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庸之道”并非中间那个道

 上帝的萤火虫tr 2023-07-09 发布于河北

在儒学中,“中庸之道”耳熟能详,几乎家喻户晓,无人不知。

大多数人理解都是“取中间道路,不偏不倚”。绝大多数理解为“不伤害谁不得罪谁,也不讨好谁巴结谁”。

然而,事实并非如此。

首先,我们要明白孔子和老子年龄仅仅差20岁左右。

当时,属于人类的启蒙运动时期,也就是对世界真相的认知是人类的主流,正如目前资本时代,对资本的认知是主流一样。

一个时代一个主流,人类在认知世界真相阶段,对于事物运动变化“由因而起由果而终”的敏感非常突出。

所以无论佛学、道学、儒学通通都是对事物运动变化的起因动果的阐述。

只不过由于古人,感觉事物运动变化的起因有些“虚无缥缈,空空如也,阴阴沉沉”,所以,古人用“无、空、阴”表达“起因”,用“有、色、阳”表达“动果”。

所以我们读到各种版本的古文哲学经典,“无有,空色,阴阳”到处都是。

佛学中的“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色不异空空不异色”,均是对事物运动变化因果关系的阐述。

很多人对古文语境一窍不通,不明白“无、空、阴,有、色、阳”是个什么玩意儿,用世俗认知能力理解为“没有、有,空荡荡、色眯眯,阴沉沉、亮晶晶”。

根本与“因、果”毫无关系。又喜欢道听途说,一些历史垃圾人物的垃圾解读由于符合他自己的世俗理解,全盘接受,根本没有任何对事物运动变化“由因而起由果而终”的关注。

更别说古人把事物运动变化“由因而起由果而终”的过程,形容为一条条看不见摸不着闻不到的“道路”,并用“道路之道”命名为“道”。

即,道=事物运动变化“由因而果”的过程。

所以,除了胡乱解读也不能做什么有益的分析研究。

至于,儒学长期为统治阶级服务,早就被篡改的面目全非。

至于孔子拜访老子,由于实在是在“事物运动变化的探索方面”孔子再没有用武之地,他才把对客观事物运动变化的探索,转而为社会规律运动变化的探索。

所以,孔子称老子为“青龙”。意思是自己在客观事物运动变化的探索方面无法超越。

这一切很多人一无所知。根本没有理解他们二人的世界观是什么,思想内涵是什么。一味胡乱解读。

老子与孔子都是关于事物运动变化的阐述者,只是一个偏重于客观规律法则,一个偏重于社会学。

但,事物运动变化“由因而起由果而终”的本质=道。孔子老子他们都认可。

由于,事物运动变化是“由因而起由果而终”,它们自然是客观而冷酷无情的。没有任何人情味可言。这才是真正的“不偏不倚”。

这种“不偏不倚”才是“中庸之道”的本质。

说的是客观规律法则的运行,不偏不倚公正无私的“中庸而为”。

所以,不要不要在世俗的认知中沉沦啦。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