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日本凭什么?

 阿里木杜 2023-07-02 发布于广东

图片

富士吉田市·新仓浅间公园


加我


昨天写了《帝国命门:克里米亚》,招来不少人骂我,选了一个我最不能忍受的挂上了墙,考虑到要在平台面前保持克制,留个好印象,我没敢放开骂,如下:

                   图片

上图里的“王乘风”,是我老读者,对他从此地到彼岸的生活也略有所知,只想祝福他:能过去太不容易了,好好享受生活吧。

由此也想起来另外一个读者,他被劳务公司骗了,说好去德国,最后不知道怎么搞的把他弄到了塞尔维亚,本来他万念俱灰,但后来他发现只要稍微努力下,每个月也能拿到折合人民币七八千到一万的收入,而消费又比国内低,结果他来了精神,现在已经在那边快一年了,他说他正在攒钱,同时苦练电焊技术,然后打算继续向着德国努力,因为他知道去了德国收入会比现在高好几倍,我也祝福了他。

上图里,乘风说让我写点儿关于日本的文字,其实关于日本我早就写过了,我曾有过日本同学,也有过日本朋友,更有过长年和日本企业打交道的朋友,加上小时候极端仇视日本,经常看一些和日本相关的书籍杂志,想找出日本的缺点或者毛病,琢磨着从哪里、以哪种方式下手比较高效,好把这个民族杀光杀净,把那四个岛屿全部炸沉……我就是怀着这种仇恨的心态去搜集关于日本的资料,到了初一的时候,我记得我还是抱着灭绝日本所有有生命的东西的态度回答老师的问题,这么多年过去了,我不知道老师当年心里是怎么想的,也许他是欣喜的?还是担忧的?

随着对日本的了解越来越多,我的心态也起了变化,这期间不仅阅读了关于日本的书籍,也阅读了关于清王朝和义和团的一些资料(以及其他一些资料),后来逐渐梳理出一条思想的脉络:日本侵华确实罪孽深重,但是战后日本已经被美国从根本上改造为拥有文明制度的文明国家,随着天皇被麦克阿瑟请下神坛,以凡间凡人的形象现身,以此洗掉日本民族骨子里的愚忠和愚昧,随着民主制度的确立,日本爆发出比明治维新时期更惊人的创造力,再加上跟周边国家关系的缓和,并得到了美国的资金和技术支持,所以日本从战败到崛起,从一片废墟到经济腾飞,仅仅用了不到二十年时间,而日本1968年超过西德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也仅仅只有23时间。

小林义雄的《战后日本经济史》中的记载:以1955年到1970年美国的投资增长率为基数来计算,英国的增长率是120%,法国为111%,德国为152%,而日本却高达360%.

这就是日本,纵然我们中的有些人天天骂“小日本”、“小日子”、“泥盆”,看不起日本,但在我看来这些人可怜可悲又可耻,无知无脑又无胆:天天骂美帝,骂日本,骂了几十年了,咱们是技术上全面超过人家了,还是军事上早已实现碾压了?或者咱们的国民福利、人均GDP,在国际事务中的话语权……?

所以我说中国五毛是这个星球上最无知无耻、奴性最重的一群可怜人,他们注定要度过悲惨的一生。

今天想说说决定日本经济腾飞和成为技术大国的一个软实力:日本人的认真精神。

日本人做事的认真程度在全世界也是首屈一指,有时候甚至让人觉得到了“轴”的地步,但是日本制造的东西,即使那些骂日本的傻逼五毛,他们也会恬不知耻地趋之若鹜甚至视若珍宝,比如众所周知的使用了日本欧姆龙防伪环的人民币,和使用了日本富士施乐防伪油墨的居民身份证。

图片图片

这些圈圈叫“EURion constellation”,中文名称为圆圈星座防伪技术,是由日本欧姆龙公司发明并享有专利,因此又称之为“欧姆龙环”,按猎户星座的形式排列,除了我国,美国、欧州、加拿大、埃及、墨西哥、澳大利亚和日本等国也都使用了这种技术。

         

我国二代身份证的卡基和芯片是自己生产的,印刷的防伪油墨和设备是日本富士施乐公司的(芯片制造厂主力华虹宏力一厂最早和日本NEC合资,如今已经完全国有化)。          


其实我们中国人也非常看重工匠精神,也推崇把工作做到极致的认真劲儿,比如中央电视台曾经从2015年的五一劳动节开始,推出了“大国工匠”的系列节目,每期的节目不用看内容,光看题目就令人肃然起敬,比如第2集的“大术无极”、第5集“大工传世”、第6集“大技贵精”、第7集“大道无疆”……

         
认真做一件有益于自己、他人和社会的事情,这本身就是一件值得尊重的事情,在做这件事情的同时,也获得了较好的收入和他人的尊敬,我想这大概就是工匠精神得以在日本传续的原因所在吧?

