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从《道德经》看管理者的四重境界

 DATSIX 2023-06-23 发布于湖北


《道德经》被誉为“万经之王”,内容涵盖哲学、伦理学、政治学、军事学、管理学等诸多学科,被后人尊奉为治国、齐家、修身、为学的宝典之一。老子在《道德经》中阐述了治国与管理的四重境界:“太上,下知有之;其次,亲誉之;其次,畏之;其下,侮之。信不足焉,有不信。犹呵,其贵言也。成功遂事,而百姓谓我自然。”,简单几句话却充满了管理之道和领导智慧,值得我们认真学习、用心体悟。

Image
Image
Image
Image

Image
Image

“太上,下知有之”

管理者的最高境界



太上,下知有之;其次,亲誉之;其次,畏之;其下,侮之。信不足焉,有不信。犹呵,其贵言也。成功遂事,而百姓谓我自然。”

“太上,下知有之”,是管理者的最高境界,靠制度来管理,领导者或管理者隐身于背后,无我利他,为大家做事,把制度建立好以后,让大家去运行,这种境界是最高级别的境界,被称之为“道”。

放在企业来看,最好的管理就是员工感觉不到领导的干预,各自做好自己的事,把自己岗位上的事情安排得妥妥当当。领导说最少的话,管最少的事,干预最少的过程。简言之,就是尊重专业人才,充分发挥每个人的创造性和能动性。

老子认为,把制度制定好了,管理者隐身于背后,让被管理者非常有序地运行,是非常高明的管理者,这种状态符合天道。基于“道”这样最高层级管理下的企业,也一定能做成基业常青的百年品牌。而管理者隐身在背后的好处就是避免遭受到外界的攻击,就不会陷入各种漩涡,而是把精力更多放在专注企业经营上去,企业也会发展得越来越好。

Image
Image

Image
Image

“其次,亲誉之”

管理者的次高境界



“太上,下知有之;其次,亲誉之;其次,畏之;其下,侮之。信不足焉,有不信。犹呵,其贵言也。成功遂事,而百姓谓我自然。”

“其次,亲誉之”,是管理者境界的第二层级,比最高境界要差一点,处于这种境界的领导者是楷模和榜样。他们靠自己的德行和这种榜样的力量去激励人,成为整个组织体系运行的动力之源,同时也受到被管理者的尊敬、赞誉和亲近。这第二层境界被称之为“德”。

在实际企业经营中,这类管理者不再像最高境界一样隐身于背后,而是凡事走到最前面,就像带头大哥一样,以自己的言行来树立各种道德标杆和楷模,他们关爱员工,如同太阳一般,温暖所有人,照亮企业前行的方向,员工也会仰视他、亲近他、称赞他。

现实中,这类的企业经营其实已经做得非常好了,在中国这样的企业也是屈指可数的,但他们还是存有隐患的。比如,中国有很多这样的企业,创业者是带头大哥,对大家很关爱,给予人情温暖和福利收益,所有的人都因为他的人格魅力而追随他,愿意跟他干。然而这种境界的领导者一旦不发光了,个人热情减退了,那么企业立刻就会处于一片黑暗中,员工的心会逐渐失去凝聚力,是最大的危险,所以这样的企业不可能长久,而这样的领导者一定要上升到上面的一个境界才行。



Image

Image
Image

Image
Image

“其次,畏之”

管理者的次次境界



“太上,下知有之;其次,亲誉之;其次,畏之;其下,侮之。信不足焉,有不信。犹呵,其贵言也。成功遂事,而百姓谓我自然。”

“其次,畏之”是管理者的第三层境界,意思是这种管理者很威严,赏罚分明,总是让被管理者特别害怕他,畏惧他,在他的压力下去做事,而不是自愿的言行,让人有被强迫、被压抑的感觉。这第三层境界被称之为“法”。

在企业中,这种管理者有很多,他们特别威严,一进办公室,所有员工都倒吸一口冷气,鸦雀无声,甚至都不敢看他,开会时也没人敢发言,气氛非常压抑,在企业里就是靠他的威严和对赏罚的掌握去推进公司的发展。

长期下去,这样的公司就会逐渐丧失活力和创造力。因为这种状态下,人人想的都是怎么别犯错,我怎么别被领导痛骂,大家都以不出问题为好,不会关注创造的问题,如果创造了,万一搞错了又被痛骂,可见管理者的威严会压制生机。

Image
Image

Image
Image

“其下,侮之”

境界最低的管理者



“太上,下知有之;其次,亲誉之;其次,畏之;其下,侮之。信不足焉,有不信。犹呵,其贵言也。成功遂事,而百姓谓我自然。”

“其下,侮之,信不足焉,有不信”,就是最低的管理境界,意思是被管理者会冒犯、侮辱这个管理者,为什么这样呢?

