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手之六经脏腑气化学说概述

 渐出蓬蒿 2023-07-01 发布于浙江

1引言

      从“气化”角度,前面的足六经主要讲述了水谷的胃腐熟、脾运化、肾热化、膀胱输布,以及经过肝胆利用营阴、津液进行存储、疏导的调控过程。

      然而,中医的能量系统除了足六经脏腑对能量的开发之外,还要考虑这些能量的应用,即:生成能量的控制与运营状态。这就离不开手六经脏腑对人气的开发应用。其过程可简单地描述为:心为神明之主,是发出控制指令的中枢;各类脏腑系统是这些指令的执行者;而脏腑之所以能够维持这种生气状态,是由于相火在肾水的制约下有序释放。维持这种正常生理环境的重要手段便是三焦对营阴、津液、水液、水气的开合通调。

      在水谷气化过程中,手、足六经的作用是无法截然分开的,许多时候,是二者共同作用完成的。清气和水谷之气中,后天之气的的生成就包含了肺气的开发、小肠对水谷的盛化泌别、大肠的传化糟粕、心脉的输送传导等功能。也离不开三焦的敷布、出入、制节等作用,这些就构成了中医手六经脏腑系统的功能。

      中医的手六经包含:手太阳小肠经与手少阴心经、手阳明大肠经与手太阴肺经、手少阳三焦经与手厥阴心包络经等。下面主要以能量应用、津液流转、水谷化气、水气出入等为线索来介绍手六经功能。

2基本概念

    中医的手经脏腑主要包括“心”、“肺”、“心包络”和“小肠”、“大肠”、“三焦”等脏腑,按照常规的说法,这些中医脏腑的概念和功能分述如下(内容取自于包括百度在内的网络资料):

一、心

      从生理功能上进行界定的,一般情况下,中医心脏可表述为:主血脉、主神志、主汗、开窍于舌等。

       ①《内经》说:“心主血脉。脉者,血之府也,诸血者皆属于心”。

      心脉是血液运行的通道,而运动的主要推动力源于心。故心气盛,脉充盈,则脉搏和缓有力;反之,若气不足,脉亏少,则脉细弱或节律不齐。

      若心脉阴津充盈,心气足,就能够推动津液和血液循环,保障肺部气体交换和能量代谢的正常运行,故《内经》说:“心之合脉也,其荣色也”。

      ②心主神明

      神志指人的精神意识和思维活动。现代解剖医学表明,大脑是思维活动的中枢,也是支配人体各部发挥其生理功能的中枢。那么心主神明就包含了神经系统的这种功能。

      倘若把中医解构框架归结为能量代谢、信息和蛋白质三个系统,那么心主神明的核心在于信息系统,尽管物质形体是由蛋白质组成、其功能仍可落实到能量代谢系统中,但核心功能是产生意识、思维活动。

      《灵枢·本神篇》说:“所以任物者谓之心”。即:人接受外来事物而产生思维活动的过程是由心来完成的。“心藏神、主神明”,心的功能正常时,则神志清晰,精神充沛。若心的功能异常时,常可出现心神改变,如哭笑无常、昏迷不省、心悸不安、失眠多梦、健忘痴呆和狂妄躁动等症状。

      ③心开窍于舌,其华在面

      舌乃心之苗,因心主血脉,舌能够反映血脉的流通与瘀滞状态,故往往可以从舌的变化上反映心脉的情况:当心血不足时舌质淡白;心火亢胜时则舌尖红或舌糜烂;心血瘀阻时则舌质紫暗或瘀斑、瘀点;热入心包或痰迷心窍时,则舌强语謇等。

      其华在面是指心脉的生理功能可以显露于面部的色泽变化,当心气旺盛,血脉充盈时,面部红润有泽;心气不足,则可见面色白、晦滞;血虚则面色无华。

      ④心主汗

      汗生成于津液,因心主血脉,故汗与心阴有着密切的联系,有“汗乃心之液”的说法。当心阳虚脱时,汗液随心阳而脱,故大汗淋漓;心气虚时,表卫不固,自汗出;心阴虚时,阳无所附,心液失其敛藏而发盗汗。

