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4四圣医学解奥集【前言】

 四圣医苑 2023-07-05 发布于广东

前  言

《金匮要略》是现代中医学的源头之一。但是,在一千多年流传过程中积累起来的错简、传讹等问题,使得这本用汉代时期的语言习惯写出来的著作,显得非常玄秘深奥。笔者这本《四圣医学解奥集》是解《金匮要略》(下称《金匮》)的,是通过注解黄元御先生的《金匮悬解》(下称《悬解》)来阐释、解读《金匮》的一个尝试。

《悬解》非常可贵。它的可贵之处,不仅在于通过注文,从根本上让《金匮》的核心理论、医理脉络清晰地凸显了出来,还在于通过增加一两个字,或是调整一两个字的方法,使《金匮》的语句更加通顺、语意更加完整,帮助学人清理了很多学习障碍,使人能够更加持久地保持阅读兴趣,从而不断地从古老的著作中汲取理论养分。之所以还要对《悬解》进行注解,一方面,是因为黄元御先生限于《金匮》存世版本的内容框架,在注解的时候,有些话没有说完整;有些话前后联系得不够紧密,跳跃性较大。另一方面,先生自己的表达,有时也过于简练,医学基础不是很扎实的学人,在读《悬解》的时候,存在一定困难。因此,笔者尝试用更通俗、更详尽的方式,对《悬解》进行解读,并通过解读《悬解》,给学人提供一些理解《金匮》的参考。

一般认为,《伤寒论》(下称《伤寒》)讲外感疾病,《金匮》讲内伤杂病。较精确点的,会加上“主要”两个字,说,《伤寒》“主要”讲外感疾病,《金匮》“主要”讲内伤杂病。《伤寒》和《金匮》,在内容方面的确有不同,认为它们存在“讲外感”和“讲内伤”的区别,也行。但是,这个区别,仅仅是在介绍它们内容的时候,具有“表达”“指称”方面的作用和意义;如果将这两者,当成是“六经辨证”和“脏腑辨证”或其他“XX辨证”的区别,也就是所谓的“辨证方法”的区别,那就失之千里了。因为,两者讲的病,归根到底都是“六经六气”的病(异常);换个角度说,它们都不过是“升降出入”的病(异常)而已。

人体对外是“出入”,自身内部是“升降”。《素问·六微旨大论》:“出入废,则神机化灭;升降息,则气立孤危。故非出入,则无以生长壮老已;非升降,则无以生长化收藏。是以升降出入,无器不有。”事实上,《伤寒论》中,“表不解”的病是“出入”问题;“表解”后的病,纯粹是“升降”问题。《金匮》讲内伤,但是,痉病称之为“太阳病”(痉病一、二、三等),湿病用“麻黄加术汤”(湿病七),水气病用“越婢汤”(水气二十三),咳嗽上气病用“射干麻黄汤”等,又包含“出入”问题。可见“升降出入”,就是《伤寒》和《金匮》内在相通的那根线。正因此,黄元御先生在《伤寒说意·卷首·风寒解》中示:“解风寒外感,则知气血内伤。仲景《伤寒》立法,非第为外感之金书,而并为内伤之玉诀。内伤之人,未必尽由于外感;而外感之家,无不悉本于内伤。解此则内外同归,主客一致,十病九全而不止也。”

“升降出入”的根本主体是“气”,“气升”“气降”“气出”“气入”。这个“气”,对于人体来说,具体到具有诊疗意义的层面,就是“六经六气”。“升降出入”的病,就是“六经六气”的病。而“六经六气”的病,就是“六经六气”的“逆”。因此,从“六气辨逆”(参拙作《四圣的心源是什么?——四圣医学导读》)的角度去诊察疾病,不必区分“外感”和“内伤”,更不必区分“八纲辨证”“气血津液辨证”“脏腑辨证”“卫气营血辨证”“三焦辨证”“经络辨证”等种种名目。名目繁多,其实没有实质意义,惑人耳目而已。

牢牢抓住“六经六气”或是“升降出入”,从这个层面去看《金匮》,学人可以把学过的《伤寒》的知识用上;从这个层面去看《伤寒》,学人也可以把学过的《金匮》的知识用上。沿着这样的一条路去学,难度是可以大幅降低的。因为,两者本来就是相通的。这就是黄元御先生说的,“内外同归,主客一致”的意思。

学习《金匮》还有一个诀窍,那就是读几遍《四圣心源》。如果对《四圣心源》有所领悟,然后再去读《金匮》,那么,难度也是可以大大降低的。因为,《四圣心源》就是《金匮》的精华版、高清版、无卡顿版。

抓住它的核心,你会觉得,《金匮》其实没那么玄奥。

                                                                                 陈圳煜

                                                                           2023年7月4日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