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祝福》、《林教头风雪山神庙》、《装在套子里的人》核心问题

 阅读美丽星空 2023-06-27 发布于山东

《祝福》

1. 作品为什么要以“祝福”为题?

【答案】(1)点明时地,交代环境:鲁镇是典型环境,祝福是典型环境中的典型场景,是展示人物性格的舞台。(2)小说线索,贯穿全文:以祝福场景拉开序幕;中间又一再提到祝福;最后又在祝福声中结束。祝福是小说情节发展的线索。(3)一语双关,揭示主旨:祥林嫂的悲惨遭遇是在祝福的欢乐气氛中展开的,鲜明的对照增加了祥林嫂遭遇的悲剧性。以“祝福”为题,一语双关,有反讽的意味,深化了小说礼教吃人的主题。

2. 分析祥林嫂的性格特征。

【答案】 祥林嫂是旧中国农村劳动妇女的典型。(1) 勤劳、善良、质朴、顽强,生活要求低。从她初到鲁镇做工时的外貌描写以及表现可以看出来她的勤劳质朴。从她面对不幸的打击时的态度可以看出来她的顽强。(2)深受封建礼教思想毒害,被践踏、迫害、愚弄、鄙视。(3)有抗争意识,但未摆脱封建礼教思想的禁固。从她再嫁时的反抗以及捐门槛的事件中可以看出。

3. 简析两处“我明天决计要走了”的原因和心理。

【答案】甲:鲁镇依旧封闭、停滞、保守,令“我”难以忍受,暴露了“我”与鲁镇之间深刻的隔膜与疏离。乙:祥林嫂的“灵魂”三问,令“我”手足无措,暴露了“我”因无法解决群众的精神启蒙问题而惶恐焦虑。

4. 鲁四老爷、四婶、柳妈都是小说中的次要人物,但是都间接地与主人公有联系,甚至左右了祥林嫂的命运,试以“柳妈”为例,联系全文,谈谈你对这个人物的看法。

【答案】①刻画人物形象。柳妈既是一个可怜可悲的人物,也是一个可恶、可恨的人物。②推动情节发展。柳妈是一个小人物——长舌妇,却对主人公祥林嫂的死起着推波助澜的作用。③突出小说主题。同是被压迫受剥削的下层人物;但由于封建伦理观念、迷信观念的毒害,在祥林嫂的悲剧命运中,却又不自觉地扮演着“帮凶”的角色,一步一步逼着祥林嫂往死路上走。

5. 造成祥林嫂悲剧命运的根源是什么?

【答案】祥林嫂是旧中国农村劳动妇女的典型形象。她勤劳、善良、质朴、顽强。但在旧社会她不但不能争得一个做人的起码权利,反而成为一个被践踏、遭迫害、鄙视、甚至最后成为被封建礼教和封建迷信所吞噬的人物。对于封建礼教横加给她的种种迫害与摧残,她进行过不间断的挣扎与抗争:为了反对再嫁,她进行了“出格”的反抗,是为了保持自己的“贞节”;为了赎“罪”,她去土地庙里捐了门槛。她是在封建礼教和封建迷信的泥沼中进行挣扎进行反抗的。这决定了她不仅逃不出造成她人生悲剧的苦海,而且最终只能走向死亡的深渊。从某种意义上说,祥林嫂的反抗本身就带有浓厚的悲剧性。她临终时对“灵魂”的怀疑,包含着反抗命运的意义,她希望死后能见到儿子,这是对命运的反抗;她又希望没有地狱,死后不被锯成两半,这也是对命运的反抗。   

不过,她对封建礼教和封建迷信并没有明确的认识,她也不知道造成自己人生悲剧的真正原因,她当然也更不懂得,要改变自己的人生命运,只能推翻这造成人们人生悲剧的万恶的封建制度。

6. 小说中常常以第一人称“我”来进行叙述,本文的“我”不是主人公,根据你的阅读体验,“我”是怎样一个人?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答案】(1)“我”是一个具有进步思想的小资产阶级的知识分子形象。(2)作用:①线索作用。祥林嫂一生的悲惨遭遇,正是通过“我”的所见所闻来展现的,“我”既充当小说中的线索,又是整个故事的见证者。②增强故事的真实感。作者通过“我”的所见所闻来组织文字,展开情节,增强故事的真实感;③深化主题。"我"憎恶鲁四老爷,同情祥林嫂。通过"我"的所感,来抒发感情,发表议论,以增强作品的感染力,深化中心思想。

