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谏太宗十思疏》课内外对比阅读试题精选

 阅读美丽星空 2023-06-26 发布于山东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一)魏征《谏太宗十思疏》

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源不深而望流之远,根不固而求木之长,德不厚而思国之理,臣虽下愚,知其不可,而况于明哲乎!人君当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将崇极天之峻,永保无疆之休。不念居安思危,戒奢以俭,德不处其厚,情不胜其欲,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者也。

凡百元首,承天景命,莫不殷忧而道著,功成而德衰。有善始者实繁,能克终者盖寡,岂取之易而守之难乎?昔取之而有余,今守之而不足,何也?夫在殷忧,必竭诚以待下;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竭诚则吴越为一体,傲物则骨肉为行路。虽董之以严刑,振之以威怒,终苟免而不怀仁,貌恭而不心服。怨不在大,可畏惟人;载舟覆舟,所宜深慎;奔车朽索,其可忽乎!

君人者,诚能见可欲则思知足以自戒,将有作则思知止以安人,念高危则思谦冲而自牧,惧满溢则思江海下百川,乐盘游则思三驱以为度,忧懈怠则思慎始而敬终,虑壅蔽则思虚心以纳下,想谗邪则思正身以黜恶,恩所加则思无因喜以谬赏,罚所及则思无因怒而滥刑。总此十思,弘兹九德,简能而任之,择善而从之,则智者尽其谋,勇者竭其力,仁者播其惠,信者效其忠。文武争驰,在君无事,可以尽豫游之乐,可以养松、乔之寿,鸣琴垂拱,不言而化。何必劳神苦思,代下司职,役聪明之耳目,亏无为之大道哉!

(二)《太宗答魏征》

省频抗表,诚极忠款,言穷切至。披览忘倦,每达宵分。非公体国情深,启沃义重,岂能示以良图,匡其不及!朕闻晋武帝自平吴已后,务在骄奢,不复留心治政。何曾退朝谓其子劭曰:“吾每见主上不论经国远图,但说平生常语,此非贻厥子孙者,尔身犹可以免。”指诸孙曰:“此等必遇乱死。”及孙绥,果为淫刑所戮。前史美之,以为明于先见。朕意不然,谓曾之不忠,其罪大矣。夫为人臣当进思尽忠退思补过将顺其美匡救其恶所以共为治也。曾位极台司,名器崇重,当直辞正谏,论道佐时。今乃退有后言,进无廷诤,以为明智,不亦谬乎!危而不持,焉用彼相?公之所陈,朕闻过矣。当置之几案,事等弦、韦(注),必望收彼桑榆,期之岁暮,不使“康哉良哉”,独美于往日,若鱼若水,遂爽于当今。迟复嘉谋,犯而无隐。朕将虚襟静志,敬伫德音。

注:韦、弦:韦,柔软的皮;弦,弓弦。当年西门豹曾身佩软皮,董安于佩戴强弓。在这里韦、弦代指有益的规劝。

9.下列加点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人君神器之重     当:处于

B.永保无疆之      休:休息

C.纵情以傲       物:事物

D.此非贻子孙者     厥:相当于“其”

10.下列各项中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

A.必固根本       匡不及

B.根不求木之长    危不持

C.居域中大       议法度而修于朝廷

D.斯亦伐根求木茂    虑壅蔽则思虚心纳下

11.下列对文中语句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夫为人臣/当进思尽忠/退思补过/将顺其美/匡救其恶/所以共为治也

B.夫为人/臣当进思尽忠/退思补过/将顺其美匡/救其恶/所以共为治也

C.夫为人臣/当进思尽/忠退思补/过将顺其美/匡救其恶所/以共为治也

D.夫为人/臣当进思尽/忠退思补/过将顺其美/匡救其恶/所以共为治也

12.下列对选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谏太宗十思疏》的上奏,正值繁荣的贞观之治时期;作者以其敏锐的眼光洞察到唐太宗逐渐滋长的贪图享乐、喜好骄奢的思想,并且敢于犯颜直谏。

