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道德经》:什么样的人不可能得道?

 HNYZL 2023-06-30 发布于上海
图片

《道德经》

第二十四章

企者不立,跨者不行。

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

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

其在道也,曰:余食赘形。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

 我们中国文化恐怕是所有文化中最合于道的文化,是最包容的文化。《中庸》中有一句非常著名的话,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这句话经常用在外交上,展示的是我们国家与其他国家的处事原则,这也是人与人的相处之道。我不会因为你与我不同就鄙视你、排斥你、消灭你,你有你的道,我有我的道,我们互不干涉,和平共处,最终并入更大的道。

有这么包容万事万物的道,有这么包容文化的同时,老子还要让领导者们注意那些不符合大道的行为。虽然道包容万事万物,但并不代表万事万物以及人的所有行为都合于道,因为有些行为同于道,有些行为会同于失,同于失者,道亦失之,所谓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合于道,万事万物才能长久。

前面文章中讲到我们人类一直在向自然学习,向自然学习什么?自然规律。第二十三章讲到的自然规律是,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得,多则惑。第二十三章的自然规律是,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今天讲到的自然规律是企者不立,跨者不行。

我们先来看看本章的字面意思。

企者不立,跨者不行。这句话的意思是,踮起脚跟,是没有办法一直保持这个姿态站立的。大跨步走路,是走不远的。

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只知道自己需求的人,以自己的认知为他人共识的人,是糊涂的人。认为自己所做的都是对的,以自己的价值观为标准的人,是得不到别人认可的。

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自己夸耀自己多厉害,能力多大,是没有用的,功劳不是自己夸出来的。自己把自己看得多高大上,是受不到别人尊重的。

其在道也,曰:余食赘形。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从道的准则来看,这些东西就像剩饭和赘瘤,是令人讨厌的东西,所以懂得这些道理的人是不会这样做的。

接下来,我们深入探讨本章《道德经》有哪些深意,能给到我们哪些启示,提升我们哪方面的认知,以及哪些方面可以让我们在实践中去运用。

我们根据字面意思可以看到,企者不立,跨者不行中的企者和跨者共同特征是,这些人看上去与众不同,却无法长久。因为它们并不符合自然规则,最终会被自然所淘汰。

我们人类尤其是领导者需要注意的是什么?以自我为中心,自见,自是,自伐,自矜,都突出一个字,“自”。其实前面第二十二章老子已经强调过这几个“自”的危害性,这些都是不符合自然规律的。

人的行为必须要符合自然规律才能健康发展。我们都学过一个寓言叫揠苗助长,有个人种田不行,没有别人的苗长得好,长得高,就心生一计,我把苗都给往上拔一拔,不就长高了吗?结果,没过几天,这些禾苗都死掉了。如果人的能力跟不上的话,越是把自己撑的越高,越是想让自己走的越快,就越不会成功。人要把基础给打牢了,才能稳步前行。

而能力是怎么来的?

孔子说: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并且,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能力是通过学习和不断重复经验学习到的知识得来的。因此,能力是通过经验得来的,而所有的经验都是通过学习来的。我们的学习主要是通过以下几种途径:

1. 通过观察学习。我们都知道,上班不能迟到、早退,因为规章制度就是这样定的。可是我不知道这个规章制度的效力怎么样。直到有一天,一个同事因为迟到被扣了二十块钱,这下我就知道这个规章制度是有效力的。孩子在家里看父母做什么,他们就学习什么,在外面看别人怎么做,听别人怎么说,这些都是观察学习。

2. 通过自己的体验学习。我们看到父母、他人做一些事情,这是观察,没有亲自体验,这样的经验比较虚,如果我也去做,那么这个经验就比较实。

3.受信的人传授给我们的。受信的人是我们信赖的人,像父母、老师、亲朋,这些让我们受信的人告诉我们的一些事情,也会成为经验,比如边马路要小心,一停二看三通过,张无忌的妈妈临死前对张无忌说,“孩儿,你长大了之后,要提防女人骗你,越是好看的女人越会骗人。”

4.我们自己总结到的经验。在人际关系中,我到姨娘家,姨娘总是给我好吃的,到姑姑家,姑姑总是教训我,我感到姨娘喜欢我,姑姑不喜欢我,父母总是给哥哥吃的多一些,我感到父母偏心,这样的经验都是总结出来的。

但是我们知道,经验到的事情并不会自动地转化为能力,因此,只有把学习到的经验放到实践中去运用,当我们发现这个经验很有效,这就变成能力了。现在就出现了一个问题,检验后没有什么效度的经验是什么呢?这些也是能力,是验错的能力,这样你就不会不断地犯同样的错误了。

企者不立,跨者不行。能力是脚踏实地,一步一步经验到的,如果你只是看很多听很多,而不在实践中去运用,那么这些能力都是虚的,没有什么用处。

有效的学习,经验的总结,能力的提升,在一个人处于自见、自是、自伐、自矜的时候,是无法实现的。

为什么这样说呢?