7. 鲁迅小说的特点。

【答案】(1)语言简练而深邃。(2)白描手法。(3)“话里有话”。

8. 鲁迅认为,小说必须是“为人生”的,要能“揭出病苦,引起疗救的注意”。结合已学过的《孔乙己》《故乡》等,思考这句话的含义。

【答案】为人生:以人生和社会问题为题材,特别注重对社会黑暗的揭示和灰色人生的诅咒,表现新旧冲突,写法上一般倾向于19C俄国和欧洲的现实主义,也借鉴自然主义,重视并强调实地观察和如实描写。揭出病苦,引起疗救的注意:作品真实地描绘了从辛亥革命到五四时期的社会生活,揭示了种种深层次的社会矛盾,对封建制度及陈腐的传统观念进行了深刻的剖析和彻底的否定,表现出对民族生存的浓重的忧患意识和对社会变革的强烈渴望。  

9. 文章采用倒叙手法,有什么作用?

【答案】A.设置悬念:小说将祥林嫂的悲惨结局在开始就呈现在读者面前,为读者设置了一系列悬念。B.渲染气氛:写祥林嫂在富人们一片祝福声中寂然死去,造成了浓厚的悲剧气氛。C.突出主题:死后被骂为“谬种”,揭示了人们的冷漠,突出了小说主题。D.增强效果:《祝福》先写故事结局——祥林嫂的死,而后按时间顺序描写祥林嫂一生悲惨的遭遇。倒叙的方法,避免了平铺直叙,能增强文章的表达效果。

《林教头风雪山神庙》

一、核心概念

(1)一波三折式:小说情节的发展并非一条直线,在叙述的过程中有意插入其他内容,使主要情节舒缓下来,然后再回到正轨,这就出现了情节的波折,有时这样的波折不止一处。一波三折式的情节往往巧设悬念,引人注意,增强吸引力和表现力。如《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中,林冲沧州遇旧,情节比较平缓;当他听闻李小二报信后,买刀寻仇,情节陡然紧张;寻仇不遇,林冲“心下慢了”,情节又趋于平缓;整个故事情节在波澜起伏中推进。

(2)欧·亨利式:在结尾处情节突然逆转,出人意料,但回扣前面的情节,一切又都在情理之中,从而增加小说情节的生动性,耐人寻味。

(3)延迟式:作者竭力给故事、人物、心理设置障碍,又不使读者觉得希望完全破灭,在这种捉迷藏式的游戏中、一环扣一环,体现了小说的结构张力。

(4)抑扬式:情节本欲“扬”,却先从“抑”着笔,最后笔锋突转,归在“扬”,即“欲扬先抑”。或者相反,即“欲抑先扬”。用这种手法,使情节曲折多变、跌宕起伏,造成鲜明对比,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5)对话式:以人物在特定场景中富有个性的对话构成作品的主体。言为心声,这种形式便于突出人物的性格特征,透视人物的精神世界,在有限的篇幅里,折射出较丰富的思想。

(6)留白:指省略某些故事情节或省略某些表现性格特点的事实,抑或省略某位重要人物的形象描写。作用:增加作品的艺术容量,突破叙事时空界限,将读者的视野和想象拉向无限深远的空间。

(7)蒙太奇式:蒙太奇原是电影里的一种表现手法,这种表现手法常常以画面感很强的“分镜头”似的片段,跳跃性地向前推进,片段与片段之间,省掉了过程性的交代。它往往以时间为经、空间为纬,交错地叙述不同时间、不同地点的生活片段。采用这种结构可以突破时空局限,闪现主要情节,省略烦琐的交代过程,节奏明快,视觉形象感强。

(8)悬念:俗称“卖关子”,指在小说的叙述中先设置一个谜面,藏起谜底,在适当的时候再予以点破的一种艺术手法。作用:①巧布疑云,引人注意,突出有关内容;②增加行文之美,增强吸引力和表现力。

(9)伏笔与照应:伏笔,是叙事性作品中为下文情节、容的出预设的埋伏,对文中将出现的人物、故事情节先作一个提示或露一点消息;照应,又叫呼应,是指在适当的地方让前面埋下的伏笔显现其作用,或对前面提出的问题加以解答,或对前文简单的暗示予以详细描写。作用:①使情节波澜起伏,环环相扣;②使结构紧凑严密,浑然天成,达到天衣无缝的效果;③能更好地引起读者的思考、回味。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10)铺垫:以一系列非主要情节作为主要情节的准备或高潮到来前的气氛酝酿。作用:①制造悬念,激起读者的阅读兴趣;②使情节发展更合理;③使结构更严谨;④蓄积气势,突出文章主旨。

二、核心问题

1.施耐庵让故事发生在风雪之中,课文是怎样描写大风雪的?这场风雪在故事里起什么作用?