二、小肠

      中医对小肠的描述仍然是从功能上入手的,其功能是:主受盛化物和泌别清浊。

      ①主受盛化物

      其表现是接受食糜而盛纳之;并对其消化转化为精微和糟粕两部分,即化物作用。若小肠受盛化物功能失调,表现为腹胀、腹泻、便溏等。

      ②主泌别清浊

      泌别清浊,是指小肠中的食糜在作进一步消化的过程中,随之分为清浊两部分:清者,即水谷精微和津液,由小肠吸收,经脾气的转输作用输布全身,即所谓“中央土以灌四傍”;浊者,即食物残渣和部分水液,经胃和小肠之气的作用通过阑门传送到大肠,最后在大肠的作用下,形成粪便排出体外。

      小肠在吸收水谷精微的同时,还吸收了大量的水液,与水谷精微融合为液态物质,由脾气转输全身脏腑形体官窍,即所谓“脾主为胃行其津液”。其中较清稀者上输于肺,经肺气的宣发肃降作用,布散于全身皮毛肌腠和内在脏腑,并将脏腑代谢后产生的浊液下输肾和膀胱,以成尿液生成之源。

      由于小肠参与了人体的水液代谢过程,故有“小肠主液”。“小肠居胃之下,受盛胃中水谷而分清浊,水液由此而渗入前,糟粕由此而归于后,脾气化而上升,小肠化而下降,故曰化物出焉。”小肠泌别清浊的功能正常,则水谷精微、水液和糟粕各行其道而二便正常。

      若小肠泌别清浊功能失职,不仅影响水谷精微的化生和吸收,还可因清浊不分,水液与糟粕混杂而导致二便的异常,表现为便溏泄泻、小便短少色黄等。

     小肠受盛化物与泌别清浊的功能密切相关,受盛化物是泌别清浊的前提;泌别清浊则不仅要在受盛化物的基础上进行,而且也是受盛化物的目的所在。小肠的这两大功能,又与脾主运化、升清及胃主通降、降浊密切相关,实际上是脾胃之气升清降浊功能的具体体现。因此,临床上小肠功能失常的病症,也多从脾胃论治。

三、心包络

      又称心包络或膻中。它是心脏的外膜,包裹着心脏,附有络脉,以通行气血。心包具有保卫心脏并能反映心脏某些功能的作用,“喜乐”的情绪虽然发自心中,但却是通过心包反映出来的,即所谓“代心行令”。正如《素问·灵兰秘典论》所说:“膻中者,臣使之官,喜乐出焉。”心脏是五脏六腑的主宰,不能受到邪气的伤害,如果受伤则病情危重,当邪气侵犯时,首先由心包承受,以避免或减轻心脏受到损伤,因此说心包能“代心受邪”。

四、三焦

      三焦通常被认为是分布于胸腹腔的一个大腑,由于它没有相应的脏与之对应,故有“孤府”之称。

      从部位上分,三焦是指上、中、下三焦。《灵枢·营卫生会》说:“上焦出于胃上口,并咽以上,贯膈而布胸中”;“中焦亦并胃中,出上焦之后”;“下焦者,别回肠,注于膀胱而渗入焉”。《难经·三十一难》说:“上焦者,在心下,下膈,在胃上口”;“中焦者,在胃中脘,不上不下”;“下焦者,当膀胱上口”。

      可以看出,三焦具体部位可以简单地分为以下三个部分:

      上焦位于膈上,包括心肺二脏。从功能上来讲,心推动血液运行;肺宣发肃降,将水谷精气布散于全身。故上焦主要是输布水谷精微,如《灵枢·决气》说:“上焦开发,宣五谷味,熏肤、充身、泽毛,若雾露之溉。”

