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永泉传杨氏太极拳功札记》一书由香港心一堂出版社出版,作者是朱怀元先生(汪永泉大弟子),书中资料由朱春煊先生(朱怀元之子)提供。本书通过理论结合到实践,较为详实的呈现了杨式汪脉由杨健候、杨少候、杨澄甫到汪永泉、朱怀元的技艺传承,为后学打开太极拳功(内功,养生,技击)奥妙的地图,指明了汪脉内功修炼的途径,是学习杨式汪脉传承不可多得的珍贵资料。 ![]() 本书封面 六、太极拳七步台阶 第一步:上下相随 【汪永泉老师曰:】 初练时的第一个要求就是上下相随,一动无有不动。上下相随就是由头顶至足心,把身形调直,使意气下沉至腹腔,充实盈满后,再松散送至四肢,相连起来,上下一体,由头顶至尾闾掌握住中正安舒,然后再贯穿到四肢开始运动。运动拳架时两臂在周围的圆圈之内,松软圆活,不用强力同时两胯轻松,掌握住两腿意气放松下至足心,轻灵变化,虚实分清,两手心与足心相互配合,协调一致。 上下是指由头到脚心,必须把意气松散到四肢,然后再相连起来上下一体,由头顶至尾闾要中正安舒,支配到四肢,就可一动无一处不动,两臂在身体周围圆圈之内,松软圆活不用强力地运用拳架。两胯轻松,掌握住由两腿到脚心,轻灵地变换虚实,两手心与两脚心相配合。如此上下协调地运动拳架,不要把身体分成上下两截,只运动半截拳架,一定要上下一体。 ![]() 第二步:内外相合 【汪永泉老师曰:】 练习太极拳的第二个要求是:内气与外形相结合,在运动拳架时,每个姿势都必须要有内气的供给,把内气贯穿到姿势中去。因此,在练拳时必须要以意导气,以气运身。每个姿势的开展必须明确是内气运动外形,外形的运动要靠内气的供给。内气是否充实,是否能供给姿势用,练习时内气不足勉强锻炼就会损伤身体,日久产生疾病。如果不顾内气,只在外形上要求姿势美观,甚至勉强追求自己水平达不到的难度,或因思想上产生不正确的想法,练法也就不同了,违反太极拳的原意。以上这几点都是不考虑自己的体质如何,而勉强锻炼,结果必然损伤身体。 凡练习太极拳者,先要明白内外之分。所谓内,就是人体内部的神、意、气;所谓外,就是指手、足、肩、肘、腕、腰、胯、膝等。神意气虽然没有形状,却是身体的本质,神意气充实,身体必然强壮;神意气亏损,身体必然虚弱。因此,练拳必须以培养内气为先为主,练好内功,使神意气充盈,并发展到外形。故拳谱要求“发于中,形于外,达于四周”,“以意导气,以气运身”只有内外相合,以内功运动外形,要动,内外都动;要转,内外都转,要开皆开;要合,内外全合。这样才能练了内功也就练了外形,练了外形也就练了内功,练一天有一天的收获。相反,如果不用内功运动外形,单纯的去练外形,由于内气不充实,而支配外形姿势变化的力要由内功供给,后继乏力,反而伤身,功夫俞勤,身体亏损俞大,慎之!慎之! 以下是前辈把内功与外形的关系结合到练拳者身上的歌诀: 【练拳歌诀】 外转内不转,谓之跑,有跑而不随,必倾。 内转外不转,谓之藏,有藏而不献,必馁。 外开内不开,谓之支,有支而无源,必断。 内开外不开,谓之续,有续而不展,必憋。 【汪永泉老师曰:】要把旋转和开合的内外之劲互助互随方能有用。 总之,只有内外相合,互助互随,才能得心应手。凡有不随不合之处,谓之妄动。 ![]() 第三步:内外相合的上下相随 【汪永泉老师曰:】 在运动拳架时要使内气与外形相结合,以意导气,以气运身。