【答案】⑴直接描写风雪。课文有三处对风雪进行直接描写。①林冲初到草料场时,写风雪初起。“正是严冬天气,彤云密布,朔风渐起,却早纷纷扬扬卷下一天大雪来。”“纷纷扬扬”,写雪花之大;“卷”,写朔风之烈;“一天”,写范围之广。②林冲去市井沽酒时,写雪势正大。“雪地里踏着碎琼乱玉,选题背着北风而行。那雪正下得紧。”③沽酒返回时,又进一步突出雪势之大。“看那雪,到晚越下得紧了。”这两处的两个“紧”字,就把一场越下越大的雪,描写得非常清楚。⑵用侧面描写衬托风雪。①通过环境描写衬托风雪。林冲看住处草屋时,只见:“四下里崩坏了,又被朔风吹撼,摇振得动。”林冲沽酒回到草料场,“那两间草厅已被雪压倒了。”写的是草屋,给人的印象却是风很猛,雪很大。②通过人的动作、感觉衬托风雪。如写林冲在草屋内“向了一回火,觉得身上寒冷”,是用人物感觉暗写风雪。写林冲则神庙里,“先取下毡签子,把身上的雪抖了”,上盖白布衫也“早有五分湿了”。因为风雪大,天气冷,所以吃酒时,林冲“把被扯来盖了半截身”。总之,作者在描写人物的动作、感觉时,时时不忘风雪二字。作用:(1)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心情:这里的彤云、朔风、大雪,渲染了一种凄冷、悲凉的气氛,很好地烘托了人物沉郁的心情和危机四伏的处境。(2)暗示情节,为下文作铺垫,推动情节发展。

2.有人说林冲被被逼造反,上梁山,实属无奈,你同意这种观点吗?

【答案】随着故事情节的展开,林冲的思想性格也经历了一系列的发展变化。(1)李小二店中(第一次)的林冲——(语言描写)忍辱求安,善良侠义,不思反抗。(2) 李小二店中和沧州城中的林冲——(大惊,气愤,复仇,松懈)荫生反抗,但又委曲求全。(3)点视厅里的林冲——(心理描写:心有疑虑)心存幻想,听从安排,随遇而安。(4)草料场里的林冲——(打算安稳过冬,求庇佑)复仇淡漠,委曲求全(还祈求神明庇佑)。(5)古庙里的林冲——(言行描写)丢掉幻想,绝然反抗。

3.小说最后林冲怒杀仇敌的场面描写得非常精彩?表现在哪些方面?

【答案】(1)描写详略得当,略写杀差拨和富安,详写杀陆虞候,暗合三人身份。(2)动作描写有层次性。先杀差拨与富安。差拨是地方小官,功夫也低,反应也慢一些,所以还没有跑,就最先被林冲一枪搠倒,但只是扎伤了,后面爬里来后,林冲补刀。富安是高太尉的部下,整天游手好闲,武功不高但人机灵,所以林冲杀差拨时,富安立马脚底抹油——跑,但跑不到十来步,也被林冲要枪搠倒。杀差拨和富安,杀得干净利落,都是只“一枪”,而杀陆虞候,则杀得有过程,一波三折。因为陆虞候是整个事件的策划者,是主谋,也是林冲同乡好友的朋友,所以林冲的突然出现,在心理上对陆虞候的冲击最大,所以作者先写他“吓得慌了手脚,走不动”,符合人物心理状态。(3)正面描写与侧面烘托相结合,都体现了林冲高强的武艺和内心的愤怒。

《装在套子里的人》

一、核心概念

叙述类型

(1)顺叙:按照时间(空间)的先后顺序来写。作用:使情节发展脉络分明,层次清晰。

(2)倒叙:把某些发生在后面的情节或结局先行写出,然后再按顺序叙述下去。作用:制造悬念,引人人胜。

(3)插叙:在叙述主要事件的过程中,暂时中断主线而插入另外一些与中心事件有关的内容,然后再接上原来的事件进行叙述。作用:使情节更完整,结构更严密,内容更充实,也可与上下文形成对比或照应。