举个例子,某公司里的一个部门经理做事不为公司着想,没有无我利他的境界,完全为自己捞取利益,自己德行不够,也不够做个好榜样,对待下属赏罚不公,这样的管理者没有一个让人尊敬的样子。如此长久下去,大家怨声载道,背后全是坏话,一旦部门遇到问题,大家就会四散而去,这个部门也就解散了。所以,严格来讲,这样的人是不配做领导的。

老子在“其下,侮之”这句话之后,加了一句话叫“信不足焉,有不信”。意思是因为一个管理者不讲道、德、法,没有取信于下级被管理者,那么大家就不会信任他,这叫“信不足焉”。他的信用不足、品德不足,道、德、法都做不到,被管理者就不再相信他了,所以他的领导基础就动摇了。


Image
Image
Image

Image
Image

管理者最高境界的内涵



“太上,下知有之;其次,亲誉之;其次,畏之;其下,侮之。信不足焉,有不信。犹呵,其贵言也。成功遂事,而百姓谓我自然。”

“犹呵,其贵言也。成功遂事,而百姓谓我自然”,这句话描述的是最高管理境界,他们做事非常小心谨慎,很珍惜自己言论,他的每一句话都非常重要,但不轻易说,不会轻易滥用。这样做事就顺遂成功,而老百姓也会把它当成顺理成章、自然而然形成的结果,百姓会认为这些事情是我们做的,也会从中找到成就感,事情的结果也是非常好的。而这背后,其实最终体现出的就是领导者的功劳,因为他的这种管理境界,让大家都成功了,自然领导者也是成功的。

所以,那种真正高明的管理者,都是隐身于背后,设计好制度,让大家去做,做完了大家感觉跟这领导好像都没什么关系,认为是我自己做的,是自己努力的结果,每个人都能从自己做的事情中获得价值感与成功的愉悦感。其实,这背后的高明之处在于领导者的制度设计的好,而这一点,只有真正清醒的人才能懂得这个道理。

最低层级的领导者会不断地去干预被管理者,“这是我的功劳,我要去做,我告诉你怎么做,我给你指导,我告诉你我聪明,我有经验,我这个经验很丰富”,不断地干预。这种干预结果未必是好的,很可能会让团队成员得不到锻炼,领导者自己的精力分散,无法把有限的精力放到最重点的事情上,最终结果差强人意,收效甚微,甚至适得其反。


Image





小结


管理者的四重境界中,最高层级的是靠“道”来执行的,而第二层级就是靠“德”来推进的,第三层级是依托“法”来进行的。其中:

Image

“道”是最高的,道是世界运行的规律,领导者明白规律以后,隐身于背后,按照道去运行,按照制度去执行,我为大家去做工作,但是我隐身于背后,大家自主去完成,这种境界最高,这是道的层面的。
“德”是道的外在体现,它是榜样,是各种品德的外在体现,以德来运行企业,就需要各种榜样,需要维护大家特别好的行为规范,这是德。
“法”是最具有强制性的惩治措施。



在一个社会或组织里,如果道、德、法三个层面一起豁然贯通,社会或组织就会变得圆融无碍,运转顺畅。如果没有道、德,只剩一个法,就靠严酷的法律执行,被管理者就会有怨气,怨气积累日深,最后如果道、德、法都没有了,就会沦为管理的最低层级。不但领导者会受到被管理者的冒犯和侮辱,整个社会或组织也无法实现正常的运转,最终走向没落和衰亡。

所以老子讲的这个管理境界非常关键,我们平时可能没有意识到,常常认为领导是榜样、是圣人、是标兵,就满足了,认为就是最好的企业了,实际上这个组织系统是不稳定的,只有当上升到以制度来运转整个组织,领导者隐身于背后,由被管理者自然运行的时候,这才是真正最高的管理境界。

(本文系根据作者罗大伦的“每天聊点《道德经》”音频整理成文)

Image

※ 本文系商业觉醒学社整理
※ 本文图片为作者拍摄,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