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散文||母亲的文化

 冬歌文苑 2023-06-24 发布于北京

母亲的文化

我的母亲没念过书,是个文盲。不过,这在他们那辈“八零后”老人中并不鲜见。

母亲常跟我讲外婆家河对岸便是所学校。她小时候最喜欢趴在岸堤上,屏息聆听彼岸传来的清脆悦耳的铃声与同龄人的嬉闹声,但家贫让她始终未能淌过那条河。为此,母亲常自嘲“名字认得我,我认不得名字”。话虽幽默,但遇事就没这么轻松。

上世纪七十年代后期,母亲作为人大代表参会投票选领导,可她不识字,咋投?母亲思来想去最终先将候选人顺序“默而知之”,再圈画,方才解决问题。

母亲当选人大代表据说其中有个理由很硬核:干部家属中难找像她那样下田头苦干的。此话的背景是未分田到户前,农村常见“男人当队长,家属长翅膀”。父亲时在大队(村)供职,母亲有条件“长翅膀”;生产队长也多次登门,想给她安排个“不晒太阳”的差事,但母亲坚决不肯。

不肯也罢,关键是母亲在队里苦活累活还抢着干。这样的结果是除了家里卧室的柴篾墙上渐渐贴满了“五好社员”之类的奖状,还被“提拔”为劳动组长。这组长说白了就是个领着一百多号劳力带头吃苦受累的主儿。

某年暑期的一个上午,母亲带病劳作而晕倒田头,被人送回家后躺在堂屋门板上双眼紧闭,不省人事。赶来的赤脚医生施以针灸。望着母亲惨白的脸上“芒针”林立,我蜷縮墙角,泪流成线。事后,我曾不解地问母亲“何苦如此”?她只淡淡地回了句“不能挨人背后戳指头”,但戳谁的指头她没说,是父亲还是她?我想应该兼而有之吧。

母亲不“知书”却“达礼”,既自律向上,也以礼待人。

小时候每去亲戚家作客,出门前母亲总要给我“上课”讲“三大纪律” :一是见长辈要请叫,回家要告辞;二是开吃要让大人先动筷子,并且只能夹自己面前的;三是与小伙伴要友好相处。表现如何事关下次能否有出客的资格。母亲牵我小手——请叫长辈的场景至今历历在目。

母亲礼数的核心是无论内外,先人后己。地道庄稼人的生活质量难言多好,但母亲反而惦挂我们在城里生活不易,“住得小,要起早”。

老家三间茅屋岁数不小,望去随时可能为秋风所破。某日,一走村串户的鱼贩凝视良久后喟然长叹:“这房子哪里娶得上媳妇啊!”我劝说二老及早把房子修修,母亲总说等我们城里有好房子再说。“我” 带上“们”就延伸到还没工作的孙辈,那该到驴年马月呀。真的等到连“们”的住房都“好”了,母亲又说:“人老了,能住就行。”后来,我以“农村空气好,将来回家养老”为由方得将老宅翻建。

农村有句老话,“麦一种,手一拱(手对伸衣袖里)”。每到冬闲之时,我总想把母亲接来城里“拱拱手”,晒晒太阳享两天福。母亲似乎也很乐意。有一年冬季,我因故接晚了,母亲等得心焦便三天两头来电问我何时进城。一到城里,母亲从早到晚洗衣做饭打扫没个闲时。手自然没空拱了,但由此换来了家里窗明几净,三餐热汤热水,我们坐享其成。母亲一来,倒是让我们多了不起早和“拱手”的机会。

儿子外出上大学的那年冬天,我照例接母亲进城,但母亲不来。她说现在去“吃闲饭”,“城里开销大”,“鸽子窠”也住不惯。此后的冬天,母亲的脚印再也没往城里踏过。

母亲的举动令我诧异,我诧异自己这个所谓读书人不懂母亲竟非一时一事。

20岁生日时逢寒假,父母在家为我请客庆生。不料中途来了个乞丐模样的年轻汉子。听说此人是邻村的孤儿,谁家请客他就去“蹭肉饭”。我觉得有伤风雅,就要将其逐走。母亲见状,劝我“他是个苦人,又不上桌。你都快大学毕业了,别跟他计较”。散客后,母亲还给了些菜那人回去。我觉得母亲这是“没文化”的善良。

刻骨铭心的是我惹大祸后母亲的态度。“文革”某年秋,时年11岁的我因故在领袖像背面写了其时最火的五个字作为记号,后觉得没法写好便擦去而覆盖上自己的名字。此举不久被人寻得蛛丝马迹后告发,我由此被戴上“反革命野心家”的帽子,遣送回家劳动改造。

从学校回到家的那个早上,见母亲刚开早工回来,我站在堂屋立马低下头,等待暴风骤雨。哪想母亲只默然而立,屋内静得只剩下泪水的滴地声。良久,母亲说:“吃早饭去,以后天天跟我下田做活计。”此后遭遇自不必说。其间,母亲虽没跟我“划清界限”,但也感受不到她的热度。母爱呢?我有些茫然。

1978年,在真理标准大讨论的那个冬至有了答案。当天,父亲大老远赶来学校看我。原来,在我离家上大学后,母亲常念叨我“年纪小,没出过远门”,催父亲早点来看看。父亲告诉我,母亲那天送我从车站到家后大哭一场,“儿太冤枉了”、“我也是想为儿争口气呀”、“总算熬出头了”……父亲的复述令我恍然大悟,这么多年母亲克己向上也是在为我遮风挡雨,让我少“挨人背后戳指头”啊!

读过书却不自省给母亲造成的压力与困境,不领会母亲的修为与情怀,我有文化?母亲不识字但温良恭让、律己爱人,这不是一种文化自觉?如果哪天要在我们母子间选一个文化人,他人也许会选我,但我会选我的母亲。

插图/网络

作者简介

王向藩,江苏东台人,大学文化,中学高级教师,有小说、散文、文论作品散见于诸多省级以上报刊,其中部分被选入多种文集。

用诗和远方,陪你一路成长

不忘初心,砥砺前行

 

冬歌文苑工作室

名誉顾问:戢觉佑  李品刚

文学顾问:周庆荣  王树宾  白锦刚

法律顾问:北京盈理律师事务所

总编:琅    琅 

副总:蔡泗明  倪宝元  赵继平

编审:孟芹玲  孔秋莉  焦红玲

主编:石   瑛   赵春辉

审校:严圣华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