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第十二章 太阳病篇

 hzgscrs 2023-07-01 发布于云南

三阳在经在腑,三阴寒化热化。太阳在经有三个重要的处方:麻黄汤、桂枝汤和小青龙汤,如果算上太少两感证是四个方。

一、麻黄汤

“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为什么头项强痛而恶寒呢?因为麻黄定位在风府穴,所以头项强痛是太阳病的本证,只要见到头项强痛就可以用麻黄。麻黄证的人有一个特点是喜欢戴帽子,一吹风后脑勺就疼。这种人常常有颈椎病或者有寰枢关节(第一颈椎寰椎和第二颈椎枢椎之间连结的总称)的问题,感冒后多头项强痛。对这种疾病推拿可以发汗,针灸也可以发汗,所以太阳病发汗既可以用麻黄汤,也可以针刺。

麻黄含伪麻黄碱,桂枝是一个解热镇痛药,麻黄配桂枝相当于伪麻黄碱加解热镇痛药,如阿司匹林、西药康泰克。另外,甘草有类皮质激素样作用,很多西医加5mg强的松缓解感冒症状。感冒以后容易咳嗽怎么办?再加杏仁或止咳片。西医治疗感冒用伪麻黄碱加阿司匹林,加泼尼松,加去咳片,中医的麻黄汤就是麻黄、桂枝、甘草、杏仁。麻黄汤证不咳,仍可用杏仁,这属于截断法,因为急性上呼吸道感染不解,下传就咳嗽,所以可用杏仁截断。

“太阳病,项背强几几,反汗出恶风者,桂枝加葛根汤主之”。桂枝加葛根汤的组方就是葛根汤,因为里面有麻黄。接下来就有争议了,林亿校注《伤寒论》的时候就说“太阳中风自汗”用桂枝,“伤寒无汗”用麻黄。汗出恶风不该用麻黄,桂枝加葛根汤应该只加葛根,不加麻黄。大家注意一个字,“反”汗出恶风。原文不是“太阳病,项背强几几,汗出恶风者,桂枝加葛根汤主之”,而是“太阳病,项背强几几,反汗出恶风者,桂枝加葛根汤主之”。这里的“反”字,如太少两感证的“反发热脉沉者,麻黄细辛附子汤主之”意思一样。因为阳虚,太少两感证应该体温低,不该发热,如“反发热”,就由麻黄附子甘草汤变为麻黄细辛附子汤。《金匮要略》说“太阳病,其证备,身体强,几几然,脉反沉迟,此为痉,栝蒌桂枝汤主之”,桂枝证是浮、缓、大脉,不应该是沉迟,“脉反沉迟”是栝蒌桂枝汤的独证。而这里讲的“太阳病,项背强几几,反汗出恶风者,桂枝加葛根汤主之”,林亿提出是桂枝加葛根汤没有麻黄,可是原书有麻黄,我的经验是可以用麻黄的。因为“太阳之为病,头项强痛而恶寒”,只要出现头项强痛就可以用麻黄,但是桂枝加葛根汤中麻黄的量不宜大,量大容易导致心悸。

栝蒌桂枝汤治“身体强,几几然”,不加葛根,而加天花粉,这和桂枝加葛根汤不一样。如果患者汗出恶风,应该用桂枝加葛根汤;如果脉反沉迟,应该用栝蒌桂枝汤。

项背强几几还有一个类证,“服桂枝汤,或下之,仍头项强痛,翕翕发热,无汗,心下满微痛,小便不利者,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主之”,也就是苓芍术甘汤。一是头项强痛,一是发热无汗,一是心下满痛,一是小便不利。小便不利说明是饮证,饮邪阻碍太阳膀胱经的气化,出现头项强痛,方中的芍药入跷脉,又能利尿。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与苓桂术甘汤的区别,无非是把桂枝换成了芍药,多了生姜和大枣。

