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伤寒论注(十三) 痉湿暍

 它山客石 2022-06-25 发布于浙江

13.1 太阳病,痉、湿、暍,此三种,宜应别论。

太阳经主表,外感之邪,皆从太阳之表入体内。太阳病,邪传六经,六经皆可致痉。痉、湿、暍这三种,皆风寒之变证,源于外邪入侵,痉为风邪,湿为湿邪,暍为暑邪,虽病形与太阳病之中风伤寒相似,但其传变不同,故另以立论。

13.2 病身热足寒,颈项强急,恶寒,时头热面赤,目脉赤,独头面摇,卒口噤,背反张者,痉病也。

病人身热恶寒,太阳证也;颈项强急,面赤目赤,阳明证也;头热,风邪客于上也;足寒,寒邪凝于下也;卒,忽然也;噤,闭而不开也;头面摇,风邪攻击头部,风行而阳跟着动也;太阳之脉挟背,寒则筋急而拘挛,热则筋缓而纵驰,风邪循阳明经攻击头部则面目赤口噤。风寒二邪客于二经,上下夹攻,使营卫不能协调应对,顾此失彼,这些症状,都属痉病。

13.3 太阳病,发热,脉沉而细者,名曰痉。

上条之证,与太阳病相似,若为太阳病发热,脉当浮大。脉沉为寒,脉细为湿。风郁于阳则发热,湿凝于阴则脉沉细。今出现太阳之病证,却非太阳之脉,故名痉。虽然痉病统属太阳,证似太阳,但出现上条痉病症状而脉沉细者,此脉又不同于六经之脉,不可名太阳中风之脉或太阳少阴之脉,等等。故名其为痉。

13.4 太阳病,发热无汗,恶寒者,名曰刚痉。太阳病,发热汗出,而不恶寒,名曰柔痉。

太阳病,发热,无汗,恶寒,为伤寒;发热,汗出,恶风,为中风;发热,汗出,不恶寒,为温热。

太阳病而出现13.2条所列之证,且脉沉而细者,便是痉病。

痉病之发热无汗、恶寒者,为寒邪所致,无汗则为实邪,名曰刚痉。

痉病之发热汗出,不恶寒者,为风热所致,汗出则为虚邪,名曰柔痉。

13.5 太阳病,项背强几几,无汗恶风,葛根汤主之。

太阳经脉,从巅入络脑,还出别下项,循肩髆内,夹脊抵腰中,故太阳中风则头项强痛。阳明经脉循喉咙,入缺盆,贯膈,下乳内廉,故邪入阳明会有胸腹满。太阳主后背,前合阳明;阳明主前腹,后合太阳。强几几者,僵硬彷如被箍,紧缩不能动弹也。自项至背,均强几几,必为邪客太阳、阳明二经,前后夹击故也。无汗恶风,风邪为实。葛根汤主之,即桂枝汤加麻黄、葛根,两解太阳、阳明之邪(方见4.65条)。

13.6 太阳病,项背强几几,反汗出恶风者,桂枝加葛根汤主之。

项背强几几,即有紧箍感,是痉病之证;恶风,即太阳中风所致;汗出则表虚,故为虚邪。太阳中风,桂枝汤主之。今为太阳中风致痉,故不再宜桂枝汤,以桂枝加葛根汤主之。上条无汗实邪,故加麻黄。本条汗出虚邪,故不加麻黄。(桂枝汤方见1.3条)

桂枝加葛根汤方

于桂枝汤内,加葛根45克,余依桂枝汤法。

13.7 太阳病,发汗过多,因致痉。

此条说明痉病与太阳病之关系。本病太阳,若发汗过多,津液大亡,表气不固,阴血亏损,邪乘虚而入,所以致痉。

若太阳病用桂枝汤发汗过多者,亡津液而大烦渴,白虎加人参汤主之(见1.19条)。

若太阳病用麻黄汤发汗过多,因麻黄汤中无芍药收敛,则可能亡阳,桂枝加附子汤主之(见1.18条)。

13.8 湿家之为病,一身尽疼,发热,身色如似熏黄。

脾主输出,胃主收纳,脾气虚则水气不能及时排除体外,久而成湿。由此可知,湿与痉都是太阳风寒之变证。空气中湿气能作用于人体,一般相对湿度在65%左右,体感舒适,湿度过高,体感难受,故湿又是外邪之一种。

