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名家】刘玉凯 ||李离先生的坎坷人生(下)

 倚月临风 2023-07-05 发布于河北

  //  

  //  

       在上个世纪五十代年代,李离先生因为受到胡风事件的牵连,一度被关押一年半。解放那年才22岁,主要是因为他在1949-1954年间,在华北文联工作过一段,认识那里的芦甸、鲁黎、阿垅、何苦、余晓、冯大海等作家名人,因为在文联工作,不可能不认识他们。一直到华北文联撤消,他们回到全国文联,李先生回了天津文联,只有5年的时间。人的一生,有时候认识名人是个幸运,也有时候未必是好事。

       因为李离先生的性格毫无孤傲和自负,他在一群人中间算个年青人,不可能同大家处不好关系。胡风比他长25岁,阿垅比他长20岁,芦甸和鲁藜比他长13岁,舒芜比他长5岁,牛汉比他长4岁,他跟冯大海大概是同年关系。所谓与胡风案有关系,纯粹源于对文艺界前辈的敬重,实在出于偶然。对于这个关系,如李离所说:“解放初期,在天津文艺界,有一批青年作者崛起。这股新生力量表现得十分活跃,他们经常在《天津日报·文艺周刊》、天津文协机关刊物《文艺学习》和《天津文艺》等报刊上发表作品,凭着他们饱满的创作热情和青年人对现实特有的敏感,在作品中透露出一股蓬勃的生气,因而引起读者的注意。不到几年,他们都小有名气了。”[5] “1949年秋,我到天津文联,芦甸和鲁黎已经早在那里,我们又相会了。鲁藜是文协主席,芦甸是文协秘书长,我在文协编辑部,几年相处,已成熟识的朋友。

当时天津的文运,开展得很活跃,文协经常举办各种文艺座谈会、诗歌朗诵会等活动。”[6]李先生从来也不愿意说自己的有什么辉煌事迹,他同阿英(钱杏邨)、陈荒煤、马凡陀、何其芳、舒芜、胡风等都有交往,他却很少说到。他与乔羽本来是老乡、老朋友、老同学,他很少说到。也是在一个偶然机会,就是他看过了电视连续剧《聊斋》后跟我说:“我这老同学写的歌词可是真不错。不但是山东味儿,词也写得恰到好处,'你也说聊斋,我也说聊斋,喜怒哀乐一起都到心头来。鬼也不是那鬼,怪也不是怪,牛鬼蛇神它倒比正人君子更可爱。笑中也有泪,乐中也有哀。几分庄严,几分诙谐。几分玩笑,几分感慨。此中滋味,谁能解得开。’写的都是人生的鬼怪不分,鬼更有人情。鬼在中国古典小说中经常是比人更可爱。那就是变相写人。”我说:“鲁迅在《无常》中写那些吊死鬼和无常鬼都是比人更有人情味的。”李先生说:“鬼而人,理而情,可怖而可爱的无常”。这句话正是出自鲁迅的《朝花夕拾》里的《无常》一篇,他记得非常熟。

       但是有一次回顾自己历史经历时,我突然间问过他:“被捕时你害怕了吗?”他说:“能不怕吗?当时28岁,不但怕,心想,难道就这样拉出去结果了。”那大约是1955年春夏之交,批判胡风的运动已演变为一场政治斗争,揭露“胡风集团”的第一批材批料已在报上发表,而且有定论性的“按语”,大有“山雨欲来风满楼”之势。不久,李离先生被抄家,凡是手写的东西,包括书信、日记、文稿、讲义、笔记之类,统统抄走了。接着,被停职审查,不几天又身陷囹圄。直到一年半过后,才被释放。在以后的历次运动中都会被当作重点对象加以批判。一直到1980年胡风问题被平反,结束了长达25年的不自由生活。期间他被批判、被下放到农场劳动改造。历经坎坷,劫后余生。李离很欣赏汪曾祺的说法“我当了一回右派,真是三生有幸。要不然我这一生就更加平淡了。”说得真是超然。也只能这样想,不这样想怎么往下活?

