腸病者,小腹痛,腰脊控睪而痛。時窘之後,當耳前熱。若寒甚者,若獨肩上熱甚,及手小指次指之間熱。茬脈陷者,此其候也。手太陽病,取之巨虛下廉。

三焦病者,腹氣滿,小腹尤堅,不得小便。窘急,溢則水留,即為脹。候在足太陽之外大絡,其大絡在太陽少陽之間。亦見於脈,取委陽。

膀胱病者,小腹偏腫而痛。以手案之,即欲小便而不得。肩上熱,若脈陷。及足小指外廉又脛踝後皆熱,若脈陷,取委中央。

膽病者,善太息。口苦,嘔宿汁,心下澹澹,恐人將捕之。嗌中吤吤然,數唾,在足少陽之本末。亦視其脈下陷者,灸之。其寒熱者,取陽陵泉。

第二六卷 风寒湿暍论

《太沖.巳甲》

'一之致,其氣沖和。一其居,形合常眞。常合醇和,是於道一。於道一者,長而且久也’。是以形勿違乎四時八風,內以忌其七惑之逆。我神逰乎一如之境,此聖人致生攝形也。

人之所以病者,貴,則苦於志。富者,苦於得。貧者,勞於飽。下者,求得餘。是故不避寒暑,近八風之害。不安於和,而與病害為伍。欲得之過,使人病夭。夫七惑縱,而六欲張;針石藥液,雖少治其形,無以回其生矣。

夫病也,形名雖多,其來則一也。何謂哉?病之害,無過四時八風之傷人也。其形不一,其傷一也。其名有異,其過一也。故傷者,以冬至而分之。至前為風溫,至後為傷寒。是以風溫傷寒之傳變,複重入而留者,為溫毒。積久而為瘟癀,極久而為髒竭;此二者,治之猶不及矣。

夫風中太陽者,發熱汗出,惡寒,名曰剛痙;不惡寒為柔痙。發汗過,亦痙。發熱,脈沉細者,難治。下者,亦痙。複汗,聶拘急。身熱汗出,惡寒,頸項強急,面目赤,時頭痛,獨頭動搖,卒口噤,背反張者,痙也。

太陽微中不知,不足,溜入少陰,過併厥陰,大動,項首肩手不自已;若痙,若巫祝;此叨(病爻)陽也。從陰,以亂經陽,故曰叨(病爻)也。

瘡家雖身熱足寒,不可汗,汗之則痙。其脈緊而弦,沉而遲,伏而緊者,從也。其脈沉細,逆也。身有瘡者,難治。

太陽病痙者,藥,桂枝,苷(甘艸),莫(麻黃),葛(葛根),去之。

過叨(病爻)者,棗人,蔦(寄生),萴,謀(草頭木),守(苗牛頭糾去絲),抖(草頭後)鱉曱,蝁血,去之。

太陽病,一身關節爍痛,煩,汗出,胸滿,欲得被覆向火,背強,小便不利,舌如薹,少腹熱,鼻寒,頭痛者,此風輿濕併薄也,故曰濕。其脈浮濇,浮濇而虛,浮虛而濇者是也。沉弦而細,沉濇而緊者,乃其濕寒也。

太陽病濕者,萴(附子),術,藟(防已),芪(黃蓍),莫(麻黃),苡(薏苡仁)去之。寒濕者,萴(附子),桂枝,術,薑去之。

太陽病熱者,有名暍。汗出惡寒,身痛熱而渴,其脈細弦,弦遲是也。

不便已,灑灑然毛憟,手足逆泠,動身熱,開口齒燥。其脈弦而細,遲而細者是也。

身熱痛重,其脈微弱,此夏傷寒水,水行膚中也。暍者,發汗,則惡寒甚寒;溫以針,則執甚;數下,則淋甚。

病暍者,蓴(知母),石膏,薓(人薓),鵝石主之;或蓏蒂五七吐之。

六經之病,一傳數變;寒熱盛衰之相薄,形名不以。是以當下而發,其病奉上。當發而下,正氣(氣火)耗竭。當吐而發,變而厥逆

第二七卷 诸症病因论

《太樸.子戊》

人之所以能應四時者,天地為之父母耶。故知萬物者,謂之天子。天有陰陽,月分十二。地有陰陽,象立三綱。人有陰陽,別分臟腑。天之陰陽在人,生十二經脈也。天有寒暑,人有虛實。

能經天地陰陽之化者,不失四時。知十二經脈者,聖智不能欺也。能存八動之變,五勝更立。能達虛實之數者,獨出獨入。呿呤至微,秋毫在目。人生有形,勿離陰陽。天地合氣,別為九野,分為四時。月有大小,日有短長,萬物並至,不可勝量。

故木得金而代,火得水而減,土得木而達,金得火而短,水得土而絕。萬物盡然,不司勝竭。故脈以此而知生死者,象也,意也。法天地萬物之自然也。故是病則從其順逆而知救,止之道也。

若付(髟付)。針有縣布天下者五,黔首共餘,食莫知之。一曰治神專精。二曰養身正氣(氣火)。三曰知毒藥為眞。四曰治砭石大小。五曰知臟腑血氣(氣火)之診。五法俱立,各有所先。今末世之刺也,虛者實之,滿者泄之,此皆眾工所知也。

若付(髟付)。法天則地,隨時而動,和之者若響,隨之者若影。道無鬼神,獨往獨來。

經言:“病出有因,因成有症,症有數應,故名弗同也”。故言“類以類,類不類。類乎類,不類乎不類。以類類,以類而類,類以不類。類是以知病也”。

故類之者,屙,頺(病貴)病口也。瘼,毛脫,邪客肺熱也。瘵,泥涎,赤目,氣弗運也。莘(病辛),禁,傷寒。瘺,為髓蝕空。蒍(病為)疦,面風,血痹。扭(病又),沛(病奰),木傷,滿氣,首,手顫不已。痡,不力,土濕病也。瘨,病肝,上癲,下水脹也。疛,曰甚風水。癈,為甚石水。絞(病4),乃腹急。甫(病付),痀,龜背。症,瘕,女病。痋,痹甚而肌塯摍。癉,勞。痞,結。巫(病出),為女前。痔。為男後。術(病朮),腦若狂。黃,之曰疸。

