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曾凡义:天门进士程德润与林则徐的深情厚谊

 铁马冰河风雨斋 2023-06-24 发布于广东

千羡万羡西江水,曾向竟陵城下来。

曾凡义,男,出生于天门城关四牌楼曾家大院。曾就读于武汉地质学校,三年自然灾害期间学校下马,成了无业青年,到处代课谋生。文化革命初期知青下放,投亲靠友到京山永兴插队落户。种过田,做过水库,教过民办。爱好写作,曾在国家及省、地报刊发表以散文、杂文、诗歌为主的文学作品近20万字。

图片


天门进士程德润与林则徐的深情厚谊

我无长策靖蛮氛,愧说楼船练水军。

闻道狼贪今暂戢,须防蚕食念犹纷。

白头合对天山雪,赤手谁摩岭海云?

多谢新诗赠珠玉,难禁伤别杜司勋。

这是林则徐因虎门销烟爆发第一次鸦片战争后,由于“妥协派”的构陷,被道光帝撤职流放新疆伊犁,途经兰州,受到曾经的同僚、天门进士程德润方伯的热情款待,以诗相赠;林则徐感慨良多,当即和诗《程玉樵方伯德润饯予于兰州藩廨之若己有园次韵奉谢》之第二首(第一首属于应酬,暂略)。此诗写得很好,被当时的文人学士称为“林诗”的巅峰之作。由于“罪臣”身份,加上戍谪途中的环境,诗写得非常委婉,没有咄咄逼人的气势,也没有“罪臣”远戍的抱怨,但忧国忧民的气质斐然。“我无长策靖蛮氛,愧说楼船练水军。”他没有夸耀在广东的卓越战功,说自己没有什么靖乱的高招妙策,在广州训练的水军也没有什么成就。“闻道狼贪今暂戢,须防蚕食念犹纷。”现在听说签订了《南京条约》,战事暂停,但侵略者蚕食我国土之心不死,令人堪忧啊!后来事态的发展不幸被言中。“多谢新诗赠珠玉,难禁伤别杜司勋。”多谢同僚不避“牵连”之嫌,热情招待,赐宴赠诗,此处一别,前途难料。此时,正如李商隐在赠别杜牧的《杜司勋》诗中所说“刻意伤春复伤别,人间唯有杜司勋”的那种“伤秋复伤别”的依依不舍的心境。

再看看程德润的赠诗《送林少穆(林则徐)先生出关二首》:

其一

旧是文章侍从臣,九重特达庆知人。

先河后海官无旷,楚尾吴头迹已陈。

岂有浮云能避日,谁云天意不回春?

此行万里玉关路,壁垒秋风又一心。

其二

筹笔行看靖海氛,欣传阃令属将军。 

指挥已觉兵威壮,腾沸难排众口纷。

世事空摩天外剑,乡思暂隔陇头云。

老成谋国惟忠尽,早晚凌烟录旧勋。

这两首赠诗看似心境平和,实则波澜暗涌。对林则徐的民族气节、爱国情怀高度赞赏,对其不幸遭遇同情而又无助的不平之愤尽情挥洒。“文章侍从臣”“特达庆知人”“先河后海”“楚尾吴头”简要地交待了林则徐从翰林院编修到钦差重臣的经历后,笔锋急转直下——“岂有浮云能避日,谁云天意不回春?”看似对贬谪人的一种安慰,没想到果然言中五年后的奇迹,朝廷重新启用林则徐并委以重任,诗人似乎有先见之明啊!第二首依然是对林则徐的复出抱有希望——“欣传阃令属将军”,忠于家国的栋梁之臣一定会有“好报”,待他日“阃令”传圣旨,林将军的功勋登录“凌烟阁”只是早晚的事了。

程德润的赠诗和林则徐的和诗都是诗中精品,在晚清文坛间影响甚大;1970年代,曾被华中师范大学张国光教授收录于《大学语文》。

林则徐在戍谪途中,经过了多少省府州县,接待这个“罪臣”的既有同情忠臣蒙冤遭贬而盛情款待的府县要员,也有怕沾染牵连、冷若冰霜、应付差事的庸官碌吏。如程布政使这般惺惺相惜、肝胆相照、热情赠诗以记之者,再没有第二个。