       因为有日记,我记得很清楚,河北大学传达胡风的平反文件是在1980年11月1 日下午。那天李离先生参加了会。系总支黄书记只是传达了文件,没有说与李离相关的一个字。散会后,我在路上对李先生说了一句话:终于有这一天了,祝贺。他叹了一声:谢谢!别的话也没说。

       可是,胡风案的纠正是文革以后处理得最复杂的案件。不仅受牵连的人很多,而且涉及到了政治、思想、文艺观点等许多问题。中央对此十分重视,几经研究,对胡风案件做过三次平反,终于将问题搞清楚。1980年中发76号文件是为其平反的第一个文件,文件中对胡风这一冤案中央承担了责任,对“胡风反革命集团”这一罪名予以撤消,对凡与“胡风问题”受到株连者,彻底平反。但文件延续了许多当年批判胡风的观点,维持了胡风的五个历史问题:“自动退团”、“在国民党省党部任反动职务”、“在剿共军中任反动职务”、“写反共宣传大纲”,以及在日本“干了一些不可告人的勾当”。这个留有尾巴的平反文件尚存在着很多问题。但是,当年11月北京市高等人民法院撤消了1965年11月的原判,宣告胡风无罪。家属对此提出了许多异议,夫人梅志坚守承诺,要为胡风说清楚,她带领着儿女一次次地申诉,要求对76号文件复查。

1985年6月8日下午4时5分,胡风去世。官方拟好的悼词对胡风在抗战文艺、革命文艺中的贡献作了肯定,依旧沿袭了七十六号文件对历史问题的提法。人们议论很多。6月24日的《人民日报》,刊出了胡风老友聂绀弩写的诗,悼念胡风先生:“精神界人非骄子,沦落坎坷以忧死。千万字文万首诗,得问世者能有几!死无青蝇为吊客,尸藏太平冰箱里。心胸肝胆齐坚冰,从此天风呼不起。昨梦君立海边山,苍苍者天茫茫水。”家人再次申诉,11月,公安部发布了[85)公字第50号文件,文件中指出胡风的五个历史问题“现在看来,有的证据不够充足,而胡风是在当时的压力下被迫承认的,有的早已成为不实之词”,因此将1986年《复查报告》中有关上述问题的提法撤销,并通知其家属与子女。这是对胡风的第二次平反。悼词也作了较大的修改,带有贬义的词汇去掉了,在开头“著名文艺理论家、诗人、翻译家、全国政协常委、全国第四届文联委员、中央艺术研究院顾问胡风同志……”之前冠上了“中国现代文艺战士”这一称号。中央指示胡风后事分两步走,先开追悼会,再由中宣部复查解决胡风文艺思想与文学活动中的遗留问题。1986年1月15日胡风的正式追悼会在八宝山革命公墓举行。

一直到1988年6月,胡风逝世3周年,中办发(1988)6号文件《中央办公厅关于为胡风同志进一步平反的补充通知》,对胡风一案从政冶、历史、文艺思想、文学活动上推倒了一切不实之词,胡风获得了全面的、彻底的平反。[7]

       朱寨先生1999年发表的重要文章《关于胡风文艺思想的评价问题》指出:“胡风反革命阴谋集团”这一冤狱,从1955年“揭露”、“肃清”起,到1981年平反止,长达二十六年。一个人能做事的有效生命,一生(人只有一生)不过五十年,二十六年却占去了一大半。受到株连的还有子女亲属,他们也都不得不在沉重的政治阴影下压抑苟活。本来就是一个子虚乌有的错案,正因为子虚乌有,更加受到逼讯拷供,精神和肉体都受到非一般犯人的折磨。读一读《我与胡风》(胡风事件三十七人回忆)中那些血泪斑斑的记实,就可见一般。有的“瘐死”狱中(阿垅),有的得了神经病(路翎),真是惨不忍睹。当然,冤狱终于得到昭雪平反,令人欣慰,不能不感激十一届三中全会的拨乱反正。但是,不能因此就说对此已画上了'圆满的句号’,其中有不少惊叹号、问号,需要反思解答。落实平反也不是都如想象的那样认真爽快。”[8]这代表了很多人的心底声音,我经常这样想,在我们说的法制社会里不应该在法律之外给人定什么罪名。一个公民如果真的犯了法 ,就得依法进行审判,而不是先给他戴一顶“反动”的帽子,让人付出生命的代价。李离先生从来没跟我说过胡风事件的经过和历程,那是一言难尽的痛苦历程。他送给我的几本书中写到这些事,我才明白。

       李离先生虽然是胡风集团在天津的几大金刚之一,被关了一年半,出来之后,也没有给他安排正常的工作,这是他想不通的事。直到1980年中发76号文件之后,他就算解放了,不但能够教学,还做了系的副主任。如果从1955算起,到1980年,这25年漫漫人生长路是怎样走过来的,他从28岁到53岁最宝贵的年华都在忍受着非人的待遇。我说过:李离先生应该长寿,至少应该活125岁,不然怎么计算这样的人生。

