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小陷胸汤新解

 虚竹怀远 2023-06-27 发布于湖北

小陷胸汤新解

方剂组成

《伤寒论》方:黄连1两,半夏半升,瓜蒌实大者1枚。

现代用方

黄连3~6克,姜半夏9克,全瓜蒌(打)15克。

源流发展

本方源出汉代张仲景之《伤寒论》(公元219年)。原书指证:“小结胸病,正在心下,按之则痛,脉浮滑者,小陷胸汤主之”。所谓“结胸病”,是指“水结在胸胁”。故其症不仅在心下,亦可并及两胁者。但“小结胸病”,却正在心下,按之则痛,不按则不痛。其程度较结胸为轻,所以名为小结胸。《内台方议》载:“小结胸汤又治心下结痛,气喘而闷者”。明·朱震亨《丹溪心法》(公元1347年)以本方治食积痰壅滞而喘急,为末和丸服之。清·张璐《张氏医通》(公元1695年)认为“凡咳嗽面赤胸腹胁常热,惟手足有凉时,其脉洪者,热痰在膈上也,小陷胸汤主之。”此外,还指出,它可以治疗胸满气塞,或嘈杂,或腹鸣下痢,或食物不进,或胸痛等症。

性能效用

本方属健胃祛痰剂。具有清热、涤痰、宽胸、开结的功用。适用于因痰热互结,气郁不通而引起的胸胁脘腹痞满、胀痛或触痛,以及嘈杂、吞酸、呕吐、咳嗽痰粘、气急等症的治疗。

方义分析

“水饮内停于心下”与“痰热互结于胸间”,两者的病因病机,截然不同。前者属于阳虚阴盛,脾失健运,水饮停积之痰饮病,治疗原则,“当以温药和之”。后者属于邪热内陷,痰热互结之结胸病。小结胸其心下结痛者,胃中不和也;脉浮滑者,胃有痰结也。故方中用黄连苦寒泻火开泄热结为主药;半夏辛温开结,和胃化痰为辅药,二药合用辛开苦降,善治痰热内阻之症。再以瓜蒌之凉滑清热化痰,宽胸散结为佐使药,合而用之,有清热涤痰,宽胸开结的功效。

药理作用

清热,化痰,散结。其作用为消炎,清除炎症渗出之粘液;疏通结滞,兼利大肠,使痰热下行,收到热清胃和,结散气行痛止之效。实验已证明:黄连抗菌谱较广,除对多种致病菌能抑制外,并有抗病毒、抗原虫、抗霉菌作用。瓜萎体外试验对大肠杆菌、伤寒杆菌、D组痢疾杆菌等肠内致病菌有抑制作用。

临床应用

本方适用于现代医学诊断的几种消化系统和呼吸系统的“病”而表现有中医辨证属于痰热内阻,气郁不通“证”的患者。应用本方的基本指征为:胸胁脘痞满,按之则痛或胀痛;或咳嗽气急痰粘,大便秘结,口苦,舌苔黄腻,脉浮滑者。临床随证适当增减,可用于治疗急、慢性胃炎,胆囊炎,胆道蛔虫症,结核性腹膜炎,胸膜粘连,肋间神经痛,急性支气管炎等。根据笔者临床实践,举例如下:

一、治疗急,慢性胃炎

中医以此症包括在“伤食”、“胃脘痛”等门中。本方适应症以上腹部触痛或胀闷痛,或恶心呕吐,或嘈杂泛酸,大便秘结或溏解不爽,舌苔根部黄腻,脉弦滑为特征。临床表现如以胸脘胀闷痛,伴恶心呕吐,懊侬不安为主的,用本方合栀子豉汤加枳实、神曲。如以嘈杂泛酸,大便秘结为主的,本方加枳壳、炒栀子、香附、海浮石等,能获满意疗效。

