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我眼中“一堂好课”的标准 | 争鸣

 顺其自然h 2023-06-30 发布于北京
图片



音乐课堂教学一直是一线音乐教师不断探索的课题,“一堂好课”也永远是教师们努力追求的目标,近期《音乐周报》争鸣版刊发的《音乐课堂的教学目标到底怎么写?》《“一堂好课”是否有客观标准?》都对这一课题进行了有益的讨论。这两个题目本身就是紧密相连的,如果没有清晰的、定位准确的目标,“好课”也就无从谈起。

一堂课的教学一定是紧紧围绕目标达成而进行的,但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我们似乎并不能找到一把万能的钥匙。正如作者所说:没有一个专家准确定位过一堂音乐课必须具备哪些因素,也从未对优秀的音乐课下一个准确具体的标准。学情分析到位,深研、领会课标思想,与时俱进、不断学习和探索教学思路,这些做法是教学前后的准备,是上好一堂课的预备和反思,而不是评价一堂好课的标准。

作曲家鲍元恺的微博签名上有这样四句话:少谈“改革”,多谈建设;少谈“创新”,多谈常识;少搞课题,多搞创作;少争获奖,多争流传。这是鲍老师针对音乐创作提出的四个理念,笔者也想借用这样的语式,谈谈个人对什么是“一堂好课”的认识。

一、少些表演,多些练习。

我们现在看到的所谓“好课”,大部分可以称为表演课或成果展示课,这是一种经过了数次彩排的课,学生轻松达到老师的要求,音乐表现几近完美,看不到学生存在的问题以及老师解决问题的具体方法。这种表演课的学生有两个来源:一是授课老师就某一课题带领所教学生反复演练,自然班不假,但材料不新鲜,看着完美,却不灵动;二是用学校合唱团或乐团的特长生上公开课,其音乐素养自然高出普通班一大截,却不具备借鉴和推广价值。还有的课堂成了老师的表演舞台,学生只是陪衬,根本没有练习的机会,也算不上好课。

二、少些模式,多些自主。

音乐作品之所以百花齐放,是因为其各具特色、各美其美,同样的道理,音乐课堂也必须丰富多彩、个性鲜明。教无定法、贵在得法,针对学生的学情制定最合适的教学目标,针对教师自己的特长制定最得心应手的教学方法,才能在课堂上把握全局、游刃有余。有一种类型的公开课最考验教师的智慧,这便是借班上课,要求教师在最短的时间内了解学生的基本状况,快速制定出有效的教学方案。有些老师把某种教学体系理解成一种固定模式,不管什么作品,只管带着学生手舞足蹈地去体验,美其名曰“让音乐属于每一个人”,最后学生谱也不认识,歌也唱不准,“培养音乐核心素养”成为一句空话。

三、少争获奖,多争获得。

在课堂教学比赛中一举成名,或许是许多年轻音乐教师的梦想,但同时也是沉重的负担。比如有的老师设计了相当高难度的合唱教学,但跟借班的学生一接触,立刻傻了眼,别说二声部,学生一个声部唱准都困难。老师一门心思想得奖,不肯调整教学思路,硬着头皮“硬啃”,结果可想而知。不管是公开课、教学展演及比赛,还是平时的常态课,如果我们能多考虑学生在课堂上获得了多少,自己在教学中获得了多少,教学相长、共同进步,才是最好的结果。

四、少谈改革,多谈建设。

这一点笔者完全照搬了鲍元恺老师的观点,因为基础建设如果不能达标,改革往往成为空中楼阁,无法落地。“一堂好课”除了音乐教师精心的设计、学生的素养支撑、教学软件的跟进等,有没有硬件设施的配套要求呢?回答是肯定的。学校可能在教学改革、课程开发等方面投入了大量资金,但音乐教室就是没有一台好钢琴,还有老师无法根据作品的要求调节音响设备音量,投影模糊不清,音乐教材不能做到人手一本等,这些都会直接影响音乐教学的效果。当然,音乐课程的建设远不止硬件方面,但基础硬件设施势必先行,这一点不是“好课”的标准,而是成就“好课”的先决条件。

以上只是笔者的粗浅认识,纯属一家之言。愿音乐教育工作者们积极探索,努力上好每一节课,才能完成“以美育人、立德树人”的教育使命。


【争鸣】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