      中焦是指胃部,包括脾、胃及肝、胆等脏腑。胃主腐熟、脾主运化、肝胆主疏泄,并分泌、排泄胆汁以助消化。因此,中焦具有消化、吸收并转输水谷精微和化生气血的功能。

      下焦是胃以下,包括肾、膀胱及大小肠。主要生理功能为传导糟粕,排泄二便。糟粕的排泄,一是从大肠排出大便,一是从膀胱排出小便。如《灵枢·营卫生会》说:“下焦者,别回肠,注于膀胱而渗入焉。故水谷者,常并居于胃中,成糟粕而俱下于大肠,而成下焦。渗而俱下,济泌别汁,循下焦而渗入膀胱焉。”

      从气化角度而言,三焦通常被认作是水谷之气出入的通道,包括水谷之气与自然界清气的开发。《难经·三十一难》说:“三焦者,水谷之道路,气之所终始也。”《素问·灵兰秘典》曰:“三焦者, 决渎之官, 水道出焉”。

      分而述之,三焦功能各有所司。《灵枢·营卫生会》曰:“上焦如雾, 中焦如沤,下焦如渎。”其中,“上焦如雾”是指上焦布散水谷精气,犹如雾露弥漫之状,灌溉并温养全身脏腑; “中焦如沤”是指中焦腐熟水谷,如同沤物浸渍,比喻中焦脾胃泌糟粕,蒸津液,化精微,腐熟运化水谷,进而化生气血的作用;“下焦如渎”是指下焦主排泄水液和糟粕,如同沟渠水道。

      总之,精微物质的布散和代谢产物的排泄均要以三焦作为通道才能进行。《灵枢·五癃津液别》曰:“津液各走其道, 故三焦出气以温肌肉、充皮肤、其为津, 其流而不行者为液”。

五、肺

      从功能上讲,中医肺的主要生理功能是主气、司呼吸,主行水、朝百脉,主治节。在体合皮,其华在毛、在窍为鼻、在志为忧(悲)、在液为涕、与秋气相通应。肺属于上焦,与整个三焦有着不可割舍的联系。

      ① 肺主气包含了呼吸之气和一身之气

      主呼吸之气是指肺是大自然清气与代谢肺气交换的场所;

      主一身之气包含了吸入的清气与水谷之气相合生成宗气,并积存于胸中“气海”的过程中。并对全身的气机进行调节,这表明肺有节律的呼吸,对全身之气的升降出入运动起着重要的调节作用。

      ②肺主行水

      是指肺气“通调水道”的作用,内涵主要有两个方面:

      一是通过肺气的宣发作用,将精微的轻清部分向上向外布散,上至头面诸窍,外达全身皮毛肌腠以濡润之;输送到皮毛肌腠的水液在卫气的推动作用下化为汗液,并在卫气的调节作用下有节制地排出体外。

      二是通过肺气的肃降作用,将精微中的较稠厚部分,向内向下输送到其他脏腑以濡润之,并将脏腑代谢所产生的废水输至肾,成为尿液生成之源。

      肺的“宣发肃降”作用推动和调节了全身水液的输布和排泄,参与调节全身的水液代谢,故说“肺主行水”。又因五脏六腑中肺的位置最高,故《医方集解》称“肺为水之上源”。

      这在临床中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当肺失宣发,可致水液向上向外输布失常,出现无汗、全身水肿等症;肺失肃降,水液不能下行至肾或膀胱,出现咳逆上气,小便不利,或水肿。肺行水功能失常,会导致脾转输到肺的水液不能正常布散,聚而为痰饮水湿。临床上对水液输布失常的痰饮、水肿等病证,可用“宣肺利水”和“降气利水”的方法进行治疗,即《内经》所谓“开鬼门”之法,又被称为“提壶揭盖”,即:《医学源流论》中的“开上源以利下流”手法。