隕(病員),乃頭暈弦目。瘛,驚兒風。瘲,病兒腹症。痵,氣不定。痁,曰赤利。痳,前難。痿,經絡弗通。瘃,寒,腫傷。弊(病畢),氣弗至於足。蹱(病童)者,脛氣足腫。癑,為心痛,首弗傍。疧,曰氣心。喝(病及),為陰衰而劣。辜(病古),大腹石。愜(病夾),疾包絡,舅(病叜),為血病。癃,前不溺,足痿不步。騙(病扁),類中風。衍(病盍),言枯痹而趺跛。癘,風惡疾。血結,生瘤。

畜陰陽寒溫毒,發為卮(病災)者,色(病炏首)者,噯(病區口)者,淺(病口中朒)者,氣(四口中一)者,張(病山吅口巫)者,善(病肉心)者,思(病甜肉)者,結(病睾)者,醉(病甾水)者,啼(病肉火)者,卒(病屾一朋)者,斜(病口田)者,此畜以為疾者也。申其道,治者知之也。

第二八卷 杂病针刺论

《太微.癸丙》

消癉者,病久而脈實大者,可治也。脈縣小堅急者,新病可醫,而久病者,不治也。

“形之度在秋,骨之度在冬,脈之度在夏,筋之度在春。”

故春亟治經絡,夏亟治經俞,秋亟治六腑,冬則閉塞。閉塞者,用藥而少針石也,故冬之治髒矣。所謂少針石者,非癰疽之謂也。

癰疽不得頃時回。癰不知所,案之不應手,乍未乍已。刺手太陰傍三痏,與纓脈各二。腋癰大熱,刺足少陽五。刺而熱不止,刺手心主三。刺手太陰經絡者,大骨之會各三。

暴癰筋緛,隨分而痛。魄汗不盡,胞氣不足,治在經俞。

腹暴滿,案之不下,取手太陽經絡者,胃之募也,足少陰俞去脊椎三寸傍五。用圓利針。

霍亂刺俞旁五,足陽明及上傍三,刺癎驚脈五,針手太陰各五,刺經太陽五,刺手少陰經絡者一,足陽明一,上踝五寸刺三針。

消癉僕擊,偏枯痿厥,逆氣滿發,貴人逆肥,則膏梁之疾也,治在穀俞。

隔塞閉絕,上下不通,則暴憂之病也,治在間溪。

暴厥而聾,偏塞閉不通者,內氣(氣火)暴薄也。不從內外,中風之病,故瘦留著也,治在髓會血兪。

肢紫竅潰,其氣腥熱,敗壞在腎,治在腑俞。

蹠跛而寒,風濕之病也,治在絡府脈會。

黃疸暴痛,癲疾厥狂,久逆之所生也。五臟不平,六腑閉塞之所生也,治在滎井孫絡。

頭痛耳鳴,九竅不利,腸胃之所生也,治在絡府,出井其血。

夫人之有疾也,氣血先病也。故脈以察病者,別類象析之以明矣。寒熱有域也,燥濕有方也。高低有度也,飆和有地也。故方之有異焉;地之有別也,豈有一類者也。

第二九卷 寒症热症论

《太常.寅丙》

師言:'病之有常,而常不常’;'常不常之病,則病類而廣繁焉’。故曰寒為萬悪之端。

若符(髟付)。風之害人,其來微,其過大。其內動者肝,傷者筋,淫者血,客於心而勝於脾。風其幷,則所主異矣,故曰:“風為百病之始”。夫寒之害人,其來憟,其傷甚;其內動於胃,入乎腎,客乎血眽。故內其傷脾,其外害腎。

夫濕之害人,其來緩,其禍久。其內動於脾,其傷者肉。其勝於腎,傷乎骨。故“濕者,百鬱之根也”。故曰風從天,寒從地,濕從人。'濕熱併而為暑,複併風為之火。濕火併而為病(病水火),濕鬱風動而生燥’。“病可病,不病可病。可病病,非可病病。病病也,不病病也,病不病而病也,不病病而病也,此病之源”也。

言之婦人也,天癸也,胎孕也,產也。天癸者,月癸也,常則時。亦有間月,時,間時,年,間年,三年以上曰癸隱者,亦常也。至痛多寒少熱,後重滿逆,多濕多氣。黑者,凝者,為瘀。少者,淡者血少。焦腐為熱,臭泥為寒,解辛者,常也。

寒者,萴,藥,藭,桂,苷,薑,棗,適而當之,湯為之,已矣。

熱者,茈菳莫藍,苩,草,樲,英,斜(草頭血),蘜,適而當之,湯為之,己矣。

不月者,筆(巾蓖),蠐,蛭,蚖,藛,苶,草,義(草頭點撇),解(草頭點捺),藭。萴桂茮英,楛菳藛菌,適其寒熱,湯為之,已矣。

出髛(屍八冃)膏汙:風寒濕熱燥,客淫鬱下也,豕毛膏之,朮,茈,解(草頭點捺),義(草頭點撇),偌(草右框),煎(草頭又四點),杵(草頭午),噴(草頭呂四點),莊(草頭阜士),類用之,已矣。

致乎治,其申無域。故“方有明,成物應,應通物,物秉形,形存味,味化氣(氣火),氣(氣火)歸化,味歸形,形同質,其用眞。形有屬,質有歸,味有方,氣(氣火)有合,色有象,象歸乎用。道生變,變生化,化生氣。變同標,化同根,氣同本,揆度以適,是為神明,用而功也”。

故曰:“類以類,類不類也。以類類,以類而類,類以不類。類類也,不類類也。類乎類,類乎不類。夫不類類以類,以類類而類者”;'別乎表裏,察乎浮沉,類乎陰陽,別於虛實者’也。

