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刘涛: 我们所理解的“碑学”是严重不符康有为原来的本意

 攸州刀郎 2023-06-29 发布于湖南
文章图片1

刘涛|1953年生于湖北省武汉市,毕业于武汉大学历史系,任教中央美术学院,主要从事书法技法教学、书法史研究。著有《古今同观》《中国书法史·魏晋南北朝卷》(江苏教育版、获第六届国家图书奖)、《书法谈丛》(中华书局版)、《中国书法史图录解说》(与唐吟方合作)、《极简中国书法史》等。

“碑学”会要

刘涛

––

1889 年, 32 岁的康有为写出了一部名为《广艺舟双揖》(又名 《书镜》)的论书专著, 1893 年刊印后广为传播。在书中,他提出了尊碑弃帖的激进主张, 振聋发聩于当时, 在书坛掀起观念革命的波澜。

《广艺舟双揖》问世以后,”碑学”成了讨论清朝书法的关键词。 “碑学“是康有为发明的新概念,是他开了以"碑学”论书的法门。可是, 这个新概念在康有为那里, 真是“运用之妙, 存乎其心”,忽而指东, 忽而道西,就像流水注器,随器赋形。 发明者的康有为,不曾为”碑学”下一”定“义。 这并不奇怪。 康有为的学术根基, 扎在今文经学中。 这一学派的特点之一,就是重义理的阐发而轻训沽的界定。康有为是晚清今文经学的大师,造出新概念来论书,不过是为着揭示书法大势之所在,给定义的末节,无关义理宏旨,大师不为。

文章图片2

在今天,不明康有为"碑学"的要义,则昧于"碑学”所指之实。 既然我们知道了康有为的学术路数, 发明“碑学”的要义也并不困难, 他用”碑学”论书总有所指。 据此, 我们不妨把《广艺舟双揖》 检读一过, 将有关段落摘引而出, 即可明晰“碑学”的要义了。 在 《尊碑第二》一章中, 他说:今南北诸碑, 多嘉道以后新出土者。 即吾今所见碑, 亦多《金石萃编》所未见者, 出土之日多可证矣。 出碑既多,考证日盛, 于是碑学蔚为大国。

这里所谓的”碑学”,是指著录、 考证南北碑的学问, 应属金石学的范围,同一章中, 他又说道:迄于咸同. 碑学大播, 三尺之童, 十室之社, 莫不口北碑, 写魏体, 盖俗尚成矣。

“碑学”又转而指书法的风尚。以”碑学“指称写北碑的书风时尚,《体变第四》一章中也有一段文字:国朝书法凡有四变: 康雍之世,专仿香光;乾隆之代,竟讲子昂;率更贵盛于嘉道之间; 北碑荫芽于咸同之际。 至于今日, 碑学益盛, 多出入于北碑、 率更间, 而吴兴亦蹀躞伴食焉。

康有为”碑学”之所指,还不止于金石学和书风两途。在《尊碑》一章中,他有一段推崇包世臣著书立说以提倡北碑书法的文字:泾县包氏以精敏之资, 当金石之盛, 传完白之法, 独得蕴奥, 大启秘藏, 著为《安吴论书》, 表新碑, 宣笔法, 于是此学如日中天。

这里虽然没有明言”碑学”,但“此学”显然是"碑学"的代称,是指包世臣“表新碑, 宣笔法”的书学。

于是我们知道,康有为的”碑学”概念,涉及金石学、书风、书学,他之所以一概以"碑学"相称, 是因为都与南北碑相关。 由此 “碑学”的主体也就十分清楚了,是南北碑。 这也是康有为尊碑的所在。 他在《尊碑第二》中提出了尊崇南北碑的五条理由:

笔画完好, 精神流落, 易于临摹, 一也; 可以考隶楷之变,二也; 可以考后世之源流,三也;唐言结构,宋尚意态, 六朝碑各体毕备, 四也;笔法舒长刻入, 雄奇角出, 迎接不暇, 实为唐、 宋之所无有, 五也。