湿家,即因湿而病之人,或因体内湿气重,或湿邪侵入,或两者皆有。湿气滞留体内,气血运行受滞,故一身尽疼,发热;身色如似熏黄者,即色暗黄如烟熏,则是脾之瘀湿由内发出,若阳明郁热则色为橘黄。

治湿宜健脾,通过发汗、利尿排湿。本条当麻黄加术汤主之。(见《金匮要略注》2.15条)

13.9 湿家病,身上疼痛,发热,面黄而喘,头痛鼻塞而烦,其脉大,自能饮食,腹中和无病,病在头中寒湿,故鼻塞,内药鼻中则愈。

湿家病,身上疼痛发热,面黄而喘,头痛鼻塞而烦,证似伤寒,其脉大则非伤寒;能饮食,则胃中和,非病阳明;此为内生外受之湿病。湿邪在头部,故鼻塞。内药鼻中则愈,所内之药,瓜蒂散类也,取黄水从涕出以排出湿邪也。

通过涕出排湿,毕竟难受,总不如通过利尿或发汗。

13.10 太阳病,关节疼痛而烦,脉沉而细者,此名湿痹。湿痹之候,其人小便不利,大便反快。但当利其小便。

太阳病,关节疼痛而烦,证似伤寒,但脉沉而细,则属内有寒湿,此名湿痹。湿即水,寒湿之气不走正常水道外流则小便不利,横溢入关节则关节疼痛而烦,胃中水多反而大便快。治湿当利其小便。

13.11 湿家,其人但头汗出,背强,欲得被复、向火。若下之早则哕,胸满,小便不利,舌上如胎者;以丹田有热,胸中有寒,渴欲得水而不能饮,口燥烦也。

湿家但头汗出,是湿气上淫之汗。湿家背强,是湿气涩滞之重强,非痉病之拘强。欲得被复、向火,非外恶寒,是湿盛而生内寒。寒湿之气上攻致头,非有里热,故不可下,若下之早,湿邪下陷入胸则胸满,入胃则哕,寒湿不化则小便不利,胸中有寒则舌上滑白如胎。因丹田有热,胸中有寒者,则渴欲得水而不能饮,故口燥烦。

13.12 湿家下之,额上汗出,微喘,小便利者死;若下利不止者,亦死。

上条,湿家误下致胸满、哕、小便不利、舌上如胎、口燥渴不能饮,尚在可治。本条下后,额上汗出,微喘,阳虚欲脱于上也;小便利或下利不止,阴欲脱于下也。阴阳相离,故死。

湿则寒,湿重寒也重,寒重则阴盛阳虚,故不可下。宜温里升阳,恢复阴阳平衡以化湿。

13.13 病者一身尽疼,发热,日晡所剧者,此名风湿。此病伤于汗出当风,或久伤取冷所致也。

病湿日久,即为湿家。湿则寒,故湿家属寒湿,为素有湿者,遇冷触发。若病者本无湿,因汗出当风,发热,一身尽疼,日晡所剧者,则名风湿。湿邪入关节,故一身尽痛。湿家之痛,其痛则不能转侧。风湿之痛,其痛为不可屈伸。湿家久湿遇冷,痛则不分早晚微甚,是持续之痛。风湿则为汗出当风所致,系初病于湿,风属热,故发热;日晡为申时,15时整点至16时59分59妙,此时日将落,阳气渐衰,阴气回升,湿属阴,得自然之阴助,故病证加剧。

风湿迁延日久,便成湿家。若除湿不尽,日后必也遇冷而发。故曰一身尽疼这种病,或伤于汗出当风之风湿,或久伤取冷之寒湿。

13.14 问曰:风湿相抟,一身尽疼痛,法当汗出而解。值天阴雨不止,医云此可发汗。汗之病不愈者,何也?答曰:发其汗,汗大出者,但风气去,湿气在,是故不愈也。若治风湿者,发其汗,但微微似欲汗出者,风湿俱去也。

风湿相抟,一身尽疼痛,如上条即是,法当汗出而解。然风湿病于汗出当风,故发汗须讲究方法。值天阴雨不止,如梅雨季节,空气湿度过高,若大发其汗,则表虚引湿气入体,故风气去而湿气在,病不愈。若治风湿,但令其微微似欲汗出,则风气与湿气俱去,于空气湿度低之环境更好。