       他淡然一笑地说:“我喜欢交朋友、读书和听戏。”

        李离先生是博学多才的老先生,他是个真正爱读书的人,他的读书是没有疆界的,古今中外、经史子集、三教九流的书都读,他同意鲁迅说的,有些书是应该认真地读,有些可以随便翻翻。他喜欢买书,买过的书都会一页一页地读完。他的住房里只有一个书架,可是那一个巨大的墙柜里,却是个书库,跟他聊天,没有别的话,只说书。说着说着他像变魔术一样,不用眼看,一伸手从柜子里取出一本什么书,给我看,给我介绍。我这样得益甚多。我可以带他的书回家,很快就看后还给他。我知道他在这方面很讲究文德。他想读的书只要能够买到一定买来读;借了别人的书,他总是立即就看,看完就还,我也如此。从不压在自己的手里。他在资料室工作多年,对于有些人把公家的书长期占有的做法很无奈。

李先生买书有时候像收容流浪的孩子,有的书,他已经读过,明明自己不太想再买,看着一本好书竟然没有几个人买,他就给买回来,说,送人也好。比如《四库全书总目》《全唐诗》《三言二拍》都要。有一段时间,我跟他一起几乎天天逛书店,我说钱钟书为汪荣祖的一本《史传通说》作过序,这本书实在是好书,他立即买了一本,后来他说,写得实在是精粹经典。他不大喜欢舒芜这个人,其原因世人都知道,但是他很佩服舒芜先生的学问文章,说他思维好,他特别向我介绍过一本《串味读书》,喜欢这个书名和他的读书法,也欣赏他的博学和睿智,特别是有一篇《“香草美人”的奥秘》论及古典文学中的“男人说女人话的现象”,值得一读。因此也说到有的学者的文章写得太笨,套话太多,没有灵气。

        李离先生的一生虽然受过许多苦,但是他是有信念的人。他说:“什么叫信念?首先就是相信自己是个好人,不是坏人。如果自己都不知道自己是好人坏人了,那就完了,真崩溃了”我觉得这就是他的生命信念。

        他是一位处事心细,待人宽厚的好人。关于这方面很多人不了解他。可能有人以为他整天大大咧咧,跟谁都爱开玩笑,没心没肺似的样子,谁跟他开玩笑都行。他是性格刚毅的山东汉子。但是对朋友是坦诚相待,绝不失言;他做事思想敏锐、细致周到,情感丰富。用时下流行的话说,他的“情商”、“智商”都是超人。他从来没有害人之心,饶有助人之意。他有处理事务的料理能力,是行政的好手,也是细密研究问题的博闻强识的研究人才。他对年轻人慈祥宽厚、有长者之风,对同辈人有友情之意,对于长辈尊敬有加。最可贵的是他虽然长期受到精神上的打击和压抑,却没有让自己变得怨天尤人,悲观厌世,或者变成一个政治上的饥饿者,什么都想占有。他是一位毫无贪欲的人,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他思维奇警,洞彻古今;他有机辩之才,能够应对任何人;他有魏晋之风,名和利,对于他不但是如浮云,也是粪土。

        许多人说:他是个真正的大好人!

        许多同事和朋友、学生都难忘与他认识的故事,那些年在资料室工作,先后与同室工作的几位老少成员魏际昌、陈鸿飞、张桂喜等都能够很好地相处。做了系副主任,主持行政一块工作,事无巨细,不怕麻烦,也能事事应酬得游刃有余。在中文系里,他其实是年长的人,但是他对一些更长辈的先生,比如对张弓、高熙曾、黄绮、雷石榆、魏际昌、熊任望、谢国捷、韩文佑、詹鍈、高乃昌、潘世雄、胡人龙、蓝蒲珍等先生仍然特别尊重,想办法从工作上、生活上尽量地为他们做事。每一位先生病逝,他都会细心料理,小到写讣告,大到丧葬费处理,全一手精办。有人出门做事,他都会安排关照,那年魏际昌先生要到廊坊师院讲学,他跟我说,魏先生年纪大了,必须有个人陪同,照料一下生活。李老师说:“我们照顾老教师,这是应该的。”于是就让我同去,他说,你还能够同他聊聊学问,向老先生请教。其实魏先生身体特别好,不用怎么照顾。

