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传统武术,侠门站桩功

 培训班文摘 2023-07-01 发布于山西

图片


站桩功在我国传统武术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侠门保留有“混元桩”、“马步桩”和“技击桩”三种桩式。
1、混元桩:两脚平行站立,与肩同宽,略呈八字,双膝微曲,上体正直,双手上抬环抱于两肩前,手心朝内,手指自然分开,微曲,略高于肩,两手相距约一尺,两肘略低于肩,腋半虚,臂半圆,呈抱球状。形成顶头立项,松肩横肘,含胸拔背,腰脊正直之势。然后,再将百会穴、会阴穴和两脚中间的身体重心点调整为一条直线(图1)。如此闭目静止不动,全身松沉自然,神不外驰,呼吸自然,既不意守丹田,也无任何意念活动。
初练站桩应以10分钟为限,逐步增加站桩的时间。每日可操修数次,以不疲劳为度。但绝对禁止日落后操修,以免影响睡眠。
功理和要点:“混元桩”所求取的内力,即是卫气能量及其循行于人体内时所产生的原始动力。  我们通过合理而自然的骨骼间架和肌骨的放松,以及清净无为的心态,方能有效地激发卫气能量的强盛和运行。因此,站桩的姿势务必要求正确,必须关闭一切思虑杂念。而百会穴、会阴穴和人体重心点的垂直,则是放松身心,与自然界相应的关键。
2、马步桩:两脚平行站立,脚尖外摆呈八字,间距约宽于肩的一倍,屈膝下蹲成马步,两大腿呈平行状,双膝尖不能超过双脚尖。上体正直,双手上抬环抱于两肩前,手心朝内,手指自然分开并弯曲,略高于肩,两手相距约一尺,两肘则略低于肩,腋半虚,臂半圆,呈抱球状,形成顶头立项。内容来自武术丹道气功。松肩横肘,含胸拔背,提肛收臀,两腿外展,周身上下四平八稳。然后,再将百会穴、会阴穴和两腿中间的身体重心点调整为一条直线(图2)。如此闭目静止不动,神不外驰,呼吸自然,既不意守丹田,也无意念活动。
功理和要点:马步桩是在混元桩求得整力之后进行修持的桩法,其目的是为了强化人体重心的稳定性,尤其是对增强下肢的雄厚劲力,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所谓气沉丹田而产生的内劲,并非是传统武学中稳定重心的主要劲力,而是卫气能量在膀胱经下行时所产生的下贯之劲力,以及小腿内外两侧因卫气循环运行时所产生的“拱力”效应。例如,少林派中的“泰山功”,即是以马步桩的桩式,采用脚踏木桩和大腿负石的操修方式,来强化臀部的坐胯之力和小腿部的拱力。这种使人体重心稳如泰山,数人难以摇撼的功夫,是有其修持依据的(图3、4、5、6)。

图片

如何在实践搏击中保持自身重心的平衡,是我国武林各门派苦心钻研的核心课题。纵观武林各门派的技击之术,无不是以破坏对方重心的稳定,抢夺其重心位置为主要的制胜手段。只有占据了对方的重心位置,才能发挥出整劲的强大技击威力。如果失去了重心位置,只能被动挨打而败北。
马步桩虽然偏重于对人体重心的修持,但仅是强化其劲力的来源,使我们在修持实践中能够较直观地体验并感悟到这种劲力的运行规律,以及维持人体重心平衡的动力原理,尚不能直接运用于实战搏击。须知,在实战搏击的过程中,敌我双方无时不处在相对的运动之中,致使人体重心也处于随时的变化和调整之中。需要特别强调的是,切莫忽视小腿内外两侧卫气循环运行时所产生的“拱力”。这正是实战搏击中随时调整自身重心平衡最根本性的劲力。
3、技击桩:两脚前后开立呈丁八步(与稍息步法大致相同),双膝自然弯曲,身体重心按前三后七分别落于两脚之上,使后脚落实,脚尖外摆约45度,胯向后坐,前脚跟虚起,脚掌着地,两脚相距约一尺,前脚跟与后脚拇趾连成一条直线,形成两腿夹剪之势。内容来自武术丹道气功。两臂环抱上抬,前手掌与鼻同高,使掌指尖、鼻尖与前足尖形成一条直线。后手掌略低于前手,两手掌相距约一尺,掌心均朝下并略向外微斜,手指自然分开,稍曲,虎口撑圆,掌心含空。全身形成似正非正,似斜非斜,顶头立项,松肩横肘,含胸拔背之桩式。如此静止不动,自然呼吸,两眼目光循前手臂上方远视(图7)。
意念引导:前脚掌要有回扒之劲意,前膝要有前顶之意,身有后靠之意,周身上下似有撑拧裹抱之劲意,整个桩势如铜墙铁壁一般,万物莫能进入。
原理和要点:技击桩是在前两种桩法的修炼基础上,进一步向实战过渡的桩法。其身形似正非正,似斜非斜,以及重心“前三后七”的比例分配,都已向实战搏击的需要迈进了一大步。利用此桩法再继续深造,便可使内力整劲充实饱满,充沛强大。若能再结合实战训练,便能较快地提高技击水平,步入传统武学之殿堂。但同时应注意两腿的互换练习,尽量避免养成左式或右式的单一站桩习惯。

图文素材来源:互联网       作者:未追溯到原文作者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