B.《谏太宗十思疏》先譬喻论证“积德义”之重要;后数“竭诚”之善,明“傲物”之恶,彰“载舟覆舟”之力,强调“积德义”之必要;再分条列出“十思”之内容。

C.《谏太宗十思疏》以“居安思危”为总绳,以劝谏太宗“十思”为目的;内容如高山流水,势贯始终;论证环环相连,无懈可击;通篇骈俪工整,华美流畅。

D.从《太宗答魏征》可见唐太宗从谏如流,这成就了“贞观之治”的美政,也证明了魏征奏疏的成功。

13.将下面的句子译为现代汉语。

(1)文武争驰,在君无事,可以尽豫游之乐,可以养松、乔之寿,鸣琴垂拱,不言而化。

(2)及孙绥,果为淫刑所戮。前史美之,以为明于先见。

14.唐太宗在回答魏征的诏书中认为晋朝的何曾“不忠”“罪大”,唐太宗这样说的理由是什么?请根据原文用自己的话概括。

【答案】

9.D

10.B

11.A

12.C

13.(1)文臣武将争先恐后前来效力,对国君来说便没有大事烦扰,可以尽情享受出游的快乐,可以颐养得像赤松子与王子乔那样长寿,皇上弹着琴、垂衣拱手就能治理好天下,不用再说什么,天下人就会被教化了。

(2)到了何曾的孙子何绥为官时,果然被滥施酷刑的司马越所杀。以前的史书称赞何曾有先见之明。

14.作为人臣,看到国家的弊病,应该当面直言皇帝的过失,以有利于朝局;而不应该上朝不说,退朝乱说:这样的臣子不能为国家清除隐患,是严重失职。

【分析】

9.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A.“人君当神器之重”意思是“国君掌握帝位的重权”。“当”,主持,掌握。

B.“永保无疆之休”意思是“永保永无止境的美善”。“休”,喜庆,福禄。

C.“纵情以傲物”意思是“放纵自己的性情来傲视别人”。“物”,人。

故选D。

10.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B.“而”,连词,却,表转折。

A.“其”,代词,它的;/代词,自己。

C.“之”,助词,的或定后的标志;/代词,它。

D.“以”,相当于“而”,连词,表转折;/连词,表修饰。

故选B。

11.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为”的宾语是“人臣”,所以在“臣”后断开,排除BD。

“进思尽忠”和“退思补过”结构一致,“将顺其美”和“匡救其恶”结构一致,应分别断开,排除C。

故选A。

12.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意,分析手法技巧的能力。

C.“通篇骈俪工整,华美流畅”错误,应该是骈散结合,并非全是“骈俪工整”。

故选C。

13.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争驰”,争先恐后效力;“尽”,尽情享受;“豫游之乐”,出游的快乐;“垂拱”,垂衣拱手;“化”,教化。

(2)“及”,等到;“为……所”,被动句;“戮”,杀;“美”,称赞;“以为”,认为。

14.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概括文章信息的能力。

由“曾位极台司,名器崇重,当直辞正谏,论道佐时。今乃退有后言,进无廷诤,以为明智,不亦谬乎!危而不持,焉用彼相”可知,太宗认为“何曾官居三公之位,地位高而名望重,(既然发觉君主有缺点)应该当面直说和劝诫,讨论治国的正道来辅佐时政。而如今他是退朝后才发表议论,上朝时却不直言劝谏,还认为自己很明智,这不是很荒谬吗!站立不稳时不来相扶,要这种人做什么”,由此可知,太宗认为作为臣子,看到国家的问题应该当面和皇帝说,不能当面不说,背后乱说,认为何曾是失职。

参考译文:

(一)

我听说想要树木生长,一定要稳固它的根;想要泉水流得远,一定要疏通它的源泉;想要国家安定,一定要厚积道德仁义。源泉不深却希望泉水流得远,根系不牢固却想要树木生长。道德不深厚却想要国家安定,我虽然地位低见识浅,(也)知道这是不可能的,更何况(您这)聪明睿智(的人)呢!国君处于皇帝的重要位置,在天地间尊大,就要推崇皇权的高峻,永远保持政权的和平美好。如果不在安逸的环境中想着危难,戒奢侈,行节俭,道德不能保持宽厚,性情不能克服欲望,这也(如同)挖断树根来求得树木茂盛,堵塞源泉而想要泉水流得远啊。