“不類類以類者;類分以形之,形形而形,形中形形,形不形之形,不形類之以形”;'分揆之,以度之,任奇之,用帕(恒去下橫)之。度以規,量以矩,約以權,解以衡者’也。

“形類形以辨也;辨乎不辨,不辨以辨,辨不辨辨,不辨辨辨,辨其辨辨,辨辨其辨”;'方異南北,氣異東西,,髙下有別,幹濕兩因,度有所差,氣有所不同寅,故類形類以辨析者,以為治之剛要矣’。故吳楚之地,其人身弱,而其神爍。趙齊之方,其人神憊身大,此方之異也。

第三十卷 六经治则论 五脏治则论

《太常.寅辛》

是以'大匠拊常。拊常者,知其處,知其人,知天時也。洞其理,洞其變,洞其機也。今反其常,而弗知處;欲有為,而內外失寵。故寒熱襲而病生矣。以方治方者,尚也。知人而未知方,以方者,非良工也’。

《上經.食記》曰:'合人形,以法四時。類陰陽,以推五行之季紀’。金木水火土,更貴更賤,以知生死。以決成敗,定五臟氣(氣火)。間甚之時,死生之期也。

肝春,足厥陰少陽,主治。其日甲乙,屬木。肝苦急,急食甘以緩之。

心夏,手少陰太陽,主治。其日丙丁,屬火。心苦緩,急食酸以收之。

脾長夏,足太陰陽明,主治。其日戊己,屬土。脾苦濕,急食苦以泄之。肺秋,手太陰陽明,主治。其日庚辛,屬金。肺苦氣上逆,急食苦以泄之。腎冬,足少陰太陽,主治。其日壬癸,屬水。腎苦燥,急食辛以潤之。開腠理,致津液,通氣也。

《下經、時治》曰:病肝,愈在夏。夏弗愈,甚於秋。秋不死,持於冬,起於春,禁當風。肝病,愈丙丁。丙丁不愈,加於庚辛。庚辛不死,持於壬癸,起於甲乙。肝病者,平旦慧。下晡甚,夜半靜。肝欲散,急食辛以散之。用辛補之,以酸瀉之。

病心,愈在長夏。長夏弗愈,甚於秋。冬不死,持於春,起於夏。禁溫食,熱衣,心病,愈戊己。戊己不愈,加於壬癸。壬癸不死,持於甲乙,起於丙丁。心病者,日中慧。夜半甚,平旦靜。心欲耎,急食鹹以耎之。用鹹補之,甘瀉之。

病脾,愈在秋。秋弗愈,甚於春。春不死,持於夏,起於長夏。禁溫食飽食,濕地濡衣,脾病,愈庚辛。庚辛不愈,加於甲乙。甲乙不死,持於丙丁,起於戊己。脾病者,日昳慧。日出甚,下晡靜。脾欲緩,急食甘以緩之。苦以瀉之,甘以補之。

病肺,愈在冬。冬弗愈,甚於夏。夏不死,持於長夏,起於秋。禁寒飲食,寒衣。肺病,愈壬癸。壬癸不愈,加於丙丁。丙丁不死,持於戊己,起於庚辛。肺病者,下晡慧。日中甚,夜半靜。肺欲收,急食酸以收之。酸以補之,辛以瀉之。

病腎,愈在春。春弗愈,甚於長夏。長夏不死,持於秋,起於冬。禁犯焠焥熱食,溫灸衣。腎病,愈甲乙。甲乙不愈,甚於戊己。戊己不死,持於庚辛,起於壬癸。腎病者,夜半慧。四季甚,下晡靜。腎欲堅,急食苦以堅之。苦以補之,鹹以瀉之。

肝色青,宜食甘,粳米牛肉棗葵麻皆甘。心色赤,宜食酸,犬肉李韭梅皆酸。肺色白,宜食辛,麥羊肉杏薤皆辛。脾色黃,宜食鹹,大豆豕肉粟藿皆鹹。腎色黑,宜食苦,黃黍雞肉桃蔥黑豆皆苦。辛散,酸收,甘緩,苦堅,鹹耎。毒藥攻邪,土艸平濟。五穀為養,五果為助。五畜為益,五菜為充。氣味合而服之,以補精益氣。此五者,有辛酸甘苦鹹,各有所利。或散或收,或緩或急,或堅或耎。四時五臟,病隨五味之所冝矣。規之其病,治之以味,用從心始,方為病來也。

第三一卷 伤寒六经论

《太昊.卯丙》

《上經.類熱》曰:“夫風鬱,溫熱,寒痹,陰陽寒溫毒者,皆寒變也”。'故熱病者,其皆傷寒之類也’。

何謂也?因'其外感風寒,或髒或腑之氣冒冒,是以蒸蒸而熱也。傷於風者,先竅塞而悶悶憬憬。傷於寒者,先僳僳而息風涕漓’。是以凣屬病熱者,皆傷寒之類也。

夫巨陽者,諸陽之所宗也。故為諸陽之主氣,以統攝也。人之傷寒也,則邪乘於陽而陽閉之。其內氣(氣火)不用,而薄於臟腑經脈之間,不得以疎,故熱泛泛也。為病熱者,熱雖甚,不死也。

其兩感於寒,而病熱者,必不免於死也。何謂哉?傷寒一日,巨陽受之。故頭項強,腰脊如有木在其中。身灑灑漓漓,胛肩重。

傷寒二日,陽明受之。陽明主肉,其脈俠鼻絡於目。故身熱目痛而鼻幹,不得臥也。

傷寒三日,少陽受之。少陽主膽,其脈循脅絡於耳。故胸脅痛而耳聾。夫三陽經絡皆受其病,而未入於髒者;故可汗也。

傷寒四日,太陰受之。太陰脈布胃中絡於嗌,故腹滿而嗌幹。

傷寒五日,少陰受之。少陰脈貫腎絡肺,系舌本,故口燥舌幹而渴。

傷寒六日,厥陰受之。厥陰脈循陰器而絡於肝,故煩滿而囊縮。

三陰三陽,五臟六腑皆受病。榮衛不行,五臟不通,則死矣。

其不兩感於寒者,七日巨陽病衰,頭痛少愈。八日陽明病衰,身熱少愈。九日少陽病衰,耳聾微聞。十日太陰病衰,時減如故。十一日少陰病衰,渴止不滿。十二日厥陰病衰,囊縱少腹微下。大氣皆去,病日已矣。

