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Nature最新文章:中国人该这样吃!

 营养师Vivi 2023-07-03 发布于北京

Nature发布了最新文章《为什么中国人的饮食变化是公共健康的心病》和《用数字说话:中国正在改变的膳食》,从中国家庭可支配收入、摄入肉制品和谷物制品的变化,中国儿童肥胖率、摄食盐、心血管疾病等几个数据来说明中国膳食结构正在发生的变化。

指出随着中国经济快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加快,中国人消费更多的精制谷物、加工食品和肉类,饮食模式更加西方化,造成了糖尿病、肥胖、心血管疾病等饮食相关公共健康问题,强调了关注饮食和营养相关健康问题的重要性。

中国人饮食有何调整?

近30年来,随着经济发展,中国家庭收入增加,膳食结构发生极大改变。本文从中国家庭可支配收入、摄入肉制品和谷物制品的变化,中国儿童肥胖率、摄食盐、心血管疾病等几个数据来说明中国膳食结构正在发生的变化。

①2021年的中国家庭可支配收入已经超过4.7万元,大约是1970s的130倍;

②2021年中国人群摄入肉制品已经从1990年的农村人均12kg/年增加了3倍多,而谷物的摄入在农村和城镇家庭分别减少了35%和4.5%;

③2020年,中国5岁以下儿童的肥胖率达到8.3%,且仍然持续增加,而全球平均数据为5.7%;

④同时,中国人群摄入平均每天摄入11g食盐,而WHO的建议是5g/d,过量摄入食盐增加高血压等风险;

⑤相比于1990年,2015年中国心血管疾病患者几乎翻倍。

饮食和健康有何关系?

随着中国经济快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加快,中国人消费更多的精制谷物、加工食品和肉类,饮食模式更加西方化,造成了糖尿病、肥胖、心血管疾病等饮食相关公共健康问题。

从公共健康的角度分析了中国人饮食模式的现状和潜在健康风险,并指出了从政策层面关注饮食和营养相关健康问题的重要性。

①随着经济发展,中国人消费更多的精制谷物和肉类,饮食模式更加西方化;

②来自脂肪的能量已占中国成年人平均能量摄入的35%,若无有效干预措施,到2030年,中国成年人超重或肥胖率将达65%;

③中国人普遍盐分摄入超标,若每人每天少吃1克盐,到2030年将避免近900万人死于心血管疾病;

④中国人易受肥胖对心血管疾病风险因素的影响,且人群基因差异、饮食地域差异、人口老龄化、临床营养学研究缺乏都使饮食相关的公共健康问题更加复杂。

想要健康,到底应该怎么吃?

01

重视全谷物

在现在人们的饮食当中,精制谷物吃得太多,而精制谷物吃得太多就会导致糖尿病患病风险增加,为了缓解这一现象,日常全谷物摄入要多一些。

而且就营养来说,谷物除了能提供能量,还有微量的B族维生素,包括膳食纤维,这些营养素可以帮助促进健康和预防慢性病,甚至可以帮助减轻体重。建议每天吃200-300g。

02

减少盐使用量

盐原先建议是控制在6g以内,现在变为了5g。对于中国人来说,能达到5g食用标准的,只占到20%左右,大多数人在11克左右,所以对于大多数人来说,还是要降低盐的使用量。

03

避免喝酒

就《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22)》说明上,酒精是没有写在膳食宝塔上的,但实际上这一次也进一步限酒了。以前是男士一天25g,女士一天15g,现在不论男女统统建议限制到一天15g(纯酒精)以下。

而且要特别说明,喝酒对于身体没有一点好处,所以就酒来说,还是能不喝就不喝吧。

04

饮食均衡

除了建议的新鲜蔬果,奶制品也是不能缺少的一部分。建议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以喝到500g,如果体重比较大可以选择低脂或者脱脂奶。

05

多喝水

现在各种各样的饮品在市面上。而且白开水本身也没有味道,所以会导致很多人不爱喝水。对于成年人,男性和女性饮水量分别为1700ml和1500ml,这里强调的足量是少量多次,不是一次性喝那么多,而且推荐喝白开水和茶水,并不是一些含糖饮料。

06

学会看标签

在烹饪上要更加认真的去设计膳食,规划膳食,哪些食物是阴险的、营养素密度高的,哪些是不能吃的,学会阅读标签,合理选择包装食材,是每个人都需要学习的技能。

就食物标签来说,除了生产日期等基本信息,还应注意营养成分表和配料表,根据自己的情况选择适合自己的食材。

07

分餐分筷

选择新鲜卫生的食物,公筷分餐,可以更好地控制食物烹饪量和摄入量,同时也能减少一些传染病传染的风险,尤其是对于家里有老人和孩子的家庭,分餐制尤其推荐。

最后还希望大家日常饮食可以种类多样,低油、低盐,维持运动,保持健康体重,这才是最基本的健康需求。

你的饮食都是有哪些构成的呢?不妨留言评论一起讨论吧~

参考文献:

[1] 《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22)》

[1] 《Nature:从公共健康角度看中国人饮食模式变化(观点)》热心肠日报

[2]《Nature:中国膳食正在改变(观点评论)》热心肠日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