麻黄汤证化热怎么办?“太阳中风,脉浮紧,发热恶寒,身疼痛,不汗出而烦躁者,大青龙汤主之”。麻黄汤类方伴有烦躁的要加石膏。“若脉微弱,汗出恶风者,不可服之”,即桂枝证是不可服大青龙汤类方。如果麻黄汤证入了阳明经,“若汗出而喘,无大热者,可与麻黄杏子甘草石膏汤”,此时要用麻杏石甘汤。由此可见,麻黄汤证出现化热时用大青龙汤,这时候麻黄汤证未解,仍然脉浮紧,发热恶寒,伴有烦躁,不汗出。如果已经转阳明,麻黄证解,“汗出而喘,无大热”,与麻杏石甘汤。为什么“无大热”?因为如有大热单用石膏的退热作用不强,需要配伍其他药物,如白虎汤。

“太阳病,初服桂枝汤,反烦不解者,先刺风池、风府,却与桂枝汤则愈”。就是说太阳病如服桂枝汤后反烦不解,说明有寒邪,应该是麻黄证,可先刺风池、风府解寒。寒解后如还有桂枝证,可以用桂枝汤。这是一个简单的办法:虚人外感时用桂枝汤不解,说明这个虚人还有寒邪,但是他不能够耐受麻黄汤,怎么办?因为麻黄定位在风府,所以可先刺风池、风府,然后再用桂枝汤。

二、桂枝汤

“太阳中风,阳浮而阴弱,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汗自出”,这句条文是讲桂枝汤证的原理。阳浮,这里是以脉位来定阴阳,以寸脉和关尺脉分别对应阳脉、阴脉,此外也可以脉性来对应阴阳脉。“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汗自出”,阳浮用桂枝解热,阴弱用芍药敛阴,这是桂枝汤的一个基本配伍。然后还有什么呢?啜热粥,促进解热。关于啜热粥的问题,我家传用的是阿司匹林白糖米浆汤,其中阿司匹林是解热剂,白糖增加能量,米汤相当于热粥。“太阳病,外证未解,脉浮弱者,当以汗解,宜桂枝汤”,脉浮弱,就是阳浮而阴弱,是个虚证,这条在讲太阳病的虚证,宜桂枝汤。

“桂枝本为解肌,若其人脉浮紧,发热,汗不出者,不可与也”。桂枝本为解肌,脾主肌肉,所以桂枝汤治疗的是太阳表虚证。表为什么虚?其实就是太阴脾虚。我们讲卫出上焦、卫出中焦、卫出下焦,卫出上焦用小青龙汤,卫出中焦用桂枝汤,卫出下焦用麻黄细辛附子汤和麻黄附子甘草汤。

“太阳病,发热恶寒,热多寒少,脉微弱者,此无阳也”,阳虚的人脉微弱,不可发汗,用桂枝二越婢一汤。桂枝二越婢一汤和葛根汤的区别是什么?剂量上的区别是:桂枝二越婢一汤中桂枝汤的用量小;从药上的区别是:葛根汤中有葛根,桂枝二越婢一汤有石膏。桂枝二越婢一汤为什么用石膏?因为发热恶寒,热多寒少,所以用石膏;葛根汤因为项背强几几,所以用葛根,两个处方主要区别在这里。这种发热恶寒、热多寒少的人,如果脉微弱,虽有麻黄证也不能重发汗,可用桂枝二越婢一汤。桂枝二越婢一汤是大青龙汤合桂枝汤,只是剂量减少了而已。我们前面讲过了,麻黄汤证如化热,出现“脉浮紧、发热、恶寒、不汗出而烦躁”,用大青龙汤治疗。如果发热恶寒、热多寒少,有恶寒提示麻黄证未解,但是脉又微弱,这时候就不能用大青龙汤,因为大青龙汤条文讲了“若脉微弱,汗出恶风者,不可服之”。此时要用桂枝二越婢一汤,就是在大青龙汤的基础上合上桂枝汤,同时减小大青龙汤的剂量。当然方名叫桂枝二越婢一汤,并非桂枝汤合大青龙汤,而是合越婢汤,实际上处方组成是相同的。

