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东周历史长达500多年,为何却从未出现一位“中兴之主”?

 无风起念 2023-06-27 发布于广东

东周时期,中国历史上一个漫长而动荡的时代。在这五百多年的历史中,我们看到了商迁都之盘庚、征战之武丁、汉朝的昭宣二帝、唐朝的宪宗与宣宗,以及宋孝宗与明孝宗等一系列具有“中兴之主”特质的君王。

然而,有趣的是,在东周时期却没有出现过一位真正意义上的“中兴之主”。那么,是什么原因导致东周在五百多年的时间里,没有能够产生出一位能够振兴周祚的天子呢?

要探究这个问题,我们首先要从周朝的历史中一段广为人知的故事——烽火戏诸侯说起。这个故事中的主角周幽王昏庸无能,为了取悦褒姒,玩起了烽火戏诸侯的把戏。

然而,故事背后给我们带来了一些有价值的信息:周幽王废黜了他的太子宜臼(即后来的周平王)并立褒姒及其所生子伯服为王后和太子。这一巨大的变动触及了许多贵族的利益,尤其是申国这个与周王室关系密切的贵族家族。

当申后和宜臼逃到申国后,申候为了保护自己的利益,与犬戎部落勾结进攻了周朝的都城镐京,杀死了周幽王,并立宜臼为新的天子。申候的“盟友”犬戎在镐京地区四处掠夺,将城市洗劫一空,并迟迟不肯离开。周平王看到镐京的残破和犬戎的肆虐,决定迁都。

于是,在即位的第二年,周平王在晋国、郑国和秦国等主要诸侯的帮助下进行了迁都,史称平王东迁,东周时期正式开始。

从上述信息的梳理中,我们发现东周没有出现“中兴之主”的第一个重要原因是平王东迁所导致的周朝立国根基的天子王畿(指周天子直辖地区)的大幅缩水。原西周天子王畿的大幅缩水,使得周天子对各地诸侯国在资源掌控上失去了绝对优势的地位。

在迁都洛邑后,周平王为了回报晋国和秦国等国对自己的支持,将原本由周王室直接控制的土地分割给了这几个国家,进一步削弱了王室的实力。

成周洛邑与宗周关中地区相比,在土地面积、人口数量以及物产丰盛程度上都不及宗周,而且洛邑地处中央,四面环绕敌国,缺乏可靠的关隘防御。因此,王畿的缩水让东周天子失去了对诸侯的绝对经济优势和强大实力的压制。

其次,东周天子的法统缺乏正统性,破坏了周朝建立起来的核心体制——封建制度。从周平王时期开始,周朝的法统就已经不正常了。

周平王的即位本身就存在一定争议,他被怀疑是通过弑父而得到王位。而且,周平王对礼法的破坏使得他无法通过传统的礼法约束诸侯。在周平王迁都洛邑后,封建制度从周天子那里受到破坏,严重削弱了周王室的权威。

更为严重的是,周桓王时期的一次战争使得周王室的虚弱和无力彻底暴露出来。周桓王上位后,有意振兴王室,曾出兵干涉晋国的政治,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然而,在对郑国的讨伐中,周桓王率领的联军惨败于郑军之手,周桓王自己也被郑国将领祝聃射中了臂膀。在此之前,天子的实力虽然不如以往,但天子权威仍然足以使地方诸侯敬畏,不敢轻举妄动。然而,祝聃射中周桓王的这一箭彻底击碎了周王室的面子,天子权威彻底丧失,诸侯开始争霸。

此外,东周王室内部的频繁内乱也削弱了王室的实力,使得周王室难以振兴和统一王朝。在东周五百多年的历史中,内部纷争层出不穷。每当出现内乱时,天子无力镇压,只能依赖大国的干涉来稳定局势。

然而,这种干涉并非无偿的,每次内乱之后,周王室都要割让土地、城邑和人口来回报支持自己的大国。这种削弱王室实力的循环不断重复,最终使得周王室陷入困境,无法真正实现中兴和统一的目标。

东周历代天子的内斗和争权夺利,导致王室的衰落。周庄王时,王子克与王子畏之间发生了冲突;周惠王时,王子颓的叛乱给王朝带来了动荡;周襄王时,王子带为争夺王位而引发内乱;周景王时,王子朝的起义让天子权威进一步受损。每一次内斗都是周王室势力衰落的体现,而非振兴王朝的中兴之举。

综上所述,东周长达五百多年未能出现一位真正意义上的“中兴之主”,原因可以总结为:平王东迁导致王畿缩水削弱了周天子的实力;东周天子法统不正破坏了周朝的封建制度;周桓王战败和内部内乱,进一步削弱了王室的权威和实力。

这些因素相互作用,使得东周王室无法有效应对挑战、实现王朝的中兴和统一,最终导致了东周长期的分裂和衰败。

作者简介 | 无风,95后女孩,想和你一起活得任性又自在。ID:wfqnwx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