(古代)所有的帝王,承受了上天赋予的重大使命,他们没有一个不为国家深切地忧虑而且治理成效显著的,但大功告成之后国君的品德就开始衰微了。国君开头做得好的确实很多,能够坚持到底的大概不多,难道是取得天下容易守住天下困难吗?过去夺取天下时力量有余,现在守卫天下却力量不足,这是为什么呢?通常处在深重的忧虑之中一定能竭尽诚心来对待臣民,已经成功,就放纵自己的性情来傲视别人。竭尽诚心,虽然一在北方,一在南方,也能结成一家,傲视别人,就会使亲人成为陌路之人。即使用严酷的刑罚来督责(人们),用威风怒气来吓唬(人们),(臣民)只求苟且免于刑罚而不怀念感激国君的仁德,表面上恭敬而在内心里却不服气。(臣民)对国君的怨恨不在大小,可怕的只是百姓;(他们像水一样)能够负载船只,也能颠覆船只,这是应当深切谨慎的。疾驰的马车却用腐烂的绳索驾驭,怎么可以疏忽大意呢?

做国君的人,如果真的能够做到一见到能引起(自己)喜好的东西就要想到用知足来自我克制,将要兴建什么就要想到适可而止来使百姓安定,想到帝位高高在上就想到要谦虚并加强自我约束,害怕骄傲自满就想到要像江海那样能够(处于)众多河流的下游,喜爱狩猎就想到网三面留一面,担心意志松懈就想到(做事)要慎始慎终,担心(言路)不通受蒙蔽就想到虚心采纳臣下的意见,考虑到(朝中可能会出现)谗佞奸邪就想到使自身端正(才能)罢黜奸邪,施加恩泽就要考虑到不要因为一时高兴而奖赏不当,动用刑罚就要想到不要因为一时发怒而滥用刑罚。全面做到这十件应该深思的事,弘扬这九种美德,选拔有才能的人而任用他,挑选好的意见而听从它。那么有智慧的人就能充分献出他的谋略,勇敢的人就能完全使出他的力量,仁爱的人就能散播他的恩惠,诚信的人就能献出他的忠诚。文臣武将争先恐后前来效力,国君和大臣没有大事烦扰,可以尽情享受出游的快乐,可以颐养得像赤松子与王子乔那样长寿,皇上弹着琴垂衣拱手就能治理好天下,不用再说什么,天下人就已经都有教化了。为什么一定要(自己)劳神费思,代替臣下管理职事,役使自己灵敏、明亮的耳、眼,减损顺其自然就能治理好天下的大道理呢!

(二)

阅读了你的多次奏章,感觉到你的态度非常诚恳。你的意见言无不尽,恳切备至。我常常读到深夜而忘了疲倦。如果不是你忧国情深,竭诚忠告并晓以大义,又怎能把这些治国良策写出来,弥补我的不足之处呢。我听说晋武帝平定东吴之后,追求骄奢淫逸的生活,不再关心朝政。司徒何曾退朝后对他的儿子何劭说:“我每次上朝看到皇上不谈论治理国家的宏图大略,只谈论一些日常生活的琐事。这不是贻害子孙的事情吗?只是你还可以免除杀身之祸”,而何曾指着他的那些孙子说:“你们将会死于非命。”到了何曾的孙子何绥为官时,果然被滥施酷刑的司马越所杀。以前的史书称赞何曾有先见之明。我却不这样认为,我说何曾不忠的罪太大了,作为一名朝廷的官员,上朝时当为国家建言献策以尽忠义的本分,退朝时应当修身以弥补过失。国君有好的政令时要顺势助成,国君有缺失时要纠正补救,这样才能共同治理好国家。何曾官居三公之位,地位高而名望重,(既然发觉君主有缺点)应该当面直说和劝诫,讨论治国的正道来辅佐时政。而如今他是退朝后才发表议论,上朝时却不直言劝谏,还认为自己很明智,这不是很荒谬吗!站立不稳时不来相扶,要这种人做什么?你所提出的意见和建议,让我看到了自己的过失。我将把你的奏章放在桌子上,把它当成柔皮和弓弦,经常提醒自己。期望在年底时收到好的效果,把国家治理的更好,不让“康哉良哉”这样的歌曲只在尧舜的时代才流行。也让我们君臣之间鱼水相得的关系,更明显地出现在当今。未能早日回复你的好诤谏,只希望你能够犯颜直谏而无须隐瞒。我将会虚怀若谷、心平气和、恭敬地等待你的善言。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9 ~ 13题。

文本一:

君人者,诚能见可欲则思知足以自戒,将有作则思知止以安人,念高危则思谦冲而自牧,惧满溢则思江海下百川,乐盘游则思三驱以为度,忧懈怠则思慎始而敬终,虑壅蔽则思虚心以纳下,想谗邪则思正身以黜恶,恩所加则思无因喜以谬赏,罚所及则思无因怒而滥刑。总此十思,弘兹九德,简能而任之,择善而从之,则智者尽其谋,勇者竭其力,仁者播其惠,信者效其忠。文武争驰,在君无事,可以尽豫游之乐,可以养松、乔之寿,鸣琴垂拱,不言而化。何必劳神苦思,代下司职,役聪明之耳目,亏无为之大道哉!