如桂枝汤证化热转阳明,应该怎么用药?还用麻杏石甘汤吗?桂枝二越婢一汤治疗发热恶寒、热多寒少,这时虽已化热,但是脉微弱是桂枝证,要用桂枝二越婢一汤,就是在桂枝汤的基础上加麻黄、石膏。如果桂枝汤证完全转入阳明,治法与麻黄汤证转阳明不同。麻黄汤证转阳明,如有喘用麻杏甘石汤,如没有喘用白虎汤;桂枝汤证转入阳明,用白虎加人参汤。“服桂枝汤,大汗出后,大烦渴不解,脉洪大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为什么要加人参?因为桂枝汤证是一个虚证,虚在太阴脾,定位在至阳穴,所以治疗桂枝汤化热要用白虎加人参汤。正常人感冒多是麻黄汤证,只有太阴脾虚的人,外感之后才会出现桂枝汤证。

“伤寒,阳脉涩,阴脉弦,法当腹中急痛,先与小建中汤”,这是在讲虚人感冒,如果伴有腹痛的用小建中汤,不伴有腹痛的用桂枝汤。桂枝汤证如兼有里证有三种情况,一是兼腹痛,用小建中汤;二是兼下利,用桂枝人参汤,即理中丸加桂枝;三是兼有身痛、脉沉迟(关脉沉迟),用桂枝加芍药生姜各一两人参三两新加汤。

三、小青龙汤

“伤寒表不解,心下有水气,干呕发热而咳,或渴,或利,或噎,或小便不利,少腹满,或喘者,小青龙汤主之”,小青龙汤的特点是麻黄汤证兼有饮邪。这种人有伏邪,伏的什么邪?伏的饮邪,新感引动饮邪,所以用小青龙汤。

太阳病主要有三证:麻黄汤证、桂枝汤证、小青龙汤证,麻黄汤证是太阳病的本证,桂枝汤证是脾虚的人外感,小青龙汤证是兼有饮邪。

四、太少两感证

我们讲过了卫出上焦、卫出中焦,分别是小青龙汤证、桂枝汤证。而卫出下焦是太少两感证,用麻黄细辛附子汤或麻黄附子甘草汤。太阳病篇就提了两感证,“伤寒脉浮,自汗出,小便数,心烦,微恶寒,脚挛急,反与桂枝欲攻其表,此误也”,这条讲的是,少阴病篇附子汤证误用了桂枝汤。附子汤证为什么会出现脚挛急?附子汤中的芍药是阴跷脉的药,可以治疗脚挛急。这种患者本来应该是温里,因为有微恶寒,阳虚用附子汤,方中有芍药能治其脚挛急,但反与桂枝汤欲攻其表,“得之便厥。咽中干,烦躁,吐逆者,作甘草干姜汤与之,以复其阳。若厥愈足温者,更作芍药甘草汤与之,其脚即伸。若胃气不和谵语者,少与调胃承气汤。若重发汗,复加烧针者,四逆汤主之”。张仲景这里是讲医案,先用甘草干姜汤扶阳,治咽干、烦躁、吐逆;然后脚拘急,加芍药甘草汤;大便不通,胃气不和谵语者,与调胃承气汤;如果亡阳,就用四逆汤,两个可以同时使用。阳虚的人如出现“胃气不和谵语”可以用调胃承气汤吗?可以。举个例子,阳虚的人得了阑尾炎,可与附子薏仁败酱散。要问患者:“大便好解不好解?”,如“大便不好解,两三天一解”,就要以承气汤类方治疗,也可用大黄附子汤,大便得通,症状就会得到缓解。所以,阳虚的人也可以用承气汤,可以用调胃承气汤,或者用大黄附子汤。

五、太阳截断

“问曰:证象阳旦,按法治之而增剧,厥逆,咽中干,两胫拘急而谵语。师曰:言夜半手足当温,两脚当伸。后如师言,何以知此?答曰:寸口脉浮而大;浮则为风,大为虚。风则生微热,虚则两胫挛”,患者小腿抽筋,所以要用芍药甘草汤。“病形象桂枝,因加附子参其间,增桂令汗出,附子温经,亡阳故也…以承气汤微溏,则止其谵语”。我们的截断法,只要是外感热病,不论寒热虚实,但凡有大便不通,首先通腑,直至微溏或软便,就可以截断疾病,这是治疗外感热病的一个基本问题。这里用调胃承气汤,也可用大黄附子汤或者附子泻心汤。《伤寒论》原书是分步治的,一步治可以用大黄附子汤,或者附子泻心汤。