其治之者;先各通其髒脈。待病日衰,已矣。其未滿三日者,可汗而已。其滿三日者,可泄而已。

其熱已,時有所遺者,邪之散而未去也。故諸遺者,熱甚強食之。強食之,則邪氣撒而入之,故有所遺也。

若如是者,皆病已衰,而熱邪有所藏。因貞與穀氣相薄,兩熱相和,故有所遺而不去者也。當視其虛實,調其逆從。可使必已矣。

病熱少愈,食肉則複。病熱已愈,多肉食則遺。堅食者,熱病之其禁也。

兩感傷於寒,其病一日,則巨陽與少陰俱病,則頭痛口幹而煩滿。

兩感傷於寒,其病二日;則陽明與太陰俱病。則腹滿身熱,不欲食譫語。

兩感傷於寒,其病三日,則少陽與厥陰俱病。則耳聾囊縮而厥,水漿不入。不知人,六日死。

其若五臟已傷,六腑不通,榮衛不行。如是之後,三數日乃死。其病死耶?其命終也?陽明者;十二經脈之長也。其血氣(氣火)盛,故不知人。淚其氣乃盡,故死矣。

凣病傷寒,而成溫者,先夏至日者,為溫病。後夏至日者,為病暑。暑當於汗皆出,勿與止。止之,若未已,則病畜其腑,留而不去,遺其身殃。

傷寒病溫,莫可輕之,其溫不去,則久而留毒,累累之畜,久則引而發之,其來若雷霆,其去若解芯。得時可為,失時者不救。

第三二卷 六墟六经论

《太黃.未甲》

“陰有其位,陽有其位;陰陽交互,生道長也。薄而為病,客而有症;陰陽相易,為癲為狂”。合之,比之,生之,畜之。合之則安,比之則全。生之於裏,畜之利焉。相比以類,其治當適也。

諸內以求於外者:胃也。諸入而司化者:膽也。諸消而解者:肝也。諸司營而養者:脾也。諸畜而調者:六墟也。諸和以運者:肝與脾之類也。故曰:榮之解之,肝乃運之。服之調之,宗乃常也。

六墟者:妄(朋口口口)突(肉骨肉)肓膜,胰(人肉土)膋朓(肉兆)脙(肉求)是也。妄(朋口口口)者,(象形)頰中肪膏也。突(肉骨肉)者,(象形)項中肪膏也。肓者,(象形)心中肪膏也。膜者,臟腑之膈肪膏也。胰(人肉土)者,(象形,人者嗌道也。月者,胃也。土者,其形之重複也。)胃下肪膏也。膋者,腹肪膏也。朓(肉兆)者,腎中之曱肪膏也。脙(肉求)者,中極底之曱肪膏也。肪膏者,其質脈異於常則,而有類奇泊(恒,去下橫)之用者也。其無患,則身無患也。其有所墯,則是動而病生也。故言六墟者,調和津液,行營合衛以奉長者也。

是以言診者,推而求之也,歸其類也,類其所位也。其病有所向,所向為方。其方有所位,位歸以類;此診之稽式一也。

故曰:六墟實而肉臃,肝惡客而結生。肺受蒸而癆傷,心受邪而虛大。脾存(風並內)胄(肉裹)而實消,腎受濁氣(氣火)而骨矙(山有)。六腑有邪,病有形莫過於無形之疢。此言其自病,而無應於色脈之者,非昭然奚以為知乎?

故脾腎病陽,病(病頭水火,)涎結於腠胄(肉裹)。肝腎病陰,非結筋骨、則自畜瘤。心脾陰結而自蝕,傷患則走心陽。心肝陰鬱而血泣,陰陽同患則中風。肺滿則反客於心,心焦者自焚膈肺。此近傷之必然也,不可不審也。

故欲知生死之道,必明五陰六陽之絕也。手太陰之氣絕也,皮毛先焦。太陰者,行氣,溫於皮毛者也。故氣不榮則皮毛焦,皮毛焦則津液去,皮節竭。津液去皮節竭者,爪枯毛折也。爪枯者,氣竭而血不生也。毛折者,精津亡而氣不行也。夫毛先死,丙篤丁死,火勝金也。

手少陰之氣絕也,則脈不通。脈不通,則血不流,血不流,則髦色不澤。故其面黑如漆柴者,血先死。壬篤癸死,水勝火也。

足太陰之氣絕也,則脈不榮肌肉。肌肉之本於唇舌也,肌肉不榮,則肌肉耎;肌肉耎,則舌萎人中滿;人中滿,則唇反。唇反者,肉先死。甲篤乙死,木勝土也。

足少陰之氣絕也,水竭骨枯。少陰者,冬之脈也,伏行而濡骨髓者也。故骨不濡,則肉不能著也。骨肉不相親,則肉耎卻。故齒長而垢,髪無澤。髪無澤者,骨先死。戊篤已死,土勝水也。

足厥陰之氣絕也,則筋氣絕。厥陰者,肝脈也。肝者,筋之合也。筋者,聚於陰氣,脈略(象形,手遮目以息)絡於舌本也。故脈弗榮則筋急,筋急則引舌與卵。故唇青舌卷,卵縮,亦(象形,貝一口,求當順勢而為)筋先死。庚篤辛死,金勝木也。五陰氣俱絶,則目系轉,轉則木運。木運者,為志先死也。志先死,則遠一日半死矣。