(节选自《谏太宗十思疏》)

文本二: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运于掌。《诗》云:“刑于寡妻,至于兄弟,以御于家邦。”言举斯心加诸彼而已。故推恩足以保四海,不推恩无以保妻子。古之人所以大过人者,无他焉,善推其所为而已矣!今恩足以及禽兽,而功不至于百姓者,独何与?权,然后知轻重;,然后知长短。物皆然,心为甚。王请度之!

(节选自《齐桓晋文之事》)

文本三:

请问为国?曰:闻修身,未尝闻为国也。君者,仪也;民者,景也:仪正而景正。君者,槃也;民者,水也;槃圆而水圆。君者,盂也;孟方而水方。楚庄王好细腰,故朝有饿人。故曰:闻修身,未尝闻为国也。

君者,民之原也:原清则流清,原浊则流浊。故有社稷者而不能爱民、不能利民,而求民之亲爱己,不可得也。民不亲不爱,而求其为己用、为已死,不可得也。民不为己用、不为已死,而求兵之劲、城之固,不可得也。兵不劲、城不固,而求敌之不至,不可得也。敌至而求无危削、不灭亡,不可得也。危削、灭亡之情举积此矣,而求安乐,是狂生者也。狂生者,不胥时而落。故人主欲强固安乐,则莫若反之民:欲附下一民,则莫若反之政:欲修政美俗,则莫若求其人。彼其人者,生乎今之世而志乎古之道。晓然独明于先王之所以得之、所以失之,知国之安危、臧否若别白黑。是其人者也大用之则天下为一诸侯约臣小用之则威行邻敌纵不能用使无去其疆域则国终身无故 故君人者,民而安,好士而荣,两者无一焉而亡。

9.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是其人者也大/用之/则天下为一/诸侯为臣/小用之/则威行/邻敌纵不能用/使无去其疆域/则国终身无故/

B.是其人者也/大用之/则天下为一/诸侯为臣/小用之/则威行/邻敌纵不能用/使无去其疆域/则国终身无故/

C.是其人者也/大用之/则天下为一/诸侯为臣/小用之/则威行邻敌/纵不能用/使无去其疆域/则国终身无故/

D.是其人者也大/用之/则天下为一/诸侯为臣/小用之/则威行邻敌/纵不能用/使无去其疆域/则国终身无故/

10.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三驱,语出《周易·比卦》“王用三驱”,指田猎时网开一面,不过分捕杀。

B.度,丈量的意思,与《鸿门宴》度我至军中,公乃人”的“度”含义不同。

C.社稷“太社”与“太稷”的合称,社是土神,稷是谷神,后用来借指国家。

D.爱,爱护的意思,与《齐桓晋文之事》“吾何爱一牛”的“爱”含义相同。

11.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本一从十个方面提出积累德义的具体做法,希望太宗能“居安思危,戒奢以俭”,勤于政务,事必躬亲,不应垂衣拱手,坐享其成。

B.文本二阐述了应该如何推恩,以及推恩的好处,不推恩的害处,并以古人为榜样,鼓励宣王效法古人,语重心长地请宣王深思权衡。

C.文本三用逻辑清晰、气势充沛的排比句来论述君主治国应该遵循的原则,强调君主在国家政权中至关重要,决定了一个国家的兴亡。

D.三则材料,都能针对言说对象的身份、地位和心理提出建议,因此容易被对象所接受,这体现了先贤的智慧,在今天依然有现实意义。

12.把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念高危则思谦冲而自牧。

(2)刑于寡妻,至于兄弟,以御于家邦。

(3)危削、灭亡之情举积此矣,而求安乐,是狂生者也。

13.三则文本都谈到了“为君之道”,但侧重点有所不同,请简要概括。(3分)

9.(分)C

10.(分)D

11.(分)A

12.(10 分)

