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过了30岁,警惕“糖中毒”

 剽悍晨读 2023-06-25 发布于上海

主播:吴名

大家早上好,欢迎打开剽悍晨读,每天进步一点点,坚持带来大改变。今天是2023年6月25日,我们要给大家分享的书是《糖中毒》。
 
这本书是由糖尿病专科医生,医学博士牧田善二所写。日本名医牧田善二,根据40年临床经验,揭露关于糖的恐怖真相,详细讲解糖分成瘾机制,以及对人体的危害,提供对抗糖中毒的对策与戒除糖瘾的饮食法,吃什么好、绝对不能吃或喝的东西、什么样的吃法会有效果都一一告诉你。
 
这次我们重点分享的内容是:“警惕糖中毒。”
 

现象 
 
明明不饿,却还是想吃东西?
 
餐后总也体验不到满足感?
 
看到食物、闻到香味就忍不住想吃?
 
如果你正被这些问题困扰,那么说明你可能已经糖中毒了。因为这些都是糖中毒的表现。
 
很多人以为只要自己“不吃甜食”就好了,但实际上,日常生活中的任何食物,都可能让人身陷“糖中毒”而不自知。糖中毒的大脑,处于不由自主地想摄入米饭和面类食物等碳水化合物、甜饮料、零食的状态,所以肥胖、疾病才会与我们如影随形。
 
40年来,作为糖尿病专家,作者一直奋战在临床一线,接诊了超过10万名患者。糖尿病和“糖分摄入”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事实上,糖分是一种比你想象的要可怕得多的物质。即使是没有患上糖尿病的健康人也很容易对糖分上瘾。
 
而且糖分不仅会导致你发胖,还会在不知不觉中严重损害你的健康。对于现代人来说,最想避免的疾病就是癌症吧。不仅是癌症,作者认为心肌梗死、脑卒中、慢性肾病、阿尔茨海默病等重大疾病的根本原因也在于糖中毒。
 

环境
 
现代社会,想对糖不上瘾都很难。
 
这在医学术语中被称为“依赖症”。依赖症包括戒不掉药物、糖分、酒精等东西的“物质依赖”,以及戒不掉购物、上网、赌博等行为的“过程依赖”。
 
这些的根源都是“大脑无法忘记快感”。
 
苹果创始人史蒂夫·乔布斯从来不让自己的孩子碰iPad,他很清楚世界各地的客户之所以痴迷于iPad,是因为它具有成瘾性。
 
食品也是一样的,为了满足人们的需求而赋予食品过多的吸引力,就会让食品具有成瘾性,因此,不仅是碳酸饮料,在我们身边“为了吸引人而加入过多糖分的东西”比比皆是。
 
果汁、罐装咖啡、运动饮料等饮料就是如此。固体物质里也全是糖分。去便利店稍微看一下,罗列的都是各种零食、点心、速食食品等等,它们的调味料,都是以糖为基底的。
 
在这样的条件下,不对糖上瘾,是很难的。
 
 
结果
 
大概20多年前,日本的媒体曾经大肆报道“在美国,肥胖的人无法出人头地”这一新闻。美国人断言:“连自己的体重都管理不好的人,怎么可能管理好别人”。这个推理看起来相当有说服力,即使是在日本商界,人们也会觉得肥胖很丢脸。这不是过去才有的现象,现在肥胖的人仍然被人们戴着有色眼镜看待,被认为是“无法管理好自己的人”。
 
但是,糖中毒的出现,让人们意识到,这个论断是有问题的。
 
肥胖的人并不是简单地不知克制、吃得很多,而是因为大脑中了“糖毒”,处于不由自主地摄取糖分的境地。肥胖并非出自他们的本意,他们只是糖中毒的受害者。
 
他们从小生活在多糖的环境中,这不是他们可以选择的。
 
事实上,在很多公司中,不论是创始人,还是企业高管,他们中超重的比例是非常高的。
 
因为,糖分不仅仅是指含糖的甜食等,也包括米饭、面类食物等碳水化合物,这些才是造成肥胖的主要原因。
 
所以在这样的饮食环境下,他们的大脑已经变成了一个“不由自主地就想吃”的大脑。没有人是为了胖而胖的。
 
他们也运动,也控制饮食,但是他们在多糖环境中长大,他们的饮食平衡已经被打破了。毕竟控制饮食只是一时的,只要他们体重有些好转,然后恢复之前的饮食,他们很快就会胖回去。
 
糖中毒可能不会像毒瘾那样给周围的人带去麻烦。但是,在自己完全没意识到的情况下就成了重度患者,甚至还因此得了极其严重的病,这样的人在现代社会中比比皆是。
 
这是我们要警惕糖中毒的根本原因。
 
总结一下,糖中毒是一种社会现象,不是一个人、两个人的事。对大多数人来说,如果你的体重超过了标准体重,那么只能是你的饮食出了问题,而不是你的基因有什么问题。调整饮食结构和比例,才是你要做的事情。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