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卤泊滩、灰坡岭的考证和遐想

 富平人原创馆 2023-06-28 发布于陕西

卤泊滩、灰坡岭的考证和遐想
文/闻双全
灰坡岭位于富平县刘集镇镇南,属刘集镇大张村地盘,距刘集镇仅500米。其实灰坡岭无岭,因其南其北均盐碱滩低洼地,严格的说,灰坡岭是卤泊滩刘集镇盐碱地中间的一块岛地,其高出低洼地也就五米左右。新建的西禹高速正好在灰坡岭鱼脊梁东西穿过。所以,作为地方上的一个小地名,今后也就名实俱不存了。
我其所以对灰坡岭情有独钟,因为灰坡岭上有新石器遗址。当我的“卤泊滩是中华民族初生襁褓”的观点面世,其实其后面的实物支撑就是卤泊滩西滩的炭村新石器遗址和东滩的灰坡岭新石器遗址,当然还有后来踏勘发现的南阳遗址以及尖底瓶的作用破译等等。其实卤泊滩西滩的炭村新石器遗址裸露实物和当地老乡们的回忆都比较翔实实在,因为炭村村就在遗址上,地貌天然被保护,东滩的灰坡岭新石器遗址则是农田,裸露实物则比较模糊。加上人地生疏,想找几位当地老农,核实:1、名称的来历;2、修农田之前(1960年)的现状;3范围;4、几十年来的偶然发现。这些便成为了近期心头挥之不去的心结。

2023年6月24日,通过一位县城东的朋友刘金锋介绍,有条件拜访并结识了刘集镇的几位老人(图1),他们分别是刘集镇大张村张树明先生(右、1942年生),刘集镇大张村靳念先生(中、1936年生),

刘集镇十字村西曹组张崇孝先生(图2)。

三位先生尽管都是农民,但都知识渊博,热爱社会公益,人间正能量满满。三位先生分别就自己的认识,对卤泊滩、灰坡岭的前貌现状进行了描述,一是灰坡岭不是岭,是卤泊滩中间的一个小岛,其东西1000米,南北500米(图3),岛上有灰堆灰层,也是村上公坟所在地,经常有挖墓穴挖到灰层上而不得不另选穴重新挖。长期以来没有人关心灰坡岭上的灰堆灰层是干什么的,是什么年代的。但是灰坡岭周围的村子居民过去都是熬盐的,过去灰坡岭也不长庄稼,夏天荒草,冬天白茫茫盐碱。西禹高速去年拓宽,工程部门对拓宽的灰坡岭地下文物委托相关部门进行了勘察考证,勘察考证已经结束,人也撤了,挖出来的盆盆罐罐人家都拿走了。勘察考证的现场还在。

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信息,热心老人张崇孝先生便开自己的电动三摩载我颠簸到了勘察考证的现场,根据挖的勘探槽,灰坡岭上的灰层有7、8米厚(图4、5)。我们也捡到了许多古陶残片,灰坡岭是上古新石器遗址确诊无疑。

根据探槽实况,现场只发现灰层,没有发现灰坑,7、8米厚的灰层,绝非是短时期的积淀。它应该和炭村的灰疙瘩在时代上是相始终的(图6、7)。当然这里的灰层也是否定“灰坑是垃圾坑”考古观点的直接实物证据。
这里主题问题就直接来了:1、灰层的灰是怎么来的,是干什么产生的灰层遗留?2、当然,上古灰无非四个来源,一是陶器烧制产生;二是爨灶做饭产生;三是生活烧烤;四是生活取暖。其实上古生活烧烤是随渔、猎现场的。所以上古在灰坡岭岛上长期大规模烧烤的理由不成立。不仅上古在灰坡岭岛上长期大规模烧烤的理由不成立,上古在灰坡岭岛上长期居住生活理由也不成立,因为卤泊滩无论是地上水还是地下水,都是苦咸的。在关中,随便寻一处河边地掘壕居住,其水绝对都是甘甜的,都是可食用的。没有必要住在这交通不便的小岛上饮用又咸又苦的卤水。
没有必要绕圈子,上古在卤泊滩灰坡岭居住的先民是当时的盐工。他不是自然形成的而是国家组织的。
灰坡岭灰层怎么来的。它应该是陶器烧制的产物,烧制什么陶器,答案是尖底瓶。
在灰坡岭勘探现场捡拾的部分古陶残片还是能够说明一些问题的。

在灰坡岭勘探现场共捡拾上古残陶片33枚,其中夹砂陶残片6枚(图8、9);

尖底瓶残片10枚(图10、11、);

红陶盆、缶残片9(图12、13)枚;

漆面黑陶残片7枚(图14、15),

尖底瓶耳1枚(图16、17)
这些残片和关中新石器遗址的古陶残片还是有差异的,一是关中新石器遗址的古陶残片夹砂陶居多,若占70%,但是灰坡岭捡到的残片夹砂陶仅占18%.二是漆质漆面黑陶占一定比例,21%。这在关中其它新石器遗址没有。三是尖底瓶残片、红陶盆、缶残片占比例较高,尖底瓶残片30%,红陶盆、缶残片27%。
首先要关注的是尖底瓶残片占30%,若加上尖底瓶耳1枚则占比达33%,其次要关注的是何以漆质漆面黑陶占21%。漆质漆面黑陶是什么原状陶器。
现在可以肯定,富平县卤泊滩灰坡岭的新石器遗址发掘出来的实物和关中其它新石器遗址实物不一样。它不是普通的上古居住区。
当然,灰坡岭只发掘了其中极小一部分,还不能反映其上古全貌。但是,尖底瓶制作工场和液态盐收集灌装工场的雏形已经出现。
这里肯定一句:考古勘探单位考证出来的实物和结论,应该和本文不会出入太大。
进一步结论:尖底瓶时期关中已经形成国家盐统管。尖底瓶时期约5000年,它的结束是陕北定边的盐发现和关中黄帝夺取了山西省解州盐资源。
由于卤泊滩的盐资源,中华民族在关中前期稳定的生活了6500年,证据是关中密密麻麻的灰坑。
这个长期稳定的爨灶时期(6500年)是中华民族的孕育期,是中华大地唯一的,也是其他地域所不具备的。
还尖底瓶本来面目,还关中灰坑(爨灶)本来面目,中华民族的上古史才能步入正轨。
其实上古史研究还是需要点遐想的。中华民族是哪里来的。本人倾向于卞伟光先生的羌藏陇南说。卞伟光先生认为,新石器前人类是穴居的,穴居首先是要有穴,甘肃陇南山区有喀斯特地貌,而且也有先民穴居的遗痕,生存和繁衍,他们也在寻觅更美好的地方,其在关中探险也是必然的,但是,来到关中没有食盐,便无法繁衍,也就自来自灭,或者原路返回(陇南的礼县、彰县有盐泉),这都是一万和数万年前的事情了,但是当先民发现卤泊滩的食盐,自然繁衍无盐的障碍便被打破了,在卤泊滩居住繁衍便得天独厚了。于是发明了尖底瓶储运液态盐,于是发明了爨灶,扎实的夯实了中华民族农耕文明的基础。于是便出现了关中的外扩。要知道,由陇南寻觅关中需数万年的历史段,而居关中由没有尖底瓶到会做尖底瓶,则必然需要数千年的历史积累。一定知道,中华民族在关中的形成和文化积淀,是上万年的历史,而且没有中断,这个特色不应该忽视。

其实灰坡岭农田地楞上灰层、古陶残片是随处可见的(图18、19、20、21)。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