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腹股沟疝的超声诊断

 青春飞扬dzc6gd 2023-06-28 发布于河南

腹股沟疝是指发生在腹股沟区域的腹外疝,通常将其分为斜疝和直疝二种。疝囊经过腹壁下动脉外侧的腹股沟管深环(内环)突出,向下、向内、向前斜行经过腹股沟管,再穿出腹股沟浅环,并可进入阴囊者,称为腹股沟斜疝。疝囊经过腹壁下动脉内侧的直疝三角区(海氏三角),直接由后向前突出,不经过内环也不进入阴囊,为腹股沟直疝。

斜疝是最多见的腹外疝,占腹外疝的75%-90%,占腹股沟疝的85%-95%。斜疝可见于儿童及成人,直疝多见于老年人。腹股沟疝多见于男性,男女发生率比例151,右侧较左侧多见。


超声检查是诊断腹股沟疝的一线影像诊断方法,但其超声检查“操作者依赖(operator- dependent)”的特点体现得尤为明显。超声医生之间专业知识、技能和经验的不同,超声诊断率迥异。特别是对于尚未完成充分的、规范的针对性培训的新手来说,腹股沟疝的超声诊断是种挑战。


解剖与病理

腹股沟管位于腹股沟韧带内侧半的上方,是以深环为起点由外向内、由上向下、由深向浅斜行的肌筋膜裂隙。长约4-5cm,男性内含精索,女性内含子宫圆韧带。其内口为腹股沟深环,位于腹股沟韧带中点稍上方,腹壁下动脉的外侧;其外口即腹股沟管浅环,是腹外斜肌腱膜在耻骨结节外上方形成的三角形裂隙,


图片

▲腹股沟管解剖示图:以深环为起点,腹股沟管的走向由外向内、由上向下、由深向浅斜行


腹壁下动脉、腹直肌外侧缘和腹股沟韧带内侧半所围成的三角形区域,称为直疝三角(海氏三角)。腹股沟直疝在此由后向前突出。


图片

▲直疝三角、深环与腹壁下动脉位置关系


腹股沟斜疝,疝囊经过腹壁下动脉外侧的腹股沟管深环(内环)突出,向下、向内、向前斜行经过腹股沟管,再穿出腹股沟浅环,并进入阴囊。

图片

▲腹股沟斜疝病理解剖示图


腹股沟直疝,疝囊经过腹壁下动脉内侧的直疝三角区(海氏三角),直接由后向前突出,不经过内环也不进入阴囊。

图片

腹股沟直疝病理解剖示图

超声诊断步骤

腹股沟疝的超声诊断,以腹壁下动脉和精索(子宫圆韧带)两解剖解剖为参照物分步进行。


图片

▲腹股沟区斜疝、直疝、股疝及半月线疝四者疝囊的位置关系示图


步骤1 参照腹壁下动脉走行,逆向定位腹股沟管深环

腹壁下动脉在腹股沟韧带中点处起自髂外动脉,在腹膜外筋膜内,经深环的内侧缘向内上走行。腹壁下动脉起点的外上缘即深环。


图片

▲逆腹壁下动脉走行,定位腹股沟管深环操作规程示图


首先,探头放置于脐与耻骨联合连线的中点水平,采用横切面逐渐往下扫查一侧腹直肌,显示腹直肌后方的腹壁下动脉的位置(图1);再逐渐往下扫查,腹壁下动脉则逐渐位于腹直肌的更外侧(图2);再往下扫查,至腹壁下动脉位于腹直肌的外缘时,即几近其起点和深环了(图3)。


图片


图片


图片

▲沿腹直肌往下横切面扫查,定位深环


步骤2 于深环水平旋转探头方向获取腹股沟管长轴切面

扫查至近腹壁下动脉起点时,旋转探头方向至与腹股沟韧带平行。此时,可获得腹股沟管的长轴切面。


于腹股沟斜疝患者,疝囊颈(深环)在腹壁下动脉的外侧,腹股沟管(疝囊)位于腹壁下动脉的前方。


图片

▲(右侧斜疝)腹股沟管长轴切面声像图:IIR深环、 IC 腹股沟管、 SC 精索、IEA腹壁下动脉,游标示疝囊


图片

▲斜疝时,腹股沟管长轴示图:疝囊颈(深环)在腹壁下动脉的外侧,腹股沟管(疝囊)位于腹壁下动脉的前方


若正常或平静呼吸时隐匿性斜疝者,腹股沟管长轴切面图中深环及腹股沟管不扩张,其内可见精索或子宫圆韧带。若嘱患者Valsalva动作,增大腹压,隐匿性斜疝或可见疝囊突入深环进腹股沟管内,进而获得诊断。

图片

▲正常腹股沟管长轴切面图:SC 精索、 IEA腹壁下动脉,游标示深环


若直疝患者,于腹股沟管长轴切面,在腹壁下动脉的内侧,精索或子宫圆韧带的后方,显示疝囊包块。


斜疝、直疝与精索(子宫圆韧带)的层次关系不同。斜疝的疝囊总是在精索(子宫圆韧带)的前方;直疝的疝囊总是在精索(子宫圆韧带)的后方。

图片

▲斜疝、直疝与精索(子宫圆韧带)的层次关系示图


图片

▲斜疝的疝囊在精索的前方;直疝的疝囊在精索的后方。


小结

腹股沟包块以腹壁下动脉和精索(子宫圆韧带)作为定位的参照坐标,来诊断和鉴别诊断腹股沟疝,是超声诊断信心和准确率的保证。首先定位深环,再显示腹股沟管长轴,进而在其长轴方向继续往内往下扫查,是经典的超声检查方法。


但也有学者采用从浅环开始,沿腹股沟管逆向扫查定位深环的方法。另有学者则采用自腹股沟韧带下方股动脉始,往上横切面扫查定位深环的方法。


虽然各种方法略有差异,但以腹壁下动脉和精索(子宫圆韧带)来作为疝囊层次方位定位的参照坐标是一致的。随着经验的积累,结合个人的习惯喜好,以上方法可糅杂优化使用。



参考文献:

1.Rumack CM, Wilson SR, Charboneau JW. Diagnostic Ultrasound.5th ed. Philadelphia: Elsevie; 2018.

2.Piga E, Zetner D, Andresen K, Rosenberg J. Imaging modalities for inguinal hernia diagnosis: a systematic review. Hernia. 2020 Oct;24(5):917-926.

3.Marcil G, Schendel J, Tong R, Mitchell P, Church N, Reso A, Ball CG, Gill R, Debru E. The role of routine groin ultrasonography in the management of inguinal hernia. Can J Surg. 2022 Sep 14;65(5):E614-E618.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