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书法与诗词随谈(五)

 冰雪读书笔记 2023-07-02 发布于内蒙古

1、

承,就是师承,相承的师法,指得到老师的指教和亲身传授。

习学书法与诗词讲究师承,这一点很重要。从师学艺,老师是关键,古人云,名师出高徒。比如,我们都从师于高龙老师,是因为高老师书法写得好,造诣很高,是各类书法集大成者,颇有心得体会,而且教授得法,因人施教。

习写诗词也是同样,目前社会上各类大学、诗词培训班很多,良莠不齐,如果不小心报错了班,投错了师,损失几个钱耽误时间则是小事,学了一肚皮不伦不类的理论,在这些不伦不类的理论指导下作诗填词,肯定会不得其法,创作的作品即没有诗的味道也缺乏“文气”。

高龙老师收学生,最爱收一点底子都没有的,这样好教。如果和别人学过,形成不好的写字习惯,教起来纠正起来就特别的费劲。

有一次无意中看了某培训机构的讲义,用现代汉语语法讲解格律诗的创作,例如:偏正词组与动宾词组不能相对。真的很无语,姑且不说对不对,我在想,现代汉语语法是在二十世纪初“五四运动”之后白话文兴起才逐渐发展起来的一门学说,是从西洋过来的东西,仅适用于现代普通话的书面语言,用它来指导格律诗的创作,总感觉有点牛马不相及、驴唇不对马嘴的味道。

想一想,一首七绝,二十八个字,一首七律,五十六个字,要表情达意,还要对仗,每一字都非常金贵,每一字表达的不止一层意思,而且内涵也非常明确。不像现代白话语言,可用一句话,几句话来表达一个意思,导致废话特别多。如鲁迅先生有篇文章中写道“我家门前有两棵树,一棵是枣树,另一棵也是枣树”。就文本而言,就是废话。而格律诗就不能这样,它惜字如金,非常严谨,每一个字都是特定的意思,一句七字或五字能表述清楚特定的内涵,为什么能做到这一点呢,因为在古代,字多是单音节的,每一个字都代表特定的意象,不止表达一层特定的意思,还可以通过名词“意动”或“使动”等用法,来拓展所表达的意思,而且让人读起来意味深长,理解得非常明白,且回味无穷,不像白话那样直白,零碎。律词需要对仗,如颔联、颈联必须对仗,有很多培训老师就用现代汉语语法来讲述对仗,云里雾里,连他教师本人也弄不清楚对不对,也作不来几联好的对仗句子或律词,能不耽误人吗?王力老师有一本讲格律的小册子,写得非常好,他只说,对仗需名词对名词,虚词对虚词,副词对副词,动词对动词。清晰明白,符合实际。

在律诗和词的创作中最讨厌的是使用成语,使用联绵词,就如我们刚才所讲过的“守正创新百业兴,改革开放万民欢”,这根本不是格律诗,只不过是顺口溜,充其量是一句口号而已。

2、

对,不是对错的对,是指我们书法家经常写的对句,包括对仗和对联。因为大家都是书法家、书法爱好者,平常会在练字的时候写一些对句,眼下快过年了,可能又要搞活动写对联了,为此,我想提醒几句:

第一,弄清楚对联的上句下句。上句一般叫出句,结尾的字应是仄声,即汉语拼音中的上声和入声,下句,一般叫对句,结尾一定是平声,阴平和阳平;面对作品,上句在你的右手方,下句在你的左手方,不可弄错。

第二,要能识别合掌对合掌对,是出句与对句所用的词基本同义或完全同义,上下句意思相重复,好像两只手掌合在一起,故称这样的对仗为“合掌”。

在习写书法作品时应当避免合掌对。刘勰在《文心雕龙》中称这种对仗为“正对”,是一种拙劣的对仗。他在文中言明:“故丽辞之体,凡有四对。言对为易,事对为难;反对为优,正对为劣。”如宋之问《初到黄梅》诗:“马上逢寒食途中属暮春”。纪昀《瀛奎律髓刊误》评论说:“途中、马上、暮春、寒食,未免合掌。”“独有英雄驱虎豹,更无豪杰怕熊罴”中的“英雄与豪杰,虎豹与熊罴”疑似合掌。