      李离处理问题的原则是松动的,大事小事,虽然说讲原则,也可以通融。他说,“都说大事讲原则,小事可通融。问题是哪有那么多的原则事,日常的很多小事都给故意弄大了,所以矛盾就多起来。最好得过且过,息事宁人”,就是说,同事间相处,能过去就过去了,不必事事讲大道理,更不必故意将势态扩大化。比如系里给学生论文评奖,发生了争执,他处理的办法很简单:“多评几个不就行了吗,又不发钱!”有一个年轻老师要结婚,那时必须先由单位开个证明信。李先生说:“这是好事喜事,现在就开!”书记来了说:“你这个老李,怎么也不查查符合结婚条件不,还不到年龄啊!”李先生说:“差一个月又能怎样?”系里有老先生去世,跟学校说应该出个“讣告”,那时没有电脑打印,下班了,没人管,他就说:“拿纸来,我们自己写两张就得了。”那年国家给职工提工资,只给5%的名额,他说:“这个好办,我们班子的人都不要就好办了。”这是个程序定律:分蛋糕时,掌握刀的人最后一个拿,就不会有争议。李先生主张,我们干脆不取,那就更没争议,那年大家推我升一级工资,我就让了。事情虽然没有那么简单,但是原则总是对的。

       李先生和我一起做系副主任期间,许多事情,我们是能够说到一起的。比如我说过:“取消教研室,让每一个老师发挥自己的长处”,“取消写作课,因为没有这个专业,误学生,也误老师”,“对老师的评价应该因人而宜,不能定统一标准”,“加强学生的课外学习指导”,“多请外边的学者专家来讲学,丰富课外学生生活。”,“有经验的老师应该上第一线上课”。这些意见一时都无法实行,甚至好像是胡闹,但是李先生都曾经同意过。但是我建议应该利用我们离北京近的方便,多多地请外边的专家学者来校讲学,这个他立刻表示同意,当时的系主任谢质彬先生也特别支持这个做法。我们请来的多是中国社会科学院、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的老师。先后有陈漱渝、孙玉石、钱理群、赵园、王富仁、林非、萧凤、林志浩、冉淮舟、柳倩等,为的是把学生学习的课堂扩大,让大家长点见识。听听外边的专家讲点什么,效果极好。每一次李离老师都会兴致勃勃地来听讲,并且有兴趣地跟我讨论他们讲的问题。他这样做不但是尊重客人,也是尊重学术。他是现代作家群里出来的人,很了解学术动态。

        李离先生的朋友有各年龄段的人,他也特别喜欢年青人,这些有的是他的老同学、老同事、共患难的朋友,有的是爱读书的学生和老乡。他的家里总是高朋满座,许多学生都喜欢跟他聊天。他教过的学生对于他的评价是:思想活跃、学问渊博、读书广泛。他主要讲的课是元曲、明清小说,但是他也能够讲外国文学。到了晚年,他总是惦记着老战友、老朋友,写了几篇文章,都很有分量。他不愿意整理旧文章,所有许多早期的文学作品,我都没有读过。50年代初在《天津文艺》《天津日报》《进步日报》《新观察》等报刊上发表小说、散文、诗歌等作品多件,他从来也不说。

近年来在《新文学史料》和《传记文学》等刊物上发表有《五十年代初期的胡风》《忆阿垅》《忆芦甸》《忆〈小城春秋〉的作者高云览》《早谢的花朵:缅怀冯大海与葛覃》《忆雷石榆先生》。《重评胡风的“三十万言书”》被收入《胡风论集》等,忆胡风的一篇后收入《我与胡风——胡风事件三十七人回忆》一书,《记阿英》收入涂光群主编《走近名作家:中国名作家生活写真》,世纪出版集团,2000年12月第1版。他还参与撰写《四库全书大辞典》条目《诗经》部分,参编《新定九宫大成南北词宫谱校译》(副主编)。

注释

[1]当然不是郑律成曲、公木词的那件作品,而是另外一件同名作品。

[2]《史记·循吏列传》:李离者,晋文公之理也。过听杀人,自拘当死。文公曰:“官有贵贱,罚有轻重。下吏有过,非子之罪也。”李离曰:“臣居官为长,不与吏让位;受禄为多,不与下分利。今过听杀人,傅其罪下吏,非所闻也。”辞不受令。文公曰:“子则自以为有罪,寡人亦有罪邪?”李离曰:“理有法,失刑当刑,失死当死。公以臣能听微决疑,故使为理。今过听杀人,罪当死。”遂不受令,伏剑而死。

