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经方研究之 “厚朴七物汤”

 经方苑 2023-07-05 发布于辽宁

《金匮要略.腹满寒疝宿食病脉证治第十》:病腹满,发热十日,脉浮而数,饮食如故,厚朴七物汤主之。
   厚朴七物汤
 厚朴 半斤 甘草 三两 大黄 三两 大枣 十枚 枳实 五枚 桂枝 二两 生姜 五两 
  上七味,以水一斗,煮取四升,温服八合,日三服。呕者加半夏五合,下利去大黄,寒多者加生姜至半斤。
   还是先让我们试着解释这个条文:站在我们面前的患者最近经常嚷着自己肚子胀(腹满),而且还身体发热(现在正处于疫情期间所以一定要拉他先大医院作核酸才行,疫情面前,人人有责!)虽说是有“腹满”但是患者饮食情况都还凑合,没什么明显大碍(这倒是很奇怪!),医生诊脉见“脉浮而数”!
   以上就是患者的基本情况,说实话单凭这寥寥数语我真的分析不出患者是什么情况,何况是疏方开药呢!(鄙人水平确实差得很啊)!所以我们只能先试着从方药上去分析,再结合患者症状,这样才是比较合理的!
   从“厚朴七物汤”的药物组成来看,很多人认为它就是“桂枝汤”去了芍药再合“小承气汤”而来,而且“桂枝汤”正好可以解表,针对“脉浮而数”(可参伤寒第51条、52条),而“小承气汤”正好可以治疗“腹满”呢,这么解释确实看上去很完美,说实话笔者也一度“沉迷”于这种解释了!


   但是我们说作任何学问总不能只能听得进去一种解释而不允许别人有不同声音,如果那样岂不是成了“学霸”(学术霸主,自己说的都是对的,别人说的都是不合理的,这样的人其实很多),所以我们就要学会“特步”——不走寻常路!
   首先我们得承认“厚朴、枳实、大黄”这个组合确实是“小承气汤”(其实更像“厚朴三物汤”,厚朴八两,大黄四两,枳实五枚),而且相似度达到了惊人的百分之“九十九”,唯独差那个百分之一就是——药量,“小承气汤”中厚朴是二两,枳实是三枚,大黄是四两,而“厚朴七物汤”中则是厚朴半斤,枳实五枚,大黄 三两,可以说这个组合是“小承气汤”的“改进版本”,具体改进之处在于减少了具有“通便泻下”作用的“大黄”用量,而增加了具有“行气消胀除满”作用的“厚朴”、“枳实”用量,所以我们由此可以得出该患者此时的“腹满”可能的是以“气滞夹积”为主的“实”满。而我们不能就此这么早下结论,继续看下面的用药!
   剩下的“桂枝、甘草、生姜、大枣”这四味药乍眼看上去就是“桂枝去芍药汤”桂枝去芍药汤(桂枝三两,甘草二两,生姜三两,大枣十二枚)而已,而细细品味其实它根本不是这个方!具体说来这里“桂枝”比前它少了一两,说明此时减少了“桂枝”趋表、向上的力量,增加了“生姜”的用量,旨在增加“温里散寒”的力量(从方后“寒多者加生姜至半斤”可以推出此方“生姜”的大概目的),“甘草”的用法比前方多了一两,说明患者存在一定的“气少”(可参《伤寒论》第76条“栀子甘草豉汤”),因为患者已经有了“腹满”,所以适当减少了“大枣”(大枣可以增津液)的量,“桂枝、生姜、甘草、大枣”四者共用可以温里散寒的同时增加津液,所以由此可以推断出患者的“腹满”其实并不全都是上面说的“气滞加积”而是二者共同存在引发的!


   试想一下这个“不听话”的人平时不注意饮食习惯,吃了很多凉的东西,伤了“胃气”后拉了肚子(损伤津液),接着又暴饮暴食导致食物在体内不消化产生积滞,“虚寒”加并“积滞”日久化热,引发了上面的症状!那也许有人会问那“饮食如故”怎么回事呢?其实我个人觉得所谓的“饮食如故”其实只是说明患者此时的状态还没有出现诸如“吐”、“利”、“呕”等严重情况,还没有达到那个类似阳明病“胃家实”的程度而已!
   就脉而言,这个患者的“脉浮而数”其实并不代表的是表证,《金匮要略》里的这条给了我们提示:男子面色薄者,主渴及亡血,卒喘悸,脉浮者,里虚也。“浮”脉不仅仅是指表证,有时也是虚证的表现,因为津液不充导致的空乏无力,又合并“积滞化热”,二者共同作用下就产生了“浮数”脉,所以这时候不能去解表,而是去“补虚泻实”!
   研究仲景学问一定不能想当然,有想法是好的,但是一定要仔细琢磨细微差别,往往就是这个细微差别才是关键之处!


(以上仅为个人观点,有不到之处尽请批评指正!诊病请到正规医疗机构,切不可以身试药!)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