所有的自我,都对应着他人。没有社会、没有他人,就没有自我。人们发现过多起野兽养育人类孩子的案例。有一个著名的狼孩,从小被遗弃在森林里,被狼养大,被人发现的时候,根本不会说话,只有狼的习性。这样的人连人都算不上,哪有什么自我!

有自我,就有社会关系。在一个人处于自见、自是、自伐、自矜的时候,一定是在与他人相比较,每个人都有追求良好感受的需要,没有哪个人愿意天天被人踩在脚底。想想看,一个人头脑中满满的都是自我,我是好的,我是对的,老子天下第一,什么功劳都是我的,我们中国历史上淘汰的都是这样的人,因为如果这样的人是君王,在历史上几乎都是昏君,是遭人憎恨,被推翻的对象,如果是普通人,也跟剩饭赘瘤一样,惹人厌烦。

《道德经》处处隐含着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人的关系,人如何在自然和社会中生活,如何与人相处,如何引领他人的道理。这就是道和德嘛!读《道德经》,读出关系来,有了整体观,思维的疆域就拓宽了。

在第二十二章中已经讲过领导者自见、自是、自伐、自矜的危害。这里再强调一下,因为我们人类总是犯错,却不知道错在哪儿。错在哪里?就在以下几点。

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如果领导者把自己的需求,当成是所有员工的需求,那么就会失去员工的支持。如果一个领导者总是认为自己都是对的,把自己的行为准则当成员工必须遵守的行为准则,就会遭到员的反感。

在我们的身边,有很多自以为是的人,我们都很讨厌这样的人。但是我们又很难避免自己成为这样的人。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这些人并不真正的想要了解其他人的真实况状,并没有先做思想上的融合,情感上的交流,上来就是你应该怎么样,你需要怎么样,这样做的时候,马上就会遭到其他人的反感。

老子说,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有很多人在当了领导以后,就认为自己了不得了,厉害极了,就容易犯两个错误:

1.自吹自擂。有些团队领导做的比较含蓄,有些领导做的比较露骨。露骨的领导,平时开会就喜欢吹牛,如果不是我,你们能取得那么好的业绩!我做工作兢兢业业,从来都不偷懒,从来都是团队为核心。上一次我拿回一个大单子,够我们整个团队干两年的。而你们呢!不敢往外冲,不想往外冲,不愿往外冲!这个团队靠我一个人怎么能行呢?这样下去,不就完了嘛!

有的团队领导比较含蓄,说到成绩的时候,这些都是大家伙努力的结果,听着挺让人舒服的。可是说到错误的时候,也不检讨自己决策的问题了,全推给员工。他自己是既不揽功,但是也绝不担过。

然而从员工的心理来说,有功,你夸他们,他们是高兴的,有过你推给他们,却是不恰当的。因为对于小小的过失,员工可能还有实力承担,如果是关于到整个企业的事情,比如效益下滑,纪律松散等等,这些是员工层面无法承担的,只能是你这个团队领导来担,推给员工是不会令人服气的。因此小的失误要从员工身上去找原因,大的事情还是要从自己的身上找原因。而功劳,全部都是各位同仁共同努力的结果。

团队是你这个领导的,干什么非要和员工抢功劳呢!

2.自高自大。有些人当了团队领导,眼睛就看不到其他人了。别人不叫一声领导什么的,自尊心就受到伤害。但是,尊重是来自于别人自发的,当你在领导的位置上得到了众人的认可,别人自然会很尊重你。自己把自己的位置端得太高,就脱离了群众。自矜者是得不到尊重,无法长久的。

老子说,其在道也,曰:余食赘形。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我们在道中,什么时候都有明显的参照,中国五千年的历史,什么样的榜样都能给你找到。历史书上会讲到明君是什么样的,昏君是什么样的,忠臣是什么样的,奸臣是什么样的。而企者、跨者、自见、自是,自伐,自矜就是像是馊掉的食物和身上的赘瘤一样,是让人厌恶的东西。遵循自然规律、重视人际关系的人是不会需要这些东西的。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