③肺朝百脉

      心主血脉,心脏对血液的泵出是推动血液运行的主要动力。而胸廓有节律的扩张收缩会影响到血液中气体的吐故纳新,故血液运行也有赖于肺气的推动和调节。全身的血液都通过百脉流经于肺,经肺的呼吸,进行体内外清浊之气的交换,然后再通过肺气宣降作用,将富有清气的血液通过百脉输送到全身。

④肺主治节

      肺气具有治理调节肺之呼吸及全身之气、血、水的作用。《素问·灵兰秘典论》说:“肺者,相傅之官,治节出焉。”肺主治节的生理作用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

      其一是治理调节呼吸运动:肺气的宣发与肃降作用协调,维持通畅均匀的呼吸,使体内外气体得以正常交换。

      其二是调理全身气机:通过呼吸运动,调节一身之气的升降出入,保持全身气机调畅。

      其三是治理调节血液的运行:通过肺朝百脉和气的升降出入运动,辅佐心脏,推动和调节血液的运行。

      其四是治理调节津液代谢:通过肺气的宣发与肃降,治理和调节全身水液的输布与排泄。由此可见,肺主治节,是对肺的主要生理功能的高度概括。

六、大肠

      中医大肠的生理机能是主传化糟粕、主津。这与足阳明胃、足太阴脾的功能有许多相同之处。大肠接受小肠下传的食物残渣,吸收其中多余的水液,参与体内的水液代谢,最终形成粪便,并通过大肠的蠕动,将粪便经过肛门排出体外,故大肠主传化糟粕、主津,又称作“传导之官”。

3手六经脏腑气化概述

      以上基本概念,参考了传统中医的表述。

      若足经脏腑的主要作用是气化水谷的话,那么手经脏腑主要作用则是气化之后,如何调节气化过程生成各类组织运动以适应内外环境的变化,。

      从能量代谢角度,足脏腑能让摄取来的水谷与清气相作用,使其生成能量并通行全身。这里再次表述一下它们的具体功能,即:足阳明胃与足太阴脾负责水谷腐熟与运化;足少阴肾与足太阳膀胱负责热化寒水并通行全身;足厥阴肝与足少阳胆主要是调节体液的存储疏泄来实现其枢机作用。

      对于手脏腑而言,能量应用与生气生成是其主要的表现形式。

      其中,心是核心,这是因为心是思维活动的主体,支配了生命之气的各类运动;同时,心又主血脉,是体液循环、物质交换的主要动力源。

      心的动能本质上来源于足少阴热,而其有度释放则需要肾水的制约。故心可使用肾来实现心神主血脉的推动与控制。

      从病理上而言,服务于心脏的就是手太阳小肠和手厥阴心包:这是因为手少阴心受邪往往会传导给手太阳小肠,二者形成了一对表里关系;心之不足也往往会通过厥阴心包络的风木特性表现出来,并通过手、足六经的表里关系,传导给肝胆。心包之风木往往是由于三焦、肝胆系统的出入升降、储存疏泄等问题而产生的痰迷心窍、贼风妄动造成的,故手厥阴心包与手少阳三焦构成了一对表里关系,完成了三焦功能对心窍的传导,同时也受到足脏腑肝胆的影响。故在临床上,常有心包络拱卫心脏,小肠代心受过的说法。

      此外,手经脏腑中,津液、气体、水液等的出入调节离不开三焦的作用。其中,手太阴肺与手阳明大肠构成了一对表里关系,分别在上焦与下焦位置调节着人体气体、津液的出入升降。当这些功能不能顺畅地表达的时候,就会有病理物质生成,进一步稳定、加剧了这种病理状态。

      三焦之外,还有人头部的津液、气体的出入,后世有人把头部也包含在上焦之内。

      手经脏腑的核心在于心与三焦。其中心主宰了生气,其它脏腑各司其职来完成心的指令;而三焦的启闭、流通维持这个系统的环境调控。

      下面,对以手经心和三焦为核心的系统分两个部分讲述:

      ①、脏腑的功能关系可概括为“君火以明,相火以位”。

      其中“君火以明”是指心主神明的作用,由于君火守位而奉天之命,宣行火令以奉天,故称为君火。从气化角度而言君火有二个主要因素,即:手少阴心火丁火、足少阴肾水癸水。二者之间的关系是癸水上升而化丁火,丁火在上,其明若日。

      所谓“相火以位”,是指相火辅助君火“宣行火令以奉天”的作用,由于人体五脏各有其位、各有其相火、各司其职,故有相火以位的说法。朱丹溪提出相火论,指出“惟火有二,曰君火,人火也;曰相火,天火也。”可以看出,人火是通过天火来侍奉上天的。狭义的相火只包含手三焦相火、足少阳胆相火。手少阳三焦、足少阳胆相火秘藏于肾使肾水不寒,温肾水以达到阴阳交泰的状态。君火在上焦在心,相火在下焦在肾在命门。心火和包络相火(及肝胆相火)下交于肾,组成了命门相火,藏于肾水之中,犹如龙潜于水,雷伏于地,故相火也被称为“龙雷之火”。

      二者之间的关系可以简单地概括为:君火是主,主十二宫安危、一身之阳,明则五藏安和。相火是君火之用,因五藏六腑其位不同,故即所主阴阳不同,阳中有阴,阴中有阳,火之作用也各不相同。《景岳全书·杂证谟》中论也有同样的表述:“盖火本阳也,而阳之在上者,为阳中之阳,故曰君火;阳之在下者,为阴中之阳,故曰相火,此天地生成之道也。其在于人,则上为君火,故主于心;下为相火,故出于肾。主于心者,为神明之主,故曰君火以明;出于肾者,为发生之根,故曰相火以位。

      中医认为人体有正常之火,即温煦人体阳气的少火。“君火以明,相火以位”在人体脏腑生克协调关系中起着平衡阴阳升降、气机调畅的重要作用。正常状态,相火在君火的神明指挥下,在各自的岗位上各司其职,维持着阴阳交泰,侍奉自然的局面,这被视为生理常态。若相火不蛰藏,泄于肾水之外,就会打破这种阴阳交泰的局面。

      《素问·灵兰秘典论》说:“主明则下安,以此养生则寿,殁世不殆,以为天下则大昌。主不明则十二官危,使道闭塞而不通,形乃大伤,以此养生则殃。”若君火不明、相火离其位,脏腑阴阳就会因失去平衡而生病,出现心肾不交、相火妄动的证候。

      当元精亏损,水浅不养龙,致坎水失其蛰藏,相火浮游在上而出现阴虚火旺;当由心君失其镇纳时,就会致相火失去主宰致肝胆疏泄不利、或熏蒸三焦致气机调达失畅、或由脾胃虚弱,中焦土不伏火,致“阴火”乘位等。金元时期医家曾指出:“相火易起,五性厥阳之火相煽则妄动矣。火起于妄,变化莫测,无时不有,煎熬真阴,阴虚则病,阴绝则死。”

      相应地,当君火因元阳不足而不明时,会因心火不足而出现精神萎靡、神明不清的症状。

      因此,谈及心主神明,就必须明了包括心在内的各个脏腑之间的关系。在临床的治疗中,也必须明了这些关系。例如陈明在《从“伤寒论”解读“君火以明,相火以位”及其临床意义》一文提出了君火不明的四种分类:

      A、君火痞塞,独焰于上,代表汤证是大黄黄连泻心汤;

      B、君火痞塞,相火不应,代表汤证是附子泻心汤;

      C、君火不明,相火不位,代表方证是桂枝加桂汤证、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证等;