所以,《碑品第十七》一章中,康有为表彰为"神品"的《爨龙颜碑》《灵庙碑阴》《石门铭》,不是南碑就是北碑, 而《广艺舟双揖》在清朝书学史上最重要的意义及其影响力,就在于提倡南北朝碑刻的书法。需要注意的是,康有为在《购碑》一章中开列的碑刻品目,还包括吴碑、晋碑和隋碑,或许吴碑、晋碑被认作是南碑之源,隋碑属北碑之流吧。另外,南北碑书法,康有为提倡的重点是北碑,北碑中又心仪魏碑。他说:“北碑莫盛于魏,莫备千魏” “凡魏碑, 随取一家, 皆足成体, 尽合诸家, 则为具美。 虽南碑之绵丽, 齐碑之逋峭, 隋碑之洞达, 皆涵盖婷蓄, 蕴于其中。

文章图片3

故言魏碑, 虽无南碑及齐、 周、 隋碑,亦无不可”《备魏第十》。康有为这样夸赞魏碑, 不仅是出于审美的观察, 也是对前代书家写魏碑而卓然名家的经验总结,还包括他自已实践的体验。他的书法,得益于《石门铭》和《孝昌六十人造像》, 都是魏碑系统的作品。

康有为“碑学”这一概念, 以南北碑为本来内涵, 外延及于金石学、 书风、书学, 都称之为”碑学”,含义模糊不清。 以我的理解,他所说的”碑学“ 是一个体系,由金石学的碑学、书风的碑学、书学的碑学三大部分组成。如果分途而称, 又不妨命名为碑学的金石学、碑学的书风、碑学的书学。

大体说来, 金石学的碑学在嘉庆年间已盛, 嘉庆十年 (1805)成书的《金石萃编》,著录考证的南北碑就有百余通。最早写出提倡北碑书法专论《南北书派论》《北碑南帖论》的阮元说:“二十年来留心南北碑石,证以正史,其间踪迹流派,朗然可见。近年魏、齐、周、隋旧碑, 新出甚多,但下真迹一等,更可摩辨而得之。” 可见阮元写出碑学的书学著作,是先得益于金石学的碑学成果。包世臣的情况与阮元相似,他于嘉庆二十四年 (1819) 客次济南时,因为“得北朝碑版甚伙",才写出了”表新碑,宣笔法"的书学专文《历下笔谈》。

书学的碑学在嘉庆年间业已形成, 阮元和包世臣是最先将金石学的碑学发展成书学理论和主张的学者。

文章图片4

阮元的书论,侧重于书法流派的阐发。他是古文经学大师、朝廷封疆大吏,在学界和官场影响显赫。嘉庆十九年(1814)三月,书学家钱泳到淮阴拜谒阮元, 座中论及书法, 阮元出示《南北书派论》, 大谈书法分南北宗,钱泳深表赞同。阮元写字作旧体, 属帖一学派, 但他出于学者的睿识, 知北碑书法将盛于世, 对写北碑开新风寄予了莫大的希望。

包世臣提倡北碑, 注重笔法的传扬。 他专精文艺, 书名重于江南, 一时学者翁然从风,“从学者相矜以包派” (何绍基《东洲草堂书论抄· 跋张黑女墓志拓本》)。 因为有弟子传法, 包世臣对北碑书法的创作产生了实际的影响。

北碑书法经阮元、包世臣别流派、表胜场、宣笔法、称美韵的传扬,历几十年实践积累,终于在咸同之际形成了“莫不口北碑,写魏体”的“碑学中兴”的局面,也就是康有为所指的碑学的书风。

南北碑,在清朝是新出的旧碑,因为其古,前所未见,金石家著录考证,书学家表彰提倡,书法家取资于书。 南北碑所见书体,有篆书、隶书、楷书(真书),但以楷书为大宗。 阮元、包世臣的提倡北碑,康有为推崇魏碑,以书体论,为楷书。 书法家取范北碑者,自然也在楷书。

