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论文正文的结构方式和行文逻辑

 普却信的人生 2023-06-29 发布于广东

、结构和框架

《荀子.劝学》一篇是先秦论说文成熟的标志,今天来看仍然是议论文典范。论文的本质就是议论文。论文题目就是中心论点。

《劝学》的结构模型,简单说来,就是“什么是——为什么——怎么做”。

最直接的运用是课程或自考论文,但凡操作性、实践性强的题目都可以这么写。比如《多媒体技术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运用》、《如何提高小学阅读教学质量》……

看到这里,有悟性的同学会得出一个结论,这其实是一种思维模型。

接到任何一个工作任务、遇到任何问题或者说想要学习探索以前没有接触过的领域或事物,这都是最基础的思路和路径,相当于程咬金的三板斧。

把这三个问题搞清楚了,回答好了,就相当于搭好了一个房子的外墙和框架。

框架搭好了,往里面填内容就容易多了。

我们每年指导自考论文首先也是看框架,不合适的地方修改一下,对每一个内容的展开和陈述可以不同风格、不同样式,至少不会出大问题。

有的同学可能会说,这个用多了,会不会千篇一律,显得重复、没创意?其实还是个表达问题。

我们很多著作、文章、教材里面出现的所谓“定义”、“内涵”、“概念”包括“溯源”、“背景”、“综述”其实都是在回答“什么是”这个问题。

“为什么”约等于“重要性”、“必要性”、“意义”、“价值”、“效果”……

实施方案”、“措施”、“途径”、“方法”、“操作”……都是在说怎么做。

人物形象分析类本质上也是这种递进式写法。

人物性格特点及表现——是什么;形成原因、背景、环境——为什么;典型性、启发、影响其实也是怎么办。

、行文逻辑

分段、分段、分段,重要的事情说三遍。

每个小标题是这一部分的中心论点。

几个并列的小标题最好符合传统的对称之美范式。具体来说,就是字数、结构方式包括每一部分的分段、字数最好都是差不多的。

每一段的第一句就是中心句。以后的每句话都是围绕这句话展开的,或者说都是为了证明这句话的。

考研考博考公的论述题也是这个逻辑和原则。

作品原文就是论据。从论据到论点,需要有一个论证过程,考察的是写作者的逻辑性和独立思考。

怎么做、现实性、启发和影响是论文的落脚点和归宿。否则论文就是空中楼阁,失去了研究的意义。

最后,论文的语言强调客观、理性、叙述,不需要强烈的感情色彩和明显的褒贬。

尽量不采用略显独断的语言比如“最……”、“第一”……如果避免不了,必须有完整的证据链。

不需要为显示高深写自己都看不懂、读起来绕口的长句子,好像外国名著蹩脚的中文翻译。

就用你平时得心应手的短句子,准确、不啰嗦就行。

不要一直用逗号、分号,一个意思说完就直接句号。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