(4)补叙:也叫追叙,在行文中用两三句或一小段话对前边说的人或事进行一些补充交代。作用:使文章结构完整,行文跌宕起伏,收到出人意料的效果。

(5)平叙:就是平行叙述,即叙述同一时间内不同地点所发生的两件或两件以上的事,又叫分叙。作用:条理清晰,便于读者了解事情的来龙去脉。

(6)时空交错的叙事策略

历史与现实交织:①既能表现当代人对小说中人物的情感,又能表现小说中人物精神的当下意义,使主题内蕴更深刻;②可以拉开时间距离,更加全面地认识人物,使人物形象更加立体;③灵活使用历史资料或文献档案,与小说叙述相互印证,使艺术描写更真实。

故事新编:①小说叙说的“故事”本身于史有据,作品查考典籍博采文献,富有历史韵味;②“新编”表现为新的历史讲述方式,如细节虚构、现代语词掺人、杂文(幽默)笔法使用,作品充满想象力及创造性;③对“故事”进行“新编”,即对历史与现实均作出观照,作品具有深刻的思想性。

讽刺:小说的表现手法之一,用夸张、反语等手法揭露、嘲讽或戏谑对象,有冷嘲(含刺)、热讽(含泪)之分。作用①鲜明地揭示对象的本质特征;②鲜明地表达作者的好恶褒贬;③幽默风趣,增强批判性和感染力。

黑色幽默:小说的表现手法之一,运用滑稽、夸张、变形、双关、反语等艺术手法。作用:对社会现实的黑暗进行嘲讽和鞭挞,让人在觉得滑稽可笑的同时又感到沉重和苦闷。

二、核心问题

1.作者运用了哪些幽默讽刺的手法来塑造别里科夫这一形象的?

【答案】①夸张的语言和漫画式的勾勒。如大热天穿雨鞋带雨伞,穿暖和的棉大衣,从楼上摔下来却安然无恙。反映人物的迂腐可笑。②揭示人物荒谬的生活逻辑。如别里科夫将教师骑自行车与学生用脑袋走路联系起来。反映他的腐朽落后,害怕变革的思想。③对比/反差。别里科夫辖制着全城,人们都战战兢兢,反过来他自己又是战战兢兢不能入睡;塑造有新思想,向往自由,敢说敢为的年轻人华连卡姐弟,他们的形象与别里科夫的形象形成鲜明的对比,反衬出别里科夫的顽固、守旧、虚伪和腐朽,突出了别里科夫的“套子”特征。

2.别里科夫死了,“可是一个礼拜还没有过完,生活又恢复旧样子”这个结局反映了怎样的社会现实?怎样理解小说结尾的深刻含义?

【答案】别里科夫虽然死了,但是禁锢社会、束缚人们思想的“套子”仍然存在另外,还有许多“套中人”活着,别里科夫现象不是个别现象,而是社会现实的普遍反映阻碍社会进步及变革的,是专制政府和僵化陈腐的思想要想让新生活有新的气象,必须变革社会,革新思想。

3.柯瓦连科姐弟俩是怎样的人物?在文中有何作用?

【答案】①柯瓦连科和华连卡是作为与别里科夫相对立的形象出现的,他们是有正常的人类情感的人,是敢于和“套中人”斗争的人,是进步力量的代表。②柯瓦连科表现出的更多的是与旧思想的斗争,华连卡表现出的更多的是对“套中人”的嘲弄,两人代表了新生力量,象征着对自由生活的追求,同时反衬“套中人”。

4.传统观点认为,小说中的别里科夫是旧制度、旧秩序、旧思想的忠实维护者,是沙皇反动政府的忠实拥护者;但也有人认为,别里科夫是一个被侮辱、被损害的“小人物”。对此,你有什么看法?请简要分析。

【答案】小说以夸张和讽刺的手法塑造了一个生活在沙皇专制统治下把自己装在套子里的人——别里科夫这个不朽的艺术典型。契诃夫通过对别里科夫外表的描绘、思想状态的揭示及其在具体事件中表现的描写,深刻地反映了19世纪末俄国的社会生活,反映了像别里科夫一样的沙皇政府的忠实卫道士的灵魂。作者正是通过对这个文学形象的塑造,无情地鞭挞了那种因循守旧、畏首畏尾、害怕变革、自觉维护专制统治的奴才性格,揭示了沙皇专制制度在崩溃瓦解前的垂死挣扎。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