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治疗嗳气、噫气、打嗝、脘腹胀痛、腹胀。

 中山堂 2023-06-25 发布于广西

      火土之郁清心降火

      常法不治虑其变,《内经》云:“五气为病,心为噫”,临床上有些慢性胃炎患者发生嗳气是由于“火土之郁”所致。心为火脏,乃君主之官,胃属中土,为五藏之本,心与胃经络相通,胃的病变可以影响到心,而心的病变也可以影响到胃。“心下为阳明之部分,乃心火宣布其化之地……火降血行,气上水布,则此地廓然。设若火不降,则血不下,而滞于此矣。设若气不布,则水不散,而结于此矣”(《血证论》)。故心火不降、心气不行,而滞结于阳明中土,导致气机升降失常,则发嗳气。正如张琦所言:“噫为脾病而出于心,子传母也,火土之郁,气不得伸,则噫出之”。此种患者临床多表现为:脘腹疼痛、心胸满闷、心悸、失眠、多梦、口咽干燥,舌尖红、舌质暗、舌苔薄黄,脉细或弦细。临床上药用石菖蒲、郁金、连翘、黄连、栀子等物,并配以合欢皮、合欢花、酸枣仁、夜交藤、玫瑰花等养心安神之品。尤其是石菖蒲,辛苦而温,入心、胃经,“开心孔,补五脏,通九窍”(《本经》),不但能芳香化浊,开窍通闭,且能和中开胃。黄连苦寒,归心、脾胃、肝胆、大肠经,泻心火,“消心下痞满之状”(《药性赋》)。连翘味苦、微寒,归心、肺、小肠经,其用有三:“泄心经客热,一也;去上焦诸热,二也;为疮家圣药,三也”(《珍珠囊》)。   

     

.典型病例

    吴××,女,61岁,天津市人。因嗳气频发,伴胃脘嘈杂1年加重1个月,于2009年9月10日来诊。患者1年前因情志不畅出现嗳气、胃脘不适,在当地医院查电子胃镜诊断为:慢性浅表性胃炎,彩超示:肝、胆、胰、脾、双肾未见明显占位性病变,口服多潘立酮、西沙比利、奥美拉唑等药,效果不明显。之后又求治于当地中医医院,察其处方用药,先后应用柴胡疏肝散、旋复代赭汤、丁香柿蒂散等,开始症状稍减,近一个月来反而加重,遂来我院门诊。就诊时见嗳气频发,伴胃脘嘈杂、失眠多梦、口干口苦、大便偏干,舌暗红苔薄黄、脉弦细

      证属火土之郁,治以清心解郁、和胃降逆,药用:

      石菖蒲20g、郁金12g、清半夏6g、苏梗15g、连翘20g、黄连6g、瓜蒌15g、蒲公英20g、白花蛇舌草15g、川朴6g、麦冬15g、夜交藤30g、合欢皮20g、荔枝核20g、当归12g。

      同时嘱其忌食过甜、过辣、过咸及油炸类食品。一周后嗳气缓解,嘈杂减轻,大便通畅,后于上方基础上减去部分清心降火药,酌加鸡内金、茯苓等健脾理气之品,服药8周后,症状消失,6个月后随访,嗳气未再复发。

    嗳气是慢性胃炎患者一种常见的临床症状,可伴随慢性胃炎发生发展的全过程,有些患者呈现出反复发作的特点,目前西医治疗没有特效药物。笔者认为,嗳气病位在胃,胃失和降,胃气上逆为其主病机。嗳气的发生与五脏密切相关,《素问·玉机真脏论篇》云:“五藏相通,移皆有次,五藏有病,则各传其所胜”。故治疗以和胃降逆、顾护胃气为本,辨证常选疏肝、调脾、宣肺之法,如其不效,需详察病情,合理采用清心降火、分时用药之变法。具体应用时,可一法独施,或数法并用,使嗳气除,痞满消,升降协调,中州复运。