      D、相火不位,肝风内动,代表方证是真武汤证。

      这些方证均表达了心与其它脏腑之间的关联。

      ②君火与相火的出入渠道

      在手经里面,君火与相火发生与调控的介质就是气血津液,这与肺、大肠、小肠、膀胱、肾、三焦等构成的脏腑气体、津液、水液等通道有着密切的关系。

      手六经中,心与小肠通过经脉的络属构成表里关系:心脉下络小肠、气血相通,生理上两者相互协调,在病理情况下则相互影响。如心火过旺时,除表现口烂,舌疮外,还有小便短赤,灼热疼痛等小肠热证和证候;若小肠实热,亦可顺经上于心,则可出现心烦,舌尖糜烂等症状,治疗上即要清泻心火,又要兼清利小肠之热才有效果。

      对于包含肺与大肠在内的三焦水道,其表述如下:

      手太阴肺主气、司呼吸,主行水、朝百脉,主治节,推动和调控了气血的运行;手阳明大肠主津、传化糟粕,是调控津液的一个重要通道,同时也是气血亢胜与否的重要参考,二者分属上焦与下焦,通过气血之间的这种络属与传导,构成了太阴肺与阳明大肠之间的一对表里关系。

      三焦腔道中,中焦胃蒸津液、化精微,是运化水谷生成后天之气的主要场地,这也与足太阴脾、足阳明胃的腐熟、运化功能有着紧密的关系。

      当三焦通道不畅通的时候,津液滞留就会生成痰、饮、水、湿、毒等。这些由津液转化而来的病理产物阻塞的气血流转的通道,使得心脉、水液、气体出入不畅,影响了生气的正常生理活动的同时,也堵塞了热量传导渠道,造就了病理心火、相火的成因,同时也蒙蔽心神,严重情况下发生厥阴风动的状况。在治疗方法上,就需要考虑这些通道的开启状态。吴鞠通在《温病条辨治病法论》中指出“治上焦如羽、非轻不举;治中焦如衡、非平不变;治下焦如权、非重不沉”。喻嘉言提出:“上焦如雾,升而逐之,兼以解毒;中焦如沤,疏而逐之,兼以解毒;下焦如渎,决而逐之,兼以解毒”。这在临床应用中,是一种有效治疗温热病手法的标准模式。

4总结

      从气化角度,手经脏腑主要是生气的应用。

      心主神明是核心,它是人产生思维意识,认识自然、适应自然、改造自然的根本。同时也是向人体各个脏腑系统发出指令的中枢。

      为配合心主神明功能,各个脏腑必须配合、协调动作以完成这些指令的执行活动。心火以明,相火以位正是这种分工的表现。

      从气化角度,心火与相火的这种关系可总结如下:

      ①心火与相火要实现正常的调度,就需要肾水的约束。正常的生理状态是心火、相火蛰伏于肾水之中,呈现出一种水火交泰的状态;当火浮游于外,就会打破这种平衡状态,出现病理上的脏腑之火或者脏腑之寒;

      ②心是脏腑之一,心主血脉是心火功能的另一重要表现,其病理往往会通过小肠的表里关系和心包的络属关系相互传导。其中,手太阳小肠的泌别清浊功能往往会把病理上的心火传导给膀胱水道;心包厥阴风木特性也往往传导给肝胆厥阴系统;

      ③当心君火不明的时候,病理上需要考察包括心在内的各个脏腑的气化状态;

      ④三焦的通气、流转状态是维持生气重要手段,当功能不畅的时候,就会生成痰、水、饮、淤等病邪,并通过它们来维持病理状态的存在。当这些病邪蒙蔽心神、堵塞脏腑生气通道的时候,就会出现贼风妄动的状态。

      概括而言,就是以心为核心的控制中枢和各个脏腑系统构成的执行体,在使用三焦构成的调控手段完成内环境调控以支撑人体的生理功能,进而产生人适应外部自然的各类生命活动。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