病例介绍:叶x×,女,32岁,工人。端午节食粽子及鸡蛋后,发热,咳嗽胸闷,脘张,心下有压痛,欲吐不能吐,欲利又未利,懊侬不安。脉浮滑,舌苔白腻,根部微黄。此属伤食并受外邪,大致属于急性胃炎,投以小陷胸汤合栀子鼓汤加味:川连3克,半夏9克,瓜萎12克,豆豉12克,炒栀子9克,枳实4.5克,神曲9克。服二剂,诸症悉安。

郑xx,男,44岁,工人。多年来食后脘张不适,伴有局部压痛,时作嘈杂吞酸,嗳气后较舒,食欲减退,大便干结。在xx医院诊为慢性胃炎,经服西药,迄未见效,而来

我科门诊。察其脉呈弦滑,苔黄腻。此属痰热滞于胃中,气行受阻。投以小陷胸加味:川连3克,姜夏9克,瓜萎12克,炒栀子9克,枳壳4.5克,香附9克,吴茱英1.5克,海浮石12克。药后嘈杂吞酸即除,脘胀亦减。续以原方出入调治,间断来诊,半年后来诉,病已痊愈,虽饱食之后,亦无不适感觉。

二、治疗胆囊炎、胆道蛔虫症

胆囊炎、胆道蛔虫症属中医学“胁痛”、“黄疸”、“蚘厥”等范畴。适用本方的指征为:脘胁阵发性胀痛及压痛,呕吐,便秘,口苦,舌苔黄腻,脉弦滑或弦紧。临床诊断为胆囊炎急性发作者,用本方合大柴胡汤加减;如属胆道蛔虫症,则用本方合乌梅丸加减治疗,均有速效。

病例介绍:潘x×,女,34岁,工人。患胆囊炎多年,每于进食不慎,辄出现右上腹胀痛,阵发性加剧,呕吐不食,无发热,大便秘结,口苦,脉弦,舌苔黄腻。此属湿热搏结于中清之腑,胆失通降,不通则痛。投以小陷胸汤合大柴胡汤加减:川连3克,半夏9克,瓜萎15克,柴胡9克,黄芩9克,白芍9克,枳实9克,香附9克,郁金9克,元明粉(冲)9克。服药3剂,大便转溏,诸症缓解,改方以逍遥散加减调理。

陈xx,男,16岁,农民。突发心窝部剧痛3天,呈间歇性,伴呕吐痰涎及胆汁,并吐出蝈虫一条。经门诊诊断为胆道蛔虫症收住内科病房,给注射度冷丁止痛及抗感染治疗,痛仍不止。要求给服中药,诊其脉弦紧,苔黄腻,便秘3天,此属蚘厥。投以小陷胸汤合乌梅丸加减:川连3克,半夏9克,全萎15克,乌梅30克,川栋子15克,梹榔15克,川椒6克,元明粉(冲)12克。服药2剂,在3天内先后排出蛔虫约200条,痊愈出院。

三、治疗结核性腹膜炎

临床表现以腹满触痛、消瘦、乏力、纳减、低热、盗汗等为特征。临床应用本方时,因伴低热、盗汗、不食等症,故合小柴胡汤加减施治,能使腹满减轻,效果较为显著。

病例介绍:陈xx,男,12岁。家属代诉:患儿不规则发热半年余,明显消瘦,食欲减退,腹部胀满不痛。在当地公社及区医院医治未见好转,而来本院小儿科门诊。诊断为结核性腹膜炎,给服抗痨药物。家属要求中医协助治疗。诊见患儿面色苍白,潮热,盗汗,肢瘦腹满,脐旁有轻度压痛,不欲饮食,便结,小便黄,脉弦细数,舌苔微黄腻。辨证:此为疳痨之属于痰热互结,营卫不和者。投以小陷胸汤合小柴胡汤加减:川连2.4克,半夏6克,瓜萎12克,柴胡6克,黄芩6克,枳实4.5克,白芍6克,炙草3克。服药3剂后,腹满减轻,续用原方加减调治旬余,各症均有明显好转。