13.15 伤寒八九日,风湿相抟,身体疼烦,不能自转侧,不呕不渴,脉浮虚而涩者,桂枝附子汤主之。若其人大便硬,小便自利者,去桂枝加白术汤主之。

伤寒八九日,风湿相抟,身体疼痛,不能自转侧,即风湿之证。不呕不渴,无里热也;脉浮虚,风在表也;风则烦,湿则身疼不能转侧;脉涩,湿寒在经也。此为伤寒汗出当风导致风湿。桂枝附子汤主之(方见1.18条),温散其风湿,从表而解。若其人大便硬,小便自利,则非里热之大便硬,是脾虚失水大便燥之硬,不可下之。小便自利大便硬,津液已失,不可发汗再夺津液,故去桂枝加白术汤主之,加白术,去湿补脾也。

桂枝去桂加白术汤方

附子(炮,去皮,破)3枚≈黑附片30   白术60  生姜(切)45  大枣(孹)12  甘草(炙)30

上5味,以水1200毫升,煮取400毫升,去滓,分温3服。初一服,其人身如痹,半日许,复服之,3服都尽,其人如冒状,勿怪。

13.16 风湿相抟,骨节疼烦,掣痛不得屈伸,近之则痛剧,汗出短气,小便不利,恶风不欲去衣,或身微肿者,甘草附子汤主之。

风湿相抟,风邪生烦,湿邪生痛,风湿两邪抟聚一起攻击经络,注入关节,故骨节疼烦;掣痛不得屈伸,湿邪重也;近之,触碰也,激发风气动故痛加剧;风邪盛,故恶风不欲去衣;风伤阳,湿伤阴,风盛阳损,汗出阳气益伤,阳衰故短气;风湿两邪皆盛,湿气横溢不循规矩出水道,故小便不利,或身微肿。因汗出已伤阳,故不宜姜枣助汗,于桂枝附子汤去之,以甘草益气和中,附子温经散湿,白术燥脾,桂枝去风固卫,四物合成为甘草附子汤主之。

甘草附子汤方

甘草(炙)30   附子(炮,去皮,破)2枚≈黑附片20   桂枝60   白术30

上4味,以水1200毫升,煮取600毫升,去滓,温服200毫升,日3服。初服得微汗则解,能食。汗止复烦者,服100毫升。恐200毫升多者,宜服120-140毫升为妙。

13.17 太阳中热者,暍是也。其人汗出恶寒,身热而渴也。

暍,暑热之气也。中暑气之热,即中暑也。暑热伤人,太阳经受之,故曰太阳中热。太阳中风、温热、暍,三种均为太阳表病,都发热,但有所不同。太阳中风,则身热而不渴;太阳温热,则热由内发而不恶寒;中暍者,暑热外入,则汗出而恶寒。温热之渴,初病不过欲饮水;中暍之渴,一病便大渴饮水。温热可传经,变病不一;中暍则不传经,不愈则死。

旧时农村夏收季节,常有农民中暑,村医以生理盐水加葡萄糖吊瓶,输毕即愈。

13.18 太阳中暍者,发热恶寒,身重而疼痛,其脉弦细芤迟,小便已,洒洒然毛耸,手足逆冷,小有劳身即热,口开,前板齿燥。若发汗则恶寒甚,加温针则发热甚,数下之则淋甚。

太阳中暍者,发热恶寒身重疼痛,证似伤寒,但脉弦细芤迟,非伤寒脉也。暑热伤阳,太阳膀胱经表气受伤,故小便已,洒洒然汗毛竖起;热夺津液,血失水分,血行减速不能充盈四肢,故手脚逆冷。暑热在表,故小劳即助热,热盛伤阴,则渴,故口开,前板齿燥。此皆中暍危证,若发汗则表气愈虚,故更加恶寒;加温针则从内助表之署邪,发热更甚;数下之,则水源竭而淋甚。

人身之阳,以汗而外泄;人身之阴,以热而内竭。故中暍禁用汗、下、温针。因汗则伤阳,下则伤阴,温针则引热入内也。

13.19 太阳中暍者,身热疼重,而脉微弱,此亦夏月伤冷水,水行皮中所致也。

夏月暑气盛,肌表受暑热所迫而疏松,若汗出当风,易得风湿而身热疼痛。若冷水洗澡,则易束暑气于皮中;若饮冷过多,则里寒表热;都可致身热疼重,脉微细,此亦属中暍。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