肝气郁兼胃气不降

        天津姚××,年五十二岁,得肝郁胃逆证。
       病因  劳心太过,因得斯证。
       证候   腹中有气,自下上冲,致胃脘满闷,胸中烦热,胁下胀疼,时常呃逆,间作呕吐。大便燥结,其脉左部沉细,右部则弦硬而长,大于左部数倍。
       诊断  此乃肝气郁结,冲气上冲,更迫胃气不降也。为肝气郁结,是以左脉沉细,为冲气上冲,是以右脉弦长,冲脉上隶阳明,其气上冲不已,易致阳明胃气不下降。此证之呕吐呃逆,胃脘满闷,胸间烦热,皆冲胃之气相并冲逆之明征也。其胁下胀疼,肝气郁结之明征也。其大便燥结者,因胃气原宜息息下行,传送饮食下为二便,今其胃气既不下降,是以大便燥结也。拟治以舒肝降胃安冲之剂。
       处方 

    生赭石30g(一两轧细) 生怀山药30g(一两) 天冬30g(一两) 寸麦冬18g(六钱去心)清半夏9g(四钱水洗三次) 碎竹茹9g(三钱) 生麦芽9g(三钱) 茵陈6g(二钱)川续断6g(二钱) 生鸡内金6g(二钱黄色的捣) 甘草4.5g(钱半)
       煎汤一大盅,温服。
       方解 :

    肝主左而宜升,胃主右而宜降,肝气不升则先天之气化不能由肝上达,胃气不降则后天之饮食不能由胃下输,此证之病根,正因当升者不升,当降者不降也。故方中以生麦芽、茵陈以升肝生赭石、半夏、竹茹以降胃,即以安冲;用续断者,因其能补肝,可助肝气上升也;用生山药二冬者,取其能润胃补胃,可助胃气下降也,用鸡内金者,取其能化瘀止疼,以营运诸药之力也。
       复诊 上方随时加减,连服二十余剂,肝气已升,胃气已降,左右脉均已平安,诸病皆愈。惟肢体乏力,饮食不甚消化,拟再治以补气健胃之剂。
       处方

      野台参12g(四钱) 生怀山药30g(一两) 生赭石18g(六钱轧细) 天冬18g(六钱)寸麦冬18g(六钱) 生鸡内金9g(三钱黄色的捣) 生麦芽9g(三钱) 甘草4.5g(钱半)
       煎汤一大盅,温服。
       效果   将药煎服三剂,饮食加多,体力渐复。于方中加枸杞五钱,白术三钱,俾再服数剂以善其后。
       帮助   身之气化,原左升右降但知用赭石降胃,不知用麦芽升肝,久之,肝气将有郁遏之弊,况此证之肝气原郁结乎?此所以方中用赭石,即用麦芽,赭石生用而麦芽亦生用也。
丸散计也,若入汤剂何须炒用,盖用生者煮汁饮之,则消食之力愈大也。
       或问   
升肝之药,柴胡最效,今方中不用柴胡而用生麦芽者,将毋别有所取乎?答曰:柴胡升提肝气之力甚大,用之失宜,恒并将胃气之下行者提之上逆。曾有患阳明厥逆吐血者,初不甚剧。医者误用柴胡数钱即大吐不止,须臾盈一痰盂,有危在顷刻之惧,取药无及,适备有生赭石细末若干,俾急用温开水送下,约尽两半,其血始止,此柴胡并能提胃气上逆之明征也。况此证之胃气原不降乎?
       至
生麦芽虽能升肝,实无妨胃气之下降,盖其萌芽发生之性,与肝木同气相求,能宣通肝气之郁结,使之开解而自然上升,非若柴胡之纯于升提也。

   嗳气有声,亮而高亢,有如乐音,休作有时,作而后快,须臾又作,经年不愈,或上腹痞满,久病未衰,仅以气逆治之难效。此心病也,旋覆代赭加远志、石菖蒲、郁金汤主之。静心观息法、闲聊解闷法亦主之。