六陽之氣絕,則陰輿陽相離。離則腠理髮泄,絶汗乃出。故旦占夕死,夕占旦死也。

第三三卷 七情致病论 外感致病论

《太黃.未乙》

天地衡有至數,萬物衡有至侯。至數者:始無極,生一終乎九焉。至候者:當而生,適以發,比之長,蕭息蟄收者也。生之如是,病之亦如是,治之複如是,養之亦複如是矣。

故日息夜作為逆,逆則肝傷,而膽瘀矣。肝者清為之養也,膽者澹為之王也。若以脯為用,以酒為常,則其膽贅(病祟又,積久而石)而肝鬱,不已,傷久則為之唉(病山山一朋惡積肝內成而不治也)耶。

我若之民也,食之為大。然莫可暴,暴則脾傷而胰(人肉土)嗁(病肉火火煨肉也病幹也)痾。賊也為怒,大怒則傷肝,而損之胃。胃損為泄(病口田實也滿也不納也胃病死也),肝病血泣髒贅(病祟又,積久而石)燒(日火,象形大悶大熱)也。濕濁留注於腑,併怒傷肝氣以行卑(象形,氣流於下),則結疝腹中。實火濕濁與氣併,客之下為腹亢(象形,氣發於上)(土刀切滔絞痛也)結(病睾,卵大腫也)。

為風雨之所傷,久留而結涎(病水火風,肉結也)。涎(病水火風)者,三陰之病積,水無功而泄不力,故外發之毒結聚也。濕邪中一陰而亢(象形,氣發於上)胸,為斜(象形,苗出土)棄(病口口中口口一,二氣相搏而不一也)心。濕邪併熱而卑(象形,氣流於下),為斜(象形,苗出土)朓(肉兆)脙(肉求)。濕病(病頭水火,)亢(象形,氣發於上),則頭首亦(象形,貝一口,求當順勢而為)醉(病甾水,迷不清也水之留也)虛(象形,氣亢上而不散)濇(病火火首,頭劈痛也脈之遏惡血也)。故言膏粱之變,卮(病災,病不慎也)弗以測之也。

留濕風邪,併而下清,則為絞(象形,會畜溶)卒(病屾一朋,足膝不用也)朋。實中逢風火濕亢(象形,氣發於上)蒸,則為泄(病口田)淺(病回朒,內隔上灉氣不得息也)胸。三陰寒中,客併濕熱,為之消思(病甜肉,會意,傷寒陰陽互搏而亡津大熱也)。二陰寒中,食不下,寒熱下而泄瀉。一陰寒中,穀疸清水消。木火土共胸,思歘歘,神悶悶,亢(象形,氣發於上)病(病頭水火,)嗁(病肉火)而棄(病口口中口口一,二氣相搏而不一也)張(病山四巫,胸中結氣也)。火土金共胸,風寒客則老病(病頭水火,)喘喘。土金水共中,為消癉熱渴臃腫。金水木共,風清濕濁而為五痹;水木火共,寢不成眠。

胄(肉裹)理失和,氣血閉痼,髒疲而府清擠(會意,糾結)。勝則有傷,傷過以移之。木火通而氣急,久勝則痿肺。火土同而少食,久勝則嗁(病肉火)値(久止田,左腹切痛引尻眇也)癃。土金同氣中滿,久之掩(象形,頂立有支)刮(八穀欠欠,風之吹穀勁而丒也)肝。金水利則消,消甚而結(病睾)裏(夕米尻,腸結控痛股不能測也)。水木利而清脹,甚則掩(象形,頂立有支)而離腹。故言五屬之用,病則過與不及也。是以五臟六腑之與物也,皆度以衡之存(風並內)也。

故陰塞:則贅(病祟又,積久而石)而宗(象形,中二八,脊也)。陽牧:則厥(象形,氣滯下而不用)而贅(病祟又,積久而石)。虛者:散而不可繼也。實者:壅而不可通也。虛言其虧者:非為洗空也,乃弗齊濟也。實言其過者:非為盛也,乃以對之散無功也。故立意去,則治無功。思有道,則用即功矣。

第三四卷 五行六气论 三部疗法论

《太黃.未丙》

物各有其用,用自有其功。病,物有所勝,勝,病自消匿。夫人也,各有其質,質有所異,異有所功不功。功者,合其質也。不功者,不服其情也,物之所合亦如是也。故伍有所指,而指有所地,能知其物之性而用之,則無不功也。故二皇留二墳之典,以治人,侍天,服常為上者,正以行而承之也。

天之德見於時。時者,四時也。夫四時之用大矣,不可以常舉之。

其常者,春肝而風為常也,溫病之所出焉。其可畏者,氣也,憂也,旦夕反作,醺酒為常,與風相客,病在肝膽也。春留夏發,毒成不治也。其治者,以緩情怡志,正思宴神,服清和疎散之葆,用輕揚解毒之湯,以茈(柴胡)藭藍(藍根)蘧(蘧麥),蘇樝(山楂)梣(青皮)虆(辛夷)苦(狗膽黃藥),賊蔏(蔏陸)荻(青蒿)搜(茜艸),苴(金苴)檵(枸杞)荒(枳殻)茮(蜀椒)萅(音春土芝)蘜(丹皮),苙(白芷)謹(草頭糸,烏頭)萴(附子)汼(牛膝)蘿(莬絲)桂薺(蒺蔾),薑棗之物為長者,以合常服,是謂不逆,不逆則治矣。

夏心而伏熱為常也,濕溜而亢(象形,氣發於上),大肓心病之所出焉。其可畏者,思也,有所失也,悶息不出,驟食膏脯,叩(象形,大熱當風,伏流牛飲),畜而上蒸,輿濁氣(氣火)相併,病在心膋也。夏留長夏發,色(象形,病炏首)醉(象形,病甾水)可已,淺(病回朒),涎(病水風火)不治。其治者,曠神息心,忘性怡情,服以清利消熱疎導之葆,用豁病(病頭水火,)墮積之湯,以苷(甘艸)菳(黃芩)茄(蘇子)芩(黃蓮),梔蔀(百部)蓴(音純知母)樝(青皮),莎(香附)樲(酸棗仁)楝(楝實)蒙(款冬花),莔(貝母)茂(水母)茯楛(黃柏)菌(豬苓),蔯(茵陳)茚(菖蒲)菊萑(音鵻茺蔚)茈(獨活)萭(羌活),蘹(茴香)芖(大黃)茓(朱蒟)蔃(木香)狐(藿香)葇(香薷)芡(芡實)之物為長者,以合常服,是謂不逆,不逆則治也。