         
而在有些地方,人们不需要踏实做事,只要“会来事儿”、会溜须拍马、能八面玲珑的做人就能活得很滋润,埋头干活儿的人往往得不到重视甚至得到埋怨,那长此以往当然会养成浮躁、功利、以埋头苦干为耻,以左右逢源为荣的社会风气,且美其名曰:认真你就输了。

         
哪种风气对一个民族的未来有益处,大家可以自行判断,我就不多说了。

         
日本“民艺之父”柳宗悦在他的《工匠的自我修养》里写道:

         

如果没有正常的社会环境,也就不会有工艺之美的存在。美的兴衰与社会之兴衰在历史上是同步的,对工艺的救助就是对社会的救助……丑陋的工艺是丑陋社会的反映。

         
有没有道理,各位自己判断吧。

         
伟大的工匠成就是令人尊敬的,也是令人向往的。

         
我是冷兵器爱好者,曾经通过外贸公司向美国的刀匠布兰登(Walter Brend)订购他的刀具,得到的回复是他的订单已经排到了3年以后,问我能不能等,我说当然能等,但是很遗憾,因为疫情以及其他原因,现在那个中间商已经不做这种生意了,所以我的计划也就泡汤了。

         
还有一次我想修一对儿自己的音箱,那箱子是英国产的,早已停产,运回英国的费用我是负担不起的,后来朋友帮我从香港找到一个可以修这箱子的师傅,但师傅的订单已经排到一年后,这次我硬等了一年多,终于如愿以偿,拿回箱子的那天,打开包装我发现师傅把那箱子上的每个螺丝都换了,所有细小的划痕都修复得完美如新,我觉得自己又得到了一对儿新箱子。

         
那天我怀着肃穆庄严而又无比崇敬并憧憬的心态,把那对儿箱子接通电源,从阿炳的《二泉映月》听到蔡琴的《渡口》又听到巴赫的钢琴平均律,再听到爱德华·格里格,听到最后我泪流满面,我觉得阅读和音乐,是我这辈子最大的救赎,而给了我救赎机会的重要人物,除了那些音乐大师,还有我从未谋面的工匠师傅。

         
以前的文章里我还举过一个哈雷·戴维森的例子,其实还有更令人咋舌的故事。

         
我朋友在美国,跟我一样是个重机迷,他买了一辆德国摩托(不说品牌了,免得有做广告的嫌疑),联系厂家帮他复原,德国厂家听说这个型号之后表示这是一辆化石级别的珍稀车型,愿意承担所有的费用为他修复,唯一要求是希望这辆车修好后能让他们在自己的博物馆保留一周(或者一月,具体时间忘了)用以展示,我朋友当然很开心,具体细节很多,只讲一个。

         
这辆摩托轮毂的油漆,是一家挪威工厂提供的,幸运的是这家挪威工厂还在,但早都不生产这种油漆了,当挪威人得知德国人是要为了复原自己多年前的一辆产品,就帮他们找出了几十年前的资料,更难得的是当年生产这种油漆的工人,还有几位健在,又联系到这些老人,请他们帮忙回忆配方并参与质检,就这样,挪威人把油漆给了德国人,德国人用这些油漆复原了一辆原本破烂不堪的摩托车。

         
如果不是遇到这么认真的德国人,如果不是德国人如此重视自己的精工传统,这辆摩托的命运可想而知,按照我们中国人“无利不起早”的思维,不禁会问:德国人这么不计代价修复一辆烂摩托,他们从中得到了什么好处?

         
我也想过这个问题,我觉得即使从经济收益上来说,这也绝不是赔本买卖:厂家这等于是为自己做了一次影响力非常大的售后服务广告,但更重要的是无形收益:这个品牌在车迷心中的美誉度是多少钱也买不到的:

一个对自己产品无限负责的厂家,我们没理由不信任它。

         
前几天去修摩托,见到老板门口放了一辆嘉陵本田,我小时候见过这车,后来有幸也骑过,这是一辆三十多年前的老产品,当时我仔细观察了这辆车,我记得一个细节是很多零件上都打着“Japan”这个单词,当时我还在想:为什么不是“Made in Japan”?看到这辆摩托我问老板:好着没?老板的回答让我目瞪口呆:主家骑来的。我说:这早都到报废年限了,还修啥?老板说:主家在村子里骑,没人管,来换个电瓶。我留意到那辆39年前的摩托,轮圈上只有灰,连一点儿锈迹都没有,当时我就拍了照,但是刚才没找到,估计被我删了,明天你们记得提醒我再去拍一次。

这种认真精神对他们而言几乎已经形成一种近似宗教信仰般的虔诚,这种认真精神支撑着企业,而企业的竞争力又支撑着国家,而国家的命运,又和我们每个人息息相关……

         
这话说的似乎有点儿大,那咱们就把目光放短浅一点儿:至少,是不是咱们能用上优质的国产货了?支持国货就可以更加理直气壮?而不是一边喊着支持国货,一边偷偷买进口车和iphone?——这尼玛人格得多分裂?