取法北碑楷书而获成就的第一位书家是邓石如。在乾嘉之际, 邓石如弃唐楷而习北碑楷书,只是筚路蓝缕的独自探索。 他向弟子包世臣传法,但包氏写北碑了无建树,不能称名。 包世臣“传完白之法”与众弟子如吴熙载、梅植之、杨亮、黄洵、毛长龄、姚配中、杨承注等辈,于北碑楷书,不过是酿就研习的风气,创作上未能别张大旗。究其原因,嘉道时期,宗法北碑楷书的书家,用他们熟悉的唐楷笔法写不出骨肉丰满的北碑楷书,学者书家都昧于北碑的笔法字法,于是研讨笔法成为书家的要务。 包世臣是当时的书法宗师,尽管有邓石如的成法可传,如铺毫纸上,如中截丰满,如计白当黑,但他仍然不舍探究, 意在发展光大, 这大概也是他的书学偏重笔法的缘故。

文章图片5

但是,包世臣宣示的笔法, 用来写北碑多有谬失。 比包氏晚生20余年的何绍基也“甚嗜北碑”“摹仿甚勤,而购藏亦富”。他批评过“包派”写北碑不得法:“余以 '横平竖直’四字绳之,知其于北碑未得髓也。”(《跋魏张黑女墓志拓本》)康有为生当碑派书法大兴之后,辨正包氏笔法粗谬更多举发。包氏值于北碑书法未显之世,其失误是时代的局限;他写字不舍帖法,晚年又学二王,与北碑之法相去甚远,这又是他倡说碑法而失之粗谬的自身蔽障。 故嘉道之世,北碑书法尚无接续邓石如的名家, 是时势使然。

咸同时期,写北碑的名家挺然而出, 最为卓著的人物是张裕钊和赵之谦。 张氏写北碑,以古质雅洁为胜; 赵氏学魏体,以流美娴娜见长, 各是一派名流重镇。

张裕钊是古文家兼书家。 康有为盛赞他的北碑楷书“高古浑穆,点画转折,皆绝痕迹,而意态逋峭特甚,其神韵皆晋、宋得意处,真能甄晋陶魏,孕宋、梁而育齐、隋,千年以来无与比”(《述学第二十三》)。 又说:“集碑之成,张廉卿也。 ”(《余论第十九》)按康有为的鉴定, 开风气之先的邓石如, 楷书成就也难及张裕钊。

比起张裕钊, 赵之谦是地道的艺术家。 他兼擅书、画、篆刻诸艺, 书法工篆、隶、楷、行诸体, 论艺道的全能,可以脾貌张裕钊。 可是,康有为不看重他的全能,不留情面地批评道:“赵伪叔学北碑,亦自成家,但气体靡弱。今天下多言北碑,而尽为靡靡之音,则伪叔之罪也。” (《述学第二十三》)大概是赵之谦写古体而发为媚态,遂遭斥责;张裕钊习古体而守之,故得胜称。

文章图片6

北碑楷书盛行之后, 书家也用北碑笔法写隶写行作草书,求取新姿异态。济于隶书者,赵之谦开路领先。资于行书者最多,张裕钊、 赵之谦并峙于前, 稍晚有用碑体行书作擘案大字“寒山寺” 的陶濬宣, 康有为也是以碑体行书见称书坛。 发于草书者,有沈曾植,是一代通人硕儒,曾与康、梁同组强学会变法维新。 他以北碑方笔写章草,尽折笔之妙,把章草书写出雄强宕荡的气势,“极嫔纷离披之妙”,可惜知音稀少,继者穷乏, 一如他的学术境遇,也是不显于世。

这些习北碑楷书而获成就,以北碑笔法开发隶书、行书、草书的书家,今人径称为“碑派”。这是清朝书坛出现的新流派,为宋朝以来所未见,康有为名之曰“今学”“新党”。如果把邓石如看作是这一派的开山祖师,这一书派至今已有200年的历史了。当年康有为发明“碑学”概念的同时, 还造出了“帖学”这个概念, 对举以分别书法的流派。 那么,“碑学”还可以用来指称书派。

欢迎点赞+关注!


转载声明:本文系编辑转载,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