長夏脾而溜濕為常也,伏熱於中,冒冒清下,脾胃胰(人肉土)消之所出焉。其可畏者,大食不常,膏粱所傷,心志鬱奪,憂喜茻茻;與邪相洞,病脾虛實而泄也。長夏留秋發,涎留氣胸,脊宗(象形,中二八,脊也)痭結,清濕四已,溜憂也。其治者,正思存神,恬怡心志,服以利濕去熱之葆,用和中養氣之醴,以苷蓍薓朮蔦(寄生)萁(馬兜蘦)萆,萯(音富通艸)芞(甘松)槐杏欒,檗茚(鬼督郵)苑(麥冬)苳(天冬)茭(薄荷),蔑(蒲黃)苣(苣勝)苗(半夏)苡(益智仁)互(常山),芩梔(梔實)榛(榛皮)菳戛(夏枯艸),楛芣(薺柴)荓(馬帚地膚)苢(馬舃車前)蓮(蓮子)葩(玉竹)蔛(石斛)芉(薏苡仁)之物為長者,以合常服,是謂不逆,不逆則治也。

秋肺而燥解為常也,肅殺從來,存(風並內)溜而唉(病山山一朋)癳之注不去也。其客邪而為溢亢(象形,氣發於上)者,妄(朋口口口)突(肉骨肉)太息,宴虛飲憂,秋留冬發,不及可已,過之所出焉。其可畏者,氣憂也,燥怒也,風熱也,悶悶結病(病頭水火,)涎而抑鬱也。其治者,恬淡怡靜,導氣致和,服以除風袪濕之葆,清病(病頭水火,)利關之湯,用芘樸梂(爍實)荎(五味子)菀(紫菀),萾萭薢(薢茩)薙(辛夷)芺(苦芺),括(草頭舌瓜,首烏)穀(楮實)檗蔇(補骨脂)蘭(澤籣),卂(前胡)藥苟(莪朮)苶(丹參),藭(營藭)枳萭芘,苳(天冬)苑英(赤薑)艼(艼葋)陳萿(栝蔞)薽(豕首天名精)物為長者,以合常服,是謂不逆,不逆則治矣。

冬腎而冒寒注解為常也,天地收藏,萬物服息,伏寒即作,淺(病回朒,喘泄(病口田)逆,肢解留涎之所出焉。其畏者,冒寒,冒熱,節侯失用,房勞過度,妄作為常,醺酒消解,宗(象形,中二八,脊也)絞(象形,會畜溶)頸僵,亢(象形,氣發於上)結(病睾)頃已。其治者,養以服和,溫以緩形,守志勤勤,服以溫益養正之葆,堅筋強骨之湯,用蘘(蘘薷)桔柏小(草頭小,遠志)蓮(蓮子),虆藥萐欒(萐莆)萴(附子),芐(地黃)參莙牛(牛膝)葵(水龍骨),蓶(骨碎補)芥菀搜,茮苾苽莨,薦(羊藿)莐(三棱)蔛藨(鹿藿),薯蕨莒(愈筋)茝(音址白芷)朮虈(許交切音枵三奈),芻(荊芥)芼(石鬆子)芸(地柏)茭,苺(覆盆)蘜(牡丹皮)蔀莍(吳萸)茰(茱萸)檵(枸杞)物為之長者,以合常服,是謂不逆,不逆則治矣。

以此,四時五行之常恒也,天道以健,運之弗已。故不以常而類,則失其道。恒以常類,亦失其眞。二十有四濁氣(氣火),濁氣(氣火)有所主。一十有二位,位有其伏病。知物常,工也。知天常,神矣。知用性之常,精矣。

三部疗法论

《太黃.未丁》

“天有道度,地有緯經。道與緯系,度輿經系。契以生變,契以象生”。'故追天道而知寒熱,追天度而知陰陽。追地緯以明溫肅,追地經以明闔辟。索寒熱陰陽,申朔知虛實。揆陰陽虛實,申晦知表裏。度其經以明其病,揆其絡以明其眞。

貞望切問聞者,一而同,至致之矣’。古之“眞人者,切之精,以減其過;服之合,以去有妄;孰無過無妄為務,則道光矣”。

以道專精,靁電無以害人;忘思去己,治亦無以不功。故仲顥曰:“天地人三也,則內之同一;天之日月氣三也,用之則一;地之水火風三也,用之亦一;人之宗津神三也,用之亦一矣;三而一,一而三,三一之道,立治:天地不可以奪,神鬼不可以屈也”。

《經》言:“五行之要,以動為客。勝伏之道,在動先後”。'是以木動而抑金,火動而抑水,土動而抑木,金動而抑火,水動而抑土,五行反制,勢莫可當也。故客無可懼,懼我無濟也。存(風並內)之雖烈,我強自已也’。

故怒之動心,氣平自治。怒動反肺,首虛(象形,氣亢上而不散)腦痹,胸悶病(病頭水火,)矙(山有),背悃脅氣也。急火之動肺,恬怡而己。火動反腎,氣否水鬱,浮腫乏力,腎腰腹閉。濕甚土動肺,已焦滿平。反動木壅,氣逆嗌略(象形,手遮目以息)(苦吊切音竅穴也積也盈而溢也),善怒不安,食飲膨然。燥金之動腎,津和則安。金動反心,亢(象形,氣發於上)淺(病回朒,乃大,絮亂而怵,三氣心痛。寒水之動肺,畜熱若感。水動反脾,滿逆而喘,反窂善恐,浮腫無名。是故盛與所勝,質時有異。過不及之所客,機引而作。診,當盡及可能之因;是謂奪天工以之細,堪露微玅矣。

