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轻轻松松读《荀子》(9)

 秋雨堂 2023-06-24 发布于宁夏
                             卷一《劝学篇》(9)
译文:
  射出一百支箭,只要有一支没有射中目标,就不能称之为善于射箭;驱车一千里路程,即使还有一两步没能走完,就不能称之为善于驾车;伦理规范不能通晓,仁义之道不能完全奉行,就不能称之为善于学习。学习嘛,本来就应该一心一意地坚持下去。今天不学了,明天又学了,那是市井中的普通人;好的行为少,不好的行为多,那就成了夏桀、商纣、盗跖那样的坏人;全面地了解伦理规范与仁义之道,又完全地遵守和奉行它,这样才算是个真正的学者。
  君子知道,学习礼义不全面不纯粹,是不能够称之为完美的,所以诵读群书以求融会贯通,思考探索以求领会其深义。效法良师益友来实践它,去掉自身有害的作风来保养它,使自己的眼睛不是正确的东西就不想看,使自己的耳朵不是正确的东西就不想听,使自己的嘴巴不是正确的东西就不想说,使自己的脑子不是正确的东西就不想考虑。等到对礼义的爱好达到极致的时候,就好像眼睛喜爱五色、耳朵喜欢五音、嘴巴喜欢五味、心里贪图富甲天下一样,权势利禄不能够使他倾倒,人多势众不能够使他屈服,坐拥整个天下的诱惑也不能使他动摇。活着遵循这礼义,就是死也是为了遵循这礼义,这就叫做道德操守。有了这样的道德操守,然后才能站稳脚跟;能够站稳脚跟,然后才能应付各种复杂的情况。能够站稳脚跟,又能够应付各种复杂的情况,这就叫做成熟完美的人。天显现出它的明亮,地显现出它的广阔,君子的可贵则在于他德行的完美无缺。

原文:

  百发失一,不足谓善射;千里蹞步不至,不足谓善御;伦类不通,仁义不一,不足谓善学。学也者,固学一之也。一出焉,一入焉,涂巷之人也;其善者少,不善者多,桀纣盗跖也;全之尽之,然后学者也。  

  君子知夫不全不粹之不足以为美也,故诵数以贯之,思索以通之,为其人以处之,除其害者以持养之。使目非是无欲见也,使耳非是无欲闻也,使口非是无欲言也,使心非是无欲虑也。及至其致好之也,目好之五色,耳好之五声,口好之五味,心利之有天下。是故权利不能倾也,群众不能移也,天下不能荡也。生乎由是,死乎由是,夫是之谓德操。德操然后能定,能定然后能应,能定能应,夫是之谓成人。天见(通“现”,下同)其明,地见其光(通“广”),君子贵其全也。

秋雨堂浅见:
  这两节是《劝学篇》的终结,也是荀子“劝学”的最高要求和终极目标。
  我们可以看出,荀子给读书人所设定的学习目标是成为“完人”和“圣人”。他要求读书人“全之尽之”,即全面地了解伦理规范与仁义之道,又完全地遵守和奉行它。要读书人做到“非礼勿听、非礼勿视、非礼勿言、非礼勿思”。要为礼义而生为礼义而死,有坚定的意志,有完美的德行,还要有应对天下万事万物的智慧和能力。这个目标已经完全达到了“超凡入圣”的境界。他在文章的开头就已经明确提出了“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这一目标。
  俗话说,金无足赤,人无完人。从古至今,达到荀子的这一标准,成贤成圣者寥寥无几。但对目标的设定不能降低标准。因为“取法乎上,仅得其中;取法乎中,仅得其下”,所以荀子要求“君子贵其全也”!
  从这里我们也可以看到,荀子始终把仁义之心和道德节操的培养看做是学习过程中的重中之重,他劝学的目的就是希望读书人通过学习都能成为君子贤者以至于圣人。千百年来,那些贫贱不移、富贵不淫、威武不屈的人,那些为民请命的人、舍身求法的人、舍生取义的人,都可称之为“君子”。
  卷一《劝学篇》全文结束。
   2023.6.22.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