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华文化大多成为垃圾文化,究其原因是“无、空、阴”的错误解读

 123xyz123 2023-06-26 发布于湖南

中国文化之所以能够长盛不衰。原因有很多,但核心原委,其主要就是对“事物运动变化”有一个清晰明白的认知。不信神鬼。

但随着时间流逝,很多人开始读不懂古文,特别是对于一些关键并具有“钥匙功能”的词汇,完全理解错误。这就造成了认知能力的极大折损。不但不能对古人智慧发扬光大,反而制造很多文化垃圾。鬼神论也逐步甚嚣尘上,成了嘤嘤嗡嗡的消沉文化。

其中最重要的就是“无、空”的解读,几乎毫无例外解读为“没有、不存在、空洞无物”,不但与古人智慧大相径庭,甚至于完全反动了。

如:无为=不作为;

无心=不关心;

空=空洞无物;

王阳明的“无善无恶心之体=没有善恶是一个人心的本体”。

林林总总不一而足,反正与古人智慧毫不搭噶,却用古人名誉到处传播。自己胡说八道不说,还要把屎尿盆子扣在古人身上。

是可忍孰不可忍!

中国古人之所以能把中国文化推上世界之巅,病屹立不倒。就是对事物运动变化“由因而起由果而终”的正确认知。

所以,才会出现“四大发明”,出现堪比现代工业体系的“墨家机关道”。特别是墨家机关道,仅仅是由于材料学和动力学的原因,最终只能在木材上做文章。如果是现代的各种材料和动力源问题解决,想想他们能玩出来的发明和创造奇迹。

而现代人对古文一窍不通,却胡乱解读。除了对身边那点狭隘的自身利益的关怀外,对任何事物运动变化都束之高阁。

所以,中国文化进入了“修身养性、名利角逐、成功学泛滥、养身术满天飞,算命求吉祥成为主流”。

最大的问题是,不但文化堕落、消沉,还要假借古人名誉招摇撞骗。

古人智慧对事物运动变化“由因而果”的阐述从《黄帝内经》、《易经》、《道德经》、《理学》、《格物学》、《佛学》(中国译文)、《儒学》(早期儒学)、《王阳明论道》,包括《命理学》《风水学》等,都是从事物运动变化“由因而起由果而终”角度分析研究。

包括我们耳熟能详的“悟道”,也是“对事物运动变化起因动果的探索发现和运用实践的,感悟和探究”。

最要命的是,古人感觉事物运动变化的起因有些“虚无缥缈、空空如也、阴阴沉沉”,所以他们用“无、空、阴”表达起因,用“有、色、阳”表达动果。

即,因=无、空、阴;果=有、色、阳。

古人智慧中的很多词汇本意:

无中生有=起因造就动果;

有生于无=动果来源于起因的引发。

无为=对起因的探索发现。

无心=对起因的关心。

无争=对起因的探讨争执。

无为而治=摸清原委再做事。

无善无恶心之体=对起因善于或不善于探索发现的能力是一个心智的体现。

有善有恶意之动=对结果善于或不善于总结是一个人意念能力的体现。

涅盘,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涅槃指脱胎换骨的新认知,包括个人新观点,人们新观念,众生新风尚,人类新发现。(其中,无相=起因的认知=对起因的探索发现=新的认知寿者=活着的人=整个人类。)

……

再看看我们现代语言的各种翻译,制造的垃圾太多太多了?

因为把“无=無=没有”,整个成了反动。

积极进取“对事物运动变化起因的探索发现”,弄成了“什么也不存在,啥也没有”。

啥也没有,就啥也不想,自然不再会探索发现。不是反动都要反动啊!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