这一条同时告诉大家,附子可以增强桂枝的发汗作用。然后又讲“厥逆,咽中干,烦躁,阳明内结,谵语烦乱者,更饮甘草干姜汤”。为什么叫甘草干姜汤不叫干姜甘草汤?因为甘草剂量大。那为什么又用甘草干姜汤呢?因为要用土来盖火,所以用甘草干姜汤。李东垣说“气虚生大热”,可用甘草来盖火。用干姜容易上火,咽干口燥,加甘草也可以抑制上火。对于“火”有好多治法:用土来盖火,用水来克火,有升阳散火,有发散郁火,本法为其中之一。然后讲“夜半阳气还,两脚当热,胫尚微拘急”,再用芍药甘草汤,腿就能伸了。

我们再举几个截断法的例子,《伤寒论》中讲:“太阳病,头痛至七日以上自愈者,以行其经尽故也。若欲作再经者,针足阳明,使经不传则愈”。七日以后还不好,针足阳明,使太阳不传阳明,这就是截断。“太阳初得病时,发其汗,汗先出不彻,因转属阳明”,发汗不透彻,太阳就转阳明,所以要截断太阳传阳明,汗出必彻。“病人脏无他病,时发热自汗出而不愈者,此卫气不和也”,就是讲桂枝汤证“时发热自汗出”怎么办?“先其时发汗则愈,宜桂枝汤”,要提前用桂枝汤,这也是桂枝汤的截断法。不光桂枝汤要“先其时发汗”,包括小柴胡汤治疗疟疾,治疗寒热往来,也要先其时服药,这都是《伤寒论》讲的截断法。上条讲的阳虚的患者用四逆汤,又用调胃承气汤,让大便微溏,也是体现了截断思想。

六、桂枝甘草法

桂枝甘草法主要有四个作用,我们分别用四个代表性处方来分析:

第一个作用是温心阳。太阳病篇讲桂枝甘草汤治疗心悸,“其人叉手自冒心”,这个症状很好识别,患者手压在前胸总说心悸,通过这个动作就知道可用桂枝甘草汤。为什么呢?他把手压在前胸,虚证喜按。还有一个情况是有人怕惊,背后叫他,他“哇”一声说吓死我了,这种人就是心阳虚的,就可以用桂枝甘草汤。如果烦躁怎么办?加龙骨牡蛎,就是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如果惊狂怎么办?再加蜀漆、生姜、大枣,就是桂枝去芍药加蜀漆龙牡蛎逆汤。这三个方的症状一个比一个重,先是悸,然后是悸而烦,第三是惊狂。桂枝甘草汤证如何抓独?患者坐在那里,一搭脉,手心潮,这是桂枝证。摸脉左寸脉无力,那我们马上就说“你心悸哦”,他说“是,就是心慌”。因为桂枝证,左寸无力是心阳虚,用桂枝甘草汤类方治疗,剂量可用桂枝30g、甘草15g,有时候用甘草9g,再加牡蛎60g、龙骨20g。然后告诉他“回家吃药后,半小时就不心慌了”。能够领会抓独法的精神了吗?我们通过抓独法可以把症状推出来,所以我们说他心悸,患者会很吃惊,觉得就像算命一样,实际上他的表现就是桂枝甘草汤证,就是心悸。为了快速缓解心悸,桂枝的剂量大,可加龙骨、牡蛎,很安全。

第二个配伍是甘草附子汤。在桂枝甘草的基础上加附子、白术,叫甘草附子汤,治风湿疾病。我们讲“阳加于阴谓之汗”,用桂枝甘草温心阳,能够发表,用附子、白术“并走皮中”,这是《伤寒论》的原文。如果把甘草换成龙骨,附子换成天雄,即治少阴虚劳的天雄散。桂枝加龙骨牡蛎汤证,或者小建中汤证,因为男子失精,女子梦交,日久以后导致的少阴亏损,用天雄散治疗。