         
从日本展开的话题,咱们得再回到日本。

         
我也是越野爱好者,开过很多越野车,对很多车都有很深的印象,今儿个只说下车迷们常说的“开不坏的丰田”(所有厂家都存在召回或者瑕疵,车迷们所谓的“开不坏”当然是比较之下的结论)。

丰田的管理理念是“像乌龟,不要像野兔”,这在急功近利的中国企业看来简直就是自杀,但是丰田做到了全球前几名的业绩,而创始人丰田喜一郎所秉持的“百忍千锻事遂全”的信条,也是丰田称霸全球的秘诀所在。

         
说是秘诀,其实就是极普通的常识而已:坚韧不拔、千锤百炼谁不知道?但是有几个人能坚持下来?

         
日本人对品质的严苛上升到了令人难以理解的程度,在《五重塔》的叙述中,负责造塔的木匠十兵卫在暴风雨中怀揣木工凿登上塔顶——如果塔在暴风雨中被毁,他就自杀谢罪。

         
这种极端的职业责任心,造就了极致的产品品质。

         
我们熟知的IPOD,以乔布斯对品质的苛刻我们可以想象苹果公司对合作对象会严苛到何种程度,早期的镜面IPOD,就是选中了一家极其不起眼甚至可以说是让0.5们看起来很垃圾的一个日本小厂:50平米、7个员工的小林研业,如下。

图片

按照苹果公司的规定,质检员在特制的荧光灯下如果发现产品反射的荧光灯线有一条歪的,就算是残次品,10件产品内有三件不合格,就全部退回。

图片

在这样变态严格的要求之下,小林研业提前一周完成了苹果的订单,四年期间小林研业抛光了 250万个 iPod 镜面背板,最忙的时候,社长小林一夫也参与工作,这位社长跟工人一样,也在一月之内生产了3~4万个背板(后来这项业务转移到了中国)。

即使是面临现代工业浪潮的冲击,日本职人和他们所代表的的工匠精神,并没有被工业浪潮淘汰,相反,擅长学习的日本人把这种精神充分融入到现代企业管理之中,尤其是品控环节,为日本的战后崛起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典型的例子如丰田的大野耐一)。

职人在日本的社会地位很高,首先是来自政府层面的肯定和鼓励,日本政府规定凡是申请“人间国宝”的当选者有一个硬规定:必须收徒弟。一个艺人,不管技艺多么精湛、社会地位多么高,如果不收徒弟,艺不外传,那么对不起,你没资格入选,而一旦入选,政府会有资金扶持,也会给予当选者以崇高的荣誉认可。有政府的鼓励,社会的认可,企业的支撑,日本的匠人精神在工业浪潮的冲击下不但没有消亡,而且得以发扬,对比我国技术人才、专业人才的境遇,是不是有什么值得我们可借鉴的思维呢?

在我国,刀匠就是打铁的,编竹篮的就是农民,写代码的就是码农,搞程序的就是程序猿,从事IT的叫“挨踢狗”,就连老师,也经常自嘲为“教书匠”——“匠”在中国是卑微、低下的身份标示。以上这些称呼,有戏谑的成份,但谁又能说这不是现实的反应呢?专业人员不仅没有职业尊严,而且最重要的是收入也不高甚至还要服从外行指挥内行的屈辱,以及为了生存而不得不低头哈腰……这种环境诞生不了匠人精神,只能诞生马屁精。

理想这东西听起来非常高尚,可是也需要金钱的支撑和来自外界的鼓励才能走下去。

         
我希望自己在财务自由之后能做一间小小的工作室,竭尽全力打造自己理想中的产品,我想做的是把我的情感注入我的产品,并把它传递给用户。

         
我们都知道美国是世界第一强国,而美国成为世界第一强国的重要根基之一就是发达的制造业。

         
美国的匠人精神和日本不一样的地方在于美国不仅重视制造业、给与蓝领阶层较为优厚的待遇,而且制订了极其严密的产品乃至法律条款,并且美国人特别鼓励技术创新(马斯克、乔布斯这样天马行空的奇才只可能诞生在能容忍他们个性的土壤上),在宽容创新精神这一点儿美国人也可谓是把打造技术匠人的特长发挥到了人类的最高顶点。

         
我们一直说要重视实业,要“实业报国”,其实也就是重视制造业,而制造业的核心是产品,过硬的产品靠的是什么?当然是精益求精的匠人精神、认真劲头。

         
结语

在我看来工匠精神不只是工匠才应该具有的精神,也是我们每个人都可以拥有的一种精神,这种精神的本质就是努力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并受到尊重、得到相应回报,如果一个社会中的多数人都能做好自己的事情,满足于自己的付出可以收获等值的回报,那几乎我们目前大部份的问题都可以得到缓解和改善:

只有认真付出的人得到尊重和回报,马屁精们被抛弃,民族和国家才有希望——实干兴邦,重在“实干”。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