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如何在执业领域成为“神” 一样的存在 | iCourt

 易良义 2016-05-17

作者:李常永

单位:天津行高律师事务所刑事部主任


一旦你决定好职业,你必须全心投入工作之中,你必须爱自己的工作,千万不要有怨言,你必须穷尽一生磨练技能,这就是成功的秘诀,也是让人家敬重的关键。
——小野二郎


在政府工作报告中亮相之后,“工匠精神”在全国各行各业引起了热议。为此,我浏览了一些有关“工匠精神”的文章,并在朋友的推荐下学习了介绍日本寿司大师小野二郎的纪录片《寿司之神》,受益良多。该片没有颜值担当,也没有催人泪下的人生故事,然而,在娓娓道来之中渗透着启发人深思的力量,可谓“平淡之中见精神”。


这让我联想起中日两国千百年来的恩恩怨怨,联想起日本对中国文化的继承和发扬。至圣先师孔子所讲的“洁净精微”(《易》之教)的境界,在日本这位做菜的老人家身上得以光大,反观国内的饮食现状(此处略去一万字)……如此这般,不能不有些失落,不能不有些感伤,不能不有些酸楚。


我们的丝绸、瓷器、茶叶都曾经享誉全球,我们的祖辈都曾经是技艺通神的能工巧匠,何以今日难有这种骄傲?这又让我联想起我的工作。律师向客户提供法律服务,靠的是技艺。所以律师也算是一种工匠,法律工匠。当我们在谈论律师的“工匠精神”时,我们能够说些什么?



“匠人”与“商人”


去小野二郎的寿司店吃寿司,让美食作家山本益弘感到紧张。去过很多次之后,他仍然感到紧张。这不仅是因为小野上菜时表情严肃,让食客颇感压力,更主要的原因是“简单的寿司,味道竟然如此有深度”。他用“极简的纯粹”来形容。


美食的意义不仅仅是大快朵颐,美食所企及的高度令人尊敬。据说,小野二郎被评为“米其林”三星主厨时,评委吃的是小野二郎长子小野祯一所做的寿司,不是小野二郎本人的“作品”。而日本普遍认为,小野祯一的烹饪水准距离老父亲还有相当的距离。


小野二郎的寿司被认为是全球最贵的寿司,经济收益自不必说。尽管如此,小野二郎本质上仍然是一个“匠人”,而不是一个“商人”。提起二郎,大家都认为他是个最会做寿司的“大师傅”;至于“饭店老板”这个身份,恐怕会忽略不计。


我想说的是:“匠人”与“商人”不是同一种人,“工匠精神”与“商业思维”迥然有别。


律师要生存,凭手艺吃饭,可以说兼具“匠人”和“商人”的身份。钱列阳律师说,律师是“三分之一学者,三分之一商人,三分之一社会活动家”,此言有理。律师要迎来送往,要为稻粱谋,都无可非议;但要立志做一个“法律工匠”,还须淡化“商人”身份。


在传统中国“四民”社会,“工”和“商”分属不同的群体。司马迁说:“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白居易说:“商人重利轻别离”,话糙理不糙。以经济利益为导向,很难培养出“法律工匠”。


 谈及“工匠精神”,“专业化”是一个绕不开的话题。一般来说, “专业化”需要持久地专注,这是常识。在德国,制造一个好零件都需要几代人的坚守。


小野二郎的寿司店,没有介绍手册(菜单),因为除了寿司没有其他菜品,菜单上总不能写“寿司、寿司、寿司……”,那有点儿搞笑。而且,每天的菜品取决于筑地市场能买到的鱼货。不染指其他领域,不扩充店面,专心致志做寿司,这才成就了今日的小野二郎。假如他今天捏寿司,明天包饺子,恐怕很难成为业界翘楚。


对照律师行业,也是如此。假如没有专业的坚守,今天房地产,明天新三板,什么挣钱干什么,很难成为某专业领域的“匠人”。并不是说紧跟潮流不好,敏锐的市场嗅觉是成功的关键。但是,有钱的、成功的名律师、大律师,不等于就是优秀的“法律工匠”。这是不同的评价标准。


成本收益也是个问题。小野二郎的寿司店,以极为严格的标准挑选食材,包括鲔鱼、虾、大米等。他们的合作者也都是鱼、虾、米等领域的专家。为了保证章鱼的口感,小野二郎会按摩章鱼40到50分钟。做好的寿司,不好吃就不能端上桌。“我总是先试吃再上菜”。片中反复出现的小野二郎父子试吃的镜头,相信会令国人唏嘘不已(此处再省略一万字)。对品质的坚守贯穿始终,不惜成本。


律师的最大成本是什么?时间。“工匠精神”要求律师以当事人合法权益最大化为宗旨去服务、去研究。假如律师像商人一样计算成本、收益,必然会导致比照律师费付出工作时间,就难以保证最好的服务品质。


以刑事辩护为例,会见、阅卷、开庭、沟通四项基本功课,除了开庭以外,其他三项工作都难以被委托人直接品评量化,都是“良心活”。律师的会见次数,没有法律限制。与公、检、法沟通案件的次数,合同也无法约定。律师看卷,只看一遍的律师有多少?看三到五遍的律师有多少?把卷翻烂的律师又有多少?委托人无法统计,也看不出来。但是,这些工作直接关系到辩护的力度。