1)(分)想到君位高而险,就要不忘谦虚,加强自身的道德修养。

评分参考:

译出大意给 分;“谦冲”“牧”两处,每译对一处给 分。

2)(分)给自己的妻子做榜样,推广到兄弟,进而治理好家和国。

评分参考:

译出大意给 分;“刑”“御”两处,每译对一处给 分。

3)(分)国家衰危、灭亡的情况全都积聚在他这里了,却还想求得安逸快乐,这是狂妄无知的人。

评分参考:

译出大意给 分;“举”“是”两处,每译对一处给 分。

13.(分)

①文本一重在强调君王应经常思考反省,积累德义;②文本二提出君王要推己及人,推恩保民;③文本三则强调君王应树立榜样,爱民好士。

评分参考:

每答出一点给 分。意思答对即可。

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文本三参考译文:

请问怎样治理国家?回答说:我只听说君主要修养自己的品德,不曾听说过怎样去 治理国家。君主,就像测定时刻的标杆;民众,就像这标杆的影子;标杆正直,那么影 子也正直。君主,就像盘子;民众,就像盘里的水;盘子是圆形的,那么盘里的水也成   圆形。君主,就像盂;民众就像盂中的水;孟是方形的,那么盂中的水也成方形。楚庄  王(《荀子》原文有误,此处应为楚灵王)喜欢细腰的人,所以朝廷上有饿得面黄肌瘦的臣子。所以说:我只听说君主要修养自己的品德,不曾听说过怎样治理国家。

君主,就像人民的源头;源头清澈,那么下边的流水也清澈;源头混浊,那么下边的流水也混浊。所以掌握了国家政权的人如果不能够爱护人民、不能够使人民得利,而要求人民亲近爱戴自已,那是不可能办到的。不受人民亲近、爱戴,而要求人民为自己所用、为自己牺牲,那也是不可能办到的。人民不为自己所用、不为自己牺牲,而要求兵力强大、城防坚固,那是不可能办到的。兵力不强大、城防不坚固,而要求敌人不来侵犯,那是不可能办到的。敌人来了而要求自己的国家不衰危、不灭亡,那是不可能办到的。国家衰危、灭亡的情况全都积聚在他这里了,却还想求得安逸快乐,这是狂妄无知的人。狂妄无知的人,不用等多久就会衰败灭亡。所以君主想要强大稳固、安逸快乐,没有什么比得上回到人民上来;想要使臣下归附、使人民与自已一条心,没有什么比得上回到政事上来;想要治理好政事、使风俗淳美,没有什么比得上寻觅善于治国的人。那些善于治国的人,生在今天的时代,却向往着古代的政治原则。只有这种人清楚地明白古代帝王取得国家政权的原因,失去国家政权的原因,他了解国家的安危、政治的好坏就像分辨黑白一样清楚。这种善于治国的人,如果君主重用他,那么天下就能被统一, 诸侯就会来称臣;如果君主一般地任用他,那么威势也能扩展到邻邦敌国;即使君主不能任用他,但如果能使他不离开自已的国土,那么国家在他活着的时候也就不会有什么变故。所以统治人民的君主,爱护人民、喜欢有才德的人,国家就会安定繁荣,这两者一样都没有就会灭亡。

三、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13题。

文本一:

太宗即位,励精政道,数引征入卧内,访以得失。征雅有经国之才,性又抗直,无所播太宗与之言,未尝不欣然纳受。征亦喜逢知己之主,思竭其用,知无不言。有言征阿党亲成者,御史大夫温彦博案验无状,奏曰:“征为人臣,须存形迹,不能远避嫌疑,遂招此谤、虽情在无私,亦有可责,”帝令彦博让征,且曰:“自今后不得不存形迹。”征入奏:臣闻君臣协契义同一体不存公道唯事形迹若君臣上正同遵此路则邦之兴丧或未可知帝瞿然改容:“吾已悔之。”征再拜曰:“愿陛下使臣为良臣,勿使臣为忠臣。”帝曰:“忠、良有异乎?”征曰:“良臣,稷、契是也;忠臣,龙逢、比干是也。良臣使身获美名,君受显号,子孙传世,福禄无疆;忠臣身受诛夷,君陷大恶,家国并丧,空有其名。以此而言,相去远矣。”帝纳其言。太宗宴丹霄楼,酒酣,曰:“魏征、王,昔在东宫,尽心所事,诚亦可恶。我能拔擢用之,以至今日,足为无愧古人。然征每谏我不从,发言辄即不应,何也?”征对曰:“臣以事有不可,所以陈论,若发言辄应,便恐此事即行。”帝曰:“但当时且应,更别陈论,岂不得耶?”征曰:“昔舜诫群臣:'尔无面从,退有后言。'若臣面从陛下,方别陈论,此即'退有后言’。”帝大笑曰:“人言魏征举动疏慢,我但觉妩媚,适为此耳。”征拜谢曰:“陛下导臣使言,所以敢然;若不受,臣敢数批逆鳞哉!