内气的运动是无形的,看不见的,所以内气运用的舒适通畅与否在外形上是看不出来的,因此,如何把内气贯注到姿势中去这一段练习过程是非常复杂的,它不但要有理论的配合,还需要有明人的指导才不会产生差错,影响身体健康。内外相合在外形上看来,内气与姿势不要相互等待,互不调和。在做到内外相合以后,还要保持第一项的要求“上下相随”以免产生呆板之像。 即然懂得了内功与外形相结合的关系,就要用“以意导气,以气运身”的方法来练拳,由于运用内气是无形的,内气运作的舒适畅通与否在外形上是看不出来的,而运动拳架的姿势则见于外形,每个姿势在运动中与内气相结合的程度如何,是否合乎理论上的要求,应当细心体会。要运用内气,将其贯穿到外形姿势上去。若结合不好,从外形上看,好像在等内气的供给,形成内气与外形相互等待的局面,姿势显得僵滞停顿。因此,内外相合之必须与上下相随结合起来,才能不限于僵滞停顿。 ![]() 第四步:拆架子 【汪永泉老师曰:】 太极拳是前人把各种应敌之招综合起来编成的套路。因此,不论哪一种套路都不是固定不变的,在练习过程中,可根据需要进行拆改。但是在理论上的要求则是一致的。在练习固定的招式、拳架过程中,必须遵循理论的要求进行练习,才能练出功夫。 以下有两个要求:一是养生、二是技击。 一、养生。 招是固定的,在运动中有起点、运行、终点和变换等姿势的要求。把姿势练熟后,就要按照前面讲的内气供给姿势的要求进行锻炼。这样不仅在外形上锻炼了筋、骨、皮,同时也培养了充实的内气,对养生有很大的益处、姿势得到了内气供给就产生了功夫(即术),招中有了术才得到了后源,术中有了招才能使动作舒展,方向明确。这就是知己之功。 二、技击。 技击是应敌之技,在用时有两种功夫:一是招,二是术。招是有形的;术是无形的。凡是用招胜人的,都是后天的强力,笨拙、变换不灵活,这种技击法近于长拳。例如用某种招控制住对方的某种身形和手势,所体现的强力是有形的。用外形控制对方的外形。二是术,术是无形的,是一种内功,用神意气的集中。术是经过锻炼把神意气练得充实后,再用之侵袭到对方的身体内,渗入影响对方,使其失中,然后发之。 拆架子就是要把拳架中的每个姿势拆开单练,不限某个姿势必须连接某个姿势,但是每个姿势和每个姿势又都能相连。有的人把拆架子的身形手式误解为应敌致用的练法,另有一套对于技击的身形手势的要求,以后再讲。拆架子的原意是要求在每个姿势中内气与外形相互配合,使神意气得到舒适开展,以达到养生的目的。拳架经过拆开以后,每个姿势不论是在变换还是在定式都不要离开棚、捋、挤、按、采、挒、肘、靠八个字诀的原意。练习时,每个姿势都必须有起点、运行、终点、变换四个过程: 一、起点:在姿势未开前,全身必须中正安舒(中正安适),把内气调顺直,放松到全身,贯穿到外形,保持圆活之意。先把棚靠劲做好后,再做下一个过程——运行过程。所以起点过程又叫作预备过程。 二、运行:起点过程全部做完后,在不停顿的情况下,向要求的方向上去运行,两臂舒适开展,两胯平送,两腿轻松微曲,本身劲源要放在两腿中间下垂,要有前后随便移动之意。 三、终点:把姿势运送到要去的正方向上,必须保持身形正直,两臂轻松,手指微曲,全身中心放于两腿当中。此时内气要以通畅呼气为宜。切记不要憋气和蓄气,不要因为追求姿势而使以上的要求变形。 四、变换:变换过程是练习拳架中最重要的一环,起到某一个姿势和下一个姿势互相连接作用。连接时要合乎以上的一切要求并绵绵不断,保证身形手式都合乎正确姿势,没有丝毫妄动。 ![]() 第五步:拆手 【汪永泉老师曰:】 练太极拳的第五个要求是拆手。在练习知己之功的拳架时,都是用手做出姿势,指出方向,领出内气的去路。所以姿势练得正确与否,和内气练得舒畅得意与否,均表现在身形手势上。因此,对手势的要求非常复杂,手必须变换灵活,随机应变,不要有死规矩和固定的姿势。 手无定向,但有它一定的活动范围,不是乱动。要保证在任何动作中都要按照养生的原理,掌握养和散的道理,而掌握的好坏全在于手。在练习知彼之功时,手更是重要的,与对方接手都是先用手接。拳谱讲“唯手先着力,即时松开”。因此与对方一接手就要做到听、懂、化、问,这些功夫是无形的,叫做“术”。手必须掌握术的功夫,才能保证做到轻灵、变化无穷、随机应变。明确了招和术的关系后,进行练习,把功夫练到身上来,然后再贯通到手上,这叫做“功夫上手”。以后逐渐达到拳谱所说的阶及神明(就是融会贯通的最高阶段)。这样与对方一接手,就能先觉察到对方的动向,这叫做懂劲。 练习拳架时,手势最为重要。凡一动都是由手先动,指出方向,作出姿势。所以手必须从中心起始扩展到要去的方向,既使要作出开与合的要求,也都要在手上表现出来。每个姿势的过散、缩、馁,也要通过手势的变化。这属于知己之功。 至于知彼之功,就是在与对方接手时,也是如此。拳谱所讲:“唯手先着力,即时松开”,就说明手是懂劲的先锋,应敌时,功、守、去、化、转、变全在手的一动之间。又因为它是发劲之端,在身形中必须要有发劲之源。 另外,每个姿势变换之间,不要把手势固定成为死规律,要每个拳势和每个手势都可以随意拆开,变换无穷,是要在开合当中去求变化,也就是开中寓合,合中寓开。这就要求作到“手无定向非乱动,身无形式不是停”。总之手势一动必须要与本身劲源互相相应配合,尤其是在技击中,才能作到知己知彼。 以上所谈的知彼之功,是对同门或练法大致相近者而言。若遇到拳路不同或者相反者,就要考虑自己对各种拳路的了解。因此平时不但要懂得自己拳路在武术中的运用和类别,还必须懂得太极拳的基本理论,以掌握拳架的变化。 ![]() 第六步:分劲 【汪永泉老师曰:】练太极拳的第六个要求是分劲。一般所谓劲儿,即是把本身的神、意、气集中到一点上去,把这个点运用到某个姿势上去,经过长期的锻炼以后就会逐渐扩大增长起来,变成一种力。这种力是经过锻炼取得的,乃是后天之拙力。这种力形势大,动量滞,变换迟缓,去路亦直。在技击方面用起来,因身形动作大运动量较强。因此是内气产生波动,易于浮躁。这近于长拳的练法和要求。 初练太极拳的人觉得太极拳的练法相仿,其实不然。如果按照太极拳理论的要求,经过一段时间的锻炼,逐渐把理论与姿势结合起来,就会很明显的感觉出来,上面的练法和要求是与太极拳不同的。 练习太极拳的要求是把本身的神、意、气化合、归一、融合在一起,形成一种轻灵圆活之劲。这种劲是以意气混之为主,其本质即以气为主。因此对它的要求是空、虚、散,而不是集聚的。这就是太极劲又叫做先天劲。这种劲与姿势的关系:就是利用身形手势,给这种劲开出去路、指出方向,使它能自然畅通,输出无阻。这种用法只是在应敌时一现之用,切切在练拳时随意输散,以免致伤身体,影响养生。 在运用时不要把它直接贯穿到某个姿势上去,而产生劲端。这样在应敌时遇到强力就会使内气返回本身致伤身体(因这种劲的后源是气体)。因此必须在练拳时把某种劲学会。例如:掤的姿势,必须把掤劲学会。捋的姿势必须要把捋劲学会。在学会各种劲之后,在练习拳架时那种姿势都不会是贯穿一种劲。