師言:五行反作,當引與歸。引者,導其返自所來。歸者,歸其所自舍也。凡治之道,稽乎天時,式其當生王。金石藥艸,類穀湯醴,灸針案蹺,各自其長。故當式其所長而用也;本所受而施治,則已在半矣。

類者,形之五類也;屬也,部也。譬下者,根之部也,其可清上而益下也。上者,華葉之屬也,其可揚下而消水解熱也。枝者,上之部也,其可解散而利之也。碩者,中之果也,精之聚也,其可開清益斂也。本者,下之部也,其可疎通而益之也。別輕重,識虛實,觀形色,知其利弊也。

“知之權衡,運則覹握。持規行矩,已而萬全”。識為從之啟,知者經之憶,明者服之果,用者誠之功也。勤,及之治;用,當之正。故哉聖人擇之,神人重之,眞人秘之,其則以為不傳耶。

第三五卷 六气致病论 风寒湿痹论

《太黃.未戊》

仲顥語歧之文伯曰:'治之道,非其神靈而莫之能識,非其心湛,思慧而莫之能服。服之,則學而不及知,知而不及會,會而不及通,通而不及用,用而不及精。不及精,則先王之道失其光,則泯疵害其玦也。

故診有所不備,治有所不功。不備者,諸氣節候之滯也。不功者,四時勝客之厲也。奚然,亦有為之法也。觀之以機,動之以奇,用之以捷,濟之以隙,止其動焉,伺機而利矣’。

其外之治也:祠祝由者,賷以回其神志。用案蹺者,倚以疎其筋經。寄攝養者,承之以利精氣(氣火)。祈神明者,當以慰及心識。其內之治也:重墯以金,緩利以石,清和以湯,食益以醴,服之用也。

木病溫,嗜睡疲困。火病溫,心痛脈塞。土病溫,濕疸癰中。金病溫,大熱解墯。水病溫,肢清痛腫。凡此諸病,以芝茈虋(莫犇切音門門粟)苶(丹參),茋芩菳楛為君,萐(薟葵)荅(五色小豆)莠(茅根)芓(麻仁),芫遂(草頭遂)芘(音比大戟)藶荵(忍冬)靈(草頭靈,旱荷)糟(音,皂棘)蘘蘇蠥(音蟹蠥休)臼(草頭臼,鬼臼)茵(紅藥子)為臣,茯藥菌(雷霆子)矢(草頭口義少,豬苓),藚(音續續斷)芖藛(澤瀉)菀,搜苴茜芇,硝雄為輔,以當其歸為使,適以用之,切服,則已。

溫留併濕,結毒,若無先見之,待發,以勝而治之,不已,不治。肝之溫毒為泄(病口田),心之溫毒曰唉(病山山一朋),脾之溫毒曰淺(病回朒,,肺之溫毒曰斜(象形,苗出土),腎之溫毒曰贅(病祟又,積久而石)。凡此諸病,其形以固,毒與髒生,非天工之豁落,人力莫為矣。

凡此諸病,當於其未甚時,尋徑而塗之,當於其未滿時,遏而制之;以麝(麝香)磺(牛磺)犀(犀角)羚(羚角)為君,臼(草頭臼)樲(貳音酸棗仁)檗(刺檗)苖(畜音虎掌)蚖(土蚖),苗(天音半夏)楝(楝實)梂(櫟實)莔(盲音貝母)蛭,茵(陰音鬼芋)芻枳蛋(草頭口,解毒龜)蝚(線蛭),枚(草頭占,黃獨)蠥苳猛(草四一,離母)螼(蚯蚓)為臣,苬(休音白藥膽)堇(草頭系)蠐(蠐螬)茀(艸烏頭)茴(萅白藥),苑葩薓蓍,采(草田蟲,長尾朱蠍)蛣(全蠍)奎(圭蟲,緑蠍)蚔(烏蠍)螻(螻蛄)黨(當蟲,黨蠰)蛻螌(螌蝥)為佐為輔,以當其歸為使,適以用之,切、服之或可已。

火病濕,氣逆滿悶。土病濕,積清不任。金病濕,風熱病(病頭水火,)悶。水病濕,腰肢腫滲。木病濕,蒸熱黃疸。凡此諸病,以朮桂樲側(草測)杜,苗杏臼(草頭臼)茯芍,藭蘬杍(鬱李仁)孤(草狐)蔯為君,義(草立中口,覆花)茵觸(草躅)楝(羊躑蒭)蘇,蕷欒蘅(杜蘅)堇(草頭系)萭,蔯藋(蒴藋)萿(萿首烏)梂莥,醒(草卂)桑芉萆(草大田蟲)莙為臣,藠(音叫薤白)盧(草處田)茚槡(白皮)荎,蠥個(檑音雷丸)薑樝陳為輔,芖硝硫薑棗,以當其歸為使,適以用之,切服,則已。

土病亞,(誤音其所惡也拒也不納也)疲憊,難振作。金病亞,虛熱,胄(肉裹)自嗁(病肉火)。水病亞,留涎,或枯津。木病亞,諸氣,存(風並內)而起。火病亞,無常,作難抑。凡此諸病,以蘘蘧檑蘘葌,桂藭翹芍葰樲為君,蘇薔蘆菦樠(樠實),蓼薇芫熏茋,莎蓫英蓷雈,以疎其滯而為臣,芣苢阜(草頭阜,天仙子)蕁蓲,蔗棆荓葴梅,蔞桔葛薓藟為輔,以當其歸為使,適以用之,切、服則已。