(摘编自《旧唐书》)

文本二:

君人者,诚能见可欲则思知足以自戒,将有作则思知止以安人,念高危则思谦冲而自牧,惧满溢则思江海下百川,乐盘游则思三驱以为度,忧懈怠则思慎始而敬终,虑壅蔽则思虚心以纳下,惧谗邪则思正身以黜恶,恩所加则思无因喜以谬赏,罚所及则思无以怒而滥刑。总此十思,弘兹九德,简能而任之,择善而从之,则智者尽其谋,勇者竭其力,仁者播其惠,信者效其忠。文武争驰,在君无事,可以尽豫游之乐,可以养松、乔之寿,鸣琴垂拱,不言而化。何必劳神苦思,代下司职,役聪明之耳目,亏无为之大道哉!

(选自《谏太宗十思疏》)

9.下列对文本一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

A.臣闻君臣协契义/同一体/不存公道/唯事形迹若君臣/上下同遵此路/则邦之兴丧/或未可知/

B.臣闻君臣协契/义同一体/不存公道/唯事形迹若君臣/上下同遵此路/则邦之兴丧/或未可知/

C.臣闻君臣协契义/同一体/不存公道/唯事形迹/若君臣上下/同遵此路/则邦之兴丧/或未可知/

D.臣闻君臣协契/义同一体/不存公道/唯事形迹/若君臣上下/同遵此路/则邦之兴丧/或未可知/

10.下列对文本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

A.阿党,结党营私,徇私枉法。文中是指有人举报魏征偏袒亲戚,有违法之嫌。

B.东宫,太子住的地方。文中代指李建成,魏征在被太宗重用之前曾经侍奉他。

c.三驱,王者田猎之制。指田猎的时候设三面网,留一面不设,以便捕获猎物。

D.垂拱,垂衣拱手,不亲理事务。文中指国君无须多费力气,就可治理好天下。

11.下列对文本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A.温彦博查办魏征被谤之事,尽管查无实据,他依然认为魏征行为失当,理应受责。太宗先接纳了温彦博的意见,后经魏征辩驳,才醒悟过来。

B.魏征希望做良臣而不做忠臣。在他看来,良臣不仅有美名,而且使国君显扬;忠臣却难逃身死国灭、徒留空名的下场。太宗认可了他的观点。

C.面对太宗“发言辄即不应”的质疑,魏征引用舜的话进行回应,认为“退有后言”不合先贤要求,太宗虽然认为他举止轻慢但还是称赞他。

D.魏征向太宗谏言,治国应当“十思”,弘扬“九德”,让臣子各尽其能,才能达到垂拱而治的境界,这体现了魏征直言敢谏、公忠体国的品格。

12.把文本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

(1)陛下导臣使言,所以敢然;若不受,臣敢数批逆鳞哉!(5)

(2)何必劳神苦思,代下司职,役聪明之耳目,亏无为之大道哉!(5)

13.太宗与魏征为何能形成和谐的君臣关系?请结合文本一简要分析。(6)

【答案】9.D

10.C。三驱指田猎有度,不过分捕杀,体现好生之德。

11.C。根据原文,是有人觉得魏征举止轻慢,太宗反觉其可爱。

12.1)陛下引导我让我说,所以我敢于这样(进谏);如果陛下不接受,我怎敢多次触犯皇上的尊严呢!(“然”“敢”“数”各1分,句意2分)

2)何必劳费心神、苦苦思考,代替下属管理事务,役使聪明的耳目,损害无为而治的大道呢!(“司”“役”“亏”各1分,句意2分)