噫气者,为五气之一。《灵枢·九针论》有“五藏气,心主噫”、《素问·宣明五气》有“五气所病,心为噫,肺为咳,肝为语,脾为吞,肾为欠为噫”的记载。

“心为噫”之噫是感叹声,包括叹息、悲痛、悲哀、感慨、惊奇等可能发出之声音。导致噫气者,多为早期长时间气郁滞阻,肝气不伸,木不能疏泄,肝木克脾土,胃气上逆,日久则郁而化火,火热扰心,心神不宁,导致经年累月的暧气不除,一般尚伴心悸易惊,失眠多梦,或胃中胀满不适、时轻时重,或两胁窜气、游走不定,胃纳减少,大便黏滞不畅,舌苔多白而厚腻,舌质淡而不红。

伤寒论》旋覆代赭汤,是为吐、下之后胃虚、痰结、气逆而设,主症为“噫气不除”。

据《素问脉解》对噫的解释:“所谓上走心为噫者,阴盛而上走于阳明,阳明络于心,故曰上走心为噫也。”

可见,对于临床上十分常见的嗳气(噫)者、经久不愈,久病不衰,治疗之策,不全在胃,一味和胃降逆往往难以奏全功应该考虑对心的治疗,如开心气、补心血、温心阳、安心神,都是治疗嗳气的有效策略,此治本之策也。

施覆代赭加远志菖蒲郁金汤方

旋覆花(布包煎)30g人参20g,生姜30g,代赭石(包煎)10g,姜半夏20g,制远志10g,石菖蒲10g,郁金 20g,甘草10g,大枣20g

上10味,以净凉水浸渍1小时,使饮片浸透湿润,加水至淹过药面2cm许,小火至沸后30分钟,去滓再煎取药液450mL,每次温服150mL,每天服3次。

此病中年以上妇女尤多,可加百合、淮小麦以养心安神;胁肋窜气,时痛时胀,可加香附、青皮少许;冲气上逆如奔豚心悸者,可加川桂枝、茯神。

远志、菖蒲、郁金开心散郁,降逆理气,于本病有画龙点睛之效。

方论:

《伤寒论》旋覆代赭汤用于久病屡经吐下误治,正气耗伤而虚气上逆者。

柯琴论曰:“此方乃泻心之变剂。以心虚不可复泻心,故去芩、连、干姜辈苦寒辛热之品;心为太阳,通于夏气,旋覆花开于夏,咸能补心而软痞硬;半夏根成于夏,辛能散结气而止噫。

二味得夏气之全,故用之以通心气。心本苦缓,此为贼邪伤残之后而反苦急,故加甘草以缓之。心本欲收,今因余邪留结而反欲散,故倍生姜以散之。

虚气上逆,非得金石之重为镇坠,则痞硬不能速消,而噫气无能顿止,代赭石秉南方之赤色,入通于心,坚可除痞,重可除噫,用以为佐,急治标也;人参、大枣补虚于余邪未平之时,预治其本也,扶正祛邪,神自安。“(《伤寒来苏集》)

今之学者,望文生义,谓噫为胃中之气,殊不知胃中确有其气,何以上逆不下?

乃心病使然,故当治心,再加远志、菖蒲、郁金开心散郁顺气,如《得配本草》载远志:“开心气,去心邪,利九窍。”《本经》载菖蒲:“开心孔。”《珍珠囊补遗药性赋》载菖蒲:“开心气,散冷。”《中医百家药论荟萃》载郁金:“清心解郁。”其噫气上逆、痞满豁然而消。

       例:患者,女,41岁。患胃病多年,羸瘦气短,嗳气胀满,屡有发作,稍有触怒即发。症见:胁肋胀满,呃逆吞酸,口苦纳呆,脘满痞硬,便干不爽,苔腻微黄,脉象弦滑,左盛于右。