为什么程林之间的关系如此披肝沥胆、坚如磐石、亲如手足呢?显然不是同为朝廷重臣僚属情深能解释的,他们的情谊来源于近乎相同的经历、耿直公正的个性和清正廉洁的美德。

图片

其一,同为出生于“桂花树蔸”的少年才俊。

林则徐,字少穆,1785年出生于福建侯官县一贫寒之家。父亲林宾日,嘉庆贡生,终生教馆;母亲为该县贡生第五女陈帙,是一个极具教养且勤俭持家的女人。夫妻共育有11个子女,家大口阔,生活艰难。由于父母都出生于贡生之家,具有优秀的遗传基因,林则徐自小聪明过人,加上师从父亲读书,不仅学业得以长进,也接受了很好的家庭教育。为了解决生活困难,母亲以女红手艺贴补用度,林则徐每天上学前都将母亲和姐姐们加工的工艺品拿到店铺寄售,放学回家时又将所卖的钱拿回来。这一不平常的经历,使他日后做高官时,始终保持着清俭的美德。父亲对他的教育过程中,不仅追求学问,还十分重视品德修养。林则徐发愤读书,成绩卓然,1804年参加乡试,中第二十九名举人,时年19岁。凑巧的是,他与天门状元蒋立镛中举时间吻合,蒋立镛也是这一年中举,时年22岁。七年后的嘉庆十一年(1811年)林则徐与蒋立镛同举进士,并且皆为考了两次的“复读生”。这一届,蒋立镛为状元,林则徐为二甲第四名,都是高材生啊!林则徐似乎与天门进士有着不解之缘。

再看程德润的家庭出生和求学经历。据传说,程德润,字玉樵,出生于龙骨湖畔的天门胡市。他的远祖,即200多年前顺治、康熙年间父子进士程云飞、程大夏也曾风光一时。世事轮回,到程德润父亲时只是一个教书的穷秀才,但人穷志不穷,对少年聪明的程德润刻意栽培,意图重振家声,再创辉煌。程德润不负众望,发奋刻苦,嘉庆十三年(1808年)乡试中举,嘉庆十九年(1814年)进京会试,高中进士。看样子也“复读”过一次,成了比林则徐低一届的进士。从此,他们同朝为官,成了老相识。

其二,同为朝廷重臣封疆大吏宦海情深。

  林则徐高中举人的那一刻非常凑巧,当报喜的公差敲锣打鼓光临家门的时候,林家也是红烛高照,热闹非常,原来正在操办林则徐与郑淑卿的婚礼,真是双喜临门。嘉庆十六年(1811年)中进士后,任职翰林院整整7年。这十来年间,林则徐有了四个孩子,家庭负担很重,200两年俸难以支撑开支,唯有间或去书塾兼课,或出售自己的书法作品以贴补家用,其清贫竟如此。

嘉庆二十一年(1816年),林则徐离开翰林院,出任江西南昌考官,后多次出任考官,因公正廉明,博得地方官和考生的赞誉。嘉庆二十五年(1820年),林则徐任江南道监察御史,此时河南南岸河堤缺口,巡抚琦善办事不力,引发水灾,林则徐不惧琦善满洲贵族的背景,向嘉庆帝直奏“琦善无能”,由此得罪了琦善,埋下了祸根。

道光七年(1830年),林则徐任陕西按察使,在任一月即调任江宁布政使,道光十年(1833年)任湖北布政使,翌年春任河南布政使。面对着关系到河道民生的重大问题,他采取“破除情面”“力振因循”“弊除帑节”“工固安澜”的得力措施,为治理黄河水患作出了有目共睹的巨大贡献,朝廷甚为满意,道光十七年(1837年)升任湖广总督。

程德润比林则徐晚三年进入仕途,其仕宦经历亦与林则徐有相似之处。1814年中进士后,他被安排到吏部出任考功司主事,在这里与任职于翰林院的林则徐相识,由于耿直清廉的个性契合,不几年成莫逆之交。后程德润升任文选司员外郎,不久接任林则徐任江南道御史。在任期间亦如林则徐革除积弊,平反冤案,深得民心。这时候同在江南为官,都是清誉远播的朝廷重臣,彼此交谊日渐深厚。由于程德润尽忠职守,政绩卓著,得以步步高升,从兵科给事中、刑科掌事给事中,到补授甘肃巩秦道台,历升甘肃按察使,直到升任甘肃布政使,代办甘肃总督事。与林则徐同为封疆大吏多年,程德润政绩显著。

林则徐与程德润虽仕宦之交,却深知程德润为人处世的良行德操,是可堪大用之才。道光二十六年,他上奏《委程德润署理潼商道印务片》折,推荐其接替即将卸任的山东盐运使刘元灏,奏折中有“查有候补道程德润,曾任甘肃藩臬两司,堪以委令着理”。可见林则徐对程德润了解极深,故向朝廷推荐而获准。

其三,同为旗帜鲜明反对“妥协派”的挚友。

第一次“鸦片战争”时期,林则徐出任钦差大臣,亲赴广州处理鸦片事件。他雷厉风行收缴洋人鸦片两万多箱,于虎门销毁,因奋力抗英而闻名中外,成为一代名臣、民族英雄,为后人称颂。但也是因为禁烟和抗英,使林则徐成了朝廷的一名“罪臣”,遭受了5年悲壮的流放生活。