第三个用法是化饮。第一个处方是苓桂术甘汤,治太阴脾虚导致的饮邪上泛。太阴脾主药有干姜、白术、人参。第二个处方是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即苓芍术甘汤,把桂枝换成芍药,多了生姜、大枣,治饮邪阻滞膀胱经导致头项强痛。第三个处方是把苓桂术甘汤的白术换成生姜,就是苓桂姜草汤。生姜入阳明胃经,此方治阳明胃里停饮,比如肚子里哗哗作响,不想喝水,喝水就吐等。苓桂术甘汤与苓桂姜草汤,一个用白术,一个用生姜;一个在脾,一个在胃,晃一晃,胃里哗哗响,这就是《金匮要略》所说的“水浸入胃”。第四个处方把白术换成大枣,就是苓桂枣甘汤,治奔豚。因为大枣能养心,所以治饮邪上攻欲作奔豚。第五个处方把白术换成五味子,就是苓桂味甘汤,治郁冒,用五味子的收敛作用。

第四种用法是桃核承气汤。桂枝配甘草,加大黄、桃仁、芒硝,治太阳病不解,“热结膀胱,其人如狂,血自下,下者愈”。桃核承气汤里没有水蛭,抵当汤里就有水蛭。膀胱蓄血证可以从症状去辨它的轻重,实际上我们辨证没有这么复杂,因为我们知道中医治疗血小板增多症,最经典的药就是水蛭,水蛭素能够抑制血小板的生成。瘀血常见两个原因:一个是血小板增高导致血栓,一个是凝血、抗凝与纤溶系统紊乱导致的高凝状态。亦即一个是止血功能障碍,一个是凝血功能障碍。其中血小板升高的用水蛭,凝血系统紊乱的不用水蛭,比如桃核承气汤。所以我们看化验单就可以开药,比如化疗后血小板低了,患者还有瘀血,我们用桃核承气汤、桂枝茯苓丸,不用水蛭,不用抵当汤。桃核承气汤证和抵当汤证的发狂、如狂不好鉴别,我们是直取其病,而不是单纯地从症状上去辨别。

七、太阳病图解

见图12-1。太阳在经有两个主证,一个是麻黄汤证,一个是桂枝汤证,也就是表实和表虚。麻黄汤证如果夹饮,是小青龙汤证;如果烦躁化热用大青龙汤;如果转到阳明,汗出而喘,无大热,用麻杏石甘汤。麻杏石甘汤和越婢汤有什么区别?麻杏石甘汤有杏仁,越婢汤有姜、枣,并重用麻黄。所以越婢汤发表的作用比麻杏石甘汤强,既可以发表又可以利水,比如用来治疗肾小球疾病,腰以上肿,当发其汗,越婢汤的效果就很明显。越婢汤中麻黄的剂量要大,生麻黄可以用到30g。如果把麻杏石甘汤和越婢汤合起来就是大青龙汤。

文章图片1

图12-1 太阳病图解

第二个是桂枝汤,如喘加厚朴、杏仁。虚人感冒,一般都是桂枝汤;实人感冒,一般是麻黄证。虚人感冒伴寒邪的用桂枝二麻黄一汤,或者麻黄桂枝各半汤。桂枝汤证有“项背强几几,反发热、汗出”,用桂枝加葛根汤。葛根汤和桂枝二越婢一汤的区别就是葛根汤用葛根,桂枝二越婢一汤用石膏。为什么出现桂枝二越婢一汤呢?因为桂枝汤证的人兼有麻黄证,并有化热,因为虚人外感一般是桂枝证,但是有个别的患者也可兼麻黄证,治法还是在桂枝汤的基础上化裁。发汗以后漏汗,汗出太多,那是桂枝加附子汤证;假使这个人脉促,就是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出汗脉促的人用桂枝汤要去芍药,促是脉来数而时一止,心律不齐,促脉用桂枝汤要去芍药,用桂枝加附子汤也要去芍药。治疗风湿在表一身疼,要重用桂枝、附子,即桂枝附子汤。桂枝附子汤与桂枝加附子汤的区别是:桂枝附子汤是桂枝加附子汤去芍药,同时重用桂、附,治风湿在表;桂枝加附子汤是在桂枝汤的基础上加了附子,治漏汗。如果风湿兼有便秘,桂枝附子汤去桂枝加白术,即桂枝去桂加白术汤,术附并走皮中逐水气,有人服药后会出现其人如冒,头晕、微汗、眼花,甚至出现蚁行感。如果患者大便正常,小便不利的,还要加桂,即桂枝附子加白术汤(原书未命名,只是讲“以大便不硬,小便不利,当加桂”)。桂枝汤兼里证,兼腹痛,用小建中汤;兼身痛,关脉沉迟,用新加汤;兼下利,用桂枝人参汤,就是理中丸加桂枝。