13.①二人君臣相得,互相欣赏。②魏征正是太宗所需的人才,魏征能经世治国,知无不言,且言而有理,帮助太宗改进不足;③太宗也正是魏征所需的君主,太宗能励精图治,主动咨询治国得失,愿意虚心纳谏,帮助魏征实现做良臣的愿望。

(每点2分,共6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13题。

(一)

魏征,字玄成,魏州曲城人。少孤,落魄,弃资产不营,有大志,通贯书术。隋乱,武阳郡丞元宝藏举兵应李密,以征典书檄,密得宝藏书,辄称善,既闻征所为,促召之,征进十策说密,不能用。

后从密来京师,久之未知名。自请安辑山东,乃擢秘书丞,驰驿至黎阳。会窦建德陷黎阳,获征,伪拜起居舍人。建德败,与裴矩走入关,隐太子①引为洗马。征见秦王功高,阴劝太子早为计。太子败,王责谓曰:“尔阋吾兄弟,奈何?”答曰:“太子蚤从征言,不死今日之祸。”王器其直,无恨意。

即位,拜谏议大夫,封钜鹿县男。当是时河北州县素事隐太子者不自安往往曹伏思乱征白太宗曰不示至公祸不可解。帝曰:“尔行安喻河北。”使还,帝悦,日益亲,或引至卧内,访天下事。征亦自以不世遇,乃展尽底蕴无所隐,凡二百余奏,无不剀切当帝心者。

贞观十年,为侍中。后幸洛阳,次昭仁宫,多所谴责。征曰:“隋惟责不献食,或供奉不精,为此无限,而至于亡。故天命陛下代之,正当兢惧戒约,奈何令人悔为不奢。若以为足,今不啻足矣;以为不足,万此宁有足邪?”帝惊曰:“非公不闻此言。”

十七年,疾甚。征亡,帝思不已,登凌烟阁观画像,赋诗悼痛。

(节选自《新唐书·列传二十二》,有删减)

[]①隐太子:指李建成。

(二)

君人者,诚能见可欲则思知足以自戒,将有作则思知止以安人,念高危则思谦冲而自牧,惧满溢则思江海下百川,乐盘游则思三驱以为度,忧懈怠则思慎始而敬终,虑壅蔽则思虚心以纳下,想谗邪则思正身以黜恶,恩所加则思无因喜以谬赏,罚所及则思无因怒而滥刑。总此十思,弘兹九德,简能而任之,择善而从之,则智者尽其谋,勇者竭其力,仁者播其惠,信者效其忠。文武争驰,在君无事,可以尽豫游之乐,可以养松、乔之寿,鸣琴垂拱,不言而化。何必劳神苦思,代下司职,役聪明之耳目,亏无为之大道哉!

(节选自魏征《谏太宗十思疏》)

9.下列对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以征书檄           典:主管

B.既闻征所为,召之        促:立刻

C.惧满溢则思江海百川      下:向下

D.仁者播其           惠:仁爱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当是时/河北州县素事隐太子者不自安/往往曹伏思乱/征白太宗曰/不示至公祸/不可解

B.当是时/河北州县素事隐太子者不自安/往往曹伏思乱/征白太宗曰/不示至公/祸不可解

C.当是时/河北州县素事隐太子者/不自安往往曹伏思乱/征白太宗曰/不示至公祸/不可解

D.当是时/河北州县素事隐太子者/不自安往往曹伏思乱/征白太宗曰/不示至公/祸不可解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洗马,即太子洗马,太子的侍从官。始置于秦代,太子出行时为先导,唐代沿称,掌东宫经史子集四库图书的刊缉贮藏。

B.贞观,年号名称。年号是中国封建王朝用来纪年的一种名号,明清时期亦有以年号作为皇帝称呼的,如永乐皇帝、康熙皇帝等。

C.陛下,本义是站在台阶下的侍者。臣子向天子进言时,必须先呼台阶下的侍者而告之,“陛下”后来演变为臣民对帝王的尊称。

D.三驱,三匹马牵引的车驾。古时帝王田猎出行时阵容浩大,车驾豪奢,魏征提出“三驱以为度”,劝谏帝王戒奢从简。

12.下列对原文内容的概括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魏征经历坎坷。他年幼命途多舛,处境悲凉。曾先后受任于元宝藏、李密、窦建德、李建成和李世民。