[3]张光年《北方大学艺术学院纪事晋冀鲁豫边区北方大学艺术学院文学系学习》,载《新文化史料》1991年第3期。

[4]河北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河北省志》 第79卷《文化志·文化艺术》,方志出版社,2001年08月第1版,第182页。

[5]李离:《早谢的花朵—缅怀冯大海与葛覃》,载《新文学史料》1994年02期。

[6]李离:《忆芦甸》,载《新文学史料》1991年03期。

[7]于静:《旧物记——胡风遗藏记事》,中华书局,2008年版。

[8]朱寨:《关于胡风文艺思想的评价问题》,《文学评论》1999年第1期。

阅读链接

[名家]刘玉凯 || 顾随与鲁迅述评

[名家]刘玉凯 || 现代汉语修辞学之父 ——我所知道的著名语言学家张弓先生

[名家]刘玉凯 || 古文字研究的学术与艺术——作为书法家和语言学家的黄绮先生

[名家] 刘玉凯 || 古文字研究的学术与艺术——作为书法家和语言学家的黄绮先生(下)

[名家] 刘玉凯 ||无愧于胡适先生的高足——魏际昌先生和他的学术研究(上)

[名家] 刘玉凯 || 无愧于胡适先生的高足——魏际昌先生和他的学术研究(下)

[名家]刘玉凯|| 我所知道的语言学家裴学海先生(上)

[名家] 刘玉凯 || 无愧于胡适先生的高足——魏际昌先生和他的学术研究(下)

[名家]刘玉凯 || 教坛精英,学者楷模 ——詹鍈先生的学路历程(上)

[名家] 刘玉凯  ||   教坛精英,学者楷模——詹鍈先生的学路历程(中)

[名家] 刘玉凯 || 教坛精英,学者楷模 ——詹鍈先生的学路历程(下)

[名家] 刘玉凯 || 人生难得这一回——左联诗人雷石榆先生的坎坷历程(上)

【名家】刘玉凯 ||人生难得这一回——左联诗人雷石榆先生的坎坷历程(下)

【名家】刘玉凯 || 斗室受教,韩门立雪 ——记韩文佑先生(上)

【名家】刘玉凯 || 斗室受教,韩门立雪 ——记韩文佑先生(中)

【名家】刘玉凯 || 斗室受教,韩门立雪 ——记韩文佑先生的教导(下)

【名家】刘玉凯 || 胡毅——杰出的教育家和翻译家(上)

【名家】刘玉凯 || 胡毅——杰出的教育家和翻译家(下)

【名家】刘玉凯 || 李离先生的坎坷人生(上)

       作者简介 刘玉凯,天津人。河北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中国民俗学会会员、河北省作家协会会员、书法家协会会员。曾任河北大学中文系副主任,后辞职获准,专心读书和研究,又兼任河北民俗学会副会长。在中文系开设多门课:现代文学作品选读、中国现代文学史、大学语文、钱钟书研究、鲁迅研究、民间文学、民俗学等课。长期担任中国现当代文学教研室主任和学术带头人,为硕士、博士研究生导师。为研究生开设中国现当代小说研究、现当代文学文献学、《鲁迅全集》导读、鲁迅研究、近代文学思潮研究、中国现当代诗歌研究、中国现当代散文研究等课。多年来发表的论文,出版著作有《学海梯航》《鲁迅钱钟书平行论》《破解鲁迅》《鲁迅杂文选评与研究》《中国俗成语》《出口成错》《成语文化》《中华民间文学史·歌谣编》《中国民间文学史·歌谣编》(高教教材)《中国民间文学作品选·歌谣编》(高教教材)《谁挑战鲁迅》(副主编)《中国节日志·安国药王庙会》(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基金特别委托项目)(副主编)《中国现当代文学作品选》(主编)《中国随笔小品鉴赏辞典》(副主编)《成语密码》(主编)《另类名著丛书》(《续红楼梦》《续水浒传》《续西游记》《续三国演义》)(主编和点校)等。参加撰稿《中国新闻传媒人物志》《中国名记者丛书》《中国传说故事大辞典》《中国杂文鉴赏辞典》《中国散文小品鉴赏辞典》《中国序跋鉴赏辞典》《列宁鲁迅毛泽东杂文赏析》等书。在报刊发表论文三百余篇,发表散文百余篇。

更多精彩内容

请关注京畿学堂

主办:河北京畿学研究中心

许振东名师工作室

编辑:王金爽

审校:张敬仪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