四、治疗胸膜粘连,肋间神经痛

此二者症状颇相似,均属中医学的“胁痛”范畴。胸膜粘连可由询问病史及X线胸部透视获知:而肋间神经痛之疼痛沿肋间神经分布,有其压痛点。运用本方指征为:胸胁间阵发性胀痛或触痛,深呼吸及咳嗽时增剧。如属胸膜粘连,用本方合香附旋复花汤加减;如属肋间神经痛,用本方合四逆散加减治疗,能收一定效果。

病例介绍:薛×x,男,42岁,干部。5年前曾患胸膜炎,经治愈后反复出现左胁隐胀痛及牵引痛,无恶寒发热,其他情况基本正常。经X线透视见左侧胸膜改变。脉弦,舌苔薄润。此属痰阻经络,气滞不行。投以小陷胸汤合香附旋复花汤加减:川连3克,瓜蒌12克,半夏9克,香附9克,郁金9克,旋复花9克,苡仁18克,桔梗4.5克,枳壳4.5克。服5剂,胁痛消失,后来每遇胁痛偶发时,用原方仍能见效。

马××,男,56岁,渔民。3年前跌打外伤后胸脘痞闷,左胁刺痛,深呼吸及咳嗽喷嚏时增剧,反复发作,久治不愈。而来我科门诊,经X线胸部透视未见器质性病变。脉弦,舌苔黄腻,口不干,偶发苦。此属瘀阻脉络。投以小陷胸汤,四逆散、金铃子散复合加减:瓜萎15克,半夏9克,茜草9克,柴胡4.5克,赤芍9克,枳实4.5克,炙草3克,香附9克,玄胡9克,川楝子9克。服药后症情减轻,携原方回家续服。

五、治疗急性支气管炎

本病以咳嗽为主症,属中医学“咳嗽”范畴。急性的属外感暴咳,多因人体正气不足,气候变化,寒邪外束,痰热内阻,肺气宣降失常而致。适用本方指征为:咳嗽痰粘,胸痛喘急。如表症未解,可合三拘汤加减使用,随证化裁。

病例介绍:李xx,男,54岁,工人。素患喘咳,4天前因受风寒,开始恶寒发热,头痛,咳嗽气急,胸部隐痛,痰稠色黄难咯,X线透视见肺纹理增粗。脉浮滑,苔微黄腻。此为风寒外束,痰热内阻。投以小陷胸汤合三如汤加减:麻黄4.5克,杏仁9克,甘草3克,瓜萎12克,半夏9克,黄芩9克,鱼腥草15克,桔梗4.5克,前胡9克,苏子9克。服药3剂,寒热已清,咳减喘平,痰尚粘稠。改方以川连3克,萎皮12克,桔梗6克,浙贝12克,杏仁9克,瓜络9克,鱼腥草15克,冬瓜仁12克给服,症状明显好转。

注意事项

一、副作用:本方性偏凉润,服后可出现大便转溏。

二、禁忌症:凡脾胃虚寒,大便常溏者不宜使用。

剂型用法

一般用煎剂,日服1剂,分2次服。

加减化裁

一、瓜蒌薤白半夏汤(《金匮要略》)

由小陷胸汤去黄连,加薤白、白酒,治胸痹不得卧,心痛彻背。现代用于治疗心绞痛。

二、瓜蒌汤(《千金要方》)

由小陷胸汤去黄连,加薤白、枳实、生姜。主治与瓜蒌薤白半夏汤同。

温馨提示:文中所涉及到各类药方、验方等仅供专业中医人士参考学习,不能作为处方,请勿盲目试药,本平台不承担由此产生的任何责任!

版权声明:本文来源网络。我们分享文章、图片来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此文出于学习分享、传播更多资讯之目的,无商业用途。若涉及作品内容、版权或其他问题,敬请原作者联系,立即处理。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该文章已关闭评论功能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