桂枝甘草汤治心悸。如果悸的基础上惊,加龙骨牡蛎,如果狂,再加蜀漆、姜、枣,就是救逆汤。桂枝甘草汤伴有风湿的,治以甘草附子汤,即桂枝、甘草加附子、白术,以术、附并走皮中。如果把甘草换成龙骨,附子换成天雄,就是天雄散,治少阴阳虚。它和去桂加白术汤复用桂的区别是后者脉浮虚而涩,所以有姜、枣和营卫,补气血。

桂枝甘草汤证伴有瘀血的用桃核承气汤,是在桂枝甘草汤的基础上加大黄、桃仁、芒硝,方中利用桂枝甘草汤的温经通络作用,帮助大黄、桃仁来活血。抵当汤、抵当丸和桃核承气汤的区别,前两方有水蛭、后一个没有水蛭。后一方是高凝状态导致的瘀血,前两个是止血功能紊乱(血小板升高)导致的瘀血。当然你也可以按条文去辨,我们这里是告诉大家怎么直取其病。

桂枝甘草汤如果兼有饮证,就是蓄水证,代表处方是苓桂术甘汤。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是苓芍术甘汤,就是把苓桂术甘汤中的桂枝换成芍药,加生姜、大枣,治疗饮邪阻碍膀胱经的经气,所导致的发热无汗,项背强几几。芍药配茯苓、白术是《伤寒论》中很典型的利水法,芍药利水、茯苓利尿、白术除湿,三药配伍的处方如治疗少阴阳虚的真武汤。真武汤证如果其背(至阳穴)恶寒的就是附子汤证。可以把真武汤变成附子汤,还可以在用真武汤的基础上灸至阳穴,可以针药同用,也可以单纯用药。如把苓桂术甘汤中的白术换成生姜,就是茯苓甘草汤,前者是脾虚饮停,后者是胃虚饮停。胃里有停饮的,一看CT片即可提示该证为茯苓甘草汤证,此即抓独。如果发奔豚,即苓桂枣甘汤,把白术换成大枣养心;如果眩冒,把白术换成五味子,就是苓桂味甘汤,用来治疗服小青龙汤后引起的眩冒;如果胸满咳嗽的,用桂苓五味甘草汤去桂加干姜、细辛。蓄水还有一个证,就是五苓散证,兼少阳黄疸可用茵陈五苓散,兼有少阴证则用猪苓汤,还有一个是桂枝茯苓丸。

八、五苓散抓独法

五苓散治膀胱咳,咳而遗尿,这一个症状就可以抓出来。如果没有症状,我们也可通过舌苔脉象判断,淡白舌、舌质润,有津,就可以用五苓散,如果患者来治咳嗽,尤其女性,你问她咳嗽小便要出来吧,她会觉得很神奇。茵陈五苓散治疗胆汁淤积性黄疸。胆汁淤积性黄疸的原因就是直接胆红素升高,直接胆红素升高导致脉搏变缓。直接胆红素是晦暗的黄色,所以患者面色黄而晦暗,所以茵陈五苓散的独证是缓脉。我们做过研究,胆汁淤积性黄疸脉搏的次数每分钟降低了10多次,每分钟60次多一点,平均63次,这就是缓脉。我们的研究发现,脉搏变数它就化热了。所以湿重的黄疸,应该是白腻苔,如果上面罩着一点微黄,实际上已经化热了。这种情况提示病证已经合并细菌感染了,用茵陈五苓散要加三石:石膏、滑石、寒水石,这是甘露饮的思路;或者去桂枝,用茵陈四苓散。这也是抓独法,脉缓是茵陈五苓散的独证。为什么?因为桂枝的独证就是缓脉。

太阳病下篇讲了一些太阳类证的鉴别方法。比如胸水,多见大陷胸汤证,很多胸水患者是没有太阳病的,一来就是胸水,但是也有见太阳病的,比如肺炎引起的胸水,早期可见太阳病。其实,临床上更多的是没有太阳病出现胸水的。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