所以说,以“匠人”思维做律师与以“商人”思维做律师,实有天壤之别。


“快”与“慢”


 成为一名伟大的工匠需要多少时间?格拉德威尔在《异类》一书中告诉我们是“一万小时”。而小野二郎则认为需要一生的时间。片中所描述的寿司店学徒漫长、艰难的学习过程令人惊叹。


在日本,长子小野祯一最终会继承父亲的事业。然而,由于八十五岁高龄的父亲仍然不退休,所以,小野祯一虽然技艺超群且年届五十,却还是没当上大厨。学徒则要从拧热毛巾开始学习,十年之后开始煎蛋。这样的成长周期,在国内简直不可思议。


 “工匠精神”往往意味着“慢”,“慢”才能精雕细刻。“慢”胜于“快”,先“慢”后“快”,才是真的“快”。急于速成往往会欲速不达、走火入魔。“慢”不是懒惰,而是拓展思考的宽度、厚度、深度,“慢”出品质,“慢”出功力。


我曾在一篇小文(拙作《治人事天莫若啬:向农民学习刑辩智慧》)中提到,从农民身上能学到许多好的思维。“工匠精神”跟“精耕细作”没有什么本质差别。农民浇田的时候,水就流得特别慢,这样水才能渗透下去;流得太快,看似灌满了,实际上跟没浇一样。


从事律师行业,反应太快不见得是优点。我经常善意地提醒我的助理和合作伙伴,想问题的时候,慢一点、再慢一点,思维的严谨比思维的速度重要得多。在职业规划上,也不能太急躁。不求大红大紫,胜在细水长流。


要舍得在个案上砸时间,把自己当成一个“木匠”,每日里对自己的法律文书、庭审提纲精雕细琢,做最充分的研究和准备。网络骂战、行为艺术、给法官塞钱、陪法官娱乐,这些“技巧”更能让律师“速成”,但也可能分分钟就葬送了来之不易的饭碗。


“自律”与“他律”


小野二郎每天都在重复同样的动作:在每天的同一时间到店,搭同一班车,他甚至从同一位置上地铁。他不喜欢假日,假日对他来说太漫长,他只想尽快回去工作。日本政府颁发给二郎“现代名工奖”,这是作为“职人”的最高荣誉。然而他白天去领奖,晚上回来继续做寿司。


这在外人看来或许十分无聊,但是在小野二郎那里,没有一个动作、一份寿司是完全重复的,每一次他都力求更为精进。“我会在梦里做寿司,点子多到半夜会惊醒”。


高水准就是这样一点一滴积累而来。


据我所知,德国哲学家康德也是如此。康德深居简出,一辈子过着单调的学者生活,每天的每一项活动,如起床、喝咖啡、写作、讲学、进餐、散步,时间几乎从未有过变化,就像机器那么准确。


每天下午三点半,工作了一天的康德便会踱出家门,开始他那著名的散步,邻居们纷纷以此来校对时间,而教堂的钟声也同时响起。也正因为如此,康德被称为是与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比肩的哲学史上的一代宗师巨匠,他的三大《批判》(《纯粹理性批判》、《实践理性批判》、《判断力批判》)是永久的哲学经典。


康德有一个著名的概念:“人为自身立法”。“自律”几乎是在某些专业领域取得顶尖成就的所有人的共同点。“我见过许多律己甚严的厨师,但是没有人比他对自己更严苛。他总是对自己不满意,要做得更好。他总是向前看(片中美食评论家评价)。”


小野二郎自己也说:“我会努力向上,直到巅峰,但是没人知道巅峰在哪里。即使工作了数十年,我仍然认为不够完善”。


“工匠精神”从根本上讲,是一种“自律”。对于自身所从事的技艺,内心要求做得更好,每天都向着既定的方向更进一步、没有终点。这是一个不断与自身交流、发现自我、追寻自我,最终从“自律”走向“自由”的过程。


在某种意义上,技艺是一个游戏,是一个极其有趣而又极其严肃、认真的游戏。在游戏的过程中,他或许得到了许多“奖励”,譬如金钱、名誉、地位,但真正使他动心并享受着的,仍然是游戏本身。“我仍然会每天感到惊喜,因为我就是爱捏寿司。即使八十五岁了,还是不想退休。”


目前,许多律师事务所都在积极探索、建立律师业务操作流程,并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这固然是好事。那么,是不是我们照抄了这些流程、规范,就能够实现服务的提升,成为一名优秀的“工匠”?作为外在规范的“他律”,如果不以“自律”为根基,再完善的制度化、标准化、精细化,也只能是空中楼阁,不能落到实处。


结语


没有人能随随便便成功。德国和日本是举世公认的具有“工匠精神”的两个国家。我们看到的是“德国制造”、“日本匠人”,我们看不到的是这背后的思想渊源。德国登峰造极的古典哲学、深邃的黑森林思维,养成了严谨、理性、守时、专注、好读书的国民性格。日本则善于学习、借鉴外来成果,并加以发扬光大。


我们的文化传统中,不缺少“工匠精神”的基因。庖丁解牛,技近乎道。我们从来不缺少思想,我们缺少的是对思想的传承;我们也从来不缺少精神,我们缺少的是对精神的践行。有兴趣的朋友,可参考郑家栋教授的著作《断裂中的传统》,相信可增进思考。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