林则徐在广州的禁烟功绩,最初得到了道光皇帝的充分肯定。道光十九年(1839年)7月28日,道光帝阅毕林则徐的虎门销烟报告后,欣喜万分,誉为:“可称大快人心事!”不久,林则徐过55岁生日,道光帝又亲笔书写“福”“寿”二字的大楷横匾,差人送往广州,以示嘉奖。但时隔不久,林则徐所面临的形势就迅速恶化起来。道光二十年(1840年)6月,英军派舰队封锁珠江口,进攻广州。林则徐严密布防,使英军的进攻未能得逞。英军受阻后沿海岸北上,于7月5日攻占定海,8月9日抵达天津大沽口,威胁北京。这时,道光帝惊慌失措,急令直隶总督琦善前去“议和”;又命令两江总督伊里布查清英军攻占定海的原因,究竟是由于“绝其贸易”还是“烧其鸦片”,意欲将林则徐作为“替罪羊”。从此,各种诬陷、打击和指责连续降临到林则徐的头上。琦善是妥协派的骨干,对林则徐早已怀恨在心,当然不会错过这一陷害和打击林则徐的机会。他声称英国所不满的只是林则徐一人,只要清廷惩治林则徐,所有问题都可解决。其间,林则徐两次上奏,大胆陈述禁烟抗英的合理性和正义性。道光帝翻脸,指责林则徐简直是一派胡言。

道光二十年9月29日,道光帝下旨,革了林则徐的职,并命令“交部严加议处,来京听候部议”。10月25日,林则徐又收到吏部文件,通知他暂留广州,等待新任钦差大臣博尔济吉特·琦善的审问和发落。

道光二十一年(1841年)5月1日,林则徐又接到圣旨:降为四品卿衔,速赴浙江镇海听候谕旨。到镇海后,林则徐积极参与当地的海防建设事宜,力图“戴罪立功”。不久,接替琦善的靖逆将军奕山在率军与英军作战中打了败仗。为了开脱罪责,他竟造谣说,英方是愿意议和的,他们恨之入骨的只有林则徐一人。言外之意,就是必须再次惩办林则徐,英方才能罢兵议和。道光帝求和心切,便把广州战败的责任再次归罪于林则徐,说他在广州任职时没有积极筹划防务,以致英军发起进攻后,奕山招架不住。6月28日,道光皇帝下旨,革去林则徐“四品卿衔”, “从重发往新疆伊犁,效力赎罪。”

林则徐抗英有功,却遭投降派诬陷,被道光帝革职,他忍辱负重,道光二十一年(1841年7月14日)踏上戍途。在赴戍途中,他仍忧国忧民,并不为个人的坎坷而唏嘘,当与妻子在古城西安告别时,在满腔愤怒下写出“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激励诗句。这是他爱国情感的抒发,也是他性情人格的写照。道光二十一年十一月初九日到新疆。

鸦片战争失败,林则徐受贬流放,以琦善为代表的“妥协派”得势,推行妥协政策,签订丧权辱国的《南京条约》,引起朝廷爱国忠臣的强烈不满,两派间明争暗斗,势同水火。程德润虽然没有直接参与鸦片战争,但对“妥协派”的愤怒和对林则徐的支持与同情十分强烈,尽管无力回天,始终义愤填膺。在林则徐流放途中,大多数达官显贵视林则徐为洪水猛兽,害怕“株连”、应付差事、冷落接待之时,他却大张旗鼓,在自己新建的林苑“若己有园”大摆筵席,赠诗言志,奉为上宾。在当时黑云压城、人人力求自保的时候,只有程德润敢于光明正大隆重接待,视林则徐为战功赫赫凯旋归来的英雄。由此可见,他不仅与林则徐交谊深厚,且不畏权势,旗帜鲜明。“腾沸难排众口纷”“岂有浮云能蔽日,谁云天意不回春”,一时如烟笼雾罩的“妥协派”尽管“众口纷纭”,能量极大,然而“浮云终不可蔽日”。天理昭昭,民心所向,庸官谀臣岂能有驭世之良策,治理天下毕竟需要如林则徐这般治世能臣。五年后峰回路转,道光帝终于回心转意,重新启用林则徐,并委以重任。有着先见之明的程德润的希望终于实现了……

龙骨湖的波浪,经年累月,不舍昼夜地拍击着胡市小镇的堤岸,冲刷出一层层历史的记忆。人们终于知道了,180余年以前,从这里走出过一位封疆大吏程德润。他,曾经在丝绸古道边,与流放新疆伊犁的禁烟英雄林则徐赠诗抒怀,挥泪话别,那抛洒的忧国忧民的泪珠,似乎依然跳跃于龙骨湖的清波细浪之间……

参考资料

1、李国仿:《天门进士诗文集》

2、蒋立镛:《恭祝诰封孺人易岳母王太夫人六十寿序》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