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国子监辟雍,现存唯一的皇帝讲学场所

 静逸阅读 2023-07-04 发布于北京

国子监辟雍是按照周代礼制所建,周边又以圆形水池环绕,形成“辟雍环水”的古制。

辟雍为正方型殿宇,顶部重檐覆以黄色琉璃瓦,屋脊为四角攒尖,鎏金宝顶式建筑;大殿四面全部为三交六碗菱花图案的门窗,绘以金龙和玺彩画,四周红色回廊围绕;通体为传统的木质结构,坐落在高大的石基之上,巍峨壮观又别具一格。

辟雍,又称“璧雍”,是周天子所设的大学。“辟”指的是建筑俯瞰形似玉璧;“雍”是指水中高地,这种“圆水在外,方殿在内”的辟雍形制象征了传统的天圆地方理念。

据史料记载:辟雍为天子之学。“辟”通“璧”;“雍”,泽也,是水中高地,环水如璧,有雍设学,形似一块温润无瑕的古代璧玉。这也正是辟雍名称的来源。

国子监辟雍“复古而不泥古,循名而必务实”,凿井取地下之水注入环池,环水之上,东西南北各建一座宽大的石桥通达四门,既美观又实用,构成了辟雍独特的风格,恰合天子“临雍讲学”,臣民“环桥观听”;环水传流教化,桥门泽被四方的寓意。

东汉以后,数代皆建有辟雍,作为尊儒学、行典礼的场所。

元初修建国子监时,没有专门修建辟雍。辟雍的部分功能,被安排在了仅有一墙之隔的孔庙内,明朝迁都北京后,国子监沿元旧制,没做什么变动。

乾隆三年(1738年),乾隆皇帝亲临国子监讲学。

当时课堂设在彝伦堂,不过乾隆帝对彝伦堂不太满意,言: “ 以天子(的身份)讲学于彝伦堂, 可谓之视学, 而不可谓之临雍(天子亲临讲学,谓之临雍)”。

乾隆四十八年(1783年),年逾古稀的乾隆亲下谕旨 : “国学为人文荟萃之地, 规制宜隆。辟雍之立, 元明以来典尚阙如, 应增建以臻完备。”

乾隆帝指派工部尚书刘墉 “兼理国子监事务”,一年后,也即乾隆四十九年(1784年)辟雍竣工,成为国子监的中心建筑。

辟雍,“天子之学”,自1784年建造一直到现在,是中国士子最为向往的一座殿堂。

皇帝讲学之时,王公大臣和国子监的学生跪在石池的桥边洗耳恭听,前面钟楼里撞钟,鼓楼里擂鼓,殿前四个大香炉里烧着檀香,这个盛典叫作“临雍”

辟雍建成第二年,即乾隆五十年(1785年),乾隆帝亲临辟雍,举行了盛大的临雍讲学典礼,听讲监生及各级官员达数千人,跪满环桥以南中院、前院和集贤门外两侧街道。

皇帝讲学前先由满汉大学士讲《四书》,再由满汉祭酒讲《周易》,称之为助讲,然后才是皇帝亲发御论。皇帝讲学内容,通过传胪官逐级高声传诵于殿外。

辟雍殿正面重檐之间,高挂着乾隆御笔案书的“辟雍”楹额,形制为华带匾,四周为七彩九龙祥云圆雕,其体量硕大,雕刻精美,色彩丰富,在北京众多的皇家匾额中也是极其罕见的。

殿内“金砖墁地”,在大殿中间,金饰木质丹墀上的宝座、五峰屏、御书案等皇家御用器物都是乾隆“临雍讲学”时所用的设施,其陈设精致,金碧辉煌,彰显出最高等级的皇家气派。

按照传统礼仪习惯,每位皇帝“临雍讲学”后要在辟雍内题匾。

辟雍内正北上方悬挂的“雅涵於乐”匾额,为乾隆亲题;南边“涵泳圣涯”与东边“万流仰镜”,分别是道光皇帝和咸丰皇帝题写的。

乾隆题“雅涵於乐”

道光题“涵泳圣涯”

咸丰题“万流仰镜”

在乾隆皇帝题写的匾额下方、北门两侧有一幅对联——

“金元明宅於兹,天邑万年今大备。

虞夏殷阙有间,周京四学古堪循。”

可见,乾隆帝把创建辟雍作为自己功德圆满的一种象征,体现出皇帝对国家教育的重视。

国子监辟雍是现存唯一的皇帝讲学场所。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