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黄宾虹”内美静中参”的画学思想

 微信用户u79i8u 2023-07-01 发布于河南

“江山本如画,内美静中参。

人巧夺天工,剪裁青出蓝。”[1]

黄宾虹承续中国传统美学对美的内外二分法,将中国画的内涵分为“内美”和“外美”两大范畴。重“内美”而轻“外美”。他说:“山水乃图自然之性,非剽窃其形。画不写万物之貌,乃传其内涵之神。若以形似为贵,则名山大川,观览不遑,真本具在,何劳图焉?”[2]

黄宾虹是一个学者型画家,作画是他的一种思考方式。1951年,他在致友人函中说:“山水乃写自然之性,亦写吾人之心。”[3] 所谓“内美静中参”,就是以“道心”静观“内美”。在1954年的一幅画上,黄宾虹题道:“澄怀观化,须于静处求之。”求什么?求道。在黄宾虹看来,道与艺,一个是形而上,一个是形而下。从思辨哲学的角度看,二者是可分的;但从艺术实践的角度看,二者又是不可分而且是不能分的。他反复强调“图画之事,肇始人为,终侔天造”。[4]

“始知真放本细微,不比狂华生客慧。”苏东坡的这两句诗,黄宾虹特别欣赏,认为曲尽画理。他在1955年3月逝世前的遗言中说:“古人论画,常有无法中有法,乱中不乱,不齐之齐,不似之似,须入乎规矩之中,又超乎规矩之外的说法。这都是绘画的至理,学画的人应该深悟其中的道理。”[5] 黄宾虹的一生,从发蒙学画开始,直到92岁高龄逝世,不是以文人甚至也不是以画人的心态,而是一直是以学人的精神,孜孜不倦地穷究中国画学之理法。他认为:“舍置理法,必邻于妄;拘守理法,又近乎迂;宁迂毋妄。”[6]“画者以理法为巩固精神之本。”[7]“惟审于画,造乎理者,能尽物之妙;昧乎理者,则失物之真。”[8]“无法即如黑暗夜行,虽历荆棘瓦砾之劳,终是无路,此之谓魔。魔亦有道,非正道也。彼成魔者,非不用功,非不练习,只是不闻道。道如大路,平方正直。”[9] 因此,志于道后,学画者一定要据于德,即选择平方正直的大道。

从绘画本身来看,黄宾虹的态度也如当年燕园所立的石幢上刻的口号:“保守与改造。”他透彻地了解整个传统,又对时下流行的艺术派别并不陌生。他对西方绘画的古典主义、印象派、立体派、野兽派都很熟悉。在审美趣味上倾向于印象派、立体派、野兽派,却并不喜欢古典主义。他立定于中国画的笔墨传统而容纳印象派、立体派和野兽派的某些“洋笔墨”,这一立场使他既不同于死抱明清传统(而不是黄宾虹的大传统)的保守主义——在北平的11年,他饱尝这种保守主义的嘲讽;也不同于激进的文化颠覆主义。也许,我们应该把黄宾虹看作一个文化上的积极的保守主义者。在经过了一个世纪之久的“保守与革新”的激烈论战和反复实践以后的今天,黄宾虹的文化发展观的深刻性是值得我们进行认真讨论的时候了。

由画重“内美”,我们可以得出下面一系列的结论:绘画对于黄宾虹不是一种单纯的极视观之娱的享受,而主要是一种学人似的观道,一种极高智慧的悟道活动,同时还是一种儒家似的道德修证。绘画既是“格物”、“致知”(由画悟道),也是“诚意”、“正心”、“修身”(由画证道),甚至还是“治国”、“平天下”(由画弘道)。他在《画学篇》长诗中写道:“画学复兴思救国,特健药可百病苏。”作为一个长期从事美术教育的画家,绘画“内美”可以“廉顽立懦”、“矫励时趋”是他的信念。在他看来,制造精神的“特健药”对于医治沉沦孱弱的人心比社会改革更加任重道远,或许更为根本。除此以外,黄宾虹还有更为沉痛的忧患:“中华民族文化,永远不会灭亡。犹太国虽亡,而其文化并没有亡,所以将来国也会复兴。”

[1]王伯敏编《黄宾虹画语录》,第3页。

[2] 王伯敏编《黄宾虹画语录》,第10页。

[3]王伯敏编《黄宾虹画语录》,第2页。

[4]赵志钧编《黄宾虹论画录》,杭州:浙江美术学院出版社,第106页。

[5][6][7][8][9]赵志钧编《黄宾虹论画录》,杭州:浙江美术学院出版社,第94页。

摘自王鲁湘《“内美静中参”——黄宾虹画学的核心》,《中国美术》2011年第1期,第98-107页。

特别声明:本文为网易自媒体平台“网易号”作者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观点。网易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