金病燥,幹欬難已。水病燥,前澀淋漓。木病燥,動作不濟。火病燥,怷怷栗栗。土病燥,宗(象形,中二八,脊也)消甘喜。凡此諸病,以芩菳茯梔楛,苄堇(草頭系)茹朮葇,芖英萁薙萴芍為君,荎茜苳菀蔞,藿檵苑礜荒為臣,括(草頭舌)萭荵苦桂,芘葩茮碞雄,空曾銅磒為輔,以當其歸為使,適以用之,切服,則已。

水病寒,腰解肢清。木病寒,怒不抑殭。火病寒,脈閉隋悶。土病寒,怵懨解滿。金病寒,病(病頭水火,)畜火勝。凡此諸病,以茯茁苑苳茭,苡茜芐虆,苑葩蓮猛(草四一)芍為君。荓蛋(草頭口)萯苣茚,薯蓍萑枚(草頭占)蓴,莃牛薔薁艾為臣。苬括(草頭舌)薺蘻薟,蕭蓂莔然(草頭耎),蔈苖莿陸(草頭陸)菌,茵苗芫囿(草頭田四木)固(草頭固),小(草頭小)專芐萭蘿為輔,以當其歸為使,適以用之,切服,則已

風痹寒濕论

《太黃.未庚》

“生,利也,質之事,氣之華也。病,存(風並內)也,積久作,發弗約也。若之,畜之,來而疾”。故曰:“生乃若事,命以畜為。用嗇,用當,當適,則生葆。嗇無之過,當無之濫,適無之倦,故合於養矣,治者生,弗制者死”。

故積涎於形,畜久而為陽毒。上者赤面斑斑如綿紋,嗌痛,唾膿血。下者紫痏皮裂,前赤膏,喜怒不時,妄誕弗常。內七日可治,過則不可治。

積寒泣血,溜風鬱脈,久若則為陰毒。上者面目青,身痛如被杖,痛則嗌若塞綿,心憟憟。下者足膝赭腫,濕疵流黃。或某痛如裂,色脈無異者。內七日可治,過之則不治。

其治也,申(草頭申,申麻)為君,苷為臣,蘬(當蘬)茮雄為輔,茈紫(草頭紫,紫艸)為佐,陽則以鱉甲,桂為使。陰則以苷為君,中(草頭中)為臣,葛為使,去雄,大汗之,已。

夫諸痹風濕寒毒之治也,萴桂莘為君,牛茮藟英,蚖螌藥苗,藚莍蔦蕮為臣,杜苷蓍薯為輔,薑棗為使,以其病而指臣輔,適當,旬日已。

若付(髟付)。治之,春夏治先其標,秋冬治先其本,乃謂主客分明,正奇當得,曰順而已。順者,隨也。順乎陰陽之變,隨乎經絡之步,順榮衛氣血之方,隨其病寒熱之情,順其人之思志,度當而為,已矣,是為五適。

五適者:若入國識紀,旅邑隨俗,交乂知諱,入宅以敬,上堂問親是也。故臨病者問所便,識病因,明陰陽,知寒熱,洞虛實,列表裏,毌病機,精明其色,其方曉明也。故順,治也,逆,亂也,順,生也,逆,死矣。

《上經、玄珠》曰:“天之精氣(氣火),其出於海。地之精氣(氣火),其始於日。天地鍾氣,自圜於辰。人之內元,秉之於天。故氣海濁,則天靈黯。日黃黃,則地氣結。天思不篤,則宗氣亂。天地之精氣(氣火),其大,數之,常出三入一。人之精氣(氣火),其微,遲之,亦恒出三入一。故殼不入,半日則衰氣,一日則少氣(氣火)也。道如圜,天地人一也,有體氣布,德之常也”。

“故曰百病之內生於氣,外始於風。氣之為病,怒弗以常耳。風之為病,本根其動搖也。弗以常,則不和於形。不和於形,則行之妄也。根本其動搖,則形縱而肢解。故內疢疚而體煩痛,則狀生而諸邪起也。是以聖人,則天地,而知害次,教之民養氣致和。氣致和,則形精,形精,則恒乎壽,久矣”。

“下,瀆也,曰津液。中,樞也,曰營血。上,霧露也,曰衛氣(氣火)。故下病者,春為風淫,夏為熱淫,秋為結淫,冬為寒泄也。中病者,春為怒結,夏為氣滯,秋為清畜,冬為停滿也。上病者,春為風病(病頭水火,),夏為濕涎,秋為濁涎,冬為老病(病頭水火,)也”。

故下病,津液升化不得,傅之於中,中受其淫而膨滿。風鬱於春,氣滯於夏,滿悶於秋,病(病頭水火,)蝕於冬,風寒濕感而內發之。下病,津液升化不得,蒙熱上蒸,上受淫而鬱遏發熱。

中病,食飲不消,榮衛薄厥,二氣經脈為隔,上不得下,上無以上。故上為喘逆滿悶,心病少氣(氣火),不得臥,臥則欬甚。下為腹滿留稅(病水),溏泄便秘,脅肋滿痛,腹漿漾而氣蠢蠢,眇(月少)沖弩痛。

上病,焦滿不抑,渺渺其首,清青其面,六墟滿拒,二氣相爍,昏昏憧憧,窈窈弗清。天氣不下,食飲不知,下弗力,夜不成寐。泄下,則二腹腰尻皆冷,濕親下,男女病不用,為症瘕疵疝,淋濁,前後便澀痛。

故言也,宣而已,知而已。教也,行而已,治而已。知而不自治,病之而不節也。知而不抑制,病之於不然也。知而心怵怵,自治弗能,病之於志痿也。故治非醫之一任耳,乃天,乃地,乃時,乃人病之共矣。五而一,一而五。缺一則亦憾然,憾然則不可以全功耶。道弗可以欺,應弗可以噓,當待其以恒,服用以其常,與入自衡得矣。

天地人一圜耳,時地氣人亦即一圜耳,大之言氣,小之言象,次之言比類。治氣以類,治象以氣,治類以味,治之道則可以神會,可以達(人大,寄,扶持切服,廣大也)追也。

编辑于 2022-03-30 09:44著作权归作者所有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