因为某个姿势用的劲是随机应变、因敌制宜、变化无穷的。故拳经讲:“某个姿势必须把掤,捋,挤,按,采,挒,肘,靠八种劲随意使用。谓之八八六十四手。” 另外,不论哪一种拳术,它的每个姿势都准备做好胜敌之招数,这种招式是明显的、有形的,是容易识别的。凡是用招战胜对方的,对方就会用更高的招来抵抗。所以,招与招的纷争,就要看谁的招高、力强、手快,所谓高招也不外乎手快、力大、变化灵活等等,在交手时就要看谁对于这几项功夫熟练,谁熟练谁就能取胜。但是,这些要求都属于外形的、是容易识别的。 所谓太极劲,就是本身的神、意、气的化合,是无形的,又叫作先天劲,它是变化无穷的。 后天的拙力,是神,意,气的集中,是有形的,是实的,是变换不灵的,所以练拳时不能用后天拙力。因此练拳时要注意以意导气,以气运身,把后天拙力分散开,使自己的神、意、气化合得自然舒展,才能运转轻灵,变化万种。每个身形手势在动静开合之间都不要单独使用某种后天拙力。注意,用后天拙力就会影响先天劲的灵动。用先天劲时,神、意、气是缺一不可。 发劲时,不是把劲和某个姿势固定在一起,劲是灵活运用的,是在一个个姿势中,如掤、捋、挤、按、采、挒、肘、靠八种劲都可以灵活运用,脱离这八种劲的原意就是妄动。 姿势是固定的,劲是变化的。接手时,切记不要主动用某个劲去侵袭对方,而要适应对方来劲的需要,随机应变地向对方身体中舒展出自己的发劲之点。此时只有轻灵才能听懂对方来劲的劲端和劲源,达到懂劲的程度,而这一切都在于接手。 接手时,自己的劲千万不要被对方的劲混合在一起,一定要分清敌劲我劲。正如歌诀讲: 接手分清敌和我,彼此之劲不混合。 不受手快来侵袭,不受变化影响我。 不受强力来欺压,不受牵来不受扯。 千招变化如新接,自由圆活属于我。 可知,在运用时,可以主动地运用自己的劲去混合对方的劲,千万不能让对方用他的劲把自己的劲混合过去。这是应敌时最关键的,也是决定胜负的。 ![]() 第七步:入化 【汪永泉老师曰:】入化境是最后一个要求,这是对前六种练习方法的总结和综合运用。要把太极拳练好,首先必须把前六种要求熟练精通。练拳架时要逐步做到虚实分清、上下相随、内外相合、招术分清、开合分清,还要把姿势与劲分开,身形和手势分开,知己和知彼分开,集中与分散分开,养与伤分开。 把以上有形的练法分清以后,再融合在一起化于无形,若有若无,有即是无,无即是有,守规矩而脱规矩、脱规矩而合规矩。练到此时才能达到空虚、无滞、动静自如、无形无象、全体透空。这样心性自然得到保养,百病不生,延年益寿。只有通过长时间的锻炼以后,才能体会入化境的奥妙。这是很难用笔墨来表达,只有口传心授才能得到。 凡练习太极拳者,最后都应达到入化的阶段,否则就不能真正得道太极拳的奥妙。入化也就是把上面六步分阶段练习精通以后,再融化在一起,随机应变,圆活运用,得心应手,动作轻灵,变化无穷。以上六步,原来一体,所以要分阶段来练习,就是为了要学通学精。为此,不仅要长时间地去锻炼和研究,在练习入化境时,还要搞清楚以下几方面的关系:外与内的关系及开与合的关系。 【歌诀】 入化本是集中意,无形无相莫猜疑。 掤捋挤按皆非似,真得化境万归一。 练入化境是奇难,投门寻路找真传。 真传易找功难练,一朝得道不费难。 练拳一定要有门,用时必须要有路。 入门引路需口授,得来全不费功夫。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