第三,要分清对联的种类和使用场合,切不可马虎。对联的种类很多如春联、喜联、寿联、挽联、装饰联、行业联、交际联和杂联等等,适用场合不一样用途不一样,如把寿联当成挽联,把春联当成喜联,都是不好的,可能会影响感情和情绪,所以一定要仔细,切不可弄错。

3、

指韵书,学写诗词要选定一本或两本韵书作为工具。它是诗词创作者不可或缺的工具。从隋代陆法言《切韵》正式成书后,唐代王仁煦在《切韵》基础上,撰写《刊谬补缺切韵》,简称“王韵”,唐代的孙愐在《切韵》和《王韵》的基础上,撰写了《唐韵》。有人说写唐诗写古诗,用《唐韵》比清人的平水韵更合适!我也同感。

到了宋朝,宋真宗敕令陈彭年等重修《切韵》,改名《大宋重修广韵》,通称《广韵》,收韵字26194个,《广韵》是官韵;宋朝还陆续编了两本韵书,一种是《礼部韵略》,官韵简缩本,收常用字,注释简,利随身带和翻检;另一是《集韵》,是《广韵》扩充版。

但是在金朝,因为几个研究诗韵的人都在江北平水(今山西临汾)呆过,他们的研究成果统称为平水韵,所以说平水韵是一种分韵系统,而不是单指某一韵书:有个叫王文郁的人编了一本韵书叫《平水新刊韵略》,分106韵,王文郁曾经在平水做官,后公元1252年,刘渊编了一本《壬子新刊礼部韵略》,分107韵,刘渊据说是平水人,此书已经失传。张天锡撰有《草书韵会》分106韵,用王文郁的系统;宋末元初的阴时夫撰写的《韵府群玉》分106韵,用王文郁的系统;元初的熊忠写的《古今韵会举要》分107韵,用刘渊的系统,南宋末年的黄公邵写的《古今韵会》分107韵,用刘渊的系统;这些韵书因出于“平水”而成所谓“平水韵”,直到明代把平水韵定为官韵,出现了同一系统的多版韵书,明人笼统地称之为“诗韵”,以106韵为准。、

清朝也以平水韵为官韵,清代的《佩文韵府》、《经籍纂诂》等工具书也按照平水韵来分类。

研究哪个朝代的诗词,当参考哪个朝代编撰的韵书及那个朝代所认可的字典。我们不是做研究的,只是学写旧体诗词,没有必要去做更深的探讨,搞那么复杂,会用韵书就可以啦,也就是说我们学习格律诗词创作,应有符合当代语言发展的韵书和字典。

因此建议学员们可参照两本韵书:

一是《诗韵新编》,1965 年由中华书局上海编辑所出版,1978 年由上海古籍出版社修订,1984 年再修订,198910月第二版。它是按照现代汉语规范化读音用韵而为旧体诗作者编写总结的一套“新韵”,岳麓书院曾表示“不须拘守旧韵书,尽可灵活如《诗韵新编》等新韵”,也就是倡导摈弃盲目守旧的观念,与时俱进的采用更加符合现代汉语发音习惯的“宽松的押韵”即宽韵,采用这样的新韵将会让我们写诗填词的用韵范围更加广阔,无疑这是广大古典诗词爱好者的福音。

《诗韵新编》编有十八韵、十三辙。修订后的《诗韵新编》只取十八韵,并配有《通押后的十八韵与十三辙对照表》。

二是《中华新韵》和《中华通韵》,它是中华诗词学会从语言发展现状出发,为获得最大诗词的效果,促进声韵改革和推行新声韵,组织专家编写的新韵书,《中华新韵(十四韵)简表》是2005年发布的,而《中华通韵》是由国家语委语言文字规范标准审定委员会于20193月审定通过。2019111日,国家语委语言文字规范《中华通韵》正式实施。有了这两本韵书,一定要记得用,要学会用。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