B.魏征正直敢言。当身为皇帝的李世民责备魏征令他们兄弟相争时,魏征却直言若太子听从自己的建议,便不会有杀身之祸。

C.魏征尽忠职守。他感激太宗的知遇之恩,积极进谏,共上奏二百多条奏章,全都切中事理并合乎太宗心意。

D.魏征胸怀社稷。他以隋朝灭亡的教训劝谏太宗知足节用;他劝谏太宗“十思”,并为其描绘了治国理政的美好图景。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每小题4分,共12分)

(1)使还,帝悦,日益亲,或引至卧内,访天下事。

(2)诚能见可欲则思知足以自戒,将有作则思知止以安人。

(3)总此十思,弘兹九德,简能而任之,择善而从之。

【答案】9.C【解析】下:居于……之下。

10.B【解析】当是时,河北州县素事隐太子者不自安,往往曹伏思乱,征白太宗曰:“不示至公,祸不可解。”

11.D【解析】三驱:古王者田猎之制。田猎时设网三面,留一面不设,指田猎有度,不过分捕杀,以示好生之德。

12.B【解析】当时李世民还只是秦王,还不是皇帝。后有“即位”一词可提供辅助判断。

13.1)(魏征)出使回来,太宗很高兴,和他日益亲近,有时延请至卧室,询问治理天下的事。

(使还,省略句式,省主语魏征;或,有时;访,咨访、询问。以上每点1分,句意1分,共4分)

2)如果真的能够见到自己贪图的东西,就想到知足来警戒自己;将要兴建什么就想到适可而止来使百姓安宁。(诚,如果、果真;自戒,宾语前置,即“戒自”,警戒自己;安,使动用法,使……安宁。以上每点1分,句意1分,共4分)

3)全面做到这十思,推广这九种品德,选拔有才能的人来任用,挑选好的意见来遵从。(弘,推广、扩大;简能,选拔有才能的人;择善,挑选好的意见。以上每点1分,句意1分,共4分)

【参考译文】

(一)

魏征字玄成,是魏州曲城县人。幼丧双亲,落魄失意,放下产业而不经营,胸怀大志,通晓诗书术数。隋末大乱,武阳郡丞元宝藏起兵响应李密,让魏征典掌文书。李密接到元宝藏的书信,总是说写得好,后来知道是魏征所作,立即招他前来。魏征向李密献上十条计策,不

被李密采用。

后来追随李密来到京师,很长时间也没出名。魏征便请求安抚山东地区(唐代和北宋时代,太行山以东的黄河流域广大地区),朝廷于是升任他为秘书丞,他便驾乘驿车急驰至黎阳。时逢窦建德攻陷黎阳,抓获魏征,授予伪职,为起居舍人。建德失败后,与裴矩逃入关,隐太子引荐他任太子洗马。魏征见秦王功高,暗中劝说隐太子早定对策。太子失败后,秦王责备(魏征)说:“你为什么要让我们兄弟互相争斗?”魏征回答说:“太子早些听我的话,就不会死于今天的祸事了。”秦王器重他敢于直言,没有怨恨之意。

秦王即帝位后,任命魏征为谏议大夫,封为巨鹿县男爵。这时,河北(黄河以北地区)州县曾侍奉过隐太子的人自觉不安,往往藏匿谋乱。魏征告知太宗说:“如果不向他们晓示最公正的诚意,祸患就不能解除。”太宗说:“你去安抚晓谕河北(黄河以北地区)的人士吧。”(魏征)出使回来,太宗很高兴,和他日益亲近,有时延请至卧室,询问治理天下的大事。魏征也认为这种赏识是罕有的际遇,便说尽心中想法而毫无隐讳,共上奏二百多项提议,全

都切合事理且合乎太宗之意。

贞观十年,(魏征)被任命为侍中。后来(太宗)出巡洛阳,停驻昭仁宫,(对地方官)很多指责和批评。魏征说:“隋朝因为责备(郡县)不进献食物,或是供物不够精美,在这些事上追求奢靡,没有节制,从而导致灭亡。因此上天命陛下取而代之,(陛下您)正应谨慎戒惧,约束自己,怎能让人为供应(的东西)不奢侈而感到后悔呢!如认为充足,如今(的供应)已经不止充足了;如认为不足,比这好万倍难道又会满足吗?”太宗感到震惊,说:“没有你,我听不到这样的话。”

贞观十七年(634),魏征病重。魏征逝世后,太宗思念不已,登上凌烟阁观看功臣画像时,还赋诗痛悼魏征。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