    辨证:气郁化火,痰浊内阻,胃失和降。治法:疏肝降逆,化浊除痞,佐辛开苦降法。

     方药:旋覆代赭汤加味。组成:旋覆花12g(包煎),代赭石15g(先煎),党参12g,半夏12g,生姜15g,黄连10g,吴茱萸2g,香附15g,川楝子15g,厚朴15g,甘草10g。 

    1剂/日,水煎分早晚2次温服。两味药的比例是6:1,黄连为6,吴茱萸为1。)


    复诊:药服3剂,胃脘舒服,痞塞顿开,排气痛快,口苦吞酸消除,食量见增,继服5剂,诸症悉除。

    按语 笔者宗仲景法,以旋覆代赭汤加抑肝泻热之品,佐辛开苦降法。疏肝泄热则气机条达而除胁胀;辛开苦降引胃气下行而散痞满,和胃降逆而止呕吐。该案属肝郁,忌投伐肝之品,恐其伤阴助热;过分理气亦伤中气,故于上方加左金抑肝之品,口苦呕逆止,脘胀痞满消,泛酸嗳气随之而解。(本刊编辑部整理)

方剂】:旋覆代赭汤

【组成】:旋覆花9g,人参6g,代赭石6g,炙甘草9g,半夏9g,大枣5枚,生姜15g。

【功效】:降逆化痰,益气和胃

【主治】:胃虚痰阻气逆证。胃脘痞闷或胀满,按之不痛,频频嗳气,或见纳差、呃逆、恶心,甚或呕吐,舌苔白腻,脉缓或滑。[胃神经官能症、胃扩张、慢性胃炎、胃及十二指肠溃疡、幽门不完全性梗阻、神经性呃逆、膈肌痉挛等属胃虚痰阻者。]

【加减】:若胃气不虚者,去人参、大枣,加重代赭石用量,以增强重镇降逆之效;痰多者,加茯苓、陈皮助化痰和胃之力。

【方解】:方中旋覆花性温而能下气消痰,降逆止嗳,是为君药。代赭石质量重而沉降,善镇冲逆,但味苦气寒,故用量稍小为臣药;生姜于本方用量独重,寓意有三:一为和胃降逆以增止呕之效,二为宣散水气以助祛痰之功,三可制约代赭石的寒凉之性,使其镇降气逆而不伐胃;半夏辛温,祛痰散结,降逆和胃,并为臣药。人参、炙甘草、大枣益脾胃,补气虚,扶助已伤之中气,为佐使之用。诸药配合,共成降逆化痰,益气和胃之剂,使痰涎得消,逆气得平,中虚得复,则心下之痞硬除而嗳气、呕呃可止。后世用治胃气虚寒之反胃、呕吐涎沫,以及中焦虚痞而善嗳气者,亦取本方益气和胃,降逆化痰之功。

【方剂】:橘皮竹茹汤

【组成】:橘皮15g,竹茹15g,大枣5枚,生姜9g,甘草6g,人参3g。

【功效】:降逆止呃,益气清热。

【主治】:胃虚有热之呃逆。呃逆或干呕,虚烦少气,口干舌红嫩,脉虚数。[妊娠呕吐、幽门不完全性梗阻、膈肌痉挛及术后呃逆不止等属胃虚有热者。]

【加减】:若胃热呕逆兼气阴两伤者,加麦冬、茯苓、半夏、枇杷叶以养阴和胃;兼胃阴不足者,加麦冬、石斛等养胃阴;胃热呃逆,气不虚者,去人参、甘草、大枣,加柿蒂降逆止呃。

【方解】:方中橘皮辛温,行气和胃以止呃;竹茹甘寒,清热安胃止呕,与竹茹合用,清中有温,共为臣药。甘草、大枣助人参益气补中以治胃虚,并调药性,是为佐使药。诸药相合,补胃虚,清胃热,降胃逆,且补而不滞,清而不寒,对于胃虚有热之呃逆、干哕,最为适宜。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